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社会期待是某个群体根据个体的社会身份所表达的希望与需求。希腊神话中所刻画的女性形象能够比较形象地展现古希腊社会对于女性的社会期待,并通过神话的传播使女性在潜移默化中服从,从而达到建立稳固的父权社会,重塑社会观念的目的。
大自然赋予女性生育能力,因而女性在种族繁衍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除此之外,相比于男性,女性往往情感细腻、温和,生来具有伟大的母性、同情心,善于关心体贴他人,这也是人类形成母系氏族社会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在古希腊的父权社会之中,父权统治者将女性的能力与价值单一归于生育能力,通过长时间的思想灌输,大部分女性都会认同自己的价值在于生育,这些都是父权社会之下男性想要传递给女性的期待。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女神赫拉长久被视为“妒妇”,当丈夫蔑视她的尊严不断背叛她时,赫拉只有通过各种残忍手段不断地惩罚宙斯的情人才能体现她作为古希腊神界“第一夫人”的地位与价值,在父权统治下,她的价值也要来源于男性,依附于男性。
在古希腊神话之中,女性往往被塑造为反面形象与笑料,她们往往偏激,嫉妒心重,会带来灾难。在古希腊神话中,女性还往往被看作是文明的敌人,是和灾难、罪恶联系在一起的,人间的灾难是女性带来的。
古希腊神话将女性形象与性格妖魔化是为了让女性认为人类的一切灾难都是女人带来的,女人就该为此受到强烈的谴责和鄙视。通过贬低女性的社会地位,更好地实现政治上的性别垄断,让女性甘心接受被统治和被奴役。
欧里庇底斯在他的《希波吕托斯》中写到希波吕托斯的咒骂:“啊!宙斯,如果你想让人类永存就不该让女人出现。”柏拉图感谢上帝没有使他成为女人,并把这一点列为上帝赐给他的八种恩惠的第二位。父权社会中的女性往往处于失语地位,她们被男性话语权力所压迫和束缚,无法维护自己的权利,也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愿。古希腊男性掌握话语权后通过文学向女性传递自我否定、自我贬低的价值观,从而构建起女性不适合参与政治、女性应该被男性领导、女性应该受到男性的谴责与鄙视的社会期待,希望将她们永远捆绑在家庭之中,接受男性的统治,自愿成为男性的附属品,最后造成无人反抗、地位悬殊、极其不平等的性别统治的现象,男性在父权社会的话语权与统治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在古希腊神话之中,父权统治者通过神话的外衣向女性传递的社会期待往往具有“利男特征”,他们将男性摆在更高的位置,以此来证明男性更适合领导地位。这些都是父权社会为了维护性别统治给女性下的圈套。
(摘编自史梦雪、李星瑶、邵雅楠《从古希腊神话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女性社会期待》)
材料二:
女性形象撑起影视作品的“半边天”,已成为近年来影视领域的重要现象。这一现象折射出当前中国女性表达意愿强烈的社会现实。借助女性群像剧,可以更好地探讨真实的女性世界,聆听“她”心声、见证“她”成长、感受“她”力量。
随着女性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女性活跃于各行各业,参与越来越重要的社会分工。相应的,影视剧尤其是女性群像剧中的女性形象也发生了深刻改变,一批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脱颖而出。
从陷于家长里短和情感纠葛的套路,到沉溺于“大女主”的爽感和“玛丽苏”的甜腻,以往女性题材剧虽以女性为主角,却常常将她们局限在家庭叙事场域的母亲、女儿身份中。而当下的女性群像剧创作中,女性形象进入了广阔的社会空间,勇于探索家庭身份之外人生更多的可能性。剧中女主角对人生的掌控能力明显增强,可以坦然地面对自己的欲望与野心,不仅可以成为叱咤风云的职场强者,还能在浪漫关系中把握话语权和节奏感。女性之间不再是婆媳、情敌等二元对立关系,反而多以现代性别理念指导下的互助同盟出现。她们以感同身受的理解和惺惺相惜的默契化解冲突、疏导矛盾、治愈焦虑,传递温暖人心的情感力量。
