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四川省内江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分享:杨老师 2025-07-10 下载支付:5点 立即下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媒介素养这个词很火,不管是运用网络、应对舆情,还是治理网络暴力、鉴别虚假新闻,对策建议中总有这么一条:提升媒介素养。有媒体人甚至直言,没有一定的媒介素养,你连朋友圈都混不好

有的人可能会不解:不就是玩手机上网,这还需要专门的素养吗?实际上,媒介素养指的是人们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反应能力。笔者认为,优秀的媒介素养不仅包含高效检索接收信息的能力,也包含科学甄别信息、高质量生产信息的能力。

检索,众里寻他千百度。互联网技术飞速迭代,信息含量以指数级速度增长。很多人说,现在是一个信息找人的时代,而不是人找信息的时代。翻翻报纸、看看电视、问问搜索引擎,仿佛动动手指就能无所不知、无所不通。

然而,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精准寻找到我们所需要的,看似简单却颇为考验人。比如,有的信息要在社交媒体上检索;有的要去专业数据库查找;有的信息可能只是一篇文章的某个碎片化内容,必须搜索多篇文章才能整合成一则完整信息……寻找信息能力的高低,影响着我们使用媒介的整个过程、各个环节,是上网触网的基础能力。

甄别,乱花渐欲迷人眼。进入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自媒体,带来积极变化的同时,甄别信息真伪的难度也与日俱增。尤其是在社会热点、突发事件中,不同主体带着各自立场参与讨论,这其中既有权威内容,又有谣言传言,还有故意带歪节奏、混淆视听的声音,客观事实很容易被主观情绪所掩盖,正确信息也容易在多次传播中被曲解。

相信很多人有过类似经历:精挑细选了多个信息源,最终还是被假新闻蒙在鼓里;发个朋友圈对社会热点激情开麦,结果发现事实反转了,只好悄无声息删除……身处真假掺杂的信息海洋中,学会辨别真假、理性判断,既是对事实负责,更是对自己的网络言行负责。

运用,纸上得来终觉浅。寻找信息、判断信息是基础,媒介素养的核心还是在于运用信息,也就是运用舆论的力量来表达观点、推动工作。互联网打破了传播者与受众的界限,如今我们可以通过媒介去大胆表达对公共事务的意见建议,可以通过理性发声推动社会问题的妥善解决,还可以通过玩转传播规律来打开事业新局面。

互联网已经成为关乎个体生活、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这是时与势的自然选择,而媒介素养也将成为与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养等同样重要的现代文明修养,不容忽视。

对公众来说,要从观念上转变,意识到提高媒介素养是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它可以让我们少被谣言骗得团团转,少在五花八门的信息里迷失方向,少做跟风盲从的墙头草,少被有心者诱导做网暴雪崩时的雪花……也只有打心眼里意识到提升媒介素养终归是自己的事,不再秉持事不关己的态度,才会在日常的媒介使用中主动多对比几个信息源、多追问几句真的吗、多发掘舆论的正向作用。此时,媒介素养的提升便是日用而不觉的结果了。

(选自《媒介素养这门课不能挂科》,有删改)

材料二:

人人都是生产者”“人人都是传播者的自媒体发展,到人人都是创作者”“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新大众文艺蓬勃兴起,技术与媒介贯通加持,也给我们审视研究新大众文艺提供了新的视角——不仅需要从艺术创作规律的角度加以考察,也需要结合媒介传播的新特点、新情况和新问题来综合评估。这意味着,提升媒介素养也是助推新大众文艺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

何为媒介素养?媒介素养主要是指人们对各类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思辨以及相关的生产、创造和传播能力。一段时间以来,一些新的创作和传播行为,借助自媒体等形式得到极大拓展,但与之相关的问题也随之产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媒介素养。比如,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部分作品创新不足、内容同质化;一些作品为追求爽感”“爆点,缺乏思想性与艺术性,低俗化、娱乐化;一些创作者缺乏自信,盲目模仿外来文化,忽视乃至调侃主流价值和主流文化;过度依赖数据和算法,评价体系不完善等等。提升媒介素养,既是进行信息传播应有的规范要求,也是依托媒介开展新大众文艺创作、传播的当务之急。

结合新大众文艺特点,媒介素养的提升,无疑将为其健康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较高的媒介素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辨别作品的优劣,更好地鉴赏作品,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进而能够深入地参与到文艺创作、传播与相关的消费中去。对创作者而言,能够帮助他们熟悉不同类型媒介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使用恰当的媒介语言进行创作;对于传播者而言,无论是首次还是多次传播,较高的媒介素养可以提高作品的传播效果。更重要的是,倘若创作、传播、欣赏、评价各环节的参与者都能有较高的媒介素养,也将有助于创造更加良好的新大众文艺发展整体环境。

