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2024届江西省上饶市六校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分享:杨老师 2024-05-23 下载支付: 5 立即下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言诗的产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大事件,一个大进步。《诗经》中的诗歌,大体是四言的。《楚辞》及楚歌,则为不规则的辞句。楚歌往往陷于粗率。而四言为句,又过于短促,也未能尽韵律的抑扬。又其末流乃成了韦孟《讽谏诗》、傅毅《迪志诗》等等的道德训言。五言诗乘了这个时机,脱颖而出,立刻便征服了一切,代替了四言诗,代替了楚歌,而成为诗坛上的正宗歌体。自屈原、宋玉之后,大诗人久不产生。五言诗体一出现,便造成建安、正始、太康诸大时代。曹操、曹植、陶潜诸大诗人便也陆续地产生了。诗思消歇的汉赋时代遂告终止。

五言诗产生在什么时候呢?钟嵘《诗品》托始于李陵。萧统的《昭明文选》也以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几篇为李陵之作。徐陵选《玉台新咏》则以西北有高楼”“青青河畔草诸作为枚乘之诗。如果枚乘、李陵之时,五言诗的体格已经是那么完美了,则它们的起源自当更远在其前了。至少五言诗是当与汉初的《楚辞》及楚歌同时并存的。然而,在汉初,我们却只见有大风起兮云飞扬”“诸吕用事兮刘氏微”“力拔山兮气盖世,却绝不见有五言诗的踪影。即在武帝之时,也只有陆沉于俗,避世金马门(东方朔歌),凤兮凤兮归故乡(司马相如歌),秋风起兮白云飞(武帝《秋风辞》),却绝不见有五言诗的踪影。那么,枚乘、李陵的良时不再至”“西北有高楼等等的至完至美的五言诗,难道竟是如摩西的《十诫》、穆罕默德的《可兰经》似的从天上落下,由上帝给予的么?像这样的奇迹,是文学史上所不许有的。

我们且看,主持着李陵、枚乘为五言之祖的人,到底有提出什么重要证据来没有。钟嵘、萧统皆以李陵为五言之祖。然钟嵘他自己已是游移其辞:古诗眇邈,人世难详,推其文体,固是炎汉之制,非衰周之倡也。《昭明文选》,先录《古诗十九首》,题曰古诗,并不著作者姓氏,其次乃及李陵之作。然钟嵘尝说:其外‘去者日以疏’四十五首虽多哀怨,颇为总杂。旧疑是建安中曹、王所制。”“去者日以疏正在《古诗十九首》中。钟氏既疑其为建安中曹、王所制,而萧统却反列于李陵之上。可见这两位文艺批评家对于这些古作的时代与作者,也是彼此矛盾,且满肚子抱了疑问的。刘勰说:成帝品录三百余篇,朝章国采,亦云周备,而辞人遗翰,莫见五言。所以李陵、班婕好见疑于后代。此语最可注意。《汉书·艺文志》选录歌诗,最为详尽,自高祖歌诗二篇,以至李夫人及幸贵人歌诗三篇,南郡歌诗五篇等,凡二十八家,三百一十四篇,无不毕录。假如李陵有如许的佳作,《艺文志》的编者是决不会不记录下来的。又《汉书》传记中,所录诗赋散文,至为繁富。《苏武传》中,李陵有歌:径万里兮度沙漠,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这是苏武还汉时,李陵置酒贺武,与武诀别之诗。所谓李陵别苏武诗,盖即此诗而已。别无所谓良时不再至诸作也。这诗乃是当时流行的楚歌的格式,也恰合李陵当时的情绪与气概。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屏营衢路侧,执手野踟蹰”“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徘徊蹊路侧,恨恨不能辞”“嘉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临河濯长缨,念子怅悠悠,这三首别诗,诚极缠绵悱恻之至,然岂是李陵别苏武之诗!又岂是置酒贺武曰:‘异域之人,一别长绝。’因起舞而歌,泣下数行,遂与武决的李陵所得措手的!《古文苑》及《艺文类聚》中,又有李陵的《录别诗》八首,有鸟西南飞”“烁烁三星列等,则更为不足信了。

