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重塑文学的存在形态。传统文学创作中“作者作品读者”的线性关系被彻底打破,超文本链接、AI辅助写作、短视频书评等新形式,使文学呈现出“液态化”生存状态。法国学者列斐伏尔提出的“空间生产理论”在此得到验证:虚拟阅读社区既重构了文学接受的空间维度,也催生出“弹幕文学”这种即时互动的特殊文本形态。例如,网络小说平台“起点中文网”允许读者通过“章评”“段评”功能实时参与剧情讨论,甚至通过投票决定主角的命运走向。这种“创作反馈修正”的循环模式,使文学从封闭的“固态文本”转变为开放的“液态流程”。
技术革新对文学性的解构与重建呈现出显著的矛盾性。一方面,算法推荐机制通过用户画像精准投喂内容,导致文学阅读的“信息茧房”效应加剧。《2022年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超过60%的读者在短视频平台接触的文学作品仅限于言情、玄幻等热门类型,而《呐喊》《百年孤独》等严肃文学在流量逻辑下点击量不足前者的5%。另一方面,交互式创作平台却为经典注入新活力。哔哩哔哩平台上《红楼梦》AI换脸短剧播放量突破2亿次,知乎“故事创作大赛”中用户续写的《阿Q正传》现代版引发学界对“经典再生”的激烈讨论。这种悖论印证了本雅明的预言:“机械复制时代,灵光的消逝与重构始终并存。”
液态化文学的核心特征在于其“可塑性”。超文本小说《雪崩》通过非线性叙事,让读者在1.2万条注释链接中自由探索剧情分支;GPT4生成的诗歌《量子玫瑰》被《人民文学》收录,标志着AI文本开始进入主流评价体系。美国学者凯瑟琳·海尔斯在《数字文学的认知框架》中指出:“当文字从纸张迁移至屏幕,文学的意义生产从‘作者独白’转向‘群体对话’。”例如,晋江文学城的“共创专区”内,数千名用户接力续写同一故事框架,最终形成包含78种结局的“故事宇宙”。这种集体创作模式模糊了创作者与接受者的界限,也挑战了传统文学批评的“作者中心论”。
然而,液态化趋势对文学审美价值的冲击不容忽视。短视频平台“三分钟读名著”系列往往将《安娜·卡列尼娜》简化为“出轨主妇自杀记”,《哈姆雷特》被剪辑成“王子复仇打戏集锦”。复旦大学2023年的实验表明,阅读精简版经典的学生对作品主题的理解深度仅为原版读者的31%。更值得警惕的是,算法对“爽点”“爆点”的极致追求,正导致文学语言趋向扁平化。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统计显示,近五年网络小说的高频词从“彷徨”“悲怆”等复杂情绪词汇,转向“打脸”“逆袭”等直白动作词汇,文学表达的丰富性被流量逻辑不断稀释。
面对技术对文学的双重作用,亟须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南京大学“数字人文实验室”提出“双轨制”评估模型:一方面,通过爬虫技术统计网络文学的热度、互动量等数据指标;另一方面,引入“隐喻密度”“叙事复杂度”等传统文学性参数。这种尝试为液态化文学提供了“锚点”,例如,豆瓣阅读平台将AI生成小说的“创新指数”与“情感共鸣值”并列展示,试图在技术与人文之间寻找平衡。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曾强调:“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和解,是技术时代人文精神存续的关键。”或许,数字时代的文学正站在这样的十字路口。
节选自《数字时代文学的祛魅与重构》,作者王思勉,《文学评论》2023年第2期
材料二
神经科学研究显示,纸质阅读能激活大脑更深层的认知区域。当手指触碰纸张的肌理,视觉追踪文字的空间排列时,前额叶皮层会产生独特的神经编码模式。这种具身认知体验是数字阅读难以复制的。日本学者大岛一郎的实验证明:纸质书读者对情节的记忆准确率比电子书读者高23%,情感共鸣强度高出18个百分点。进一步研究发现,纸质书的触觉反馈(如翻页时的摩擦力)会刺激大脑岛叶皮层,该区域负责整合感官与情感记忆。例如,参与实验的学生阅读《城南旧事》纸质版时,对“夹竹桃凋落”场景的记忆留存率高达89%,而电子书组仅67%,且前者能更生动地描述“手指划过粗糙纸页时嗅到的油墨香”。
在文化记忆维度,纸质书作为物质载体,本身就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敦煌遗书的修复工程不仅保存了文本内容,其纸张质地、装帧形制都成为研究古代文明的关键证据。2021年,北京大学团队通过分析敦煌P.4524号《妙法莲华经》的纸张纤维成分,还原了唐代河西走廊的造纸工艺,这项发现改写了中国造纸术西传的时间线。与之形成对比的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数字敦煌”项目中,有37卷经文因JPEG格式过时无法打开,另有12TB数据因硬盘腐蚀永久丢失。这印证了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的断言:“任何媒介都是人类感官的延伸,但只有实体媒介能抵抗时间的熵增。”