但现实是,广大公众普遍缺少媒介素养的专门训练。从推动新大众文艺繁荣发展的更高要求出发,笔者认为,应通过多方面努力,提升公众媒介素养,助推新大众文艺行稳致远。其一,学校教育中应加入媒介素养课程,培养学生对信息及文艺作品的欣赏辨析能力,帮助学生了解新大众文艺作品创作与传播特点,提高学生参与相关创作的自律性、积极性及能力;其二,有关行业组织可为文艺创作者提供媒介素养培训,帮助他们了解不同媒介的特点与传播规律,增强创作者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巧用、善用各类新兴媒介创作和传播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作品;其三,依托社区组织讲座、线上活动等加强老年群体媒介素养的提升;其四,各平台可在公众使用媒介的过程中帮助提升公众媒介素养,比如,可通过专门设定平台使用机制帮助公众掌握科学、多元的评价方法,避免片面评价,促进新大众文艺的多样性发展。

(选自《提升媒介素养,推动新大众文艺健康蓬勃发展》,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互联网技术发展,信息快速增长,人们动动手指就能无所不知,无所不通。

B. 人们被假新闻蒙骗,发现事实反转,是因为他们挑选的信息源数量不够。

C. 技术与媒介加持,使大众文艺的评估从艺术创作规律转向了媒介传播的角度。

D. 缺乏媒介素养,人们只重视商业利益,导致部分作品缺乏新意,内容同质化。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引用不同的诗句对应媒介素养的三种不同能力,贴切精当有新意。

B. 材料二采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论证思路,论证深刻,逻辑严密。

C. 两则材料都涉及媒介素养概念和提升媒介素养的重要性,针对的对象都是所有民众。

D. 材料一认为媒介素养将成为现代文明修养之一,材料二则肯定了它对文艺发展的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医学研究者获取专业信息需要去医学数据库进行查找,有时还需整合多篇文章。

B. 农民借助各大平台直播销售滞销的农作物,体现了媒介素养中检索信息的能力。

C. 知识主播以文化带货方式,让文学的能见度更高,可以促进大众文艺的发展。

D. 如果创作者媒介素养得到提升,那些缺乏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将会大大减少。

4. 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助推大众文艺发展应该如何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

5. 阅读下面语段,结合材料一,谈谈该大学生做法体现了哪些媒介素养。

某大学生在家族聊天群看到亲戚转发的《某食品含致癌物》一文,通过对里面的图片、关键内容进行搜索,发现该文章是三年前境外媒体拼接的假新闻。接着他在国家食药监管网查询,也没有找到对该食品的相关通报。于是,他把查询证据发回群聊,并附上一篇科普链接《如何识别食品安全谣言》,提醒家中长辈转发文章前可在官网查询以验证文章内容的真实性,避免以讹传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塔山风雪夜

王雁翔

半夜一点,乌拉斯台边防连哈萨克族一级上士阿恒别克,摸黑穿戴好装具,悄然走进了浓墨似的夜色。

下雪了,风吹雪。

这是今年北塔山的第一场雪。风卷着雪粒子扫到脸上生疼。

上哨时间是半夜两点,每次他都会提前一个小时起床。

哈气成霜的隆冬时节,山岭起伏的戈壁荒原,气温常在零下3040摄氏度之间,午夜哨也更加辛苦。一班哨下来,身体冻得僵硬麻木,回到被窝半天都捂不热,有时还没睡着,起床号已经响了。

36岁的阿恒别克现在是连队兵龄最长、年龄最大的老兵。

尽管已经带出了两名新兵,离开饲养军马的岗位4年多了,阿恒别克还是喜欢站午夜哨。站过哨,顺带着给军马添过夜草,他才可以踏踏实实睡个安稳觉。

马厩在营院外头,夜里狂风吹起的雪墙,像巡逻路上陡峭的山坡。粗野的风将阿恒别克不断掀倒在雪地里。他不怕冷,但风吹雪,风雪交加,看不清方向,人很容易被暴风雪吞没。

在阿恒别克的记忆里,自己在这里经历的最大的一场雪,是在来到连队的第一个冬天。那年,雪来得早,也特别大。当时连队没有清雪机器,全连官兵轮班倒,昼夜不歇,奋战数日,才在连队与哨楼之间挖出一条长700多米的人行通道。

