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四川省百师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详解)

分享:杨老师 2025-10-20 下载支付:5点 立即下载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问一:您花了近30年时间抢救民间文化遗产,值得吗?

冯骥才:这些工作是必须做的,所以我曾放下笔,用很长一段时间来做这个事情。近30年里,我们的社会急速发展变化,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在这个转型期,农耕文明被现代工业文明渐渐取代。可根植于农耕文明的传统文化中,有民族文化基因,它是文化自信的根基。所以,传统文化遗产中优秀的内容必须传承。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很关键也很紧迫,今天我们保护了多少,后人就拥有多少。这件事比我个人的创作要重要得多,所以我今天仍旧在做,我会认真做好每一件该做的事。

问二:这个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也有很多误解,您后悔过吗?

冯骥才:说句实话,放下文学去搞文化遗产抢救,有时候确实是挺苦恼的。因为太热爱文学。这些时间如果花在写作上,恐怕千万字都不止。坦率地讲,我不是一个人在做文化遗产抢救,有许多人都在做类似的工作,做这件事情并不痛苦,我很幸福。我觉得我是这个时代的幸运儿,历史把一个大活交给我们,我们就必须要做这件事情,所以我花了几十年时间,基本放下创作,去保护中国的民间文化遗产,我觉得这些付出是值得的。

问三:您有很强的责任感和价值认知。

冯骥才:人类历史文明的转型有两次。一是渔猎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型,另一个就是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从渔猎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型的时期,人类没有保护那个阶段的文明,它们消失瓦解是正常的。可是我们民族的文明创造、文化基因、文化特性、传统的价值观以及多元灿烂的审美创造,我们必须保留,它是民族根性的东西。抢救正在凋零的孤寂的民间艺术,是我们必须承担的责任。

问四:这些年您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冯骥才:我实际是做了两个工程,一个是最早做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现在做的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全面普查。比如说中国木版年画调查、民间剪纸调查、唐卡艺术调查、泥彩塑调查、各省民间美术调查、民间文学调查,现在基本上已经做得差不多了。

一个民族的文学实际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由精英创造的文本文学,另一部分是民间集体创造的口头文学。口头文学部分如果人们不说就没有了,所以必须要用文字的方式,甚至用录像、录音的方式记录下来,然后把它存在数据库里面,就可靠了。《诗经》就是民间口头文学的一部选集,都是民间创造出来的东西,所以这些史诗,直到现在我们还有发现。

我们即将出版一部苗族长诗,就是最近发现的。在贵州西部苗语地区马山县,流传着一个苗族的长诗,打破了过去中国南方无史诗的说法。我们现在整理出来的第一部分有1.2万行,非常了不起,读起来很浩荡。因为西部苗语很难懂,得先录音,再把它译成汉字,这个做了很长时间。

问五:这个领域的保护情况怎么样?

冯骥才:十年前我提了一个概念,叫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真正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和自觉地承担。到了这个时代,我们应该有文化自觉,因为时代转型了,我们要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后来费孝通也专门写过关于文化自觉方面的文章。最近几年,国家开始文化自觉了,比如设立国家遗产名录、确立非遗文化、传统节日放假、确立文化遗产日等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深刻影响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由专家到国家的文化自觉,我觉得这一条线是顺畅的。但是只有国家的文化自觉是不够的,必须变成全民的文化自觉,社会才能文明、才能进步。

问六:您认为文化遗产是否应该进入文化产业?

冯骥才:要针对每一项具体的文化遗产而言。真正代表一个民族文化的东西,不能进入产业。进入产业和产业化是两个概念,文化产业有一个特定概念,能够用工业化时代的大规模生产的方式,面向大众消费对象的经营性、服务性的行业叫文化产业。这个文化产业过去中国没有。

今天我们进入了工业时代发展文化产业,这完全是正当的。文化产业必须要按照文化产业的规律来做,最重要的有两条,第一是创意,文化产业要按照商业的规律,不断产生新的东西吸引消费者,所以创意非常重要。第二是良性的市场竞争和开拓,而不是炒作或者其他的方式。文化产业得有产业的氛围,这个氛围是市场,而且是一个健康、良性、积极的市场。

