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内江市高中2025届第三次模拟考试题 语 文(word试题+答案解析)

分享:杨老师 2025-04-25 下载支付: 5 立即下载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智能建造是指将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建筑信息模型等集成于建筑建造过程中,以此实现建筑项目全流程降本增效。当今时代,数字技术与传统行业日益融合,智能建造技术带动传统建造业走入更先进的以技术驱动的建造流程,或将彻底改变建筑物的设计、建造和维护方式。

近年来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物联网集成技术、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等都已在智能建造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而数字孪生技术则通过创建物理建筑的数字副本,利用实时监控、场景测试为建筑运营提供科学决策与数字解决方案,将智能建造推向了新高度。

智能建造技术为传统的建造方法带来了一系列改变。在安全方面,智能建造通过传感器和物联网设备,进行实时风险检测和大数据分析,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工地的事故。在效率方面,智能建造借助建筑信息模型和人工智能软件等数字工具,有效缩短了项目时长。信息模型的数字可视化功能,可全面提升前期设计效率,避免设计偏差。在运维阶段,模型能将建造过程信息延续到运营阶段,为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提供科学保障。数字孪生技术通过实时数据更新,将虚拟世界和物理世界的状态与操作统一到数字信息系统,进而提高虚拟世界的实时信息反馈效率。在可持续性方面,智能建造通过多种技术创新手段为环境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节能设备、绿色建筑材料和自动化废物管理系统等技术可大幅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通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废弃物排放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举措,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和减少碳足迹。此外,建筑3D打印技术、预制构建等创新技术的应用,也有效减少了资源浪费,提高了材料利用率。

需要注意的是,智能建造为建筑和基础设施带来极大促进的同时,也存在不少挑战与局限性。

智能建造前期的投资成本较大,这对中小型公司意味着巨大的风险。同时,智能建造过程中需要引入大量先进的硬件设备和智能软件,这对员工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其次,技术条件也是一个重大挑战,建筑运营数字化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任何非系统性故障或网络安全漏洞都可能导致重大损失。再者,智能建造技术依赖稳定的互联网传输,在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地区,这也将成为一大局限。

另一个困难来自传统建筑行业内部。建筑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而智能建造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智能机器人的使用,会对传统建筑岗位带来冲击。来自建筑业内部的排斥会减缓智能建造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并导致相关延伸技术优化存在滞后性。最后,传统的监管标准和法律能否适应智能建造技术,同样也是现实挑战。智能建造需要使用无人机和机器人等技术,但现有的监管标准和法规可能无法完全涵盖这些新技术。

总而言之,在智能建造推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挑战,但科技不断向前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因此,我们应积极思考如何应对,以适应未来的发展需求。

(摘编自《人工智能+建造,传统行业的新未来》,有删改)

材料二:

近年来,随着深度神经网络技术特别是AI算法模型的出现,AI绘画加速发展。AI绘画是继CG绘画、DSE绘画和VR绘画之后的第四代数字绘画。与前三代数字绘画相比,AI绘画在创作机制、艺术本体和接受美学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AI绘画建构出一种人与AI平台互动协同的新型创作机制。在这种机制下,用户登录AI绘画平台后,只需用文字或语言简单地给出创作要求,剩下的全部由AI自主完成。对普通人来说,这一创作方式具有无与伦比的便捷性和易学性。相较于前三代数字绘画,AI绘画对用户计算机软硬件操作技能的要求更低。

前三代数字绘画方式都需要绘画者掌握一定的计算机软硬件操作技能,绘画主体的范围有限。随着AI时代的到来,数字绘画的技术门槛大大降低。从理论上讲,借助AI绘画创作模型,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进行美术创作。在AI绘画中,用户更像是艺术创作的策划者、命题者、构思者和决策者,而AI平台则是这些艺术构思、艺术决策的具体执行者。这种新型的人机协同创作机制,不仅扩大了创作者的范围,也大大提高了创作效率。

除此之外,AI绘画还有一个与传统绘画和前三代数字绘画大相径庭的美学特征——接受与创作同源。作为AI创作主体的用户主要是作为AI作品的鉴赏者存在,他们除了发出具体明确的创作指令,并不承担具体的创作任务。他们很大一部分注意力都用在了对于AI瞬间输出的作品的鉴赏判断上。在实践中,鉴于很难一次输出就能满足用户的审美要求,AI很可能不断从用户那里接到修改指令,连续输出一系列作品,而用户要不断对作品进行鉴赏才能提出修改意见。而在前三代数字绘画和传统绘画中,作品的创作环节与接受环节在很大程度上是分离的,这些作品的接受对象主要是受众,而不是画家自己。

