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河北冀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分享:杨老师 2025-08-24 下载支付:5点 立即下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1世纪以来,在人类不断突破既有的宇宙观和世界观局限的条件下,艺术家的艺术思维逻辑和科学家的哲学社会科学思维逻辑不断在并行中发生交叉,产生交集,形成互动,激发出一种突破性发展的可能性。

科学与艺术、人文结合的一个重要的例子是艺术家设计出情绪几何。这是个结合了科技与艺术的互动装置,邀请观众在暗箱中触摸几何模型,触摸的情绪会通过心率等生理数据采集装置记录并计算出来,这些情绪数据会影响初始几何图形的变化,生成一个个因人而异的情绪化的几何图形,并最终通过自动粉笔机械装置绘制在黑板上。作品从代数几何的抽象性和纯粹性中获得启发,并尝试把数学对现实世界提纯化的解释与艺术对现实世界复杂化的解读结合在一起,完成一次同时处于现实之上和现实之中的艺术实验。

艺术某种意义上是在给世界回归混沌提供力。与数学家所追求的纯粹性和抽象化相比,一个视觉艺术家的工作基本是给这个世界添乱情绪几何将充满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混沌性的个体情绪数据与纯粹的、抽象的几何数据进行耦合与杂交。这种添乱式的艺术实验的目标不为揭示任何纯粹的普世真理,只为呈现任意存在的个体真相。作品拒绝让观众以理性的方式来理解代数几何数学,而是让观众以感性的方式通过与几何图形的感性接触以及提供个体的情绪数据来与艺术家和数学家共同完成一次无法预期的创作。

回溯人类进步的历史,实际上科技发展的同时,艺术一直如影随形,艺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出现交融、借鉴甚至陷入重大分歧的情形比比皆是。在摄影设备出现后,印象派艺术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雷诺阿,通过参考照片完成了诸多创作,导致西欧的绘画在很长一段时期主动对科技保持着疏离,画家们希望绘画艺术远离照片。而中国的国画更是以写意见长,强调意境之美,即使现代画家创作时从照片中寻找到一些思想内涵的元素和载体,但最终形成的作品还是旨在寻求艺术本体的价值。

(节选自张富利《新技术与美学的互生之旅:人工智能艺术何以可能》)

材料二:

音舞诗画节目《忆江南》成为2022年央视春晚的刷屏之作。它带观众进入名画《富春山居图》。舞剧《只此青绿》将传世经典《千里江山图》搬上舞台,到一票难求。近年来,高冷古画接连出圈,引发现象级传播。破解古画在今天的流量密码,将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带来有益启示。

动起来,换一种古画的打开方式。手握长卷,徐徐展开,仿佛置身其间,一步一景,可观可游。这原本就是中国古代绘画特有的打开方式之一,古人因而有徜徉画中山水的卧游之说。今天,科技的赋能让人在画中游有了无与伦比的实现可能。借助数字绘景和3D复现技术,一幅《秋林读书图》可以从平面变得立体,上一秒刚跨过秋林中的潺潺溪水,下一秒视角便已经跃升到空中。在3D、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全息投影、交互技术等的广泛应用下,画游系列成为当下沉浸式艺术展的热门主题。围绕古画的这些动起来,虽不能取代对原作的欣赏,但无疑打开了普通人接近传统瑰宝的通道。有人说:古画动了,世界静了。也有人说:古画动了,身体里的DNA也跟着动了。

融起来,实现与传统文化的超链接。作为传统文化的视觉集成,古画不着一言、气象万千,能够集纳服饰、妆容、音乐、舞蹈、诗词等内容于一体,成为演绎传统文化的生动场景。在时下的国风国潮中,以画境统摄传统要素和当代形式,在融合性表演情境中展现文化的古韵与新貌,已经成为一种创作趋势。去年火出圈的舞蹈《唐宫夜宴》就伴随着娇憨可爱的唐代女乐官的舞姿,徐徐展现《簪花仕女图》《捣练图》等画面,舞与画呈现有趣互文。这种融合不仅是艺术形式上音、舞、诗、画的结合,也是传统舞台艺术与电视艺术、视频形式的结合,是文艺与数字科技的结合,是媒介形式上的优势互补。

