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江苏省南通市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分享:杨老师 2025-10-13 下载支付:5点 立即下载

一、阅读(71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其中关于提升文件质量的条款,犹如一剂精准的靶向药,直指文风积弊。这不仅是对写作内容的规范,还是一场深刻的笔尖革命,蕴含着文风即党风的真理。

文风之弊,是形式主义在笔尖的集中暴露。文风从来不是单纯的文字技巧问题,而是党风政风的投射,是检验党员干部的试金石。现实中,有些地方的文件患上虚胖症,动辄洋洋洒洒成千上万言,开篇必谈重要意义、中段必列主要原则、结尾必讲加强领导,内容循环往复、拖沓冗余,看似面面俱到,实则空洞无物,本质是思想懒惰、脱离群众、回避问题的表现。有些地方满足于照搬照抄上级文件,以文件落实文件,看似政治正确,实则是不担当、不作为的挡箭牌。诸此种种,消耗了基层干部大量时间和精力,使之无暇深入一线发现和解决问题,疏远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文风之新,是求真务实思想在笔端的生动实践。《规定》倡导的短实新文风,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实践方法的回归与弘扬。短,不是简单的字数压缩,而是思想精炼、直击要害、务求实效的外在表现,要求善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用最凝练的语言传递最核心的信息。实,是文风的灵魂,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直接体现,要求文件内容必须接地气,措施必须能落地,问题必须真解决。新,则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要求,反对墨守成规、千篇一律,鼓励结合实际提出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和办法。短实新的文风,背后是深入调研的扎实作风,是直面问题的勇气担当,是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更是优良党风政风的生动写照。

文风之变,是一场触及灵魂的作风变革。推动这场笔尖革命走向深入,必须多管齐下、标本兼治。树立为谁而写的鲜明导向。扭转唯上不唯实的撰稿心态,把基层是否看得懂、用得上、能减负作为衡量文件质量的标准。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努力践行群众路线。起草前必先调研,动笔前必先思考。要解决什么问题,能拿出什么方案。让每一句话都服务于解决问题,让每一段文都致力于推动工作。涵养为事而文的思想自觉,建立为文负责的刚性约束。树立优秀典型,剖析反面案例。大力精简文件数量,切实提升文件质量。从源头上减少不必要的发文,让少发文、发短文、发管用的文成为新常态。党风政风的根本好转,最终要靠全体党员干部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大力弘扬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优良传统,引导党员干部把心思用在干事创业上,把精力投入真抓实干中,让说短话、写短文、开短会成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良好习惯。

(摘编自晋玉东《以文风之变促政风之新》)

材料二:

学风、作风、文风都与风气有关,但开风气不为师。毛泽东同志说,我们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而风气就是表达生命力的东西。

我们的前人用风气来形容自然、历史与现实中的生命力。《朱子语类》说,阴了又阳,阳了又阴,若一向是阳,则万物何由得成?

希腊思想中也有一个核心词——ethic,把它翻译成伦理过于狭窄,翻译成道德又有些宽泛。五四时期,《新青年》杂志的编辑陶孟和认为,若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它是指风尚、风俗,而用中国的语言来说,它是风气。风气,是彰显一个共同体生命力的东西。

一家、一国、一社会,朝气蓬勃、兴旺发达,这是生命力;讲话写文章,生动活泼、言之有物、直面问题,这也是生命力,文风是社会风气的体现。

我们讲话写文章,为的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而辩证法的核心是矛盾。矛盾就是问题,解决矛盾就是解决问题。

什么是不好的文风呢?毛泽东同志说,形式主义就是一种很坏的文风,形式主义的文风,乃是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的表现。

形式主义文风的一个特点,就是甲乙丙丁,开中药铺。毛泽东同志指出,现在许多同志津津有味于这个开中药铺的方法,实在是一种最低级、最幼稚、最庸俗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形式主义的方法,是按照事物的外部标志来分类,不是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来分类的

什么是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

对于形式主义的文风,我们必须揭破它。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大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去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们所办的事才能办好。

(摘编自《光明日报》,作者韩毓海)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反对文件患上“虚胖症”,这与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引用“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来讽刺空洞文风的目的一致。

B. 材料一谈到文件“内容必须‘接地气’,措施必须‘能落地’,问题必须‘真解决’”,符合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实践方法。

C. 材料一提出的“短、实、新”文风虽然是求真务实思想在“笔端”的生动实践,并不是形式主义文风,但缺乏一定的生命力。

D. 材料二指出讲话写文章,应生动活泼、言之有物、直面问题,避免出现毛泽东同志所说的“甲乙丙丁,开中药铺”式的弊病。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开篇必谈”“中段必列”“结尾必讲”,三个“必”字形成反复效果,对形式主义文风作了尖锐批评。

