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74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学能揭示时代精神密码,能捕捉社会心理结构的历史性变动,能有力地摹写个人和民族心灵经过深刻自我重塑以后所达到的宽广与丰富,仅仅依靠传奇化情节、华丽修辞、精美意象是不够的,还有赖于作品对深具“精神质感”的细节的发现、创造与经营。
在当下语境中,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因为对瞬时性审美满足的高度追求,娱乐性文化生产对情节和故事的密集输出使得细节被淡化。此外,还有另一种“细节匮乏症”——写作者脱离现实生活,沉湎于封闭性的“小世界”,用缺乏真实经验、现实依据、生活逻辑的虚构和生造取代对细节的发现和选择。与以上两种匮乏同时存在的第三种情况是“细节肿胀症”,特别是一些网络小说,把日常生活简化为鸡零狗碎和鸡毛蒜皮,抽空精神性的内容,不惜用重复性、同质性的细节对读者实行强刺激。这都体现了文学创作中细节书写能力弱化的问题。
优秀的文学细节不是随机选择的产物,而是蕴藏着作者的精神旨趣和文化态度。细节之中见精神,见出的是作家对社会历史和时代生活的变化作出的精神反映和思想回应。鲁迅的《在酒楼上》,将吕纬甫与“我”置于酒楼这么一个封闭空间展开精神互动和思想对话。小说叙事简洁,却有几处细节性“闲笔”给了楼下的废园——这是参与精神对话的第三个角色。园中“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景物的细节透露出自我灵魂陈述者和审判者内在的精神强度。
作家必须鼓起勇气,从某个细节可以在作品中进行互换的慵懒写作习惯中摆脱出来,从把遵循流行套路的标准化细节当作个性风格的幻觉中清醒过来,向内和向外接通一个纵贯“天道”“世道”“人道”的精神视野。在当下,绝对特殊、独占性的个人经验越来越少见。在这种现实面前,要把对个人经验的精细表述转换为“精神”的生产过程。写作者理当培养精神上的感知力,勘探生活细节背后的心灵悸动,对经验性的细节进行科学转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富有精神能量、饱含精神感受力的文学细节,能真正把每个人还原为独一无二的、不可替换的存在,能从容应对具备强大情节模式与故事形式重组能力的人工智能写作带来的挑战。
(摘编自叶李《细节并非“小事”,而是关乎“大道”》)
材料二:
细节是文学的细胞,那些历久弥新的经典作品都有精彩的细节,而且这类细节不是个别的、偶然的,它们如同繁星闪烁,熠熠生辉。
成功的细节如同时代的精神切片,以小见大,以缩微的形式保存鲜活而独特的时代信息,包含特殊的时代蕴涵,折射出社会的面貌与时代的变迁。汪曾祺的小说大多以细节串联成篇,他并不刻意地花笔墨去勾勒时代背景,但细节中却蕴含着丰富的时代气息和地域元素。
细节是文学创作进入世界、现实、生活内部的通道,是照亮人的精神世界深处的幽光。细节在人物塑造时具有像刻刀一样的作用,通过描绘合乎人物身份的衣着、表情、言语、动作,可以勾勒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及其情感、心理、思维的细微变化。作家也只有细致观察,潜心体验,精雕细刻,才能尽精微而致广大。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文学作品在表现人的思维过程与心理变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与视觉艺术相比,文字艺术在描述直观的画面时力有不逮,但在表现“看不见”的世界时却能充分调动文字“造梦”的潜能。鲁迅刻画人物心理,通过细节的铺陈,从语气、声音进入灵魂的深处,写出了国民性的复杂,写出了那一代知识分子人格的内在冲突。读者透过阿Q、吕纬甫、魏连殳的每个神情,都能感受到其潜在的内心波动。
细节不是仅仅具有装饰功能的点缀,而是文学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好的文学细节应该成为生命中的一个器官,与身体的其他部分声息相通,不可或缺。那些经典的细节,在作品的结构中发挥着起承转合的作用,是柳暗花明的转折点,是伏脉千里的隐笔,看似信手拈来的闲话,实则存有深意。《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从听《牡丹亭》到葬花再到焚稿,细节之间环环相扣,遥相呼应,带动了情节的发展,也深化了对人物性格的塑造。