白茫茫的冰雪世界,什么都看不清。没有手机信号,连队只有一部军用电话与外界联系,日常用电靠发电机限时供电。

那两个多月,大雪封山,给养送不上来。大家每天都吃白菜、洋葱、土豆。那时,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连队能有一台铲雪车。没想到,愿望很快就实现了。不久后,连队建起小基站,有了手机信号和网络,全连官兵欢喜得像过年。再后来,电力稳定了,铲雪装备和新型巡逻车也有了,官兵可以乘车与徒步结合巡逻,梦想一个接一个都变成了现实。

风雪让阿恒别克几乎睁不开眼睛,营院到马厩不远的距离,他跌跌撞撞走了20分钟。远远听到他的脚步声,安静的马厩忽然活跃起来,一阵响鼻与低鸣传到了他的耳朵里。

马厩窗户透出的昏黄灯光,让他心里温暖,恍惚间又回到了新兵下连时。那时,连长问他愿不愿当军马饲养员,他心里咯噔一下,脑子发蒙。阿恒别克是在牧区长大的,却一点都不懂马。但思考过后,他还是点了点头。

军马不能出问题,它们的生命非常珍贵。阿恒别克一直记着第一次走进马厩时班长说的这句话,他知道这是班长对他的期许。年底,班长退伍了,他便独自在这个战位上默默忙碌。

军马饲养员不仅需要喂马、放马、驯马,还有训练、站哨、巡逻等诸多任务。

阿恒别克虚心地学习着,用日记本记录军马每天的情况。随着养马日记不断变厚,连队的军马变得越来越强壮,他自己也在忙碌中,渐渐成了连队最好的骑手和手到病除的兽医。15年里,连队没死过一匹军马。

离开军马饲养员岗位后,一次,他刚出完早操,上等兵阿不都拉跑着来找他去马厩,说有一匹军马卧在地上不吃不喝。此前不久,阿不都拉成为新的军马饲养员。

马睡觉都是站着睡的,很少卧,身体不舒服才会卧。阿恒别克到马厩去看了看,断定军马是感冒了。见阿不都拉一脸困惑,他解释说:这么冷的天,马身上有一滴一滴的水珠,耳朵后还是烫的,这种症状肯定是感冒,打一针就好了。军马饲养员的担子交给年轻战士后,阿恒别克依旧操心着军马的事,有时间就来和新的军马饲养员交流经验。

终于走到马厩门口,阿恒别克发现马厩的门被近一米高的雪墙堵住了。他挥锹将雪清到一边,冻僵的手却不听指挥,钥匙半晌插不进锁孔。他脱掉手套,将冻得发白的双手伸进领子里温暖着。

狂风带着尖厉的呼啸,把雪猛劲儿从围墙上灌进来,在院子里堆起一座小山。尖啸的风雪,让他的脑海忽然闪过狼的身影。

那年10月,大雪纷飞,阿恒别克和战友骑马从连队赶往哨所。途中,两匹军马忽然转身向山谷奔去,班长骑马去追。阿恒别克收拢马群,忧心忡忡地等了4个小时,仍不见班长回来。天色渐暗,不能再等了,无人区没信号,他跑到路口,把衣袖扯成了几个布条,绑在回哨所方向的白杨树上,意思是告诉班长,自己已经继续往哨所赶了。

在离哨所还有十来公里的地方,阿恒别克身下的军马突然竖起耳朵,状态明显警觉了起来。他赶紧观察四周,果然,在50多米外的山坡上,他看到了狼眼睛发出的亮光。阿恒别克用缰绳把几匹马连在一起往前走,边走边回头望,只见3只狼紧紧跟在他身后。

已经是凌晨时分,光秃秃的荒原戈壁,狼群跟着阿恒别克的马群。他拿石头扔,狼不走,似乎在耐心等待时机。他心里正着急,一只狼突然向着夜空长嚎两声。他心里一惊,担心它们唤来其他狼。马受到惊吓,不停地乱跑,阿恒别克努力将马拢在一处山窝,也像狼一样,憋足一大口气冲着狼群大吼。吼了几嗓子后,他隐约听到战友在叫自己的名字,很快,手电的强光照了过来。

战友们赶来了,狼群转身远去。回到哨所他才知道,班长追着那两匹马绕了一大圈,又回到了连队。班长从连队打电话到哨所,问阿恒别克到了没有。战友们一听,赶紧沿路来找他。

冻僵的双手渐渐有了知觉,他开门进去,挨个儿摸摸军马的鼻梁。这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他相信有灵性的军马会懂他心里的千言万语。

