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现代化是一次深刻的文明改造,是文明形成后最伟大的变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过程中变得更加壮大,通过吸取外来文明精华,使古老文明更丰富、更有活力。借助现代化,中华文明融合了世界,也融入了世界。文明互鉴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文明载体和中华文明“内核”的问题、中华文明的融合本性即“外融”的问题、在现代化过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问题。
第一,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文明的两个载体相辅相成,完美对接,保证了文明的主体性始终坚固。文明有两个载体,一是精神的载体,即宗教或非宗教的学说,这是文明的意识形态;二是政治的载体,即国家力量,这是文明的制度保障。中华文明的特别之处,就是在两千多年前就形成了精神载体(孔子学说)和政治载体(统一国家)的完美对接,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在人类文明史上,只有中华文明经历几千年时代变迁而延续至今,其基本特征始终不变。究其原因,是文明的精神载体和政治载体始终相互依存,完美对接。孔子学说提倡天人秩序,主张社会安宁;统一国家力量则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文明这两个载体牢固对接,就形成了中华文明的基本“内核”,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
第二,中华文明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具有高度的融合性,有能力并且有意愿融合一切外来文化。黄帝族和炎帝族融合的传说,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源头。夏商周三代的变化和秦汉统一国家的出现是中原文明与周边文明互动的结果,标志着中华文明奠基时代的完成。这以后,“中国”和中国以外“异域”的交融互动就成为融合的主题。中华文明的每一次壮大都是在融合中完成的,“内核”和“外融”同时起作用。在几千年时间里,中华文明依靠强大的融合力,兼收并蓄,有容乃大,不仅在重大危机的冲击下转危为机,并且通过吸取外来文明而使自己更有活力,更能适应时代变化。
第三,在现代化过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19世纪中叶开始,中国面对新的危机,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挑战。19世纪中叶,英国人借助大工业的力量,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其他西方列强蜂拥而上,试图瓜分中国。中西力量的悬殊是显而易见的,农业生产力不敌工业生产力,整个世界由此发生巨大变化,众多古老文明纷纷面临生存危机,中华文明也不例外。
从危机的性质看,这场危机不仅是国家层面政治性的危机,也是一次文明危机,它关系着国家的生死存亡,也决定着文明的延续。经过几代仁人志士的艰苦探索,中国人最终找到了出路,那就是完成中国的现代化。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坚守中华文明的基本内核,坚持核心价值观,坚持精神力量和国家力量的通力合作,保证精神载体和政治载体各守其责;另一方面,我们以最开放的态度对待世界各种文明,包括西方文明,毕竟西方是现代化的发源地,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积累了经验,也留下了教训,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诸多可借鉴之处。我们也以最谦逊的态度对待非西方国家的现代化经验,学其所长,避其所短,和各国共同探讨现代化成功之路。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政治、经济、社会的全方位变革,也是又一次文明大融合,其规模之巨大,内容之深刻,前所未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建设起来,它既是传承,也是拓新,其产生的世界影响,一定与历史同在。
(摘编自钱乘旦《文明互鉴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材料二:
早在先秦、秦汉时期,中华文明就已经形成了五大文明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文明模式,其物质文明主要表现为以农耕传统为根基,并能包容商业、游牧等多种文明形态,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其政治文明主要表现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其精神文明主要表现为以民为本,老百姓勤俭自强、安土重迁、热爱和平,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其社会文明主要表现为邻里相助、爱国守礼,强调集体主义;其生态文明主要表现为“天人合一”思想。这五大文明体系,根基在于农耕传统。正是农耕传统塑造了中华文明一系列的文明基因和文明传统,使得中华民族一方面保持文明主线不断裂,另一方面又能革故鼎新,并不断吸收周边地区和民族的先进文化因素,展现出勃勃生机。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和“创新性”。
从中华民族传统文明角度出发,我们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解,可以从当代中国相较于传统中国的“变”与“不变”两个方面进行。
