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道墨三家,经过一个世纪左右的“绌”“辩”与“是非”之争,都不同程度地吸取了其他两家的长处,也都一定程度上发展、完善了自身。剩下的,便是三家的最后角逐了。
首先发难的是儒家。孟子之时,“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孟子·滕文公下》)。但是,在孟子看来,“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故“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而“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正是孟子自我设定的历史使命。
在孟子看来,杨朱的“为我”,是唯以“自适”为务而无有群体关怀,所以是“无君”;而墨子却又因为“兼爱”天下,无有人我之别,从而陷入“无父”。两者看似相反,但作为无人伦的禽兽之道却是一致的。孟子又说:“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①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孟子·尽心上》)孟子的这一划分,不仅体现了儒家对杨墨两家的双向借鉴,而且也显现了其双向批判的锋芒。孟子立足于儒家仁心善性之“权”基础上的“执中”。正因为以“权”执中,故其能立足于人之为人的性,“养气”“集义”两路并举,“仁政”“民本”双面竞开,从而使己“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孟子·滕文公下》);对人则“孝弟”“推恩”而“达于四海”。这样,整个人伦世界,从个体之安身立命到群体之政教风化,就非儒家莫属了。
就在孟子“劈杨墨”的同时,道家的庄子也展开了其“剽剥儒墨”以“适己”的活动。在庄子看来,“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庄子·齐物论》)。这就是说,所谓儒墨之不同主张,不过是小成荣华之言;其所以有是非,是因为他们都“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而从道的角度看,则既无所谓人我之别,也无所谓是非之争,这就是“道通为一”。另一方面庄子又认为,“骈于辩者,累瓦、结绳、窜句,游心于坚白同异之间,而敝跬誉无用之言非乎?而杨、墨是已!”(《庄子·骈拇》)显然,不仅“儒墨之是非”是庄子所要消解的,就是“杨墨之辩”也同样是嘲笑的对象。
庄子本人的旨趣,是通过“心斋”“坐忘”,由“有待”至于“无待”,从而“均是非”、“齐物我”、“泯生死”、“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热”(《庄子·大宗师》),可以“自适”于“无何有之乡”,陶醉于“广莫之野”。当然,庄子是通过“寓言”来表达所有这一切的,但透过其种种意向,不难发现庄子确实为个体勾画了一条泯是非、去成见的存世自适的解脱之道。如果说立足于道德善性以仁政天下的人伦关怀已非儒家莫属,那么,对于个体之如何存世自适、摆脱烦恼而一任本真之性,道家也就当仁不让了。
这样,在这个三角角逐中,真正失败的便只是墨家了。其“贱人”的出身、功利主义的群体关怀与形上思辨的先天不足,本来就使其在儒道墨三家中居于劣势;在儒道两家的左右夹击面前,又缺乏孟、庄那样能力挽狂澜的巨擘。所以,它只能悲壮地退出整饬人文的论坛,而以墨侠的形式回归于作为其原初产地的社会下层。在以后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每当群体之生存遇到危机,它要么借宗教的形式(如原始道教),要么以农民起义的形式发出呼喊,以拨正儒道两家对人之关怀的偏颇,从而对整个社会的人文建构起到一种制衡作用;至于其立足功利的群体关怀却真正地被历史遗忘了。这固然是墨家的失败,但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历史性失败。
在汉初,黄老之学作为一种“与民休息”的政治哲学曾风行一时,但由于其“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故很难直接将其归类于先秦道家。而儒家由于立足于善性,起始于成己,归结于成人而王天下,故到了汉武帝时代终于上升为一种官方的意识形态。不过,作为官方哲学,毕竟要以群体关怀为重心,而儒家推己及人的群体之道却不仅使其经典变得越来越烦琐,而且由于谶纬的夹杂也使其越来越庸俗化、迷信化,这就是经学的衰微。其后,玄学家引老庄入儒,倡清谈之风,但又因其行为乖张,冲决人伦而为世所弃。由于其时佛教已开始盛行,故儒道一起卷入了三教论争的旋涡中。
(节选自丁为祥《儒道墨人的关怀比较》)
【注】①子莫:人名,是孔子弟子颛孙师(子张)的儿子,子张氏之儒的第二代掌门。
