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74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记者:稀土是什么?您能给我们科普一下吗?
沈保根:稀土是元素周期表中15种镧系元素以及钪和钇共17种元素的总称。由于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稀土成为制造许多高科技产品与支撑众多新兴产业的关键基础材料,被誉为“新材料之母”。
稀土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它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能源、交通、通讯、制造、生物、光学、超导、医学等方面。所以有的人把稀土理解为“现代工业维生素”“万能之土”和“21世纪新材料宝库”。
全球好多地方,都有稀土。所以稀土并“不稀”,但是真正适用的、能够有开采价值的数量,其实并不多。
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稀土矿物和含稀土元素矿物有250余种。稀土含量较高的,就是我们说的价值比较高的,占的比率很低,也就是6%不到,加起来也就五六十种。这五六十种矿物中间,作为矿物质且有开采价值的,大概就10来种。有的含量太少,没有开采价值;有的虽有开采价值,但是开采成本非常昂贵。
记者:
沈保根:我国稀土科技创新、资源和产业发展态势越加有序,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话语权越发增强。自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开始在稀土资源开采、冶炼分离和材料生产等领域建立了全球优势地位。自1995年以来,中国一直保持着全球稀土市场供给度90%以上的领先地位。随着我国一系列稀土管制政策的实行和世界主要工业国家轻稀土矿山的相继开发与供应,未来世界轻稀土生产依赖中国单边供应的格局将有所变化。但中国在全球重稀土的供应上,仍将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记者:目前,我国稀土产业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沈保根:在稀土资源端,我国的资源优势正在受到挑战。近年来海外稀土资源开发发展迅速。在稀土应用端,我国在稀土磁性材料、催化材料、光学材料以及抛光材料等功能材料的研发和生产水平,已经实现了从跟跑向并跑的转变,有些领域已处于领跑位置,相关材料的产量和质量具有国际话语权。
此外,我国稀土资源的有序开采、供应和功能材料产业的持续发展,拉动了国际市场稀土价格的连年提升。美日澳等国开始打造盟国内部循环的稀土资源开发投入,旨在摆脱对我国稀土供应的依赖,尽快追赶和超越我国,最后达到反制我国的目的。
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开采也好,冶炼也罢,以及分离,都要涉及到环境保护的问题。如果我们把矿藏开采出来了,稀土资源也分离出来了,却把环境给污染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记者:您一直从事材料科研工作,您体会最深的是什么?
沈保根:做科学研究,你要想做一点事情,不付出努力是很难成功的。
同一个研究领域,你想想看,全世界有多少人都在研究同一个事情。你想做得比别人好,怎么办?不去好好努力,那真的是很难成功的。做科学研究永远是“只有第一,没有第二”,所以我们得想办法不断创新。
(摘编自沈爱群、乔韵鸥《专访中科院院士沈保根:揭秘“稀土”背后的故事》)
材料二:
战略性矿产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国防现代化建设、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保障,稳定、充足的资源供应对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至关重要。目前,我国一些大宗矿产对外依存度已接近或超过50%。2022年中国的原油和天然气等能源矿产对外依存度分别为71%和40%;铁、铜、铝等大宗矿产对外依存度分别为81%、83%、65%;锂、钴、镍等关键矿产的对外依存度分别在85%、95%、90%以上。预计到2035年,这种大规模依赖进口局面难以根本扭转。
随着大国竞争的激烈加剧和科技进步的深入开展,全球战略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将会发生新的变化。
我国有必要根据政策变化和新的国际形势,及时调整战略性矿产目录,可将更新周期调整为3~4年,最多不超过5年。
战略性矿产对于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至关重要,其需求也会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国际关系的变化而变化。深入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以科技创新提升储量水平,以政策创新增储上产。对于战略性矿产勘查,可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与5G通信站、物联网、新能源汽车充电站等新基建相关的战略性矿产需求未来可能会爆发性增长,如钨、钛、锑、钴、稀土等,有必要提前做好战略储备。
