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彭凯平:您认为年轻人该怎样学习国学呢?
傅佩荣:我觉得年轻人一定要先学习儒学,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儒家对于年轻人的人生方向、自我修炼、为人处世都有很好的指引。学《论语》有个好处就是孔子有很多学生,他因材施教,年轻人总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比如我像子路,我像子贡,那么我就可以从他们那里直接向孔子请教。
另外对年轻人我喜欢强调“三自主义”。第一个,自力更生。人的基本尊严是靠自己活下来。无论如何要坚定自己的脚步。第二个,自强不息。每天都是新的一天,每天都要想今天该怎么过?什么都是空的,把今天过好生命就充实了。第三个, A 。你要让自己从你做的每一件事中获得快乐。
彭凯平:这也是我们积极心理学经常讲的。很多人误以为积极心理学就是让人要快乐,其实这个“积极”不仅是形容词,也是动词,人要通过自己不断的奋斗到达真正的幸福。
彭凯平:在中国没有心理学之前, B ?
傅佩荣:多少年以来,中国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就是靠诵读经典来慢慢化解心理问题的。《论语》《孟子》对我们现代人可能很遥远,但是自宋朝以后,他们的人生环境就是和这些经典相伴的,遇到任何问题都会在圣贤的言论中寻找答案。如身处窘迫时,想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会感觉孟子在支持他,古时很多文人就是靠这种圣贤的信念支撑下去的。有些人受不了了,就会转而接受道学,跟世界保持距离,摆脱外物的干扰,所以魏晋之后道家是显学。
彭凯平:我们说儒释道,包括佛学都是关于“修心”的学问,您认同吗?您能概括一下它们对“心”的核心理论吗?
傅佩荣:佛学比较简单,因为它是宗教。所有宗教对于人心理的问题都有答案——你这一生所遭遇的、所困扰的,前世有原因,后世有报应。宗教对人心理的影响很直接,想通这个你的人生就没什么执念烦恼了,我现在受难是因为前世造了业,这一世受难,下一世就会有福报。所以一般信仰宗教的,很少会有抑郁倾向和自杀风险。
儒家的话比较积极。它讲你与其去烦恼,不如积极奋斗;往内走不如往外走,我要和人群交往,发展积极的关系。这个对心理的帮助就很大,因为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心理问题往往来自于和人的互动,所以在儒家思想里面,他强调了礼这个字——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对自己有了一些约束才能更好的发展人际关系。
至于道家就是对心理学来说最好的一个帮助了。你只要看看《庄子》里面的故事,你马上觉得你活在世界上有什么好抱怨的,人活着就应该很开心的。
彭凯平:您提到“自我约束”,在这一点上,儒释道佛之间是否有共通点呢?
傅佩荣:是的,所有的学派只要谈到人生的问题一定都是从自我约束开始。因为人生的很多问题就是从人与人互动的时候出现的各种状况而来的。
损人利己,这四个字可以概括所有人际交往的困难,你只要损人利己,困难就来了。因为别人也跟你一样的想法,到最后出现各种矛盾冲突。所以所有的宗教像天主教、基督教也有十戒。儒家跟佛学在修养方面可以相通。
道家的修养就比较复杂了,它的修养其实不放在戒上面, C 。比如学《老子》就要把认知从三个层次来看待:第一,我能认知到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但如果我都追求好的,别人也要,那就会发生各种冲突了。提升到第二个,如何避难的认知,避开灾难。“知其荣,守其辱”,我明明知道那样子很光彩,但是我知道后面会有后患,所以就甘愿守在比较差的地方,不会惹来灾祸,这是道家一种为人处事的态度。第三个是把知当做启明,从道来看一切,这是最高境界。如果练到从道看一切的话,我就不会有任何复杂的欲望,有得才有失,有成才有败。
彭凯平:有人说孔子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甚至说孔子是“私生子”,这是真的吗?在那样的年代,一个无父的人是怎么成为大家的?
傅佩荣:事实上,孔子不是私生子,也不是无父,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在《论语》里别人称孔子是“邹人之子”,他父亲当过邹邑的大夫。到孔子出生时他父亲已经60多岁,而母亲才17岁。孔子三岁时他父亲就过世了,所以不是不知其父,私生子也都是谣传。
孔子很少提到他的家庭背景,他只说过一句话,“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他不在乎小时候家里多贫贱,但是他的身世背景让他注意到商朝的文化。他认为商朝的文化高于周朝,所以努力学习设法恢复商朝礼仪,后来慢慢成为了鲁国最有学问智慧的人。
彭凯平:王阳明与孔子被梁启超称为“两个半圣人”中的两个圣人,他在心学中提出的观点——致良知、知行合一、吾性自足,对于我们积极心理学来讲是一个非常核心的观念,您怎么看待王阳明先生的地位的呢?
