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陕西省汉中市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二开学收心检测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分享:杨老师 2025-09-04 下载支付:5点 立即下载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记者:作为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瑰宝,榫卯蕴藏着怎样的智慧呢?

刘岩松:木构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为常见的形式,因为它取材更为容易。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最显著的特点是抗震,虽然部件很多,但每个都有独特的功能,无数个不稳定的部件组成了稳定的系统,这是中国古建筑系统性的科学体现。

北京故宫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构古建筑群。虽然历史上曾遭遇数百次地震,但仍然保持完好,关键在其科学合理的斗拱撑梁榫卯连接结构,能很好地传导和释放瞬间多余的外力,起到了良好的抗震作用。

中国古建筑由榫卯连接组成系统稳定的框架,能轻松支撑屋顶材料重量,墙体仅起保护安全的作用。墙倒而屋不塌,是因为建筑立柱的柱根并非插入地底下,而是浮放在地基的石头上,这种柱根的放置方式称为平摆浮搁,其连接方式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柱根平摆浮放在柱顶石上,发生地震时,其反复在柱顶石表面运动,不仅隔离了地震,而且地震结束后,柱根可基本恢复到初始位置,不产生任何破坏。同时,柱和梁互相管制、互相制约、互相协作,形成的稳定系统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因此,我们在故宫修缮旭辉庭、奉先殿、符望阁、乾隆花园古华轩、碧螺亭等多处古建筑时,更加关注古建筑结构的部件关系,以及通过榫卯关系展示出的中国关系和中国智慧。

--阴一阳之谓道,从我国传统木构建筑最基本的榫卯构造形式来看,凹件为,凸件为,凹凸相嵌如阴阳相合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部件。

一凸一凹、一阴一阳、一转一折,凝聚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数学、力学、美学及哲学的大成智慧。加工简便,结构结实,松紧适度,恰到好处。

榫卯作为中国式的连接方式,思维方式,体现了和合之美的中国智慧,不仅适用于建筑、家具的设计,也让居住者和使用者在日常生活中体悟和合之美的中国关系,并以之理解夫妇关系,社会关系,乃至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松紧适度,恰到好处,体现了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的理念。

记者:                                            

刘岩松:让传统榫卯走进更多人的视野,是传统技艺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国内出版了一大批研究榫卯的优秀著作,如种桂友先生与我合著的《榫卯:京作硬木家具传统结构营造技艺及图解》等著作,被译为英文、西班牙文,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同时,我们还通过建立非遗博物馆、举办榫卯特展、开展榫卯技艺讲座、组织榫卯体验活动等,让更多人了解榫卯,激发年轻人自觉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愿。

用好榫卯这种惊艳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我们可以通过展示、讲述实际的例子,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能听得懂、能理解。例如,榫卯结构的家具,不会因为年久而产生松动摇摆。当需要更换维修某--部件时,易于拆换,修整好的家具坚固如初、经久耐用。同时,因为不使用钉子和胶黏剂,也更加环保,等等。

(摘编自张爱龙、刘渝西《榫卯,何以能撑起广厦千万间?》)

材料二:

千百年来,崇尚自然的中国人对木头有着独特的感情。中国人用土木工程来表达建筑的概念,中国古人认为,木头象征着春天和早晨,是生机勃勃、充满朝气的,是大自然生命力和阳光的体现。人住在木头盖的房子里,使用木制家具,便也呼吸到了大自然的气息,获得了来自大自然的能量。由此衍生出的榫卯文化,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在古代文人笔下,藏在木制器具中的榫卯是大自然的精灵。当古代的工匠将多余的部分凿掉之后,两块木头便会紧紧地互相握着,不再分开。《太平广记》中记载了一个故事:相传在凤翔佛寺有个叫作郭璩的僧人,某次锯木头,几经尝试都锯不开。郭璩怀疑木头里面有铁石,于是换了一把新锯,然后才成功锯入木头里面。及至分开时,居然发现里面的木纹生成两匹马的形象,一红一黑,互相啃咬着,口鼻鬃尾,蹄脚筋骨,皆栩栩如生。在古人眼中,由一凹一凸两块木头组成的榫卯,恰如太极的两极,一阴一阳,互补共生。榫卯结构严丝合缝又不着痕迹,隐含着古人含而不露、相生相克和相互制衡的价值观。以木材本身力量作为制衡力量,而非使用铜、铁等金属物,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世界观。

