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2025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凤翔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分享:杨老师 2025-09-25 下载支付:5点 立即下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传说是一种常见的民俗学类型,其内容非常广泛,属于散文叙事体,像神话一样。无论是讲述者还是听众都认为传说是曾经发生过的事实,尽管传说的构架通常是基于传统的母题或观念,因而具有程式化的倾向。但是,传说产生的年代比神话要晚的多,传说的世俗的成分要多一些,神圣的成分要少一些,传说中的主要人物是人类。传说的内容从性质上有一部分是具有神圣性的,如关于某一个民族的迁移、战争、胜利以及民族或部族英雄、首领和帝王将相的英雄业绩的传说;有一部分传说是纯粹世俗的,如当代城市传说关注的是城市生活中的凶杀、暴力、恐怖活动和其他与之相关的危险社会现象。

传说有时候又被称为民间历史,这主要是由于在人们的印象中,传说一直被认为是曾经发生过的事实,以往的研究又多侧重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传说。由于传说产生的年代比较接近人们的生活年代,传说中的人物又多为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发生的地点也是人们所熟悉的,因此,人们对传说的真实性的接受程度远远大于人们对神话的真实性的接受程度。这实际上是一种错误的理解。传说中虽然具有某些历史的因素,人们也倾向于认为传说是真实的,但是,传说并不是历史,因为无论是从结构方式还是从情节发展上,传说都具有一种程式化的倾向。

与神话和故事相比,传说的地方色彩很浓,也就是说,传说是一种极易被地方化的民俗事项。神话和故事重在强调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忽视事件发生的地点,而且最大限度地使事件发生的场所与现实生活之间陌生化”“距离化,从而突出了事件的非现实性。而传说非常强调事件发生地点的真实性,尽量使事件发生的场所与人们的生活环境相一致,而且环境越一致,传说的可信度也就越强,也就越能吸引人,使人产生共鸣,从而促进传说的传播。

传说是一种可塑性很强的民俗事项。尽管传说也有一定的结构方式和叙述模式,但与民间故事永恒不变的情节发展结构模式相比,传说的叙述模式可以随时改变,以适应内容的变化和人们的不同的要求。

神话和故事在叙述风格上基本一致,而传说却由于类型的不同而呈现出风格的多变性。例如:宗教传说的目的在于传播、确立和巩固某种信仰,因而叙述风格神奇,引人遐想;而当代城市传说则重在警告和提醒,因而风格诡异,恐怖气氛浓郁。

另外,在谈到民间故事与传说的差异时,迈克斯·路蒂认为:民间故事主要描写的是英雄人物的追求和他们的传奇经历,而传说主要描写的是普通人的经历和遭遇;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能动的,主动去追求,去发现,而传说中的主人公只是非常被动地接受和经历突然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切;故事中的事件都有前因后果,如主人公因善良和勇敢而得到神仙的帮助,而传说中的事件常常是瞬间就发生了,很少交代起因,听者也不关心起因是什么;故事中的主人公都肩负重任,在某种神灵的指引下去面对一切,而传说中的人物都是凭自己的直觉本能地对事件做出反应。

(节选自王娟编著《民俗学概论》,有删改)

材料二:

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有作解释的要求,大而日月星辰,小而一木一石,都希望懂得它的来历,这是好奇心的驱使,这是历史兴味的发展。但一般人在解释事物时和科学家不同,科学家要从旁静观,徐徐体察它的真实,一般人则只要在想象中觉得那种最美妙,最能满足自己和别人情感的,便是最好的解释。他们最美妙的想象是神,所以他们的事物解释就是他们的泛神论。他们在无数古人中只认得几个古人,所以他们所解释的事物的主人说来说去总是这几个。事物是最美妙的,人物是大家认识的,所以一种解释出来,便会给大众所乐道,成为世代相传的传说。

从前的学者不明白这个情形,以为民间的传说是村语俚言,而学者所传的古籍中记着的古事则是典论雅记,至于各地志书里记的古迹也是真实的。从我们看来,这是强生分别,它们的不同除了已写出来和未写出来的一点以外再没有什么。