在变的方面,当代中国无论是在经济基础上,还是在上层建筑上,都与古代中国有着巨大的差异。在不变的方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核心价值观传承自传统文明。其一,中华传统文明中的大一统和中央集权思想,在今天也有它得以延续之处,成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依托。其二,农业依旧是当代中国的第一产业,农耕文明中重视宗族、邻里互助的精神依旧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存在,乡土中国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精神文明的重要依托。其三,中华传统文明向来有天下大同的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2035年目标和2050年目标,提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这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观的延续。其四,“天人合一”思想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完全契合,可以成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生态文明的重要依托。
(摘编自王祁《从中华民族传统文明走向现代文明》)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文明的精神载体与政治载体在两千多年前就实现了完美对接,形成了中华文明的全部“内核”,促进了中华文明的稳定发展。
B. 中华文明是在炎、黄两个部族的融合中产生,在从夏代到汉代的中原文明和周边文明的互动中奠基,此后不断地在融合中壮大。
C.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西方文明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因为西方是现代化的发源地,而现代化是中华文明能够延续下去的必然选择。
D. 当代中国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上与古代中国差异巨大,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核心价值观仍然传承自中华传统文明。
2. 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采用了总分的结构,先总述文明互鉴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关系,再从三方面展开论述。
B. 材料一在提出“文明的两个载体”后,指明了中华文明的两个载体,并论述了二者的关系和作用。
C. 材料一和材料二使用了“第一”“其一”等序数词,条理清晰,显示出材料层层深入的论证思路。
D. 材料二进行了古今对照,既提到了“天人合一”等传统思想,也提到了“共同富裕”等现代理念。
3. 根据材料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句子或短语,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涌现了许多璀璨的文明,但很多文明已经不复存在, ① 。这与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息息相关。中华文明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形成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 ② 、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文明模式。这五大文明体系的根基是 ③ ,它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文明基因和文明传统。
答: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
4. 学校“中外文化交流周”活动需设计宣传标语,有同学提议选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请结合材料二,对这一标语加以评析。
5. 有同学认为,传承中华文明就是要多穿汉服,还原冠礼、笄礼等仪式。该观点是否正确?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烽火晓烟
葛亮
在接近这个村落时,已是傍晚。阿响很疲惫,但仍自强打精神。身上的军装是精湿的。南雄大岭的风雪,化了水,渗进了衣服。衣服紧紧地贴在身上,冷得彻骨。耳畔炮火的轰鸣,似乎还未冷却。
锡堃坐在牛车上,裹着件棉袍,一边咳嗽,一边奋笔疾书。如今这随军的“捷声粤剧团”,只剩下他一个编剧,演员也失散了数个。几个受重伤兵士躺在禾秆上冻得发着抖,是断不可让他们睡去的。睡过去了,便醒不来。锡堃便唱《陆文龙归宋》,“乡关远隔山山岭岭,朝朝晚晚人难宁,身居这异国,愁怀无尽罄,每偷偷向风泪盈盈”,年纪轻些的战士,听着听着,便用袖子擦眼睛。
段老板就打断他,“七先生,这词叫不醒人啊。”
锡堃便说:“这后面不就是,‘长练好本领,英雄争气盛,文龙初闯阵,一战已功成’嘛。”
段老板便说:“罢了。”
段老板脱了上衣,在平地上连翻了几个长筋斗。级翻、长翻、鹰翻,看家的本事都使出来……
锡堃唱了半夜,他翻了半夜。直到增援的军医来。到底还是有一个睡过去了,再未醒来。阵地上便没有人说话。这时前头的哨兵回来,说:“村尾有个道观,看见光,仿佛有人。”
团长就叫上段老板,抬上几个伤兵。到村尾,果然是一座道观。观内可见一座古塔,在这小村,如鹤立其中。团长便去敲门。敲了许久,出来一个老道士,张了一眼,就要关上门。
段老板眼疾手快,挡住门说:“这位道长,且听我一句。”
里头仍是把着门,嗡声道:“本观不涉兵刃。各位请回吧。”
“普天之下,哪里有人天生就是个兵呢?不为国难,谁愿舞刀弄枪。”
里头便冷笑,“看你的身架,就是个从小练武的吧。”
段老板愣一下,说:“我其实是个唱戏的。”
“唱什么行?”
