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广西南宁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分享:杨老师 2025-02-15 下载支付: 5 立即下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鉴于乡土中国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学者提出了新乡土中国这一概念。事实上,我们不难从纵向的时间维度上理解,在于较之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封闭性和稳定性,今天的中国乡村已然呈现的开放性和市场性特征。同时,较之城市的市场化和现代化程度,中国乡村社会仍然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方面保留着大量并未在现代市场经济浪潮冲刷中完全丧失的乡土本色新乡土中国是一个现代性的乡土社会。如果说,乡土伦理的传统形态和特征基于其乡土特性,伴随着乡土中国新乡土中国的转变,与之相对应的既蕴涵现代价值又不失乡土本色的新乡土伦理如何生成?

毋庸置疑,以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进程,已不可逆转地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传统乡土伦理蕴涵的封闭性和稳定性被打破,市场化进程为新乡土伦理注入了开放、平等、变革等鲜活的时代价值血液,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将此种现代转型视为对乡土伦理传统的绝对消解。应当看到,新乡土伦理终究脱胎于传统乡土伦理,试图与乡土伦理的传统彻底决裂,只会使新乡土伦理丧失其根基而成为空洞无物的概念构架或悬置无用的道德说教。概言之,寻求乡土伦理历史之根现代之源的成功嫁接,是新乡土伦理成功建构的理论前提和实践路径。

(摘编自王露璐《从乡土伦理到新乡土伦理》)

材料二:

走出乡土是一个松绑式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国社会从鸦片战争开始,甚至更早,就已经开启了走出乡土之路。改革开放之后,很多的人从土地上挣脱出来了,大部分原来在土地上耕种的农村人口来到了城市,市场经济让物品流动自由起来。人、物的自由流动,改变了原来那种生于斯,死于斯的乡土社会。在许多人走出乡土的这个过程中,整个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都发生着改变。

松绑的过程,引起了一系列的变化,包括城市群和大都市的崛起;财富聚拢,区域差别加剧。中国社会转型由此进入一个新阶段——大重组时代。在这样一个大重组时代,虽然还是原来的那种亲缘、血缘的聚居,但生产方式已经不同了。青壮年都出来打工,甚至几年都不回家看一看。原来对村庄里的人非常熟悉,现在可能连一半的人都不认识,又没有重新组成新的熟悉社区,因为新社区的流动性非常大,太大的流动性没法形成熟悉的社区。

重组的过程要求家庭和个人的价值和地位也要重新确立。原来束缚在土地上生于斯,死于斯的农人所遵循的家庭和个人的价值观念,传承的传统文化观念,则很难在现代情况下发挥作用了。原来价值的观念,传统的东西,需要适应的这种生活方式,进行创新,这是社会的意义。比如,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说的传统社会里的长老统治,年长者具有生活经验,有优势,但现代社会是流动性和知识创新都在增长的社会,习惯是适应的障碍,而是生存机会上的威胁,这也是大重组的过程对社会的挑战和意义,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调整个人和家庭等各种价值观念和文化观念。

乡土中国进入信息化、城市化社会和走出农耕农业文明几乎是同步的,而美国大约是用了一个世纪的时间,所以说我们是压缩式的转型,我们原来依靠的伦理责任和相应的权利来维系社会关系的传统文化,以及基于这种传统文化的生活方式,已经不能再发挥基础性的作用。

松绑和大重组中,不确定性和竞争越来越大,所以现代社会人的焦虑也比较强。在下一步的大重组过程中,”“文化将显示出力量,指的是和谐和秩序,不能再那么强调竞争。大重组的社会也是制度创新的沃土,可以期待和合新文化:各成其美,美美与共,欣欣向荣。

(摘编自陈心想《走出乡土》)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乡土伦理的封闭和稳定不同,新乡土伦理是一个开放和变革的体系,但乡土伦理传统并没有被此种现代转型绝对消解。

B. 新乡土中国”由“乡土中国”发展演变而来,相应地,新乡土伦理不可能脱离传统乡土伦理另起炉灶,后者是前者的“根”。

C. 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让更多人脱离土地,乡土社会的人们不再从事种地的行业,原来那种“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状况发生了改变。

D. 大重组时代,原来                                               亲缘、血缘聚居让位给地缘、职缘,然而如果人口流动性太大,新的熟悉社区是没法形成的。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进程不可逆转,意味着中国乡村社会终将完全丧失“乡土本色”。

B. 如果乡土伦理“历史之根”与“现代之源”不能成功嫁接,那么新乡土伦理必定沦空谈而不能成功建构起来。

C. 如果美国像中国一样,选择压缩式转型,经济、人才、社会大重组,社会转型就不会花费一个世纪的时间。

D. 只有让原来依靠的伦理责任和相应的权利,以及这种传统文化下的生活方式继续发挥基础性作用,才能消除现代人的焦虑。

3. 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新乡土伦理”的一项是(   )