就目前的AI绘画创作生态来看,仍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那就是尽管AI生成的绘画作品中假冒伪劣和有害作品较少,但具有较高美学价值、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的作品也不多。这一现象跟目前AI绘画算法模型设计上的局限性有很大关系。

AI绘画训练所使用的模型语料库均由人类设定,AI在训练中接触的信息都经由人工选定并进行了多次符号转换,也就是说,AI算法所学习和模仿的只是人类绘画作品的模式和风格。虽然人类创作也离不开学习和模仿,但人类创作除了学习和模仿同类作品的模式和风格外,还要学习和模仿生活、社会、现实和历史中的经验和逻辑,并遵循这些逻辑从事艺术创作。人类艺术创作往往是为了表达对生活、现实、历史、人性的理解。因此,人类创作的艺术作品无不打着人类思想情感的深刻烙印。与之相比,目前的AI绘画算法模型尚未学会体验人类的生活,尚未洞悉人性与艺术的复杂关系,这恰是未来包括AI绘画在内的一切AI艺术要获得新的发展必须攻克的基础性难题。

(摘编自《人工智能为美术创作打开新空间》,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数字技术与传统建造业的日益融合,将彻底改变建筑的设计、建造和维护方式。

B. 智能建造利用传感器和物联网设备的风险检测和数据分析,能规避安全事故。

C. 人类创作的作品往往有深刻思想情感烙印,是因为人类遵循现实经验和逻辑进行创作。

D. 人与AI平台互动协同的创作机制不仅降低了对创作者的要求,也提高了创作的效率。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为传统行业的发展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一些无可避免的问题。

B. 材料一辩证地分析智能建造技术带来的改变与局限,面对当前发展的困境与挑战,作者认为应乐观面对。

C. AI绘画“接受与创作同源”的特性,打破了传统与数字绘画的创作范式,为艺术创作开辟了新模式。

D. 技术革新往往要求法律条文与时俱进,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对当下法律法规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3. 下列选项中,对材料一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001.png

4. 结合材料一,概括智能建造给中小型公司带来了哪些挑战。

5. 阅读以下材料,并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提出解决办法。

生成式人工智能(AI)的兴起,可能使影视、文学、音乐等的创作变得容易。近段时间以来,网络上出现了针对AI音乐、AI换脸、AI写作等现象的讨论,热度居高不下。各个视频平台上充斥着网友自制的各种换脸小视频,配上自制的专属音乐,一时间高度雷同的内容、高度同质化的音乐刷屏网络。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撕日历的日子

迟子建

又是年终的时候了,我写字台上的台历一侧高高隆起,而另一侧却薄如蝉翼,再轻轻翻几下,三百六十五天就在生活中沉沉谢幕了。厚厚的那一侧是已逝的时光。它有如一块沉甸甸的砖头,压在青春的心头,使青春慌张而疼痛。

发明台历的人大约是个年轻人,岁月于他来讲是漫长的,所以他让日子在长方形的铁托架上左右翻动,不吝惜时光的消逝,也不怕面对时光。当一年万事大吉时,他会轻轻松松地把那一摞用过的台历捆起,随便扔到什么地方让它蒙尘,因为日子还多得是呢。而对于中老年人来说,看着那一摞摞用过的台历,也许会有一种人生如梦的沧桑感。

于是想到了撕日历。

小的时候,我家总是挂着一个日历牌,我妈妈叫它阳历牌,我们称它月份牌。那时候我每天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撕日历。早晨一睁开眼,便听得见灶房的柴禾噼啪作响,有煮粥或贴玉米饼子的香味飘来。这基本上是善于早起的父亲弄好了一家人的早饭。我爬出被窝的第一件事不是穿衣服,而是赤脚踩着枕头去撕钉在炕头被架子一侧的月份牌,凡是黑体字的日子就随手丢在地上,因为这样的日子要去上学,而到了红色字体的日子基本上都是星期天,我便捏着它回到被窝,亲切地看着它,觉得上面的每一个字母都漂亮可爱,甚至觉得纸页泛出一股不同寻常的香气。于是就可以赖着被窝不起来,反正上课的钟在这一天成了哑巴,可以无所顾忌地放纵自己。有时候父亲就进来对炕上的人喊:凉了凉了,起来了!”

