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红楼梦》中的药文化
问一:医药是古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知识。其实,古人的文学创作,无论诗歌、小说、戏曲,都对医药文化有所涉猎。请谈谈《红楼梦》中的药文化。
答: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里可谓众生皆病,既是疾病的世界,又是药物的世界。《红楼梦》囊括了补药、香药等多种门类的药物,每一种药物都有特定的隐喻意义。
问二:药物的隐喻意义指的是什么?
答:名目繁多的无情草木作为古人熟悉的知识载体,不可避免地在文学里充任有情疗救的本体,象征人物性情、家族命运与社会伦理困境。《红楼梦》是古代医药知识参与小说叙事的高峰之作,它将医药知识融入小说情节。小说家驱驰自身掌握的药物知识建构情节、塑造人物,利用明清时期丰富的药物想象,隐喻人物的性格与气质,营造小说的整体意蕴。
问三:请先说说《红楼梦》中的补药。
答:《红楼梦》继承了明代世情小说的滋助药叙事,创造性地将其与清中叶社会上的温补风俗相结合,将补药知识运用到小说情节结构之中。补药构思从结构上与小说中“补天、补裘、补恨”情节相照应。补天无才、补裘无功与补药无益三者互为表里,构成了“社会—家族—身体”三重毁灭的叙事结构。《红楼梦》中出现了众多补药,也有对服用补药的反思。例如小说第四十五回宝钗关怀黛玉的一番话。在宝钗的劝慰中,人参、肉桂药性太热,燕窝却能滋阴补气。药物与温补之间的关系颇堪玩味。小小的几味补药营造了有趣的叙事氛围,艺术化地探讨了清代补药知识。这种艺术想象显然基于明清医家的用药偏好,但又隐含着复杂的叙事动机。
问四:
答:人参恐怕是《红楼梦》中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药物了。从林黛玉进贾府时服用的人参养荣丸,到病入膏肓的贾瑞索求的独参汤。从秦可卿生病所服的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到王熙凤罹患下红之症后配制的调经养荣丸。更不必提王夫人偶尔失记的天王补心丹和宝玉为黛玉开出的暖香丸。可以看到,小说里的药方多数都有人参成分。小说明确表征出人参作为“病态进补”与“财富象征”的双重功能。第十一回王熙凤对秦可卿说:“……别说一日二钱人参,就是二斤也能够吃的起。”可到了第七十七回,王熙凤自己生病配制养荣丸时,贾府却“翻寻了半日,只向小匣内寻了几枝簪挺粗细的”。这正是王夫人所说“卖油的娘子水梳头”。显然,小说后半部的贾府早已入不敷出,财力趋近枯竭。
问五:看来《红楼梦》里的补药大有讲究,请简要说说“补”的内涵。
答:
问六:请接着谈谈《红楼梦》里的香药。
答:《红楼梦》中最著名的香药当属冷香丸。有人复刻了冷香丸,味苦难以下咽。这正说明冷香丸的非现实性与象征意味。按小说描写,冷香丸的主料是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夏天开的白荷花蕊、秋天开的白芙蓉蕊与冬天开的白梅花蕊各十二两。辅料有雨水这日的雨水、白露这日的露水、霜降这日的霜和小雪这日的雪各十二钱。炮制方法也非常复杂:次年春分这日晒干,和在末药一处,一齐研好。四样水调匀和丸,再加蜂蜜、白糖各十二钱。之所以都以十二为数,脂砚斋给出了提示:“凡用‘十二’字样,皆照应十二钗。”“周岁十二月之象。”
问七:冷香丸究竟有何寓意?
答:红学史上聚讼纷纭:医家考证其药用价值,文学家探究其叙事意义,探轶家钩沉其政治影射……其实,甲戌本脂批说得好:“卿不知从那里弄来,余则深知是从放春山采来,以灌愁海水和成,烦广寒玉兔捣碎,在太虚幻境空灵殿上炮制配合者也。”所谓“放春山”“灌愁海”“广寒玉兔”“太虚幻境空灵殿”恰好对应冷香丸炮制的时、空、社会、心理四维因素,照应着传统医学文化中的“时(四时)—空(环境)—社会—心理—生物”思维模式。
问八:这四维因素中哪个更重要?