苏武亦传有结发为夫妻”“黄鹄一远别诸诗,其不足信,更在李陵诗之上。像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欢娱在今夕,燕婉及良时。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诚是一篇悲婉至极的名作,却奈不能和苏武这一个人名联合在一处何!又有武《答李陵诗》一首,见《古文苑》及《艺文类聚》;《别李陵诗》一首,见《初学记》。则更为显然的伪托。

为什么钟、萧诸人定要将这些绝妙好辞抬高了三个多世纪而与李陵、苏武发生了关系呢?可能的解释是:自五胡乱华之后,中原沦没,衣冠之家不东迁则必做了胡族的臣民,苏、李的境况,常是他们所亲历的,所以他们对于苏、李便格外寄予同情。基于这样的同情,六朝人士便于有意无意之中,为苏、李制造附加了许多著作。有名的《李陵答苏武书》便是在这样的动机下伪作出来的。将许多无主名的古诗黏上了苏、李的名字,其动机当也是这样的。至于五言诗始于枚乘之说,则连钟嵘、萧统他们也还不知道。这一说,较之始于苏、李的一说为更无根据,更无理由。第一次披露的,是徐陵编辑的《玉台新咏》。他以《古十九首》中的《西北有高楼》《东城高且长》《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明月何皎皎》《涉江采芙蓉》八首,定为枚乘作,更加了《兰若生春阳》一首。大约硬派这九首古诗于枚乘名下的,当是相沿的流说,未必始于徐陵。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已说起: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徐陵好奇过甚,以此或称,径见之著录了。

总之,五言诗发生于景、武之世(公元前156年—前87年)的一说,是绝无根据的。在六朝以前没有人以五言诗为始自景、武之世,也没有一首五言诗是可以确证其为景、武之世之所作。

(摘自郑振铎《古代文学史》)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钟嵘和萧统这两位文艺批评家都认为五言诗始于李陵,徐陵的《玉台新咏》则认为一些五言佳作是枚乘之诗。

B. 作者认为在汉初或者推迟到武帝时都不见一点五言诗的踪影,因此那些至完至美的五言诗不可能是枚、李的作品。

C. 钟嵘、萧统对“去者日以疏”等作品的创作时代与作者均有自己的看法且对其确信无疑,但二人的看法是相互矛盾的。

D. 作者认为五言诗发生于景、武之世没有根据,这与人们无法证实任何一首五言诗的确切创作时间是景、武之世有关。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歌与四言诗的不足给五言诗征服一切提供了时机,由此可知后来的七言诗可能也是基于五言诗的某些不足而诞生的。

B. 由原文第二段所引用的诗歌中多含“兮”字、题目中多含“辞”或“歌”字来看,汉初及武帝时楚辞、楚歌等文体是最流行的。

C. 《汉书·艺文志》和《汉书》传记中收录的文章非常丰富,然而都没有“良时不再至”这首诗,可见利用此类书籍证伪是一种有效途径。

D. 作者认为三首“别诗”缠绵恻之至,与李陵当时的情绪气概不符,说明做研究推理不能脱离人物的经历和特点。

3. 下列对文章论证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段提出五言诗诞生的背景以及产生的影响,反复使用“便”字体现其影响的迅速与巨大。

B. 第二段先提出五言诗产于何时的问题,然后介绍钟嵘、萧统、徐陵的错误观点,树立批驳的靶子。

C. 第三段作者首先批驳对方的论据;再提出自己的论据,这些论据资料详实丰富,且思考角度多样。

D. 第五段探究钟、萧、徐要将五言诗诞生时间提前并认定作者是苏、李的原因,应该是他们的境遇与苏、李相似。

4.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摩西的《十诫》、穆罕默德的《可兰经》从天上落下,由上帝给予,这种奇迹出现在宗教作品中是正常的。

