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南阳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分享:杨老师 2025-07-02 下载支付:5点 立即下载

一、阅读(72 分)

(一)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①人们通常认为,青霉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并应用的抗生素,事实上并不是。人类尝试利用微生物来 “以毒攻毒” 治疗感染性疾病,早在千百年前的中国、古埃及等地就有记载。在埃及达赫莱绿洲发现的人类骨骼中,检测出四环素的痕迹,表明古人类可能通过某种方式摄取了这种天然抗生素。

②我们通常会牢牢记住并歌颂各种 “第一次”,那为什么青霉素以及其发现者弗莱明并非第一,还能被传颂至今呢?一方面,青霉素虽不是第一,却是应用最广泛、影响最大、挽救生命最多的抗生素;另一方面,青霉素被发现和应用的历史,有着不可替代的 “故事性”:有战争、政治,也有科学、人文和伦理。整个故事,以科学家的灵光一现为起点,被一连串跌宕起伏的巧合贯穿。这样的情节,如果有一位愿意牺牲自己头发的编剧和一众靠谱的演员,一定可以拍成像《奥本海默》[注]一样的大片。

③1928 年 9 月平平无奇的一天,亚历山大・弗莱明刚结束两周的休假回到实验室,突然发现由于疏于打理,自己养的一盘细菌里出现了大大小小的霉菌。在其中一大团霉菌周围,出现了一圈规整的 “透明地带”,而这一圈透明带以外,细菌长得好好的。

④为什么呢?

⑤弗莱明认为,这团霉菌可能产生了一种对细菌致命的物质。通过品种鉴定,他确定这种霉菌是一种青霉菌,并首次将它所分泌的这种能杀死细菌的物质命名为 “青霉素”。

⑥每一项改变世界的科学进展在刚提出的时候似乎都是超越时代认知的,也因此多不被人认可。弗莱明在 1929 年发表的青霉素研究论文在当时并未引起多大关注,他在伦敦医学研究俱乐部激动地向人们介绍这项研究,然而甚至没有一位听众提出问题。

⑦如果不能把培养皿中的青霉素分离出来,青霉素的 “神迹” 就永远只能停留在论文中。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弗莱明想尽办法,但青霉素的提纯研究似乎碰到了一堵无法越过的墙。

⑧1931 年,他不得已中断了对青霉素的研究。他昭告天下:任何人如果想再尝试分离青霉素,自己都可以免费提供霉菌样本。

⑨从那以后的十年,青霉素的研究论文被学界放进了 “垃圾桶”,几乎无人问津。

⑩1938 年,霍华德・弗洛里翻阅文献时,偶然翻开了弗莱明 10 年前发表的那篇关于青霉菌的论文。他与两个助手查恩和希特利一起,共同揭开了青霉素研究的历史尘封,初步分离出了少量的青霉素。

⑪通过动物实验,他们首次发现青霉素能够有效杀死小鼠体内的细菌感染。他们迫切希望开展人体临床试验,恰好在牛津一家医院里有一位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住院的病人,已病入膏肓。死马当活马医,他们决定让他接受青霉素的实验性治疗,因此这位病人成为青霉素治疗第一人。他的名字叫作阿尔伯特・亚历山大。

⑫虽然青霉素在这个案例中最终并没有完全成功,但其具有的巨大潜力无疑已经亮出了 “冰山一角”。研究人员意识到,如果无法找到大规模生产这种几乎神奇的物质的方法,青霉素的疗效永远只是 “纸上谈兵”。

⑬几经周折,弗洛里和希特利于 1941 年夏天,远渡重洋,想看看是否能够在美国延续这个未竟的事业。这场跨越大西洋的合作,成为了青霉素从实验室走向战场,最终改变全球医学的重要转折点。

⑭不同菌株的特性和产量是不同的,有没有可能最完美的青霉菌株隐藏在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这时,在青霉素的发现和应用历史中最大的巧合来了,他们在一颗长毛的哈密瓜上,分离出了最佳菌株(NRRL 1951)。

⑮就是在这颗烂瓜上的菌株,其青霉素产量是弗莱明当时发现的菌株的整整 200 倍。再通过 X 射线诱发菌株的基因突变,最终获得了有着初始菌株 1000 倍产量的 “超级青霉”。