榫卯是匠人匠心的最佳诠释。中国古代木匠大都是学徒出身,没有多少文化,没有学过结构力学,但他们通过长时间的亲身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劳动经验,练就了一身因材施用的本领,能够选择合适的木材运用在恰当的位置,甚至通过目测就能判断每块木头所能承受的力量。匠师们将全部心血倾注在一榫一卯上,让每一件作品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古人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明末文学家张岱赞木材工匠道:但其良工苦心,亦技艺之能事。置其厚薄深浅,浓淡疏密,适与后世鉴赏家之心力、目力针芥相投,是岂工匠之所能办乎?盖技也而近乎道矣。技艺精湛的匠师苦心孤诣创造出的榫卯精品,已经不只是形而下的技术性表现,而是近乎形而上的了。

榫卯也体现了中国人简约自然的美学理念。为了在器物上体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理想,中国人发明了榫卯。榫卯结构通过组成部件的排列、组合,完成上下,左右、方圆、曲直等各种形式的接合,让木制器物的轮廓简练而舒展,最大程度地展现出木材本身的美感。这体现了中国人从古至今都很懂得欣赏自然本质的美,崇尚简单、素雅的风格。

(摘编自林菲《榫卯:方寸之间的力与美》)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建筑常采用木构建筑,就因为其能抗震,无数个不稳定的部件组成了稳定的系统。

B. 中国古建筑中柱根采用“平摆浮搁”的放置方式,在地震发生时可以做到“墙倒而屋不塌”。

C. 中国古人认为,木结构建筑中恰当地使用铜等金属物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世界观。

D. 中国古代木匠没有多少文化,但是通过长时间的实践,已经总结出一整套形而上的“道”。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京故宫木构古建筑群的斗栱撑梁榫卯连接结构能很好地传导和释放瞬间多余的外力,在历史上起到了良好的抗震作用。

B. 榫卯作为中国式的连接方式,思维方式,也可以用来理解夫妇关系、社会关系,乃至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C. 中国古人对木头有很独特的感情,他们眼中的木头是生机勃勃、充满朝气的春天和早晨的象征,体现了大自然的生命力。

D. 中国人为了发明榫卯,特别重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理想,让木制器物的轮廓简练而舒展,展现出美感。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材料一横线处记者所提问题一项是(   )

A. 在面对现代科技冲击的新时代背景下,如何传承与发展榫卯传统工艺

B. 榫卯历史悠久,如何让传统榫卯走进更多国人的视野从而让他们了解

C. 如何借助榫卯这种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做好对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

D. 如何开展中外文化交流而让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

4. 请从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

5. 榫卯结构体现了中国哪些思想理念和智慧?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述。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的黄豆

王琼华

爷爷是个染布的,他爱吃黄豆出了名。

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刷刷地在地上架起了好几口大染锅。这吃饭的手艺是来的。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的儿子斗蛐蛐。有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我爷爷便蹲在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爷爷蹲着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出几粒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呆瓜!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话爷爷。

当爷爷染出第一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不呆。

那年,家里遭了大灾,爷爷架起几口大锅开始染布。开业那天,镇子里所有人都听到爷爷一边敲锣一边喊话,开张头半个月染布不收钱,染坏了一赔二。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把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青色衬着爷爷额头的汗珠,他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幕

后来,那家大染坊被爷爷挤垮了。没过半月,爷爷快乐地嚼着黄豆把那几口锅搬进了大染坊。于是,镇子里又有了大染坊。那名声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咣咣当当响得很。

