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安徽省鼎尖预测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5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分享:杨老师 2025-05-14 下载支付: 5 立即下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25年春节期间,国产大模型DeepSeek成为全球AI领域的一颗新星。DeepSeek开源版本在文本生成、代码编写、逻辑推理等任务中表现优异。这一突破不仅打破了美国在生成式AI领域的绝对优势,更以百倍性价比提升的实践路径,为我国AI发展注入一剂强心针。

DeepSeek是源于算法、软件与硬件的系统性协同创新成果。DeepSeek的精彩表现是众智和众力相互叠加的成果。尽管DeepSeek模型基于Transformer架构,并非颠覆性基础理论创新,但是DeepSeek的确是AI漫漫征途中的精彩一跃,也为AI未来发展带来了深刻启示。事实上,AI发展迄今取得的成就都是由过往一次次“精彩一跃”绘就而成。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AI就是这样一个注解:约翰·霍普菲尔德和杰弗里·辛顿分别从物理学能量最小和玻尔兹曼分布角度优化神经网络模型参数,为当下深度学习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历史桩基。DeepSeek“渐进式突破”路径证明,通过系统工程优化同样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科技创新中不可忽视系统级工程创新的作用。

DeepSeek之所以实现了百倍性价比提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系统软件层面的深度创新。DeepSeek首先是算法层次的创新,采用了新的MoE架构,即共享专家和大量细粒度路由专家架构。通过将通用知识压缩到共享专家中,减轻路由专家的参数冗余,提高参数效率;在保持参数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划分更多的细粒度路由专家,通过灵活地组合路由专家,更准确和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表达。同时,通过负载均衡的算法设计,有效缓解了传统MoE模型因负载不均衡带来的训练效率低下问题。在系统软件层次,DeepSeek采用了大量精细化的系统工程优化。算法和软件的创新与优化,极大地降低了模型的训练成本。DeepSeek给我们的启示,更多在于如何在有限的算力情况下,通过算法和软件的协同创新,充分挖掘硬件的极致性能。这对中国未来人工智能发展至关重要,也对国内大模型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随着现代工程技术的蓬勃发展,特别是DeepSeek技术使机器学习能力开始更加广泛地普惠大众,重塑机器学习理论根基以阐释这些现象背后的数理机理,使机器学习成为一门兼具理论完备性与技术有效性的学科,已成为当今人工智能领域亟须面对且不可回避的关键科学问题。

(陆航《DeepSeek书写智能时代的中国方案》《中国社会科学报》)

材料二:

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宛如一场跨越文明的深度对话。当西方技术范式主导的AI逐渐陷入瓶颈期,一种根植于东方哲学的新思维正悄然兴起。它不再单纯追求“更大算力、更多数据”,而是从《周易》《道德经》等东方智慧的宝库中汲取养分,重构AI理解世界的底层逻辑。DeepSeek等中国团队的前沿技术突破,正是这场“东方思维范式革命”的序幕。

西方AI像一位“解剖学家”,习惯于将问题拆解为细小的部分,再逐一解决(例如图像识别时先找边缘再组合)。而东方思维则强调整体观,如中医的“望闻问切”。DeepSeek的MoE(MixtureofExperts)架构正是这种思维的体现——它的“智能路由器”能够动态地将任务分配给最适合的专家模块,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同时观察舌苔、脉象、气色,瞬间进行综合判断。

传统模型的资源分配方式固定不变。而东方智慧则讲究“阴阳调和”。MLA(Multi-LevelAt-tention)机制让AI像一位太极高手,能够根据任务的难度动态调节注意力:面对简单问题时“四两拨千斤”(稀疏计算),面对复杂任务时则“全力以赴”(密集运算),从而使资源利用率提升了3倍。

西方AI依赖精确的数学公式,如同“工笔画”般精细刻画。而东方思维则擅长“写意”,用符号隐喻复杂关系。DeepSeek的“潜在注意力”机制正暗合此道——它用抽象向量(类似《周易》卦象)捕捉数据背后的模式,让AI学会“得意忘形”(理解本质而非死记硬背特征)。

