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有数据显示,中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为11.7%。2012 年以来,“光盘运动”广泛开展,“舌尖上的浪费”现象有所减少,然而生活中不难发现,一些场景中还存在明显的浪费现象,如单位食堂,人们排队倒掉餐盘中余下的很多饭菜:宴席散去,酒桌上留下了不少“未光之盘”;餐厅消费中也时常可见超量点餐……
统计局公布的2020年全国夏粮生产数据显示,全国夏粮生产再获丰收,产量创历史新高。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减少餐饮浪费,是践行绿色低碳生活观念的必然要求。有研究显示,如果人类减少粮食浪费和提高粮食生产链的效率,将对保护地球自然资源和改善人类生活,做出巨大的贡献。节约粮食,既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保证粮食安全,同时又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减少资源消耗,可谓一举多得。
培养节约习惯,需要善于发挥宣传教育的重要作用。“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崇尚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政府层面还需加强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培养理性、健康的饮食观和消费观,鼓励和表彰节约行为,倡导餐桌上的文明新风。同时也要重视教育层面的作用,如学校加强相关知识与政策的科普。还可通过新媒介新平台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大众,真正做到让勤俭节约的生活态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也不再困难。
杜绝“舌尖上的浪费”,还需餐饮行业共同努力,优化服务与经营模式。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后,湖北武汉餐饮业协会第时间响应号召,发布包括“N-1点餐模式”在内的6条倡议。北京、江苏、陕西等地行业协会的倡议书也包括多项节约措施。这些举措,从服务侧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值得重视与借鉴,从而启发社会各环节探索更有效的节约措施
遏制铺张浪费之风,更需从上到下形成全维度的社会风尚,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只有党政机关、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才更具有感召力与说服力,才能助推全社会自上而下形成书约风尚。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过“紧日子”,节约粮食,杜绝公款浪费,为人民群众做好榜样。“舌尖上的浪费”不仅是个人行为层面的问题,还关系到国家整体战略布局与国计民生。只要人人都行动起来,做好实践者与监督者,形成杜绝浪费的良好氛围,文明新风能吹遍神州大地,以节约为荣,以浪费为耻将会成为社会新时尚。
(摘编自王欣夷《让“以节的为荣,以浪费为耻”成为社会新时尚》,有删改)
材料二: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全球每年生产的食物中,约有1/3被丢弃或浪费掉,相当于13亿吨粮食,约合1万亿美元的经济成本、7000亿美元的环境成本以及9000亿美元的社会成本。与此形成群明对照的是,全球还有大量极端贫困人口营养供给得不到保障。联合国日前发布的《2020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全球饥饿人数可能将在去年6.9亿的基础上增加0.83亿~1.32亿。
强烈反差的背后,是全球购买力不均衡的现实。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项研究显示,在世界最贫困地区,消费者的食物浪费程度很低,每年人均约10公斤,而在高收入国家,这一数字超过了100公斤。粮农组织首席经济学家指出:“粮食是足够的,今年也是如此。问题在于人们购买食物的能力。”食物浪费造成的需求过剩会推高食品价格,这对食品支出占比较高的穷人影响更大,令他们难以负担具有充足营养的食物,生存境遇进一步悲化。
在市场经济中,买多少食物似乎是消费者的个人自由,有人还拿经济学的“破窗理论”为浪费行为开脱,认为这是为食品餐饮行业的繁荣作贡献,就像打破一扇好端端的窗户玻璃能给玻璃厂和安装工人带来经济收益一样。法国经济学家巴师夏在其著名论文《看得到的和看不到的》中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反驳,“你的理论停留在看得到的那些东西,没有考虑那些看不到的”,更换窗户的财富本可以另作他用。
