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湖北省武汉市九师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答案解析)

分享:杨老师 2025-08-29 下载支付:5点 立即下载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代文献典籍中关于蛇和蛇之意象的记载,最突出的应属上古时期神灵和人类始祖的人首蛇身形象,如汉画像石中人首蛇身状的伏羲和女娲。事实上,不止是他们,在古代文献中,上古时期的神灵多是人首蛇身的模样。仅《山海经》便多次提及人首蛇身或操蛇、践蛇、珥蛇的神灵神人,例如女娲、伏羲、烛龙、延维、窫窳、共工、相繇、贰负神、黄帝、启、奢比尸以及众多山神。

有关操蛇之神的故事,我们更加耳熟能详的恐怕要数战国早期的作品《列子·汤问》中愚公移山的典故。愚公因出行被太行和王屋两山所阻,发愿要把山搬走,自己搬不完就让后代继续搬,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手执灵蛇的山神听说了,怕他们真的挖个不停,便报告给了天帝。直至汉末时期,文学家王延寿在游览汉景帝之子鲁恭王建造的灵光殿时,看到殿中壁画而作《鲁灵光殿赋》,还提到伏羲鳞身,女娲蛇躯,可见在距当时将近300年的汉初,作为华夏始祖的伏羲与女娲就已经是人首蛇身的形象。

为什么上古时代的始祖和众多神灵都是人首蛇身的形象?这或许反映了上古时代人们盛行的图腾崇拜。蛇在我国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动物,从南到北的平原、沼泽、山地、丘陵、江河都可见其身影。古人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蛇,发现它们无足而能行走,毒蛇还能致人死亡,自然而然地对这种神秘的生物产生了敬畏情绪,在观察到它们会冬眠和蜕皮等生活习性后,更延伸想象出它们具有长生不死和死而复生的神奇能力。古人的生存环境恶劣,生命往往受到大自然的威胁。他们希望自己能与这些神奇的生物有所联系,以获得它们的庇佑,帮助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于是他们把蛇想象成神,并按照蛇的特点来塑造始祖,始祖和神灵便成了人首蛇身、半人半兽的形象。

闻一多在《伏羲考》里生动地阐释了这个过程。他认为华夏民族的图腾是龙,而龙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都是蛇。一开始人是以蛇作为自己的祖先,极力把自己装扮得像龙(越人断发文身以像龙子),这是人的拟兽化。但无论如何装扮,都只能做到人首蛇身、半人半兽的地步,而不是全然的蛇。但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知识进步了,于是他们开始把始祖的形象设置成人首蛇身,这叫兽的拟人化。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过去断发文身以像蛇的习俗被废弃,连记忆也淡薄了,于是始祖的模样就变作全人形了。

神灵和始祖的形象从兽到人兽同体再到全人形这个过程,究其原因,体现的还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在人类征服大自然的过程中,当大自然的威力远远大于人类之时,神灵和始祖的形象就是全兽形的;当人类发现自己有能力改变大自然之时,神灵和始祖的形象就变成了人兽同体;而当人对大自然的认知加深,改造力度和信心增强之时,神灵的形象开始转变为以人为主,人类开始以自己的形象来塑造始祖和神灵。但此时蛇仍然具有诸如蜕皮和冬眠(象征着死而复生和长生不老)等为害怕死亡的先民们所向往的特点,所以蛇虽然走下神坛,但没有消失,而是降格为部落首领的重要附属物,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除了众多文物,我国还有很多对蛇崇拜的现实痕迹,典型的可见于居住在今福建及邻近地区的古闽族(活跃于夏商至战国时期)。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闽:东南越,蛇穜(种)。从虫,门声,又说蛮,南蛮,蛇穜。这里说南蛮和东南越的闽族都是信奉蛇神的氏族,闽也是南蛮的一部分。在众多沿海地区出海祭龙王的今天,福建省南平市樟湖镇仍然保留着定期举行蛇王节的习俗。古闽族发展到今天,确切可考的族群尚有畲族,同音,可见不无渊源。古代以蛇为图腾的还有越国,越国也是百越的一支。东汉史学家赵晔在《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中提到,伍子胥在为吴王建造城池的时候怀着称霸天下的心愿,所以有欲东并大越,越在东南,故立蛇门以制敌国。吴在辰,其位龙也……越在巳地,其位蛇也,故南大门上有木蛇,北向首内,示越属于吴也的记载,按古代的天干地支来看,越国在十二地支的巳位,对应的生肖是蛇,吴国在辰位,对应的生肖是龙,越国在吴国的东南边,所以伍子胥建好城之后在南边开了个门,正好对着越国,命名为蛇门,并在门上装上了木蛇,让蛇头向北朝向门里面,暗指越国臣服于吴国。如今,蛇门仍然矗立在苏州境内。《说苑·奉使》载,(越使)诸发曰:彼越亦天子之封也……是以剪发文身,烂然成章以像龙子者。这些记载都明确指出了南方地区与蛇的密切关系。