⑯那么,究竟是谁发现了藏着千万人的 “救命稻草” 的烂瓜呢?最初当地报纸的报道是女技术员玛丽・亨特。后来实验室另一位专家肯尼斯・雷珀还把功劳归功于一位当地妇女,是她为实验室送来了这颗烂瓜。所以究竟谁真正发现了这颗烂瓜,仍是个未解的问题。

⑰朝种暮获,希特利和弗洛里的不懈努力迅速取得了成果。到 1942 年 3 月,制药企业已经生产了足够的青霉素来完整地治疗第一位感染者;到 1942 年 6 月,又有十例病例接受了治疗。

⑱青霉素拥有强大能力,陆续被证实对各种感染的治疗有效。与此同时,美国民间和军方也都确立了青霉素在手术和伤口感染治疗中的价值。

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细菌性肺炎导致的死亡率为 18%;而在前线广泛应用了青霉素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细菌性肺炎的死亡率迅速下降到不足 1% 。青霉素成为二战期间拯救无数伤员生命的关键因素,堪称比枪炮更有威力的 “秘密武器”。

⑳1945 年,弗莱明、弗洛里和查恩因对青霉素的研究而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在获奖演讲中,弗莱明说,如果不是他培养皿的意外污染,实验室研究员玛丽・亨特偶然发现了那只发霉的哈密瓜,青霉素的研究迎合了战争爆发的需求实现量产这些巧合碰撞在一起,人们或许无法享受到这一医学奇迹。

 

(摘编自《当一颗发霉的哈密瓜成为人类救世主》)

【注】《奥本海默》:二战题材传记电影,讲述了 “原子弹之父” 奥本海默主导制造出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的故事。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在青霉素出现之前,人类已经尝试利用微生物以毒攻毒来治疗感染性疾病,在对古埃及人类骨骼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古人类已能提取天然的抗生素。
B.
从弗莱明最初发现的菌株到最佳菌株(NRRL 1951),再到超级青霉,青霉素产量发生了成百上千倍的增长,这是由初始青霉菌株的不同决定的。
C.
在青霉素的发现、研制过程中,如何提纯及大规模投产是科学家面临的重大难题,弗莱明对此也束手无策,只得放弃了对青霉素的进一步研究。
D.
作为世界上应用最广泛、挽救生命最多的抗生素,青霉素成为医学史上的奇迹,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其推广、量产等的推动密不可分。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弗莱明向世人介绍青霉素这项意义非凡的研究时,现场没有听众提出问题,表明他的研究在当时并不被人们关注。
B.
文章第段,在介绍完青霉素治疗第一人的情况后,才指出该病人的名字,突出了这一事件的重大意义。
C.
青霉素在手术和伤口感染治疗中的价值得到美国民间和军方的确认,这标志着青霉素具有的医学价值开始得到人们的认可。
D.
谁才是真正发现那颗藏着千万人的救命稻草的烂瓜的人,时至今日也许仍是未解之谜,但弗莱明认为这个人是玛丽・亨特。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中多次使用问句,比如那为什么青霉素…… 被传颂至今呢?就以反问的方式提出问题,引发了读者对青霉素被传颂至今的原因的思考。
B.
文中引号的使用使词语表意丰富,如以毒攻毒突出古人对微生物治疗的朴素认知,冰山一角强调了青霉素蕴含的巨大价值。
C.
作为一篇具有科普性质的文章,文章第段中列举到的相关数据,能够使读者对青霉素这一神奇药物的独特疗效有直观的认识。
D.
原文在说明青霉素的发现、研究、应用过程时,以 “1928 9 月平平无奇的一天起,又以 “1945 ……” 结束,按时间顺序展开,思路清晰。

4.本文作为科普文章,整体呈现出科学性、严谨性的特点,但第段画横线句子具有别样的语言特色,请简要分析。(4 分)
答:

 

 

 

 

5.从青霉素的发现、研制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有关科学研究的启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答:

 

 

 

 

(二) 阅读 Ⅱ(本题共 4 小题,1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卷毛喔喔
范子平

 

