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河北省十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分享:杨老师 2025-09-09 下载支付:5点 立即下载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类似,现今中国的地理格局则与一次大碰撞息息相关。约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撞击速度极快,能量极大,引发了超大幅度的地表隆起。地球上最高、最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诞生了。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地壳厚度可达80千米。其环境之独特,可与地球南、北极并列,被称为第三极

在青藏高原上,许多巨大的山脉次第隆起,囊括了地球上148000米级山峰、绝大多数的7000米级山峰,以及数不胜数的50006000米级山峰。因此,这次大碰撞堪称5亿年来最重要的造山事件。然而,大碰撞的洪荒之力还没有释放完毕。青藏高原诞生的同时,大碰撞的力量也开始向外围扩散。此前已经有了一定海拔高度的另一些地方也受到挤压,进一步抬升,包括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至此,中国大地上出现了显著的三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最高,为第一级阶梯;海拔为10002000米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构成了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以东,大部分海拔在500米以下,为第三级阶梯。中国地理格局就此形成。三级阶梯的差异,使得地貌景观极富变化。万千山岭、大美江河,就在这三级阶梯上依次显现。

大碰撞对中国的影响不止于地貌。科学家们发现,作为大碰撞的最大产物,青藏高原的上空生成了一台超级风机,它将颠覆原本控制中国的行星风系。如果不考虑地形等诸多因素,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气将以一种非常规律的方式流动,这便是行星风系。在北纬30°附近的亚热带地区,行星风系控制下的气流不断从高空下沉至地面。温度越来越高,水汽也越来越不易凝结,难以形成降雨。受此影响,北纬30°附近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地带,从北非到西亚,几乎连成一片。如果没有意外,同样位于北纬30°附近的中国南方地区,也会比现在干燥得多。

但是意外还是降临了。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青藏高原,比平原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更多。夏季,高原表面吸收的太阳能不断加热地表上方的空气。大气受热上升,地面气压降低,高原开始抽吸外围的气流进行补给,一个大型抽风机制造完成。南亚季风、东亚季风都被抽吸进入大陆。南亚季风裹挟着大量的水汽弥漫群山,气流或从山间峡谷鱼贯而入,形成汹涌的水汽通道;或在喜马拉雅山脉南缘聚集,形成大量降水。东亚季风从海洋深入中华腹地,充沛的水汽驱散了北纬30°的干旱,一个烟雨江南诞生了。但大自然是追求平衡的,烟雨江南诞生的同时,青藏高原也阻挡了印度洋水汽的北上,地处内陆而干旱少雨的中国西北地区变得更加干旱。不仅如此,冬季,强劲的西风也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挡,不得不改变路径。它吹起西北沙漠中的沙尘,沿着青藏高原北部边缘向东推进,沙尘颗粒在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降落,形成了黄土堆积厚度最高达400米的黄土高原。烟雨江南,大漠西北,再加上气候高寒的青藏高原,中国的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就此成形。

高原抽风机重塑了中国的气候。一座超级水塔又在高原上竖立起来,中国的水系也将为之一变。随着海拔的上升,青藏高原大气层中的水汽凝结,形成了大量降雪。降雪日积月累,压实形成冰川,厚度可达数百米,犹如绝境长城。其长度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不等,如一条条巨龙,沿着山谷倾泻而下,又好像树枝一样延伸,漫流无际。青藏高原究竟有多少冰川?答案是4万多条。其覆盖面积约4.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冰川面积的80%以上。青藏高原还拥有地球上海拔最高、数量最多的高原湖泊群。如此众多的冰川、湖泊,再加上地下水、地表河流,青藏高原化身为一座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超级水塔。当水塔的闸门打开时,水流便可以高屋建瓴之势向四周奔流,中国乃至亚洲的水系布局由此奠定。在中国西北部,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流向河西走廊,塔里木河则汇入塔里木盆地,它们各自滋润出一片绿洲;在中国东部,黄河、长江顺着三级阶梯奔流而下,孕育出中华文明;在中国西南部,澜沧江、怒江、独龙江、雅鲁藏布江、象泉河、狮泉河及孔雀河,流出国门,成为亚洲诸多文明的源泉。

