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以前写文章的时候,有人总是强调要“以小见大”。这个说法的出发点是要求写作者从一个小切口进入,通过有逻辑的写作,到最后时刻提炼升华总结。这样的文章才有价值有意义。这说得对吗?对又不对。什么叫以小见大?从小学到大学,语文老师具体解释过什么是以小见大吗?恐怕并没有解释清楚。
问题出在以小见大的“大”上。什么是大?多大才是大?以我的观察而言,这以小见大的写法,学生到了大学快毕业的时候也没有学会。高考一结束,模式化的作文训练算是抛之脑后了,真正的写作又没有开始,关键的前提是专业化读书未做到有始有终,所以具体的写作很难做到以小见大。因为你是空洞地跟学生讲,“大”是思想、意蕴,“大”是洞见和深刻,落实到写作层面很难操作。
所以,与其耳提面命地强调“以小见大”,还不如强调“以小见小”。小切口小问题,所见甚小,就只把那个“小”写清楚写具体。就像微观史的写法一样,一种病理切片你把它研究透彻了,这个切片中蕴含的意蕴读者想必也看明白了。“大”会抽象,“小”则具体,不是不要抽象,就像走路,别老想着快跑,会走路了总有一天可以健步如飞。
何谓“以小见小”?卡夫卡的《城堡》是一部很经典的小说。重读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细节,那就是“笑”。卡夫卡没有特别用力地写人物的笑容,他总是一笔带过,就算停留,文字也不太长。人物的笑声空洞而无面目,像是寒暄但又不是,让别人进退两难。如果把《城堡》中的“笑”梳理研究一下,如人物在何种语境之下“笑”?“笑”传递了何种效果?“笑”对推动故事叙述有何作用?我想,如果把这个小小的问题解决了,并形成一篇文章,可读性会很高,标题就叫作《城堡中的笑》。
我所谓的以小见小,就是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紧紧扣住那个小问题而言,不要去做无效的大引申。把《城堡》中的“笑”写清楚了,难道看文章的人还不会关联到这部小说的整体意蕴吗?以小见小有点类似打深井,朝着一个方向挖,千万不要在井口周围过度装修,花里胡哨而价值甚少。关键是如何发现小问题,然后产生一些小思考。这必须经过长时间的专业阅读训练,才可以练就寻找的眼光。
我当然主张以小见大,不过在此之前要学会以小见小。“大”的前提是思想境界的提高,一般人能观察到“小”就不容易了,把这个看见的“小”用文字再现出来就更不容易,何况还要在毛坯房的基础上精装修,没有思想的加持根本办不到。只有先学会以小见小,才能达到以小见大的终极目标。
举一个例子。如果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愁”的作文。按照以小见大的思路,就是先写一己之愁,到最后上升到一群人或人类的愁,要把主题往上“拔一拔”,不然就是一己之小悲欢,显得不够廓大,最好在结尾提炼升华一下。我想,很多语文老师都会要求学生这样写。这大概就是“以小见大”在中学作文阶段最常见的教法。但一个普通中学生的阅历和经验能够支撑他“拔”上去吗?很显然,这是有问题的。
引导学生写作文的老师最好自己先创作一篇以小见大的作品,给学生作为案例来示范,我觉得可能还会有些效果,否则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结果就是学生写起来费劲,满纸空话,老师读起来味同嚼蜡。老师能做的就是不能把空话和套话灌输在学生正在成长的心灵之中,否则心灵过早荒漠化,等到了大学阶段,问题还是扔给了大学老师,那就很难纠正了。
最近读了唐朝诗人张祜的《题金陵渡》,颇有感触,诗曰:“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这“愁”如果非要以小见大,那真的就没法看了。张祜这种淡然的写法,余味悠长,把感觉留给了读诗的人,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去填充。千载之后亦不乏知音。
(摘编自朱洪涛《以小见小与两三星火》)