食物浪费的机会成本和环境成本都很大。粮食生产是资源密集型产业,除了账单上标明的成本,人们在丢弃食物时还浪费了大量看不见的土地、化肥、水、能源等资源。人们本可以把这些资源节省下来,归还侵占的野生动物栖息地,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降低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一方面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粮食生产供应受到威胁,一方面食物需求还在不断增长。据预测,2012~2050年的人口增长和收入增加将导致全球农产品需求增加35%~50%,这将给全球自然资源造成更大压力。为了保障粮食安全,人类需要采取多种应对措施,制止食物浪费和损失应该是其中最基本和必要的行动。
(摘编自尚凯元《制止食物浪费,不止有本经济账》)
材料三:
从目前看,我国现行法律中虽有一些关于制止浪费行为的原则规定和要求,但比较分散或笼统,缺乏必要的约束措施和惩戒机制。
立法遏制餐饮浪费,需明确职能部门、餐饮经营者消费者等各方的责任,制定出易于操作的监督措施和处罚标准,并着眼于构建事前防范、事中监督、事后惩罚井重的制度机制。必须指出的是,餐饮浪费只是粮食浪费中的重要一环育种、收获、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的浪费同样不可忽视。立法遏制粮食浪费必须坚持“全面原则”,涵盖从育种到餐桌的所有环节,确保每一粒粮食都不被浪费。
换言之,千呼万唤的《粮食法》该出台了。遏制粮食浪费任重道远,法治是治本之策。最新消息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已决定成立工作专班开展相关工作立法有望提速,令人期待。
(摘编自陈广江《立法制粮食浪费迫在眉睫》,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广泛开展“光盘行动”,2012年以来,“舌尖上的浪费”现象得到了完全遏制。
B. 湖北、江苏、陕西等地餐饮业协会倡议的节约措施从消费侧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C.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全球饥饿人数将在去年的基础上增加0.83亿~1.32亿。
D. 餐饮浪费,不仅是个人行为层面存在的问题,还关系到国家整体战略布局与国计民生。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球每年生产的食物,约三成被丢弃或浪费,造成经济、环境、社会成本巨大浪费。
B. 遏制铺张浪费之风需要党员干部带头,形成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的社会新时尚。
C. 粮食供给不足推高了食品价格,会进一步恶化食品支出占比较高的穷人的生存境遇。
D. 粮食浪费不仅包括餐饮浪费,还包括育种、收获、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的浪费。
3. 下列各项不属于材料二中“拿经济学‘破窗理论’为浪费行为开脱”这类现象的一项是( )
A. “大胃王”主播在镜头后吐掉口中食物,美其名曰:推介美食。
B. 发放免费健身消费券,既可惠及群众,也能助力场馆健身消费。
C. 制作美食短视频,消耗了大量食材,声称是传播传统美食文化。
D. 把还可以正常使用的空调换掉,说是可以旧换新,拉动内需。
4. 材料一有怎样的行文脉络?请简要梳理。
5. 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谈谈应该如何保障粮食安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冬风送暖
铁凝
那年小暖儿十五岁,第一次来到城里,帮着作家肖娴带孩子。
肖娴和小暖儿一直处得很好,这融洽的关系一半是靠了肖娴的耐性,一半是靠了小暖儿的勤快和馋嘴。
小暖儿常常是刚刷洗完碗筷,就又怯生生地走到肖娴跟前说:“我想再吃块饼。”
“这……还用问吗?随便吃好了。碗橱里还有两块煎带鱼,一起吃掉吧。”小暖儿兴高采烈地向厨房奔去,嚷着:“我就爱吃大鱼大肉。”
在大鱼大肉里,小暖儿最爱吃的就是带鱼。她说那东西又香又好择刺。除了鱼、肉,凡是没吃过的,小暖儿都想方设法尝几口,包括宝宝的牛奶和肉松。肖娴几次撞见她在喂宝宝吃饭的同时,也不由自主地把小勺送到自己嘴边。她眯起眼睛,小心翼翼地探出舌尖去吸吮着、品尝着。从小暖儿的神情里,肖娴没有想到“贪”“馋”这些字眼,反而想来了“虔诚”和“郑重”这些形容词。由那种神情,她还注意到小暖儿腕上那副绽出旧棉花的袄袖。
晚上,肖娴翻出一件穿过的花棉袄送给小暖儿。小暖儿换上花棉袄便给娘写起信来。可她只读过四年小学,写信时总是提笔忘字,常常拿着信纸请教肖娴。笔画简单的,她能按照肖娴写下的照写上去;笔画复杂的,就空出来让肖娴给填。一次,她伸过信纸让肖娴给她填一个“随便”的“随”字。肖娴填上了。那信上说:“……你们保准谁都想不到,我在这儿能随便吃!”