问七:……

冯骥才:有高尚精神追求的精神层面的东西不能产业化。比如文学图书可以产业化,它是在创作完成之后大规模印刷传播,但是文学创作不能产业化。作品可以市场化,作家的追求不能市场化。但作品进入市场变成了图书,就可以产业化。

(摘编自冯骥才专访)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指出传统文化根植于农耕文明,与费孝通《乡土中国》中“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的思想一致。

B. 冯骥才接受采访时说“今天我们保护了多少,后人就拥有多少”,说明传统文化遗产保护要努力做到保持文化原貌。

C. 材料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根脉,指出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是当代必须承担的责任。

D.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文化自觉需要从专家、国家层面延伸到全民,这样社会才能文明,才能进步。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访谈过程中提及冯骥才放下文学创作的个人牺牲,凸显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感。

B. 访谈通过苗族长诗的例证,说明民间口头文学的珍贵价值及抢救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C. 采访者巧妙追问,从价值观到具体实践,再到现状了解和产业未来的发展困境,思路清晰。

D. 访谈聚焦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主题,通过冯骥才先生的回答展现了保护工作的意义和紧迫性。

3.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文化自觉”的一项是(   )

A. 全球华夏儿女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庆祝春节。

B. 《典籍里的中国》节目以现代方式传播传统文化。

C. 网红为了赚取流量运用中国古典文化元素拍摄短视频。

D.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穿着汉服参与日常活动或传统节日活动。

4. 根据上下文,问七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请写出一个并阐述理由。

5. 请结合材料,谈谈在新时代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文化遗产。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骆驼祥子(节选)

老舍

祥子昏昏沉沉的睡了两昼夜,虎妞着了慌,将两三味草药给他灌下去,他的确睁开眼看了看,可是待了一会儿又睡着了,嘴里唧唧咕咕的不晓得说了些什么。虎妞这才想起去请大夫。扎了两针,服了剂药,他清醒过来,一睁眼便问:“还下雨吗?”

第二剂药煎好,他不肯吃。既心疼钱,又恨自己这样的不济,居然会被一场雨给激病,他不肯喝那碗苦汁子。为证明他用不着吃药,他想马上穿起衣裳就下地。可是刚一坐起来,他的头像有块大石头赘着,脖子一软,眼前冒了金花,他又倒下了。什么也无须说了,他接过碗来,把药吞下去。

他躺了十天。越躺越起急,有时候他趴在枕头上,有泪无声的哭。他知道自己不能去挣钱,那么一切花费就都得由虎妞往外垫;多咱把她的钱垫完,多咱便全仗着他的一辆车子;凭虎妞的爱花爱吃,他供给不起,况且她还有了孕呢!越起不来越爱胡思乱想,越想越愁得慌,病也就越不容易好。刚顾过命来,他就问虎妞:“车呢?”

放心吧,赁给丁四拉着呢!”

啊!”他不放心他的车,唯恐被丁四,或任何人,给拉坏。可是自己既不能下地,当然得赁出去,还能闲着吗?他心里计算:自己拉,每天好歹一背拉总有五六毛钱的进项。房钱,煤米柴炭,灯油茶水,还先别算添衣服,也就将够两个人用的,还得处分抠搜,不能像虎妞那么满不在乎。现在,每天只进一毛多钱的车租,得干赔上四五毛,还不算吃药。假若病老不好,该怎办呢?是的,不怪二强子喝酒,不怪那些苦朋友们胡作非为,拉车这条路是死路!不管你怎样卖力气,要强,你可就别成家,别生病,别出一点岔儿。哼!他想起来,自己的头一辆车,自己攒下的那点钱,又招谁惹谁了?不因生病,也不是为成家,就那么无情无理的丢了!好也不行,歹也不行,这条路上只有死亡,而且说不定哪时就来到,自己一点也不晓得。想到这里,由忧愁改为颓废,喀,干它的去,起不来就躺着,反正是那么回事!他什么也不想了,静静的躺着。不久他又忍不下去了,想马上起来,还得去苦奔;道路是死的,人心是活的,在入棺材以前总是不断的希望着。可是,他立不起来。只好无聊的,乞怜的,要向虎妞说几句话:

我说那辆车不吉祥,真不吉祥!”