小韩从山沟里捡来一只半大的狗,灰不溜秋的卷毛狗,毛尾脏乱不堪,肚皮上斑斑驳驳可能长有癣。遗弃的狗牙猫呀,城里很常见,荒山野岭里委实不多。大家都围上来看。小韩说:“也是鸡肋,唉 ——”
    我知道小韩的心思。要了它吧,既不如我那只误吃老鼠药死去的巴儿狗 “薇薇” 模样可爱,又不如小韩那只误入陷阱死去的德国牧羊犬 “虎子” 威武;不要它吧,我们勘探队长年累月在野外作业,找只狗比找条狼还难。
    小韩将它抱到溪水里用香皂洗净,长癣的地方抹了药,在太阳底下晾干,再抱过来时就不一样了。棕红色卷毛覆盖着全身,大嘴巴一张,里边的牙齿白白的尖尖的,伸出长长的红舌头去舔几下门框,模样也有几分可爱。这个摸摸,那个逗逗,也算添几分生活乐趣。
    大家正抚弄间,它突然箭一般蹿出去,钻这儿钻那儿。追出去的小韩抓住它恼怒地说:“再不讲卫生就不要你这狗东西了!”我看着小狗浑身上下的尘土草末儿,说:“这东西,要饭花子出身,给它起名叫个‘窝囊’好了!” 小韩说:“就叫‘喔喔’吧,这东西!”
早上,我们都洗过脸刷过牙了,喔喔才懒洋洋地从帐篷里钻出来,撅起屁股摆摆前腿伸个长长的懒腰,将下巴蹭两下地皮,例行公事般地摇两下尾巴,伏到小韩给它摆的盘子上,狼吞虎咽地吃起香肠和面包来。我说:“吃相凶猛啊!” 小韩说:“看它吃东西,倒是还有点儿基础,至少像是训练过的!”
    小韩驯狗有一套。“喔喔,冲!”小韩带头往前飞跑。前边有一块儿斗大的赭色石,喔喔已经跳过去了,却猛地打个旋儿,回过头来细细地嗅起来。小韩喊:“喔喔!” 喔喔在大石头跟前寻觅到一块儿小石头,双爪抱起来好像马戏团表演。小韩说:“喔喔!” 喔喔放到地上,张开后腿撇上一泡尿再嗅。小韩说:“喔喔!” 喔喔就汪汪地连叫了几下,好像带着满脸委屈。我说:“小韩,算了吧,喔喔又不是虎子!”
    两周过去了。喔喔照旧是能吃,饭量快顶得上当年的虎子了;喔喔照旧是跑不快,翘着尾巴晃着屁股一摇一摇的;喔喔照旧是满满的好奇心,跟在我们后边抖着卷毛正在跑。我说:“小韩呀,喔喔可能就是个宠物狗,咱逗逗就得了。” 小韩说:“喔喔的个头可不像宠物狗呀。” 他又对喔喔说:“喔喔呀,要是遇到狼,你敢不敢往前冲?” 喔喔根本不听我们的议论和感叹,只是嗅东嗅西的。
    狼倒是没遇到,但在往牛头山转移的途中遇到了金钱豹!
    牛头山峰高林密,我们走到坎头岩下时,喔喔哼哼唧唧的,还在小韩的裤腿上蹭了两下。事到临头才想到这也许是喔喔对我们的警告。我们和豹子紧张地对峙时,冷汗浸透了布衫,完全忘记了喔喔的存在。所幸那只豹子盯了我们一会儿,突然转身跳过沟跑了。我们这才松一口气。小韩也一屁股坐在了地上,但马上又强撑着站起来喊:“喔喔!喔喔呢?” 但谁也没听见一声犬吠。我们全体人员一起出动寻找好半天,原来喔喔躲在我们身后十多步处的一蓬猪草中,拨开草丛,看不见它的头脸,真叫 “钻过头不顾屁股蛋”,只看见一团卷毛在瑟瑟地发抖呢。
    走到黑虎岭时,天已擦黑。喔喔又是哼哼唧唧并在小韩的裤上蹭来蹭去。这是不是猛兽将要在这里出没的预兆?于是在帐篷外点起了篝火,我们拿起枪分成两拨值班站岗。但是一夜平安无事,直到红日笑微微地站在黑虎岭的黑槐树枝头。