女性群像剧在塑造高冷的都市女强人、初入社会的新人、在事业和家庭之间徘徊的职场妈妈等人物,表现年轻女性的工作生活之外,尝试聚焦不同地域、身处不同人生阶段、有着不同境遇的女性生活。在铺陈职场逆袭、家庭危机、女性友谊的常规情节之外,还直面女性所处环境的真实状况,关注她们真实的心理状态、身体状态,正视她们需要解决问题的困难程度。如电影《妈妈!》关注一对老年母女受到阿尔茨海默病影响的生活,表现女性在面对病痛和衰老时受到的严峻挑战,以及她们坦然接受,以爱对抗遗忘的积极心态。
影视创作挖掘女性独立意识的精神内核,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浅层是生存意义上,女性如何谋生,解决温饱问题;中层是情感意义上,女性如何追求情绪的安定和心灵的归属;深层是存在意义上,女性如何探索精神世界,获得自洽与他洽。作品中的女性人物每走一步、每做一次选择,都能遵从自己的意志,凭自己的努力冲破人生的层层迷雾。清晰认识自己作为女性的本质,并能利用这些优势,用女性独有的方式对社会、世界做出贡献。
当然,女性在定义自身价值、追求性别平等的同时,并不意味着与男性对立。和谐健康的社会性别图景是男性与女性相互支持,为社会、家庭、生活共同努力奋斗。因此,女性群像剧在凸显女性智慧的同时,也不能刻意物化、丑化男性,矮化男性的智商、情商,使男性形象沦为凸显女性角色的“工具人”。
在女性群像剧呈现的女性“觉醒、打拼、逆袭、成长”的影像之路上,我们将越来越多地看到女性对生活、生命、世界的独特见解,感受更多女性世界迸发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摘编自谭雪芳《女性群像剧:聆听“她”心声见证“她”成长》)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艺作品在社会发展中承担着引导认知的功用,会影响社会演进的方向。
B. 分析古希腊神话中女性形象所传递的社会期待对反思女性生存状况有重要意义。
C. 今天的女性能够掌握话语权,表达真实意愿,已彻底摆脱男性主导的失语状态。
D. 如果不能正确定义男女平等,就有可能重演古希腊神话中的“性别优越论”。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中女性在文艺作品中的形象变化折射着时代需求的转向和社会进步的程度。
B. 《氓》中的女主人公婚后“靡室劳矣”却面临“至于暴矣”,和古希腊神话中的赫拉一样都有依附于男性的处境。
C. 如果一个时代能够正确认知女性的生育价值,那就能解决女性被妖魔化和被统治、被奴役的地位。
D. 由两则材料来看,女性进入社会空间的广度和担负角色的多元化与女性的独立自主化程度呈正相关。
3. 下列选项中,不能表现古希腊社会对于女性的社会期待的一项是( )
A. 古希腊神话中的尼俄柏作为忒拜国的王后以自己有七个儿子和七个女儿为豪,她认为民众应该敬奉自己而不是只孕育了两个孩子的勒托。
B.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他的书里说:“女人嫉妒心更重,更容易怨天尤人,更容易出口骂人,动手打人……”认为女性应受男性的领导。
C. 古希腊神话中,大地女神盖亚会幻化成令人生畏的巨蛇的形象,女妖美杜莎头长毒蛇,面目狰狞,人们看到了她的眼睛就会石化。
D. 地母盖亚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地女神,她自裂缝中诞生,是第一位超原始神明,她最著名的宝物是生命之瓶——装有万物之种和生命泉水。
4. 材料二画线句中的“她”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5. 下面两段文字分别折射着对女性怎样的社会期待?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一)汉字中,安、如、若、婉表示女子应安静柔顺;“嫁”是女人的归宿;“妇”的繁体字“婦”,意为持帚洒扫;嫉、妒、妨、妄、婪、奸等字从“女”来构形表意。与之相反,“力”是男性的代表,功、勋、劲、劝勉、勤劳这些从“力”的字或词表示着对男性的褒奖。
(二)央视评价《蛮好的人生》中女主人公胡曼黎时说,在人到中年时陷入事业与婚姻的双重危机,她没有消极沉沦,而是逐渐找回自信并重拾职业热情,她最终完成从“被抛弃者”到“人生掌控者”的涅槃重生。她的自强不息、果敢坚定、正义善良、勤奋努力,让人看到当代职场女性的风貌。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无声的歌