我国部分战略性矿产虽然资源丰富,但缺乏高端应用技术。例如我国虽然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粗镓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但高端稀土、镓等稀有金属产品生产能力较低,仍处于稀土、稀有金属产业链的底端,资源高效利用仍受制于人。因此,应加强科技研发,延伸战略性矿产产业链;加强关键矿产产业链供应链的协调,及时“稳链、补链、强链”。通过技术提升来提高战略性生产的附加值,跻身高端产品产业。
近年来,通过不断吸收新发展理念与新技术,绿色开采已开拓出绿智融合的低碳发展道路。数字化、智能化等新兴技术赋能矿山绿色开采,通过优化采矿方法,推广使用智能化采矿设备,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提高采矿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开采回采率,实现降本增效。发展循环利用技术,提升“城市矿产”开发能力,将继续提高二次资源回收利用水平,降低能耗和碳排放水平。
(摘编自陈从喜《战略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进展与展望》)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已发现稀土矿物和含稀土元素的矿物之中,目前具有开采价值且开采成本不高的稀土矿藏少之又少。
B. 只有保证战略性矿产资源的供应稳定充足,我国才能实现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在大国激烈竞争中占有优势。
C. 全球战略性矿产资源开发和需求的变化,很大程度上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和国际关系的变化密切相关。
D. 如果提前做好战略性矿产的储备,就能满足新基建对战略性矿产的需求,保障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用“跟跑”“并跑”“领跑”三个词语,概括了我国一些功能材料在研发和生产水平方面的三个发展阶段,既恰当又形象生动。
B. 记者最后请沈保根院士谈谈从事材料科研工作体会最深的是什么,这是为了消除彼此的陌生感,拉近双方的距离,有助于访谈的深入。
C. 材料二从我国某些矿产对外依存度的数据中,得出“到2035年,这种大规模依赖进口局面难以根本扭转”的预测,具有一定的依据。
D. 材料二在指出我国应根据新的国际形势调整战略性矿产目录时,采用了“有必要”“可”两个语气强弱不同的词语,表述准确恰当。
3. 材料一横线处需补写出记者要提的一个问题,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全球稀土供需格局是否会变化?
B. 未来世界轻稀土生产情况怎样?
C. 我国稀土产业的发展状况怎样?
D. 中国稀土供应的格局会变化吗?
4. 记者请沈保根院士科普一下稀土是什么,沈院士的回答是如何做到科学性和普及性的?请简要分析。
5. 目前我国稀土产业面临挑战,我国应如何应对?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黄河东流去 (节选)注】
李 凖
道光二十三,黄水涨上天,冲走太阳渡,捎带锦家滩。
——黄河民歌
晌午以后,赤杨岗村子里只流进了二三寸深的黄泥水。人们看着脚下像箭一样乱跑的水流有些害怕,后来看着水没有多大劲,就又大意起来。
到了黄昏时候,天空中忽然出现了奇异的景象。天忽然黄了!它不像晚霞夕照,也不像落日余晖,却像是一层几十丈高的黄尘和水雾弥漫在天空。接着狂风呼叫起来,这风也怪,它是从地面溜过来的,不见树梢有大的摆动,却把地里的麦子,路旁的野草吹得像捺住头一样直不起腰来。这时,大家在街上站着,忽然感到两条腿上直发凉!紧接着一阵呜——呜——呜的嚷叫声隐隐地传了过来。
春义说:“莫不是日本鬼子过来了吧?”
李麦说:“不像是……没有枪炮响声啊!”她又说:“怎么这么大灰气?什么也看不清!”
李麦还当是云彩,天亮眼尖,大声喊:“水!黄河水下来了!”
小马庄在赤杨岗东边,离赤杨岗只有五六里地。人们看到那浑浊的黄河水,像几万头凶猛野兽一样冲了过来。只一转眼工夫,一个三十来户人家的小马庄,只剩下几棵杨树梢,其他什么也看不见了。
这时大伙全吓懵了。他们也不知道往哪儿跑。
李麦喊着:“跟我来!”她带着头向沙岗上跑。
水铺天盖地地卷过来,当李麦站在沙岗上朝村里看时,只见家家户户的房子都像矮了半截似地泡在水里。
李麦看着沙岗上的人,北街的几十家,大部分都跑上来了。
就是长松一家、徐秋斋老头还没有出来。
李麦对天亮说:“天亮,你赶快到村里看看,你长松哥家和你徐二爷家,赶快去!”
天亮正要下水,蓝五对春义和柱子说:“一个人不行,咱们都去!”说着几个人蹚着水回村里了。
没多大一会儿,蓝五拉着一只木筏过来了,筏上坐着徐秋斋。天亮和春义又蹚着水到了长松家大门口,把这一家人推上了沙岗。
天黑下来了,李麦突然想起了申奶奶。她说:“天亮,怎么没看见你申奶奶?”天亮说:“我也没看见。”李麦一急就想蹚水回村,天亮说:“妈,我去!”徐秋斋喊着他,从腰里掏出来一盒火柴给了他。
摸到申奶奶家的小草屋门口,门开着,天亮叫着:“申奶奶!申奶奶!”里边没人答应。天亮大着胆走了进去,他划了根火柴,只见申奶奶穿着一身新衣裳,盘着腿闭着眼坐在自己的床上。
天亮拉住她一只胳膊背上就走。申奶奶这时忽然哭喊起来,一边哭喊着,一边还用手打着天亮的头。
天亮背着她只管跑,一口气跑到了沙岗上。天亮把她放在地上,她还是赶着打天亮。天亮只好笑着含着泪由她打。
李麦看着,又心疼老人,又心疼自己孩子。她随手在地下拾了一根小柳枝,递给申奶奶说:“婶子,你用这打他!用这打手不疼。”
申奶奶听见是李麦的声音,才住了手。她说:“天亮他娘,你们不要管我,我不想活了!”