在嚼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开始响着咣咣当当的银元声。

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的多嚼几把黄豆,还娶了奶奶。迎亲那天,爷爷喝了好多酒,醉了,进洞房时还绊了一脚,兜里的黄豆全撒在地上,他捡了好一阵子。后来跟我讲这事时,爷爷还叹气,这一绊,不是什么好兆头。要不,后半辈子也不会活得这样磕磕绊绊。说这事时,爷爷喘着粗气,我帮着捶了半天背,他还是喘得满脸猪肝紫。

其实,爷爷在生父亲的气。

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地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他说,父亲是一个倒钱筒。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听爷爷说,父亲才十岁,就开始进大烟馆。

没钱,就赊账。烟馆老板拿着赊账本来讨钱时,爷爷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

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大染坊被抵了赌债。那一天爷爷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

搬出大染坊时,爷爷习惯性地掏出黄豆,迟疑了一下,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没几年,爷爷病得不行了。父亲依然整天不着家,爷爷的安危只是他耳边刮过的一阵微风。

临终前的那个晚上,爷爷示意我到他跟前。他手中攥着一个小布袋,打开来,是些黄豆。

昏暗的灯光下,豆子炒得金灿灿的。爷爷说,这辈子只剩下这点黄豆了。他的声音很轻,连他旁边油灯的火苗都没有动一下。他颤巍巍地拈出一颗豆子,习惯性地放入口中,又想嚼它。

不知是黄豆太硬还是爷爷老了,牙口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

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这世上留个念想。他慈爱地对我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不过,你要是争气,最好就别来扰我了,他语气中满是沮丧。

我愣愣的,不太明白,点了点头。

第二天早晨,爷爷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邻居帮忙葬了爷爷后,父亲才回来。没人怪他,他在邻里眼中只是一个能够看得见的影子。

父亲长号着,声音凄厉,如同塌了脊梁。大家都知道他为什么哭。整整两天两夜,他雇了好几个人把小院子掏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连瓦背也全掀掉了,还是没有找到传说中爷爷那几坨金子。他疯了。

后来,一个金匠跟我说爷爷确实有几坨金子。不过,爷爷临终前偷偷让他把它们打成了一颗颗金珠子。

我蓦然明白,爷爷那小袋黄豆是什么了。爷爷给我留了一笔活命钱。

有人曾问我,金子最终找到了吗?

当然没有。爷爷的坟头早被我平了。当时还有人说,我跟我那疯了死掉的父亲一样,也是忤逆不孝。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企业,人们称我是什么著名企业家。不久前,一次慈善会上,我说了,死后捐出全部财产。

为什么这么做?有记者问我。我一时语塞,眼前浮现出爷爷那小袋最后的黄豆……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爷爷在讲述结婚时兜里的黄豆全撒在地上一事时,“叹气”“觉得不是好兆头”等词的描写,体现了爷爷内心的迷信和懊恼。

B. 文中说“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不是形容他处于青少年时期,身体长得快,而是形容他备受溺爱,放纵无拘。

C. 搬出大染坊时,爷爷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撒在地上,这是爷爷看到家道中落时的自暴自弃。

D. 我”平掉爷爷的坟头,是既不想让任何人打扰爷爷死后的安宁,又表明了“我”不依赖祖辈财富,自己创业的决绝。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部分详细地讲述了爷爷的发家史,颇具传奇色彩,引人入胜,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 文中画线句聚焦爷爷面部细节,将他的“沉稳”比喻成“夜幕”,形象生动地表现出爷爷沉着冷静的性格。

