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考试卷(新高考)(word试卷+参考答案)

分享:杨老师 2023-07-22 下载支付: 5 立即下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功名之士,决不为泉石淡泊之音;轻浮之子,必不为敦庞大雅之响。故陶潜多素心之语,李白有遗世之句。其心如日月,其诗如日月之光。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到他们的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编者注:透入肌肉和骨髓,比喻感受深刻)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

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的词作,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而且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了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励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蕙风词话》卷一)的境地,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即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

此话如何理解?

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是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之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

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缘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对话。而惟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

(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

1. 下列对唐宋诗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宋诗词应成为我们学习古典诗歌的首选阅读对象,作出这一判断不仅是基于作品阅读价值。

B. 唐宋诗词所包含的“志”与“情”是其流传至今仍然能够对读者产生价值和意义的重要前提。

C. 唐宋诗词中的典范作品,从读者提升自我人格境界的角度而言,很值得我们与之展开对话。

D. 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故将人生体验“抓住”并融入诗歌创作中进而传递给读者。

2. 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莫砺锋对所引用的清人叶燮、沈德潜的相关表述是持认同态度的,这两则材料论证了材料一人品与文品并重的中心观点。

B. 莫砺锋举李、杜、苏、辛四个例子,论证了古典诗词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与价值判断对现代人而言是有重大意义的。

C. 有人认为陆机说的“诗缘情”与古典诗歌“诗言志”的纲领是矛盾的,但孔颖达认为,两者是合一的,莫砺锋认可孔颖达的说法。

D. 读者在阅读唐宋词的过程中会代入自身的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从而对作品作出多样的诠释和解读,这样容易导致解读过度。

3. 下列选项中,与材料一所引清人叶燮的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 苏轼《答张文潜书》:“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

B. 刘勰《文心雕龙》:“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

C. 刘熙载《艺概》:“苏、辛皆至情至性人,故其词潇洒卓茕。”“英雄出语多本色,辛弃疾词,于是可尚。”

D.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潘岳(晋代诗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潘岳的字)拜路尘。”

4.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证了现代人与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但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不同之处。(4分)

5. 下面材料对王国维读李璟词的描述评析,充分体现了况周颐的“读词之法”,请对此作简要分析和说明。(6分)

王国维读李璟词时,对《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大加赞赏,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人间词话》)。他选择这首词中意境绝佳的两句进行鉴赏,不仅读出了萧瑟秋景衬托下女主角哀怨的心境,还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了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文本一:

魔镜里的钱钟书

张建术

去年10月30日,夏衍生日那天,夏的女儿给同住一个医院的钱钟书送来块蛋糕,钱先生脏器表竭症状刚消失,病情缓解,胃口大开。他坐在床上边品尝蛋糕,边与人谈天说地。突然发现被记者的摄像机捕捉,钱老先生一撩被子,连人带头带蛋糕就捂了进去,也全然不管白、红奶油弄得满头满身满被子。

追想当年,钱钟书名震清华,后来,他也以恃才做物、喜臧否人物、擅识刺文学闻名于世。1974年到1977 年,钱钟书全力以赴投入《管锥编》的写作。他说自己写作的目的是“销愁纾愤,述往思来,托无能之词,遗有涯之日”。一位叫费景汉的汉学家,这样描述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大放异彩的钱钟书:

会场上最出风头的要算是钱钟书。他给我的印象是机智,善于征服别人。他在茶话会上提到一位美国诗人,他用优美的英文背诵那位诗人的一段诗作。提起另一位德国诗人,他就用标准德文背诵了他的一篇作品。再提及一位拉丁诗人,他也能用拉丁文来背诵一段。这些诗人未见得是什么大诗人,提及的诗作也未必是他们的重要之作,但钱钟书能脱口而出,流利无滞地背出,真是把在场的美国人吓坏了。