1. 下列关于孟子对杨墨思想态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认为杨朱“为我”只重个人自适而无视群体,墨子“兼爱”泯灭人我之别,二者思想看似相反,但在违背人伦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B. 孟子引用“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与“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既点明了杨墨思想的极端性,也为阐释儒家“执中”理念提供了对比参照。
C. 孟子认为杨墨思想不符合“执中”之道,认为“执中”要以儒家仁心善性之“权”为基础,这样才能确保“仁政”“民本”双面竞开。
D. 孟子以弘扬孔子之道为己任,他批判杨墨的“无君”“无父”,认为清除杨墨学说的影响,孔子之道就能彰显,进而构建完善的人伦世界。
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道墨在长期论争中相互吸收借鉴,最终儒家凭借人伦关怀、道家凭借个体自适之道占据主导,墨家退出整饬人文的论坛,不再卷入三教论争之中。
B. 庄子认为儒墨之争的对立是源自于双方都困于“小成”、执着于“荣华之言”,而道家所追求的“均是非”“齐物我”等思想主张,可以消解儒墨之争的偏执。
C. 孟子认为杨朱“为我”思想的核心是利己,追求个体自由而无群体关怀,与墨家思想一样具有局限性,而秉持“执中”之道可消除两者的不良后果。
D. 墨家退出整饬人文的论坛后,其思想主张仅能借助宗教、农民起义等形式发声,拨正儒道两家对人之关怀的偏颇,让中国文化丧失了立足功利的群体关怀。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提出“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既体现了儒家对个体安身立命的要求,也凸显了其以“仁政”构建群体秩序的追求。
B. 庄子以“寓言”为载体表达思想,其“心斋”“坐忘”等主张,既是对儒墨是非之争的回应,也为个体摆脱思想桎梏、实现精神自由提供了路径。
C. 墨家的“贱人”出身使其难以在主流人文论坛立足,而功利主义的群体关怀又与儒道的价值追求不一致,这最终导致其在思想角逐中失败。
D. 儒道两家虽关怀重点不同,但都能为个体提供生存指引。而墨家立足功利的群体关怀对社会的人文建构具有制衡作用,但这些却被历史遗忘。
4. 请结合文本,分析庄子批判“儒墨之是非”的理由。
5. 在儒、道、墨三家的角逐中,儒家最终在汉代上升为一种官方的意识形态。请结合文本探究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中国文化怎样的选择。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竹叶舟【注】
川端康成
秋子把水桶摆在蜀葵旁边,摘了几片梅树下的小竹叶,做了几只竹叶舟,让它们在水桶里漂浮。
“瞧,小船。多有意思。”
一个小孩蹲在水桶前,望着竹叶舟。然后他抬头瞅着秋子,微微一笑。
“多好的小船啊。阿弟很聪明,让姐姐给你做一只小船,陪你玩吧。”母亲说罢,返回了客厅。
她是秋子未婚夫的母亲。她好像有话要同秋子的父亲谈,秋子便离席了。因为小孩子磨人,她把他带到庭院里来。这孩子是秋子未婚夫的小弟弟。
孩子把小手伸进水桶里,搅和了一通,说:
“姐姐,船开战了。”
孩子看见许多竹叶舟晃来荡去,高兴极了。
秋子走开,把洗完的单衣拧干,晾在竹竿上。
战争已经结束了。然而,未婚夫却没有回来。
“打呀,再打呀!打呀,再打呀!”孩子一边叫嚷一边越来越使劲地搅起水来。水沫飞溅在他的脸上。
“瞧你,这不行啊。你脸上净是水沫星子了。”秋子制止说。
可是小孩却说:
“不行了,船都不走啦。”
那些船果真只浮在水上不走了。
“对,对,咱们到后面的河边去吧。把船放在那里速度会快些。”
小孩拿起竹叶舟。秋子把水倒在蜀葵树下,将水桶放回厨房。
小孩蹲在河下游的踏脚石上,将一只只竹叶舟放走,高兴得拍起手来。
“我的船最快。瞧,瞧。”
小孩怕看不见最前头的竹叶舟,他顺着河水下游跑去了。
秋子赶忙将剩下的竹叶舟全部放走,然后去追赶那孩子。
她突然意识到自己行走时使劲将左脚跟着地。
秋子患过小儿麻痹症,左脚跟够不着地,左腿小而松软。左脚背高高隆起。不能跳绳和远足。她本来打算独自一人,静静地度过一生。后来却意外地订了婚。她有信心用自己的心灵去弥补肉体上的缺陷,可她从来也没有这样认真地将左脚跟着地练习走路。左脚趾总不容易挂住木屐带。不过,秋子还是继续刻苦练习。然而,战败后她完全停止这种练习了。留在脚上的那道被木屐带磨破的伤痕,好像是严重冻伤的痕迹。
小孩是未婚夫的弟弟。在他面前,秋子下决心用左脚跟着地走路。她已经好久不这样做了。
河床狭窄,杂草低垂在水面上,把三四只竹叶舟挂住了。
小孩在十多米远的前方停下脚步,他似乎没有发现秋子走近他的身旁,只顾目送着顺流而下的竹叶舟。他看不见秋子走路的样子。
孩子的脖颈深凹处很像秋子的未婚夫。秋子真想把他抱起来。
