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生活中,不知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和几个朋友结伴到山野去游玩,林间遇到岔路口,你觉得应该走右边那条路,但其他人都认为应该走左边那条路,最后你很可能跟着大家走; 。诸如此类的现象,就是通常所说的“随大流”,心理学称之为从众。
……
不论是社会心理学的实验研究,还是现实的社会生活,都已经表明,在同样的情境和条件下,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表现出从众。同一个人,也不是在任何情景和条件下都表现出从众。人们最终是否表现出从众,受许多因素的交互影响。我们可以从群体、个体、情境等几个方面来分析。
1.群体因素
(1)群体规模。从众行为与群体规模有密切的关系,从总的趋势来说,群体规模越大,持一致意见或采取一致行为的人数越多,则个体所感受到的心理压力就越大,也就越容易从众,但这个规律只在一定范围内起作用。有关的实证研究都表明,当群体中持有一致意见或行为的人数达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明显引起从众率的增高。阿希的实验和后来杰拉德(H.B.Gerard,1968)的研究,结果虽有不同,但都反映出上述趋势。
(2)群体的一致性。群体自身的一致性是形成群体压力的重要来源之一。不管群体的人数多少,只要出现一个持不同意见的“反从众者”,破坏了群体的一致性,就会使群体的从众行为大大减少。甚至在这个“反从众者”的知识、能力、威望等个人特点的社会合意性不高的情况下也如此。这已经为大量的研究所证实。比如,在白人社会里,黑人的意见通常是受轻视的,但艾伦(V.L.Allen,1971)等人的实验发现,当一个白人被试面临多数人一致的错误意见时,在多数人中间站出一个黑人“反从众者”,被试白人的从众行为同样会减少。
(3)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是群体对其成员以及成员相互之间的吸引力。它取决于群体中的人际关系。群体凝聚力水平越高,成员之间的依恋性就越强,观念和行为的一致性就越高,个体会为了群体利益而与群体意见保持一致,从而表现出很高的从众倾向。多伊奇(M.Deutsch,1955)曾仿照阿希做过一项实验,但把情境变成了小组竞赛方式,让五个实验小组在线段对比实验中相互竞赛,出错最少的小组将得到奖励。由于增加了小组成员之间的关联程度,这些临时性群体的凝聚力也得到了增强。结果表明,与非竞赛情境相比,在竞赛情境中,实验小组成员之间更倾向于有意识地、自觉地达成一致意见。
2.个体因素
(1)人格特征。个人的智力、自信心、自尊心、社会赞誉需要等人格特征与从众行为密切相关。智力高的人,思维灵活,自信心较强,不容易发生从众行为;而智力低的人,判断能力较差,思维不灵活,自信心较低,容易产生从众行为。社会赞誉需要强烈的人,由于特别重视别人的好评价,从众的可能性就比较大;性格懦弱、易受暗示的人也容易表现出从众倾向。
(2)性别。这方面的研究表明,一般意义上,男女性之间在从众率方面没有什么不同,只有在结合任务难度来考察时,才显示出有意义的差异。考勒(J.F.Coleman,1958)的研究指出,要解决的问题越困难,或越缺乏客观标准,人们的从众率也越高。其中,问题难度与男性从众率的相关数为 0.58,而与女性的从众率相关数则高达 0.89。也就是说,在相同难度条件下,女性比男性更多地表现出从众行为。
(3)……
3.情境因素
(1)任务的模糊性和难度。模糊的、困难的任务与明确的、容易的任务相比,人们在完成前者时表现出更多的从众行为。群体所讨论的问题很复杂,又缺乏明确的标准来加以判断时,个人就倾向于从众。因为这时个人特别期望从别人那里获得正确的信息,以决定自己应该怎样做,所以很容易附和大多数人的意见。
(2)从众行为的公开性,人们在公开情境和私下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从众程度存在差异。多伊奇观察了被试在当众和私下两种情境下的从众行为,结果是前者为30%,后者为25%。可见,从众行为的公开程度越高,人们做出的独立行为就越少,从众倾向就越大;而在匿名情境中,由于降低了群体压力,减弱了被试的孤立感,则从众行为会减少。
(摘编自《心理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群体的规模越大、一致性越强,凝聚力水平越高,群体中的个体从众的概率就越
高。
B.只要群体中出现“反从众者”,无论其自身条件如何,都会大幅降低群体的从众行
为。
C.从人格特征角度看,智力高、自信心强、社会赞誉需要强烈的人不易产生从众行
为。
D.与男性相比,群体所讨论的问题越复杂、越缺乏明确标准,女性的从众率就会越
高。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列举阿希实验、杰拉德研究等实例,是为了说明群体规模与从众行为的关系
具有一定规律。
B.文中将多伊奇竞赛情境与非竞赛情境的实验结果对比,突出群体凝聚力程度对从
众倾向的影响。
C.本文结构清晰有条理,语言表达理性客观,同时广泛联系生活现象,整体呈现出鲜
明的散文风格。
D.文中多用“不论……还是……都”“不管……只要……就”等关联词,增强了说理论证的逻辑性。
3.根据原文内容,在文中横线处再补写一个现象。(3分)
4.“个体因素”第(3)部分可能是什么?请再写出一个角度,并简要阐述观点。(4分)