“为啥不想活?婶子!是条命都得活!”
“怎么活?这一次大水逃不了这条命了。”
“咱出去逃荒,咱出去要饭。等光景好了,水退了再回来。”
“天亮他娘,你是好人,你的心我知道。可我现在逃荒……”
李麦擦着泪说:“婶子,走不动路,我们背着你;要不动饭,我们给你要!”
她们两个人在哭着说着,沙岗上几百口子人,没有一个不掉眼泪的。他们饮泣的声音和黄河波浪的呜咽声混合在一起。
别人都撑着筏回村打捞东西,长松家里没有什么东西可找。他腰里掖着一把镰刀,撑着筏来到村外他新买的那块地里。这块地只有一个地角还露出那可怜的黄土。
“留下点什么呢?”“对,就把我这把镰刀埋在这块地里吧!这是我海长松的地啊!”他用镰刀在地里挖了坑,把自己的镰刀放进去了,最后,他又把自己那根发亮的黄铜烟袋锅放进去了。
他填着埋着,眼泪止不住地顺着脸颊向坑里滴着……他忍不住抓了一把黄泥土团成一团,放到了自己的口袋里。这是我海长松自己的土啊!
中午下了一阵小雨。雨住以后,各家都搭起窝棚和房子来了。
自从传说中的有巢氏发明房子以后,几千年来,房子变成了“家”的代名词。人们把房子叫作“家”,把老婆叫作“屋里人”。四堵墙把人们分成了一个个社会细胞,两扇门构成了几千年的传统“家庭”。在中国,只了解家不了解国是近视患者,只了解国不了解家则是瞎子。中国的“国家”这个词,是把国和家连在一起写的。
不管在什么地方和什么情况下,家庭的标志和色彩总要强烈地表现出来。哪怕是坐一百里地的火车,他们也要把自家的行李堆在一起,挤在一块儿。中国的家庭结构是如此牢固,她是世界上家庭最多的国家,这可能是中国的悲剧,也可能是中国强大生命力所在。不管是什么,我们都应该认真去研究它。
就在这一场小雨催促之后,沙岗上一个个家庭雏形又出现了。只是一个下午的时间,沙岗上像变戏法似地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简单房子。
夜里,雨过天晴,天显得特别蓝,一丝流云飘过,月亮升起来了。人们在地上横七竖八地躺着,但是都没有睡。月亮把清冷的光辉洒在他们的脸上,寻找着他们眼睛里的泪珠。
就在这时候,忽然一声清脆凄婉的唢呐声,在一棵老柏树下响起来。这是蓝五吹的。
唢呐刚一响,王跑就骂着:“蓝五,你吹啥哩!人心里像棍子戳一样,倒有心思吹!……你要是嘴痒,去树上磨磨!”
蓝五慢腾腾地说:“我咋看着这会儿得吹吹呢。”
李麦这时站起来说:“跑!叫蓝五吹吧!人都快憋死了!叫他吹吧!”
几个小伙子跳起来了,他们喊着说:“吹!拣最热闹的吹!吹他一夜!”
蓝五看大伙突然像疯了一样喊着叫着,他含着泪拿起了唢呐。唢呐悠扬热烈的声音响起来了!