陈荒煤
一九三八年的十月革命节。黄昏夕照中,延安城闪耀着热情和欢喜的光辉,红旗在阵阵歌声里飘扬起来,街道上拥挤着灰色的人群,阳光投射在他们红的脸颊上、衣领和胸襟上的红证章上,反映在人们的眼里,像迸飞的灿烂的火花。落日似燃烧起一堆火焰,熊熊的红光在苍穹波动着,变幻着奇丽的各种颜色的晚霞。
他有三十岁的模样,有一张瘦削苍白的脸,一双很大的眼睛,然而却那样灰暗,没有光彩。他很高,瘦瘦的腰杆有些弯曲,他慢慢地移动脚步,在两腿之间保持了相当的距离,并且显出了膝盖的僵硬。
其实,他是一个二十五岁的青年,不过,有整整的六个年头,他孤独地生活在一个阴惨的世界里:没有阳光,天地都是狭窄的……只有一副沉重的脚镣,当他动弹一下的时候,便发出单调沉闷的声音。
他是刚从监狱被释放,才来到延安的,一切都在他眼前呈现着新奇的印象。那小小的城,那小小的街,他看到了各种名称的合作社,有穿着军服的青年男女在那里忙碌。这都是曾经在他读的书籍上所看到的,书籍上说:将来一定会有这些组织,但是要用各种方法和一切力量来争取……街壁到处写着标语,写着共产党的政纲口号等等。他特别感到“共产党”这三个字的醒目,好像有一种太奇特的明亮。他曾经为了这个党长期地丧失了自由,虽然也不曾放弃那崇高的热情。随着人群走进了会场,他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奇迹。
灰色的暮霭裹住了人群,但裹不住那红色的旗帜,广场上的点点红旗在晚风中呼号,展开了鲜丽的红色,映着那幽暗的山谷、浓重的晚霞,像红色的鸟群,为着自由而狂热地飞翔。这样的集会!军队,荷着红缨枪和大刀的农民自卫队,小脚的妇女,背着木刀的儿童团……每个人都在歌唱。歌声浪潮似的一阵阵地卷着人们。
歌声在他心胸间激起一阵阵波动,战栗地在他全身血管里循环。可是他同时却回忆起一个没有歌声的时代……
六年前的秋天——他在监狱里的第三个月——一个细雨蒙蒙的夜晚,他突然被看守唤醒,随即被送到一辆黑色的大囚车中。车开得很快,灯光虽然不断跳进窗来,也打不破这车厢里面的顽固的黑暗;可是他已经借了这些许灯光,看见了车厢里的三个同伴。有两个身材较高大的男人,另一个是女的,却很瘦小,长长的头发盖住了脸蜷缩着;其中一个男的站着斜靠车壁,一直不动地凝视窗外——灯光爬上他的脸面,便看见了那一双深凹的眼睛和突起的颧骨。
车忽然穿过一条热闹的街道,电车和汽车的喧嚣声叫嚣着。那站在窗前的人掉过头来,用低沉的声音自语道:“我知道了,这条路!”
猛然地,又咬着牙齿闷声叫道:“同志们!我们唱《国际歌》!”
那个人又盯了他一眼,说:“唱!”
他站起来,摇摇头说:“我不……”
那个人冷笑道:“胆怯的东西!去你的……来,我们唱!”
“什么?我真不会唱!”他气愤地叫了起来。他觉得“胆怯”那两个字伤害了自己。
这时,押解他们的包探猛然跑过来挥起了什么,那个人便倒在一旁了,只闷闷地呻吟了一声。
他颓然坐下,难受和懊丧几乎使他哭了出来。为什么不会唱自己最喜欢的歌呢……不久之前,他第一次看到这个歌,那是印在一个小册子的前面,被一个年龄比他还小的同志送来的。他第一次看见这支歌,心跳了,睁了大眼睛望那同志一眼,问道:
“你会唱么?”他用战栗的手指指着那支歌。
“不,我也不会!”那个青年人慢慢地摇头。但是随即抓住了他的手,坚定地用力摇着,说道:“有同志会的,慢慢地,我们一起学吧,只要有机会!”他们两个紧紧握住手,互相凝视着,坚信地笑了。
从此以后,他便默默在心里背诵着这支歌,算作歌唱。他一直没学会歌唱,他那个同志,说只要有机会就一起来学歌的青年人,在和他第四次见面以后,再也没露面了。而他自己,不久便也被捕了……
他想着想着,难受起来,他是因为这才没有学会唱《国际歌》的,然而却被人骂他胆怯……
车突然地停止了,在麻痹的状态中,他被推下了车。忽然地,歌声起来了,一种颤抖的但是悲壮的声音走在他前面,两个粗壮的男音和着女声唱着: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他第一次听见他所心爱的歌。死,他突然明白了,他们是走向死亡。什么都在他脑海里逝去,他只听见歌声,他也想唱,虽然这歌声听起来是那样的熟悉,如同他时常反复在心里歌唱的一样,却还是唱不出来。他听见一排震激四野的枪声朝他射击过来。他倒了下去……
他醒过来,仍然一个人在车上,他一个人活着又回到了这世界——原来他是被拖去“陪斩”的。
“同志们!大家——起立!”