5.生活中“从众”现象普遍存在,请联系实际,结合本文的阐述,任选一个方面,说说如何减少“从众”行为。(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学习吐火罗文
季羡林
我在上面曾讲到偶然性,我也经常想到偶然性。一个人一生中不能没有偶然性,偶然性能给人招灾,也能给人造福。
我学习吐火罗文,就与偶然性有关。
说句老实话,我到哥廷根以前,没有听说过什么吐火罗文。到了哥廷根以后,读通了吐火罗文的大师西克就在眼前,我也还没有想到学习吐火罗文。原因其实是很简单的。我要学三个系,已经选了那么多课程,学了那么多语言,已经是超负荷了。我是有自知之明的(有时候我觉得过了头),我学外语的才能不能说一点都没有,但是决非语言天才。我不敢在超负荷上再超负荷。而且我还想到,我是中国人,到了外国,我就代表中国。我学习砸了锅,丢个人的脸是小事,丢国家的脸却是大事,决不能掉以轻心。因此,我随时警告自己:自己的摊子已经铺得够大了,决不能再扩大了。这就是我当时的想法。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爆发,瓦尔德施密特被征从军,西克出来代理他。老人家一定要把自己的拿手好戏统统传给我。他早已越过古稀之年。难道他不知道教书的辛苦吗?难道他不知道在家里颐养天年会更舒服吗?但又为什么这样自找苦吃呢?我猜想,除了个人感情因素之外,他是以学术为天下之公器,想把自己的绝学传授给我这个异域的青年,让印度学和吐火罗学在中国生根开花。 ……
总之,西克教授提出了要教我吐火罗文,丝毫没有征询意见的意味,他也不留给我任何考虑的余地。他提出了意见,立刻安排时间,马上就要上课。我真是深深地被感动了,除了感激之外,还能有什么话说呢?我下定决心,扩大自己的摊子,“舍命陪君子”了。
能够到哥廷根来跟这一位世界权威学习吐火罗文,是世界上许多学者的共同愿望。多少人因为得不到这样的机会而自怨自艾。我现在是近水楼台,是为许多人所艳羡的。这一点我是非常清楚的。我要是不学,实在是难以理解的。正在西克给我开课的时候,比利时的一位治赫梯文的专家沃尔特·古勿勒(Walter Couvreur)来到哥廷根,想从西克教授治吐火罗文。时机正好,于是一个吐火罗文特别班就开办起来了。……①以他那耄耋之年,每周有几次从城东的家中穿过全城,走到高斯—韦伯楼来上课,精神矍铄,腰板挺直,不拿手杖,不戴眼镜,他本身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吐火罗文残卷只有中国新疆才有。原来世界上没有人懂这种语言,是西克和西克灵在比较语言学家W.舒尔策(W.Schulze)帮助下,读通了的。他们三人合著的吐火罗语语法,蜚声全球士林,是这门新学问的经典著作。……读贝叶残卷,补足所缺的单词儿或者音节,一整套做法,我就是在吐火罗文课堂上学到的。我学习的兴趣日益浓烈,每周两次上课,我不但不以为苦,有时候甚至有望穿秋水之感了。
不知道为什么原因,我回忆当时的情景,总是同积雪载途的漫长的冬天联系起来。有一天,下课以后,黄昏已经提前降临到人间,因为天阴,又由于灯火管制,大街上已经完全陷入一团黑暗中。我扶着老人走下楼梯,走出大门。②十里长街积雪已深,阒无一人。周围静得令人发怵,脚下响起了我们踏雪的声音,眼中闪耀着积雪的银光。好像宇宙间就只剩下我们师徒二人。我怕老师摔倒,紧紧地扶住了他,就这样一直把他送到家。我生平可以回忆值得回忆的事情,多如牛毛。但是这一件小事却牢牢地印在我的记忆里。每一回忆就感到一阵凄清中的温暖,成为我回忆的“保留节目”。然而至今已时移境迁,当时认为是细微小事,今生今世却决无可能重演了。
……
有一次,我发下宏愿大誓,要给老人增加点营养,给老人一点欢悦。要想做到这一点,只有从自己的少得可怜的食品分配中硬挤。我大概有一两个月没有吃奶油,③忘记了是从哪里弄到的面粉和贵似金蛋的鸡蛋,以及一斤白糖,到一个最有名的糕点店里,请他们烤一个蛋糕。这无疑是一件极其贵重的礼物,我像捧着一个宝盒一样把蛋糕捧到老教授家里。这显然有点出他意料,他的双手有点颤抖,叫来了老伴,共同接了过去,连“谢谢”二字都说不出来了。这当然会在我腹中饥饿之火上又加上了一把火。然而我心里是愉快的,成为我一生最愉快的回忆之一。
等到美国兵攻入哥廷根以后,炮声一停,我就到西克先生家去看他。他的住房附近落了一颗炮弹,是美军从城西向城东放的。他的夫人告诉我,炮弹爆炸时,他正伏案读有关吐火罗文的书籍,窗子上的玻璃全被炸碎,玻璃片落满了一桌子,他奇迹般地竟然没有受任何一点伤。我听了以后,真不禁后怕起来了。然而对这一位把研读吐火罗文置于性命之上的老人,我的崇敬之情在内心里像大海波涛一样汹涌澎湃起来。西克先生的个人成就,德国学者的辉煌成就,难道是没有原因的吗?从这一件小事中我们可以学习多少东西呢?同其他一些有关西克先生的小事一样,这一件也使我毕生难忘。
④我拉拉杂杂地回忆了一些我学习吐火罗文的情况。我把这归之于偶然性。这是对的,但还有点不够全面。偶然性往往与必然性相结合。在这里有没有必然性呢?不管怎样,我总是学了这一种语言,而且把学到的知识带回到中国。尽管我始终没有把吐火罗文当做主业,它只是我的副业,中间还由于种种原因我几乎有三十年没有搞,只是由于另外一个偶然性我才又重理旧业;但是,这一种语言的研究在中国毕竟算生了根,开花结果是必然的结果。一想到这一点,我对我这一位像祖父般的老师的怀念之情和感激之情,便油然而生。
现在西克教授早已离开人世,我自己也年届耄耋,能工作的日子有限了。但是,一想我的老师西克先生,我的干劲就无限腾涌。中国的吐火罗学,再扩大一点说,中国的印度学,现在可以说是已经奠了基。我们有一批朝气蓬勃的中青年梵文学者,是金克木先生和我的学生和学生的学生,当然也可以说是西克教授和瓦尔德施密特教授学生的学生的学生。他们将肩负起繁荣这一门学问的重任,我深信不疑。一想到这一点,我虽老迈昏庸,又不禁有一股清新的朝气涌上心头。