用心的细节营造使得文学作品具有了动感,描述出事件发展变化的曲折过程,常有画龙点睛的效果。反之,缺乏生动细节的作品,必然缺乏层次感和立体感,索然无味。《百年孤独》中的不少细节让人耳目一新。马尔克斯的家族有老年痴呆的遗传病史,他最终没逃过老年痴呆的宿命,被迫放弃了毕生热爱的写作。在了解了这些情况后再阅读这些文字,我们很容易从奥雷里亚诺身上看到作家自己的影子。奥雷里亚诺试图用文字抓住记忆,但当他们忘记了自己的名字,也无法再辨别文字的意义,个人的记忆和民族的历史也就成了一笔糊涂账。这个细节并非孤立的细节,它和作品中的其他内容有盘根错节的联系,而且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作品以非凡的想象力,不仅写出了马孔多小镇充满魔幻色彩的沧桑变化,描绘了布恩迪亚家族的百年浮沉,也写出了拉丁美洲充满荒诞色彩的孤儿处境。 (摘编自黄发有《论文学细节与文学性》)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家能在文学创作中发现、创造与经营好深具“精神质感”的细节,是其作品能够揭示时代精神密码的重要因素。
B.鲁迅《在酒楼上》让废园参与两个人物的精神对话之中,有利于读者感受他们对自我灵魂陈述和审判的精神强度。
C.《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从听《牡丹亭》到葬花再到焚稿,细节之间环环相扣,表现了人物塑造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D.《百年孤独》中奥雷里亚诺试图用文字抓住记忆的细节充满魔幻色彩,写出拉丁美洲人们充满荒诞色彩的生活处境。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优秀的文学细节可以是景物描写、人物塑造、情节发展等细节;还可以是宏观的时代背景细节,微观的情感、心理等细节。
B.在当下语境中,大众对瞬时性审美满足的高度追求,导致文学创作中出现细节被淡化、“细节匮乏症”“细节肿胀症”等现象。
C.读者透过阿Q、吕纬甫、魏连殳的每个神情,都能感受到其潜在的内心波动,这是因为创作艺术调动了文字“造梦”的潜能。
D.《百年孤独》不少细节让人耳目一新,除了马尔克斯非凡的写作能力,还与其家族病史的个人体验以及深厚的文化背景有关。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材料二第二段论据的一项是( )(3分)
A.只见她扭回头来……拉长了声音说:“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啊!”(《党费》)
B.二诸葛说:“不犯罪就好,结婚可不行,命相不对!……”(《小二黑结婚》)
C.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老人与海》)
D.“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荷花淀》)
4.结合材料画线部分理解小说《荷花淀》一文中,以下两处细节描写对塑造白洋淀妇女形象的作用。(4分)
(1)“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2)“后面大船来的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
5.面对“具备强大情节模式与故事形式重组能力的人工智能写作带来的挑战”,当下写作者应该如何应对?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秋千
孙犁
张岗镇是小区的中心村,分四大头。工作组一共四个人,一人分占一头,李同志还兼着冬学①的教员。他在西头工作,在西头吃派饭,除去地主、富农家,差不多是挨门挨户一家三天。不上一个月,这一头的大人孩子就全和他熟了。
这几天,冬学里讨论划阶级、定成分,人们到的很多。西头有一帮女孩子,尤其是学习的模范。她们小的十四五,大的十七八,都是贫农和中农的女儿。(1)她们在新社会里长大,对旧社会的罪恶知道得很少。
冬学设在一个学校的大讲堂里,女孩子们总是先到,等着别人。
这天,李同志拖着一双大鞋,来到学校里,灯已经点着了。
女孩子们挤在前边一条长凳上,使得那条板凳不得安闲,一会儿翘起这头,一会儿翘起那头,她们却嗤嗤地笑。
李同志笑着问:“今天谁点的灯啊?”