傅佩荣:王阳明的一生很精彩,他的学说对明朝的贡献非常大。他的学说和朱熹是完全不同的,朱熹是理学,王阳明是心学。
但他的内容并没有那么简单。譬如他说“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辩他吉凶灾祥?”但他57岁去世之后,天地鬼神依旧存在,所以他的学说是有主观性的,我们哲学上叫“主观唯心论”。但我很欣赏他的修养观,知行合一是铁定的真理。
(摘编自《彭凯平×傅佩荣:在现代社会,修心是永恒不变的主题》,有删改)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傅佩荣认为《论语》的独特价值在于孔子践行了“因材施教”,这使得当代青年能通过将自己代入子路、子贡等弟子角色,直接与古代圣贤建立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B. 彭凯平指出“积极”一词兼具形容词与动词属性,并阐明“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理念,与“三自主义”完全一致。
C. 傅佩荣认为,古人是依靠诵读经典与圣贤言论建立联结的,如或窘迫时借孟子之言获得信念支撑,或接受道家以求超脱。
D. 傅佩荣以王阳明去世后“天地鬼神依旧存在”为例,意在说明其“主观唯心论”学说存在无法克服的理论缺陷,并由此过渡到对其“知行合一”这一观点的探讨。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探讨各家学派时,傅佩荣多次使用“譬如”“比如”等词引出具体事例,如《庄子》的故事、《老子》的认知层次,使其阐述更为生动具象。
B. 傅佩荣对“宗教解决心理问题”机制的剖析——归因前世以消解当下执念,与对儒家“往内走不如往外走”的倡导,构成了一种潜在的对比。
C. 二人讨论儒释道“修心”作用时,彭凯平强调心理学视角的共性,傅佩荣则区分各派特点:佛学重因果、儒家重人际、道家重认知。
D. 彭凯平在讨论中引用梁启超的观点,如“两个半圣人”和“佛学都是关于修‘心’的学问”,体现了其对国学大师权威论述的绝对推崇。
3.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4. 访问者如何在对谈中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傅佩荣认为“所有学派只要谈到人生的问题一定都是从自我约束开始”。请结合文中儒、释、道三家思想,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两地书
梅子
1942年 秋
吾妻阿兰:
见字如晤。前方战火已燃,归期不定。家中父母年事已高,孩儿尚幼,为夫只得将千斤重担全交予你,日夜思之,既愧且念。惟愿你照料好家人,更护好自己,待我消息。
夫 子归
1943年 春
孩儿他爸:
家里一切都好,爹娘身子还算硬朗,孩子们每日会帮着拾柴、喂鸡,我都照看着呢。我也加入了游击队,跟着同志们学埋地雷、传情报,和鬼子周旋时虽险,但想着能和你一同抗敌,便浑身是劲。前几日鬼子轰炸机来,大壮媳妇为护孩子没躲过去……村长给那娃取名“胜利”,说要让娃记着,这太平得用命换。
你在前线千万当心,枪子不长眼,能躲就躲。我和孩子们都盼着你平平安安回家,给你炖你最爱的萝卜排骨汤。
桂兰
1943年 夏
吾妻阿兰:
见字如面!今日要与你说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我们打了场大胜仗,全歼鬼子八百余人,我还亲手生擒了一名鬼子中尉,缴了他的军刀,想着日后能给孩儿做个念想。
知道你在后方也扛着担子、跟着奋斗,我既欣慰又心疼。此前将全家托付于你,让你受了太多苦,是我对不住你。待扫尽倭寇、天下太平,我定立刻归家,帮你挑水劈柴,再也不与你分离。
夫 子归
孩儿他爸:
知道前方打了大胜仗我和爹娘都红了眼,街坊们听说了,还凑了鸡蛋让我给你寄去(已托补给队捎走)。上次补给队要去前线,老支书说我去或许能与你见上一面,我夜里翻来覆去没睡好,可终究没去——区里查出了叛徒,大队长带人设伏锄奸,村里老弱多,我得留下守着,帮着放哨、照顾伤员,不能让你在前线分心。
你安心打仗,家里有我,等你回来。
桂兰
1944年 冬
吾妻阿兰:
当你拆这封信时,我大抵已将热血洒在这片咱誓死守护的土地上了。对不起,没能兑现“早日归家”的承诺,让你独自撑起这个家,让爹娘白盼一场,我愧为夫、愧为子。
阿兰,我的妻。若有来世,愿山河无恙,再无战火,我定寻你,从青丝到白首,再不错过一日相伴。
夫 子归
1945年 春
孩儿他爸:
老支书说,你是英雄,是我们全村的英雄。送你那天全村的人都来了,爹娘现在门口和他们说话,他们没哭,我也没哭。因为我是英雄的妻子,我会用鬼子的血来祭奠你,璐儿参加了青年军,他穿上军装的样子像极了你!