答:时空两个维度最为重要。从时间角度说,冷香丸的炮制有三个关键寓意:“时节”“时令”与“时机”。冷香丸的“时节”与“时令”是显而易见的。春夏秋冬四季节、雨露霜雪四节令,非时不食,正体现出传统医药文化对“时”之重视。在显性的“时节”“时令”之下,还潜藏着儒家对“时”之根本性、哲理化的把握。从空间角度讲,制造冷香丸需要四“白”兼美、四“水”调和、黄柏送下、苦尽甘来。所谓四“白”指主料——白牡丹、白荷花、白芙蓉、白梅花,四“水”为辅料——雨水、白露、霜降、小雪四节降水,还须蜂蜜、白糖和药,梨花树下埋藏,最终还须“黄柏煎汤”作引,这里面涉及中国传统色彩寓意、冷热甘苦二元互补思维等哲学命题。
问九:先前说药物“隐喻人物的性格与气质”,那么冷香丸隐喻了什么人物形象?
答:《红楼梦》将明清香药知识应用于小说人物性格隐喻与细节描写之中,塑造出冷香丸这样一味浓缩了传统士人品格的药物,着意凸显冷热交锋、甘苦对转的特点。可以说,冷香丸就是薛宝钗性格命运的同构象征物。
问十:请用一句话小结《红楼梦》中的药文化特征。
答:《红楼梦》中的药物文化内容丰富且内涵深刻,它将药性知识融入小说塑造人物和隐喻性格的叙事进程中,以无情草木呈现有情疗救,表征整体性、结构性的悲剧意蕴。
(摘编自李远达《无情草木 有情疗救》)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医药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知识,因此文学创作,无论诗歌、小说,还是散文、戏曲,都应写医药文化。
B. 《红楼梦》将医药知识融入小说情节,营造有趣的叙事氛围,因而是古今医药知识参与小说叙事的最佳作品。
C. 问三到问五谈的是“补药”,问六到问八谈的是“香药”,二者构成了《红楼梦》中“药文化”的全部内涵。
D. 问十与问一、问二遥相呼应,指出《红楼梦》中的药文化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即“无情草木,有情疗救”。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说大观园里“众生皆病”,既指人物身体的疾病,更隐喻人物性格的缺憾、家族命运的隐忧,为下文的分析作铺垫。
B. 《红楼梦》中提到的各种药方里都有人参成分,而这“人参”在作者笔下具有“病态进补”与“财富象征”的双重功能。
C. “卖油的娘子水梳头”本是王夫人对袭人说的话,本文引用此语却是用来形象说明贾府入不敷出、财力几近枯竭的困境。
D. 《红楼梦》中介绍冷香丸炮制方法时反复提到“十二”这个数字,既是为了照应一年十二个月,更是照应金陵十二钗。
3. 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在鲁迅小说《狂人日记》中,“药”虽然并非主线,但确实在故事中有所涉及,________。小说中,狂人提到吃人的家族给他吃的药。这些所谓的“药”,很可能是用来控制或安抚狂人的精神状态的药物,也可能是家族为了掩盖其吃人真相而故意给狂人服用的。然而,这些“药”并没有真正治愈狂人的精神问题,反而加剧了他的恐惧和不安。除了实际的药之外,《狂人日记》中的“药”还________,象征着社会对于个体精神的压抑和束缚,以及个体所表现出的挣扎和反抗。在这个意义上,“药”成为了狂人对抗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的一种隐喻性武器。通过“药”这一元素,鲁迅巧妙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无情。在这个社会中,人们被剥夺了自由和思想独立的能力,只能被迫接受家族和社会的安排。