技术背后的“东方密码”也令人瞩目。以小样本学习的“格物致知”为例。传统AI需要“读万卷书”(海量数据)才能识别猫狗,而DeepSeek的模型则像王阳明“格竹悟道”——通过分析仅100张图片,就能提炼出“猫有三角形耳朵”的核心特征,实现“见微知著”。这并非玄学,而是科学的新大陆。有人质疑:“把《道德经》塞进代码,不是故弄玄虚吗?”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数理验证表明,MLA机制的动态注意力权重分布,与《河图洛书》的数理结构高度相似。

未来或许会诞生“易经架构芯片”,采用64种基础计算单元(对应64卦)进行动态重组,从而实现更高效、更灵活的计算。西方AI的“人权中心论”可能逐渐转向东方的“万物共生”伦理,让AI学会“仁者爱人”,在发展技术的同时兼顾伦理和道德。当AlphaGo用西方数学征服围棋后,东方AI或许将用“围棋思维”重新发明数学,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开辟新的道路。

东方式AI并非对西方技术范式的否定,而是为技术进化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当硅基智能开始理解“上善若水”(灵活适应)、“大道至简”(高效计算)等东方智慧时,人类或许终将破解那个终极命题——如何让机器既拥有超级大脑,又具备“赤子之心”。这场始于技术、终于文明的对话,才刚刚拉开帷幕。

(李可《东方式AI的历史性登场:东方思维范式重构AI大模型的底层逻辑》中国社会科学网)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DeepSeek大模型实现了文本、代码、逻辑推理等核心能力的突破,从而打破美国在生成式AI领域主导的格局。

B. 202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推动AI技术进步的科学家,说明学科融合发展对推动技术进步有重大作用。

C. DeepSeek通过MoE架构创新,将通用知识压缩到共享专家中,减少了参数冗余,提升了参数和训练效率。

D. DeepSeek的技术突破开创了系统优化加资源高效利用的新路径,成为后发国家参与AI竞赛的主流模式。

2. 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西方AI因对算力和数据的完全依赖而止步不前时,中国AI团队凭借数千年东方智慧的启示开启了新的“范式革命”的序幕。

B. 西方AI习惯上通过局部优化组合成整体,而东方思维则强调整体与部分的动态关联,MoE架构的“智能路由器”就是这样。

C. 利用东方思维擅长用符号隐喻复杂关系的优势,DeepSeek团队用卦象符号表达本质规律,体现出AI对事物核心特征的本质理解。

D. 小样本学习突破对数据的高度依赖,能用较少数据提取核心特征,实现“见微知著”,这与王阳明“格竹悟道”的做法极为相似。

3. 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述和说明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援引约翰•霍普菲尔德和杰弗里•辛顿的事例旨在论证西方科学家“精彩一跃”的作用。

B. 材料一中,DeepSeek在MoE架构上的创新,实际上就是材料二中“望闻问切”东方思维的体现。

C. 材料二以《周易》《道德经》等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思想为论证基础,体现了文化立论的导向。

D. 材料中使用大量的比喻论证,如“注入一剂强心针”“历史桩基”等,使抽象的道理更加具体。

4. 材料一与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对比分析。

5. DeepSeek大模型的底层逻辑主要体现了哪些东方智慧,请根据材料二内容简要概括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枣树的血脉

牛汉

仲春,买了两株腊梅和两株蜀柏,带回小院。院里还有去年栽种的两株马家柚和两株腊梅。冬天,万木凋零,梅花傲雪,紫红,炽热,和攀满青藤的矮墙、凋落的石榴树,正是深冬的境界。七十八岁的母亲,见我买来树苗,说,这么干硬的苗,长大了肯定不好看。我说是梅花,我们村里还没梅花树呢,浪费了这么好的山水。母亲正在蒸千层糕,米浆在木盆里,白白的,母亲用勺子把米浆舀进蒸笼里,米浆变灰,变黄,皱了皮,再舀米浆浇上去。随着蒸汽弥漫,米香一圈圈散发,绕梁不散。

吃了一碗冷粥,我就上床睡了。可能睡得太早,到了十一点多开始做梦。出现在我梦里的是两棵大枣树。一棵大碗口粗一棵小碗口粗,紧挨着在后院,开米黄色小花,蜜蜂嗡嗡嗡,翘着小细腰。树皮黑黑,有规则均匀的裂缝。树冠婆娑,高过了瓦檐。瓦檐下,有一扇柴扉。塌陷的门前台阶,露出青白色的河石。两只斑头鸫在瓦檐和枣树之间跳来跳去。

