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卷+答案解析)

分享:杨老师 2025-10-11 下载支付:5点 立即下载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传统,我们若了解它,我们不能说它是入世的,    (1)    。它既入世而又出世。有位哲学家讲到宋代的新儒家,这样地描述他:“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说的是良知就在日用常行之中,通过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和体悟,可以直达良知的本体状态,实现自我提升和道德完善。这正是中国古代哲学要努力做到的。有了这种精神,它就是最理想主义的,同时又是最现实主义的;它是很实用的,但是并不肤浅。

    (2)    ,正如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也是对立的。但中国古代哲学的任务,就是把入世与出世这些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    (3)    ?这是中国古代哲学所求解决的问题。求解决这个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精神。

中国古代哲学以为,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完成这个统一,就是圣人。他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圣人所达到的精神境界,体现了人类对至高道德品格与生命智慧的追求,其精神高度可与人类文明中其他崇高精神典范相提并论。中国古代的圣人不是不问世务的人。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说;“外王”,是就其在社会上的功用说;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古代圣人的精神成就,相当于其他文明的宗教领袖,但圣人不一定会成为当时实际的政治领袖。所谓“内圣外王”,只是说,有最高的精神成就的人,按道理说可以为王,而且最宜于为王。至于实际上他是否有机会为王,那是另外一回事,亦是无关宏旨的。

照古代中国的传统,圣人的人格既然是“内圣外王”的人格,那么哲学的任务,就是使人有这种人格。所以哲学所讲的就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所谓“内圣外王”之道。

这个说法很像柏拉图所说的“哲学家——王”。照柏拉图所说,在理想国中,哲学家应当为王,或者王应当是哲学家;一个人为了成为哲学家,必须经过长期的哲学训练,使他的心灵能够由变化的事物世界“转入”永恒的理世界。柏拉图说的和中国古代哲学家说的,都是认为哲学的任务是使人有“内圣外王”的人格。但是照柏拉图所说,哲学家一旦为王,这是违反他的意志的,换言之,这是被迫的,他为此作出了重大牺牲。古代道家的人也是这样说的。据说有个圣人,被某国请求为王,他逃到一个山洞里躲起来。某国派人找到这个洞,用烟把他熏出来,强迫他担任这个差事(见《吕氏春秋•贵生》)。这是柏拉图和古代道家的人相似的一点,也显示出道家哲学的出世品格。

内圣外王”最早由道家提出,而后成为儒家的核心观念。儒家主张通过提升内在道德修养来主动承担人伦世务,实现外在政治抱负。处理人伦世务,不是圣人分外的事;而处理世务,正是他的人格完全发展的实质所在,入世反过来可以促进人格的完善。

圣人不仅作为社会的公民,而且作为“宇宙的公民”,即孟子所说的“天民”,来执行这个任务。他自觉认为他是宇宙的公民,否则他的行为就不会有超道德的价值、崇高的意义。他若有机会为王,他会乐于为人民服务。既作为社会的公民,又作为宇宙的公民,履行职责。

由于哲学讲的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哲学必定与政治思想不能分开。尽管中国古代哲学各家不同,但各家哲学无不提出了它的政治思想。这不是说,各家哲学中没有“形而上学”(研讨的对象为超物质、超感觉或超现象之物),没有伦理学,没有逻辑学;这只是说,所有这些哲学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与政治思想联系着,就像柏拉图的《理想国》,既代表他的整个哲学,同时又是他的政治思想。

举例来说,名家以沉溺于“白马非马”之辩而闻名,这一逻辑问题似乎与政治没有什么联系。可是名家领袖公孙龙“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公孙龙子·迹府》)。我们常常看到,世界上许多政治家都说他的国家如何希望和平,但是实际上,他讲和平的时候往往就在准备战争。在这里,也就存在着名实关系不正、不一致的问题。公孙龙以为,这种不正关系必须纠正。这确实是“化天下”的第一步,“内圣”不能是达成个人利益的幌子。