B. 作者认为,五言诗从诞生时便有枚、李“良时不再至”“西北有高楼”等至完至美的作品,是不可接受的。

C. 作者将五言的作品与《十诫》《可兰经》放在一起形成类比使错误观点的荒谬之处显而易见。

D. 运用“难道”加强反问语气,以“竟”突出不可置信,以“不许有”表达断然否定之意,加强了议论语言的情感性。

5. 徐陵在编辑《玉台新咏》的过程中犯了哪些错误?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那面人家

周立波

踏着山边月映出来的树影,我们去参加山那面一家人家的婚礼。

我们为什么要去参加婚礼呢?如果有人这样问,下边是我们的回答:有的时候,人是高兴参加婚礼的,为的是看着别人的幸福,增加自己的欢喜。

有一群姑娘在我们的前头走着。姑娘成了堆,总是爱笑。她们为什么笑呢?我不晓得。有人告诉我:姑娘们笑,虽说不明白具体的原因,总之,青春,康健,无挂无碍的农业社里的生活,她们劳动过的肥美的、翡青的田野,和男子同工同酬的满意的工分,以及这迷离的月色,清淡的花香,朦胧的或是确实的爱情的感觉,无一不是她们快活的源泉。

我想这话也似乎有理。

翻过山顶,望见新郎的家了。那是一个大瓦屋的两间小横屋。按照传统,我们这带的红花姑娘们,在同伴新婚的初夜,总要偷偷跑到新房的窗子外面、板壁下边去听壁脚,要是听到类似这样的私房话:喂,困着了吗?她们就会跑开去,哈哈大笑;第二天,还要笑几回。但也有可能,她们什么也听不到手。

走在我们前头的那一群姑娘,急急忙忙跑进门去了,她们也是来听壁脚的吗?

我在山里摘了几枝茶子花,准备送给新贵人和新娘子。

我们走进门,一个青皮后生子满脸堆笑,赶出来欢迎。他是新郎邹麦秋,农业社的保管员。攀开门帘子,进了新娘房。姑娘们早在,还是在轻声地笑,在讲悄悄话。我们才落座,她们一哄出去了,门外是一路的笑声。

等清静一点,我们才过细地端详房间。四围坐着好多人,新娘和送亲娘子坐在床边上。送亲娘子就是新娘的嫂嫂。我偷眼看了看新娘卜翠莲。房间里的人都在看新娘。她很大方,一点也没有害羞的样子。

窗前一张旧的红漆书桌上,摆了一对插蜡烛的锡烛台,还有两面长方小镜子,此外是贴了红纸剪的“囍”字的瓷壶和瓷碗。在这一切摆设里头,最出色的是一对细瓷半裸的罗汉。他们挺着胖大的肚子,在哈哈大笑。他们为什么笑呢?既是和尚,应该早已看破红尘,相信色即是空了,为什么要来参加人家的婚礼,并且这样欢喜呢?

新房里,坐在板凳上谈笑的人们中有乡长、社长、社里的兽医和他的堂客。乡长是个一本正经的男子,听见人家讲笑话,他不笑;自己的话引得人笑了,他也不笑。他非常忙,对于婚礼,本不想参加,但是邹麦秋是社里的干部,又是邻居,他不好不来。一跨进门,邹家翁妈迎上来说道:

乡长来得好,我们正缺一个为首主事的。意思是要他主婚。

当了主婚人,他只得不走,坐在新娘房里抽烟,谈讲,等待仪式的开始。社长也是个忙人,每天至少要开两个会,谈三次话,又要劳动;到夜里,回去迟了,还要挨堂客的骂。任劳任怨,他是够辛苦的了。窗外爆发一阵姑娘们的笑声,好久不见的她们,原来已经在练习听壁脚了。新房里的人,连新娘在内,都笑了,乡长照例没有笑。