我披衣站到窗前,窗外是朦朦胧胧的田畴,稀薄的天光浥下来,有稠绒感。青蛙和昆虫在吟叫。雨后的空气,让人感到恬淡。石榴树完全长出了新叶,葳蕤,翻盖下来。枣树去哪儿了呢?我再也看不到,有些伤感。

两棵枣树在老屋的后院子,大哥盖房时,把枣树砍了,盖了两间厨房。枣树是我祖父年轻时栽种的。我小时候,祖母整天坐在树下,端一个笸箩做针线活,我们谁也吃不到枣子。中午,她有午睡的习惯,我的兄弟姐妹们端一根竹竿,劈劈啪啪打枣,在我们捡拾枣的时候,祖母不声不响站在柴扉前,吓得我们四处而逃。她颠着一双小脚,用柴枝追打我们。到了傍晚,祖母叫我大哥架一把木梯,爬上树,把熟枣摘下来分给我们吃。枣由祖母来分,一人一碗,她说,宝儿,不是不肯给你们打枣,而是打枣把没熟的也打下来,可惜。对后辈,她叫谁都是宝儿宝儿的。她其实是个慈祥的老人。

邻家孩子也会在中午来院子里摘枣吃。他踩在板凳上爬上矮墙,钻入南瓜架,躲起来,确定院子无人,爬上树摘枣吃。我祖母看见了,却也不说,扛一把木楼梯,架在树下,扶孩子下来。

鬼节前后,枣盛熟。熟枣向阳的部分,有斑。选枣吃,把有斑的枣挑拣出来,塞进嘴巴里,爽口,脆脆甜甜。枣子将树枝压得往下坠,灰鹊来了,叽叽喳喳,啄食枣子。灰鹊喜欢在枣树筑巢。田翻耕了,灰鹊衔来枯枝干茅草,在枣树丫杈上筑巢,像一顶倒扣的草帽。枣树刚刚发叶,疏朗,小圆叶青翠欲滴。

雨季还没来临,但春日绵绵的细雨,很少会停歇。雨绵绵软软纺下来,拍打一下树身,圆叶沙沙沙沙,落下水珠,透亮圆润。夜雨冗长,我睡在枣树边的厢房里,听着树叶摇落一地的雨声。乡间,有多种雨声是不可以忘怀的,雨声带着广袤天空的静谧和深邃,带着南方淡淡的忧郁和一个感怀之人的细腻。潺潺的屋檐水,在孤夜汇聚了人家深处的孤单;冬日残荷被细密的雨一粒一粒地敲打,凛冽,脆响;芭蕉滚雨声,是彻骨的思念;唯独雨落在枣树上,曼妙而风情。

灰鹊有长长的尾巴,灰白色羽毛,尖尖的喙,在树上跳来跳去。孵雏鸟的时候,枣树开花了,花细密,米黄色。在果树之中,我挚爱的花,是枣花和柚子花。它们不像梨花,不像桃花,不像石榴,盛花期时特别绚烂。枣花柚子花朴素,如河边洗衣的豆蔻少女。我日日在树下观望孵鸟,幼鸟第一天钻出鸟窝,我肯定知道。它耷拉着头,斑白灰白的疏疏稀稀的毛茬,浑身无力的样子,笨拙而可爱。

枣子盛熟,把箩筐吊在树上,把它们摘下来。祖母用一个小畚斗,装上枣子,分送给巷子里各家小孩吃。剩下的枣子,用圆米筛晒在屋顶上,做干枣。

每个院子,都需要种上一棵枣树,我这样想。打枣,是孩童的乐事,用一根竹竿,斜着树叶面,啪啪地打。到了夏天,溽热如焚,拖一张竹床摆在枣树下,盘腿纳凉。萤火四溢,流光如洗,天幕瓦蓝。轻摇的蒲扇,一次次地拂过鼻息暖暖的面孔。这些面孔,是我们生命的纹理。为什么会梦见两棵枣树呢?因为枣树里居住着故去的亲人。

我要种枣树。天麻麻亮,我晃悠着到邻居通前叔家。通前叔和我家是世交,他父亲比我祖父大两岁,以兄弟相称,肝胆相照,至死如此。通前叔刚从地里回来,端一把锄头,雨鞋上都是泥浆。我说,叔,我看看你家枣树,有幼苗的话,想移栽一株去种。他用锄头扒开树下杂草,说,幼苗出来了。这棵枣树有钵头粗,黝黑黝黑,和我家那株一模一样。通前叔说,是你家移栽过来的。