孩子的母亲走过来,向秋子道过谢,催促孩子回家。
“再见。”小孩爽快地说。
秋子思忖:她母亲可能是来谈她儿子战死的消息,或是解除婚约的事吧。愿意同一个跛姑娘结婚,大概也是战争期间的一种感伤的表现吧。
秋子没有进屋,她去看了看邻居新盖的房子。那是这一带所没有的大房子,过往行人也总要驻足观望一番。战争期间,工程停了下来,放置木材的场地周围长满了高高的杂草。近来工程突然加快进度。门前还栽了两棵有点怪异的松树。
秋子觉得这幢房子的外形并不典雅,而且显得很简陋。窗户却很多,客厅四周都是窗户。
街坊邻里都在背地里议论:这房子会有什么人搬进来住呢?然而,谁也弄不清楚。
(叶渭渠译)
【注】1950年4月,川端康成赴广岛长崎参观原子弹爆炸遗迹,写下了《竹叶舟》。
文本二:
元杂剧《竹叶舟》写陈季卿科考落第,于终南山青龙寺遇仙人吕洞宾。吕洞宾劝其出家,陈季卿功名心未泯,尘缘未了,坚执不肯。吕洞宾用一片竹叶化为一只小船,送思亲心切的陈季卿归去。陈季卿在睡梦中乘船回到家中,与家人相见后即刻赴京赶考,途中小船被大风浪掀翻,陈季卿落水后一惊而醒,原来是南柯一梦。他发现吕洞宾留下的荆篮和诗句,诗中讲出了自己在梦中的经历,于是知其为异人,急忙赶去,拜求度脱。吕洞宾将陈季卿分别引见于八仙后,同赴蟠桃仙宴。从此,陈季卿以悟道者形象走入了中国古典文学。
(元杂剧《竹叶舟》剧情简介)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追赶未婚夫的弟弟时,秋子下决心再用左脚跟着地走路,这展现出秋子的坚韧自尊与复杂的心理状态。
B. 秋子看到未婚夫弟弟的脖颈深凹处与未婚夫很像,甚至想把他抱起来,这是对未婚夫思念的自然流露。
C. “秋”关乎万物肃杀的秋天,作者为女主人公命名为“秋子”,借自然特征增添了悲伤、落寞的情感氛围。
D. 邻居新屋建设工程在战争期间停滞,秋子关注到它近来突然加快了进度,暗示她对战后重建生活的主动参与。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以“竹叶舟”为题,设置了秋子摘叶做舟、两人河边放舟等情节,“竹叶舟”是主要情节的线索。
B. 文本起笔处写秋子摘竹叶做竹叶舟及水桶漂舟细节,着意设置悬念,使小说笼罩上一层悬疑色彩。
C. 文本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场景中构造情节,描写秋子等人物,表达深刻意蕴,具有“以小见大”的效果。
D. 文本用语简洁,叙述平淡克制,但仔细品味,仍能读出其中蕴含的战争带给人的深沉厚重的感情。
8. 小说如何叙写秋子的婚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有人认为川端康成的小说《竹叶舟》源于中国“竹叶舟”故事,你认同这一观点吗?请简要阐述理由。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侍坐。王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遂胡服。使王孙绁告公子成曰:“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曰:“中国者,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畔学者,臣愿大王图之。”使者报王。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先王忿之,其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服,可以报中山之怨。”公子成再拜,乃赐胡服。赵文进谏曰:“衣服有常,礼之制也。先圣之所以教。故臣愿王之图之。”王曰:“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赵造谏曰:“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臣虽愚,愿尽其忠,无遁其死。”王曰:“忠不辟危,明不距人,子其言乎!”赵造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且循法无过,修礼无邪,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子其勿反也。”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有删改)
材料二: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人君之道如何?”对曰:“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平公曰:“善!”
成王封伯禽为鲁公,召而告之曰:“尔知为人上之道乎?凡处尊位者,必以敬下,顺德规谏,必开不讳之门,撙节安静以藉之。谏者勿振以威,毋格其言,博采其辞,乃择可观。夫有文无武,无以威下;有武无文,民畏不亲;文武俱行,威德乃成。既成威德,民亲以服;清白上通,巧佞下塞;谏者得进,忠信乃畜。”伯禽再拜受命而辞。