“是大绢!——大绢是模范。”她们喊着。
“咱们的冬学越来越热闹!”李同志说。
“这是因为你讲话讲得好。”(2)那个叫大绢的女孩子回答,简直像鸟儿在唱歌儿似的。
“我看是这个问题很重要!”李同志说,“大家都想知道自己是什么成分。”大绢笑了半截;强忍耐住了。
说着屋里已经挤满了人,人到得差不多了。先讨论村里明显的户,谁家是地主,谁家是富农。最后李同志叫人们再想一想,他严肃地说:“根据我们讲的,大家看看还遗漏了谁没有?”
人们沉静了一会儿。忽然有一个人报告:“我不怕得罪人,我说一户:西头大绢家,剥削就不轻,叫我看就是富农。”说话的人站在人群的后面,看不见他的脸,李同志听出是东头扎花炮的刘二壮,他的嗓门很高。人们都望着大绢。大绢低下了头,连头发根都涨红了。
刘二壮又说:“我就报告报告她家的情况:她爷爷叫老灿,当过顺兴隆缸瓦店的大掌柜;家里种过五十亩地,喂过两个大骡子,盖了一所好宅子。这谁不知道?”
“同志!我说一说行不行?”大绢站起来,转脸望着后面,忍着眼泪。李同志点一点头。她说:“乡亲们!谁都知道日本人把俺家烧了个一干二净。从我记事起,我们过的是多么寒苦的日子!我从小两只手就没闲着过,十三岁织布,十岁就卖纺线;地里的活,我敢说不输一个男孩子。你们横竖都见来着,现在刘二壮说我们剥削过人,我哪见过骡子、宅子呀?”
大绢坐在板凳上哭了,她站起来,往外就走,一边走一边哭着说:“我去叫我爷爷去,看他剥削过人没有!”“他能来吗?你叫他干什么!”人们拦不住,她走了,到院里就放声哭了。
“这孩子从小可没享受过。”一个壮年妇女对李同志说,“(3)从小她爹娘全死了,她爷爷后来又半身不遂,事变那年日本人烧得她家只剩了几间房,家里地里,就仗她一个人里里外外的。”
“你们上了岁数的人说说,她爷爷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李同志又问西头那几个老头儿。
“我说说吧!”麻子老点抽完了锅烟,把烟袋杆里的烟和油子用大劲吹了出来,说,“她爷爷是这样一个人:从小不好生过日子,整天在街上混混儿。后来碰上了一个硬磕儿,栽了一个跟头,就回心转意了。他在张岗街上开了一个小杂货店,起先就卖些针头线脑,火绒洋灯,烧纸寒衣纸,碱面油醋……不上几年,小买卖越来越红火,人们看他有本事,就有人出股金,叫他合伙,开了一间缸瓦磁器店,这就是顺兴隆。他用了几个伙计,很是赚钱,三年一账,他买了几十亩地……”
“他又盖了一所住宅。”麻子老点接着说,“这算到了顶儿。就在那一年,他和天津的洋人做买卖,一下受了骗,铺子关门。日本人来了,又给他点上一把火,烧了个片瓦无归……”
那天晚上,大家并没有把大绢爷爷叫来。时间晚了,冬学就散了。
以后,大绢没有上学来,虽说并没人限制她。和她一伙的女孩子们这几天到的也不齐,有几个早来,有几个迟到。她们坐在板凳上也不哄笑打闹了。
李同志到西头吃派饭,这天轮到喜格儿家里。有人在外间叫了一声,喜格儿放下碗筷就出去了,随手拉进来一个女孩子,是大绢。
(4)一眼看来,大绢好像比平时矮了一头,满脸要哭的样子。喜格儿说:“你和老李说说么!光哭顶事?”