进入80年代,从天上往钱家掉金子的事接二连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曾竭诚邀请他前往讲学半年,开价16万美金,交通、住宿、餐饮费另行提供,可偕夫人同往。可钱钟书却拒绝了。他对校方的特使说:“你们的研究生的论文我都看过了,就这种水平,我给他们讲课,他们听得懂吗?”英国一家老牌出版社,也不知从什么渠道得知了钱钟书有一部写满了批语的英文大辞典,他们专门派出两个人远渡重洋,叩开钱府的门,出以重金,请求卖给他们。钱钟书说:“不卖。”

夫人杨绛笑钱钟书一辈子开不了钱庄。古典文学组的人找他借钱,他问:“你要借多少?”答:“1000。”钱钟书说:“这样吧,不要提借,我给你500,不要来还了。”同一个人二次来借,他还是如法炮制,依旧对折送人。有人评论说,钱钟书说到底是数学不好,只学会了个被二除,假如有人求借百万,又该怎么办呢?凡进过钱钟书家的人,都不禁惊讶于他家陈设的寒素。沙发都是用了多年的米黄色的卡面旧物。多年前的一个所谓书架,竟然是四块木板加一些红砖搭起来的。没有人能弄明白钱钟书究竟看过多少书,但他家里却几乎没有书。相传犹太人认为把知识的财富装进脑子里,比置什么财产都划算、安全。钱公馆主人较之犹太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杨绛在《钱钟书与<围城>》这篇文章里,写到了丈夫的许多“病气”“傻气”,归根到底都是童心与童趣。杨绛写了他手舞足蹈看《福尔摩斯探案集》,写了他给妻子脸上画花脸,写了他往女儿被窝里藏箱带疙瘩,埋“地雷”……却似乎漏掉了他爱看儿童动画片,爱看电视连续剧《西游记》……钱钟书看《西游记》与众不同。边看边学边比划,口中低昂发声不住,时而孙悟空,时而猪八戒,腾云造地,“老孙来也”,“猴哥救我”,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咏之歌之,不一而足。那个活波胆大有本领、敢管玉帝叫“老儿”的孙猴子,从小时候就潜移默化地钻入了钱钟书的性格里,以至于人家万乘之尊的英国女王到中国,国宴陪客名单上点名请他时,他竟称病推掉。事后,外交部的热人私下询及此事时,钱钟书说:“不是一路人,没有什么可说的。”

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的汉学家马悦然上府拜访他,钱钟书一面以礼相待,一而尖锐地说:“你跑到这儿来神气什么?你不就是仗着我们中国混你这碗饭吗?在瑞典你是中国文学专家,到中国来你说你是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会的专家。你说实话,你有投票表决权吗?作为汉学家,你在外面都做了什么工作?巴金的书译成那样,欺负巴金不懂英文是不是?那种烂译本谁会给奖?中国作品就非得译成英文才能参加评奖,别的国家都可以用原文参加评奖,有这道理吗?”80年代初,某“头牌学者”拼凑了一本《xx研究》,钱钟书翻阅后,即下断语:“我敢说xxx根本就没有看过xx的原著。”真是明眼如炬,让此等人物没处躲没处藏。这也就难怪有人按捺不住咒他:“钱钟书还能活几年?”

一些年来,由于拒绝与传媒合作,钱钟书这个人,也似乎渐成“魔镜”中的影像了。当我们把钱钟书这面“魔镜”翻转过来看时,便发现镜子背而有行镌刻的字迹:做完整的人,过没有一丝一毫奴颜和媚骨的生活

(节选自报告文学《魔镜里的钱钟书》,有删改)

文本二:

不管写小说还是写报告文学,张建术都有解剖的眼光与兴趣。这是我编辑出版《魔镜里的钱钟书》的一个原因。”作为国内出版界名望颇高的资深编辑,李世跃表示,对钱钟书等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忠实记述、文章中解剖的眼光与兴趣、对小人物的人文关怀等,是他看重这本书的主要原因。“现在看来,这些作品依然有意义。”

李世跃对记者说:“我觉得作为传记作者,把人的活动记录下来是基本功;稍高的要求是,剪裁取舍作为一种世界观;再高一层,即是文章能够分析、穿透时代。我希望有这样的作品面市。”