节选自《纸质阅读的不可替代性研究》,作者李牧之,《出版科学》2022年第6期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数字技术完全打破了传统文学中作者单方面输出的模式,使得读者可以通过弹幕实时修改小说剧情,甚至用AI工具自动生成全新故事分支。
B. 根据列斐伏尔的理论,短视频平台上的“三分钟读完《百年孤独》”属于典型的空间生产实践,但这种碎片化解读可能导致经典文学失去原味。
C. 实验表明,纸质书读者对情节的记忆准确率和情感共鸣强度均显著高于电子阅读者,这与其触觉体验和视觉追踪特性密切相关。
D. 敦煌遗书的案例证明,数字存储技术不仅能完整保存文献内容,还能通过3D建模还原古籍装帧细节,是比纸质载体更可靠的文化传承方式。
2. 下列对材料论证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材料一通过“算法推荐导致信息茧房”和“二次创作激活经典”的对比,揭示了技术对文学的双重影响,体现出辩证思考的深度。
B. 材料二引用大岛一郎的神经科学实验数据,从生物学角度论证纸质阅读优势,这种跨学科论证方式增强了观点的客观性和说服力。
C. 两则材料均采用“提出问题分析现象引用理论/实验总结观点”的结构,但材料一偏向宏观趋势分析,材料二侧重微观实证研究。
D. 作者在讨论数字技术时,反复使用“彻底打破”“不可逆淘汰”等绝对化表述,表明其坚决否定技术、维护传统阅读立场的倾向性。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数字技术使文学呈 “液态化”,但算法加剧 “信息茧房”;纸质阅读在认知体验与文化传承上有独特优势。
B. 液态化文学以 “可塑性” 模糊创作界限,完全消除对文学审美价值的冲击,纸质书仅利于文化记忆。
C. 算法推荐让严肃文学无人问津,纸质书的触觉反馈能完全替代数字阅读体验,数字存储易丢失数据。
D. 集体创作模式巩固 “作者中心论”,数字技术对文学性只有解构作用,纸质阅读激活大脑区域无意义。
4. 材料一中,文学 “液态化生存状态” 产生了哪些新变化?(4 分)
5. 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当代文学研究的 “跨媒介叙事” 的理论,存在哪些异同之处?请综合两则材料进行对比阐述。(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金桥醉荷
葛家华
① 街上的雨,乡下的风。这是我很早对乡村、对自然的认识。 乡村长大的人对乡村有着不一样的眷恋,(甲)乡村有着泥土的芳香,有父母,有乡愁,有拔不掉的根。
② 炎热的夏天,更让人想起乡村,想起乡下的风,徐徐吹来,清新自然。喜欢旅行的人也不太愿意在此时出远门,能在乡村走走,感受一下身边的自然景观,也别有一番风味。
③ 数日前,因工作需要,寻找一位市政建设的元老,了解街镇管网疏通工作,路过金桥,被一片荷塘深深吸引。
④ 这里千亩荷塘一片翠绿,一株荷花按捺不住,先行探身绽放。我知道现在路遇还不是时候,我也没有朱自清对荷花独到的见解、细腻的文笔。(乙)我看莲花是粗线条的,却对莲花有一种由衷的敬畏。在我眼中,她是最纯洁、最完美的象征。相信许多人会与我有同样的想法。这是一片田野,去除界岸,没有纷争,一片连着一片。这里没有游船,不比洪泽湖可以泛舟湖上,采莲方便。这是一个静止而又正在发酵的村庄,你来,我往,荷塘月色一直在奔走相告中,相信他日会有更多的人前来游赏。 乡村有着不同的优势,采一片荷叶顶在头顶,感受炎炎夏日特有的清凉。这里不需要你花一分钱,可以自由拍照留念。想想三五日后,将是荷花遍地开,花香四溢,美景尽收眼底,那是何等的惬意! 当然,也会让人沉醉花事,流连忘返。
⑤ 真羡慕住在周边的农户,有如此庞大的花园,足不出户可以赏花,可以近闻花香,于寂静的夜晚静听蛙鸣、蝉鸣,那是乡村特有的声音,与大自然保持着最和谐的音符,让人无比舒心顺畅。曾听说这附近有位丛姓大叔被查出癌症,两年后却意外康复,是不是看到这片莲池心情开朗,收获意外? 我真诚地为他庆幸,我想他对这片莲有着与常人不一样的感知与想法。梅雨一滴滴洒落清荷,像一颗颗珍珠,短时间停留,又随风摇摆,滚入水中。生长中的荷藕吸收着天地精华,让高温也借此作短暂停留,这时便不再有人怨天。
⑥ 看到这片荷塘,这片莲,也让我想起我的童年。母亲生病,服两剂中药,需一两片荷叶做药引子,老中医开的药方,毋庸置疑,母亲遵从,我顺从。采荷叶自然是我的事,伢儿跑得快,(丙)母亲给我少有的“高帽子”,我虚拟地戴着,也带着兴奋,在乡间小路沿河奔跑。那时乡村的荷花很少,花开了也没有而今的多姿多彩。(丁)故乡小河很多,我逐一寻觅,走过一个又一个码头,只为寻找一片长满希望的荷塘。如不是母亲生病,我脚步没那么急切,转眼已身处五公里外,正当疲劳来袭时,芳踪已现,右前方不大不小的池塘里,三朵莲浮出水面,荷叶还是那样嫩绿,我只为所需,立马返程。说来还真像个奇迹,母亲多年的头痛病在服药三天后轻松治愈。是不是莲叶的功效?我想,任何解释已成多余.莲花却从此在我心中留下最深最美好的印象。莲藕也是个好东西,补血,女人食用更佳。我偏偏喜欢藕粉、藕饼,又怕人说我嘴馋,这是个人的秘密,我就决定将此事藏在心底。