我记得我对于古迹最早的怀疑,是吴王试剑石。这在虎丘山上已看见了,到虞山上又看见。我想,难道吴王铸了一把剑,从梅里(吴国之都)赶了六十里到虎丘试一下,再从虎丘赶了七十里到虞山试一下吗?因此我猜想,大约凡是一块石头而突然中断的,只要它在那时的吴国境界以内,便都可算作吴王试剑的成绩,刻上试剑石三字,算作定案。

历史家是最煞风景的,他用了考证的方法来拆穿许多美丽的想象。文学家却很近人情,他会将许多美丽的故事渲染得更加美丽。我们可以从民间传说里归纳出许多故事的型式。例如说神力的迅速,便在一昼造好一座宝塔,一夜筑起一座泥城,说神鬼的怕鸡啼,就有许多可以成功而不得成功的工作。说堪舆术的灵验,就有许多科第仕宦和那地风水的种种关系出来。说人力可以克制神鬼,就有黑狗血、海棠油等等药方。这些传说,就为一般民众思想的反映,可以当作他们的思想史看。

(节选自顾颉刚《论地方传说》,有删改)

[注]①民间故事多以从前开头,以从此以后结尾,且多为大团圆式喜剧结局;情节发展过程中,往往采用三段式情景结构,相同性质的事件重复三次;多表现惩恶扬善的程式化主题。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传说往往是基于传统母题或观念架构起来的,但其讲述者和听众往往都认为它像神话一样,是真实发生过的。

B. 传说按内容可划分为两种:反映英雄业绩的传说,反映城市生活中凶杀、暴力等活动及相关危险社会现象的传说。

C. 面对需要解释的事物,科学家通过静观体察其真实,一般人则通过想象进行最美妙、最能满足情感的解释。

D. 学者往往认为古籍、地方志所记载的传说和民间传说区别很大;但除了是否被写出来,它们之间没有差别。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说产生的年代较接近人们生活的年代,并包含历史因素,故易被视作真实。

B. 传说发生的场所与人们的生活环境越相似,就越能体现出浓厚的地方色彩。

C. 宗教传说和当代城市传说的叙述风格不同,这与它们的叙述目的不同有关。

D. 文学家对美丽的故事进行加工,历史学家却拆穿想象,消减了传说的价值。

3.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吴越王钱镠为制服水患频发的钱塘江,命令数百弓弩手张弓射潮,使潮水害怕而后退,故后来潮水到了杭州城边就变小了。

B. 天帝看到人间有一青年从小父母双亡、孤苦伶仃,很同情他,又见他克勤克俭、安分守己,就派神女田螺姑娘下凡帮助他

C. 民间有大量关于包拯清正廉明、铁面无私的断案传说,据研究,这些故事不少是发生在他人身上的,部分是人们创作的。

D. 民间传说李闯王本该坐江山十八年,但因为他入京后连续十八天吃了过年才能吃的饺子,所以只做了十八天皇帝。

4. 两则材料都认为“传说并不是历史”,它们的依据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 下面的内容被人们归类为“传说”,为什么?根据材料一中的相关知识进行解释。

关于飞来峰的来历,有这么一个故事。相传有一天,杭州灵隐寺的济公和尚算知有一座山峰将从远处飞来。那时,灵隐寺前是个村庄,济公怕飞来的山峰压死人,就奔进村里劝大家赶快离开。村里人因平时见惯济公疯疯颠颠的状态,以为他这次又是寻大家的开心,因此谁也没有理会他。眼看山峰就要飞来,济公急了,就冲进一户娶新娘的人家,背起正在拜堂的新娘子就跑。村人见和尚抢新娘,就都呼喊着追了出来。人们正追着,忽听风声呼呼,天昏地暗,轰隆隆一声,一座山峰飞降灵隐寺前,压没了整个村庄。这时,人们才明白济公抢新娘是为了拯救大家。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猎猎——寄珠湖[注]

汪曾祺

暮色从烟水间合起,教人猛一转念,大为惊愕:怎么,天已经黑了!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像从终日相守的人的面上偶然发现一道衰老的皱纹一样,几乎是不可置信的,然而的确已经黑了。你看珠湖上已落了两点明灭的红光,而且幽冥钟声已经颤抖在渐浓的寒气里了。