最后该轮到生命登场了。可是,像青藏高原这样的高寒之地,又将如何对生命产生影响呢?西藏阿里札达盆地,沟壑纵横,看起来干旱荒芜,了无生机。2010年,科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几块化石,它们属于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豹类——布氏豹。一些科学家认为,豹亚科动物起源于青藏高原,它们曾走下高原,进入东亚、南亚,演化出了古中华虎、云豹;后又进入美洲,演化出了美洲豹;还进入非洲,演化出非洲狮、花豹。不仅豹亚科,许多北极动物同样起源于青藏高原。原来,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高原上的动物们为适应寒冷的环境,不断演化,譬如长出厚厚的皮毛。距今260万年前,大冰期降临,原本温暖的北极地区变得寒冷。但在青藏高原上的动物们早已适应寒冷的环境,包括北极狐、披毛犀在内的动物,顺利从青藏高原扩散到北极,并开辟出了全新的家园。如今,在青藏高原广袤的土地上,在众多的垂直山地之间,依然生活着中国40%的维管植物、43%的陆栖脊椎动物,堪称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基石大碰撞碰出了一个大中国,且这一影响目前还在继续。

(摘编自星球研究所/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这里是中国》)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洪荒之力”在文中是指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后产生的巨大能量。

B. 意外”在文中是指青藏高原的地形给中国的气候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C. 超级水塔”的“超级”体现在水资源的数量、覆盖面积和海拔方面。

D. 许多“北极动物”起源于青藏高原,迁徙至北极地区后演化出适寒能力。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位于北纬30°附近的中国南方地区由于受到青藏高原的影响,气候变得适宜,而世界上同纬度地区的其他一些地方,却降雨骤减,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地带。

B. 青藏高原冰川有4万多条,长度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不等,厚度可达数百米,其覆盖面积约4.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冰川面积的80%以上。

C. 青藏高原的隆升对生物圈的演化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为物种的起源、全球迁徙创造了条件,奠定了第三极和更广阔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基石。

D. 本文语言兼具科学性与通俗性,既使用地质、气候等领域专业术语,准确阐释科学概念,又将抽象概念转化为生活化的比喻。

3. 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

青藏高原对中国气候的重塑作用显著。夏季,高原表面吸收太阳能,加热地表空气,导致________,地面气压降低,从而“抽吸”外围气流。南亚季风和东亚季风被卷入大陆,其中南亚季风携带大量水汽,________,或在山脉南缘形成大量降水;东亚季风则深入内陆,驱散了北纬30°的干旱。但高原同时阻挡了印度洋水汽北上,使得________

4. 请简要说明青藏高原的生物在演化过程中,哪些事例可以用来佐证达尔文《自然选择的证明》中自然选择通过保留有利变异塑造生物适应性、自然选择推动物种因环境差异演化并拓展生存范围以及自然选择中“环境主导生物进化方向”的观点。

5. 如何理解文末“大碰撞碰出了一个‘大中国’”这句话?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哨声响起

[美]尤多拉·韦尔蒂

夜幕降临,天似亮非亮,像穿了一冬又一冬的薄衣,总挡不住刺骨的寒气。然后,月亮升起来了。有个坐落在叶枯色淡的大片密林中的农舍醒目可见,犹如水中的一颗白石。目光放得比月亮低近些、眼神比月光再尖锐点,或许就能看到莫顿家的一切物什了,甚至于离屋子最近的西红柿幼苗,它们脆弱得一览无余,让人心惊。

农舍里,杰森和萨拉·莫顿裹着被子,躺在简陋的小床上。床支在靠近壁炉的地方,火焰还在炉内摇曳,不时发出令人昏昏欲睡的声响,无精打采的火光忽上忽下地映在墙上,穿过横梁,还照到这两位老人黑黝黝的小床上,像只小鸟在为飞出屋子四处找路。

除了火苗摇曳的声音,屋里唯一的声响就是杰森的呼吸声:一呼一吸相隔甚远,满含疲惫。萨拉张着嘴仰卧着,没有声响,但也没有睡着。每个夜晚,他们躺下时都冷得发抖,如同一对被暴风雨打击的窗扇,他们在这苦楚中没什么交流。有时,他们几天甚至几周也一声不吭。他们并不是真的老了——才五十岁呢,尽管如此,他们的生活却充满了倦怠,极度缺少交流的需求,充斥在生活中的贫穷困住了他们。

火苗越来越小,杰森的呼吸也变得越发沉重、庄严,他甚至游离到了梦境之外。萨拉的身体轻如藤条,虽然从头到脚都藏在被子里,被子外面却几乎看不出凸出的形状。

像做一场虚幻的梦,萨拉开始怀想春日和夏天。起先,她仅仅只想到红红绿绿的色彩、阳光照耀大地时的热乎味道、叶子,以及暖暖的熟西红柿的手感。随后,仍全身缩在被子里,她开始想象、回忆起德克斯特镇的货运旺季……