“我没剥削过人,怎么能担这个名儿呀?”大绢又哭了。
李同志放下饭碗说:“我们是要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这个制度存在几千年了,你们想想有多少人,在这个制度下面含冤死去?有多少人被这个制度碾个粉碎?你们都听过老年人诉苦了,该明白剥削是多大的罪恶!多少年来,人们怀抱一个理想,就是要消灭这个制度,好叫人们像春苗一样,不受旱涝,不受践踏,自由地生活、生长、生存。有很多人为这个理想牺牲一切,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你们村口就有过两位坐狱被杀的共产党员。这不是随随便便的事,也不是求情的事。自然,我们也要慎重,不能把自己人当成敌人。”
正月里,工作组学习了一九三三年两个文件,读了任弼时同志的报告,李同志又拿到冬学去讲解,重点讨论了几家的成分。按新精神定成分,大绢家还是农民。
大绢也来上学了。她瘦了些,可比以前更积极更高兴了,脸色纯净,但性格更坚韧了。她说,她爷爷剥削过人是他的罪过,经过这回事,她要记着:一辈子也不要剥削别人一点点。
正月里,只有剥削过人的家庭,不得欢乐。喜格儿她们在村头搭了一个很高的秋千架。每天黄昏,她们放下纺车就跑到这里来,争先跳上去,弓着腰往上一蹴,几下就能和大横梁取个平齐。在天空的红云彩下,两条红裤子翻上飞下,秋千吱呀作响,她们嬉笑着送走晚饭前这一段时光。
秋千在大道的边沿,来往的车辆很多,拉白菜的,送公粮的。戴着毡帽、穿着大羊皮袄的把式们,怀里抱着大鞭,出街口,眼睛就盯着秋千上面。其中有一辆,在拐角的地方,碰在碌碡②上翻了,白菜滚到沟里去,引得女孩子们大笑起来。赶车的人说:“别笑了,快过来帮忙搬搬吧,咳!光顾看你们打秋千了。你们打那么高,不怕从大梁上翻过来了!”
天黑下来,她们才回家去吃饭,吃过后又一块上冬学去了。
(有删改)
【注】①冬学:农村在冬闲时开办的季节性学校。②碌碡:用石头做成的圆筒形农具。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李同志既是张岗镇西头负责人,又是冬学的教员,常常带领大家学习文件精神,人们都比较信服他。
B. 在李同志划分成分时,刘二壮对大绢家的成分质疑,这使情节有了矛盾冲突,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C. 大绢爷爷的人生经历在麻子老点的口中得到较完整呈现,大绢爷爷是因日本人烧毁房屋才生病、半身不遂的。
D. 拉白菜的赶车人由于看女孩子们荡秋千而翻了车,从中可以看出女孩子们荡秋千的风采感染了身边的人。
7.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句子(1)交代大绢等姑娘们对旧社会的罪恶知之甚少,但此时的大绢还是想弄清楚爷爷是否剥削过别人。
B. 句子(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大绢的回答比作鸟儿在唱歌,生动形象地写出大绢善于察言观色的特点。
C. 句子(3)运用正面描写的方式叙述了大绢的经历,大绢的人生经历也预示着她不可能被划分为富农地主成分。
D. 句子(4)写大绢“好像比平时矮了一头”,这主要表现出大绢在遭遇划分阶级成分的风波之后心里受到打击。
8.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研习任务要求学生学会写赏析文章,请以本文中“秋千”这一意象作为赏析对象,写出你的赏析要点。(4分)
9.有人认为,赵树理和孙犁虽都以描写农村生活为题材,但在人物表现上侧重点不同,赵树理侧重探索农民在成长过程中的“变”,而孙犁侧重歌颂人民群众“变”之后的“新”(或“美”)。请联系《小二黑结婚(节选)》中的人物“三仙姑”和本文中的主人公大绢,谈谈你对上述说法的理解。(6分)
(三)阅读III(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燕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悼襄)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於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者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
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材料二:
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欢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廉将军虽老A尚B善饭C然与D臣E坐F顷之G三遗H矢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间,奸细,与《鸿门宴》中“沛公已去,间至军中”的“间”意思不相同。
B.假,借助,与《劝学》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假”意思相同。
C.走,使动用法,与《苏武传》中“尽归汉使路充国等”的“归”用法一致。
D.以,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中的“以”用法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面对秦军的多次挑衅,廉颇带领赵军坚守营垒,坚决不出战。
B.廉颇在魏国没得到信任重用,到楚国做将军后也未得到重用,郁闷不得志,死在寿春。
C.廉颇有心报效赵国却不被起用,李牧战功赫赫却被诛杀,他们的悲剧都与郭开有关。
D.魏征运用举例和对比的说理方法,让唐太宗接受了“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观点。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王以名使括,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4分)
(2)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4分)
14.材料一中历代赵王的哪些行为,可以作为材料二魏征“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观点的论据?请简要概括。(3分)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南阳夏日