    就在这时,不知什么时间跑出去的喔喔突然在不远处狂吠起来。大家来不及细想,慌慌张张跑回帐篷拿枪。但是搜索半响,看不见虎豹豺狼的踪影。但喔喔还在那里吠叫。我们赶到跟前,它又咬小韩的裤腿。但那里既无蛇影又无蛇洞,裸露的红色岩石处有几丛葛条而已。老王说:“小韩呀, 喔喔头脑里是不是缺根弦太呆了?” 队长也皱着眉说:“该叫不叫,不该叫乱叫,净扰乱军心!” 小韩脸上挂不住了,飞起一脚将喔喔踢得在地上翻了个跟斗才爬起来。
    从坡头回到基地后,小韩就托人又弄一条中华田园犬来,起名叫 “鹏鹏”。喔喔还要不要?老王说:“干脆杀了吃肉吧!” 我首先表示反对。小韩也说:“那怎么行?送人得了。” 老王就瞪大眼睛:“这种成色,谁会要?” 但后来,老王还是趁到市里置办后勤时,把喔喔带往狗市,结果半路就遇到买主卖掉了。
   故事到这里本来就结束了,但那天杜工来勘探队检查工作。杜工是基地总工李大海带出来的博士。李总深山探矿遇洪水牺牲后,杜工就是基地的头号权威了。我们和杜工在一起喝酒,他看着小韩的 “鹏鹏” 不住地称赞。老王就绘声绘色地讲起了喔喔的笑话。谁知杜工越听越紧张,突然问:“它在哪儿?” 老王说:“早卖掉了!” 杜工连连顿足:“那可是季导的心血宝贝!找矿犬!季导下很大功夫培育了五六条,只有这条卷毛犬成功,探矿可灵!你千条万条狼犬也抵不上一条这种狗呀!我还以为它被洪水冲走牺牲了呢!赶快找它去!” 小韩不禁连声说道:“我咋恁混呀。” 大家赶忙去各个狗市查询,但哪里还能找得到一条狗呢?
    好在小韩头脑机灵,他把我们领到之前喔喔吠叫的地方,深挖下去,探到了一处难得的富矿。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中写我们勘探队队员在往牛头山转移的途中,经过了坎头岩”“黑虎岭等地点,地名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自然环境的艰险。
B.
在我们和金钱豹对峙的过程中,完全忘记了喔喔的存在,说明我们虽然收留了喔喔,但对它还是一种漠视的态度。
C.
吃相凶猛”“个头不像宠物狗的形象迥然不同,真正面对金钱豹时喔喔却藏在草丛中瑟瑟地发抖,这样写意在突出它的胆小懦弱和无能。
D.
回到基地后,老王建议直接将喔喔杀了吃肉,而表示反对,是因为此时已预感到喔喔可能是一只与众不同的狗。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小说写卷毛喔喔,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如开头将薇薇”“虎子与之对比,突出喔喔的平凡普通,到结尾才表明它独特的价值。
B.
小说以双线行文,以喔喔来到勘探队后的生活为明线,以杜工在总工李大海牺牲后寻找喔喔的下落为暗线,双线交织丰富了小说的内容。
C.
作为勘探队的一员,是故事的见证者和亲历者,文章以的所见所闻展开对喔喔故事的叙述,增强了小说的亲切感和真实性。
D.
小说以一只小狗喔喔为中心叙事,人物之间的对话描写很生动,语言简洁而富有感染力,讲述了我国野外勘探队员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8.
文中小韩对喔喔的情感态度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请简要概括分析。(4 分)
答:

9. 小说到结尾才揭开喔喔的身份之谜,其实在前文中对此已有暗示,请你找出三处并简要概括如此安排在读者阅读效果方面具有的作用。(6 分)
答:

 

 

 

(三)阅读 Ⅲ(本题共 5 小题,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臣前蒙陛下问及本朝所以享国百年,天下无事之故。臣以浅陋,误承圣问,迫于日晷,语不及悉,遂辞而退。窃惟念圣问及此天下之福而臣遂无一言之献故敢昧冒而粗有所陈。
    伏惟太祖躬上智独见之明,而周知人物之情伪。指挥付托必尽其材,变置施设必当其务。故能驾驭将帅,训齐士卒,外以捍夷狄,内以平中国。于是除苛赋,止虐刑,废强横之藩镇,诛贪残之官吏,躬以简俭为天下先。其于出政发令之间,一以安利元元为事。太宗承之以聪武,真宗守之以谦仁,以至仁宗、英宗,无有逸德。此所以享国百年而天下无事也。
    仁宗在位,历年最久。尝试为陛下陈其一二,而陛下详择其可,亦足以鉴于方今。伏惟仁宗之为君也,仰畏天,俯畏人;未尝妄兴一役,未尝妄杀一人;断狱务在生之,而特恶吏之残扰。宁屈己弃财于夷狄,而终不忍加兵。刑平而公,赏重而信。纳用谏官御史,公听并观,而不蔽于偏至之谗。因任众人耳目,拔举疏远,而随之以相坐之法。盖监司之吏以至州县,无敢暴虐残酷,擅有调发以伤百姓。自夏人顺服,蛮夷遂无大变,边人父子夫妇得免于兵死,而中国之人安逸蕃息。仁宗升遐之日,天下号恸,如丧考妣,此宽仁恭俭,出于自然,忠恕诚悫,终始如一之效也。
    然本朝累世因循末俗之弊,而无亲友群臣之议。一切因任自然之理势,而精神之运有所不加,名实之间有所不察。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监司无检察之人,守将非选择之吏。转徙之亟既难于考绩,而游谈之众因得以乱真。其于理财,大抵无法,故虽俭约而民不富,虽忧勤而国不强。赖非夷狄昌炽之时,又无尧、汤水旱之变,故天下无事,过于百年。虽曰人事,亦天助也。盖累圣相继,仰畏天,俯畏人,宽仁恭俭,忠恕诚悫,此其所以获天助也。

(节选自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注】①元元:指人民、百姓。②升遐:对皇帝死亡的讳称。③精神之运:主观努力。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窃惟念 A B 问及此 C 天下之福 D 而臣遂 E 无一言 F 之献 G 故敢昧 H 冒而粗有所陈。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部分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屈,使动用法,与《促织》成以其小,劣之用法相同。
  B.
蔽,蒙蔽,与《谏太宗十思疏》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含义相同。
  C.
相坐,连坐,旧时一个人犯法,他的家属、亲族、邻里等连带受处罚的制度。
  D. “
此其所以获天助也与《阿房宫赋》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句式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太祖具有卓越才能,太宗继承太祖的聪慧勇武,仁宗、英宗等在德行方面都无丧失,王安石认为这正是宋朝能统治上百年而天下太平的重要原因。
  B.
宋仁宗爱护百姓,一生不曾杀过人,审理案件时也会给犯人留条活路,对残暴扰民的官吏尤为憎恨;他广开言路,积极选拔任用有才德的人为官。
  C.
仁宗皇帝是几位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也深得臣民爱戴,因此在去世的时候,天下的百姓像死了亲生父母一样悲痛万分。
  D.
王安石认为本朝的君主俭朴节约,操心勤勉,但是人民却不富足、国家也不强大,在官吏考核、国家理财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弊病。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故能驾驭将帅,训齐士卒,外以捍夷狄,内以平中国。
译文:

(2)尝试为陛下陈其一二,而陛下详择其可,亦足以鉴于方今。
译文:

(3) 

14.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说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这篇文章说名实之间有所不察。两篇文章中名实所指内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5 分)
答:

 

 

 

(四)阅读 Ⅳ(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16 题。

水龙吟・望九华山作
张孝祥


   
竹舆晓入青阳,细风凉月天如洗。峰回路转,云舒霞卷,了非人世。转就丹砂,铸成金鼎,碧光相倚。料天关虎守,箕畴\龙负,开神秘、留兹地。
    缥缈珠幢羽卫。望蓬莱,初无弱水。仙人拍手,山头笑我,尘埃满袂。春锁瑶房,雾迷芝圃,昔游都记。怅世缘未了,匆匆又去,空凝伫,烟霄里。

【注】①九华山: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张孝祥因为主战屡次遭贬谪,此词是词人路过青阳,遥望九华山而作。②天关虎守:喻天门有虎豹守护。《楚辞・招魂》有 “虎豹九关”。③箕畴:箕宿是二十八宿之一,这里指与箕宿对应的地域。④珠幢羽卫:佛教仪仗。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上片叙述词人 “晓入青阳” 所见,其中 “细风凉月天如洗” 一句写出了天空的澄澈、洁净之态。