在肖娴家里,吃可以随便,时间却分配得严谨、苛刻。肖娴不仅对自己,对小暖儿也一样。半年之后,当小暖儿不再为能“随便吃”而兴奋时,首先注意到的就是女主人对时间的珍惜了。小暖儿时常听见她说:
“我希望你一刻钟之内能回来。”
“十分钟以后提醒我听英语讲座。”……
小暖儿从女主人那里懂得了什么是时间。在村里是不讲时间的,只有“工夫”。“抽袋烟的工夫”“吃顿饭的工夫”……天擦黑就吃饭,吃了饭就钻被窝,冬天睡的工夫长,夏天睡的工夫短,没人拿“一刻钟”甚至“几分钟”来要求你什么。小暖儿开始只觉得时间新鲜,后来才忽然觉得这十五年来她丢了很多时间,而那时间都是丢在了工夫里。
时间既不滞缓又不匆忙地在小暖儿的生活里掠过,小暖儿在时间里度过了两年。这时小暖儿的哥哥忽然来了一封信,信的内容是叫她回去。哥哥说这两年村里变化很大,小暖儿家承包了两片儿责任山,家里活儿多人手不够。“希望你在短时间内考虑一下。”小暖儿读着信,心里升起一股暖流:哥哥竟然也学会说“时间”了。
也是受了“时间”的吸引,小暖儿决定回村。临走肖娴给小暖儿带了一套初中课本,还给她带了一沓崭新的人民币。那年小暖儿十七岁。
两年后,一个有风的冬夜,肖娴正在灯下抄稿子,有人敲门。
她打开门,眼前站着一个高个子姑娘,是小暖儿,她穿着一件崭新的枣红色尼龙绸棉袄。肖娴简单问过她家里的近况,就去张罗做饭。当然她首先想到的还是“大鱼大肉”,今天正好买到了带鱼。肖娴给小暖儿端汤、递菜,希望从小暖儿脸上看到她过去对食物那种虔诚的神情。但肖娴很失望,职业的敏感还使肖娴从小暖儿的眼光里觉察到几分过去从未有过的忧郁。
“肖大姐,还叫我住这儿吧。”
“你是说……”小暖儿这个意外的请求,到底使肖娴迟疑了起来,她不知这意味着什么。小暖儿放下筷子,从棉袄兜里掏出一个叠得像火车票一样大小的纸片,递给肖娴。那是一则广告,省城一个女子职业学校的招生广告。
“我想就住在你们家。要是学校不收我,我就跟你学作文,我手里有钱。”小暖儿说着拉开包,麻利地掏出一个厚厚的纸包摆在肖娴面前。“这是三百块,学校不收我,我就交给你,也算学费。”
肖娴不知所措了。
现在肖娴不了解小暖儿是否有条件进那个职业学校,但她还是把小暖儿领进了几年前她曾经住过的那个小房间。
小暖儿很快就睡着了。肖娴又拿起小暖儿带来的那一小块报纸。由于反复摩挲,它的质地已经变得松散,纸面泛起的绒毛遮掉了许多铅字。
肖娴眼前又横起了那些逶迤的山梁。
1984年10月(有删改)
文本二:
铁凝山村小说的时空叙事(节选)
周雪花
铁凝的小说关注山村的现代化之旅,并对其留下了追问与反思。
在铁凝的山村小说中,空间是一个具有恒定性又富于变化性的广阔区域。它的恒定性表现为大山固有的自然风光,其变化性在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大山所具有的美学和社会功能。在80年代的历史与文化语境中,大山是自然存在,以原始的沉默和静美与山民互为观照。这时的空间毗邻关系为:大山——山村——山里人——山里的民风民俗。这种毗邻关系形成了前工业时代的田园诗风情。
铁凝无意将山村绘制成一个纯粹的与世隔绝的静默的自足体,在铁凝的笔下,现代的生活方式、现代的价值理念已经在不知觉中进入了大山。现代文明的进入首先表现为现代时间的进入。田园诗绵长而回环的时间被来自城市的钟表的精确时间所分割和修正,时间刻度改变着山里人的生活节奏,也终将改变他们的生活、思维方式。以快速的叙事时间节奏表现现代文明对山村的进入以及对山里人造成的视觉和心理冲击是她的小说最为深刻之处。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中前后两次出现与“信”有关的情节,前者表现了小暖儿到肖娴家后生活上的自在满足,后者则推动了作品情节的发展。
B. 肖娴在小暖儿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关爱小暖儿的女主人、小暖儿成长的影响者,也是小暖儿及其家乡变化的见证人。
C. 文本一通过对小暖儿带来的那一小块报纸的细致描绘,暗示出小暖儿内心对是否上学这件事比较犹豫,还割舍不了美好的家乡。
D. 用较短篇幅写出小暖儿帮肖娴带孩子和决定回村的重要人生经历,是文本二中“快速的叙事时间节奏”在文本一中的具体表现。
7. 请结合全文,赏析小说的题目“冬风送暖”。
8. 文本二认为“铁凝的小说关注山村的现代化之旅,并对其留下了追问与反思”。文本一是怎样体现这一点的?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淳熙十二年五月,应诏上书曰:金人日逼疆场日扰而未闻防金人者何策保疆场者何道。愿陛下超然远览,昭然远寤,勿以海道为无虞,勿以大江为可恃。增屯聚粮,治舰扼险。姑置不急之务,精专备敌之策。
十四年夏旱,万里复应诏,言: “旱及两月,然后求言,不曰迟乎?上自侍从,下止馆职①,不曰隘乎?今之所以旱者,以上泽不下流,下情不上达,故天地之气隔绝而不通。”因疏四事以献,言皆恳切。
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②。万里曰: “官可弃,记不可作也。”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韩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忽族子自外至,遽言韩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 “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笔落而逝。万里精于诗,尝著《易传》行于世。光宗尝为书“诚斋”二字,学者称诚斋先生,赐谥文节。