我们学中国古代哲学,不单是要获得“内圣外王”的相关知识,还要养成这种人格。因为哲学不单是要知道它,而且是要体验它。正如金岳霖教授指出的:“哲学家要以身载道,遵守他的哲学信念而生活。不当陈腐的哲学家,关在书房里,坐在靠椅中,处于人生之外。哲学从来就不只是为人类认识摆设的观念模式,而且是在于行动的箴言体系。”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古代哲学简史》)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中国古代的圣人是能在理论与行动上达成出世和人世统一的人,其精神境界独树一帜,无可比拟。

B. 中国古代的圣人具备“内圣外王”的人格,圣人虽然未必能成为实际的政治领袖,但按道理而言,圣人最宜于为王。

C. 儒家认为,中国古代的圣人必须自觉成为“宇宙的公民”来处理各种世务,否则其行为就不会具备任何道德价值。

D. 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是要关联政治思想的,这并非古代中国所独有,代表柏拉图整个哲学的《理想国》亦是如此。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引用描写宋代新儒家的诗句,阐释了中国古代哲学“既入世而又出世”的特点,具有文学性,也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B. 将柏拉图的“哲学家——王”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内圣外王”类比,两者具有共性,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道家的“出世”倾向。

C. 文章以名家领袖公孙龙“正名实而化天下”为例,证明名家看似研究抽象的逻辑问题,但也以政治教化为目的,避免了论证的空泛。

D. 全文聚焦中国古代哲学的整体特征,但未直接提及“内圣外王”的演变及其差异性,这一局限可能会使文章观点的普遍性受到影响。

3. 根据文本内容,在文中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

4. 哲学家应如何推动“内圣外王”之道的实现?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 内圣外王”是孟子实现王道政治的核心思想。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这一观点在《齐桓晋文之事》中的体现。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骑兵

少光

1983年,我踏上了入伍的列车。车厢外的风景即来即去,铺垫着一串令人兴奋的谜,军营到底是什么样的?梦中,车厢里的我幻化生羽,随着摇晃的马灯扶摇而上,如同一匹天马,飞向那梦幻的军营,那里千军万马正在整齐列队,随时听我号令,随我一起奔驰向前……

现实却把梦重重地击碎。坐完火车还要再坐汽车。汽车在大山之间盘旋,走了半天,还是这座山。车上了山顶,远望竟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大平地。那么大,那么平!四周寂无一人,灰色的云层压下来,显得这片高山顶上的大野说不出的苍莽荒寒。我们在山下穿的是春秋季军装,在山顶立了一会,穿再厚的军大衣都不管用。这里的风,真硬。

随车来接我们的人是一位老兵。他话很少,只是说自己是马桩子马桩子这个词我早听说过:骑兵并不老是骑在马上打仗,特别是偷袭,离敌人好几里就得下马。但马得有人管,这人就叫马桩子。干这个活的,都是上不了大场面的主儿,战斗力的洼地

这位马桩子有些残疾;穿的还是几十年前的早已经淘汰的旧军装,还带着补丁;走路一拐一拐的,常常把鞋子走掉了。他还很凶,眼神扫过来,可以扎疼你。他与其他人站在一起,恰似草原中被沙尘暴摧残过的荆棘。我们这些新兵,不自觉地离他远远的。这个马桩子’,真有点寒碜!我心里想。

终于进了骑兵营。军营好大,在红山南,近郊东,赤峰人称之为东大营。大营里兵千余、马千余,闻号而行则人马雷动,闻号而止如万马齐喑。热火朝天的生活很快驱走了条件的艰苦。出操,拉练,校准,一日生活,闻号而动;越障,斩劈,回旋,马上作业,听令而行。嗒嗒嗒嗒,一个点射,定格一个回马枪的身影;纵马挥刀,一个劈刺,练就一身保卫祖国的本领。

在军事训练时常常能看见马桩子。他插空为战马补水,马喜欢的水温是8-12度,而且喜欢喝静止的水。这些在秋冬季很难做到,但马桩子通过他的牛车运输都做到了。他还把自己都舍不得吃的胡萝卜当做营养品补充给战马,有他的地方总少不了战马高兴的嘶鸣。

