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任何事物的特点,都是由它自身的性质所决定并在比较中显示出来的。从历史的角度看,革命回忆录具有如下的特点。
“三亲”的原则性。即革命回忆录的内容必须是撰稿人的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革命史实。回忆就是回想,是再现的一种形式,只有“三亲”,才可回忆。一九三五年五月,杨得志同志在上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组织指挥了强渡大渡河的重要战斗,正因为他有了这一亲身经历,才能写出留芳史册的革命回忆录《强渡大渡河》。在“三亲”原则性这一点上,文史资料和革命回忆录是相同的,如《我的前半生》是皇帝(溥仪)写皇帝的生活,别人谁也写不出来。不过,文史资料的内容范围要比革命回忆录宽广得多。而报告文学、通讯,它的材料是靠深入生活采访得来的,这与革命回忆录的“三亲”原则性不同。
历史的真实性。有了“三亲”,还必须如实地加以反映。郭沫若同志在他的《北伐途次》这本回忆录的序言里说:“我这篇文章只能够采取回想录的形式,记忆比较明确的地方写得自然会详细,记忆比较淡薄的地方写得自然会简略。这样便会出现断片,但也只好听其断片。我本也可以加些想象进去,写成一部小说,但那样反会减少事实的真实性。”郭老写回忆录,对于年代久远,无法忆及的人物、情节,宁可缺如,决不虚构。我们其他的革命前辈在记录当年经历时也同样确切地反映真实,而且能从更高的思想高度去理解过去,力图把革命回忆录写成经得起考验的历史文献。
高度的思想性。我们的革命前辈,对革命事业忠心耿耿,不但善于总结革命的经验,又善于论述革命的经验。他们抱着一种崇高的目的和愿望,为了使后代知晓革命历史和接受传统教育,才进行革命回忆录的写作的,这就决定了革命回忆录有它高度的思想性。正如鲁迅所说的,“我以为根本问题是在作者可是一个‘革命人’,倘是的,则无论写的是什么事件,用的是什么材料,即都是‘革命文学’”。革命回忆录正可以帮助我们想想过去,珍惜今天,从而增强信心和力量。
表达的生动性。在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改朝换代,惊天动地,威武雄壮,可歌可泣。作为革命回忆录,理所当然要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表达形式,才能足以反映当年革命前辈的思想感情和革命史实。很多优秀的革命回忆录,不论是写革命斗争的历程,还是缅怀革命前辈的生平事迹,往往采用文学表现手法,描述动人的故事情节,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作者对人物和事件的感情,往往也自然地流露于笔端;有时,在叙事过程中,作者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便发表议论直抒胸臆,或点拨升华,真可谓得心应手。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吴玉章同志说:“有许多历史著作,同时也是很好的文学作品,我们应该保持这个传统。力求使我们的历史著作不但有丰富的材料、卓越的思想,而且写得有声有色,从内容到形式都很美。”
总之,革命回忆录以“三亲”的原则性、历史的真实性、高度的思想性、表达的生动性为特点,记述党领导的各个时期的斗争,歌颂革命斗争的英雄业绩。它既是良好的生活教科书,又是研究中国现代革命历史的珍贵资料。
(摘编自王大悟《浅谈革命回忆录的特点和写作》)
材料二:
我们知道,红军长征落脚点的选择,最终依靠的是一张报纸。经考证,这张报纸就是《山西日报》,当然后来还依靠了《大公报》等其他传播媒介。《聂荣臻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是这样写的:
九月十九日,我和林彪随二师部队进驻哈达铺。在这里我们得到了一张国民党的《山西日报》,其中载有一条阎锡山的部队进攻陕北红军刘志丹部的消息。我说,赶紧派骑兵通讯员把这张报纸给毛泽东同志送去,陕北还有一个根据地哩!这真是天大的喜讯!