轻若鸿毛的萨拉盖着被子,想及德克斯特镇的丰收庆典,看见西红柿熟透的画面。她仅能短时间在脑海想这些片段,就像小小火苗的骤燃。剩下的时间她想的只有寒冷,此前此后持续不断的寒冷。她不由自主地感到当下的彻骨之冷,这根本不用过大脑就知道,但她能做的只是在黑暗中颤抖。

她耐着性子咳嗽了两声,把头转向一侧,从被子上方稍一瞟,就看见最后一丝火苗已经熄灭,剩下的只是一块红红的木块,一动不动、红彤彤的、弯曲变形。带着这最后一丝安慰,她闭眼、入睡。

夜一小时一小时地深了,天气愈加寒冷。在德克斯特镇,霜冻来袭时,总会响起响亮的警哨声,这就是人尽皆知的珀金斯先生的哨声。在这个晴朗的夜里,此刻哨声又响了起来,一声连着一声。整个乡间,农场窗户的灯光全都亮了起来,男男女女全跑进地里,把能用的东西全都拿来盖住他们的植物,与此同时,珀金斯先生的警哨仍不停地吹响啊吹。杰森·莫顿仍继续睡着。

萨拉感觉自己正在醒来。她知道珀金斯先生的警哨吹响意味着什么——她这会儿知道,下面自己该做的是叫上杰森到地里去。微微的懈怠、幻想的暖意强烈地在体内涌动,一时间她犹自躺着不动。

后来,她坐起身来,一言不发地抓住丈夫的肩膀前后摇晃,费尽全力才弄醒了他。他咳了几声,坐了起来,低吼般的呼噜声停止了。他也一言不发,他们两个就耷拉着脑袋,坐听那警哨声。暂歇片刻后,哨声再起,悠长而高扬。

很快,萨拉和杰森就下了床。因为怕冷,他们都全副穿戴睡的觉,现在只需套上鞋就出了门。

杰森和萨拉俯下身来,摸了摸嫩苗和泥土。根据自己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手指,他们发现真是如此——寒流来了,警报及时,事不宜迟。苗间插有棍子,他们将棉被搭在棍子上,缓慢而灵活地一一展开、覆上。杰森脱下外衣,盖在屋旁柔嫩的小苗上,随后他瞥了瞥萨拉,她也弯腰提裙,经头把外裙拽开脱下。所幸,裙摆又长又宽,把剩下的苗儿都盖住了。

之后,萨拉和杰森站了一小会儿,他们凝视着田野,又仰头望了望苍穹。

接着,杰森做了件罕见的怪事。他出去了,抱回来一捆柴,不用说,那大樱桃木本是要留到冬末才用的。

屋里浓浓的暖意多少让萨拉心神荡漾,像回忆起德克斯特镇的货运旺季似的。壁炉这边,杰森也同样盯着燃烧的火光,呼吸变得柔和、轻快、宁静,仿佛在这短短的一瞬间他要掩饰自己的疲惫,或者说要捍卫这疲惫。他抬起胳膊,把变形的双手伸向火堆。

最后,每一寸木头都燃尽了。如今樱桃木已成灰烬。

突然,杰森又站起身来。他什么也没拿,单单挑了把面上断裂的椅子,拿到壁炉前砸烂了。

……椅子很好烧,火光明亮。萨拉一言不发、一动不动……之后轮到了饭桌。想想吧,像那样坚固、平稳的四腿桌子,居然瞬间就被火舌吞噬了!萨拉几乎贪婪地望着跳动的火苗。

然后,那也烧完了,杰森和萨拉坐在黑暗中,感到前所未有的寒冷。冬天回来了,夜晚的寒冷回来了,一些奇怪的东西,像惊恐,像依赖,像手足无措的感受,攫住了她的内心。突然,她头也不回地说:杰森……”

听。她丈夫迟疑着说。

一如从前,他们低垂着头,保持着非常安静的样子。

这时,屋外的哨声又呜呜响起。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

A. 开篇对夜幕和农舍环境描写,用词简洁却极具画面感,“天似亮非亮”“犹如水中的一颗白石”,不仅烘托出寒冷的氛围,更点出了莫顿夫妇生活的黯淡无光。

B. 文章先称莫顿夫妇为“两位老人”,之后又说“他们并不是真的老了”,这种看似矛盾的叙述表明“老”并不是一种生理特点,更多的是二人精神状态的外在表现。

C. 壁炉里的火苗逐渐变小直至熄灭,这一过程不仅反映出温度逐渐降低,预示着即将发生霜冻,也暗示了莫顿夫妇二人的关系在愈发恶化,夫妻感情极其淡薄。

D. 结尾处杰森砸烂家具生火取暖的情节反映出莫顿夫妇在极端困境中的努力挣扎,将小说中的寒意与紧张氛围都推至最高点,引发读者对他们命运的深深担忧。

7. 关于“哨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标题包含“哨声”这一元素,表明“哨声”与主题紧密关联,也是读者阅读小说时需要重点关注的。