材料二:所谓“以小见大”,乃是作者能从被人们习焉不察的细微处入手,生发成文,从而反映出一种普遍现象,并且深刻地揭示出其本质。鲁迅看到路上一群跟随头羊顺从前行的胡羊而写下《一点比喻》,章克标吃水蜜桃发现一条蛀虫而写下《蛀虫与中国》,陶行知听到外国人的一句话而写下《中国人的命》,叶圣陶根据《十五贯》中娄阿鼠的一句台词而写下《“老爷”说的准没错》。所谓“举重若轻”,乃是以寥寥数百言、千余字,把一个宏大的话题写得深刻透彻,比如《中国人的心理》《漫谈皇帝》,乃是一本数十万字大著的题目,但其文仅数百字。而《洪水与猛兽》《明耻》,则可以写成洋洋万言的论文,但作者并未长篇大论,后者千余字,前者仅数百字。尽管如此,这些文章却可以点到症结,说理透彻,可谓“以四两拨千斤”。
以小见大,重在开掘引申,而非就事论事,局限于评判某言某行某事的是非对错。如许寿裳的《争面子》和孙犁的《谈妒》,看题目,似是在谈社会风气和人性弱点的生活随笔,但作者将争面子与嫉妒,与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便成为深沉厚重之作,非那些轻浅的心灵鸡汤或平庸的时评所能比。
杂文作者撰文时能做到“以小见大,举重若轻”,须目光敏锐,思想活跃,选材精当,构思巧妙,报刊登载之大道新闻,朋友传说之小道消息,书中的只言片语,他人的一言一行,乃至一首诗、一幅画、一个镜头,皆可引起作家的遐想与深思,触发作家的写作冲动。于灵感忽来之际,心潮澎湃,思如泉涌,而后慨然命笔,或可有佳作出焉。否则便会错过许多有价值的“小”,文章难以见其“大”,欲“举重”而力不达。
(摘编自《以小见大,举重若轻》)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人认为,“小”指“从一个小切口进入”,“大”指“最后时刻提炼升华总结”,材料一作者对此并不认同。
B. 材料一认为当写作能力有限时应先练习写以小见小,实现阶段性目标;表达能力提高后,就可以做到以小见大。
C. 材料一认为,老师不应把空话和套话灌输给学生,这种观点与《反对党八股》中反对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是类似。
D. 材料二认为“以小见大”的“小”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们习焉不察的细节,二是指文章的篇幅简短。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既强调“以小见小”的作用,又不否认“以小见大”的价值,这种全面的观点体现了思维的辩证性、严谨性。
B. 材料一用“打深井”的说法让写作理念更具体,其中“深井”对应小问题的深度挖掘,“井口装修”对应脱离核心的表面引申。
C. 材料二认为很多信息均可触发写作,可见“以小见大”的“小”不仅是具体场景,也包含碎片化信息,范围很广。
D. 材料二论述“以小见大”时,用鲁迅、章克标、陶行知等人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发现“小”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与感知力。
3. 根据材料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小王以“扶起摔倒的老奶奶”为题材写作文,先写老奶奶的惨状,再写自己脑海中闪现过许多好人好事,接着写自己毫不犹豫地扶起老奶奶,最后在结尾画龙点睛赞扬“人间大爱”。老师觉得这样写作,比较_______,不如改用“以小见小”。老师建议,可重点围绕“扶”字________:如见到老人摔倒想扶的急切,怕扶老人被讹诈的胆怯,以及不扶良心上又受谴责,扶之前先找人做证,然后再去小心试探地扶起等。这些细节让“帮扶”更真实,更能聚焦“个人成长”“智慧助人”等小主题。虽未直接谈“大爱”,但读者可以结合自己的________去思索,进而产生共鸣,最终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4. 王飞想在材料二结尾画横线处引用古文,以增加论证的权威性。他想到刘勰《文心雕龙》中的一段话:“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但这段话太长,需要裁剪,你觉得应该保留的部分是哪里?为什么?