室外气温低至零下30多摄氏度,马厩里却有一股温暖的气息。阿恒别克打开一捆一捆四四方方的干苜蓿,在地上抖散、检查后添进食槽,再将一些谷物均匀地撒在干苜蓿里。听着马厩里响亮的咀嚼声,他的心里仿佛燃起一团温暖的火。

他抬起手腕看了一眼时间,立即转身出门,又一头扑进了如墨的夜色里。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阿恒别克提前一小时起床站哨的习惯,既体现边防军规的严格,也暗示他对年轻战士的体恤和关怀。

B. 连队从靠人力清雪到铲雪车、新型巡逻车等装备的变化升级,表现了技术发展对边防建设的彻底改变。

C. 阿恒别克通过“马身上的水珠”和“耳朵发烫”判断出军马感冒,是因为他饲养军马时积累了丰富经验。

D. 结尾“又一头扑进了如墨的夜色里”与开头“摸黑穿戴好装具”形成呼应,暗示人物命运再次陷入困境。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在叙述阿恒别克的故事时,加入连队过去的艰苦生活回忆,采用倒叙手法,丰富了文章内容。

B. 文中“粗野的风将阿恒别克不断掀倒在雪地里”一句采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寒风的凛冽和强劲。

C. 文中“风卷着雪粒子扫到脸上生疼”“回到被窝半天都捂不热”等语句,真实表现边防生活,富有感染力。

D. 听着马厩里响亮的咀嚼声,他的心里仿佛燃起一团温暖的火”将听觉转化为心理感受,深化了情感表达。

8. 阿恒别克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9. 风雪”在文中反复出现,请结合文本,谈谈作者这样安排的妙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赵轨,河南洛阳人也。高祖受禅,转齐州别驾,有能名。其东邻有桑,甚落其家,轨遣人悉拾还其主,诫其诸子曰吾非以此求名意者非机杼之物不愿侵人。汝等宜以为诫。在州四年,考绩连最。持节使者郃阳公梁子恭状上,高祖嘉之,赐物三百段,米三百石,征轨入朝。父老相送者各挥涕曰:别驾在官,水火不与百姓交,是以不敢以壶酒相送。公清若水,请酌一杯水奉饯。轨受而饮之。既至京师,以轨所在有声,授原州总管司马。在道夜行,其左右马逸入田中,暴人禾,轨驻马待明,访禾主酬直而去。原州人吏闻之,莫不改操。后数年,迁硖州刺史,抚缉萌夷,甚有恩惠。寻转寿州总管长史。芍陂旧有五门堰,芜秽不修。轨于是劝课人吏,更开三十六门,灌田五千余顷,人赖其利。秩满归乡里,卒于家,时年六十二。子弘安、弘智,并知名。

(节选自《隋书·赵轨传》)

材料二:

魏征,字玄成。太宗即位,拜谏议大夫。征状貌不逾中人,有志胆。每犯颜进谏,虽逢帝甚怒,神色不徙。后上宴群臣,帝曰:贞观以前,从我定天下,间关草昧,玄龄功也。贞观之后,纳忠谏,正朕违,为国家长利,征而已。虽古名臣,亦何以加!亲解佩刀,以赐二人。帝尝问群臣:征与诸葛亮孰贤?岑文本曰:亮才兼将相,非征可比。帝曰:征蹈履仁义,以弼朕躬,欲致之尧、舜,虽亮无以抗。时上封者众,或不切事,帝厌之,欲加谯黜。征曰:古者立谤木,欲闻己过。封事,其谤木之遗乎!陛下思闻得失,当恣其所陈,言而是,为朝廷之益;非,亦无损于政。帝悦,皆劳遣之。十七年,疾甚。征家初无正寝,帝命辍小殿材为营构,五日毕,并赐素褥布被,以从其尚。令中郎将宿其第,动静辄以闻,药膳赐遗无算,中使者缀道。帝亲问疾,屏左右,语终日乃还。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处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A其诸子曰B吾非以此C求名D意者E非机杼之物F不愿G侵人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夜,在夜里,与《烛之武退秦师》“夜缒而出”的“夜”用法相同。

B. 操,品行、操守,与《鸿门宴》“大王来何操”的“操”意思不同。

C. 抗,匹敌、对等,与《答司马谏议书》“欲出力助上以抗之”的“抗”意思不同。

D. 从,符合,与《六国论》“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从”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轨以才干著称,在齐州任职四年,政绩考核连年最优,隋高祖大为赞赏,遂征召入朝。