活起来,用新讲法激发新创造。在系列短片《此画怎讲》之前,有许多画的方式,但这一次,画作上的人物自己开口了。古画会说话和之前的国宝会说话类似,意在以热心的面貌、活泼的语态,拉近古画与当代人的距离,让更多人感受传统与当下的息息相通。讲述传统的方式变了,回应传统的方式一定也会变化。

当然,动起来、融起来、活起来,只是开始;静下来、沉下来、传承创新下去,任重道远。传统浩浩荡荡,创造生生不息。传统文化的新表达,不仅要讲出趣味,也要讲出深度;不仅要讲出美来,还要讲出美背后的精神、理想与追求;不仅要面向当代受众,讲出新的时代内涵,还要面向世界,在更高维度上彰显中华文化与古为新的接续创造。

(摘编自《人民日报》胡妍妍《让古画动起来融起来活起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西欧绘画不同,中国国画并不排斥从照片中寻找元素,但更看重艺术作品的意境。

B. 人在画中游”的古画打开方式可以帮助普通人读懂古画,但不能取代对原作的直接欣赏。

C. 数学是对世界进行提纯化解释,艺术是对世界进行复杂化解读,后者是对前者添乱。

D. 同属大脑思维,艺术思维逻辑和哲学社会科学思维逻辑会不断产生交叉、交集、互动。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情绪几何”互动装置设计以几何图形为主,其主要目的在于展示科技对艺术的赋能。

B. 摄影设备出现后,印象派艺术家雷诺阿参考照片完成创作,这种机械复制使艺术失去了灵韵。

C. 春晚舞剧《只此青绿》与经典画作《千里江山图》“互文”,让“我见青山多妩媚”有了生动具体的意象。

D. 《此画怎讲》让画作上的人物“开口说话”,以亲切、活泼的语态拉近了古画与当代人的距离。

3. 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忆江南》通过数字技术让古画“动起来”,观众仿佛置身画中,一步一景,________。这种创新的“打开方式”不仅为普通人接近传统瑰宝提供了通道,也为现代设计领域带来了新的可能。在融合传统文化方面,《唐宫夜宴》以“画境”统摄传统要素,舞与画形成有趣的“互文”,实现了________。而《此画怎讲》则让画中人物自己开口,以亲切活泼的方式拉近古画与当代人的距离,激发观众对传统的兴趣,体现了_________的创作理念。

4. 两则材料都提及科技与艺术的关系,但论述的角度不同。请结合文段内容简要分析。

5. 科技赋能艺术”,有人认为这会让人们看到的世界更具艺术性,更美好;也有人认为这会使人们的自主感悟力退化。你认同哪一种说法?请结合材料具体阐述。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悼佩弦先生

茅盾

古人称盛德君子无疾言厉色,朱自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二十年前,我第一次见他,就有这印象,相交既久,过从渐密,而我这印象更深。然而朱先生取字佩弦,似乎自憾秉性舒缓,可是多少登坛演说,慷慨激昂者,其赴义之勇,却远不及朱先生。

文如其人,早有定论。在新文艺运动中,朱先生的贡献不在冲锋陷阵,而是潜研韬略,埋头练兵。他的著作不多,但我深信这都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在新文艺史上卓然自有其地位。我最钦佩而心折的,是他的《欧游杂记》。这样清丽俊逸的文字,行云流水的格调,是他的品性和学问的整个表现,别人想学也不大学得像的。

一九二七以后,我们见面的机会比较少了。欧游回来,他路经上海,几个老朋友和他洗尘,有一次畅快的叙会;记得地点是三马路的梁园,一个河南馆子。那时候,他面貌较前丰腴。后来相隔几年,在一个朋友家里看见一个人,蕃然惊喜,以为是老友,再看却又不是,一问,才知道是朱光潜,那时我心里想:这真是阳货貌如夫子!