在张建术看来,报告文学是“检测社会的良心”。在大众文学趋附于娱乐,加紧与商业联姻的时候,张建术文章中的那种担当精种,那种进入生活而非知难绕道的品格,令人沉重,引人思索。

以理性之思,以深情之笔,书写知识分子心路历程,张建术的报告文学让我们听到了一个时代的回响。

(摘编自慕庄《你听到世纪的回声吗——关于张建术和他的新书<魔镜里的钱钟书>》)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钱钟书在摄影机前拘谨可爱,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却很“出风头”,文章塑造了他真实率性、才华横溢的知识分子形象。

B.钱钟书拒绝英国出版社重金购买他的英文大辞典,就是因为他在上面写批语倾注了心血,他自己也经常需要使用。

C.这篇报告文学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剪材有取舍,记录了钱钟书的言行事迹,体现了作者对钱钟书的景仰和缅怀。

D.“做完整的人,过没有一丝一毫奴颜和媚骨的生活。”这句话是作者对钱钟书的学术品格和内在精神的高度评价。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管锥编》被中国学者评为学术史上壁立千仞的高峰之作,钱钟书自述其创作目的传达出他

的自卑及自我排遣之意。

B.钱钟书有许多如《钱钟书与<围城>》中所述的“痴气”“傻气”,所以会无情揭露某“头牌学者”无知、虚伪的丑相。

C.《西游记》中孙猴子的性格潜移默化地影响了钱钟书,让他恃才做物,敢于挑战权威,故而称病推掉了国宴的邀请。

D.张建术在报告文学创作领域展现出的精神,与钱钟书在学术领域的品格是一脉相承的,都是知识分子的担当与坚守。 

8.张建术认为报告文学是“检测社会的良心”,结合文本二,概括有良心的报告文学应具备的特点。(4分) 

9.在某班级的读书交流会中,如欲以“一篇小说式的报告文学”为题写一则《魔镜里的钱钟书》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一)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二)(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B.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C.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D.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文、武几个有名的帝王。

B. 乡党,指乡里、家乡,也指同乡、乡亲。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而称乡党。

C. 四海,古代人认为中国包含了东海、西海、南海、北海,因而用“四海”泛指天下各处。

D. 告子,其中的“子”是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为“子”。

12. 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告诉公孙丑,所谓浩然正气,是最伟大、最刚劲的,如果用正义去培养而不伤害它的话,它就会充塞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

B. 从文中可看出,孟子认为,君子的人格精神和人格力量,只能来源于自身的正气,也就是“浩然之气”,它要靠自身的正直去培养,把它与“义”和“道”结合起来,在长期的修养中获得,而不能一蹴而就。

C. 孟子对于所养之“气”是什么性质的东西,他自己也认为难以用言语表达清楚,所以当公孙丑问起时,他回答说:“难言也。”但他还是浩然之气作了一番具体的描述。

D. 孟子用“揠苗助长”的寓言,形象地说明了“助长”对“知言”的危害。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2)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14. 简要分析材料一论证的方法。(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王定国马上见寄

苏轼

昨夜霜风入裌衣,晓来病骨更支离。

疏狂似我人谁顾,坎轲怜君志未移。

但恨不携桃叶女,尚能来趁菊花时。

南台二谢无人继,直恐君诗胜义熙

【注】①此诗作于元丰元年(1078)八月。是时,苏轼知徐州,因抗洪胜利而建黄楼,落成后邀友人于重阳节来此聚会。《续资治通鉴长编》载,王定国好作文章,夸诞轻易,臧否人物,无所顾忌,以是颇不容于人。熙宁八年(1075),王定国因故受到朝廷停职处罚。②南台,指徐州城南的戏马台。《太平寰宇记徐州》:“重九日,公(刘裕)引宾佐登此台,命将佐百僚赋诗以观志。作诗者百余人,独谢灵运诗最工。”③义黑,刘裕为宋公,在义熙十四年时镇徐州。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诗是诗人写给王定国的应和之作,“次韵”即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