5. 《哦,香雪》一文以“香雪用鸡蛋兑换铅笔盒”这一小事件为核心叙事,文中并未对主题进行刻意引申与拔高,却自然达成了“以小见大”的表达效果,作者是如何实现这种自然的深度升华的?请结合两则材料与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焦裕禄(节选)
何香久
焦裕禄点了点头,陷入沉思。一些七结八扭的事萦绕在焦裕禄心头,让他心神不宁。他摘下墙上的二胡,定了定弦,拉了起来。徐俊雅来了,站在窗外听,听了一会儿,敲门进了屋子。徐俊雅说:“焦区长,你太了不起了。”焦裕禄摸不着头脑。徐俊雅说:“黄老三在别人眼里是只老虎,在你眼里就是只癞猫。说抓就抓了,说放就放了。”焦裕禄说:“这就了不起了?要说了不起,可不是我焦裕禄,而是咱们的党,对不?你来有事?”徐俊雅说:“焦区长,眼下咱们土改到关键时候了,我想着,为了教育群众,我们工作队可以排演几出戏。”焦裕禄兴奋起来:“好呀。”
徐俊雅说:“听人讲焦区长在南下工作团的时候演过《血泪仇》的男主角,演得可好了。”焦裕禄笑笑:“这你也知道?”徐俊雅说:“你的故事大家都在讲嘛。”焦裕禄问:“那咱排什么戏?”徐俊雅说:“就演《小二黑结婚》。我扮小芹,你扮小二黑。”焦裕禄腼腆地一笑:“不行,我比你大七八岁,演不像。”徐俊雅说:“那有什么?你不会打扮得年轻一些吗?”
这时李明急慌慌来了:“大哥,镰把儿出村了。”焦裕禄问:“他往哪儿走了?”李明说:“我让人盯住他了。”焦裕禄拉上李明:“走!”
焦裕禄和李明带着几个民兵尾追过去,镰把儿隐蔽在一片错杂的树丛中,学了两声斑鸠叫。另外一个地方也学斑鸠叫了两声。随后他向一个土岗走过去。焦裕禄和民兵们也随着潜行过去。岗沟里黑压压有二十多个黑影。李明大吃一惊,焦裕禄示意他不要出声。土岗下,那一片黑影嘁嘁喳喳在说着什么。
“镰把儿,你咋出来这么晚?”
“你们不知道,这几天风声有点紧。”
“出啥事了?”
“那个李明从一开始就盯上我了,这几天他们好像又察觉到了什么,那回李明带保田队去抓三哥,就没让我和梁绕来去。”
“你和老梁把上回从杞县弄来的五十条枪藏什么地方了?”
“就在这岗子后边的大树底下。”
“我们今天就把枪运走。”
“你们快弄走吧,我这几天光做噩梦。三哥胆子也忒大,自个儿找上门来了。”
“别担心,三哥是搞了一个疑兵计,先把姓焦的头闹蒙,让他乱了方寸,才好拾掇他。”
“说这都没用,他们已经怀疑我了。”
“不会吧,你不是给他们写了好几个名单,帮他们抓了不少人,缴了不少枪吗?干吗怀疑你?”