节选自(季羡林散文新编·留德十年》,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①中“耄耋之年”与结尾段写自己“年届耄耋”相互照应,显现出两者的共同点,虽老迈昏庸,又有清新的朝气。
B.句②的环境描写,凸显环境的静谧,为作者在雪夜扶老师步行回家提供了合适的氛围,体现他对西克先生的关心。
C.句③“贵似金蛋”用夸张的手法,体现出当时物质匮乏,凸显了“我”对食物的珍视,因印象深刻而写入了文章。
D.句④“拉拉杂杂”指文章缺乏清晰的逻辑和连贯性,与《儒林外史》“那垛看墙就拉拉杂杂卸下半堵”意思相同。
7.关于文中西克先生这个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炮弹炸碎窗户,专注于吐火罗文研究的西克先生竟然安然无恙,这次事件让作者毕生难忘,认为这简直是“奇迹”。
B.只有两个学生的吐火罗文特别班开办后,西克先生步行穿过城市来授课,表明他对吐火罗文的教授和传承十分重视。
C.西克先生在接过我送的蛋糕时,双手有点颤抖,叫来老伴,共同接了过去,连“谢谢”二字都说不出来了,感到十分震惊。
D.与人合著吐火罗语语法的西克先生,带领留学时的“我”读贝叶残卷,补足所缺的单词或音节,陪伴“我”的学习过程。
8.季羡林说:“偶然性往往与必然性相结合。”结合文本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9.请简要概括这篇散文中“我”的形象,并分析“我”在文中的作用。(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材料二:
汉高祖换数用术,以制一时之利害,不如陈平;揣摩天下之势,举指摇目以劫制项羽,不如张良。微此二人,则天下不归汉,而高帝乃木彊之人而止耳。然天下已定,后世子孙之计,陈平、张良智之所不及,则高帝常先为之规画处置,以中后世之所为,晓然如目见其事而为之者。盖高帝之智,明于大而暗于小,至于此而后见也。
(节选自苏洵《高祖论》)
材料三:
高祖之任人也,可以任则任,可以止则止。至于一人之身,才有长短,取其长则不问其短;情有忠伪,信其忠则不疑其伪。故萧何刀笔之吏也,委之关中,无复西顾之忧。陈平亡命之虏也,出捐四万余金,不问出入。韩信轻猾之徒也,与之百万之众而不疑。是三子者,岂素著忠名哉?盖高祖推己之心而置于其心,则它人不能离间,而事以济矣。
(节选自王安石《委任》)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连百万A之军B战C必胜D攻必E取F吾不G如韩信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用,任用,重用,与《劝学》“用心一也”的“用”意义、用法均不相同。
B.微,没有,与《烛之武退秦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意义相同。
C.然,表转折,与《齐桓晋文之事》“然,诚有百姓者”的“然”意义不同。
D.至于,表示另提一事,与《登泰山记》“至于泰安”的“至于”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邦认为项羽之所以被自己打败,是因为他不能重用好唯一的谋士范增。
B.苏洵对刘邦的评价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的,体现出他朴素的辩证思维,
C.王安石的论述多用整句、短句,增强了论述气势,观点表达得斩钉截铁。
D.苏洵、王安石对刘邦不同的评价,体现出了古代史评的独立性和主观性。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2)故萧何刀笔之吏也,委之关中,无复西顾之忧。
14.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评价汉高祖的“智”与“过”,请结合材料,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5分)
(四)阅读Ⅳ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6题。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关山月
(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注】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白登:今山西大同东有白登山。《汉书·匈奴传》:“匈奴)围高帝于白登七日。”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3分)
A.《无衣》以“岂曰无衣”开篇,通过问答形式,展现了士卒间患难与共、同仇敌忾
的战斗豪情。
B.《关山月》中“明月”“天山”“玉门关”等意象,勾勒出辽阔苍茫的边塞风光,为抒
情作铺垫。
C.两首诗均提及武器装备,“修我戈矛”“汉下白登道”都体现出对朝廷军事行动的强
烈信心。
D.《关山月)“不见有人还”以冷峻的笔触揭示战争的残酷,与《无衣》激昂慷慨的
基调不同。