外边有人说:都布置好了,请到堂屋去。大家拥到了堂屋,跟在新人的背后。姑娘们也都进来了。她们倚在板壁上,肩挨着肩,手拉着手,看着新娘子,咬一会耳朵,又低低地笑一阵。

仪式开始了,主婚人就位,带领大家,向国旗和毛主席像行了一个礼,又念了县长的证书,略讲了几句,退到一边,和社长坐在一条高凳上。

司仪姑娘宣布下面一项是来宾演说。不知道是哪个排定的程序,把大家最感兴味的一宗——新娘子讲话放在末尾,人们只好怀着焦急的心情来听来宾的演说。

被邀上去演讲的本来是社长,但是他说:

还是叫新娘子讲吧。我们结婚快二十年了,新婚是什么味儿,都忘记了,有什么说的?

今天我们结婚了,我高兴极了。她从新蓝制服口袋里掏出一本红封面的小册子,摊给大家看一看,我把劳动手册带来了。今年我有两千工分了。

真不儿戏。一个青皮后生子叫好。

真是乖孩子。一个十几岁的后生子这样说。他忘了自己真是个孩子。

这才是真正的嫁妆。老社长也不禁叹服。

我不是来吃闲饭、依靠人的,我是过来劳动的。我在社里一定要好好生产,和他比赛。

好呀,把邹家里比下去吧。一个青皮后生子笑着拍手。

我的话完了。新娘子满脸通红,跑了下来。

新郎公呢?

没有影子了。有人发现。

跑了。有人断定。

跑了?为什么?

跑到哪里去了?

好几十个人点着火把,拧亮手电,分几路往山里,小溪边,水塘边,到处去寻找。社长领头,寻到山里的一路,看见储藏红薯的地窖露出了灯光。

你在这里呀,你这个家伙,你……一个后生子差点要骂他。

你为什么开溜?怕比赛吗?老社长问他。

邹麦秋提着一盏小方灯,从地窖里爬了出来,拍拍身上的泥土,抬抬眉毛,平静地,用低沉的声音说道:

我与其坐冷板凳,听那些牛郎中空口说白话,不如趁空来看看我们社里的红薯种,看烂了没有。

你呀,算是一个好的保管员,可不是一位好的新郎公。不怕爱人多心吗?社长的话,一半是夸奖,一半是责备。

把新郎送回去以后,我们先后告辞了。踏着山边斜月映出的树影,我们各自回家去。同路来的姑娘们还没有动身。

飘满茶子花香的一阵阵初冬月夜的微风,送来姑娘们一阵阵欢快的、放纵的笑闹声。她们一定开始在听壁脚了,或者已经有了收获吧?

195711

(有删减)

【注】①工分制,是一种用劳动日作为社员投入劳动的计量单位,起源于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建立的农业生产互助组,在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农村人民公社中普遍采用。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参加婚礼的路上,“我”对“为什么参加婚礼”和“姑娘们为什么笑”这两个问题作出了明确的回答,“我”从姑娘们的“笑声”中感受到她们的快乐。

B. 他是新郎邹麦秋,农业社的保管员”介绍了新郎官身份,为后文他检查红薯种这一情节作了合理铺垫,塑造了他爱岗敬业的形象。

C. 房间里人员众多,有新娘和当送亲娘子的新娘嫂嫂,还有乡长、社长、社里的兽医以及他的堂客等人,表现出了婚礼的热闹喜庆。

D. 新娘子在婚礼上掏出了自己的“劳动手册”,还说自己嫁过来不是“依靠人的”,而是“过来劳动的”,话语中洋溢着激情与骄傲。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譬如写听壁脚,写送亲娘子,写锡烛台,写瓷壶、瓷碗上贴红纸“囍”字,展示了农村的风俗和习惯,反映了中国本土的农村生活。