⑦ 村书记黄飞还是个小伙子,家住在附近,他介绍了金桥的很多特色:桃果飘香,西瓜满地,梨果丰硕。这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生态农业自然村。在这风景如画的景色中,你一定不虚此行,而我更愿意守着盛开的莲花一天天老去。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描写开头,表达作者对乡村、对自然的认识,为下文路过金桥被一片荷塘深深吸引张本。
B.在金桥,作者采摘荷叶当遮阳伞,享受一片阴凉;欣赏满塘荷花,拍照留影,沉醉花事,流连忘返。
C.文中写母亲生病后轻松治愈、丛姓大叔身患癌症却意外康复,意在表明荷叶是有一定的养生功效的。
D.风景如画的金桥,既有千亩荷塘一片绿,更有瓜果飘香次第新,堪称宜居宜游的生态农业美丽乡村。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甲)中四个“有”字构成排比句式,语意由具体到抽象,逐层深入地揭示作者对乡村的深刻领悟。
B.句子(乙)由朱自清对“荷花”的描写自然引出作者对莲花的感受,抒发作者对莲花的独到感悟和情怀。
C.句子(丙)中的“高帽子”是母亲对“我”的鼓励,增添了“我”跑去找新鲜荷叶给母亲治病的精神动力。
D.句子(丁)以小河之多、码头之众来突出故乡的田园风光,烘托金桥是充满生机活力的生态农业自然村。
8. 本文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多重的内心感受,请加以分析。(4分)
9.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乡风·荷韵·生态;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以荷为媒。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景耀六年冬,魏大将军邓艾克江由,长驱而前。而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及闻艾已入阴平,百姓扰扰,皆迸山野,不可禁制。后主使群臣会议,计无所出。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可奔吴;或以为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宜可奔南。
惟周以为:“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今若入吴,固当臣服。且政理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群臣或难周曰:“今艾以不远,恐不受降,如之何?”周曰:“方今东吴未宾,事势不得不受之,受之后,不得不礼。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众人无以易周之理。于是遂从周策。刘氏无虞,一邦蒙赖,周之谋也。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谯周传》)
材料二:
魏之伐蜀也,吴人或谓襄阳张悌曰:“司马氏得政以来,大难屡作,百姓未服,今又劳力远征,败于不暇,何以能克!”悌曰:“不然。曹操虽功盖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丕、睿承之,刑繁役重,东西驱驰,无有宁岁。司马懿父子累有大功,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为之谋主而救其疾苦,民心归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扰;曹髦之死,四方不动。任贤使能,各尽其心,其本根固矣,奸计立矣。今蜀阉宦专朝,国无政令,而玩戎黩武,民劳卒敝,竞于外利,不修守备。彼强弱不同,智算亦胜,因危而伐,殆无不克。噫!彼之得志,我之忧也。”吴人笑其言,至是乃服。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十》)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若陛下降A魏B魏不裂C土D以封陛下E者F周G请身H诣I京J都K以古义L争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克,攻占,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克终者盖寡”的“克”含义不同。
B.而,的用法与《赤壁赋》“扣舷而歌”之中的“而”用法相同。
C.固,一定,与《阿房宫赋》中“独夫之心,日益骄固”的“固”含义不同。