B. 珀金斯先生在霜冻即将来临时吹响警哨,他以此来提醒镇上的农民及时采取措施保护自家作物。

C. 小说译者在文中多处将其译为“警哨”,从“警”这个字可以推测出自然灾害对小镇农民的巨大影响。

D. 哨声”在文中多次出现并贯穿全文,既是重要物象,也是小说的叙事线索,情节均围绕其展开。

8. 在萨拉的想象与回忆中,德克斯特镇的货运旺季可能有着怎样的光景?请根据上下文,将文中画横线部分最后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不超过90个字。

9. 文章一直到结尾才出现莫顿夫妇的对话,这种写法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桓帝延熹六年十月,丙辰,上校猎广成,遂幸函谷关、上林苑。光禄勋陈蕃上疏谏曰:安平之时,游畋宜有节,况今有三空之厄哉!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加之兵戎未戢,四方离散,是陛下焦心毁颜,坐以待旦之时也,岂宜扬旗曜武,骋心舆马之观乎!又前秋多雨,民始种麦,今失其劝种之时,而令给驱禽除路之役,非贤圣恤民之意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五十四》)

材料二:

陛下所以得天下者,以仁而已,岂有仁者之君而务游畋者乎?又况陛下即政方逾年,未明求衣,日昃不食,刻意励志,好贤乐善,听言从谏,期底于道,尚恐负宗庙社稷之灵,无以慰天下苍生之望,岂复有暇逐禽兽为乐乎?春搜、冬狩特重于宗庙之礼,毁卵覆巢尤戒于生诞滋育之时,岂有仁者之君不因奉先祭祀,而于生诞滋育可戒之时为毁卵覆巢之虐乎?驰骋驱逐,与禽兽争道于万死一生之地,岂不□哉!岂有仁者之君不自爱重,而为虞人之所为乎?得一禽则喧呼号欢,分赐金帛,不恤其费。岂有仁者之君轻百姓之膏血,以重微禽之躯乎?臣以此揆之,陛下必不然也。虽然,与其后事而引悔,孰若先事而知戒?此臣所以不惜万死,虽得之传闻之不审,亦为陛下道而不敢隐者。

夫鸟托深林,兽育丰草,鱼鳖不乱于网罟,草木不夭于斤斧,人不苦于苛政,斯乃仁者之君所以治天下之道也。昔文王有灵德,故麀鹿、白鸟在其囿,而有濯濯翯翯之态,鱼在其沼,而得充牣跳跃之乐。陛下不大苑囿之奉,数亩之地蠢动飞走,恃陛下天地之仁德,依陛下日月之末光,生诞滋育得性之乐,不异于文王之囿。今反张喙横羽,延喘假息于驰骋,啅噪之间,碎首决心,飞毛洒血于猛鸷爪翮之下。数亩之地依陛下尚不得保全其生况四海九州山林川泽之广远何以逃无辜夭折之祸哉?

(节选自江公望《谏猎》,有改动)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数亩之地A依陛下B尚不得C保全其生D况E四海九州F山林川泽之广远G何以逃H无辜夭折之祸哉?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节,节制。与《苏武传》“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中的“节”含义不同。

B. 期,期望、期待。与《归去来兮辞》“帝乡不可期”中的“期”含义相同。

C. 揆,揣测、推理,与成语“揆情度理”中的“揆”的含义与用法相同。

D. 大,扩大,与《屈原列传》“明道德之广崇”中的“广”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蕃以三空灾难(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战乱不息与百姓流亡等事实劝谏皇帝不要在此时狩猎。

B. 江公望的劝谏体现着含蓄委婉的特点,更多地体现出对皇帝的关心和期望,以及对自然和生灵的同情。

C. 江公望借助鹿鹿、白鸟在周文王园圃中清洁而安详的姿态来衬托周文王的圣德之心,并以此进行劝谏。

D. 材料一注重结合现实与历史来支撑观点,材料二注重形象说理,语言生动,二者劝谏风格和策略不同。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失其劝种之时,而令给驱禽除路之役,非贤圣恤民之意也。

2)陛下所以得天下者,以仁而已,岂有仁者之君而务游畋者乎?