“自然是武行。”
那门竟然开了。老道士出来了,“既然是武行,我就试你一试。”
他便返身回观里去。未几,拿出了一张大弓,递到段老板手中,“少说有六百斤。你要是能拉开,小观山门可就敞开了。”
段老板将弓拿到手里,沉甸甸的。举手便拉,那弓纹丝不动。道士便要将弓拿回来,“这弓在小观放了十多年,就没人拉开过。请回吧。”
段老板说:“且慢。”他便放下了弓,在空地上先打了一套形意拳。慢慢地收势,气沉丹田。再接过弓,竟慢慢拉开了。拉了一个满弓。
旁边的人屏息看着,这时候纷纷叫好。那道士捋一下胡子,也不多说话,便将道观的大门打开了,作了个“请”的姿势。团长便和段老板招呼人,将伤员先抬进去,安排在观后的山房。
“捷声”的班底,便驻扎在玉皇殿后的“老律堂”。待安顿下来,阿响一摸锡堃的额头,更烫手了,不免有些焦急。这时,就见那老道士推门进来,手里抱着被卧,还拎着半只腊鹅,“小观里没拿得出手的东西,这还是年前的腊货。我是老得咬不动,你们拿去煮煮打牙祭吧。”
这时他听到,锡堃在那烧得已经说起胡话来。道士便蹲下身来,看一看锡堃,将手指搭在他脉上,阖目,睁开,“这是感了风寒,邪气入里了。”
他便转身出去了,再回来。手里拿着几个纸包,“煎半个时辰,先喝三副看看。”他见阿响不接,就冷笑一声,说:“以为小观只有讹人的符水吗?这是正经的草药。”
暮色浓重,这间叫“玉泉宫”的道观里,此时洋溢着奇特的气息。那是外面临时架起的大灶起锅正在炖着的腊鹅,和阿响用小炉子煲着草药,交织在一起的味道。初闻着有些冲鼻,可闻久了,便产生了奇异的和谐。一种浓郁而清凛的香,在轻寒的空气中氤氲不去。
半夜,阿响朦朦胧胧地,一个激灵,醒过来。他擦一下嘴角的口水,想明明看着锡堃,怎么就睡着了呢。
他回头看一眼,身边的被卧,没有人。倒看见青白的月光里头,坐着个人,是锡堃。他忙走过去,将手背在锡堃额上试一试,烧竟退了。他也就安心下来,“这个老道的草药,好犀利啊。”
过了一两日,躲日本人的村民,陆续回来了。听说来了自己人的部队。有些就带了酒食,到观里来。送的都是本地乡食,一串腊田鼠,几只用大盐腌好的禾花雀。难得还有一小埕双蒸酒。村民细细看段老板,说:“天神!这模样,可就是关老爷再世啊。”
段老板摆摆手说:“我就是个唱戏的。文曲星在这里!”就将锡堃推出来。
锡堃就问村民:“你们平常听什么戏?”
村民说:“穷乡僻壤,能听到什么,过大年能听几出串乡来的白字戏。”
锡堃想想说:“叫上大伙,晚上我们唱戏给你们听。”
是晚,就在道观前面扯了一块幕布,算搭上了台。给村民们演《桃花扇底兵》《孔雀东南飞》,还有一出《梳洗望黄河》,是锡堃新编的戏。说的是一个孀妇,二子从军,在黄河以北服役,经年不归。妇乃梳洗祭夫,佑子同归。其子得胜归来,终得团聚。村民屏息看着,听着。一两个眼浅的少女,终于嘤嘤地哭出来。阿响心里也酸楚,但他定定站在台上,动也不敢动。因为演员不够,他客串了一个骑兵的将官,却也披盔戴甲,上了整套的头面。只有一句词,“众将士!”是迎敌前的将令。他便收拾了中气,喊得格外豪气干云。
待到段老板上台,演一出《单刀会》。举着一把青龙偃月刀,捋长髯,只一个亮相。此时万里无云,月光亮白如洗,关羽英姿丰神,台下叫好之声不绝。
戏散了,村民尽兴而归。锡堃兴奋得很,说:“那些不叫我写新戏、演新戏的,我只恨今晚不能叫他们看看,自打嘴巴。”
这时候门开了。老道士走了进来,手中却举着那把古弓,对着段老板便是一个揖。段老板忙起身回礼。老道说:“先前是我怠慢了。段老板这出《单刀会》唱得连我这个垂暮之人都热血满腔,何况阵前将士。这把长弓,是我师父的习武之器。他驾鹤后,就再也没有人拉得开了。如今见了真英雄、生关公,是缘分到了,我就将它赠与你,算是物得其所。”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耳畔炮火的轰鸣,似乎还未冷却”,运用通感的手法,说明军队刚刚经历了一场战斗,为后文的情节作了铺垫。
B. 文中炖腊鹅和熬草药的味道交织在一起,营造了祥和温暖的氛围,舒缓了行文的节奏,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体恤之情。
C. 阿响“众将士!”一句喊得豪气干云,这句台词是戏中的号召,也是现实中阿响作为军队领袖对战斗士气的鼓舞。
D. 段老板一出《单刀会》,既是对关羽英雄故事的精彩演绎,也暗合他本人以武立身、以义服人的精神特质。
7. 关于锡堃这个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锡堃是一名戏剧编剧,在行军途中即使生了病,也仍然“奋笔疾书”地创作,可见他对戏剧的热爱。
B. 锡堃为了不让重伤兵睡着,唱起《陆文龙归宋》来鼓舞士气,体现出他作为随军剧团成员的担当精神。
C. 锡堃思念家人,所以在编排《梳洗望黄河》时,突出了“家人团圆”的主题,这也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D.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说明锡堃主张戏剧创新,《梳洗望黄河》演出的成功鼓舞了他,使他更加坚信这一主张。
8. 段老板拉弓“先败后成”,这一情节设计巧妙,请简要分析。
9. 本文展现了中国军人(不含随军剧团)怎样的精神风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并谈谈本文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来展现他们的精神风貌。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八佾》)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节选自《论语》)