“那姓焦的可不是个好哄的主儿。我交代出来的没有一个是三哥的人,大都是别的绺子①里的。我觉得他们看我的眼神都有点不对头。我跟老梁就要露馅儿了。”
“三哥有话,现在不宜有大动静。咱们还是去把枪弄出来吧。”
几个人到了大树下,七手八脚刨开坑,把枪挖出来了。那边的人说:“好枪,锃新的三八大盖。”眼看土匪们就要散去,李明说:“打吧!”焦裕禄捂住他的嘴,按住他的手。
镰把儿一到村口,就让等在那里的李明和民兵们抓住了。镰把儿没等问就全招了。焦裕禄和李明秘密审问他之后,把他关在一间屋子里,有两个民兵在门外看守。镰把儿想跑出去,可门上了大锁,门口有人严严实实地把守着,他颓然坐在地上。这时,一个身影从后窗下闪过,是梁绕来。他从窗户孔里用绳子递进一只小镐头。镰把儿忙接住,脱下自己的上衣把小镐头盖住。
审完镰把儿,李明问焦裕禄:“大哥,你咋不让打呢?那么一捆枪,镰把儿交代是五十支,不老少的。到了黄老三手里,是个祸害。”焦裕禄说:“不能打。镰把儿比这五十支枪重要。这些枪,黄老三咋弄走的,会让他咋送回来。”李明说:“镰把儿说这枪是梁绕来从杞县弄来的,没想到这小子是个暗藏的土匪。”俩人正说着话,外边一片乱嚷:“镰把儿跑了!”两个人急忙追了出去。焦裕禄和李明赶到街上时,镰把儿在村街上跑着,七八个民兵在后边紧追不舍。李明对民兵说:“不要开枪。”后边却有人打了一枪,镰把儿应声毙命。打枪的是梁绕来。李明问:“梁绕来,我刚说不让打枪,你咋把镰把儿打死了?”梁绕来说:“我刚睡下,听见外边一片声抓镰把儿,就追了出来,没听见说不让打枪呀。”焦裕禄说:“绕来,你枪法不错,这一回又派上了用场,只可惜这镰把儿还没审问呢。”
回到家里,两人抽着烟。李明说:“我觉得应该马上抓捕梁绕来。”焦裕禄说:“抓他干啥?他自己挖了井,让他自己跳。”早晨,梁绕来还睡着,听见有人敲得门环一片响,喊着:“老梁!老梁!”梁绕来醒了:“是小任啊,出啥事了?”小任说:“没出啥事,焦区长让你赶快去区政府。”梁绕来吓了一大跳:“你说啥?焦区长,找我?”小任说:“你去了不就知道了。”他只好跟小任去了。
梁绕来心里敲着小鼓:真活见鬼了!怀着鬼胎来到区政府焦裕禄的办公室。李明也在那里,两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焦裕禄拿出一个封好的信封:“绕来啊,县公安局要从我们区调一位枪法好的同志到那里去工作,我就推荐了你。这是介绍信,你今天上午马上去县公安局报个到。”李明拍拍梁绕来的肩膀:“到县公安局提了干,别忘了咱大营的这些弟兄。”
梁绕来心才放下。梁绕来走在路上,心里直嘀咕。他心里想:幸亏把镰把儿解决了,要不然等第二天一审问,这小子肯定会卖了我。不对呀,咋突然就把我调走了呢?会不会镰把儿这小子……不像,姓焦的当时还夸我好枪法,又说可惜没来得及审问镰把儿……他心情好起来,走路哼起了小调。他没注意到,路边的庄稼地里,就隐蔽着暗中“保护”他的民兵。
到了县公安局,梁绕来交上介绍信。公安局局长看完介绍信,问他:“你就是梁绕来?”梁绕来说:“是。”公安局局长下令:“把他捆起来。”立刻上来几个公安战士按住了梁绕来。梁绕来直叫:“误会,误会,我不是有焦区长的介绍信吗,你们凭啥捆我?”公安局局长笑了:“梁绕来,你认字吗?”梁绕来说:“不认字。”公安局局长说:“你知道信上写的什么?写的你是混在革命队伍里的土匪,让公安局马上把你收审!没想到,你自己揣着信来报到了。”梁绕来一听这话,瘫倒在地上。
(有删改)
【注】①绺子:土匪帮伙。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说“土改到关键时候了”,既点明了时代背景是土地改革时期,也暗示当时局势复杂,为焦裕禄和土匪的复杂斗争作了铺垫。
B. 徐俊雅提议在土改关键期排演《小二黑结婚》,作为区长的焦裕禄也大力支持,体现了党的文艺宣传在群众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C. 小说叙述者对焦裕禄、梁绕来等人的反应、心思、行为都有清晰认知,这种掌控全局的视角是全知视角,但因信息太全,使读者缺少探索乐趣。
D. 小说中黄老三并未出场,作者采用了“不见其人,只闻其事”的写法,强化了黄老三作为“幕后黑手”的隐蔽性与威胁性。
7. 关于小说中李明这个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明的“急慌慌”、看到二十多个黑影时“大吃一惊”,衬托出焦裕禄面对突发情况的镇定沉着,突出其临危不乱的特质。