B. 材料一论证“文风之变,是一场触及灵魂的作风变革”时,运用整散结合的句式,既增强语势,又不显呆板僵化。

C. 材料二中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和马克思的言论,表明了“问题”在文章的理论创新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D. 材料二多处使用反问句来串联上下文,不仅使行文思路清晰缜密,论述过程层层推进,而且能引发读者思考。

3. 如果给材料二拟一个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但开风气不为师                                                            B. 文风中的“风气”

C. 文风即党风                                                                    D. 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

4. 材料一中使用“靶向药”“试金石”“接地气”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

5. 学生的作文有时也患有“虚胖症”,主要表现为缺乏现实针对性,过分追求形式上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模式。请根据材料谈谈如何在写作中避免这类不良文风。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黎明的河边

峻青

一九四七年秋,国民党匪军向胶东解放区进攻,已窜入半岛中心。

我在西海军分区工作。有一天晚上十点多,政治处张主任告诉我:第一武工队垮了,马汉东同志和刘均同志牺牲了!老姚,组织决定派你去河东接任队长,老杨做你助手,连夜出发,整顿队伍。

侦通队交通班一名小鬼担任向导。他个子很矮,约莫十八岁,圆脸大眼,下巴有一道细长疤痕,显然是被子弹掠过留下的纪念。

小陈!你今夜负责把两位同志送到河东。侦通队李队长爱抚地拍着他的肩膀说。

是!小陈答得响亮坚决。

我心下犹豫:这么小的孩子能当向导?

李队长看出我的顾虑,笑道:放心,他是交通班骨干,家在潍河西岸,爹娘都是党员,他们一定能送你们过河。

旷野漆黑,天地混沌,大雨骤至。不一会儿,我和老杨便迷失了方向。小陈却始终沉默而坚定地在前面带路,偶尔回头提醒:当心,前面是小沟!”“右转弯,左面是据点!

闪电划破夜空时,我见他矮小的身影在雨中艰难前行,不禁慨叹:他完全还是个孩子啊!

天色渐明。小陈突然惊叫:糟了!原来藏在沙柳丛中用于夜渡的小船被暴涨的河水冲走了。

我和老杨都不会凫水。

姚队长,要不找我爹爹想办法?

好,总不能一直停在河边,过不去也得找地方藏身。

我们奔向小陈家的果树林。大雨过后,树叶更加新绿,苹果山楂非常可爱。可园中小屋一片狼藉:锅缸俱碎,碗片、粮食、乱草、布屑满地……

小陈脸色霎时苍白:爹,我娘呢?

老人沉默片刻,愤然道:被还乡团抓了,还有你弟弟小佳。……他们逼我把你带来的同志秘密献给还乡团。”……

走吧!老人突然命令道。小陈对我眨眨眼,低声说:他要带你们凫过去,老头子水性好。

天亮了。东方的天空,在那浓厚云层的空隙间,透射出一缕绯红霞光。老人肃然道:来,我一个一个送你们。到了水里不许乱动。

西面突然响起一枪,未等老杨开口,老人便拉他扑通跳下河去。

天已经大亮了。四围的村落里,升起了早饭的炊烟。清晨的河岸并不宁静。一场激烈的风暴就要卷来了。敌人越来越近了,全是衣衫杂乱的地主恶霸还乡团。

我回望河面,两个黑点在浪涛中翻滚,已近东岸,心中如释重负。他们过去了。我长舒一口气。小陈点头,神色却依旧凝重。

西边陈家庄突然钟声大作,南面村庄接连响应,刹那间河西沿岸许多村子都响起紧急钟声——更大的风暴要来了。

眼看渡河无望,几分钟后敌人将从三面围攻。老杨已到河东,武工队就有希望,党的任务也算完成。我劝小陈:你会凫水,趁敌人还没上来,快下河!

小陈皱眉:怎么说这种话?

快下去,这是命令!

他转头不语。我厉声道:你懂不懂服从命令?

懂,他转回头定定看着我,一字一句道,就因为服从命令,我才不能丢下你自己逃。我服从的是送你们过河的命令!

我一时语塞,脸上发热。直到此刻,我才真正理解小陈,心中涌起一阵感动。

这时,老杨已上东堤,老头子正往回凫。南、北、西三面枪声逼近。

小陈,你看看这两人是谁?一个挥舞红布的匪徒喊道。

小陈脸色霎白——那正是他娘和弟弟小佳。

老大娘背绑着双手,满脸血迹披头散发地站在沙丘上。但她用力地挺直了身子,仰着头,向着我们这边张望。小佳没有绑,但却被折磨得面色苍白,也向着我们这面张望。

小陈突然脸色通红,端枪瞄准匪首陈老五。我拉住他:别冲动,小心伤着你娘。

他叹了一口气,眼圈里涌出了两汪泪水,狠狠地用手背擦了擦,重又端起枪来。

老大娘高喊:好孩子,打吧!打死这些强盗!朝我这里开枪!