凉了不是指他,是指他做的饭。反正灶坑里有火,凉了再热,于是仍然将头缩进被窝,那张星期日的日历也跟了进来。父亲是狡猾的,他这时恶作剧般地把院子中的狗放进睡房,狗冲着我的被窝就摇头摆尾地扑来,两只前爪搭着炕沿,温情十足地呜呜叫着,你只好起来了。

有时候我起来后去撕日历,发现它已经被人先撕过了,于是就很生气,觉得这一天的日子都会没滋味,仿佛我不撕它就不能拥有它似的。

撕去的日子有风雨雷电,也有阳光雨露和频降的白雪。

长大以后,家里仍然使用月份牌,只是我并不那么有兴趣去撕它了,可见长大也不是什么好事情。待到上了师专,住在学生宿舍,根本没日历可看,可日子照样过得一个不错。也就是在那一时期,商店里有台历卖了,于是大多数人家就不用月份牌了。我自然而然地结束了撕日历的日子。

我在哈尔滨生活的这几年才算像模像样过起了日子,每天早晨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翻台历,让它由一侧到另一侧。年终时我将用过的台历用线绳串起,然后放到抽屉里保存起来。台历上有些字句也分外有趣,如一九九三年二月十四日记载着不慎打碎一只花碗;而二月二十八日则写着一夜未睡好,梦见戒指断了,起床后发现下雪了;八月二十八日是天边出现双彩虹,苦瓜汤真好喝

到了一九九四年的一月十九日,是腊月初八的日子,东北人喜欢这天煮腊八粥,我在这天的日历上记着:煮八宝粥。材料:大米、小米、绿豆、小楂子、葡萄干、核桃仁、大枣、花生。三月三日写着武则天墓被万人践踏,只因为她践踏了万人。而七月十一日是德国队以1:2败给保加利亚队。保加利亚用火一样的激情焚烧了陈旧的德国战车(好像引自一位体育评论记者之言)。

台历有意无意成了我的简易日记本,当然就更加有收藏价值了。

不管多么不愿意面对逝去的日子,不管多么不愿意让青春成为往事,可我必须坦然面对它。如果能把幼时已撕去的日历一一拾回,也许已故的父亲就会复活,他又会放一条狗进我的睡房催我起床,也许我家在大固其固的那个已经荒芜了的院落又会变得绿意盈门。

但日子永远都是:过去了的就成为回忆。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通过台历两侧厚度对比,表现了时光的流逝和它带给我的沉重感。

B. 文章写发明台历的人“不吝惜时光的消逝”,意在批评当下部分人不珍惜时光。

C. 文章两处提及父亲放狗催我起床,叙述视角不同,蕴含的情感也有所不同。

D. 文章写“我”喜欢在台历上记录生活日常,可以窥探出“我”对生活的热爱。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我”对日历上不同颜色字体的态度对比,展现出孩子的天真与可爱。

B. 父亲是狡猾的”“恶作剧般地”均采用反语,体现了父女之间的温情。

C. 文章主体部分以时间为序,通过详略变化呈现时空转换,使行文富于感染力。

D. 文章以“过去了的就成为回忆”作结,隐约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8. 分析文中画线句“撕去日子有风雨雷电,也有阳光雨露和频降的白雪”的含义。

9. 作者将本文编入散文集《也是冬天,也是春天》中《好时光悄悄溜走》这一章节,请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安排的理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辛末,令曰: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廪,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

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十六年,公至孟津。是年乙未,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二十二年秋八月,令曰: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吴起贪将,散金求官,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材料二:

初,绍与公共起兵,绍问公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公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九月,令曰:河北罹袁氏之难,其令无出今年租赋!重豪强兼并之法,百姓喜悦。公令曰: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袁氏之治也,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审配宗族,至乃藏匿罪人,为逋逃主。欲望百姓亲附,甲兵强盛,岂可得邪!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郡国守相明检察之,无令强民有所隐藏,而弱民兼赋也。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天下尚A未定BC特求贤D之急时也E若必廉士F而后可用G则齐桓H其何以霸世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绝,停止,与《三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中的“绝”字意思相同。

B. 由《廉颇蔺相如列传》“乃使其从者衣褐”一句可推知“被褐”指穿着粗布衣服。

C. 济,帮助,救助,成语有“扶危济困”,其中的“济”字意思与此相同。

D. 察,观察,细察,与《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中的“察”字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曹操提到仁爱之人虽不愿看到战争和瘟疫导致的官兵死亡,夫妻难聚,百姓流离失所,但对此无可奈何。

B. 曹操认为凡是开国和中兴的君主,都得到了贤才君子辅佐自己治理天下,贤才无不出自民间,但上等的人才是不可轻易求得的。

C. 曹操认为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品德是否优秀不是重点考虑的,强调以“才”举人,以“才”用人,从而扩大了取才范围。

D. 袁绍认为险要地势和强大的兵力是夺取天下的条件,曹操则认为如果广纳天下的人才和英雄,以正义之道驾驭他们,就会无往不胜。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2)欲望百姓亲附,甲兵强盛,岂可得邪!