而狂人则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反抗来打破这种束缚,寻找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因此,“药”不仅反映了狂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________,从而深刻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4. 根据上下文,问四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请写出一个并阐述理由。
5. 根据上下文,问五回答可能是什么?请尝试写出答案。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鼓书艺人(节选)
老舍
宝庆唱的是压轴戏。
他的桌围子是红哔叽的,没绣花,用黑缎子贴了三个大字:方宝庆。桌围子刚一绑上,园子后面的门就开了,人开始往外涌——听过那个穿高跟鞋的娘儿们,谁还要再听一个男人家唱?只有少数人没走,他们也腻歪了,不过总得有点礼貌。
门帘一掀,汽灯的亮光,照得宝庆那油光锃亮的秃脑门闪出绿幽幽的光。他走上台来的工夫,对观众的掌声,不断报以微笑,同时不住地点着头。他穿着一件宽大的海蓝色绸长衫,千层底的黑缎子鞋。他上场时总是穿得恰如其分。
他沉着地走向鼓架,听众好奇地瞧着。他的鼓点很简单,跟秀莲敲得相仿佛。不过他敲得重点儿,从鼓中间敲出洪亮悦耳的鼓点来。他的眼睛盯着鼓面,有板有眼地敲着。鼓到了他手里,就变得十分驯服。他的鼓点支配着小刘的弦子,他这时已经弹得十分和谐动听。
唱完小段,宝庆说了两句,感谢听众光临指教……他本想把话说得又流利又大方,可是到了时候,本来已经准备好了的话,一下子又说不上来了。他一结巴,就笑起来,听众也就原谅了他。他们衷心地鼓掌,叫他看着高兴。
他介绍了他要说的节目——三国故事《长坂坡》。他还没开口,听众就鸦雀无声了。他们感觉得出来,他是个角儿,像那么回子事。宝庆忽然换了一副神态。他表情肃穆,双眉紧蹙,两眼望着鼓中间。
他以高昂的唱腔,迸出了第一句:“古道荒山苦相争,黎民涂炭血飞红……”听众都出了神,肃然凝听,大气儿也不敢出。宝庆的声音如波涛汹涌,浑厚有力,每一个字儿都充满激情。他缓缓地唱,韵味无穷。忽而柔情万缕,忽而慷慨激昂,忽而低沉,忽而轻快,每个字都恰到好处。
宝庆的表演,把说、唱、做配合得尽善尽美。他边做边唱:“忠义名标千古重,壮哉身死一毛轻。”他也能凄婉悲恸,摧人肺腑:“糜夫人怀抱幼主,凄风残月把泪洒……”只有功夫到家的人,唱起来才能这样的扣人心弦。
宝庆一边唱,一边做。他的鼓槌子是根会变化的魔棍,演什么就是什么。平举着,是把明晃晃的宝剑;竖拿着,是支闪闪发光的丈八长矛;在空中一晃,就是千军万马大战方酣。他一弯腰,就算走出了门;一抬脚,又上了马。
秀莲和琴珠唱的时候,也带做功。可是,秀莲没有宝庆那样善于表演,琴珠又往往过了头。宝庆的技艺最老练。他的手势不光是有助于说明情节,而且还加强了音乐的效果。
猛的,他在鼓上用力一击,弦子打住了,全场一片寂静,他一口气像说话似的说上十几句韵白。再猛击一下鼓,弦子又有板有眼地弹了起来。
这段书说的是糜夫人自尽,赵子龙怀抱阿斗,杀出重围。他唱书的时候,听众都觉得听见了杂沓的马蹄声和追兵厮杀时的喊叫。
最后,宝庆以奔放的热情,歌颂了忠义勇敢、名垂千古的赵子龙。他说这段书的时候,时而激昂慷慨,时而缠绵悱恻,那一份爱国的心劲儿,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然后,他一躬到地,走进了下场门。演出结束,一片叫好声,掌声雷动。
宝庆擦着脑门上的汗珠,走到台前来谢幕。又是一片叫好声。他说了点什么,可是听不见。大家都叫:“好哇!好哇!”