这时我才知道这个马桩子其实不能算兵,他六十来岁,无亲无挂,早已经退伍几十年,但是他不愿离开骑兵营,每天义务为骑兵与战马服务。

一早,身披荒漠迷彩的骑兵连就以楔形队列展开战术机动,枣红战马的鬃毛在凛冽寒风中翻卷如旗。当我们连长扬起缀着红穗的指挥刀,三十六骑骤然加速冲锋,马蹄叩击石块的轰鸣声在峡谷间激荡回响,腰间的81式自动步枪与传承自抗日战争年代的骑兵刀在鞍具上铿锵作响,这一刻历史与现代完成了完美的融合。

我们连长的射击水平着实令人惊叹,一百多米外的罐头盒子就像是雄鹰眼中的猎物,从不曾失手。我问连长:咱这里,是不是你的枪法最准?

这也叫准?我亲眼所见,老白闭着眼骑在马上,能把枪拆开,再装上。他仅凭声音就在黑夜里击毙过日本鬼子。

后来,我才陆陆续续从连长那了解到马桩子的故事,哦,不对,是老白的故事。连长叫他总结打枪的经验,他淡淡地说:只要你不怕敌人,枪就跟你走。

听连长说,他曾一个人跟十个鬼子干,当时他骑着心爱的菊花马,把鬼子的骑兵队冲得稀里哗啦。子弹金贵他就用大刀,砍下鬼子好几条胳膊。之后,鬼子一见骑花马的就害怕……

训练间隙,一个班的战士围成一圈休息。撒缰的战马在战士们身后也作一个圈,它们立起耳朵,高兴地听战士们唱军歌。和战马一样高兴的是老白,虽然他不参与我们的活动,但他总是远远地看着我们,满脸的皱纹慢慢舒展了,像干涸的沙化土地迎来春雨般缓缓复苏。

之后的多年,总有个镜头在我梦境中浮现:蓝天下,绿毯上,老白向我们兴高采烈地讲述他当年抗战杀敌的故事,讲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有一次,我们走失了一匹军马,找了几天了,依旧没有眉目。最后,大家请教老白,老白简单问了问战马是哪天走失的,那天刮的是什么风。第二天,他就给我们找回来了……

我渐渐觉得老白一点也不凶,我之前在心里笑话他,现在觉得自己多么可笑。

我知道老白是怎么瘸的了。日本鬼子为了除去那个骑豹花马的八路军骑兵,设计了埋伏,绊倒了豹花马。刹那间,豹花马猛地跃起,为了掩护已经被甩出去且腿部受伤的老白,回头阻挡了杀过来的日本骑兵,豹花马如同一只有三头六臂的豹子,蹬踹,腾跃,撞击……用自己的生命为战士们营救老白赢得了时机。

大家经常看见老白自言自语,连长说那是他在与豹花马聊天呢,说实话,老白宁愿自己失去双腿也不愿失去豹花马!”

从此老白就是我们训练时心头的那把无形的尺子,度量我们是否拼尽全力。

信送来了,大家争着抢着看。考上大学的高中同桌,寄给我一首诗,乡友是八宝粥,浸润家园味道;学友是巧克力,散发校园芬芳……”他问我,那战友呢?

战友呢?我竟然想不出一个恰好的答复,只好回他一个答非所问战马是骑兵的无言战友,背负同一个背负,担当共同的担当。其实,无言战友不只是战马……

我当了指导员,而老白的身体每况愈下,为了不给军营拖后腿,他悄然离开。没有人知道他去往何方,他如草原上的云,飘然而去。

黄绿斑驳的草浪中,耗来河蜿蜒如银链;饮水马群的倒影,搅碎了河面金色的光斑。可是,再也没有人为战马们准备有温度的饮水了……

每当为退伍战友送行时,我的衣袖上总是布满了泪珠,说不清哪些是为了战友,哪些是为了不是战友的战友

转业后,我好几次悄悄去看那座军营。军营里的官兵已经编入了重装合成旅,留得一座空营。我的心也如那军营,空落落,只有思念涌上心头。

作为兵种,骑兵从远古奔腾而来,冲锋陷阵,功碑无数。而我所在的骑兵部队抗日,剿匪,戍边,为祖国的国防事业立下汗马功劳。新时代军改,骑兵逐渐缩小于浩浩军旅,这让我们感伤,但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观看九三大阅兵,我是热血沸腾:信息作战、太空作战、战略打击……充分展示我军制胜现代战争的强大能力。