B. 首联写友人昨夜受了风寒,晓来原本多病受损的身体更为不适,“霜”字表明了时令。

C. “疏狂”一词既点明苏王二人豪放、不受拘束的性格,又交代了他们不被世人所容的原因。

D. 尾联化用刘裕在重阳日携将佐百僚登南台赏菊赋诗的典故,畅想王定国在诗会上的表现。

16. 有人认为苏轼诗歌善用比较思维来深化诗歌的思想内容。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列锦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修辞。例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再如陆游《书愤》中的佳句:“____ ______。”

(2)古人作诗,善用“空”字。除了“_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天空”之意;还有“______”(李贺《李凭空篌引》)中“空寂”之意;亦有“死去元知万事空”(陆游《示儿》)中“空无,没有”之意;更有“_____ ”(高适《燕歌行》),“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 “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滕王阁诗》),“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中“徒然,白白地”之意。

(3)  用一句古诗名句为下面上联对出下联,要求对仗基本工整。上联:劝君更尽一杯酒(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下联:______(李白《将进酒》)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9分)

   众多教育主体之中,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要为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这就决定了家长必须以身作则,拥有教育智慧,积极担起教育责任,而不是把育儿之责让给第三方。“双减”之下,孩子的教育留给家长的空间也在增大,这就意味着家长要跟上教育新变化,比如,教育观有必要及时升级,既要在宏观上跟得上社会发展,______①,明白孩子深层心理需要,掌握激励孩子超越自我的方法。

   当前,(   )。但是,为什么一部分家长未能放下焦虑,______②?说到底还是当孩子从繁重的课外辅导中解放出来之后,家庭教育并没有主动填补空白,或拿出可行的教育设计,这背后是家长的教育观没有进一步更新,尤其是在与孩子一起学习、成长方面没有同步,而不科学的教育观势必不能带来优质的家庭教育。

  能否给孩子丰盈而快乐的童年,关键在家长。这需要家长不止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在教育观上不那么功利,转而聚焦孩子的身心发育,注重激发其成长动力,______③,也读无字之书,既善养浩然之气,又萌发鸿鹄之志。当家长做到了关注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家庭聚焦于孩子的人格养成,才能切实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有效的帮助。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各地教育部门都在大力落实“双减”政策,家庭的可作为之处越来越多,孩子的成长空间其实变得越来越大。

B.孩子的成长空间其实变得越来越大,各地教育部门都在大力落实“双减”政策,家庭的可作为之处越来越多。

C.孩子的成长空间其实变得越来越大,家庭的可作为之处越来越多,各地教育部门都在大力落实“双减”政策。

D.各地教育部门都在大力落实“双减”政策,孩子的成长空间其实变得越来越大,家庭的可作为之处越来越多。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0. 指出下列病句中的逻辑错误。(3)

(1)他是个文学爱好者,阅读了大量的小说、诗歌、散文以及外国名著。

(2)在激烈图片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主要有两点,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

(3)为了加快我国的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私人轿车工业。因为发达国家中,私人大部分有轿车。

21. 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引入“虚拟论敌”与自己展开质疑问难,完善思考过程。阅读下

面材料,续写后面的内容,并得出合理的结论。60 字左右。(4 分)

周末,高二学生小明一直在玩游戏,妈妈问他:“为什么你总是在玩游戏?”小明说:“因为我需要休息。”妈妈走后,小明自我反思:

22.福斯特将小说中的人物分为两类,即“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扁平人物”是“基于某一种单一的观念或品质塑造而成的”;“圆形人物”更类似于现实中的人,性格复杂、发展。福斯特认为,狄更斯的人物几乎全是扁平的,托尔斯泰笔下都是圆形人物。请以米考伯太太和聂赫留朵夫为例,谈谈你对“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理解。(4分)

四、写作(60分)

人们在获得一些新的东西时,也有可能失去另一些东西。互联网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少便捷,那么人们可能会失去什么呢?就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考试卷(新高考)(word试卷+参考答案)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