(节选自《说苑·君道》,有删改)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寡人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所以,因此,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的“所以”意思相同。
B.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与《〈老子〉四章》中:“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的第一个“之”用法相同。
C. 贼,害人的人,与《兼爱》中:“贼爱其身,不爱人”的“贼”意思不相同。
D. 于,表被动,与《五石之瓠》中:“夫子固拙于用大矣”的“于”用法不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子成以中原是圣贤推行仁义教化的地方为由,拒穿胡服;赵武灵王亲自登门,指出服装礼义应力求便利,推行胡服有助雪耻,公子成于是奉行。
B. 赵文规劝赵武灵王不要违背先圣教化而变更传统服饰,应当遵循礼法规定;赵王主张应与时俱进,风俗礼法随时势变化而改变才是圣人治国之道。
C. 赵造以忠臣自励,进言反对变革,认为遵循旧的礼法治国教民才不会偏离正道;赵武灵王肯定其行为,但对其谏言予以反驳,指出固守旧制无补时政。
D. 成王分封伯禽为鲁公,在召见伯禽的时候告诫他做身居高位者的道理,告诉他不仅要谦卑待下,而且要文武并用,伯禽听后行再拜礼推辞拒绝了。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
(2)谏者勿振以威,毋格其言,博采其辞,乃择可观。
14. 在推行“胡服骑射”的过程中,赵武灵王体现出了怎样的“人君之道”“为人上之道?”结合材料加以分析说明。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 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①。
阵解星芒②尽,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③,独有霍嫖姚④。
【注】①天骄:匈奴曾自称“天之骄子”。②星芒:古人认为星星呈现白色的光芒,就是战争的征兆。③麟阁:即麒麟阁。汉宣帝时曾绘十一位功臣像于阁上,以表扬其功绩。④霍嫖姚:即霍去病。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从侧面烘托了将士们斗志昂扬,杀敌心切,同时又渲染了军情急迫的紧张气氛。
B. 颔联从“辞”到“破”、从“弯弓”到“插羽”,瞬间完成了从出发到克敌制胜的过程,足见布局简洁,笔法洗练。
C. 颈联生动地描写“破天骄”后景象,“尽”“消”形象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凸显了将士们神勇无比的形象。
D. 全诗笔力雄健,匠心独运。前六句铺叙引出结尾两句的感慨,一至三句描绘出师的雄壮,四至六句摹写破敌时的英威。
16. 清人王琦云:“末言功成奏凯,图形麟阁者,止上将一人,不能遍及血战之士。太白用一‘独’字,盖有感于其中欤”。你觉得太白用“独”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曾子在《〈论语〉十二章》中也说过类似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
(2)“碣石”是个山名,后来逐渐演变成诗词中的一个意象,象征迢遥的北方荒寒之地,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
(3)若要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每个人都应从自身修养做起,正如《大学之道》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和普遍性。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写作,正是一场艰辛而迷人的直觉重建之旅。
我们写作的起点,都是一套由成长、阅读和性格塑造的“出厂设置”,一种“模板化”的直白流露。比如新手写悲伤,本能就落向“泪流满面”;写快乐,第一反应准是“心花怒放”。我初学写作时,写失去亲人的悲痛,就翻来覆去用“撕心裂肺”“痛不欲生”“泪如雨下”这类词,生怕别人感受不到我的痛苦。有次请教一位作家,我把稿子递过去。他没直接评判,只平静地讲起一个故事:“我母亲走时,我父亲一滴眼泪都没掉。他只是默默地把母亲最爱穿的那件毛衣拿出来叠了三遍,叠得比平时任何一次都更整齐。”那个瞬间我很感羞愧。原来,真正的悲伤不是( )的情绪宣泄,而是巨大的克制。那次谈话修正了我的写作直觉:好的表达,要绕开“大词儿”,去寻找独属于某个瞬间的、带着体温的动作。