沙丘后面的敌人乱作一团。就在这时,小陈的冲锋枪响了。那个挥红布的匪徒,没有来得急缩回去,应着枪声,跌倒在老大娘脚下。

突然沙丘后面响了一枪,老大娘痛叫了一声,身子晃了一下,接着,就慢慢地向前扑倒下来了。

匪徒又以小佳为肉盾向前推进。危急时刻,小佳急喊:哥,打呀!给娘报仇!我身后就是陈老五,朝我开枪!

枪声响起,引起一阵骚乱。小佳趁机夺过敌人的手榴弹拉弦引爆。硝烟中,残敌逃窜,被我和小陈击毙。

这时候,西面和北面的敌人蜂子似的围攻上来了。

我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复仇!为老大娘复仇!为小佳复仇!为昌潍平原上所有被敌人杀害的群众复仇!

在这狂酣的战斗中,我似乎发觉小陈并不像我一样的疯狂。他很节省弹药,而且老是回头向河里张望。

突然,他抓住了我的胳膊,狂喜地喊道:姚队长,我爹回来了!只见老头子箭一般凫来。小陈狂喜起身,却突然捂住胸口颓然倒下,鲜血涌出。

一只有力的大手抓住我——是陈老头。快下河!

不!我坚持射击。

老头看见流血的小陈,胡子抖动,抓住儿子的手喊道:孩子!

小陈睁眼微笑:爹,快带他下河。

老头看见堤下妻儿的尸身,泪流满面,却狠狠擦眼,抓住我喊道:走!快走!

我要和小陈一起……”

我掩护!小陈的冲锋枪爆豆般响起。

未等我说完,老头子已将我一挟,扑通跳入河中。

我回望河堤,已不见小陈,唯见淡蓝色枪烟在壕沟上缭绕。

太阳冲破云海,金光洒在河面。浪头一个接一个,将我们抛起又压下。我的头眩晕起来,但我仍然挣扎着回头向西张望。

突然,一个惊人的场面把我怔住了:                        

多么好的同志啊!这个才十八岁的孩子,他并不认识我,甚至连我的家乡住处姓名都不知道,却为着我的安全慷慨地捐献出自己的青春生命。

生命,只有一次的青春生命啊!还有什么比它更宝贵?可是,同志任务却超越了生命。这是怎样的一种人?世上还有什么感情比这更崇高、更纯洁、更伟大?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布置工作任务时,李队长“爱抚地拍着小陈的肩膀”,这一举动流露出他身为长辈的关怀与对小陈能力的信任。

B. 在雨中艰难前行的小陈的矮小身影令“我”慨叹,表明“我”对能否顺利渡河前往河东领导武工队工作感到担忧。

C. 当听到“西面突然响起一枪”,老人便拉着老杨跳下河去,体现党员老陈十分机警,有着较为丰富的斗争经验。

D. 园中小屋“一片狼藉”,老大娘被还乡团逮捕,小佳遭受折磨,陈家父子先后受到威胁,由此可见敌人非常凶残。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和《百合花》都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我”既是故事参与者,又是人物命运的见证人,从而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抒情性。

B. 凫回来的老陈看见家人,“胡子抖动”“泪流满面,却狠狠擦眼”“抓住我”“将我一挟”,这些细节表现了他超越悲痛的坚决与果断。

C. 文中“旷野漆黑”“天色渐明”“天亮了”“天已经大亮了”“太阳冲破云海”等标示环境语句,使紧张的叙事节奏得到舒缓。

D. 结尾部分使用抒情句和议论句,深化了小说革命精神超越个体生命的主旨,引发了读者对革命信仰、生命意义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8. 文中的战士小陈形象鲜明,请简要概括。

9. 根据上下文,补写小说结尾部分横线处的“惊人的场面”(不超过60字),并阐述你这样补写的理由。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师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则是为师者之罪也。

今世以无忌惮相高,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兔园蒙师,摇笔即毁朱、陆。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乳儿粉子,轻浮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昔者孙明复之为师也,以石守道为之弟子,执杖屦,侍左右。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而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羲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谢之。

(选自黄宗羲《续师说》,有删改)

【注】①欧、曾:指文学家欧阳修和曾巩。②朱、陆:指宋代理学家朱熹和陆九渊。③北面:古代尊长见卑幼,都是面南而坐,故以北面指拜人为师。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明复坐A则立B升降CD则扶之EF弟子之礼G若其H重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与《劝学》“取之于蓝”的“之”用法不同。