(有删改)
【注】《黄河东流去》以1938年日本入侵中原,国民党军队为阻滞日军南下,炸开河南境内黄河花园口大坝,造成一千多万黄泛区难民流离失所为历史背景,以赤杨岗村的李麦、王跑、蓝五等7个家庭的流亡逃荒为叙事线索,形象地描绘了赤杨岗村难民历时8年从失去家园到重建家园的血泪史、抗争史和奋斗史。
文本二:
实际上有些不以“寻根文学”著称的长篇小说同样闪耀着追寻民族文化精神的爝光。如李凖的《黄河东流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都是如此,徐秋斋和李麦、孙少安和孙少平,这些现实主义文学人物典型形象中都隐含了作者寄托的中华民族刚健不息的精神和意志。李凖和陈忠实的创作几乎一脉相承,他说:“《黄河东流去》就是为了展示民族精神、展示对民族前途的信心而创作的。我要借此证明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任何性质和任何强度的劫难都不能使它一蹶不振,它永远可以凭借自己内在的活力战胜一切困难而生存下去,强盛下去!”可见民族精神的追寻是“泛寻根文学”的艺术灵魂。
(摘编自李遇春《新时代文学的理论特质与创作管窥》)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开篇引用黄河民歌,写出了黄河水患由来已久,危害极其严重,奠定了全文的悲剧基调,也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B. 文本一写“只一转眼工夫,一个三十来户人家的小马庄,只剩下几棵杨树梢……”,这富有镜头感的描写直接表现出黄河水的迅猛。
C. 文本一写“他们饮泣的声音和黄河波浪的呜咽声混合在一起”,这里用两种声音的混合,写出了刚刚遭受水灾的赤杨岗村人的悲伤绝望。
D. 文本二中作者认为,作为“寻根文学”代表作,李凖的《黄河东流去》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都闪耀着追寻民族文化精神的爝光。
7. 关于文本一中结尾蓝五吹唢呐这一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
A. 这一情节着墨不多,却写得较为曲折,主要得益于作者创设的“吹与不吹”的矛盾。
B. 夜里,蓝五在老柏树下吹起了唢呐,唢呐声清脆凄婉,体现了他当时内心的情感。
C. 王跑骂蓝五,是因为遭水灾大家心里都苦闷难受,他觉得此时蓝五吹唢呐不合适。
D. 蓝五“慢腾腾”地回复王跑,既写出了他的胆小懦弱,也表现出了他的人生智慧。
8. 文本一中画线段落让人身临其境,请分析这一效果是如何取得的。
9. 文本二中李凖说:“它永远可以凭借自己内在的活力战胜一切困难而生存下去,强盛下去!”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对“内在活力”的理解。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参①子窋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乃谓窋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然无言吾告若也。”窋既洗沐归,间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曰:“与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曹相国世家》)
材料二:
初,齐王田荣怨项羽,谋举兵畔之,劫齐士,不与者死。齐处士东郭先生、梁石君在劫中,强从。及田荣败,二人丑之,相与入深山隐居。客谓通曰:“先生知梁石君、东郭先生世俗所不及,何不进之于相国乎?”乃见相国曰:“妇人有夫死三日而嫁者,有幽居守寡不出门者,足下欲求妇,何取?”曰:“取不嫁者。”通曰:“然则求臣亦犹是也,彼东郭先生、梁石君齐之俊士也,隐居不嫁,未尝卑节下意以求仕也,愿足下使人礼之。”曹相国曰:“敬受命。”皆以为上宾。
(节选自班固《汉书·蒯通传》)
材料三:
曹参代萧何为汉相国,日夜饮酒不事事,自云:“高皇帝与何定天下,法令既明,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是则然矣,然以其时考之,承暴秦之后,高帝创业尚浅,日不暇给,岂无一事可关心者哉?齐处士东郭先生、梁石君隐居深山,蒯彻②为参客,或谓彻曰:“先生之于曹相国,拾遗举过,显贤进能,二人者,世俗所不及,何不进之于相国乎?”彻以告参,参皆以为上宾。彻善齐人安其生,尝干项羽,羽不能用其策,羽欲封此两人,两人卒不受。凡此数贤,参皆不之用,若非史策失其传,则参不荐士之过多矣。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曹参不荐士》)
材料四:
曹参因萧何之法而治非必其治也唯其时之不得不因也高帝初崩,母后持权于上,惠帝孱弱而不自振,非因也,抑将何为哉?参非周公之德而值其时,乃欲矫草创之失以改易一代之典,则人心不宁而乱即于此起。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惠帝》)
【注】①参:曹参,西汉初年相国。②蒯彻:因避汉武帝刘彻名讳而在《史记》《汉书》中被记录为“蒯通”。
10. 材料四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把答案涂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
曹参因萧何A之法B而治C非必D其治也E唯其时F之不得不G因也H高帝初崩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何以,“何”作“以”前置宾语,与《赤壁赋》“何为其然也”中“何为”的结构相同。
B. 趣,赶快,与《兰亭集序》中“虽趣舍万殊”中“趣”的意义不同
C. 与,参与,与《烛之武退秦师》“失其所与,不知”中“与”的意义相同。
D. 于,介词,对。与《师说》“不拘于时”中“于”意义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惠帝因曹参不理政事而心生不满,便让曹窋私下劝说曹参,而曹参认为国家大事不是曹窋应当谈论的,于是就鞭打曹窋以示惩戒。
B. 蒯通认为东郭先生和梁石君隐居不仕,坚守气节,是难得的人才,以“择妇”为喻向曹参推荐两人,曹参采纳了他的建议,让他们做了上宾。
C. 曹参接替萧何担任汉惠帝的丞相时,正值汉朝百废待兴,他却日日饮酒,无所事事,连安其生这样的贤才都不能主动举荐任用。
D. 王夫之认为曹参之所以“因循旧法”,主要是因为他缺乏周公那样的德行,如果对汉朝刚刚建立的制度进行修改,就会导致人心不安,产生祸乱。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尝卑节下意以求仕也,愿足下使人礼之。
(2)彻善齐人安其生,尝干项羽,羽不能用其策。
14. 洪迈和王夫之对曹参沿袭萧何治国策略的评价并不相同,请分别简要概括。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野人送朱樱
杜甫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①。
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沾门下省②,退朝擎出大明宫。
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
【注释】①筠笼:竹篮。②门下省:唐代官署,杜甫曾任左拾遗,属门下省。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点明地点、时令和事件,以质朴的语言交代起因,“也自红”暗含他乡见故物的复杂心绪。