养你的病吧!老说车,车迷!”

他没再说什么。对了,自己是车迷!自从一拉车,便相信车是一切,敢情……

病刚轻了些,他下了地。对着镜子看了看,他不认得镜中的人了:满脸胡子拉碴,太阳与腮都瘪进去,眼是两个深坑,那块疤上有好多皱纹!屋里非常的热闷,他不敢到院中去,一来是腿软得像没了骨头,二来是怕被人家看见他。不但在这个院里,就是东西城各车口上,谁不知道祥子是头顶头的棒小伙子。祥子不能就是这个样的病鬼!他不肯出去。在屋里,又憋闷得慌。他恨不能一口吃壮起来,好出去拉车。可是,病是毁人的,它的来去全由着它自己。

歇了有一个月,他不管病完全好了没有,就拉上车。把帽子戴得极低,为是教人认不出来他,好可以缓着劲儿跑。“祥子”与“快”是分不开的,他不能大模大样的慢慢蹭,教人家看不起。

身子本来没好利落,又贪着多拉几号,好补上病中的亏空,拉了几天,病又回来了。这回添上了痢疾。他急得抽自己的嘴巴,没用,肚皮似乎已挨着了腰,还泻。好容易痢疾止住了,他的腿连蹲下再起来都费劲,不用说想去跑一阵了。

他又歇了一个月!他晓得虎妞手中的钱大概快垫完了!到八月十五,他决定出车。

(有删改)

【注】①文本节选自《骆驼祥子》第十九章,祥子与虎妞结婚后,刘四爷卖了车厂不知去向。祥子为了生计顶着烈日出车,又遭遇了暴雨,坐车人冷漠无情,既不让他避雨,也不多给车钱。祥子被暴雨淋透,回家后便病倒了。②背拉,平均。

文本二:

我怎样写《骆驼祥子》(节选)

老舍

这是“七七”抗战的前一年。《骆驼祥子》是我作职业写家的第一炮。这一炮要放响了,我就可以放胆的作下去,每年预计着可以写出两部长篇小说来。不幸这一炮若是不过火,我便只好再去教书,也许因为扫兴而完全放弃了写作。所以我说,这本书和我的写作生活有很重要的关系。

记得是在一九三六年春天吧,“山大”的一位朋友跟我闲谈,随便的谈到他在北平时曾用过一个车夫。这个车夫自己买了车,又卖掉,如此三起三落,到末了还是受穷。听了这几句简单的叙述,我当时就说:“这颇可以写一篇小说。”紧跟着,朋友又说:有一个车夫被军队抓了去,哪知道,转祸为福,他乘着军队移动之际,偷偷的牵回三匹骆驼回来。

这两个车夫都姓什么?哪里的人?我都没问过。我只记住了车夫与骆驼。这便是骆驼祥子的故事的核心。

怎么写祥子呢?我先细想车夫有多少种,好给他一个确定的地位。把他的地位确定了,我便可以把其余的各种车夫顺手儿叙述出来;以他为主,以他们为宾,既有中心人物,又有他的社会环境,他就可以活起来了。换言之,我的眼一时一刻也不离开祥子;写别的人正可以烘托他。

车夫们而外,我又去想,祥子应该租赁哪一车主的车,和拉过什么样的人。这样,我便把他的车夫社会扩大了,而把比他的地位高的人也能介绍进来。可是,这些比他高的人物,也还是因祥子而存在故事里,我决定不许任何人夺去祥子的主角地位。

有了人,事情是不难想到的。人既以祥子为主,事情当然也以拉车为主。只要我教一切的人都和车发生关系,我便能把祥子拴住,像把小羊拴在草地上的柳树下那样。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中祥子生病后“越躺越起急”,既因担心经济困窘,也因无法掌控生活无力感,展现其要强性格下的脆弱。