B. 遗,丢弃、放弃,与《出师表》“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遗”读音、意义相同。

C. 耻,以……为耻,意动用法,与《桃花源记》“渔人甚异之”的“异”用法相同。

D. 自,自己,与《三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自”词性、意义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将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对比,点明了“圣益圣,愚益愚”的原因。

B. 材料二中“张口辄骂欧、曾”等叙写,生动地刻画了当时社会一些人轻浮浅躁、自命不凡的可笑形象。

C. 材料二中孙明复收石守道为弟子,而何北山不接受求学者的拜师之礼,含蓄地批评了孙明复好为人师。

D. 两则材料均运用了反问句与“嗟乎”等感叹词,不仅增强了说理的气势,还深化了作者的批判之意。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

14. 韩愈和黄宗羲关于“师说”的见解对于我们学生今天从师学习仍有颇多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朝日

闻一多

夜已将他的黑幕卷起了,

世界还被酣梦羁绊着咧;

勤苦的太阳象一家底主人翁,

先起来了,披着他的绣裳,

偷偷地走到各个窗子前来,

喊他的睡觉的骄儿起来做工。

啊!这样寂静灵幻的睡容,

他那里敢惊动呢?

他不敢惊动,只望着他笑,

但他的笑散出热炙的光芒,

注射到他睡觉的脸上,

却惊动了他的灵魂,摆脱了他的酣梦,——

睡觉的起来了!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夜已将他的黑幕卷起了”运用拟人手法,将“夜”人格化,展现夜色消退、天色渐明的过程,为太阳的登场作铺垫。

B. 勤苦的太阳象一家底主人翁”中的太阳被塑造成辛勤慈爱又不失威严的家长,这与《峨日朵雪峰之侧》中太阳形象不同。

C. 他的笑散出热炙的光芒”一句,运用通感手法,巧妙地将视觉的“光芒”转化为触觉的“热炙”,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D. 结句“睡觉的起来了”,简洁有力,既呼应前文太阳唤醒沉睡者的过程,也暗含对人们摆脱慵懒、迎接新开始的肯定。

16. 你所在的班级计划以“青春”为主题开展诗歌朗诵会,同学们一致推选《朝日》作为朗诵篇目。请给出你们的推荐理由。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学习交流会上,主持人引用《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君子并非天生才能出众,而是善于利用外部条件来弥补自身不足。

2)《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从师只是为了学道,和老师的年龄大小无关。

3)文人墨客常以“鱼”表达对自由、隐逸及自然情趣的向往与追寻。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挂钟曾是我童年最爱看的一道风景。我对它有一种说不出的崇拜,因为(甲),我们的作息似乎都受着它的支配。我觉得左右摇摆的钟摆就是一张可以对所有人   A    的嘴,它说什么,我们就得乖乖地听。在我的想象中,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家长,严厉而又古板。但有时候它也是温情的,比如除夕夜,它的脚步声会给我们带来快乐,我们可以不受时间约束放纵地提着灯笼玩个尽兴,可以在子时钟声敲响后得到   B    的压岁钱,想着用这钱可以买糖果来甜甜自己的嘴,真想在雪地上畅快地打几个滚。

长大后,手表就比较普及了。这时候的时间,不像墙上的挂钟,行进得清脆悦耳,而是躲在一个小小的圆盘里,流逝得   C    。这样的时间,因为没有声音的催促,(乙),所以即便到了上课时间,我也敢磨蹭一两分钟才进教室,手表里的时间也就充满了无力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丙)。台历上镶嵌着时间,时间和日期同时在纸页上无声流淌;电子闹钟里跳动着时间,时间和晨光一并将我们从睡梦中唤醒;(   )。我终于明白,各种各样时间的栖身之所,只是时间呈现的形式;而时间的本质,存在于更丰富的日常生活中——在小孩子戏耍的笑声中,在桌子椅子不断增添的新的划痕中,在一个人的声音由清脆而变得沙哑的过程中……只要我们在行走,时间就在行走。不朽的它会在不知不觉间,引领着我们一直走到地老天荒。

18. 在文中ABC三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请在文中甲、乙、丙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0. 请仿照第三段画横线部分的表述,在后面括号中再写一句话。要求:符合语境,句式相对一致。

21. 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他听到这里,突然站住脚,呆了一会儿,说:“那!……那我们送回去吧!”

B. 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

C. 结尾一句“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给全诗笼罩上一层阔大、凄美的气氛。

D.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严厉而又古板的家长。”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文中句子表达效果更好?

三、作文(7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黑塞在《读书:目的和前提》中指出: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阅读的意义在于回归自身,找到生活的意义。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江苏省南通市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