以上种种可以看出,蛇在古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地位都是十分崇高的,但人首蛇身的模样仅限于上古时代的众多神灵,自大禹之后,帝王就与蛇没什么关系了,这可能跟古代龙的思想观念形成有关。当龙的概念出现及地位上升后,蛇便慢慢从高位退下,渐趋普通。

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除了记载刘邦是真龙天子,还记载了他斩杀白帝子(一条拦路蛇)的故事:刘邦有一天夜里喝酒喝醉了,路过一片沼泽;走在前面探路的人回来说前面有蛇挡路,不如原路折返;刘邦不愿,持剑前去把蛇杀了;后来人们发现路上有个老妇在夜里哭,询问后得知老妇与白帝所生之子被赤帝之子给杀了,意指刘邦杀蛇之事。由此可见,在司马迁的观念里,尽管蛇的传说自远古时期一直流传下来,但当龙与蛇狭路相逢,后者却为前者所杀,此时,蛇的地位已不如龙。

(摘编自袁靖《动物寻古:在生肖中发现中国》)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伏羲考》阐释了神灵和始祖形象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提升。

B. 伍子胥建蛇门以暗指居蛇位的越国臣服于居龙位的吴国,可见春秋时便已经出现了龙的概念。

C. 伏羲和女娲人首蛇身的形象最早可追溯至汉初,汉画像石和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便是例证。

D. 古人蛇崇拜的痕迹,不仅见于众多文物之中,还见于福建省樟湖镇定期举行蛇王节的习俗之中。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列子·汤问》愚公移山典故中关于操蛇之神的记载,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的蛇崇拜。

B. 古人之所以将始祖和神灵的形象按照蛇的特点进行塑造,主要是出于自身生存的需要。

C. 如今的畲族便是由曾经的古闽族发展而来的,该族群至今仍保持着信奉蛇神的传统。

D. 上古时期的神灵多与蛇有关,或是人首蛇身,或操蛇、践蛇等,因而蛇的地位十分崇高。

3. 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一般认为,古代神灵形象的发展经历了________的阶段。蛇的出现应在古神话时期的前、中期。那时,原始先民在险恶的自然条件中进行生存斗争,蛇曾是他们很凶恶的敌人。它常常在人们不经意时发动袭击,被毒蛇咬一口,人很快就会死去,先民们对此感到恐惧。在他们看来,蛇不仅凶残,而且狡猾。它没有四肢,却能飞快地爬行,蜕皮后宛若新生,具有_________。于是,蛇在先民的心目中逐渐神化了。人们为了自身的安全,在进入森林和沼泽地猎取动物时,有时便把自己装扮成一条蛇,在地上匍伏而行。他们把自己称为蛇的后代,想借此_________。由于各种自然条件的影响,特别是在我国南方地区,古代以蛇作为图腾的氏族相当普遍。

4. 请简要梳理蛇在人类文化观念中的演变。

5. 《动物寻古:在生肖中发现中国》作为考古类科普图书,却并不艰涩枯燥,这本书是如何做到考古科普的公众化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八岁出门远行

余华

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这年我十八岁,我下巴上那几根黄色的胡须迎风飘飘,那是第一批来这里定居的胡须。尽管走了一天,可我一点也不累。但是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

公路高低起伏,那高处总在诱惑我,诱惑我没命奔上去看旅店。这一次我看到了,看到的不是旅店而是汽车。司机的脑袋我看不见,他的脑袋正塞在车头里。车厢里高高堆着箩筐,我想着箩筐里装的肯定是水果。

我兴致勃勃地跑了过去,向司机打招呼:老乡,你好。司机好像没有听到,仍在拨弄着什么。老乡,抽烟。这时他才使了使劲,将头从里面拔出来,并伸过来一只黑乎乎的手,夹住我递过去的烟。