寇准
绿杨阴密覆回廊,深院帘垂昼景长。
人静独闻幽鸟语,风来时有异花香。
世间宠辱皆尝遍,身外声名岂足量。
闲读南华真味理,片心惟只许蒙庄[注]
[注]蒙庄,即庄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的首联以浓密的绿杨树阴展现了回廊的清凉,描写出夏日庭院的宜人环境。
B.颔联写鸟的鸣叫和不同寻常的花香,运用多感官描写,增添了夏日的生动气息。
C.颈联转向诗人的心境,“世间宠辱皆尝遍”表达了对自己各种经历的悲叹、感伤。
D.尾联“闲读南华真味理”一句中,作者看似在闲读,实则深谙书中真正的思想。
16.司马光《温公续诗话》认为寇准诗的特点是“融远”。融,即融合、通透之意;远,即境界高远。请分析本诗是如何体现“融远”的?(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项脊轩志》中,归有光通过“______”来反射南面日光,后来“______”,最终使老屋焕发光彩。这与梁思成指出的“中国建筑往往向南取光,院内多植花草”相一致。
(2)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提到人们因处世态度不同而有“静躁”之别,其中“静者”的典型生活状态通过“_______,_____”两句得以具体展现。
(3)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陶渊明爱惜美好的时光,独自外出,有时还要去田间除草培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农业技术推广站在指导农民进行果树种植时,技术员小张引用《种树郭橐驼传》“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阐述了种植时要精心呵护,种后不过度干预的理念。
(5)《石钟山记》中,苏轼实地考察,深夜乘小舟到绝壁下,看到旁边的大石,用比喻手法写出石头形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和图片,完成18—21题。
2025年(乙巳蛇年)春晚的主题为“事事如意,生生不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春晚标志,看似简单明了,实则暗藏玄机。你看,这个图标的核心元素,其一是“巳”字,另一个则是“巳”字复制后旋转180度而形成的“乙”字,两者组对构图。“巳”代表胎儿和后嗣,蕴含着生命降临、子嗣绵延之意。春节处于冬春交替之际,此时阴气退散,阳气上升,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这与“巳”的寓意相呼应。在十二地支中,“巳”代表蛇,而古人又视蛇为重生蜕变的象征,于是( A ),铸造在青铜器上,镌刻在金器、玉器上,形成了中国经典纹样之一——蟠虺纹。“蟠”意为盘曲环绕,“虺”意为一种小蛇,传说虺会化为龙,所以蛇又被称为“小龙”,代表吉祥。蟠虺纹的线条弯弯曲曲,无穷无尽,寓意着神力无边、绵延不绝、幸福吉祥等。图标双巳合璧,对称摆放,恰似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如意纹,难怪( B )。①不仅这种图案适用于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注〕,②也支持无限扩展的连续性呈现。③其意为绵绵不绝,生生不息。④2025年(乙巳蛇年)春晚的标志,多像一张经过加密的新年贺卡,⑤它把对新年的祈愿藏进传统符号里的一笔一画都是文化的沉淀。
〔注〕“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图案设计领域的专业术语。二方连续,指图案往左右或上下两个方向重复;四方连续,指图案往上下左右四个方向无限延伸。
18.下列句子中的“你看”与文中加点的“你看”,意义和用法最接近的一项是(3分)
A.庞太监:太客气了吧?你看,全北京城谁不知道秦二爷!你比做官的还厉害呢!
B.这时,翠翠心想:你看,人家说的话,他全明白。但他笑也不笑,眉头也不动一动。
C.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
D.中国的建筑体系分布到了很广大的地区,你看,西起葱岭,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蒙古。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0.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某文创公司拟开发一款印有2025年春晚标志图案的折叠纸扇,请你根据以上材料为他们撰写一则宣传文案,用于线上推广。要求融入2025年春晚标志的文化内涵,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80字。(5分)
三、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人生需要不断尝试做新的事情,也有人说我们反复做的事情成就了我们。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word版及答案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湖北省武汉市常青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广东省清远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份月考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辽宁省朝阳市多校2024-2025学年高一6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南省开封市五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安徽省滁州市县中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福建省福九联盟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