然而,《聂荣臻回忆录》里并没有写是如何得到这张报纸的。这个谜,一直在我心里存放着,不知能不能破解,亦不知何时能破解。
2004年夏天,《北京青年报》为纪念长征出发七十周年,连载健在红军将士访谈录,8月23日这天,刊登的是《杨家华为遵义会议站岗》。像以往一样,我饶有兴趣地看了下去。突然,其中的一段文字吸引了我:
长征中,还有一件令杨家华难忘的事。红二师进入哈达铺后,聂荣臻一放下行李,就对杨家华说:“小鬼,快去买些烧饼回来。”杨家华跑到一个卖烧饼的老乡处,把身上的钱全部掏出来,买了4块烧饼。老乡随手拿一张报纸一包,递给了他。杨家华清楚地记得包烧饼的报纸是《山西日报》。聂荣臻像往常一样,看得特别认真。忽然,聂荣臻的嘴不动了,两眼像被定住了一样。接着,他大声地对杨家华说:“小鬼,快,把通讯员叫来,赶快骑马把这张报纸送给老毛,送给中央。”然后,他转过身,兴奋地对林彪说:“陕北还有根据地,刘志丹,刘志丹带着一支队伍在陕北!”第三天,毛泽东就在哈达铺的一座关帝庙里,召集了干部大会。从此,红一方面军就朝着陕北根据地迈开了行军的步伐。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段文字,实在是太珍贵了。它不仅破解了我心中之谜,而且还为党史、军史的红军长征落脚点研究提供了一个完美而圆满的答案。
(摘编自尹韵公《终于找到了》)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回忆录就是通过回忆以往的经历,达到再现历史的目的,革命回忆录是回忆录的一种,它主要是回忆革命的经历。
B. 革命回忆录有一定的创作原则,比如“真实性”“思想性”等,而“三亲"原则是它区别于报告文学、通讯的一大特征。
C. 革命回忆录可以使后代知晓革命历史、接受传统教育,鲁迅先生的话激励我们在重温革命者历史的过程中增强信心与力量。
D. 材料二在引用《聂荣臻回忆录》内容时,特意标明了它的出版社和出版时间,意在突出引用材料的准确性。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引用杨得志的《强渡大渡河》和溥仪的《我的后半生》两篇回忆录,意在证明回忆录必须遵循“三亲”的创作原则。
B. 从郭沫若创作回忆录时说的“这样便会出现断片,但也只好听其断片”可知,任何革命回忆录的创作都须经得起“真实性”这一检验。
C. 由材料二关于红军长征落脚点的确定过程,我们可以推知,想要证明一则革命回忆录是否具有史料价值,并不能只看一个孤证。
D. “描述动人的故事情节”“真可谓得心应手”是因为革命回忆录既讲究思想性,更讲究文学表达的生动性,以此来感染读者。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通过记一辆在延安曾经使用过的纺车,充分反映出当年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B. 1959年,罗广斌、刘德彬、杨益言3位作者创作了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得到永生》,不久,他们又根据回忆录创作小说《红岩》。
C. 《大战中的插曲》以“战时的生活,并不都是炮火轰鸣、刀光剑影的场面,也常常遇到一些曲折有趣的事情”这样具有抒情味的语言开篇。
D. 1979年湖南省出版局同省委组织部老干部办公室,联名向老同志发出《关于约请老同志撰写湖南革命回忆录的一封信》,共六百余件。
4. 杨家华讲述的材料为什么能成为“红军长征落脚点”研究的宝贵资料?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材料一和材料二虽然都在围绕“革命回忆录”展开内容,但它们在文体、内容、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孩子的讲演
萧红
一九三八年的春天,月亮行走在山西的某一座城上。
这是一个欢迎会,出席的有五六百人,站着的,坐着的,还有挤在窗台上的。被欢迎的宾客是一个战地服务团。
第一个上来的是个花胡子,两只手扶着台子的边沿,好像山羊一样,他垂着头讲话。
“告诉我!笑什么……笑什么……”孩子王根拉住了他旁边的女同志,摇着她的胳臂。“笑他滑稽,笑他那样子。”那女同志一边用手按住嘴,一边告诉那孩子。那孩子起来看看,他是这大厅中最小的一个,大概也没看见什么,就把手里剥好的花生米放在嘴里,一边嚼着一边拍着那又黑又厚的小手掌。接着又去吃落花生,吃别的果子,吃一些混着沙土的点心和芝麻。
讲演者一个接着一个,不知道是谁提议叫王根也走上讲台。
王根发烧了,立刻停止吃东西,血管里的血液开始不平凡地流动起来。他也并不是恐惧,因为这地方人多,又都是会讲演的,他想他特别要说得好一点。
于是王根站上了自己的木凳。
人们一看到他就喜欢他。他的小脸一边圆圆的红着一块,穿着短小的、好像小兵似的衣服,戴着灰色的小军帽。他一站上木凳,第一件事是把手放在帽沿前行着军人的敬礼。他还没开口,人们就禁不住笑了起来。
“你也会讲演吗?你这孩子……你这小东西……”人们都用这种眼光看着他,并且张着嘴,好像要吃了他。他全身都热起来了。
王根刚一开始,就听到周围哄哄的笑声,他把自己检点了一下:“是不是说错啦?”因为他一直还没有开口,他证明自己没有说错,于是,接着说下去,他说他家在赵城……
“我离开家的时候,我家还剩三个人,父亲、母亲和妹妹,现在赵城被敌人占了,家里还有几个,我就不知道了。我跑到服务团来,父亲还到服务团来找我回家。他说母亲让我回去,母亲想我。我不回去,我说日本鬼子来把我杀了,还想不想?我就在服务团里当了勤务。我太小,打日本鬼子不分男女老幼。我当勤务,在宣传的时候,我也上台唱莲花落……”