D.再,再次,与《鸿门宴》中“再拜献大王足下”的“再”含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邓艾大军长驱直入,百姓惊慌逃跑,蜀国来不及应对,有人建议逃往吴国,也有人建议退守南方。
B.谯周独持己见,他认为吴还不具备与魏分庭抗礼的实力,这种情势之下,魏不得不接受蜀国投降。
C.吴国有人认为司马氏当权后,魏国政治动荡,未能收拢民心,况且伐蜀是劳力远征,不可能成功。
D.张悌从内政角度分析了魏国、蜀国的政治状况,比较了曹氏和司马氏执政的差异,认为魏国必胜。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4分,共8分)
①且政理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4分)
②曹操虽功盖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4分)
14. 蜀国倾覆的原因在两则材料中都有揭示,请简要概括其共同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
还京乐
周邦彦
禁烟①近,触处浮香秀色相料理②。正泥花时候,奈何客里,光阴虚费。望箭波无际。迎风漾日黄云委。任去远,中有万点相思清泪。
到长淮底。过当时楼下,殷勤为说,春来羁旅况味③。堪嗟误约乖期,向天涯、自看桃李。想而今、应恨墨盈笺,愁妆照水。怎得青鸾④翼,飞归教见憔悴。
[注]①禁烟:也叫禁火,指寒食节,在清明的前一或二日。②料理:逗引之意。③况味:境况,情味。④青鸾:青鸟,传说中的神鸟,是西王母的信使。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春花烂漫时,词人正客行在外,无暇欣赏春光,如今花落成泥,让词人顿感虚度了光阴。
B. 词人感叹违期失约,自己远在天涯,只能独对桃李芬芳;桃李烂漫,越发衬得自己孤独。
C. 此词情感充沛,时而激情如潮,时而悲徊如波,把春日羁旅怀人的柔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D. 此词写情挥洒自如,既刻画自己,又勾勒对方,且一再绾合双方,结构严谨,浑化无迹。
16. 本词结尾“怎得青鸾翼,飞归教见憔悴”为众评论家所称颂,请赏析其妙处。(6分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在《项脊轩志》中,作者用“ , ”描写在明月之夜,桂树的影子落在半墙上随着夜风的吹拂而不断移动的景致。
(2)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一词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与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 ”都描绘了情至深则无言的动人场面。
(3) 张老师在讲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作文时,引导同学们将个人奋斗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引用能体现家国情怀的相关诗词,小刚想出两句:“ , 。”
三、语言文字运用( 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本题共3小题,12分)
科技创新丰富了百姓餐桌上的食物种类,“细胞肉”“替代蛋白”“未来食品”这些高端的食品术语在新闻报道、学术报告、科技论坛等多个场合 A ,人们在生产食物之余,还可以创造新的食物类型,一场全新的食物革命正悄然兴起。
而这背后折射的理念,正是当下粮食安全语境下所倡导的大食物观。有别于传统的以粮为纲,大食物观体现了从“粮食”到“食物”观念上的与时俱进和丰富创新。大食物观视域下,粮食概念从狭义的谷物扩展至一切可食用的食物范畴,并注重膳食营养的均衡搭配,其旨向是促进食物供给由单一生产向多元供给转变,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
事实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物的要求已经从“吃饱”“吃好”,(甲)。不过,从资源禀赋来看,我国仅有世界9%的耕地和6%的淡水,却养活了近20%的人口,又该到何处再去挖掘供给的潜力?要践行大食物观,(乙),通过科技创新提效率、扩来源、转方式,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多维空间要“增量”。