B. 赵轨在任甚有威严,在其离任之际,百姓不敢以壶酒相送,只能以水代酒为他饯别。

C. 魏征虽相貌平平,却有胆识志向,太宗很赏识他,将其与房玄龄并称,还亲赐二人佩刀。

D. 魏征病重,太宗用原本建造宫室的材料为他建造正寝,并安排人日夜守护,以观动静。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左右马逸入田中,暴人禾,轨驻马待明,访禾主酬直而去。

2)陛下思闻得失,当恣其所陈,言而是,为朝廷之益;非,亦无损于政。

14. 两则材料在表现魏征和赵轨的“清廉正直”时,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

王冕

生民日日叹零丁,惟听中朝说太平。

万里江山云莽荡,五更风雨剑悲鸣。

桓温岂解知王猛,徐庶从来识孔明。

箫管莫吹关塞曲,野花闲草不胜情。

【注】①王冕,元朝著名诗人,出身寒微,屡试不第。此诗大约创作于元末。②桓温,东晋权臣,北伐时名士王猛曾主动投效,后二人政见不合,分道扬镳。③徐庶,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归附曹操时向刘备举荐了诸葛亮。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生民叹零丁”与“朝中说太平”形成对比,暗示统治者粉饰太平,罔顾民生疾苦。

B. 颈联接连引用两个典故,借此展示了对才智之士的敬仰,以及对朝廷不识人才的讽刺。

C. 尾联以景结情,“莫吹关塞曲”“野花闲草”,暗示诗人将逃避动荡乱世,前往山野隐居。

D. 全诗语言凝练,用典贴切,虽未直接控诉现实,但其中隐含的正直文人的悲愤让人叹惋。

16. 本诗颔联“万里江山云莽荡,五更风雨剑悲鸣”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作者用比喻、夸张手法描写阿房宫建筑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用温和自谦的话语鼓励弟子发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舟”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意蕴丰富的意象,诗人大多借其表达孤寂悲凉的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字很奇妙,也很有趣,不乏哲学意味,更充满生活气息。②譬如,中藏了个。③造字之时,是用作声旁的。④但如今看来,这样的组合亦可谓寓意深长,⑤充满着相辅相成的辩证法、亦正亦奇的大智慧。

在很多人看来,静和争是无法并存的。其实,这只是片面理解,对静与争的关系还可以有不同的诠释:要想静,须先争;越想争,心越要静。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到底都在争什么呢?如果是争名争利,那确实静不下来。每天在职场、名利场竞争博杀,争得昏天黑地、头破血流,受困于名疆利锁,被傅于虚空浮华,教他如何能静下来?但还有一种争,是争境界、争格局、争水平。这些争大都是在静中进行的——静静地学习,默默地内省,悄悄地磨炼。三国时期的东吴大将吕蒙被嘲学问粗浅,就发奋读书,【   A    】,手不释卷,后来学问大增,令人刮目相看。

争有两态,即闹中争与静中争。长平大战,是闹中争,结果是血流成河;三年不鸣,鸣将惊人,是静中争,于不声不响间奠定胜局,在不露声色中稳操胜券。闹中争是刀枪相对,唇枪舌剑,打擂较劲;静中争是【   B   】,积聚实力,苦练内功。善争者皆是静中争的高人,平时不显山露水,但心中有万丈波澜。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生在世,只静不争是懦夫,只争不静是莽汉,皆不可取,还是争中有静、静中有争的好。善于在静中争者,能【   C    】,肯卧薪尝胆,早晚会拨云见日,一飞冲天!

18. 请在文中【A】【B】【C】三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下列句子中“结果”与文中加点的“结果”,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祥子拼命拉车攒钱想买车,结果钱被孙侦探敲诈一空。

B. 华老栓用人血馒头治痨病却痛失爱子,暗示愚昧必然导致绝望结果。

C. 林冲风雪夜于山神庙结果了陆虞候、富安、差拨三人后,投东而去。

D. 波斯菊开得正盛,南瓜悄悄结果了,藏在叶底如腼腆的娃娃。

20. 文中第一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三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22. 请仿照下列语句,从“舒”“忍”“稳”三个字中任选两个字进行阐释,要求说出汉字构件组合的辩证关系和蕴含的哲理。

例:“静”中藏了个“争”,告诉世人不能只静不争,也不能只争不静,要善于在静中争。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万事以心为本,未有心至而力不能者。——欧阳修

用心的人和用力的人在结果方面有非常大的区别。——杨立华

以上语句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四川省内江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