A. 谚语“货离乡贵,人离乡贱”意思是物资流到外地会变得贵重,人若背井离乡则会被低估,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故土的位置。

B. 某地发起“童心港湾”工程,鼓励社会组织和邻里社工通过家访校访、日常陪护等形式,积极参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帮扶工作。

C. 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农业生产场地成了人们休闲观光的好去处,农业生产环境成了人们享受生活的理想地。

D. 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快递公司的服务已经到达乡村,村民们足不出村就可以买卖产品,过去“赶圩”的习惯正在消失。

4. 请简要概括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5.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对新农村、新社区的建设做适当引导,对此你有什么建议?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以书易书

毕淑敏

她被一位中年男子拦住,中年男子说:你就是那个拥有很多书的女兵吗?她迟疑着斟酌道:我只有很少的书,都是和别人交换着读的。有些人把借给她的书送给她,这样,她就有了少许书的积蓄

那男子有在高原工作过多年的烙印——极疲、极枯,肤色红赤干瘪,像一根锈铁丝编缀而成,声音里也带着铁锈般的粗涩质和渣滓感。

铁丝男说:我想向你借书。我知道你的规矩,借你的书,必要拿一本书和你交换。看完了,彼此再换回来。

她安静地说:是。

铁丝男说:我带来一本书,想借你的童话书看看,不知你可有?她恰好有一本童话书。

此刻,她无声无息地等待铁丝男拿出拟交换的书。铁丝男却无端地踌躇了。

她轻声催促:你的书呢?拿出来让我看看。

铁丝男缓缓地把手从衣兜抽出来,手里捏着的,是……一卷纸。他轻轻地将纸卷展开,再展开,继续展开……原本折叠的纸片,居然变成了两巴掌宽、约有半米长的惊人面积。

她愕然,心里嘀咕着:这模样,难道真是一本书?

铁丝男将纸片小心翼翼地举起来,她满腹狐疑地盯着看——因为还有最后一层折叠尚未打开,如同藏起的谜底。她想象不出这陈旧泛黄的纸片,究竟是什么书?当最后一层折叠打开后,真相大白——一张标准对数视力表。……我想,应该也算广义的书了。”“铁丝男略带不好意思地说。

她不知如何回答。这能算书吗?如果这也算书,那真正的书,情何以堪?

她决定为书正名,便轻轻吞下高原一口凛冽的寒风,说:……有人看吗?边说边把视力表拿过来,抖动着。

有。很多人看过它。”“铁丝男笃定地回答。

这问话刚一出口,她就发现了自己的失策。视力表曾贴在墙上,当然有很多人看它。首战失败,她并不气馁,接着问:它算印刷品吗?”“铁丝男的脸上简直容光焕发起来,说:它当然算印刷品了。她发现自己又失策了。视力表的确是印刷品,绝不是手抄本或油印本。她轻舔了一下干裂的嘴唇,不甘心败下阵来,继续发问:它有内容吗?”“铁丝男反攻说:它难道没有内容吗?!

她悲哀地发现,自己挖了一个个坑,然后又傻乎乎地跳进去。不过,她很快找到了杀手锏,问:就算有内容,那么它……有作者吗?

正当她以为胜券在握时,铁丝男低下头,面有惭色道:对不起。她一时想不明白,这声道歉,针对的人到底是谁?

铁丝男说:这个视力表是有作者的,我记得是中国的一位教授。可惜我不是眼科医生,把他的名字忘记了。

这一番关于书的较量,她只能承认,自己彻底败下阵来。

视力表是一本书——有内容,二是用纸张印刷的,三有作者,四是它千真万确被很多人看过……

她没法不同意铁丝男以书易书的请求。

喏,给你。她恋恋不舍地用双手平端着童话书,递给了铁丝男

铁丝男接过童话书,将书夹在腋下,然后把视力表双手举着递给她。视力表边缘下垂,好似一条白色哈达。之后,两个人不约而同地仰望高原湛蓝的天空和刺目的阳光,各自长舒了一口气,大有钱货两讫的终结感。

她想了想,说:咱们俩的书,何时再换回来?