(节选自《宋史·杨万里传》)
材料二:
予之诗,始学江西诸君子,既又学后山③五字律,既又学半山老人七字绝句,晚乃学绝句于唐人。学之愈力,作之愈寡。
其夏之官荆溪,戊戌三朝,时节赐告,少公事,是日即作诗,忽若有寤,于是辞谢唐人及王、陈、江西诸君子,皆不敢学,而后欣如也。自此,每过午,吏散庭空,即携一便面④,步后园,登古城,采撷杞菊,攀翻花竹,万象毕来,献予诗材,盖麾之不去,涣然未觉作诗之难也。
(节选自杨万里《荆溪集序》)
【注】①馆职:指在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等处担任修撰、编校等工作的官职。②被垣:唐代指门下、中书两省,后指重要部门。这里代指高官。③后山:陈师道。后文的半山指王安石。④便面:古代用于遮面的扇状物。
9.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金人A日逼B疆场C日扰D而未闻E防金人者F何策G保疆场者H何道
10.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谪,贬谪,与《琵琶行并序》 “谪居卧病浔阳城”中的“谪”意思相同。
B. 属,嘱托,与《三峡》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中的“属”意思相同。
C. 事,事情,与《出师表》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中的“事”意思相同。
D. 乃,才,与《桃花源记》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中的“乃”意思不同。
1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张浚用“正心诚意”之学勉励杨万里,并把他读书的房间命名叫“诚斋”。
B. 杨万里认为旱灾发生是因为上下沟通不畅,朝廷恩泽不能惠及百姓,百姓苦情不能上达朝廷。
C. 韩侂胄当政时,想多方搜求四方知名之士做辅佐他人,也曾许诺杨万里中书、门下省的高位。
D. 杨万里擅长诗歌,著有《易传》流行于世,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12.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增屯聚粮,治舰扼险
(2)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
13. 材料一中评“万里精于诗”,请根据材料二概括分析杨万里“精于诗”的原因。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1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练习。
满江红
辛弃疾
敲碎离愁①,纱窗外、风摇翠竹②。人去后、吹箫声断③,倚楼人独。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
【注】①敲碎离愁:意思是风摇翠竹响声,把饱含离愁的心都快要敲碎了。②风摇翠竹:宋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③吹箫声断:传说春秋时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筑凤台以居。此处用该典,暗指夫婿远离。
本词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显著特色?试简要赏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帝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苏洵在《六国论》中具体表现秦对诸侯之地贪得无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阿房宫赋》中杜牧直接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段时间以来,美国通胀问题日趋严重,甚至创40年新高。美国通胀率 ① 是其前期极度宽松货币政策、自身经济结构问题和政策失误的集中体现和严重后果。
近年来,美国大搞贸易保护主义,肆意增加关税,导致从海外进口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美国企业和消费者不得不为此买单。美国在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发起了对俄的单边制裁,在全球能源、金融、粮食造成了巨大冲击,加剧了通胀难题。应对通胀问题,美国需要的是找准病灶、 ②_。但美联储却寄希望于通过单一的利率政策来抑制经济过热以解决通胀难题,反而给美国经济增长蒙上了阴影。