当他正沉迷在回忆中的时候,忽然被四周人群的起立惊醒了,他也站了起来。
“脱帽!唱——《国际歌》!”台上粗壮的声音唤道。
天已经黑了,他灰暗的眼发亮了,感动的眼泪停留着,被灯光照得透明。这样的集会,这样的歌声,这样的人群,这样点缀了发亮了,革命的灯彩的夜晚……这一切他几乎不能相信是真实的。可是他掉过头来望望两旁的人,他清清楚楚听见歌声从他们的喉咙里传播出来……终于,他觉得自己唱出声音来了,温暖的光明照亮了他的心,歌声便从心底涌了出来,融合在人群的合唱里面,在山谷间巡回荡漾,旋滚在人群的顶上,飞向天空去,使得黑夜的天和地都震颤起来——其实,他只是有了歌唱的感觉,他唱的依然是一支无声的歌,但这支歌,正由别人,由千万个幸福的人们,以最高的热情和嘹亮的声音在歌唱着。
延安,1941年9月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通过“三十岁的模样”和“二十五岁”的实际年龄构成反差来塑造人物,走路的姿势暗示他有过长期牢狱生活的经历。
B. 青年因不会唱《国际歌》被同伴误会为不敢唱而被骂作“胆怯”,这一情节旨在展现旧时代革命者之间的矛盾冲突。
C. 运用蒙太奇手法拼接“黄昏夕照—囚车暗影—集会灯火”等光影场景,以光影明暗的跳跃制造悬念,增强故事的神秘感。
D. 结尾“集会合唱”与《风景谈》结尾“北国晨号”的场景都描写了声音,前者暗示了革命的群众性,后者则是对自然环境的点缀。
7. 下列关于文中开头段和结尾段的场景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段色彩鲜明,“红旗”“熊熊的红光”以暖色渲染光明与希望,与后文监狱的“阴惨”“没有阳光”形成鲜明对比。
B. 结尾段运用排比手法,渲染了延安集会的热烈氛围,既表现了主人公的新奇与感动,也抒发了他对革命理想的衷心赞美。
C. 结尾段动词“涌”“融合”“旋滚”“飞”的使用形成动作链,模拟出歌声的流动感,契合歌声特点,内容与形式完美契合。
D. 开头段“灰色的人群”与结尾段“灰暗的眼”形成色彩呼应,暗示主人公心中依然有创伤,交代了他依然无法唱出声音的客观原因。
8. 小说中多次出现的“无声的歌”,展示了主人公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本文采取当下场景与回忆场景交织的叙事策略,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万安桥在三十八都,晋、惠交界,跨洛阳江,一名“洛阳桥”。桥中有台,又有济亨亭。宋宗室赵不骀书额有“泉南佛国”。亭元至正间建,四明张即之书匾。又有镜虹阁。《名胜志》:旧为万安渡,宋庆历初,郡人李宠始甃石作浮桥。皇祐五年,郡守蔡襄建石桥。桥下种蛎,固其基。《闽书》:宣德间,蔡锡以给事中知泉州。先是洛阳桥圮坏,故石有刻文云:石摧颓,蔡再来。至是,锡捐俸修之。海深不可址,锡檄文海神,遣卒投之,卒醉卧海上,寤,视檄面题一“醋”字。锡曰:“酉月廿一日也。”至期潮果不至。桥成,民祀于蔡忠惠祠畔。《明列卿传》亦以移檄海神为蔡锡事。
宋蔡襄自为记:泉州万安渡石桥,始造于皇祐五年四月庚寅,以嘉祐四年十二月辛未讫工。累址于渊,酾水为四十七道,梁空以行。其长三千六百尺,广丈有五尺。翼以扶栏,如其长之数而两之。縻金钱一千四百万,求诸施者。渡实支海,去舟而徒,易危而安,民莫不利。职其事者,卢锡、王实、许忠、浮图义波、宗善等十有五人。既成,太守莆阳蔡襄为之合乐宴饮而落之。明年秋,蒙召还京,道由是出,因记所作,勒于岸左。
(节选自《晋江县志·津梁志》)
材料二:
泉州万安桥,俗名雒阳,在迎恩门东二十里,长江限之。桥逾数千尺,宋蔡忠惠公所造。泉郡桥之钜,与万安埒【注】与亚之者可三四数,而四方之人与泉人独好言万安。其言往往多愚,以谓撰时揆日,画基所向锲址所立皆预檄江水之神而得吉如世俗所传醋字者。至于凿石伐木,激浪以涨舟,悬机以弦纤,每有危险,神则来相,址石所累,蛎辄封之,而公自为记及《旧泉志》中,皆无是也。公所记寥寥百十言,但记时日与所费工赀耳,亦无所铺张,五百余年来,后人尚复侈大其事,托于神而美之,当时固视之漠然与寻常舆梁等,古人简朴之风信不可及哉!桥尽为公祠,予甲午过其地,见公所书二碑,无额无栏,制殊古朴。立公像左右,相传倭变时,倭载其右一碑去,后人补之,今宦其地者,类使人拓碑,郡人惮远途,又索者多,乃别为木本以应。泉州伪拓,不止银锭淳化也。余记万安桥事,叹蔡忠惠文字之简,《扪虱新话》云:既言其长三千六百,又翼以扶栏,又言“如其长之数而两之”此八字为赘。虽搜剔太过,然八字亦竟可省。