孩儿他爸,你在那边好好看着,看我杀了鬼子、二鬼子……看我将爹娘安顿好,看我将孩子们都拉扯大,告诉他们,他们的父亲是守护这片土地,守护我们的国家而牺牲的!
桂兰
文本二:
太和殿见证日军投降仪式
单霁翔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表投降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正式签字,宣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华北日军投降仪式地点原定在中南海怀仁堂室内,但是日军竟提出在仪式上佩带军刀、勋章以保持军国主义者的面子,这一无理要求既违反同盟国共同规定,也损伤了饱受摧残的中国军民的尊严,遭到中方严词拒绝。同时决定,华北日军投降仪式地点改在故宫内举行,并选择在故宫太和殿前受降。因为殿前广场下边可以望到上边,且空间很大,可以容纳几十万人,让更多民众见证日军投降仪式。
1945年10月10日,这一天也是故宫博物院建院20周年纪念日,华北战区受降仪式在故宫太和殿举行。当天,秋高气爽,北平市民闻知受降的消息后,早上7时就从四面八方涌来,大约有20万民众聚集在太和殿前广场区域。9时以后,午门已拥堵得无法通过,人们只得在端门、天安门内外驻足观望。此外,东西华门、南北池子、南北长街处也都聚满了人。
受降仪式地点在太和殿前丹墀上,布置得极为庄重。国民党第92军在军长侯镜如的率领下,列队于太和殿广场上。苏联、美国、英国、法国、荷兰等盟国代表也参加了受降仪式。上午10时10分,景山上汽笛长鸣,太和殿前受降仪式开始。司仪隋永礼上校高呼:“引导日本投降代表入场!”全场立时肃静。3分钟后,日本投降代表、平津地区日本官兵善后联络部部长、前日本华北派遣军司令根本博中将,与参谋长高桥坦及该部高级军官21人,由太和门外下车,低着头,步行入场,在太和殿的礼台前排列一行,向主官敬礼后,退后恭立待命。
此时,广场上民众欢呼雀跃,情绪高亢,现场气氛十分热烈。军乐队凯歌高奏,礼炮齐鸣。随后全体肃立,为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中国将士默哀;日本投降代表各个低头躬身,向中国人民谢罪。司仪宣布投降代表签字,根本博等行至受降台前,向中方受降主官孙连仲将军行礼。孙连仲身材魁梧,是抗日名将,曾因血战台儿庄而驰名海内外。工作人员将3份投降书分别置于台上,根本博在“投降代表”栏签字盖章后呈交孙连仲。孙连仲健步走到受降台前,在“受降主官”栏庄重地签字盖章。根本博等21名投降代表在万众怒目之下,双手捧着自己的佩刀,向孙连仲鞠躬示礼,依次毕恭毕敬地将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战刀放在了受降桌上,当场呈缴。事毕后,根本博一行由丹墀西侧便道,经西群房前退场。
受降典礼仅有25分钟,但广场上的民众久久聚集不散。20万北平市民在故宫太和殿见证了这一重大的历史时刻,随后,市民们涌上大街小巷,敲锣打鼓,欢庆胜利。
这是故宫博物院永载史册的辉煌一天,也是一个令人激动难忘的日子。巍峨壮观的太和殿在百年风雨中,见到过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见到过英法联军的狂妄无耻,见到过割占台湾的《马关条约》,见到过八国联军的烧杀掠夺,也见到过侵华日军的嚣张跋扈。上百年的历史中,太和殿唯独没有见证过外国侵略者在它面前俯首投降!这一刻,中国人民盼望得太久了!