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命运 ③_,美国在制定货币财政政策时却只顾自身眼前利益。美国媒体将美联储大举加息的做法称为“美元微笑”。面对“高烧”,加息政策真的能挽救世界经济吗?答案绝对是否定的。美元往往在美国经济强劲或疲弱的两个极端升值,美元升值将促使国际资本回流美国,最终令不少国家蒙受恶性通胀和资本外流的双重冲击,恐将世界拖入更大危机。
16.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7.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设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古城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古城光保护不利用不行,光利用不保护更不行。 ① ,是古城保护的难点。许多地方为了保护而保护:迁走古城原住居民,只给游客留下一座空城。人们来到古城游玩,不仅是为了观赏古城风貌、历史建筑, ②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没有了居民惯常生活痕迹的古城,就没有了文化浸润的生活,看不到居民灯光烟火的古城,便说不上拥有多少生命力。
要让古城富有生命力,除了保护,还需要活化利用古城的文化遗产。将文物的历史文化内涵延伸到公共文化服务中,将民间文艺活态融入人们生活中,从而焕发出古城的勃勃生机。同时,发展文旅带来的经济收益,也能够让居民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保护古城的益处,从而激发他们保护古城的主动性。由此,古城的保护和利用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 下列各句中引号的作用,与文中加点字的引号相同的一项是( )
A. 书画同源的造型观使大写意在“形似”的层面摆脱了具象刻画的束缚。
B. 我们摩挲这本书时,或许思绪会接上“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的老庄思想。
C. “川藏第一隧”——二郎山隧道,将我们通行天堑二郎山的时间缩短了。
D.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2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长津湖》被专家称为新时代战争影片标杆之作。它以恢弘的笔调,史诗般地呈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长津湖战役,讲述了一个志愿军连队在极度严酷环境下坚守阵地,奋勇杀敌的感人故事,塑造了将青春、热血与生命化作守护祖国的铜墙铁壁的志愿军战士的英雄群像。饰演男主角的吴京说:“影片中有一句台词:‘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了,我们的后辈就不用打了。’这凝聚了先辈们的心声。”抗美援朝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了保家卫国,保卫人民的胜利果实。影片传递出的精神和信仰,就是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人民至上,我们的军队才能激发出无往而不胜的强大力量,战胜强敌。观众通过影片也记住了这些为了后辈而牺牲的先烈。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本资料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贵州省遵义市南白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山西省晋中市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河南省洛阳市强基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10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海南省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大附中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2026届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安徽省县中联盟大联考2025-2026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安徽省天一大联考2025-2026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四川省百师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