B. 文本一祥子病中“由忧愁改为颓废”又“不断的希望着”的心理变化,展现其在困境中矛盾挣扎的状态。

C. 文本一虎妞“养你的病吧!老说车,车迷!”的话语,既包含对祥子的关心,也暴露她对祥子生存压力的漠视。

D. 文本二是老舍对《骆驼祥子》创作过程的自述,体现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即“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7. 下列对文本一中祥子强行拉车失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强行拉车失败与祥子急于弥补病中经济亏空的心理有关,体现了个人奋斗的艰难和无奈。

B. 强行拉车失败表面看起来是个人病情加重,实际是生存条件无法保障的社会悲剧。

C. 强行拉车失败标志着祥子“卖力气为生”信念的崩塌,给了他巨大的精神打击。

D. 强行拉车失败加剧了祥子的困境,既进一步摧毁了他的身体,又加速了虎妞积蓄的消耗。

8. 请分析文本一中“车”对祥子的多重意义。

9. 文本二提出:“我决定不许任何人夺去祥子的主角地位。”请谈谈文本一是如何体现作者这一创作原则的。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王祥,字休徵,琅邪临沂人,汉谏议大夫吉之后也。

祥性至孝。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祥愈恭谨。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母又思黄雀炙,复有黄雀数十飞入其幕,复以供母。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焉。有丹柰结实母命守之每风雨祥辄抱树而泣。其笃孝纯至如此。

汉末遭乱,扶母携弟览避地庐江,隐居三十余年,不应州郡之命。母终,居丧毁瘁,杖而后起。徐州刺史吕虔檄为别驾,祥年垂耳顺,固辞不受。览劝之,为具车牛,祥乃应召,虔委以州事。于时寇盗充斥,祥率励兵士,频讨破之。州界清静,政化大行。时人歌之曰: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

秀才,除温令,累迁大司农。高贵乡公即位,与定策功,封关内侯,拜光禄勋,转司隶校尉。从讨毌丘俭,增邑四百户,迁太常,封万岁亭侯。天子幸太学,命祥为三老。祥南面几杖,以师道自居。天子北面乞言,祥陈明王圣帝君臣政化之要以训之,闻者莫不砥砺。

(节选自《晋书·卷三十三·列传第三》,有删改)

材料二:

世皆言王祥孝感继母,冰裂得鱼,此说过矣。夫孝者,非以异迹为尚也。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祥之事继母,虽遭谮害而色养不衰,此乃孝之至也。若谓冰裂鱼跃为孝之应,则匹夫之孝,皆可求异于天乎?且祥位至公辅,以忠事君,以礼率下,其德业岂止一孝感哉?后之论者,当察其大节,勿为怪诞之说所惑。

(节选自苏轼《东坡志林·王祥事继母》)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有A丹柰B结实C母命D守之E每风雨F祥辄G抱树H而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谏议大夫吉之后也”与《<论语>十二章》中的“敏于事而慎于言”句式不同。

B. 破,攻克,打败,与《鸿门宴》中“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破”意思相同。

C. 举,推举,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举天下之豪杰”的“举”意思相同。

D. 察,考察,审查,与《陈情表》中“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的“察”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祥极为孝顺,父母生病时,亲自尝汤药,衣不解带地侍奉,不曾懈怠。

B. 汉末战乱,王祥隐居庐江三十余年,继母一去世他就答应吕虔的任职邀请。

C. 王祥屡次升迁,后被天子任命为“三老”,以师长身份向天子讲述治国之道。

D. 苏轼引用孔子对孝道的看法,阐述了自己的“孝道”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

(2)且祥位至公辅,以忠事君,以礼率下,其德业岂止一孝感哉?