(改编自2025年08月31日《光明日报》11版)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地书》分别从妻子桂兰和丈夫子归的视角进行叙述,但是读者却如同上帝一般洞悉一切,这是文本一选择书信体叙述带来的效果。
B. 《两地书》从丈夫、妻子两条线进行叙述,统一于时间。子归书信表现了抗日战士战斗的一生,桂兰书信表现了后方百姓的不断成长。
C. 《两地书》选择多封书信作为故事的载体,便于串联各种场景,情节曲折精巧,塑造了鲜明的夫妻形象,复杂的结构与内容引人遐思。
D. 文本二是作者根据纪录片内容撰写,首段是背景介绍,中间部分是全方位的受降仪式过程,尾段是作者从历史意义角度的情感抒发。
7. 文本二与《别了,不列颠尼亚》有相似性,下列关于文本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实录方式来“见证”,时间线明晰,视角独特,详略得当,传达出作者的热爱与赤诚。
B. “太和殿”是受降地,更是抗战胜利见证者,“题眼点睛”,作者以拟人化的标题凸显意义。
C. “大约有20万民众”“聚满了人”“欢呼雀跃”等叙写,突出了文章“见证”的全民性。
D. 选文主体部分插入较多背景资料,如“曾因血战台儿庄而驰名海内外”,突出历史厚重感
8. 文本二中,作者在叙写华北日军投降仪式时,如何体现“见证”性?请结合全文分析。
9. 谢春涛在谈到民间家书的价值时曾说:一部整个历史,既包括上层认识的活动,更包括人民大众的观点。分析文本一包含的人民大众的观点。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范蠡辞于王,曰:“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义一也。今臣事大王,前则无灭未萌之端,后则无救已倾之祸。虽然,臣终欲成君霸国,故不辞一死一生。幸赖宗庙之神灵,大王之威德,以败为成。定功雪耻,臣所以当席日久。臣请从斯辞矣。”越王恻然,泣下沾衣,言曰:“国之士大夫是子,国之人民是子,使孤寄身托号以俟命矣。今子云去欲将逝矣是天之弃越而丧孤也亦无所恃者矣。孤窃有言:公位乎,分国共之;去乎,妻子受戮。”范蠡曰:“臣闻:君子俟时,计不数谋,死不被疑,内不自欺。臣既逝矣,妻子何法乎?王其勉之!臣从此辞。”乃乘扁舟,出三江之口,入五湖之中,人莫知其所适。
(节选自《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
材料二:
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以为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于是自谓陶朱公。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①,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材料三: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脩业而息之,遂至巨万。
(节选自《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四:
苏子曰:范蠡知相其君而已,以吾相蠡,蠡亦鸟喙也。夫好货,天下之贱士也,以蠡之贤,岂聚敛积财者?何至耕于海滨,父子力作,以营千金,屡散而复积,此何为者哉?岂非才有余而道不足,故功成名遂身退,而心终不能自放者乎?使勾践有大度,能始终用蠡,蠡亦非清净无为而老于越者也,故曰蠡亦鸟喙也。鲁仲连既退秦军,平原君欲封连,以千金为寿。笑曰:“所贵于天下士者,为人排难解纷而无所取也。即有取,是商贾之事,连不忍为也。”遂去,终身不复见,逃隐于海上。曰:“吾与其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使范蠡之去如鲁连,则去圣人不远矣。呜呼,春秋以来,用舍进退,未有如蠡之全者,而不足于此,吾以是累叹而深悲焉。
(节选自《东坡志林》)
【注】①废居:出自《史记·货殖列传》的“废居居邑”,指商人囤积货物待价而沽。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子云A去B欲将C逝矣D是天之弃越E而丧F孤也G亦无H所恃者矣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事,侍奉,名词活用动词,与《<论语>十二章》中“见贤思齐焉”的“齐”用法不相同。
B. 端,祸端,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人之有是四端也”的“端”意思不同。
C. 者,“……的人”,与《五石之瓠》中“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的“者”用法相同。
D. 焉,语气词,啊,与《兼爱》中“焉能治之”的意思不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蠡辅助越王、报仇雪耻,事后主动请辞。越王挽留范蠡,以妻儿相威胁,范蠡不为所动。
B. 范蠡入齐,更改名姓,在海边治产,获利丰厚。齐人听闻贤名,请其为相,后范蠡归还相印。
C. 范蠡携带宝物,选址陶地,父子耕畜,待价而沽,财产不断累积,人们因此称他陶朱公
D. 苏轼认为,如果勾践能一直重用范蠡,范蠡也不会退隐越地、清静无为,因而称他鸟嘴。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
(2)所贵于天下士者,为人排难解纷而无所取也。
14. 对于范蠡聚财一事,司马迁和苏轼各持什么观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次韵和甫咏雪【注】
王安石
奔走风云四面来,坐看山垄玉崔嵬。
平治险秽非无德,润泽焦枯是有才。
势合便疑包地尽,功成终欲放春回。
寒乡不念丰年瑞,只忆青天万里开。
【注】此诗写于王安石新法强力推行之时。和甫,王安石之弟王安礼,字和甫。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雪之态势、色彩,意境雄浑壮阔,也暗含作者对时局的清醒认知。
B. 颔联将“平治”“润泽”并举,既赞雪德才伟力,又隐喻诗人变革决心。
C. 颈联写雪虽难将天地裹尽,但终能覆盖四野,等功成事毕,再放春归。
D. 尾联写贫苦乡民,不感念瑞雪丰年,只期望晴空万里、驱散严寒。
16. 尾联“只忆”一词,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里仁》中,孔子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他说:“_______,_______。”
(2)在微信签名里,小明引用了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的名言:“真正的胜利不在于战胜别人,而在于战胜自己。”为了体现中华文化的魅力,这句可用《<老子>四章》中的“_______,_______”替换。
(3)与下图相契合的古诗名句可以是:“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最近,话题“建议大家都频繁地去记录生活”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很多人会觉得:普通人日复一日的循环时空里,有那么多值得定格的瞬间吗?不断反刍乏味生活中的鸡毛蒜皮,会不会让自己的内心更加荒芜?