为此,我们要用科技塑造资源适配的大食物观生产格局。一方面,遵照 B 的原则,通过科技的牵引和支撑作用,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依山而居开发“绿色食库”,傍水而栖打造“蓝色粮仓”,全方位多途径挖掘食物资源。另一方面,①加大利用生物技术开展食用蛋白、饲用替代产品等关键技术的研发,②扩大新型食物来源,③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④数据显示,食物蛋白作为人类最重要的营养素之一,⑤预计2050年需求将达到2.65亿吨左右,⑥传统蛋白将无法满足人类未来生活要求。7我们不仅要从技术上精准配置提高食物蛋白资源利用率,8更要针对细胞培养肉、功能重组蛋白等发展方向,⑨抢占国际研究的制高点,以此来应对挑战。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0. 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在文学的长河中,诗意与生活紧秘交织,为我们展现出无数动人的画卷。
就如汪曾祺先生笔下的高邮,那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又处处流淌着诗意的地方。在他的文字里,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质朴的描述让我们仿佛能看到那冒着红油的咸蛋黄,感受到生活中平凡食物带来的美好与满足。文学,就是这样,用细腻的笔触捕捉生活里那些容易被忽略的闪光点,将平淡的日子酿成醇厚的美酒。
生活中的场景也常常成为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我们都经历过下雨的日子,雨嘀落下,打在窗户上、地面上,发出不同的声响。在文学家的眼中,这雨声就成了独特的乐章。有人会像戴望舒一样,在雨巷中期待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那细雨迷蒙的小巷,就承载了无数浪漫的暇想;而在普通人的生活里,下雨的日子或许意味着可以躲在家里,泡一杯热茶,听着雨声,静静地读一本书,享受那份宁静与惬意。
再看那些文学作品里塑造的人物形象,他们就像是生活中我们遇到的人的缩影。比如《骆驼祥子》里的祥子,起初怀揣着梦想,努力拉车,一心想要通过自己的奋斗过上好日子。但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后,他逐渐堕落。这让我们看到生活的残酷,也反思人性在困境中的挣扎。从祥子身上,我们能联想到生活中那些为了梦想努力拼搏,却又被现实打败的人们。文学以它独特的方式,让我们在别人的故事里,看到自己的影子,进而更好地理解生活,品味人生。
21.请找出文本中的错别字并修改。(3分)
2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文学将平淡的生活变得美好。”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说,我们追求“新高度”带来改变与突破;也有人说,我们应当重视“旧深度”蕴含的价值与意义。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新高度”与“旧深度”的理解。
以上内容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word版及答案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湖北省鄂北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5届甘肃省天水市部分校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安徽省鼎尖预测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5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5届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部分学校高三三模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赣州市2025年高三年级适应性考试 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南省南阳市九师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5届甘肃省白银市八中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江苏省宿迁市沭阳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四川省资阳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检测 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