14. 对“王祥冰裂得鱼”一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小题。

忆昨诗示诸外弟(节选)

王安石

忆昨此地相逢时,春入穷谷多芳菲。

短垣囷囷冠翠岭,踯躅万树红相围。

幽花媚草错杂出,黄蜂白蝶参差飞。

此时少壮自负恃,意气与日争光辉。

乘闲弄笔戏春色,脱略不省旁人讥。

即事三首(其一)

王安石

日月随天旋,疾迟与天谋。

寒暑自有常,不顾万物求。

蜉蝣蔽朝夕,蟪蛄疑春秋【注】

眇眇上古历,回环今几周。

【注】蟪蛄疑春秋:庄子《逍遥游》中有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首诗开篇点题,通过回忆的方式交代了过去与外弟们相聚的时间和地点。

B. 第一首诗中“囷囷”既增强音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强调短垣曲折回旋之貌。

C. 第一首诗中“戏春色”指以春天的景色作为玩赏的对象,体现了诗人玩世不恭的性格。

D. 第二首诗巧妙地化用典故,将其融入诗歌意境,增强了诗歌的理趣和文化厚度。

16. 两首诗都蕴含对“自然”与“生命”关系的思考,但表意有别。请结合诗句分别简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有学者推测其灵感可能源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对简朴生活中精神安适的向往。

(2)登临高处俯瞰山河,极易引发诗人的怀古幽情。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词人登高看到的长江与群山,以雄浑之景为下文追思历史兴衰作铺垫。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______________。”

图片1.png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微记录片《馆藏显眼包》巧妙运用网络流行语作为切入点,让古老文物与现代观众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趣味对话。

该片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展现了主流媒体在语态革新和表达创新上的积极探索。该片每集精选一件具有网感的文物,从尴尬而不失礼貌微笑的商亚醜钺,到会比心的西汉铜釭灯,再到放飞自我的敦煌壁画,它们在博物馆的展柜里重新被发现,通过影视创作换发新生。创作团队还(       ),把唐十二支神俑化身护主萌宠,把东汉彩绘鸟兽鱼纹漆桶比作古代的外卖快餐盒,将西周云纹铜五柱器想象成千年前的路由器。可贵的是,这种对作品的钻营式解读,在注重拉近观众与文物的心理距离的同时,也保留了严瑾专业的历史叙事内核。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应该挖掘其深层魅力与永恒精神,使之融入当代审美与日常生活。《馆藏显眼包》正是因循这样的理念,   ①    让历史与想象互补、现实与虚拟相融、知识与趣味碰撞,    ②   进一步挖掘文物细节,联结当下语境,    ③   为文化传承注入了青春能量。

18. 将下列语句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利用数字化技术扫描文物细节                                   B. 将历史考察与现代想象巧妙结合

C. 采用高科技手段修复文物                                            D. 开发文创产品延展产业链

19.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感情色彩都发生了变化,其中与文中“钻营”的变化不同的一项是(   )

A. 网友赞叹故宫数字化展览“粉墨登场”,为民众再现了盛世华章。

B. 物业“唱高调”率先换智能柜,结果刷脸取件三秒开箱,大家都夸方便。

C. 音乐人爆改旧曲被视为“炒冷饭”,观众听完后发现是传统戏腔融合电音的巧妙混搭。

D. 某网红餐厅宣称“别出心裁”的烹饪方式,实际上是用预制菜加热敷衍顾客,被曝光后引发众怒。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21. 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

22. 在浩瀚的历史文化遗产中,有一批造型独特、憨态可掬的文物格外引人注目,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博物馆里的“显眼包”。下表中网友给出了“会比心”的西汉铜红灯的显眼理由,请你仿照其为东汉说唱俑写一个显眼理由,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

文物

图片

显眼理由

西汉铜釭灯

图片2.png

它噘着嘴,腆着肚,双手环抱比爱心,谁能拒绝一个圆圆乎乎、矮不楞登、一直朝自己比心的浪漫发射器呢?

东汉说唱俑

图片3.png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身处一个前所未有的速度时代:信息如洪流奔涌,瞬息可达千里;事务被精密规划,效率成为圭臬;即时满足似乎唾手可得,而延迟被视为一种惩罚。我们被裹挟在加速的漩涡中,呼吸着名为效率的空气。

然而,在速度的浪潮之下,也涌动着慢速抵抗的暗流:有人选择走进山林,倾听松涛而非提示音;有人沉迷手工,在指尖的缓慢摩挲中寻找温度;有人甘愿浪费时间,只为沉浸于书页、茶香或一次长谈。他们在喧嚣之外,悄悄织着属于自己的时间之茧

这段关于“速度浪潮”与“慢速暗流”的对照,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四川省百师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详解)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