“谢谢诸位!谢谢诸位!”他笑容满面,不住地道谢。“明儿见!请多多光顾,玩艺儿还多着呢!务请光临指教。”说着话,他抽了抽海蓝的绸大褂儿,褂子已被汗湿透,紧紧地贴在脊梁骨上了。
文本二:
在《鼓书艺人》中,老舍从主人公方宝庆一家离开武汉赴重庆的船上写起,到1945年秋抗战胜利之后,方家一家人又告别重庆、乘船返回“下江”止,一共写了七年。方宝庆一家的遭遇,某种程度上是老舍先生的真实经历。在重庆期间,老舍和著名鼓书艺人富少舫、富淑媛父女来往颇多,他们便是方宝庆父女的原型。
《鼓书艺人》是为数不多的极其翔实地描写鼓书艺人生活的作品,老舍用他一贯贴近生活的笔,刻画了以方宝庆为代表的艺人在战时陪都的艰难生活,在一个民族的灾难之中,写出了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在社会因袭的偏见中,看见了艺人人性的美好。关纪新曾经这样评价《鼓书艺人》:“作为老舍的一部重要作品,《鼓书艺人》的主要价值,不在于文学蕴含的厚重,而在于它像一方路标,指示了作家在创作思想上转变。小说异常明确地抨击黑暗政治,鼓吹民主精神,讴赞进步战士,都反映了作家在受到左翼文学原则积极影响之后,写作中出现的新特点。”
(摘编自韩宇瑄《论〈鼓书艺人〉在老舍创作道路中的“变轨”意义》)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演出开始前有不少听众向外涌,结束后却是一片掌声叫好声,可见方宝庆以饱满的热情和精湛的表演征服了观众。
B. 方宝庆登台亮相与《红楼梦》中黛玉进贾府时王熙凤的出场异曲同工,都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
C. 文中多处以听众的反应烘托方宝庆技艺精湛,这与白居易《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的表达技巧极为相似。
D. 老舍不愧是语言大师,他通过人物动作化、个性化的语言,及整散结合的句式,将方宝庆的表演描绘得栩栩如生。
7. 关于方宝庆表演《长坂坡》的几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介绍节目名后,方宝庆还未开口,听众就鸦雀无声,说明他的确有名角风范,开场的气势赢得了观众的敬服。
B. 同样是边唱边做,秀莲和琴珠或不善表演,或过犹不及,之所以这样比较,意在突出方宝庆的技艺更为高超。
C. “听众都觉得听见了杂沓的马蹄声和追兵厮杀时的喊叫”,可知方宝庆多才多艺,不仅会唱鼓书,还会口技。
D. 结尾写方宝庆海蓝的绸大褂紧贴在脊梁骨上,既呼应前边对其的外貌描写,更倾注着老舍对鼓书艺人的礼赞。
8. 文本二说《鼓书艺人》“在社会因袭的偏见中,看见了艺人人性的美好”。请结合文本一对方宝庆的描写,简要分析“艺人人性的美好”。
9. 文本一画线部分对方宝庆表演鼓书的描写颇具特色,请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韩魏公①在相州,作昼锦堂。欧阳永叔②为记,云“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垂成,走马付邮。夜卧不宁,忽悟首二句未安,亟呼仆秉烛,添二“而”字于“仕宦”“富贵”之下。追骑驰驿,晨及于河上,使者方解缆矣。韩公得之爱赏,再三玩之。
(节选自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卷四十七》)
材料二:
欧阳公撰《昼锦堂记》成,付使去。夜复思之,意有未惬,急令骑追回。使者去已远,追三日及之,增入二“而”字。盖其生平为文,皆如是——稿成必贴之壁间朝夕踱览删润数四至无憾始出。
(节选自褚人获《坚瓠集·补集·卷二》)
材料三:
顷岁,孙莘老③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擿,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节选自苏轼《东坡志林·记六一语》)
材料四:
陈康肃公④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节选自欧阳修《归田录·卖油翁》)
【注】①韩魏公:韩琦(1008—1075),字稚圭,自号赣叟,北宋丞相、名将。其于北宋至和二年(1055)以武康军节度使身份治理相州,在扩建州署花园时修建了“昼锦堂”。②欧阳永叔: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六一居士”,谥文忠,北宋著名文学家、教育家,有《欧阳文忠集》。③孙莘老:孙觉(1028—1090),字莘老,北宋政治家、文学家。④陈康肃公:陈尧咨(970—1034),字嘉谟,谥号康肃,北宋官员、书法家。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稿成A必贴之B壁间C朝夕D踱览E删润F数四G至无憾H始出。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爱,喜爱,与《兼爱》“子自爱,不爱父”的两个“爱”意义相同。
B. 为,音wéi,写作,与《将进酒》“请君为我倾耳听”“为”读音、意义均不相同。
C. 以,介词,拿,用,与《五石之瓠》“以盛水浆”“以”意义相同。
D. 颔,名词动用,与《论语》“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的“事”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欧阳修给韩琦的昼锦堂写记,写完就叫人送走,晚上又觉得文稿开头两句欠妥,于是又各加了一个“而”字,韩琦收到后大为赞赏。
B. 褚人获通过概述欧阳修“快马追‘而’字”的故事,意在说明欧公对待写作的态度一向都如此严谨,力争做到精益求精、尽善尽美。
C. 苏轼觉得,孙莘老刚认识欧阳修时就把自己写的文章以及平生读书、写作的经验与教训全都告诉欧阳修,显得特别有意思。
D. 欧阳修写陈尧咨善射与卖油翁倒油的逸闻轶事,表面上是增添生活情趣,实则表达了勤勉自工的读写经验,值得今人学习。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疵病不必待人指擿,多作自能见之。
(2)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14. 卖油翁反复强调把事做好只是“手熟”而已,欧阳修写文章是如何做到“手熟”的?这给你的语文写作带来什么启示?请结合前三则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小题。
咏菊
王安石
院落秋深数菊丛,缘①花错莫②两三蜂。
蜜房③岁晚能多少,酒盏重阳自不供。
咏菊
杨万里
物性从来各一家,谁贪寒瘦厌年华?