于是我心安理得了,他只要接过我的烟,他就得让我坐他的车。

不一会他修好了车,就盖上车盖跳了下来。我赶紧走上去说:老乡,我想搭车。不料他用黑乎乎的手推了我一把,粗暴地说:滚开。

我知道要是错过这次机会,将不再有机会。现在应该豁出去了。于是我跑到另一侧,也拉开车门钻了进去,我准备与他在驾驶室里大打一场。我进去时首先是冲着他吼了一声:你嘴里还叼着我的烟。然而他却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来,这让我大惑不解。他问:你上哪?我说:随便上哪。他又亲切地问:想吃苹果吗?”“那还用问。

他仍然看着我。到后面去拿吧。他把汽车开得那么快,我敢爬出驾驶室爬到后面去吗?于是我就说:算了吧。

他说:去拿吧。他的眼睛还在看着我。

我说:别看了,我脸上没公路。他这才扭过头去看公路了。

汽车奔驰着,我舒服地坐在座椅上,看着窗外,和司机聊着天。现在我和他已经成为朋友了。我已经知道这汽车是他自己的,苹果也是他的。我问他:你到什么地方去?他说:开过去看吧。这话简直像是我兄弟说的,这话可多亲切。我觉得自己与他更亲近了。现在我根本不在乎什么旅店,这汽车这司机这座椅让我心安而理得。可是这汽车抛锚了。那个时候我们已经是好得不能再好的朋友了,他正在把他的恋爱说给我听。

可是这汽车抛锚了,我坐在驾驶室里,听着他修车的声音。

修好了?我问。

完了,没法修了。他说。我想完了,那怎么办呢?我问。

等着瞧吧。他漫不经心地说。

我仍在汽车里坐着,不知该怎么办。眼下我又想起什么旅店来了。司机这时在公路中央做起了广播操,他从第一节做到最后一节,做得很认真。我在里面也坐不住,于是,打开车门也跳了下去。我在想着旅店。

这个时候我看到坡上有五个人骑着自行车下来,每辆自行车后座上都用一根扁担绑着两只很大的箩筐,我想他们大概是附近的农民。那五人骑到我跟前时跳下了车,我很高兴地迎了上去,问:附近有旅店吗?

他们没有回答,而是问我:车上装的是什么?

我说:是苹果。

他们五人推着自行车走到汽车旁,有两个人爬到了汽车上,接着就翻下来十筐苹果,下面三个人把筐盖掀开往他们自己的筐里倒。那情景让我目瞪口呆。我明白过来就冲了上去,责问:你们要干什么?

他们谁也没理睬我,继续倒苹果。我上去抓住其中一个人的手喊道:有人抢苹果啦!这时有一只拳头朝我鼻子上狠狠地揍来了,我被打出几米远。爬起来用手一摸,鼻子软塌塌地不是贴着而是挂在脸上,鲜血像是伤心的眼泪一样流。

司机此刻正在慢慢地散步,嘴唇翻着大口喘气。他好像一点也不知道刚才的事。我跑过去对着他的耳朵大喊:你的苹果被抢走了!他这才转身看了我起来,我发现他的表情越来越高兴,我发现他是在看我被打得五彩缤纷的脸。

这时候,坡上又有很多人骑着自行车下来了,每辆车后都有两只大筐,骑车的人里面有一些孩子。他们都发疯般往自己筐中装苹果。才一瞬间工夫,车上的苹果全到了地下。那时的苹果已经满地滚了,所有人都像蛤蟆似的蹲着捡苹果。

我是在这个时候奋不顾身扑上去的,我大声骂着:强盗!扑了上去。于是有无数拳脚前来迎接,我全身每个地方几乎同时挨了揍。我跌坐在地上,我再也爬不起来了,只能看着他们乱抢苹果。我开始用眼睛去寻找那司机,这家伙此时正站在远处朝我哈哈大笑,我便知道现在自己的模样一定比刚才更精彩了。那个时候我连愤怒的力气都没有了。我只能用眼睛看着这些使我愤怒极顶的一切。我最愤怒的是那个司机。

坡上又下来了一些手扶拖拉机和自行车,他们也投入到这场浩劫中去。来迟的人开始在汽车上动手,我看着他们将车窗玻璃卸了下来,将轮胎卸了下来,又将木板撬了下来。可我那时只能看着了,因为我连愤怒的力气都没有了。我坐在地上爬不起来,我只能让目光走来走去。

现在四周空荡荡了,只有一辆手扶拖拉机还停在趴着的汽车旁。

这时我看到那个司机也跳到拖拉机上去了,他在车斗里坐下来后还在朝我哈哈大笑。我看到他手里抱着的是我那个红色的背包。他把我的背包抢走了。背包里有我的衣服和我的钱,还有食品和书。可他把我的背包抢走了。

天色完全黑了,四周什么都没有,只有遍体鳞伤的汽车和遍体鳞伤的我。

我打开车门钻了进去,座椅没被他们撬去,这让我心里稍稍有了安慰。外面风越来越大,但我躺在座椅上开始感到暖和一点了。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

我躺在汽车的心窝里,想起了那么一个晴朗温和的中午,那时的阳光非常美丽。父亲正在屋内整理一个红色的背包,我扑在窗口问:爸爸,你要出门?