B. 在焦裕禄问起镰把儿的去向时,李明说“我让人盯住他了”的细节,体现出李明有工作经验:面对复杂局势,能主动预判并采取行动。
C. 当确认镰把儿是暗藏的土匪后,李明主张直接抓捕,毫不畏惧可能面临的危险与复杂情况,小说意在塑造李明富有正义感的形象。
D. 李明与焦裕禄的形象互相映衬,二人传递出共产党人共同奋斗的风貌,让党的干部形象更立体、更具群像感。
8. 最后四段中,梁绕来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结合情节简要梳理。
9. 本文明线是焦裕禄的工作与生活,暗线是土匪的潜伏与破坏,请分析这种双线结构的作用。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
(节选自《墨子·尚贤》)
材料二: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易》曰:“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又曰:“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夫明王之施德而下下也,将怀远而致近也。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伊尹、吕尚、管夷吾、百里奚,此霸王之船乘也。释父兄与子孙,非疏之也;任庖人、钓屠,与仇雠、仆虏,非阿之也;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也。犹大匠之为宫室也,量大小而知材木矣,比功校而知人数矣。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岂特船乘哉!
(节选自《说苑·尊贤》)
材料三:上尝欲遣人使朔方,谕中书选才而可责以事者,蒙正退以名上,上不许。他日,三问,三以其人对。上曰:“卿何执耶?”蒙正曰:“臣非执,盖陛下未谅尔。”固称:“其人可使余人不及臣不欲用媚道妄随人主意以害国事。”上谓蒙正曰:“卿诸子孰可用?”对曰:“诸子皆不足用。有侄夷简,任颍州推官,宰相才也。”夷简由是见知于上。
(节选自《宋史·吕蒙正传》)
材料四:高后①立诸吕为三王,擅权用事。朱虚侯年二十,有气力,愤刘氏不得职。尝入侍高后燕饮,高后令朱虚侯刘章为酒吏。……酒酣,章进饮歌舞。已而曰:“请为太后言《耕田歌》。”高后儿子富之,笑曰:“而父知田耳。若生而为王子,安知田乎?”章曰:“臣知之。”太后曰:“试为我言田。”章曰:“深耕概②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锄而去之。”吕后默然。
(节选自《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注】①高后:吕后。②概:稠密。
10. 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人可使A余人B不及C臣不欲D用媚道E妄随F人主意G以害H国事。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量,衡量,与材料二“量大小而知材木矣”的“量”意义不同。
B. 知,知道,与《论语·子罕》“知者不惑”的“知”意义不同。
C. 责以事,状语后置,与《齐桓晋文之事》“构怨于诸侯”的句式相同。
D. 而,与《〈老子〉四章》“死而不亡者寿”的“而”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墨子提出,授予贤者高爵、厚禄与政令决断权,本质并非赏赐其贤德,而是以此作为助力,让贤者能有效履职,顺利完成治理之事。
B. 材料二先提出论点,再引用《易经》名言佐证,然后从正反两个角度举例论证,证明了尊贤对君主成就大业、保全国家的重要作用。
C. 吕蒙正不偏儿子的行为,符合材料二“释父兄与子孙,非疏之也”的理念,又与材料四高后“任人唯亲”的做法相反。
D. 刘章借侍奉吕后宴饮的机会,借农事说政事,暗讽吕后不应该任人唯亲排除异己,体现了他作为刘氏宗室对吕氏擅权的反抗。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
(2)而父知田耳。若生而为王子,安知田乎?