菊花自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菊花。
【注】①缘:围绕。②错莫:纷乱交错,或失意落寞。③蜜房:指蜂巢。杜甫《秋野》:“风落收松子,天寒割蜜房。”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诗开篇写景,点明时令和地点,用“数菊丛”“两三蜂”营造深秋独有的季节特点,为后面的议论抒情张本。
B. 王诗三四两句,由蜜蜂稀少必致酿蜜不多,自然联想到自己年事已高、杯酒难续,心中不由地涌起无限感慨。
C. 杨诗以叙事起笔,说菊花并非贪恋寒冷,只是有自己独特的生存方式,暗含诗人对世人“贪慕繁华”的不屑。
D. 杨诗语言通俗而富有哲理,他写的菊花具有“自择风霜”的品性,这与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孤寂不同。
16. 两首诗都是诗人晚年的作品,各自展现了怎样的思想境界?请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同学们毕业了,高老师引用《〈论语〉十二章》中的“_______,_______”两句话,勉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并带着这份重任和担当,去闯出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2)“以景结情”是古诗词创作中的常见手法,这种手法可以通过景物描写含蓄地表达情意,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比如“_______,_______”。
(3)与下图相契合的古诗词名句,可以是:“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学生:我们经常遇到要即兴发言的情况,比如老师提问、课前演讲、小组讨论、同学聚会、家庭聚餐等,这些时候,我该怎么办?
教师:一个人口才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即兴口才上,因为事发突然,因为没有事先的周翔准备,因为需要迅速打开局面……而这又取决于他在即兴发挥中是否表现出来了心态沉着、思维敏锐、判断迅速、逻辑严密等良好素质。
当出现意外情况时,首先要对这个意外作一个大概的、迅速的判断。比如,是什么问题,我应该从哪方面来谈,需要多长时间等,有了这个基本的判断,你组织语言也就有了一定的基础和参照。意外情况的出现最考验一个人的心理素质。 ① 所有的判断、语言的组织、逻辑的搭配等都是建立在镇定沉着的基础之上的。 ② ,自己首先乱了,大脑一片空白,那自然无法发言, ③ 勉强说出来,也很可能【 】。
此时,要马上调动思维去捕捉任何细节,并且要迅速组织相关的语言。口语表达是思维的外化和工具。( ),没有思维就没有语言。考虑话该怎么讲,是一种思维活动,尤其是即兴讲话,是一个激烈的思维过程。它经过思想——句子——词汇——语音的快截转换过程。这个过程是完整的,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语言表达能力。
虽然是即兴发挥,由于时间伧促,可能做不到字斟句酌,不能迅速组织漂亮的言辞,但是语言的逻辑必须严密。否则,说得前言不搭后语,或者东拉西扯,反而会引起听众的反感。即兴发挥必须有话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就地取材,身边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成为即兴发挥的素材。有现成的材料,也就省得自己去搜肠刮肚,否则容易出秕漏。
18. 将下列语句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B. 语言和思维相互促进
C. 思维是语言的内容 D. 思维推动语言的发展
19. 填入文中方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言不及义 B. 语无伦次 C. 言不由衷 D. 张口结舌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21. 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词语并改正。
22. 不善言谈,学“哑巴语言”,是当下中学生的一个通病。对此,请你参考选文内容,简要说说如何才能提高我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课文展现了民族复兴伟大而艰难的历程,讴歌了革命者和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优秀品质。很多革命先辈和英雄模范,为了理想信念、为了人民、为了家国,意志坚定、不畏艰险,真诚善良、无私奉献,前赴后继、英勇牺牲,他们的感人事迹永远激励着我们。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英雄,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本资料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湖南省多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二10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word试卷+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浙江省强基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浙江省六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浙江省精诚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10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试卷+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湖南省衡阳市八中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江苏省南通市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卷+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一中南校区2025-2026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卷+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四川省眉山市眉山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卷+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