——而他,仍以固定的姿势坐着,一任与秋同时生长的秋风在他疏疏的散发间吹出欲绝的尖音。两手抱膝,竹竿如一个入睡的孩子,欹倚在他的左肩。头微前仰,像是遥望着这辽远的,辽远的地方。

往常当有一只小轮船泊在河下时,你看白杨的干上不是钉有一块铁皮的小牌子,那是码头的标记了。一些被旅栈伙计从温热的梦中推醒的客人,打一盏灯笼或燃一支蘸着松脂的枯竹,缩着肩头摇摇地走过搭在石级上的跳板跨入舱中,随便又认真地拣一个位置,安排下行囊,然后,亲热地向陌生的人点一点头。我们不能污蔑这一点头的真诚,因为同舟人有同一的命运,而且这小舱是他们一夜的家。

而他,便是清扫舱中堆积的寂寞者。

听了轮船上催客的唢呐后,估量着客人大概都已要了一壶茶或四两酒,嚼着卤煮牛肉,嗑着葵花子了,他,影子似的走入舱里,寻找熟悉的声音打着招呼,那语调稍带着一点卑谦:

李老板,近来发财!

哦,张先生,您还是上半月打这儿过的,这一向好哇!

听着冲茶时水声的徐急,辨出了那茶房是谁,于是亲昵地呼着他的小名,道一声辛苦。

人们,也都不冷落他。

然后,从大襟内摸出一面瓷盘,两支竹筷,叮叮当当地敲起来。我不能说这声音怎么好听,但总不会教你讨厌就是了,在深夜里,尤能给你意外的感动。盘声乍歇,于是开始他的似白似唱的歌,他唱的沿河的景物,一些茁蔓在乡庄里的朴野又美丽的传说,他歌唱着自己,轻拍着船舷的流水,做他歌声的伴奏。他的声音,清晰,但并不太响,使流连于梦的边界的人听起来,疑是来自远方;但如果你浮游于声音之外,那你捕捉灯下醉人的呢语去,它不会惊破一分。并且,他会解答你许多未问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在生客看来是有趣味的,而老客人也绝不会烦厌:

这儿啦,古时候不是这样的;湖在城那边,而城建立在现在湖的地方……

这会儿大概是子下三刻了吧,白衣庵的钟声渐渐懒了。

船慢了,河面狭了呢。开快伤了堤,两岸的庄稼人老不声不响地乱抡砖头石块儿,一回竟开枪伤了船上的客人。所以一到这段不敢不放慢了,这年头……

船到清水潭要停的,那儿有上好的美酒,糟青鱼的味道就不用提……

船俯身过了桥洞,唢呐第二次响起,不管有无上下的客人,照例得停一下的。他收起盘子里零散的钱,掖了盘子,向客人们道一声珍重,上了岸了,踏上了迢迢的归路……他走着,如走在一段平凡的日子里。

他的生涯的另一方面是被围在小孩子们短短的手臂里,教他们唱歌,跟他们说故事,在他们澄澈的眼里得到一点安慰,点缀在他如霜的两鬓间。记得我小时候,曾经跟他学唱:

巴根草,绿莹莹,唱个歌儿姐姐听。

秋虎妈妈的故事,还似一片落在水里的花瓣,有时会泛上一点鲜红。

你要问他为什么如此熟习于河上的风物,河又为什么对他如此亲切吧?他是河之子,把年轻的一段日子消磨在这只小轮船上,那时他是个令同辈人羡嫉、老年人摇头的水手啊,而那时候,船也是年轻的。

他本有一个女儿,死了,死在河那边的湖里。

他的眼睛是什么时候瞎了的呢?我不知道,且我们似乎忘了他是个瞎子,像他自己已经忘了不瞎的时候一样。但是他原本有一对善于问询与答话的美丽的眼睛,也许他的瞎与眼睛的美丽有关系吧?年轻的人,凭自己想去吧!

荒鸡在叫头遍了,被寒气一扑,又把声音咽下,仍把头缩在翅膀里睡了。他还坐在猎猎的秋风里比夜更静穆,比夜的颜色更深。

轮船今夜还会来吗?它也如一个衰颓的老人,在阴天或节气时,常常要闹闹筋骨酸痛什么的。

你还等什么呢?哟呵,你摸摸草叶子看,今夜的露水多重!