最后一次会到朱先生大概是一九三八年冬季我赴新疆路过昆明,那时始知他有胃病。幸而不算严重。年来常听北来朋友谈起他消瘦更甚,但精神尚好,真不料他突然疾发,遂至不治!这是惨胜以后我所遇到的第三次意外的悲痛事件。第一次是四烈士堕机,第二次是陶行知突然逝世。李、闻遇害,我倒并不感得意外;因为自我在较场口亲眼看见公朴如何挨打,我就知道迟早他要遭毒手,而在公朴遇害以后,闻一多之必遭毒手,差不多也是大家料到的。

朱先生最近把《闻一多全集》整理完毕。我猜想他在校勘了最后一页时,也许曾这样闭目默祷道:一多,你的全集不久就可以出版了,你所不共戴天的人民的敌人不久也就要垮台。那时候,我们将以一束清香,告慰你在天之灵!可是朱先生想不到他自己也不及见这不久就要到来的一天,我想他是死不瞑目的!

文本二:

佩弦周年祭

叶圣陶

佩弦,你为什么不迟死半年?如果你迟死半年,就可以亲眼看见北平的解放。那时候你的激动跟欢喜一定不比青年人差,你会和着他们的调子歌唱,你会效学他们的姿态扭秧歌。在解放军入城的那一天,你会半夜里睡不着觉,匆匆忙忙的起来,赶赶紧紧的穿好衣服,参加在欢迎队伍里,从西郊跑进城,在城里四周游行,一整天不嫌疲劳,只觉得新生的愉快没法尽情表现,像张奚若先生那样。你为什么不迟死半年?

佩弦,你为什么不迟死八个月?如果你迟死八个月,我就可以在北平跟你会面。按照你每事问的老脾气,你一定急于问我一路上看见的情形。我就要告诉你,在山东走了十多天,看见了真个站起来了的人民,看见了真个作义战的军队,看见了真个当公仆的官吏。这些人都是全新的,以往历史上绝对没有过。这由于全部人民解放事业就是个范围非常之广的教育课程,从实际出发,以新哲学为指导原理,土生土长,实事求是;大家在这个课程中自我教育,相互教育,才把品质改得那么好,提得那么高。你一定乐于听这些话,还要问这个,谈那个,一连几个钟头不厌不倦。你为什么不迟死八个月?

佩弦,你为什么不迟死十年二十年?如果你迟死十年二十年,不说别的,单说大学中文系方面,你一定可以有你的一份特殊贡献。要批判的接受文学遗产,你的精密的分析跟还原的检查都是必要的基础。你在这上头做了多年的功夫,已经有好些成绩,再加上生活跟思想从现实方面受来的影响,一定会越来越精深。我国向来没有一部像样的文学史,从现在的观,点说,文学史更要另起炉灶。你有充分的学力,加上不断长进的识力,有资格写一部全新的文学史。你为什么不迟死十年二十年?

佩弦,你末了儿一次参加座谈会的谈话使我永远不忘。你说你乐意改变自己,可是得慢慢儿来。我自以为能够料知你的心意。你大概是这么想的:大家嚷改变就跟着嚷,这是容易不过的事儿,但是跟实际没有多大关系。生活跟思想既然成了习惯,要去掉那些不良的成分,取得那些优良的成分,就得养成新习惯。新习惯的养成是一点一滴的,是实践的,不是说说想想的,不能不慢慢儿来。唯有慢慢儿来,所谓改变才能在身上生根,才能使自己真个受用。你其实早已在那里慢慢儿来,你的行诣跟著作都可以证明。痛心的是你说了这句慢慢儿来的话之后,再不容你慢慢儿来了!