(节选自周亮工《闽小纪》,有删改)
【注】埒:等同,齐等。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画基A所向B锲址C所立D皆预檄E江水之神F而得吉G如世俗所传H醋字者。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梁,名词作动词,与《石钟山记》“微风鼓浪”的“鼓”用法相同。
B. 勒,雕刻,与“悬崖勒马”“燕然勒石”的“勒”意思相同。
C. 揲,测度、衡量,与《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的“揆”意思相同。
D. 相,读音为“xiàng”,动词,扶助,与《孔雀东南飞并序》“蹑履相逢迎”“相”读音、用法均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引用丰富,既有《名胜志》《闽书》等地方志文献,也有蔡襄自撰的《泉州万安渡石桥记》的碑刻文献,从不同角度介绍了万安桥。
B. 万安桥横跨洛阳江,由宋代蔡襄主持建造,初建为浮桥,后改建石桥,桥下种蛎固基,体现古代工匠的智慧。
C. 两则材料都提到檄文海神传说,材料一详细记述其经过,材料二则认为此类神助之说不可信。
D. 《扪虱新话》批评蔡襄桥记中“如其长之数而两之”八字多余,周亮工虽觉得此评过于严苛,但也认为此八字可以省略。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海深不可址,锡檄文海神,遣卒投之,卒醉卧海上,寤,视檄面题一“醋”字。
(2)予甲午过其地,见公所书二碑,无额无栏,制殊古朴。
14. 蔡忠惠公等古人简朴务实作风后人“信不可及”,材料二提到了哪些今人的相关反例?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西斋雨后
陆游
香碗灰深微炷火,茶铛声细缓煎汤。
百年浮世几人乐,一雨虚斋三日凉。
帘外微风斜燕影,池边残照敛萱房。
纱幮石枕萧然卧,付与今宵幽梦长。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首联以“香碗”和“茶铛”为描写对象,视听结合,特写镜头式展现雨后诗人闻香煎茶的场景。
B. 诗歌兼用空间和时间交织叙事,从室内写起,转到室外,再回到室内,从夕阳西下写到临睡。
C. 微风斜燕,纱幮石枕,暗示了时令是夏季,诗人能萧然而卧,宵夜梦长,和雨后带来的清凉舒适有关。
D. 本诗与《临安春雨初霁》都有对日常生活细节的具体描摹,“煎汤”“分茶”尽显诗人难得的从容闲适。
16. 《西斋雨后》和《临安春雨初霁》的颔联中都写到“雨”这一核心意象,二者在意境营造与情感表达上有什么异同?请加以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种树郭橐驼传》中,柳宗元寄意深刻,将种树之道“_______”来讽喻政事,针砭“_______”这一社会弊病,达成了“传其事以为官戒也”的写作目的。
(2)杜甫《蜀相》中用正侧结合的手法高度概括并评价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赤诚忠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3)古诗中诗人常以神话入诗,或夸张、或烘托来写景、抒情,如“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苦味需要找个好点的公关,因为“苦味”一词无论是在字面上还是在比喻义上都代表某种难以下咽的东西。有些人会把苦和涩 A ,认为舌头上的涩味和苦味是一回事,但记住,苦味是一种基本味觉,而不是一种质地或感觉。( 甲 ),但苦味更容易让人卷起舌头,也更加持久、讨厌,而酸味则会让人噘起嘴巴、分泌唾液。例如,葡萄柚有时会被人贴上苦味的标签,这种水果确实有一点苦,但比起苦,果肉其实更酸。单独嚼一下它的果皮,你就会知道什么才叫苦。接着漱口,尝尝果肉,是酸的。多试几回你就能弄明白了。