脚下,流水永远平和又寂寞地唱着,唱着。

(有删改)

【注】珠湖:是汪曾祺家乡高邮湖的别称,该文为汪曾祺离家后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所作。

文本二: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汪曾祺的初期作品,重点看一下他那时所写的以故乡为背景的小说和散文,不难发现,怀乡念亲是他写这些作品的最直接的原因。换句话说,他写这些作品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排遣乡思乡愁。新时期汪曾祺复出文坛,文思泉涌,佳作迭出,给人印象最深也是奠定他在当代文坛不可替代地位的,是他那些以故乡高邮旧生活为背景的作品——《受戒》《大淖记事》《岁寒三友》《晚饭花》等。在这些如今已成为读者耳熟能详的佳作中,无一不是以家乡普通民众的生活为题材,没有大悲大喜的情节,没有叱咤风云的英雄,没有夺人耳目的词语,初读时甚至觉得水也似的平静与清淡,但是,耐读,耐咀嚼,耐回味,一遍、两遍读后,便忽然吃惊地发现:最初以为是水的作品,细品之下才知道。原来却都是作者用深情酿造出的精神美酒!这种独特的取材和写作方法,在汪曾祺的初期创作中已经初露端倪。

(摘编自葛国顺《汪曾祺的家乡情结》)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是一篇散文体小说。散文体小说是用散文形式创作的一种小说,《哦,香雪》《祝福》《荷花淀》都是此类。

B. 题目中“猎猎”二字富有深意,本意是形容风声或风吹动旗帜等的声音,既有哀伤之感又有眷恋之意。

C. 珠湖是汪曾祺故乡的高邮湖,更是作者情感的归宿。小说几乎没有故事,“寄珠湖”才是这篇小说的本质。

D. 小说善于挖掘自然、风俗、人情别具特质的形式美感和精神底蕴,颇有老庄清静无为,冲淡平和的意境。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开头作者用饱含感情语言刻画了一幅冷清幽寂的珠湖晚景图,暗含着作者对“他”的悲惨命运的同情。

B. 文本一中“而他,便是清扫舱中堆积的寂寞者”巧妙介绍了“他”在船上的身份,同时在行文结构上也能领起下文。

C. 文本一中对“他”的身世和眼瞎的原因并没有耗费太多笔墨来介绍,却能够用简短的话语引起读者的无限联想。

D. 根据文本二的阐释,可以推测文本一和《受戒》《大淖记事》《岁寒三友》等作品都是以故乡高邮旧生活为背景的。

8. 文本一快到结尾时才点出“他”眼睛“瞎了”的事实,但并未给人突兀之感,这缘于前文在情节上的暗示,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9. 文本二中画横线部分对汪曾祺的作品风格进行了诗意概括,请谈谈文本一是如何体现这一风格的。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耕种之,茠鉏之,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之,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江南朝士,因晋中兴,南渡江,卒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

(节选自《颜氏家训·涉务》)

材料二: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王珪曰: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祸难遂兴。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亡隋之辙,殷鉴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以易之。然在初则易,终之实难。伏愿慎终如始,方尽其美。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为灾。

贞观五年,有司上书言:皇太子将行冠礼,宜用二月为吉,请追兵以备仪注。太宗曰:今东作方兴,恐妨农事。令改用十月。太子少保萧瑀奏言:准阴阳家,用二月为胜。太宗曰:阴阳拘忌,朕所不行。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被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要,不可暂失。

(节选自《贞观政要·务农》)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ABCDEFGHIJKLMNOPQR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资,指依靠,与《谏逐客书》中“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的“资”字意思相同。

B. 易,指容易,与《齐桓晋文之事》中“以羊易之”的“易”字意思不相同。

C. 慎,指谨慎,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忧解怠则思慎始而敬终”的“慎”字意思相同。

D. 方兴,指正在开展、正在兴起,与成语“方兴未艾”中“方兴”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民以食为天,粮食工序又多,故不可轻视农业。晋朝中兴,江南朝廷官员南渡过江,至今已八九世,却从来没有官员从事农业生产。