16.《无衣)《关山月》同是与战争相关的诗歌,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语文课上,苏同学朗诵老子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想起荀子在《劝学》中
也用“ , ”两句表达了类似的意思。
(2)在《将进酒》中,李白以“ , ”抒写对自我价
值的坚信与金钱得失的豁达。
(3)《春江花月夜》中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诗句是:“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随着年岁增长,身边愿意每天发布新内容,记录并展现自己生活的朋友似乎越来越少。每每与朋友们谈及此事,很多人会觉得:普通人日复一日的循环时空里,有那么多值得定格的瞬间吗?
①每当看完一场电影、②阅过一页诗篇,③还是路过一地风景,④遇见一部故事,都将它们记录下来;日子久了,你就会发现,那匆匆流逝的时间在你自己的生命场城内,竟有了可以不停回望的参照物。
《东坡志林》其实就是苏轼所写的一部日记。今天我们能从《东坡志林》中那些信笔写扰的文字里, 。收藏于日记集里的《记承天寺夜游》最为“出圈”,当下的我们依旧会感佩苏轼与怀民之间的默契与友情。
无怪乎袁中道会作出这样的评价:“今东坡之可爱者,多其小文小说。”透过“小文小说”,你会发现,苏轼喜好笔墨,他在闲暇之时、酒后茶余、读书有感、欢会送别、睡前梦后,常于纸上留一些简单题写的文字,甚至有时只是随手抄写一点古书片段或前人诗句,稍有感慨,略添数字而已。正是如此,即便是( ),今天的我们在这一点上,其实与历史长河中无数的伟大人物并无二致,都在用心生活、用力书写,描绘出自己独一无二的生命轮廓。
18.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
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下列填人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体察苏轼丰富的内心世界,看到其诚笃坚毅的精神、博大包容的思想
B.看到苏轼丰富的内心世界,体察其诚笃坚毅的精神、博大包容的思想
C.体察苏轼诚笃坚毅的精神、博大包容的思想,看到其丰富的内心世界
D.看到苏轼丰富的内心世界、博大包容的思想,体察其诚笃坚毅的精神
20.填入文中第四段括号内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无名之辈 B.庸庸碌碌 C.宵小之辈 D.当牛做马
21.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记录了自己的一场梦,请选取词中描写梦境的句子,并解读其中的情感。(4分)
22.时评文章常常需要以合适的方式引出话题。请结合材料第一段,说一说作者引出话
题的方式有何妙处。(4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进也。”
(《论语》)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礼记》)
对以上材料中的“止”,你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本资料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浙江省强基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浙江省六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浙江省精诚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10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试卷+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湖南省衡阳市八中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江苏省南通市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卷+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一中南校区2025-2026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卷+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四川省眉山市眉山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卷+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6届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高三上学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陕西省西安市铁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