14. 有人根据“岂不痛哉”(王羲之《兰亭集序》)判断,“□”处的字应该是“痛”字,也有人认为应该是“殆”字。请谈谈你的观点,并给出理由。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闷歌行十二首(其一)

杨万里

风力掀天浪打头,只须一笑不须愁。

近看两日远三月,气力穷时会自休。

水口行舟二首(其一)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杨诗首句运用夸张手法,极力描绘出风势之猛、浪头之高,有力突出了环境的恶劣。

B. 杨诗中“只须”句直抒胸臆,朱诗中“试卷孤篷”通过动作描写流露对探看的期待。

C. 朱诗以反问句制造悬念,引发读者想象风浪,也为后文看到青山绿树依旧作了铺垫。

D. 两首诗均以通俗语写自然景,杨诗语更偏口语,幽默灵动;朱诗语则相对含蓄蕴藉

16. 宋诗以理趣见长,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各自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城市是古诗词常见的表现对象,柳永《望海潮》中“__________一句,描绘出杭州西湖边老少同乐的欢愉场景;姜夔《扬州慢》则通过“__________一句,写出原本繁华的扬州长街遭劫后的满目荒凉。

2)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描绘了“他植者”在种下树木后过于关注、干涉树木生长情况,这会使树木逐日背离其本性。

3)由下图内容可以联想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图片1.png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扇子不仅是一种实用品,更是一种艺术品,它通过形态、色彩、纹饰、形制等元素表达了不同的寓意和象征。扇子也是一种表演道具,它通过动作和姿态展现了不同的性格和情绪。扇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镜子,它反映了中国人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方面。扇子,因谐音,以及善(扇)扬仁义之风的美好寓意,被人们视为吉祥、清正的象征。古人常用扇子象征善行,于是(   ),承载着深厚的情谊与美好的期许。早在《晋书》中,就记载了袁宏出任地方官时,谢安赠予他一面扇子,并说道聊以赠行。简单四字,饱含无尽的关怀与祝福。扇联,作为扇文化中一颗独特的明珠,也有着动人的故事。宋代文莹《玉壶清话》中记载,后唐进士范质,目睹后唐君臣腐败无能,心中满是愤懑与失望,毅然辞官归乡。回到家乡后,他在白纸扇上挥毫写下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的对联。        ,如锐利匕首般直刺腐败心脏,以大暑的酷热难耐比喻贪官污吏的横行霸道,又以清风的清爽宜人象征挚友的真挚情谊,满心期待好友如清风般吹散心中阴霾。这便是有记载的最早扇联。自此之后,历代文人墨客纷纷效仿,以扇为纸,以笔为墨,在扇面上留下无数精妙绝伦的佳作。当代画家老树的蒲扇画,对现代元素与怀旧情怀交织,恰似霍邱这座古城在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与蜕变。霍邱自古便是商贾云集之地,蒲扇曾作为淮河航运的清凉礼,随商船远销四方。如今,虽然空调普及,但蒲扇依然是霍邱人心中的夏日图腾。就像当地流传的谜语:一把青伞绿又圆,不用时儿墙上眠。夏日摇来凉风起,驱走暑热笑开颜。短短几句,道出了蒲扇与霍邱人血脉相连的情感。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它便成为赠予友人绝佳礼品                                   B. 把它作为绝佳礼品赠予友人

C. 友人收到扇子后视其为绝佳赠品                               D. 把它作为赠予友人的绝佳礼品

20.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只言片语                         B. 寥寥数语                         C. 短小精悍                                       D. 言简意赅

21. 小刚看了这段材料后,对扇联产生了兴趣,打算写一篇文章介绍扇联的特点。下面是他搜集到的一些扇联,请参考给出的示例,替小刚拟写四则提纲。

影动半轮月香生一握风/仁风在握披拂无私/轻摇纨扇,清风透入人怀高捧玉环,明月飞来我手/一扇千须动三梳万发齐/……

提纲示例:常融入自然意象,借月、风等元素展现扇之美。

22. 妹妹知道哥哥小刚在研究扇联,于是准备了一把带有竹子图案和一把带有梅花图案的扇子,想请他为自己创作扇联。请你替小刚选择一把扇子,根据扇面内容创作一副扇联。

图片2.png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作家只有突破舒适区,不断挑战自我、尝试新领域,才能保持创作活力,达到更高艺术境界。就像运动员要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

有人认为舒适的环境能给人安全感和稳定感,让人在放松状态下发挥最佳水平。就像学生在熟悉的考场环境中往往能考得更好。

有人认为舒适区就像我们心灵的港湾,既不能永远躲在里面,也不能完全抛弃它。关键在于找到平衡点,就像学骑自行车。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舒适区”与“成长”的关系是怎样的呢?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河北省十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