材料二:
子贡问于孔子曰:“赐倦于学矣,愿息事君。”孔子曰:“《诗》云:‘温恭朝夕,执事有恪。’事君难,事君焉可息哉!”
“然则赐愿息事亲。”孔子曰:“《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事亲难,事亲焉可息哉!”
“然则赐愿息于妻子。”孔子曰:“《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妻子难,妻子焉可息哉!”
“然则赐愿息于朋友。”孔子曰:“《诗》云:‘朋友攸摄,摄以威仪。’朋友难,朋友焉可息哉!”
“然则赐无息者乎?”孔子曰:“望其圹,皋如也,颠如也,鬲如也,此则知所息矣。”子贡曰:“大哉乎死也!君子息焉,小人休焉。”
(节选自《荀子·大略》)
材料三: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老聃曰:“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老子曰:“子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度数,五年而未得也。”老子曰:“子又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阴阳,十有二年而未得。”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于其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于其亲;使道而可以告人,则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然而不可者无他也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由中出者,不受于外,圣人不出;由外入者,无主于中,圣人不隐。”
(节选自《庄子·天运》)
10. 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A]而不可者[B]无他也[C]中[D]无主[E]而不止[F]外[G]无正[H]而不行。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敏以求之者也”和材料三“乃南之沛”两句中的“之”意思不相同。
B. 焉,怎么,和《兼爱》中“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焉”意思相同。
C. 恶,音wū,何处,和《〈老子〉四章》中“物或恶之”的“恶”音义均不相同。
D. 与,给,和《五石之瓠》中“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的“与”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以好学自诩,他进入太庙,每件事情都要问一问,他认为自己忠信的品格比不上其他人,但是没有人比他更好学。
B. 孔子指出废寝忘食地空想是没有益处的,不如勤奋地学习。他表示自己的知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后天勤奋的学习中获得的。
C. 材料二中孔子大量引用《诗经》的句子来教育子贡,这与《论语》“小子何莫学夫《诗》”章都能体现孔子对《诗经》的重视。
D. 材料三中,孔子为了追求道,而拜见老子,向老子求教,这与材料一“朝闻道,夕死可矣”章,都体现了孔子对道的孜孜追求。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子贡问于孔子曰:“赐倦于学矣,愿息事君。”
14. 请用材料一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孔子对学习的态度,并作简要分析。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尹村道中①
王安石
满眼霜吹宿草根,谩知新岁不逢春。
却疑青嶂非人世,更觉黄云是塞尘。
万里张侯②能奉使,百年曾子③肯辞亲。
自怜许国终无用,何事纷纷客此身。
【注】①本诗是王安石早年出使契丹的路上所作。②张侯:指西汉时出使西域的张骞,他被封为博望侯。③曾子:即曾参。齐国曾欲聘曾子为卿,曾子因父母老迈而推辞。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霜”“宿草根”意象突出了环境的寒冷、荒凉,“满眼”凸显了景色的单调。
B. “新岁”说明在年份上已经到了新年,“不逢春”表明在季节上春天还没到来。
C. 颔联用“青嶂”“黄云”两种典型的边塞风物,勾勒出独特、新奇的塞外景色。
D. 从颈联中“万里”“百年”两个表示时空的词语来看,本诗借鉴了杜甫的《登高》。
16.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颈联和尾联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老师引用《〈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诫同学们要有反思精神,看到别人的优缺点时,想想自己能不能从中汲取经验或教训。
(2)小明在读《〈老子〉四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发现这两句话与《劝学》中“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两句都是用行路为喻,强调积累的重要性。