B. 小说只在前半部分和结尾离开时使用第一人称“我们”叙述,而中间部分则故意隐去“我们”这一叙事视角,这种叙事方式同《祝福》一致。

C. 小说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例如“农业社”“工分”“劳动手册”等词语,将婚礼这一生活场景与特定时代下的人民精神面貌联系在一起,使得小说立意深刻。

D. 小说作者十分关注细节,开头“山边月映出来的树影”与结尾处“山边斜月映出的树影”仅有细微差别,却暗示了时间的推移,也表现出人物的愉悦轻松。

8. 文章从头到尾都充满了欢声笑语,“笑”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分析其作用。

9. 本文写作于“大跃进”历史时期,当时历史语境提倡“奔放雄伟、刚健热烈”的写作风格,而本文同《百合花》一样,走向了另一种风格。请概括本文的写作风格,并结合全文,比较本文与《百合花》在艺术表现上的相似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佚。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颜回退。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曳两服入于厩。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犹乃求马不已。臣以此知之。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佚。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公悦,遂以告孔子。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岂足多哉?

(节选自《孔子家语·颜回》)

材料二:

明帝盛修宫室,百姓劳瘁。基上疏曰:臣闻古人以水喻民,曰:‘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故在民上者,不可以不戒惧。夫民逸则虑易,苦则思难。是以先王居之以约俭,俾不至于生患。昔颜渊云东野子之御,马力尽矣而求进不已,是以知其将败。今事役劳苦,男女离旷,愿陛下深察东野之弊,留意舟水之喻,息奔驷于未尽,节力役于未困。昔汉有天下,至孝文时唯有同姓诸侯,而贾谊忧之曰:‘置火积薪之下而寝其上,因谓之安也。’今寇贼未殄,猛将拥兵,检之则无以应敌,久之则难以遗后。当盛明之世,不务以除患,若子孙不竞,社稷之忧也。使贾谊复起,必深切于曩时矣。

(节选自《三国志·魏志·王基传》)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A三日B牧来C诉之曰D东野E毕之F马佚G两曳H两服I入于厩。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子固有诬人也”与《过秦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中的“固”意思不同。

B. 然而犹乃求马不已”与《劝学》“学不可以已”中“已”意思相同。

C. 水所以载舟”与《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意思不同。

D. 留意舟水之喻”与《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中的“喻”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颜回认为东野毕确实善于驾车,但是东野毕在马筋疲力尽时候还让马不停地奔跑,由此推测他的马必定会逃跑。结果也正如颜回所言。

B. 鲁定公听了颜回的话后很高兴,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孔子。孔子认为,颜回有这样的思想是他区别于其他弟子的原因,不需要过多谈论。

C. 王基认为百姓如果安逸,那么内心就和悦;百姓如果困苦,就会想着作乱。所以应该在百姓力气尚未穷尽之时减省徭役。

D. 到孝文帝时期汉朝只有同姓诸侯,贾谊深感忧虑,认为不能像“在已点着火的柴堆上睡觉”那样缺乏忧患意识,成语“厝火积薪”正源于贾谊这句话。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其义大矣,愿少进乎。

2)是以先王居之以约俭,俾不至于生患。

14. 材料一中,东野毕驾马时是如何对待马的?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春兴

刘辰翁

一年春事几何空。杏花红。海棠红。看取枝头,无语怨天公。幸自一晴晴太暖,三日雨,五更风。

山中长自忆城中。到城中。望水东。说尽闲情,无日不匆匆。昨日也同花下饮,终有恨,不曾浓。

【注】此词作于南宋灭亡前夕。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阕开篇“几何”二字发人深省,本是春来万物生机盎然之时,然而作者却忧愁缠身,担忧春天的艳丽与美好太匆匆。

B. 三日”“五更”为虚指,“三日雨,五更风”不仅形容天气阴晴不定,也暗指南宋动荡不安、阴云密布的政治局面。

C. 作者人在山林却胸怀大志,报效国家的期盼始终不变。可是“到城中”后,只能徒然望着水流向东,不由怅然若失。

D. 全词语言清新质朴,直白晓畅,不作震天动地之悲鸣慨叹,娓娓道来,体现出了词人高超的艺术手法。

16. 结合诗歌,简要分析下阕的“说尽闲情”与“无日不匆匆”是否矛盾?为什么?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冰雪”常被当代人打造成梦幻般的乐园,而它在古诗词中也用来比喻明洁的内心,如宋代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高度概括了屈原被猜疑、被诽谤的不幸遭遇。