父亲转过身来温和地说:不,是让你出门。

让我出门?

是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

后来我就背起了那个漂亮的红背包,父亲在我脑后拍了一下,就像在马屁股上拍了一下。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能让目光走来走去”不仅写出了“我”此时身体上因受伤无力爬起来的虚弱感,也形象地表现了精神世界受到现实冲击后的无助感。

B. 小说叙写了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我”走出家门,开启一场未知的旅行,原本以为成长是一次快乐的旅行,结果却是一次坎坷的经历。

C. 司机亲切地请“我”吃苹果并让“我”自己去拿,“我”拒绝了,是因为“我”担心司机在“我”爬出驾驶室后扔下“我”扬长而去,故有所戒备。

D. 我”被殴打掠夺后,感到这个汽车遍体鳞伤,但它的心窝还是健全、暖和的,说明尽管经历磨难,但“我”的精神依然健全,内心仍然温暖。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与卡夫卡《变形记》有相通之处,二者都具有现代派小说的荒诞性特点,但同时又都注重细节的真实性。

B. 小说以寻找旅店为线索,并运用补叙手法,把故事的起因放在了结尾,与前文形成对比,也给小说增加了一抹亮色。

C. 小说开头写“我”出门远行,走在一条像是贴在海浪上的起伏不止的柏油马路上,马路象征着漂泊动荡、起伏不定的人生之路。

D. 小说中的“旅店”不仅实指“我”在远行中寻找的安身之所,也象征着我们每个人在成长旅途中不断追寻的人生目标和精神归宿。

8.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并用平静轻松的叙述语调讲述“我”出门远行的经历,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9. 孙绍振先生评价,这篇小说是现实的悲剧,然而在艺术上却是喜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公子重耳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

二十四年春,秦伯纳之。吕、郤畏偪,将焚公宫而弑晋侯。寺人披请见,公使让之,且辞焉,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夫祛犹在,女其行乎!”对曰:“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犹未也,又将及难。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无蒲、狄乎?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众,岂唯刑臣!”公见之,以难告。

二十五年冬,晋侯围原,命三日之粮。原不降,命去之。谍出,曰:“原将降矣。”军吏曰:“请待之。”公曰:“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退一舍而原降。晋侯问原守于寺人勃鞮,对曰:“昔赵衰以壶飧从径,馁而弗食。”故使处原。

(节选自《左传·僖公》)

材料二:

晋文公既受原于王,难其守。问寺人勃鞮,以畀赵衰。余谓守原,政之大者也,所以承天子,树霸功,致命诸侯,不宜谋及媟近,以忝王命。而晋君择大任,不公议于朝,而私议于宫;不博谋于卿相,而独谋于寺人。虽或衰之贤足以守,国之政不为败,而贼贤失政之端,由是滋矣。况当其时不乏言议之臣乎?狐偃为谋臣,先轸将中军,晋君疏而不咨,外而不求,乃卒定于内竖,其可以为法乎?且晋君将袭齐桓之业,以翼天子,乃大志也。然而齐桓任管仲以兴,进竖刁以败。则获原启疆,适其始政,所以观视诸侯也,而乃背其所以兴,迹其所以败。然而能霸诸侯者,以土则大,以力则强,以义则天子之册也。诚畏之矣,乌能得其心服哉?其后景监得以相卫鞅,弘、石得以杀望之,误之者晋文公也。

呜呼!得贤臣以守大邑,则问非失举也,盖失问也。然犹羞当时陷后代若此,况于问与举又两失者,其何以救之哉?余故著晋君之罪,以附《春秋》许世子止、赵盾之义。

(节选自柳宗元《晋文公问守原议》)

【注】①纳之:指以兵护送重耳回国。②晋侯:即晋文公重耳。③寺人披:即勃鞮。④蒲城之役:晋献公曾派勃鞮到蒲城谋杀公子重耳,勃鞮斩断了重耳的衣袖,重耳跳墙侥幸逃走。⑤祛:指被勃鞮斩断的衣袖。⑥景监:秦孝公亲近的宦官。⑦弘、石:即弘恭、石显,汉元帝时的宦官。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后余从狄[A]君以田[B]渭滨[C]女为惠公来[D]求杀余[E]命女[F]三宿[G]女[H]中宿至。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让,责备,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其言不让”的“让”意思不同。