又当勤务,又唱莲花落,不但没有人笑,不知为什么反而平静下去,大厅中人们的呼吸如游丝般轻微。人们之中有的咬着嘴唇,有的咬着指甲,有的把眼睛掠过人头而投视着窗外。站在后边的那一堆人,就像木刻图上所刻的一样,笨重,粗糙。他们的眼光都像反映在海面上的天空那么深沉,那么无底。
窗外则站着更冷静的月亮。它和每年的春天一样,但是,今夜,它在一个孩子的面前做了一个伟大的听众。
小讲演者虽然站在凳子上,并不比人高出多少。
“父亲让我回家,我不回家,让我回家,我……我不回家……我就在服务团里当了勤务,我就当了服务团里的勤务。”
他听到四边有猛烈的鼓掌的声音向他湖水似的涌来,他就心慌起来,他想他的讲演还没有完,人们为什么鼓掌?或者是说错了!不是还有日本帝国主义没有加上吗?他特别用力镇定自己。
“我当了勤务……当了服务团里的勤务……我……我……”
人们接着掌声,就来了笑声,笑声又接着掌声。王根说不下去了。他想一定是自己出了笑话,想马上发现自己的弱点以便即刻纠正。但是不成,他只能在讲完之后,才能检点出来,或者是衣服的不齐整,或者是自己的呆样子。他不能理解这笑是人们对他多大的爱悦。
“讲下去呀!王根,讲下去!”他本团的同志喊着他。
“日本帝国主义……日本鬼子……”他就像喝过酒的孩子,从木凳上跌落下来一样。他的眼泪已经浸上了睫毛,他什么也看不见,他不知道他是站在什么地方,自己是在做什么。
人们的笑声更不可制止,他哭了。
王根想:这讲演是失败了,完了,光荣在他完全变成了懊悔,而且是自己破坏了自己的光荣。他没有勇气再作第三次的修正,他要从木凳上下来。他刚一开始弯曲他的膝盖,就听到人们向他呼喊:“讲得好,别哭啊……再讲再讲……”
其余的别的安慰他的话,他就听不见了。他觉得这都是嘲笑。于是更感到自己的耻辱,更感到不可逃,他便跌到不知道是什么人的怀里大哭起来。
这天晚上的欢迎会,一直继续到半夜。
王根再也不吃摆在他面前的糖果了。他把头压在桌边上,就像小牛把头撞在栏橱上那么粗蛮,他手里握着一个红色上面带着黄点的山楂。那山楂就像用热水洗过的一样,当用手抹着眼泪的时候,那小果子就在手心里冒着气。
这欢迎会开过了,就被人们忘记了,若不去想,就像没有这么回事存在过。
可是在王根,一个礼拜之内,他常常从夜梦里边坐起来。但永远梦到他讲演,并且每次讲到他当勤务的地方,就讲不下去了。于是他想逃走,可是总逃不了,于是他叫喊着醒来了。和他同屋睡觉的另外两个比他年纪大一点的小勤务的鼾声,证明了他自己也和别人一样地在睡,而不是在讲演。
但是那害怕的情绪,使他在小床上缩成了一个团子,就仿佛在家里的时候,为夜梦所恐惧缩在母亲身边一样。“妈妈……”这是他往日自己做孩子时候的呼喊。
现在王根一点声音也没有就又睡了。虽然他才九岁,因为他做了服务团的勤务,他就把自己也变作大人。
1938年10月(有删改)
文本二:
从《孩子的讲演》看萧红的抗战文学(节选)
余娜
萧红对抗战文学的思考和探索,表明即使创作的主题都统一于时代要求之下,文学依然需要尊重现实、尊重创作个性。萧红反对当时“只有到前线去才能写出好作品,留在后方就与生活隔离”的看法,认为“我们并没有和生活隔离,比如躲警报,这也是战时生活,不过我们抓不到罢了,即使我们上前线……如果抓不住,也就写不出来。”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写花胡子因为形象滑稽而被听众嘲笑,不仅表现了听众无聊麻木的心态,也为王根出场埋下了伏笔。
B. 文本一以儿童视角展开叙述,透过儿童对他人的细心观察,对自己的细腻反思,呈现出自然流淌的朴实情感。
C. 文本一讲演过程中,听众的情绪与王根的情绪形成鲜明的反差,正是听众的起哄造成了王根讲演的失败。
D. 文本二萧红主张抗战文学需扎根生活与个体体验,在时代洪流中坚守艺术个性,以血肉温度唤醒民族共情。
7. 关于文本一中王根这个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根与《百合花》中的小通讯员都不善言辞,也都因沟通障碍产生误解,但他们却以本真触动他人。
B. 王根在父亲来服务团找他回家时,说“让我回家,我不回家……”,这是为了突出王根性情的执拗。
C. 王根在讲演结束后,他“再也不吃摆在他面前的糖果了”,表现了他此时内心的懊恼、羞愧和失落。
D. 故事结尾,“他就把自己也变作大人”,这成长是特定时期的被迫成长,“变作”显得刻意和辛酸。
8. 虽然王根只是一个九岁的孩子,但是他的讲演却为抗战时期的民众代言,他的讲演内容在哪些方面为民众代言呢?请结合文本概括。
9. 文本二中萧红提到:“我们并没有和生活隔离”,请谈谈文本一的创作是如何体现作者这一认知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随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王之国,良送至褒中,遣良归韩。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良至韩,韩王成以良从汉王故,项王不遣成之国,从与俱东。项王杀韩王于彭城。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张良曰:“九江王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隙;彭越与齐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张良素多病,从上入关,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二:
留侯欲从赤松子游,司马温公曰:“明哲保身,子房有焉。”未足以尽子房也。子房之言曰:“家世相韩,为韩报仇。”身方事汉,而暴白其终始为韩之心,无疑于高帝之妒。其忘身以伸志也,光明磊落,坦然直剖心臆于雄猜天子之前。且曰:“愿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视汉之爵禄为鸿毛,而非其所志。忠臣孝子青天皎日之心,不知有荣辱,不知有利害,岂尝逆亿信之必夷、越之必醢,而厪以全身哉!抑惟其然,而高帝固已喻其志之贞而心之洁矣,是以举太子以托之,而始终不忮。
呜呼!惟其诚也,是以履虎尾而不疚。即不幸而见疑,有死而已矣,弗能内怀忠而外姑为佞也。曹操之毒也,徐庶怀先主之知,终始不与谋议,而操无能害,况高帝之可以理感者乎!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
夫秦为无道A故B沛公得C至此D夫为天下E除残F贼G宜缟素为资。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军,驻军,动词,与《五石之瓠》“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中的“树”用法相同。
B. 之,到,与《人皆有不忍之心》“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中的“之”意思不相同。
C. 暴,通“曝”,动词,与《六国论》“暴霜露,斩荆棘”中的“暴”用法不相同。
D. 喻,明白,知晓,与《<论语>十二章》中“君子喻于义”的“喻”的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良以祖上辅佐韩王的缘故,倾尽家财,为韩王报仇,在封侯后,坦言自己曾为韩国尽力,王夫之认为这是坦率真诚。
B. 王夫之认为徐庶感恩刘备不为曹操出谋划策,歹毒曹操尚且不杀徐庶,那么可以用道理感化的刘邦就更不会杀害张良。
C. 张良只愿受封留县就知足,王夫之认为他这样做的原因,是预料到韩信、彭越必定会被诛杀,希望凭借这种策略保全自己的性命。
D. 张良封侯之后愿追随赤松子云游天下,司马光认为张良是明智的人,善于保全自己,但王夫之认为这个评价不足以全面概括张良的智慧。
13. 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2)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兼爱》)
14. 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张良“志之贞而心之洁”的表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列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
苏轼①
陶渊明以正月五日游斜川,临流班坐,顾瞻南阜,爱曾城之独秀,乃作斜川诗,至今使人想见其处。元丰壬戌之春,余躬耕于东坡,筑雪堂居之,南挹四望亭之后丘,西控北山之微泉,慨然而叹,此亦斜川之游也。乃作长短句,以《江城子》歌之。
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余龄。
[注]①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45岁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谪黄州。
15. 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和陶渊明都曾尝尽世态炎凉,人间冷暖,躬耕于田园,这里用陶渊明的过往来衬托诗人自己的愤懑之情。
B. 这首词充满了强烈的主观情绪,起笔甚为突兀,以陶渊明自况,直以渊明就是自己前生,两人有共同之处。
C. 下片刻画东坡周围的鸣泉、小溪、山亭、远峰与耳目相接,粗略的几笔勾画,表现出田园生活恬静清幽的境界。
D. 这首词似随手写出,未曾着意经营,而词人胸中自有成熟的构想,下笔从容不迫,平淡中见深致,不求工而自工。
16. 本词和他另外一首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试对这两首词的这一手法进行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5小题,10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和“以人之长补己短,以人之厚补己薄”阐述的观点一致。
(2)李白虽然在政治上很不得意,但内心仍充满自信,其《将进酒》中的“_______,_______”就是明证。
(3)后世多将军队中的同事称为“袍泽”,这个词源自《诗经·秦风·无衣》中“_______”和“_______”。
(4)了解别人很重要,认识自己更难能可贵,在《<老子>四章》中表达这一意思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5)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互文,抒发了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思情,道出了离愁别恨的普遍性。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春者何?岁之始也。”春节不仅是团圆欢聚的美好时刻,( 甲 )。听到暌违已久的乡音乡语,见到 A 的亲人朋友,感受到记忆中的浓浓年味儿,再出发时就有了力量。春节假期匆匆,不少人收拾行囊踏上归程,这行囊中,有满满的责任、满满的关爱、满满的梦想。