佩弦,我到了你清华寓所的书房里。嫂夫人说所有陈设一点儿没有动。我登门不遇永不回来的主人,心里一阵酸,可是忍住了眼泪。后来北大十几位朋友邀我们小叙,我喝多了白干,不记得怎么谈起了你,就放声而哭,自己不能控制。为你,就哭了这么一次。我还没有去万安公墓,秋凉时候总得去看一看。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开篇称赞朱自清先生“盛德君子”的人品,随后写到两人之间的交往,最后用“死不瞑目”收束全文,表达了痛悼之情。

B. 茅盾清晰地回忆起与朱自清初次相见印象、误认老友时的心理及最后一次见面的情形,表现出他与朱自清的深厚情谊。

C. 文本二以“佩弦,你为什么不迟死半年”开篇,想象朱自清迎接解放的反应,表达对朱自清未能见证历史重大变革的遗憾。

D. 叶圣陶认为朱自清之所以不会“大家嚷改变就跟着嚷”,而是在喧嚣中选择“慢慢儿来”,是因为他性格沉稳、特立独行。

7. 下列对文本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以“埋头练兵”比喻朱自清潜心研究的状态,这正是他的文学风格“别人想学也不大学得像”的原因。

B. 文本一结尾想象朱自清“闭目默祷”的场景,表现了茅盾对朱自清整理《闻一多全集》这一做法的理解和肯定。

C. 文本二反复用第二人称虚拟追问的形式,将朱自清拉人若干现场,形成了打破时空的对话感,蕴含多种情绪。

D. 文本一、二与《为了忘却的记念》都是纪念性文章,文本一的情感表达相对平和,文本二的情感表达更为浓烈。

8. 文本一茅盾悼念朱自清,却提及并不“意外”的“李、闻遇害”事件,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9. 朱自清离世后,社会各界纷纷撰文表达哀恸之意,请结合以上两篇文本分析其中的缘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灵王即位,欲为霸,会诸侯,使椒举如晋求诸侯。晋君欲勿许。司马侯曰:不可。楚王方侈,君其许之,修德以待其归!若归于德,吾犹将事之,况诸侯乎?若适淫虐,楚将弃之,吾谁与争?公曰:晋有三不殆,其何敌之有?国险而多马,齐、楚多难,有是三者,何向而不济?对曰:恃马与险,而虞邻之难,是三殆也。恃险与马,不足以为固也,从古以然,是以先王务德音以享神人,不闻其务险与马也。若何虞难?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恃此三者而不修政德,亡于不暇,有何能济,君其许之。乃许楚。灵王遂为申之会,与诸侯伐吴,起章华之台,为干溪之役,百姓罢劳怨怼于下,群臣倍畔于上。公子弃疾作乱,灵王亡逃,卒死于野。故曰:晋不顿一戟而楚人自亡。司马侯之谋也。

楚平王杀伍子胥之父,子胥出亡,挟弓而干阖闾。阖闾欲兴师伐楚,子胥谏曰:不可。臣闻之,君子不为匹夫兴师。且事君犹事父也。亏君之义,复父之仇,臣不为也。于是止。蔡昭公朝于楚,有美裘,楚令尹囊瓦求之,昭公不予。于是拘昭公于郢,数年而后归之,昭公济汉水,沉璧曰:诸侯有伐楚者,寡人请为前列。楚人闻之,怒,于是兴师伐蔡。蔡请救于吴。子胥谏曰:蔡非有罪也,楚人无道也。君若有忧中国之心,则若此时可矣。于是吴兴兵伐楚,遂败楚人于柏举,而成霸道,子胥之谋也。故《春秋》美而褒之。

(节选自《新序·善谋》)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齐有仲孙之A难而获B桓公C至今赖之D晋有里克之难E而获文公FG以为盟主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意为还是,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的“其”含义不同。

B. 适,意为恰好,与《石钟山记》中“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中的“适”含义不同。

C. 倍,同“背”,与《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含义相同。

D. 前列,文中是指先锋、先头部队。与我们平常所说的“位居前列”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马侯劝晋君暂时迎合楚王,若楚王仁德,诸侯自然会去侍奉他,否则,晋国再去灭掉楚国来争霸。