B. 其,还是,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吾其还也”的“其”意思和用法相同。

C. 法,制度,与《谏逐客书》中“孝公用商鞅之法”的“法”意思相同。

D. 背,违背,与《苏武传》中“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的“背”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柳宗元认为晋文公能成为诸侯霸主,靠的是土地广大,军力强盛,以及天子册封的名义,诸侯只是畏惧他,而非真正的信服。

B. 柳宗元举齐桓公任用管仲而兴盛、任用竖刁而衰败的例子,指出晋文公正处于创建霸业的关键时期,却重蹈了齐桓公的覆辙。

C. 晋文公包围原城,命令只携带三天的粮食,三日后,在原城将降的情况下,晋文公仍守信撤离,退兵三十里而原城投降。

D. 勃鞮曾先后替晋献公和晋惠公刺杀重耳,在重耳回晋为君后,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他主动求见重耳并告知吕甥、郤芮的阴谋。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

(2)且晋君将袭齐桓之业,以翼天子,乃大志也。

14. 柳宗元认为晋文公不应向寺人勃鞮询问原地长官的人选,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其理由。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南城

叶梦得

大江南渡是长干,北望清淮岁已寒。

废垒至今闻鹤唳,苍山从古自龙蟠。

鬓毛白尽空看镜,髀肉销来尚据鞍。

折箠不能答黠虏,遗民犹有汉衣冠。

【注】①叶梦得,宋代爱国诗人,此诗应为诗人为官建康或复至建康时所作。②长干:古建康里巷名,借指建康。③箠:鞭子。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岁已寒”的“寒”字,既点明了时节特点,也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 遗民”句与辛弃疾“一片神鸦社鼓”一句都表达了作者对沦陷区百姓的深切同情。

C. 首联写诗人登上南城远眺所见,长江的南岸是建康城,向北望是凄清的淮水。

D. 颔联视听结合,写废弃的城垒至今还能听到鹤鸣之声,营造出一种荒凉的氛围。

16. 该诗颈联与陆游《书愤》的颈联多有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无论是古代的君王,还是现在的管理者,都要避免高兴时滥赏、愤怒时滥罚的行为,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所揭示的正是这个道理。

(2)在草原盛会上,人们围着篝火享用烤全羊、烤牛肉等美食,开怀畅饮,纵情狂欢,就像李白《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写的那样。

(3)暑假,小明和父母观看了钱塘江大潮,看到浪花朵朵、江涛涌动的景象,他想到古诗文中有很多以雪为喻描写汹涌澎湃的波涛的句子,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好学生心态是一种深深烙映在我们心中的信念系统。它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努力、不断竞争,才能获得认可和成功。这种心态让好学生始终在内心设立一个(   )的目标:在所有方面都做到最优秀。虽然这种追求在短期内可能带来一定的成就感,但长久下去,它容易引发焦虑、疲惫,甚至自我怀疑。

好学生心态相对的是差生心态,指的是那些在传统教育体系中经常被贴上不够好标签的学生所形成的自我认知。这种心态看似消极,但却酝藏着一些在传统成功观认知外的宝贵品质。

好学生追求完美、试图掌控一切的心态不同,差生深知生活本就充满未知和变数,过分担忧或过度规划只会徙增压力和内耗。于是,他们选择用一种松弛的态度去面对未来,既努力也不过度执着。

所谓松弛,并不是放任自留,而是一种适度放松的心态,接受生活的起伏和复杂性。事实上,不确定性正是许多人焦虑的根源,而差生恰恰擅长容忍不确定性。他们明白,努力固然重要,但生活本身并不需要事事完美。

成功值得庆贺,失败无需难过。这种对不确定性的接纳和松弛的应对方式,正是差生心态的核心所在。

18. 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咫尺天涯                         B. 鞭长莫及                                              C. 遥不可及                                              D. 海市蜃楼

20. 下列名句,最接近文中画横线句子含义一项是(   )

A.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

B.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C.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D. 胜固欣然,败亦可喜。(苏轼《观棋》)

21. 文中的“好学生”“差生”都加了引号,请谈谈你的理解。

22. 高三学生慧慧成绩一直稳居年级前三,偶有波动,但一模考试时她因过于紧张,排名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作为慧慧的好朋友,请你根据以上文字安慰慧慧,要求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得体,不超过80个字。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的怪癖。——培根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湖北省武汉市九师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答案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