B. 下片的开头三句将仙境具象化为蓬莱仙岛的仪仗,这与 “尘埃满袂” 的词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空凝伫,烟霄里”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念奴娇・过洞庭》)都寄托了张孝祥的孤独惆怅之情。

D. 整首词立足于 “望”,同时又融入了 “昔游” 的经历,笔势飘逸,想象丰富,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16. 后人评价该词体现了张孝祥的 “超脱之思” “入世之叹”,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诗经・大雅》中说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是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坚持到终了,这与《谏太宗十思疏》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蕴含的意思相似。

2)小刚在景点游览时,看到眼前的山水美景,不禁想到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以比喻手法刻画江水和山峰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舟” 意象的含义丰富多样,有漂泊与孤独、自由与超脱、归途与思乡等意蕴,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18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2 小题,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题。

很多人视汉堡为 “垃圾食品”,认为它高热量、高脂肪、没营养。其实,这有点冤枉汉堡了。

目前,在营养学上还没有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大众的理解中,只要是 “不健康、没营养” 的食物都属于 “垃圾食品”。事实上,食品本身并无绝对的好坏之分,关键在于整体的膳食结构和食用方式。

汉堡上下层的两片面包能为我们提供碳水化合物,基本可以满足一餐的需求;中间层的肉饼可以提供优质蛋白质,保证一餐的蛋白质摄入。可以说 “汉堡虽小,营养俱全”,并非人们口中的 “垃圾食品”。

有人说汉堡热量太高,其实大多数人一个汉堡下肚都能吃个七八分饱,摄入的热量在 400 千卡左右,这就是正常一餐的热量,并不会超标。相比于平时在餐厅吃的麻辣香锅、牛肉板面、盖浇饭等,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 年,①《英国医学杂志》上发表过的一项研究,②比较了巴西、中国、欧洲等国家 223 种餐食的热量,③发现在中国 100 多种广受大众欢迎的餐食中,④驴肉火烧、香河肉饼、盖浇饭等热量都很高,⑤热量最高的当属是各种盖饭,⑥它们的热量高于汉堡 + 小食套餐。由此可见,只要我们在选汉堡的时候,尽量避开油炸肉饼款、肉饼加量款、酱料十足款,就基本可以控制住当餐的热量,这可比点一份盖浇饭的热量低多了。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4 分)

答:

 

 

19. 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 分)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 (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 题。

《诗经》有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简单的十六字,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归乡图,也道出了游子心中那份难以言喻的乡愁。无论是古时的迁客骚人,还是现代的都市旅人,每当夜深人静,或是佳节之际,那份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化作笔下的诗行,心中的旋律。

在中国的文学长河中,“乡愁” 二字,如同一缕轻烟,缭绕在文人墨客的心头,又似一曲古老的歌谣,穿越千年时光,悠悠响起;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是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的深情凝望,它是李白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的无尽遐想。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乡愁更成为一种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它不仅仅是对故土的怀念,更是对过往岁月的追忆,对传统文化的寻根。

正如木心先生所言:“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在那个缓慢而悠长的时代,乡愁似乎更加浓厚,更加奈人寻味。乡愁,是一种时间的味道。它像是一坛陈年老酒,越久远越醇厚。记忆中的老屋,炊烟袅袅升起,那是童年的味道;村头的老槐树,见证了四季更叠,记录了成长的足迹。每当远离故土,这些画面便在脑海中反复播放,成为心灵最深处的慰籍。

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更应珍惜和传承那些独特的地域文化与民族记忆,让乡愁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20. 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词语 “老槐树” 构词方式最接近的一项是(3 分)

A. 小聪明      B. 吃火锅       C. 跑得快      D. 月亮圆

21. 文中第三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并加以改正。(3 分)

答:

 

22. 请以“‘乡愁’二字” 开头,仿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后面横线上补写相关语句。要求:结构一致,内容相关。(5 分)

答:

 

 

三、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在必修下册第四单元,同学们学习了 “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 相关内容。在信息时代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可以轻松地获得各种信息,但在很多时候,人们却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而不是真相。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南阳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