C. 临终前爷爷拿出一颗豆子放入口中但没嚼动,去世时手里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等细节,为下文揭示黄豆是什么埋下伏笔。

D. 本文中祖孙三代个性特征鲜明,这得益于作者丰富灵活的艺术手法,如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对比等以及魔幻现实主义手法。

8. 小说以“最后的黄豆”为题,寓意何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 小说多次写到爷爷嚼黄豆,与《祝福》中多次写到祝福场景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本文这样写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赵高说二世曰:先帝临制天下久,故群臣不敢为非,进邪说。今陛下富于春秋,初即位,奈何与公卿廷决事?事即有误,示群臣短也。天子称朕,固不闻声。于是二世常居禁中,与高决诸事。其后公卿希得朝见,盗贼益多,而关中卒发东击盗者毋已。右丞相去疾、左丞相斯、将军冯劫进谏曰: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转作事苦,赋税大也。请且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戍转。二世曰:吾闻之韩子曰:‘尧舜采橡不刮,茅茨不翦,饭土增,啜土形,虽监门之养,不觳于此。禹凿龙门,通大夏,决河亭水,放之海,身自持筑臿,胫毋毛,臣虏之劳不烈于此矣。’凡所为贵有天下者,得肆意极欲,主重明法,下不敢为非,以制御海内矣。夫虞、夏之主,贵为天子,亲处穷苦之实,以徇百姓,尚何于法?朕尊万乘,毋其实,吾欲造千乘之驾,万乘之属,充吾号名。且先帝起诸侯,兼天下,天下已定,外攘四夷以安边境,作宫室以章得意,而君观先帝功业有绪。今朕即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毋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下去疾、斯、劫吏,案责他罪。去疾、劫曰:将相不辱。自杀。斯卒囚,就五刑。

(节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贞观十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平定天下,朕虽有其事,守之失图,功业亦复难保。秦始皇初亦平六国,据有四海,及末年不能善守,实可为诫。公等宜念公忘私,则荣名高位,可以克终其美。魏征对曰:臣闻之,战胜易,守胜难。陛下深思远虑,安不忘危,功业既彰,德教复洽,恒以此为政,宗社无由倾败矣。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慎终》)

【注】①增:盛饭的瓦器。②形:通,瓦器。③觳:通,俭薄。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关东群ABCDE发兵F诛击G所杀H亡甚众IJ犹不止。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固,本来,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的“固”意思不同。

B. 实,实际,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实”意思相同。

C. 就,承受,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若无罪而就死地”的“就”意思不同。

D. 据,占据,与《谏逐客书》中“东据成皋之险”的“据”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高劝说秦二世不要和群臣在朝廷上决议大事,认为如果让群臣看出了错误,就会影响到天子的威严;秦二世听从了赵高的建议。

B. 冯去疾等人进谏指出,单靠武力难以镇压起义军,要减少戍边、运输、劳作的劳役,减轻百姓的赋税,进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C. 秦二世认为尧、舜作为天子,生活过于节俭,不是合格的统治者,不值得效仿学习,君主最主要的是使法令严明,以此来统治天下。

D. 唐太宗认为守住天下需要一定的方法,秦始皇的教训值得鉴戒;魏征认为唐太宗如果永远保持这种态度,国家就不会倾覆。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后公卿希得朝见,盗贼益多,而关中卒发东击盗者毋已。

2)公等宜念公忘私,则荣名高位,可以克终其美。

14. 秦二世最终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太白岭

王安石

太白巃嵷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

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

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

【注】①巃嵷(lóng sǒng):山势高峻的样子。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太白岭山势的高耸绵延和山色的青翠纷披。

B. 颔联借厚薄变幻的烟云和疏密相间的树石,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

C. 诗人认为太白岭这样景色宜人的地方,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处所。

D. 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体现了诗人开阔胸襟和关注百姓的情怀。

16. 本诗颈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避暑山庄设计精巧,楼阁依地势而建,参差错落,小明畅游其间,不禁想到杜牧《阿房宫赋》中的文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求学重视老师引导,如《师说》中韩愈认为老师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也重视个人努力,如《劝学》中荀子认为君子经过不断学习领悟,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赵老师在备课时讲述古代诗歌借代的修辞手法,想在学过的古诗词中寻找例句,他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天的活是收萝卜。收萝卜是可以随便吃的——有些果品不能随便吃,顶多尝两个,如二十世纪明月(梨)、柔丁香(葡萄),因为产量太少了,很金贵。萝卜起出来,堆成小山似的。农业工人很有经验,一眼就看出来,这是一般的,过了磅卖出去;这几个好,留下来自己吃。不用刀,用棒子打它一家伙,棒打萝卜嘛。喀嚓一声,萝卜就裂开了。萝卜香气四溢,吃起来甜、酥、脆。