B. 王珪认为,秦始皇、汉武帝并不是不想安定百姓,只是找不到安定百姓方法。穷兵黩武,兴建宫室,致使人力用尽,于是发生灾祸。

C. 安定百姓和国家,关键在于君主。君主与民休息,百姓欢乐;君主多私欲,百姓痛苦。太宗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告诫自己不能任情纵欲。

D. 大臣说皇太子在二月举行加冠礼吉祥,太宗不认同这一说法,认为百姓春耕方兴,在二月举行加冠礼会妨碍农事,便下令改在十月举行。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亡隋之辙,殷鉴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以易之。

2)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14. 唐太宗说“凡事皆须务本”,请结合材料二具体阐述这一观点。

三、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江神子·赋梅寄余叔良

辛弃疾

暗香横路雪垂垂,晚风吹,晓风吹。花意争春,先出岁寒枝。毕竟一年春事了,缘太早,却成迟。

未应全是雪霜姿,欲开时,未开时。粉面朱唇,一半点胭脂。醉里谤花花莫恨;浑令淡,有谁知。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雪飘零之时,寒风早晚不停地吹拂,白梅横路绽放,暗香浮动。

B. “欲开时”四句描写白梅曾像“粉面朱唇”的美人一样,浓艳可人。

C. 下片由规劝到指责,分明爱花却以谤语出之,正话反说,耐人寻味。

D. 这首词不以绘形见长,构思新颖,立意深刻,在咏梅词中别具一格。

16. 沈祥龙《论词随笔》曰:“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作者借梅花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四、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 名篇名句默写。

(1)《大学之道》中的“_______________”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_________________ ”是说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2)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词人梦见亡妻,别后种种却无从说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无限凄凉。

(3)“楼”在古诗文中是常用的意象,文人们借楼表达或喜或悲或闲适或忧愁或思念或激愤等复杂情感。借“楼”表达作者怀远伤感之情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①自中国科学家博物馆530日开馆以来,吸引了不少观众前来参观。②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展品丰富,③除了笔砚、手稿、衣物、办公用品等14.7万件实物,④还有34.5万件数字化资料、上百万分钟音视频……行走此间,许多趋之若鹜的参观者表示大受震撼,有“小小参观者”就此立下科技报国之志。

科学家精神植根于科学家一丝不苟的科学实践,在百年来“科学救国”“科研报国”“科教兴国”“科技强国”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丰富和拓展。漫步博物馆展厅,仿佛徜徉在中国科技发展史的百年长廊中。历史不会忘记,“中国地质学之父”李四光不信权威,使我国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步入新时代,一批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层出不穷,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也许并不是       A         ,但人人都可以心怀科学家精神。我们时常震撼于科技的发展,折服于科学家的奇思妙想。科学家的风姿是潇洒的,像“两弹元勋”邓稼先那样“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科学家的情操是淡泊的,像物理学家郑哲敏那样“如果国家需要,即使去做一个管道工也可以”;科学家的情怀是豪壮的,像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那样心怀“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信念,将国家富强、民族兴旺的脊梁挺起……我们致敬科学家精神,更应将这种精神化为奋进的动力。科学之巅虽然高耸,       B       ,只要我们心向往之、勇于攀登,登上科学之巅就不是梦想。

科学家精神的传承,也许就在一份手稿前的驻足中开始;阅读一行文字时,人们也许就在心中种下了科学家精神的种子;一段录音给人们带来沉思,科学家精神的光芒也许就在此时散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讲好中国科学家故事,必将激励更多人投身科学事业。

18. 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19.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许多趋之若鹜的参观者表示大受震撼。

B. 科学家精神植根于科学家一丝不苟的科学实践。

C. 步入新时代,一批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层出不穷。

D. 我们时常震撼于科技的发展,折服于科学家的奇思妙想。

20.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两个典型事例。要求:语意连贯,语言简洁,每个事例不超过30个字。

2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 请改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之与前面的句子构成一组排比句。

六、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49年10月1日,饱经沧桑的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而在需要追逐中国梦的当下,却有诸多的年轻人选择“躺”下来。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凤翔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