3)林飞创作了一幅《白鹭图》,想在上面题两句带“鹭”的古诗(词),朋友推荐了古人的名句,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也许在每个村子里都有一家可以唤起全村人集体回忆的早餐店,油条豆浆的官配,榨菜丝儿搭一清粥,腾腾的热气儿熨煨心肠肺腑。

我们的村子也有一家叫人      ①     的早餐店——阿康馒头店。店门口虽没有悬挂招牌,但无形的牌匾却直接刻在全村人的心里:吃馒头,去阿康家。一座复式砖木结构的二层老宅院,青瓦覆顶,绿植倚窗,楼上住人,楼下营生。还没转到这条巷道,在街角处就已经闻到香味,让人     ②      ,再走近点就能看到从窗棂中徐徐散逸而出的白水烟。敞口的花瓷碗里,糯米饭粒粒分明,晶莹剔透,再淋上一勺黄澄澄、汤料十足的香菇香干肉末汤,撒上切碎的脆口油条和葱花,只一勺入口,便化作通体的满足。紧挨着的是一桶豆腐脑,揭开木盖来,面滑如绸,色白如雪,如一件艺术品,不忍破坏。盛豆腐脑还大有讲究,要用平勺盛在碗内,碗中间的豆腐脑要像小山似的凸出,然后浇卤汁,从高处流向碗的四周,再加入紫菜、虾皮、肉末和一点儿葱花,鲜美嫩滑,爽口无比。还有浓郁的皮蛋瘦肉粥、金黄酥脆的大油条、让人眼馋的甜油卵、现磨飘香的豆浆等,美滋味皆属上乘,恨不得坐下      ③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下列句子中的“让”与文中加点的“让”,意义相同的一项(   )

A. 要是让事态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B. 我们的行李让大雨淋湿了。

C. 让我看,这件事算是成了。                                                                           D. 女排运动员们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

20. 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面滑如绸,色白如雪”如改为“又滑又白”,表达效果有怎样的不同?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蛋白质必须经历生死轮回,其实背后有多种原因。首先,蛋白质有一定的使用寿命,例如,在细胞中,蛋白质可能会经历氧化或其他化学反应,导致其氨基酸侧链受损。其次,蛋白质虽然经过折叠形成特定的三维结构(即构象),但其构象    A    。构象发生改变的蛋白质可能不具备正常功能,甚至会发生聚集,导致细胞损伤。总之,随着时间的流逝,蛋白质可能会出现问题,因此细胞必须     B     ,以便合成新的蛋白质。细胞要降解蛋白质的另一个原因是,有些蛋白质的功能是暂时的。比如,细胞目前的生长阶段需要合成某种化学物质,所以需要一种酶(一种特殊的蛋白质)来负责这一化学物质的合成;    C    ,细胞就不再需要这种酶,它就会被降解掉。此外,有些蛋白质被降解还与细胞增殖调控密切相关——机体会通过降解蛋白质以防止细胞过度增殖。

因此,①通过细胞不断降解蛋白质,②同时合成新的蛋白质,③一方面能保证蛋白质都处在保质期内,④另一方面可以时刻维持当前所需的蛋白质数量的稳定。⑤这种做法尽管看起来似乎很浪费,⑥但实际上是维持蛋白质动态平衡。

2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 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推着走追着走是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

推着走,指被人推着前行。有人认为这是懈怠,是被动;也有人认为这是借力、是智慧。

追着走,指自己追随某种事物或人物前行。有人认为这代表积极、主动;也有人认为这代表盲目、缺乏主见。

推着走”与“追着走”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你喜欢怎样的生活状态?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届江西省上饶市六校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