南方的黄瓜不如北方的黄瓜,水叽叽的,吃起来没有黄瓜香。都爱吃夏初出的顶花带刺的嫩黄瓜,那是很好吃,一咬满口香,嫩黄瓜最好攥在手里整咬,不必拍,更不宜切成细丝。呼和浩特有一位老八路,官称老李森。①此人保管了很多农民的习惯。②说起话来满嘴粗话。③他到一个老朋友曾文玉家来看我们。④曹家院里有自种的几架黄瓜。⑤他进门就摘了两条嚼起来。曾文玉说:你洗一洗!”“洗它做啥!

我老是想起这两句话:宁吃一斗葱,莫逢屈突通。这两句话大概出自扬升庵的《古谣谚》。屈突通不知是什么人,印象中好像是北朝的一个很凶恶的武人。读书不随手做点笔记,到要用就想不起来了。我为什么老是要想起这两句话呢?因为我每天都要吃葱,爱吃葱。每年小葱下来时,我都要吃几次小葱拌豆腐,盐,香油,少量味精。

18.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B. 三只五只的白鸥轻轻地掠过,翅膀扑着波浪——一点一点躁怒起来的波浪。

C. 班长他牺——”战士小马话没说完就大哭起来。

D. 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

19. 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达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 有同学认为,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先把焯过水的豆腐切成小方丁,洗净的小葱切成碎段,再把两者放入碗内,然后撒上点盐,淋入香油,再加少量味精,均匀搅拌即可,口感绝佳”表达效果更好。你支持修改吗?为什么?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这么一个说法:一朝入梦,终生不醒。说的是读《红楼梦》的一种状态。但是当我们细细地研读之后,就会发现,《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教人入梦的书。___①_____。那么,曹雪芹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教人出梦的呢?

我们说,好的文学作品,在艺术层面上都会有一种代入功能。作者自己代入,才能使得作品中的情感趋于真实。读者受到这种真实的感召,也会不由自主地代入。于是进入作者所设定的规定情境,获得审美满足。而曹雪芹不是一般的写家,他没有停留在这样的艺术层面上,而是进了一大步。《红楼梦》____②____,而且能让人从哲理层面上跳台

有时,当你以为你已经理解他讲给你听的故事了,他会忽然告诉你,眼见不一定为实。有时,曹雪芹还借着貌似不通之语,让你在代入的时候跳出。当然,这需要读者具备两个条件:首先要读书读得仔细;其次要有一定的学问底子,否则不能辨伪,就辜负了作者的用心。

曹雪芹是一个极富感情的人,所以他能带领我们入梦; __③______,所以他又能带领我们出梦。世上哪里还有第二部小说,能够一本正经地正说,却又真真假假地反说?只有一部(红楼梦》。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下列有关《红楼梦》的内容,与画波浪线的句子最契合的一项是(   )

A. 妙玉把黛玉,宝钗叫到后面吃体己茶,给宝钗的茶具是个葫芦器,葫芦器上的字有“晋王恺珍玩”。可是熟悉葫芦器的读者会知道葫芦器最早出现在明代,清初才开始盛行起来。

B. 贾雨村收下甄士隐赠予的五十两白银和两套冬衣后,“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但第二日五鼓便急匆匆进京,只留下话让和尚转达,说:“……不及面辞了。”

C. 刘姥姥与贾母等人一起吃饭时,故意搞笑逗乐,“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掌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读者看完忍俊不禁。

D. 秦可卿死后托梦给王熙凤,让她一定要记着“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王熙凤还想要问时,被二门上传事云板的声音惊醒。有人回禀说:“东府蓉大奶奶没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兼听则明,偏听则信。——魏征

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信。——王安石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

学校文学社拟出一期社刊,其中“UP青春”栏目本期讨论主题为“理性地倾听 ”。栏目主编向你约稿,请你结合上面三则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陕西省汉中市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二开学收心检测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