苦味会让你的精神高度集中。当你的味觉感受器被激活时,你会问自己是什么在对你的味蕾发起或大或小的攻击,然后你会在一瞬间决定是否要吞咽下去。这种感觉会唤起我们对与苦味有关的物质的本能厌恶。甜味安拂味蕾,而苦味则撞击味蕾、摇晃味蕾,强烈地感觉到它的存在。就象有些人会对甜食或高脂肪食物上瘾一样,有些人反而会被这种强烈而复杂的味道吸引。( 乙 ),它切穿黄油,剖开包裹味蕾的浓郁外壳,抑制其所到之处的甜味,随后留下复杂的味道。请允许我为你介绍 B 的苦味家族:柑橘类水果的果皮;巧克力、茶和咖啡中的咖啡因;抱子甘蓝、芜菁等芸薹属植物;苦瓜;芹菜叶;核桃;焦糖和焦吐司等烧焦的食物,不一而足。
尽管苦味让食物产生了复杂的层次,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它仍是一种需要控制而非 C 的东西。盐是消除苦味和提升其他味道的最佳方法,另外还有一些妙招如下。焦糖化:对许多蔬菜来说,烤、煎或炖可以激发天然甜味、蒸发苦味汁液,从而减少苦味。焯水:将抱子甘蓝等放进煮沸的盐水中焯一两分钟,然后再泡进冰水里。加甜味食材:加入一些蜂蜜等甜味元素去压制苦味。加脂肪:脂肪会包裹舌头,有助于掩盖苦味。加热:温的或热的食物比冷的食物更能掩盖苦味。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请在文中甲、乙两处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错别字,一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并做修改,不得改变原意。
21. 请根据文本内容建议性地补全下面的校园食堂新菜试做情况表中的烹饪过程,以除去食材的苦味,让同学们愉快食用这道新菜。
烟熏海盐白豆红菊苣沙拉 | |||
备用食材 | 苦味食材 | 红菊苣、白豆 | |
其他食材 | 盐、橄榄油、红葱头、蜂蜜、烟熏海盐、烤面包丁、碎迷迭香等 | ||
烹饪过程 | ①红菊苣去芯切丁,红葱头切碎,1/2茶匙新鲜碎迷迭香,若干白豆去荚,面包丁放在149℃的烤箱里烤15分钟。 ②_______ ③_______ ④将橄榄油倒入炒锅,下入红葱头,炒5分钟,或直到葱头变软;然后加入红菊苣、白豆、迷迭香和适量烟熏海盐,中高火加热。 ⑤_______ |
22. 这段文字是如何营造轻松的阅读氛围的?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面对社会的动荡凋敝,鲁迅以笔为刀,暴露国民的“劣根性”,试图唤起人们的疗救意识;沈从文则用温情笔触描绘人性的善良美好,启发人们向往真善美。有人认为,只有直面问题的严峻性,唤起危机意识,才能打破僵局;也有人认为,唯有感受希望的力量,用温情正向激励,才能真正催生改变。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word版及答案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重庆市主城七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北省沧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版+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湖北省荆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南省郑州市宇华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浙江省宁波市三锋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南阳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湖北省武汉市常青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广东省清远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份月考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