拿着幼苗回家,母亲把早饭烧好了。我几个侄子忙着整理竹簸箕、锄头、柴刀、香、鞭炮、幡纸,预备去我祖父祖母安睡的地方。侄子们问我:叔叔,你今天也去吗?我说,你们去吧。这样的日子,我会在家里静静坐上一天,像期待一次重逢。

我把腊梅拿到另一个地方去种了。母亲纳闷,问,怎么不种了?梅花开起来好看。我说,院子种枣树,幼苗挖来了。母亲说,枣花比梨花桃花都好看,细白,细黄,黄粟米一样。昨天后半夜,我都没睡,老想着种枣树,等我种的枣树婆娑的时候,我可能都老了,我对母亲说。母亲却说,人哪会那么容易老呢?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描绘仲春买树苗的场景,引入“种植”主题,通过现实生活的铺垫,为后文掀起回忆的波澜蓄势。

B. 从梦境中醒来后,作者发出“枣树去哪了”的疑问并以此引出对往事的追溯,形成对家族故事的追叙。

C. 文章无论是回忆性叙述中的儿童视角,还是转入成年后的反思性视角,都是在以“我”的视角展开叙事。

D. 文章开篇从买腊梅、蜀柏展开叙事,到结尾改而移栽象征家族根基的枣树,显示出对文人情怀的疏离。

7. 关于文中对春雨的描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段详细描写通过具体的自然景象强化了枣树与自然环境的联系,突出枣树在作者记忆中的重要地位。

B. “雨绵绵软软纺下来,拍打一下树身,圆叶沙沙沙沙”通过两组叠词的使用,营造出沉浸式的乡间氛围。

C. “静谧和深邃”“淡淡的忧郁”“孤单”等词汇显露出作者在春雨中的情绪以及复杂的乡土记忆。

D. 在回忆枣树被砍伐之后,这一段通过对春雨的描写缓和前文带来的失落感,引出后文对枣树重生的希望。

8. 这篇文章主要围绕枣树展开叙事,却在第六段和第八段两次对灰鹊进行详细描写,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9. 散文以“枣树的血脉”为题,行文过程中“血脉”是如何贯穿始终的?请结合相关内容概括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予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以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窘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米盐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所以甘心于贫贱,不肯求升斗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世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天地之为大与生死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为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变,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

(宋·苏辙《东轩记》)

材料二:

孔子于诸弟子,独称颜回之好学。弟子之贤者众矣,而孔子不以好学许之,岂妄言哉?吾尝论之,弟子之知孔子者,独颜子耳。孔子之道如天然,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颜子识其大者也,故仰之而知其有高者存焉,钻之而知其有坚者存焉。故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欤?”此孔子所以独称其好学也。人诚有见于此,譬如为山,虽覆一篑,未有能止之者也。苟诚无见矣,虽既九仞,不复能进也。此颜子与众弟子之辨也。

(宋·苏辙《古史·孔子弟子列传第九》)

材料三:

颜子居陋巷以致其诚,饮一瓢以求其志,不以富贵妨其道,不以隐约易其心,确乎不拔,浩然自守,知高坚之可尚,忘钻仰之为劳,任重道远,竟莫之致。是以夫子叹其不幸短命,今也则亡,谓其不能与己并立于至圣之域,观教化之大行也。不然,夫行发于身加于人言发乎迩见乎远。苟不慎也,败辱随之。而后思欲不贰过,其于圣人之道不亦远乎?而夫子尚肯谓之“其殆庶几”,孟子尚复谓之“具体而微”者哉?则颜子之不贰过,尽在是矣。

(唐·韩愈《省试颜子不贰过论》)

10. 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行A发B于身C加D于人E言F发乎迩G见乎远。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厚,丰富、优待,与《答司马谏议书》“蒙君实视遇厚”的“厚”字意思相同。

B. 许,称赞、赞许,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的“许”字意思相同。

C.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与《石钟山记》“石之铿然有声者”的“之”用法相同。

D. 致,实现,与《屈原列传》中“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的“致”字的意思不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辙年轻时觉得颜回甘守贫苦是自讨苦吃,后来在筠州为生计奔波无法专心治学,才明白颜回不做官是为避免俸禄妨碍学问,因此甘守清贫坚持理想。