B. 楚灵王召集诸侯会盟后发动战争,兴建宫室,百姓怨声载道,公子疾发动叛乱,楚灵王最终死在荒野。

C. 伍子胥出逃到吴国,吴王阖闾想出兵帮他报仇,但伍子胥劝住吴王,不能为了给子胥报仇而损害君王道义。

D. 蔡昭公由于一件美裘而触怒楚国贵族,被囚数年才获释。回国途中他立誓报仇,后求救于吴,吴最终打败楚国。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恃此三者而不修政德,亡于不暇,有何能济,君其许之。

2)臣闻之,君子不为匹夫兴师。且事君犹事父也。

14. 请结合文本分析司马侯与伍子胥的“善谋”智慧。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禁林春直

李昉

疏帘摇曳日辉辉,直阁深严半掩扉。

一院有花春昼永,八方无事诏书稀。

树头百啭莺莺语,梁上新来燕燕飞。

岂合此身居此地,妨贤尸禄自知非。

【注】①李昉:北宋文学家。宋太宗时,擢参知政事,拜平章事,为宰相之职。②直阁:大臣值班的馆阁。直,同,值班。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昼显然不会永恒,颔联中“春昼永”虚写,实则表达作者美好的愿望。

B. 颔联中“诏书稀”实写官事清闲,心境闲适,侧面描写了天下太平景象。

C. 颈联转工笔描绘,用黄莺啼啭,燕子双飞,既写安宁美好景色,又扣紧“春”日。

D. 本诗由一院宁静和平的物象,引出对于“八方无事”的盛世的赞颂。

16. 诗歌描写了自己的清闲状态,却体现了作为宰相的天下情怀,这种情怀是如何体现的?请具体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将进酒》中,以豪放之态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应及时行乐的感慨,其中直接抒发这一情感,并带有劝酒意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通过描写琵琶女演奏前调弦的动作和神情,侧面表现了她技艺高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日里,同学们走进美丽的乡村,看到家家户户绿树掩映,不禁赞叹:这正是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的图景啊!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3月,一句失意书生的独白,登上热搜,引来大量年轻人的共晴。孔乙己文学中的年轻人们一边怀有【A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优越感,一边承受着找工作时面临的残酷打压,   ①   

孔乙己的长衫文人脱不下的清高,那么当代大学生脱不下去的长衫又是什么呢?央视网认为高学历是当代青年脱不下去的长衫,希望当代青年人放下读书人的架子,通过劳动改变自身处境。

但更多人表示脱不下去的长衫是父母以为我们能敖出头的殷殷期待和他们十几年含辛菇苦对我们的培养。十几年高投入的教育成本和目前低回报的就业现实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产生了对读书意义和未来的迷茫。长衫不仅代表学历,还代表自己曾为这份学历所投入的所有金钱、时间和精力。如同【B】《山月记》中所说:我深知自己本非美玉,故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深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烁为伍。

大学生目前的就业窘境应归咎于他们的眼高手低央视网如是说。这句话引发广泛争议,不可否认,是有部分大学生存在这种情况,但更多人不愿意放下架子的原因是成为普通劳动者并不能提高收入,过上美好生活。

长衫当然要脱下,但你不能让青年人脱下长衫后却不着寸缕。官方更是要关注失意书生背后的社会矛盾和现实困境,为脱下长衫孔乙己们备好干净的新衣,让其    ②    ,重新启程。

18. 文中有AB两处引用,一个提供了出处,一个没有提供出处,试简要分析原因

19.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 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年轻人脱不下“长衫”的原因。

21. 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并加以改正。

22. 下列各项中的“是”与文中加点的“是”,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你说得极是,我们应当早做准备,否则真的来不及了。

B. 是可忍,孰不可忍,我们已无法退让,只有针锋相对。

C. 这件事发生在昨天上午8点,办公室许多人是不知道。

D. 他是个北方人,生活习惯与我们南方人当然很不相同。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人际关系有三类情况:一类如早餐,对方再好也只会浅尝辄止,嘴上说重要,但大部分时间都是可有可无;一类如午餐,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需要,为了生存每天都得客客气气,绝不可少,深交不了也得罪不起;一类如晚餐,在你最疲倦最脆弱的时候陪着你,细嚼慢咽方品其中滋味。

生活中,你有着怎样的人际关系?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河北冀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