曾经风雪兼程,为爱归家;如今“策马”千里,为梦出发。一位网友说得好,“回家是团聚的亲情,( 乙 )”。回馈家人的牵挂,可以是闲时的陪伴,也可以是“成就更好的自己”。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一种神秘而神圣的存在,被视为吉祥和瑞气的象征,它具有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无论是“ B ”,或是“龙马精神”,还是“神龙马壮”,背后都离不开“奋斗”。农民期盼岁物丰成、商户小贩渴望生意兴隆……小小目标映照多姿多彩的人生和梦想。美好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实现梦想往往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离不开 C 、驰而不息地奋斗。我们抖擞精神、奋楫扬帆,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不仅仅是为了小家的幸福,更能成就属于自己的出彩人生。
春节,是一条坚韧的纽带,将小家与大家紧密相连;这种不竭的精神涌流,将个体的生命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融汇在一起。神州大地春潮涌动、生机勃勃,与大好春光相呼应的,是无数踔厉奋发、实干苦干的身影。( 丙 ),大家的努力铸就集体的辉煌。正是每个人生生不息的奋斗、昂扬奋发的进取,汇聚成国家发展进步的时代洪流,为时间赋予意义和价值。
走进充满希望的龙年,满怀信心、坚定前行,每个人都大有可为也将大有作为。①我们既带着亲人的牵挂,②和沐着温馨的春风,③让彼此如“人”字的一撇一捺,④相互支撑;⑤让小家与大国如海与浪花,⑥紧紧相系;让温暖与力量似大江大河,奔流不息。
18. 下列句子中的“价值”与文中加点的“价值”,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机械腕表的零件成本不过百金,工艺价值却在擒纵轮摆动的韵律里复刻着工业文明的精密美学。
B. 晨露在叶片上凝结晶莹,经过光合作用最终化作稻穗的金黄,自然界的价值总在时光流转中悄然升华。
C. 粗陶碗虽工艺粗糙,但作为古董在市场上能以高价售出,其经济价值远超日常用途。
D. 莫高窟画工们以矿物颜料点染佛像金身,将凡人双手创造的文明价值镌刻进时间的经纬。
19.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 文中最后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他想他的讲演还没有完,人们为什么鼓掌?或者是说错了!——萧红《孩子的讲演》
我们生来就是为了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某种正确的人。——荣格
接受所有人的批评,但保留自己的判断。——莎士比亚《哈姆莱特》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本资料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一中南校区2025-2026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卷+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四川省眉山市眉山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卷+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6届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高三上学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陕西省西安市铁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天津市南开区天津大学附中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江西省创智协作体2025-2026学年高三9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试卷+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江西省宜春市一中2025-2026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江苏省南京市秦淮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阶段性质量调研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江苏省宿迁市泗阳桃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北省石家庄市一中2025-2026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