B. 颜回面对穷困饥饿的处境不但毫无怨言,而且能怡然自乐,是因他能按着正理去寻求人生的最高理想,进而能摆脱虚华而达到称王也无法企及的境界。

C. 孔子弟子贤者众多,但孔子唯独称赞颜回好学,肯定他坚持不懈、不断努力追求学问和道德的精神,因为只有颜回能理解自己如上天一样宏大的思想精髓。

D. 颜回因为长期贫困无法维持基本生活,被迫中断求学之路,孔子悲叹其短命早亡,认为他未能与自己共同实现教化理想,所以对他深表惋惜与遗憾。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肯求升斗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2)故仰之而知其有高者存焉,钻之而知其有坚者存焉。

14. 材料三中,孔子评价颜回“其殆庶几”,请根据相关内容简要概括孔子这样说的理由。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丹河闲步

王禹偁

谁爱潺湲到水滨,春来唯有我来频。

沙边坐惯渔翁识,岸上行多白鸟驯。

髭发照看添霰雪,冠缨濯后少埃尘。

今秋更拟营蓑笠,冒雨冲风把钓纶。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以动写静,将听觉感受转化为空间存在,与“清泉石上流”的意境大不相同。

B. “频”字表现诗人春日频繁到访水滨的独有兴致,在与自然亲近中凸显闲适心境。

C. “霰雪”的比喻形成“何处得秋霜”般的视觉冲击,使白发意象的呈现颇具匠心。

D. 蓑笠与渔翁意象呼应,从渔父的职业标识升华为精神自由的象征,使意象更完整。

16. 本诗尾联“今秋更拟营蓑笠,冒雨冲风把钓纶”与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都勾勒出文人人生境界,但二者有很大不同,请结合两诗对比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借自然景象表达归隐心境,写道“________,________”,以云与鸟意象展现超脱尘俗之态。

(2)温庭筠《菩萨蛮》中描绘女子晨妆鬓发与肌肤交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古人常用“落花”表达惜春、思乡或时光易逝之情,如古诗中就有“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句子。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纸出现之前,中国人先是把字刻在龟甲和动物的骨头上,①那时候的文字因而也被称为甲骨文。后来把文字铸在青铜器上,该文字因而被称为金文。②再以后比较流行的是将字写在竹片和木片上,把这些刻有文字的竹片或木片用绳子穿起来就成了册,是为竹简。③比起甲骨和青铜器,竹简更方便而且能写上许多文字,但依然笨重。与竹简同时使用的还有丝帛,④但帛与羊皮一样价格不菲,一般人用不起。所有这些纸发明之前人类所使用的书写材料,不是笨重不便,就是因价格昂贵而让人      A    。因此,给人类文化知识的积累和传播带来了巨大困难。

中国人自古养蚕种桑,用蚕的茧丝制造华贵漂亮的丝绸。(   甲   ),纸作为一种副产品被发明出来。为了充分利用材料,工匠们一般用好的茧子抽丝,而差的茧子用漂絮法做成丝绵。方法是,先将茧用水煮沸,然后放在侵在水中的篾席上反复捶打、漂洗,一旦蚕衣被捣碎、散开成丝絮既取下来。但这时,篾席上往往还残流着一层薄薄的絮片。古人发现,絮片晒干后可以写字,便推广开来。这种絮纸是纸的原始形态。

絮纸只是丝织品的副产品,其原料仍然不太丰富。秦汉时期,人们发现了制作麻料衣服的副产品即植物纤维纸。(   乙    ),很快就流行起来了。1957年,中国考古学家在陕西灞桥的一座古墓中发现了一批纸的残片。经检测,其原料是大麻纤维,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40年至前87年。这批残片就是       B      的灞桥纸,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纸张。

18. 文中第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句的“被”字可以删除。

B. 第②句的“再”字可以用“在”代替。

C. 第③句的“青铜器”之后必须加上“来说”。

D. 第④句“帛”与“羊皮”不可以互换位置。

19. 文中第二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20. 请在文中AB处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

21.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 请根据第二段的内容,在序号处补充完整絮纸制作流程中缺失的环节,每空不超过5个字。

图片1.png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走得远了,你才能找到真实的自己;但很多人走远了,却忘了当初的那个自己。你觉得人生的旅途中那个最真实的自己是在起点,还是应该在终点呢?

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安徽省鼎尖预测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5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