铁丝男思忖着说:我们那里山高水远,少则一个月,多则半年。

她知道铁丝男说的是事实,只得认命,叮嘱道:尽早还来。再有,千万别弄坏我的童话书。

铁丝男说:第一件事,我答应你,会用最快的速度。第二件事,可不一定。我把书带回去,假如别人知道了,脚前脚后来跟我借,我无法不借,只得提醒他们爱惜。但你能想象,不一定管得住。

她心知肚明,不再叮嘱,便追加了一个问题,好奇道:你为什么喜欢童话书?”“铁丝男沉吟了一下,说:在万丈冰峰雪岭之间读童话,能找到一个温暖的地方。她还年轻,对此话半懂不懂,只是在心里做好了和这本童话书永诀的打算。铁丝男小心地收好童话书,说:告辞了。

铁丝男走了。时间过去很久很久,那本童话书再也没还回来。她哀叹自己损失了一本书。这书她只略翻过,毕竟很少有军人会来借读。保家卫国和公主王子的故事,相去甚远;晶莹的水晶鞋和沾满泥污的战靴,天鹅蛋和寸草不生的旷野,也几乎毫不相干。

这件真实的小事,发生在五十多年前的西藏阿里高原。文中的那个,就是我,时任西藏阿里军分区卫生员。

(选自202219期《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极疲、极枯”“红赤干瘪”等词语写出了异常恶劣的高原气候让这个在高原工作的人饱受肉体的磨砺,从侧面表现了高原环境的恶劣严酷。

B. 用一张标准对数视力表要和“我”换童话书,既表明“铁丝男”聪明睿智,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C. 我把书带回去,假如别人知道了,脚前脚后来跟我借,我无法不借。”这说明渴望用书籍来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不只“我”一人,还有以“铁丝男”为代表的一群人。

D. 时间过去很久很久,那本童话书再也没还回来。她哀叹自己损失了一本书”,可见“我”对书没还回来很失落。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的对话,一“多”一“少”,一问一答,突出高原书籍的稀贵及我热爱读书的形象,自然引出下文“一番关于书的较量”这一情节。

B. 文中将边缘下垂的视力表比作一条“白色哈达”,使“以书易书”活动充满了仪式感,同时也象征一种纯洁美好的人际关系。

C. 铁丝男”借走童话故事书之后再也没有还回来,文章没有交代书本未归还的缘由,使小说具有“留白”的艺术效果。

D. 小说把中年男子称作“铁丝男”,使用了比喻手法,引人联想,使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突出,语言更富幽默感。

8. 视力表”在小说中反复出现,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 作品是怎样叙述换书的故事的,这样叙述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自新传

归有光

张自新,初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然。

性方简,无文饰。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髫龀丧父,家计不能支,母曰:吾见人家读书,如捕风影,期望青紫,万不得一。且命已至此,何以书为?自新涕泣长跪,曰:亡父以此命鸿,且死,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

兄为里长,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岁终,官府催科,搒掠无完肤。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县吏怪其意气,方授杖,辄止之,曰:而何人者?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

弱冠,授徒他所。岁归省三四,敝衣草履,徒步往返,为其母具酒食,兄弟酣笑,以为大乐。

自新视豪势,眇然不为意。吴中子弟多轻儇,冶鲜好衣服,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议论古今,意气慷慨。酒酣,大声曰:宰天下竟何如?目直上视,气勃勃若怒,群儿至欲殴之。补学官弟子员,学官索贽金甚急,自新实无所出,数召笞辱,意忽忽不乐,欲弃去,俄得疾卒。

自新为文,博雅而有奇气,人无知之者。予尝以示吴纯甫,纯甫好奖士类,然其中所许可者,不过一二人,顾独称自新。自新之卒也,纯甫买棺葬焉。

归子曰:余与自新游最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俦人广坐间,出一语,未尝视人颜色。笑骂纷集,殊不为意。其自信如此。以自新之才,使之有所用,必有以自见者。沦没至此,天可问邪?

(选自《震川先生文集》,有删改)

[注]①轻儇:轻薄浮滑。②归子:作者自称。③俦人:伴侣,朋友。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在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同舍生A夜读B倦睡CD自新E以灯F檠投之G油污H满几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绝,非常,与《劝学》中“假舟楫者,而绝江河”的“绝”字含义不同。

B. 青紫,本为古时公卿的官服,古代按官职品级高低对官服颜色有规定,借指高官显贵。

C.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故称“弱冠”。

D. 颜色,指脸色,与《琵琶行》中“暮去朝来颜色故”的“颜色”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自新自幼聪明,他对古代五经中有疑惑难解之处,随口而答,他不修边幅也遭到嘲笑;他家庭生活困难,他没有接受。

B. 张自新对吴中轻浮讲究穿戴的学生视而不见,他谈论古今,意气慷慨,自新拿不出钱来,遭受鞭打的辱骂,不久得病而终。

C. 本文歌颂了张自新的高尚品格,选取了几个典型事件,如正色劝诫同窗、涕泣长跪求母亲、为兄代过受责等。

D. 这篇人物传记,通过作者的描写,一个正气凛然、自信满满的大丈夫形象跃然纸上,表达了吴纯甫对张自新怀才不遇的痛惜之情。

13. 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且死,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登泰山记》)