14.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了“贵”与“贱”,请概括两则材料围绕“贵”与“贱”论述了怎样不同的观点。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
韩翃
长簟①迎风早,空城澹月华。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节候看应晚,心期卧亦赊②。
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③。
【注】①长簟:长竹子。②赊:迟。③鸣鸦:天晓鸦鸣。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迎风早”写长簟的动态,“澹月华”绘空城的静态,动静相映成趣。
B. 颔联紧扣题目中的“秋夜”展开描写,从视听角度渲染环境的空寂。
C. 尾联写诗人内心惦记着写诗酬赠,睡得很迟,不知不觉已到鸦噪天明时分。
D. 本诗既蕴含时光流逝、怀才不遇的感慨,也流露着二人以诗为契的深情。
16. 颔联的“一”和“千”两个数字运用极妙,请简要赏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刚和小明闹矛盾,老师引用《论语·卫灵公》(《〈论语〉十二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启发二人要善于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2)课堂上,李老师在讲到人一定要保持谦虚态度时,引用了《〈老子〉四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处。
(3)以比喻写江河湖海,对其绘形绘色是传统诗词中常见的手法,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便是著名的两句,使人如见其形其色。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地缘搏弈维度,雅鲁藏布江水电工程的布局可谓 ,每一项技术选择都蕴含着对区域格局的精准把握。工程采用的“截湾取直+隧洞引水”技术堪称“水利工程的巅峰之作”:通过17公里长的深埋隧洞(最大埋深2500米),将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的水流直接引入下游电站,落差利用率提升至85%,远超常规水电站60%的水平。①更关键的是,②这种设计让引水系统具备“战时应急切换”功能,③若遭遇极端情况下,④可快速转为边境地区的供水通道,⑤保障50万人口的饮水安全。
配套的水文监测体系更是“信息战”的前沿阵地。沿河道布设的120个监测站,可实时采集水位、流速、水质、冰川融水等数据,通过卫星传输至北京调度中心,数据更新频率极高(每分钟1次)。这种“全流域感知”能力,让中国在跨境水资源谈判中掌握决对信息优势。对比其他国家在布拉马普特拉河的监测能力(仅23个站点,数据滞后24小时),这种差距犹如“高清摄相头”与“老花镜”的区别。
工程的建设难度本身就是一种“实力宣言”。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区域施工,面临着“三大极限挑战”:( ),工人需携带氧气瓶作业,混凝土浇筑需添加专用防冻剂;二是地质活跃,该区域位于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年均地震300次,隧洞施工需用“动态支护”技术应对岩爆;三是生态脆弱,为保护孟加拉虎、红豆杉等珍稀物种,工程修改了37公里线路,多耗资12亿元。即便如此,中国工程师仍创造了“月进尺500米”的世界隧洞施工纪录,比国际同行快3倍。
18. 填入文中第一段横线处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深谋远虑 B. 高瞻远瞩 C. 独具慧眼 D. 运筹帷幄
19. 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 将下列语句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一项是( )
A. 一是设备奇缺 B. 一是高处寒冷 C. 一是高寒缺氧 D. 一是操作复杂
21. 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
22. 第二段画横线的两处括号在表达上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说明。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焦裕禄说:“这就了不起了?要说了不起,可不是我焦裕禄,而是咱们的党,对不……”
——何香久《焦裕禄》
我们共产党人胸襟要广阔,气量要宏大,要求自己比要求别人要严格一些,有功先归群众,有过勇于担当,所谓“善则归诸人,过则归诸己”。
——朱德
对了,功劳算你的;错了,责任算我的……在中国的核动力事业发展中,我顶多算其中的一颗螺丝钉。
——中国核潜艇首任总设计师彭士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本资料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安徽省县中联盟大联考2025-2026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安徽省天一大联考2025-2026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四川省百师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湖南省多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二10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word试卷+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浙江省强基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浙江省六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浙江省精诚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10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试卷+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湖南省衡阳市八中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江苏省南通市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