(3)古诗词中,常用自然的永恒来反衬世事的变迁,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语是比较适宜于用短句的,这可以说是汉语的一个特点。 A 在汉语里,不用实词的形态变化来表示语法关系,一个句子的语法关系往往靠词的排列次序和虚词来表示。 B 一个句子过长,词语就多,这些词语的次序就很难安排妥当,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就表示不清。关系没有表示清楚,那这句话理解起来就有困难了。 C ,我们说话的时候,往往是用只包含几个词的短句,很少用到长句子。从修辞的效果上看,短句子的好处是明确、敏捷、有力。
当然,( )。汉语用长句,是汉语自身发展的结果,也是受到欧洲语言影响的结果。汉语中一些欧化的句法先由翻译作品介绍进来,逐渐影响了一部分人的写作,写作再影响了口语。
句子长起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修饰语用得多,二是联合成分多了。修饰语用得多有什么效果呢?话可以说得细致严密。因为修饰语是用来修饰主语、谓语、宾语等句子成分的。修饰得好,描写就会细致,各种关系就表现得严密。联合成分多又有什么效果呢?比如一个句子中有联合的谓语,可以把互相关联的事物连缀起来,一气说出,不使语气中断。也就是说,联合得好可以使文章的条理贯通,气势畅达。
①长句有长句的用处,②短句有短句的用处,③在写作中,④必须按照思想情感的请求来造句。⑤一般说来,⑥在一篇文章之中,⑦完全用短句或长句虽然有,⑧但是不太多。⑨较多的是长短句并用。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答:A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
19. 将下列语句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汉语既能使用长句,也能使用短句
B. 在汉语的表达中,偶尔也会使用长句
C. 汉语适宜用短句,不等于说汉语不能用长句
D. 写文章时,要长短句结合
20. 根据上文,下列句子中联合成分较多一项是( )
A. 他当时正站在账房间他那张凳子最低的一根横档上。
B. 他把鱼叉刺在鲨鱼两眼之间那条线和从鼻子直通脑后那条线交点上。
C. 我们住在温泽里这座空荡荡房子的两个小客厅中。
D. 大姑娘想起娘家的果木园,想起满树果子,想起果园里的蒿草堆。
21. 文末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2. 结合上文,请从长短句的角度,分析这段话。
我这次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经公同卖给别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须赶在正月初一以前,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
(鲁迅《故乡》)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如行路,或疾步前行,或驻足凝望。有人坚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认为要持之以恒地“走下去”;也有人深谙“欲速则不达”之理,主张在奔忙中“停下来”。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本资料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安徽省县中联盟大联考2025-2026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安徽省天一大联考2025-2026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四川省百师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湖南省多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二10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word试卷+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浙江省强基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浙江省六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浙江省精诚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10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试卷+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湖南省衡阳市八中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江苏省南通市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