B. 颔联通过“细写愁破”动作细节,写出诗人对樱桃的珍惜;以“万颗匀圆”的视觉描写和“讶许同”的心理感受,赞叹樱桃的美好。
C. 尾联直抒胸臆。“任转蓬”则直指当前漂泊流离的处境,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厌弃和对归隐的强烈渴望。
D. 全诗构思精巧,以西蜀村民送朱樱的小事见深意,表达了作者寄寓蜀地时较为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16. 诗的颈联“忆昨赐沾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宫”如何丰富全诗的情感内涵?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8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两句,阐明了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待事物的认识。
(2)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音乐声暂停却余味无穷的艺术境界,后常被人用来形容默默无声却比有声更感人。
(3)小明暑假登泰山,见身旁老大爷借助登山机器人轻松前行,不由得想起荀子《劝学》里的“_______,_______”。
(4)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徜徉山水意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24年9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当前,我国正 A 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既蕴含发展优势,( 甲 ),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
从退休年龄制度看,我国现行法定退休年龄是20世纪50年代根据当时我国的基本国情确定的,难以匹配当下的基本国情。
从人力资源开发角度看,一方面,我国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从1982年的8年增加到2023年的14年,在原法定退休年龄不变的情况下,( 乙 ),意味着劳动者参加工作的时间推后,平均工作年限缩短。另一方面,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由“年轻型”转向“老年型”,带来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下降、年龄结构老化等变化,有必要根据这些变化适当调整法定退休年龄,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增加劳动力供给,进而稳定劳动参与率、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
①从劳动者对退休时机的选择看,②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是适应差异化诉求的有效措施。③随着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和健康水平的提升,④提高了一部分老年人继续社会参与的积极性。⑤比如,近年来教育、财政等部门组织开展的“银龄讲学计划”,⑥不少退休教师被吸引投身支教支研活动,⑦在有效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同时,⑧也为他们发挥经验、知识和技能优势提供了舞台。可见,一些老年人仍有施展才干、创造价值的较强意愿,在科教文卫领域,支持有意愿的老年人继续工作,发挥余热;在传统技艺行业,支持有能力的老年人继续传承事业,让更多老有“长”者延续优秀传统;在公益慈善领域,支持有条件的老年人继续慈善事业,助力实现老有所为。
B 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既以人为本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也因时因势优化制度设计,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0. 下列句子中的“意味”与文中加点的“意味”,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对作品中那些富有意味的细节,要反复品味并思考其中体现的作者的情感与态度。
B. 我们提倡科学研究为生产服务,但绝不意味着可以放松基础理论的研究。
C.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含蓄意味,只是轻轻一笑便让我感受到了他背后未言说的深意。
D. 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意味着我们在征服宇宙的道路上又跨进了一大步。
21. 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 请用一个问句概括文章内容。不超过20个字。
三、作文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界限是守护的刻度,有人称突破是超越的宣言。生命的成长是应该在自我设定的界限中扎根,还是在不设限的突破中伸展?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本资料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湖南省衡阳市八中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江苏省南通市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卷+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一中南校区2025-2026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卷+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四川省眉山市眉山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卷+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6届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高三上学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陕西省西安市铁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天津市南开区天津大学附中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江西省创智协作体2025-2026学年高三9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试卷+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江西省宜春市一中2025-2026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