14. 你认为纯甫为何会“买棺葬焉”?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①万岁山:即万岁山艮岳,宋徽宗政和年间所造,消耗了大量民力民财。②缨:绳子。出自《汉书•终军传》: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阙下。

15.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词人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中原大地笼罩在荒烟之中,城郭若隐若现,奠定了整首词沉郁悲壮的基调。

B. 上阕描绘了中原昔日的繁华盛景,如“凤楼龙阁”“蓬壶殿里笙歌作”,与如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的惨状形成鲜明对比,重在表达词人对往昔美好的怀念和留恋。

C.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运用设问,深刻地揭露了金兵入侵造成的严重后果,士兵战死沙场,百姓流离失所,尸横遍野,饱含词人对侵略者的强烈谴责。

D.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引用典故,抒发了词人渴望得到朝廷许可,率领精锐部队,渡过黄河、洛水去收复失地急切愿望和壮志豪情。

16. 本词结尾“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有何作用?请联系全词,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它用心浮躁的缘故。

(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对比手法,极写“客”对自己生命短暂、外物永恒的感叹。

(3)古人常从鬓发的细微变化生出对生命深沉的感喟,比如唐诗宋词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四月的江南已是暮春时节,该开的花都浓烈地开过了,人们大概对于春花也早已生就一种视觉疲劳了吧。但在北方,春天却似乎刚刚来临。顽强的小草,早已悄悄地探出头来;柳枝嶙峋,也已开始泛出点点青光;还有那消融的河道已经告别冰封……虽然如此,天气却仍是乍暖还寒。

        就在这时节,杏花开了,开得兴高采烈,开得无拘无束,开得义无返顾。花萼粉红,花瓣雪白,花蕊鹅黄,一朵朵,一枝枝,一树树,一片片……花瓣紧挨着花瓣,花枝紧靠着花枝,一棵棵整齐排列如操练的士兵,一树树高举花枝像喜庆的花环。而几万株几十万上百万株杏花是什么景象呢?云海,我想只有用云海来形容才能表其一二。在家乡的杏乡,我曾亲眼目睹过这一壮观的景象。几十万树杏花排列在那里,白得耀眼,白得炫目,一阵轻风吹过,千树万树杏花摇动,就像大海激起的波浪。而且,伴随这花海浪波的不仅有色、有形,更有味,那是杏花独有的一种清馨的香气。因此这杏花云海是色彩的海洋,更是香气的海洋。

1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写成一组整齐的句子,使其协调一致、匀整对称。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19. 文中第二段的表述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为什么运动员比赛间隙老是喜欢啃香蕉呢?

玩游戏的时候,我们会看到虚拟人物有五花八门的补血道具,现实的比赛中,运动员最常用的“补血道具”则是香蕉。香蕉就像水果中的扫地僧,平时不起眼,关键时刻能爆发巨大能量。

人体在运动时,        ①         。糖原不足引起的低血糖会使运动员感到疲劳,运动表现力变低。如果此时补充一般食物,虽可恢复体力,但往往会增加肠胃的负担,引起不适。而香蕉富含的碳水化合物,正是糖原的前身,加上易消化的体质,不仅可以快速给运动员的“燃料箱”里加油,      ②       。此外,剧烈的运动还容易诱发氧化应激,造成自由基伤害并引起炎症反应。而香蕉含有丰富的抗氧化剂,可使免疫细胞保持“最佳”运作状态。香蕉在运动期间摄入,香蕉代谢物能够制止参与炎症反应的环氧化酶的活性,减轻炎症的同时缓解疼痛肿胀感,堪称天然的“布洛芬”了。当然,香蕉制霸赛场的秘密武器还得是它——极高的钾含量。钾离子不仅维持着体液和电解质的平衡,还几乎参与了人体的所有活动。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块蓄电池,电解质就是人体发电的关键。身体缺少钾离子,就好比电池电量不足,       ③          。心脏没力,就会心率不齐;肌肉没力,就容易抽筋、痉挛;肠道没有力,就会食欲不振、便秘。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 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   )

A. 运动员最常用的“补血道具”则是香蕉。

B. 可以快速给运动员的“燃料箱”里加油。

C. 可使免疫细胞保持“最佳”运作状态。

D. 堪称天然的“布洛芬”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中国大型商用飞机制造首席钳工胡双钱,35年间用手工打磨出数十万个零件,其精密程度堪比现代化数控车床,有时会花上好几年时间修复一座钟表,每个零件反复调校;传统工艺美术錾刻师孟剑锋,为制作出完美作品,反复实验,不允许有一丁点瑕疵。

材料二:

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以上材料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启示意义,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广西南宁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