14.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曹操为实现“天下归心”这一愿望采取了哪些策略。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寿星院寒碧轩

苏轼

清风肃肃摇窗扉,窗前修竹一尺围。

纷纷苍雪落夏簟,冉冉绿雾沾人衣。

日高山蝉抱叶响,人静翠羽穿林飞。

道人绝粒对寒碧,为问鹤骨何缘肥?

【注】①寿星院:在杭州葛岭下,寒碧轩乃寿星院中建筑之一,是避暑的佳处。②绝粒:又称辟谷,指道家不火食、不进五谷的修炼方法。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转写人的活动,由景及人,处处切合“寒碧”的题意。

B. 首联“清风肃肃摇窗扉”以拟声词“肃肃”起笔,既写出风声之劲,又暗含环境清幽之意。

C. 颔联“苍雪”喻指竹粉,“绿雾”形容竹色,通过视觉与嗅觉的结合展现竹林的清凉意境。

D. 尾联以诙谐笔调收束,“鹤骨何缘肥”既勾勒出道人外在形象,也体现了诗人幽默乐观的性格。

16. 苏轼化用杜甫“抱叶寒蝉静”一句,改为“日高山蝉抱叶响”。请结合全诗,分析苏轼这一改动的用意和表达效果。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屈原看到草木零落,感慨时光易逝,担心国君易老、昏聩误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石钟山记》中,郦道元认为,石钟山靠近深潭,“______________,发出洪钟一样的声音,故此得名。

(3)春雨是诗词中常见意象,它触动了诗人的灵感,将诗人心中点点的涟漪化成了文字,如:“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秋过半,丹桂飘香。又是一年中秋到。

中秋节在唐朝初年成为固定节日,于宋朝开始盛行,至明清时,已成为中国主要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无论是诗词歌赋中的千里共婵娟”“月明人尽望,还是民间传说中的嫦娥奔月、玉兔捣药,都让这个节日充满了浪漫和神秘的色彩。

中秋节不仅是家庭团聚的时刻,②而是传承文化的重要契机。③民族精神,文化为魂,④今年中秋,⑤各地都在不断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完美契合点,⑥将传统文化里积累的人文情怀进行创造性的表达。江苏中秋戏曲晚会唱响盛世梨园;北京北海公园推出福田花海,雅韵赏月晚间游园活动,不仅可以赏盆景,还有文艺演出、非遗展示……人们能从    A    的中秋活动中体会到传统文化的赓续,更好地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月色流淌,连接古今,一场场活动,是对文化的认同、对传统的自信。

月光如水,洒向每一寸土地,照亮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中华文化传播方式也在    B    ,社交媒体、在线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都成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渠道。中秋,不再只是一个标志性的时间节点,而更像是一条精神纽带,将具有共同文化根脉的人们牢牢凝聚在一起。

18. 请在文中AB两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指出相应的序号并做修改。

20. 文中“月色流淌”“月光如水”都以水写月,但表达效果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一个民族或地区独特的文化符号,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它们不仅是过去的见证,更是未来的指引,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和文化自信的源泉。

    ①   。这些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另一方面,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较为单一,缺乏创新,难以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仿佛是被遗忘的宝藏,面临着被时代潮流淹没的危险。在这些挑战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急需焕发出新的活力。所以,   ②    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③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保障。同时,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通过多种方式,如举办展览、开展培训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也应不断创新传承方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下列句子中的“创新”与文中加点的“创新”,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敢于突破“不可能”,体现了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B.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总决赛日前在上海举行,来自国内外的6支参赛团队同台竞技。

C. 四川眉山创新三苏祠保护方式,通过数字化、舞台剧等方法积极传承三苏文化。

D. 新时代背景下,传统礼仪在守正创新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形成了具有时代张力的新形态。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根,深入地下汲取养分;叶,朝向阳光舒展生长。生命的姿态总是如此矛盾而统一。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内江市高中2025届第三次模拟考试题 语  文(word试题+答案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