我端起一杯酒,一饮而尽:老白,你看见了吗?我们几代人接续奋斗的强军梦’终于实现了!”当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在抗战老兵座区中我看到了那张微笑的面庞……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初入部队时,对老白有抵触,是因为老白话少,目光很凶,不好接触,穿着寒酸,而且“马桩子”的属性也让“我”瞧不上。

B. 文中所言的“不是战友的‘战友'”,可以指老白这样早已退伍却仍然义务为骑兵、为战马服务的老兵,也可以指朝夕相处的战马。

C. 在与老白相处中,“我”从内心深处对老白产生了崇敬之情,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浅薄;这一认识的转变,体现了“我”的成长。

D. 小说三次描绘了“我”的梦境,体现了“我”对军旅生活的向往,对老白内心情感的强烈认同,以及对他历史贡献的补偿性肯定。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通过“我”的视角与经历,展现了骑兵部队的历史发展进程,进而主要表达了对骑兵部队作用减小的惋惜。

B. 小说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老白不受新兵待见,再写其在抗战中的英勇表现与在和平年代的无私奉献,凸显人物形象的高大。

C. 小说通过老白在与不在军营的前后对比,彰显老白的高尚品质、革命本色。采用夸张的手法,描写老白的枪法精准、本领过硬。

D. 小说在描写老白时,将他比作“被沙尘暴摧残过的荆棘”,将他的内心世界比作“干涸的沙化土地”,暗示老白经受过苦难洗礼。

8. 以老白为代表抗战时期的骑兵与以“我”为代表的和平年代的骑兵有哪些相同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小说中有关老白的情节多采用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的叙述方式,这样写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文本分析。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材料二: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节选自《荀子·性恶》)

材料三:

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

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气也者,所以适善恶之马也与?或曰:孔子之事多矣,不用,则亦勤且忧乎?曰:圣人乐天知命,乐天则不勤,知命则不忧。或问。曰:铭哉!铭哉!有意于慎也。圣人之辞,可为也;使人信之,所不可为也。是以君子强学而力行。珍其货而后市,修其身而后交,善其谋而后动,成道也。

君子之所慎:言、礼、书。上交不谄,下交不骄,则可以有为矣。或曰:君子自守,奚其交?曰:天地交,万物生;人道交,功勋成,奚其守?好大而不为,大不大矣;好高而不为,高不高矣。

仰天庭而知天下之居卑也哉!董仲舒之才之劭也使见善不明用心不刚俦克尔?或问仁、义、礼、智、信之用。曰:仁,宅也;义,路也;礼,服也;智,烛也;信,符也。处宅,由路,正服,明烛,执符,君子不动,动斯得矣。有意哉!孟子曰:夫有意而不至者有矣,未有无意而至者也。

(节选自扬雄《法言·修身》)

【注】①颡(sǎng):额头。②伪:人为,指人的努力。③劭:美好。

10. 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董仲舒之才A之劭BC使见善D不明E用心F不刚GH克尔。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信,确实,与李白笔下“烟涛微茫信难求”的“信”意义相同。

B. 疾,憎恨,与《陈情表》“臣少多疾病”的“疾”意义不相同。

C. 以为,认为,与《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的“以为”意义相同。

D. 是以,因此,与《苏武传》“何以汝为见”中的“何以”结构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以水受外力影响而改变流向或位置为喻,表明人可以做不善之事,但这并非人的本性使然。

B. 荀子认为若顺从人的天性中好利、疾恶、好声色的特质,便会导致争夺、残贼、淫乱这些恶果。

C. 杨雄将“仁、义、礼、智、信”分别比喻为“宅、路、服、烛、符”,并强调君子需践行这些美德。

D. 杨雄认圣人乐从天意,知晓天命,若圣人不被任用,圣人就不再辛勤而长久地为诸侯谋划出力。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2)上交不谄,下交不骄,则可以有为矣。

14. 三则材料都谈到“人性”及“后天对人的影响”,孟子、荀子和杨雄的观点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

欧阳修

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平山堂

王安石

城北横冈走翠虬,一堂高视两三州。

淮岑日对朱栏出,江岫云齐碧瓦浮。

墟落耕桑公恺悌,杯觞谈笑客风流。

不知岘首登临处,壮观当时有此不?