①但写作的直觉重建,远不止告别陈词烂调这么简单。②几乎所有写作者,都免不了走过一段弯路:为了显得有文采斐然,恨不得把所有修辞都塞进文章里。③直到读到汪曾祺写葡萄:“葡萄抽条,丝毫不知节制,它简直是瞎长!”④如此直白的话,就像老农蹲在田埂上唠家常,偏把葡萄那股不管不顾的野劲儿写活了。⑤这时才惶然,所有写作者都得经历从简单到复杂再到更高级的简单的过程。⑥最初的简单是能力溃乏,只能凭原始直觉;后来学会了技巧,开始堆砌辞藻;最终会发现,洞悉所有复杂之后,我们选择的,还是最朴素、最精准的那句。
最后,写作会成为你的第一反应。到了这个阶段,写作就变成了你思考世界、感受生活的一种方式。生活中的万事万物都可以成为你的写作素材,也就是“万物皆可写”。你的直觉已经被彻底重塑,你的眼睛、你的耳朵、你的心灵,都成了一位写作者的眼睛、耳朵和心灵。
18. 填入文中第二段括号内的成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声嘶力竭 B. 痛哭流涕
C. 痛心疾首 D. 呼天抢地
19. 根据提示,完成表格。
引号的作用 | 举例 |
①_______ | “出厂设置” |
强调 | ②_______ |
③_______ | “大词儿” |
④_______ | “我母亲走时……” |
20. 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错别字及表述不当的问题,请指出序号并做出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1. 根据文段内容,为“写作的直觉重构”下定义,不超过50字。
22. 请从以下句子中选出最能体现“更高级的简单”这一写作境界的一项,并简述理由。
A.秋天到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地从树上落下来。
B.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C.一座繁华的都市,在大量寒鸦聚集之后,很快就会成为一座死寂的空城。
D.无论如何,春天来了。河水暴涨,大地潮湿。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②致知在格物。
——《礼记·大学之道》
③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十一章》
不少经典语句,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请从上述语句中任选其一,准确理解其思想内容,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本资料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湖南省多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二10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word试卷+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浙江省强基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浙江省六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浙江省精诚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10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试卷+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湖南省衡阳市八中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江苏省南通市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卷+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一中南校区2025-2026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卷+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四川省眉山市眉山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卷+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