事实上,“频繁记录生活”本质上是督促我们重拾主动书写生活的能力。当我们看完一部电影、阅过一页诗篇,或是路过一地风景、遇见一场故事的时候,平静的湖面荡起涟漪,寻常的岁月里散发光芒,那便是内心丰盈饱满的开端。将这一切记录下来,不论是于睡前的手账本上,还是在手机的数字世界里,日子久了,你就会发现,那匆匆流逝的时间在自己的生命场域内,竟有了可以不停回望的参照物。
所以,不要羞于面对那个热爱记录生活的自己。这世界上有太多伟大的思考、动人的情感,都源自日常记录的习惯。今天,我们感慨苏轼富有进取的激情与蓬勃的生命力。如果我们去翻阅一下苏轼所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东坡志林》(说是“小说”,其实就是苏轼所写的一部日记),你会从这些信笔写就的文字里,读到苏轼丰富的内心世界,明白其生命的张力到底从何而来,更会在跨越千年的文字共鸣中, 。
更何况,记录生活也有实打实的心理疗愈功效。要知道,情绪具有鲜明的当下性。此刻的我们,实际上很难唤起过去某一特定时刻的情绪体验。我们在时光旅程中不断前进,时常会发现自己甚至无法共情以前的自己,这种与旧时自我的隔膜感,成为当代人一种隐秘的精神困境。①如何弥补自我共情的鸿沟,②避免与内心深处的情感断连?③“频繁记录生活”就是一种方式。④通过记录,不仅我们留住时光,也重建与自我的对话。⑤这种对话,不仅有助于自我理解的实现,还有助于情绪调节能力的提升。
18. 请结合材料,解释“不断反刍乏味生活中的鸡毛蒜皮,会不会让自己的内心更加荒芜?”中的“反刍”和“荒芜”在文中的词义,每个词的解释不超过20个字。
19. 以下句子中括号的用法和文中括号用法一样的是( )
A. 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需要同步解决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区域整体脱贫和贫困村摘帽三个层次的问题。
B. 每年暑假、寒假期间,来自新疆、宁夏、辽宁、山东等省的各族青少年参加的融情夏(冬)令营,已成为一道美丽的民族团结风景线。
C. 结束短暂的森林之旅,回来的路上可能经过一个农场,这样我便能看到马匹犁田的情景(或许我只能看到拖拉机)。
D. 但茅檐下也有淡饭,路旁也有残羹,野上也有饿莩;有吃烧烤的身价不资的阔人,也有饿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见《现代评论》二十一期)
20.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发现自己与东坡一样,始终鲜活而真实地爱着这人间
B. 感受到那份超然与豁达如何照亮了自己的生活
C. 体会到古人“文章憎命达”的深刻内涵
D. 领悟到记录生活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21. 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2. 浙江某高中正在为艺术节准备辩论赛,辩题为“我们是否需要频繁书写生活?”请你结合材料,为正方或反方列出分论点。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曾子
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毛泽东
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袁隆平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本资料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浙江省强基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浙江省六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浙江省精诚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10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试卷+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湖南省衡阳市八中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江苏省南通市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卷+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一中南校区2025-2026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卷+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四川省眉山市眉山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卷+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6届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高三上学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陕西省西安市铁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