【注】①刘仲原甫,即刘敞,欧阳修之友,此时到扬州任知州。欧阳修也曾知扬州,并在城西北蜀冈上修建了平山堂。②此诗为王安石游览平山堂所作,此时的平山堂已成为百姓感念欧阳修政绩之地。③恺:和乐。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欧词起句描绘平山堂依山而建,凌空矗立;凭栏远眺,群山在烟雨中若隐若现,展现了江南山水的独特韵致。

B. 欧词中“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运用夸张,遥想当年的自己与刘敞同为才华横溢、气度豪迈的儒吏。

C. 王诗巧用“翠虬”“朱栏”“碧瓦”等景物,描绘出平山堂的宏伟绚丽,令读者感受到建筑与自然景色的交融。

D. 王诗最后两句用典,使人联想到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中的“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强化了时空沧桑感。

16. 请结合两首诗词,简要分析欧阳修的形象特点。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中国古典哲学中存在“有无相生”的思辨传统,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在“无”与“有”的对照中将困窘与孤独具象化。

(2)在暑期研学时,同学们惊叹于武汉光谷空中连廊设计与建设的巧妙,令人联想到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3)与下图内容相关联的古诗词名句,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图片1.png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小题。

苏轼从未过度美化被贬黄州的农耕生活,因为他深知那其实与何不食肉糜无异。真正的力量,是他身处蛮荒之地,也能将一颗有趣灵魂的审美价值发挥到极致。这种力量甚至超越了劳做本身,冰与火的粹炼优化了生命,让他能轻易地与云云众生得以区分。春暖花开时,他给朋友写信,分享在穷苦寂冷的环境中自得其乐的心态,以及布衣蔬食、男耕女织的优闲时光。在信中,他开始自称东坡,也喜欢听人喊他东坡。在这里,他每日随着字形山路盘旋,泥泞与峭拔与他相伴。他只是一个与山川、草木打交道的人,只是苏东坡,一生功业在黄州之人。当李定以正大堂皇的态度法办一心为国为民的苏轼时,苏轼只好把自己隐藏在东坡之下,远离官场的是非,进而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立的人格。

他也并非是(     )就给自己起了个新的称号,苏东坡这个名字随着黄州的日升月落,一点点地渗入他的生命,见证他远离官场,化苦难为疏旷的年岁。在他乐呵呵的笑容下面,看似是自娱,实际上更像是一种不失体面的自嘲,和一种无可奈何的自卫。

当然,这个时候的他还不知道,有一天,苏东坡这个名字会家喻户晓,远胜本名。因为这个名字,不再只是一个符号,更象征着一个士大夫百折不挠、浩然于天地的精气神……

18.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四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做修改。

19. 请根据下面表格的提示,梳理文中引号的用法,填写下面表格。

引号的作用

材料中举例

否定或讽刺

何不食肉糜”

强调突出

特殊含义

 

20. 填入文中第二段括号内的词语,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情急智生                         B. 心血来潮                                              C. 突发奇想                                              D. 即兴而为

21. 下列句子与文中加点词所在句子使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沉重的往事如一把钝刀,在他的心头反复切割,不见鲜血,只余钝痛。

B. 长久的沉默在空气中弥散,最终不声不响地燃尽在彼此释然的目光中。

C. 那顶泛黄的草帽在田埂上起起伏伏,用汗水浇灌出金秋最丰硕的果实。

D. 母亲的唠叨是故乡袅袅的炊烟,归家时的微风柔柔地拂去我衣上尘土。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写到苏东坡的笑是“自娱”“自嘲”和“自卫”,三者的顺序不能颠倒,请简要分析原因。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类学家注意到“附近的消失”这一现象,如今人们高度关注自我和宏大的世界,却对“附近”表现出普遍的漠然。比如,人们可能对远方的国际形势、明星动态了如指掌,却叫不出邻居的名字,不认识门卫大叔,“附近”空间正从人们的认知中慢慢退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卷+答案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