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河南省南阳市九师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分享:杨老师 2025-05-11 下载支付: 5 立即下载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些年,部分人工智能诗文本大量涌现,其意义结构营造和艺术美感生成更是达到了诗艺的高阶层次。人们开始反思文学媒介化、产业化生产所导致的问题:机器写的诗属于还是非诗

从艺术效果上看,早期人工智能诗文本中那种有句无篇的松散结构,已进化至具有一定自洽逻辑的对话性结构,部分篇章甚至能够表现陌生化的超验情境,抑或能模仿人类主体的精神空间。但人工智能写作仍存在明显短板,尽管程序设计者尝试推进人工智能诗文本的意境情境方向转化,可事实表明,它在处理隐喻、双关等修辞技法,以及叙述性、戏剧性元素时仍表现得不如人意。如果面临抒情、叙事等多重文体要素的穿插、互动,人工智能系统经常会力不从心。此外,人工智能写作为文本搭建趋向严谨的逻辑结构,其布局的规范、框架的整饬和语序的流畅,反而有可能会影响诗意的灵活流动。诗歌的魅力在于行与行之间的意义留白,人工智能写作进行逻辑运算时,对于这种留白处理不知所措。这直接导致它在创作视野上的局限。

即便有一天人工智能系统克服了这些问题,其诗歌创作的属性仍难以确定。就诗歌写作的诗意生成机制而言,诗人们多把诗视作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语言,一个通过意象系统解释世界的装置,唯有突破语言习俗和常规观察习惯,才有可能打破俗常的意义生成链条。人工智能写作的诗意生成机制则恰恰相反,以机器人小封为例,它的写作基本由数据感知、分析计算、模板引擎、质量评估四个环节构成,以自然语言的处理、理解、生成为核心步骤,向一个人类预设的概念化语言体系和意义中心聚合,属于敛聚式的意义生成方式。与发散式的人类创作思维相比,人工智能写作更易于精密掌控意绪延展的方向,使其紧密围绕在设计好的意义中心周围。所以,人工智能诗文本对读者思维宽度的激发、对人类想象空间的延展,幅度仍是有限的。

探析人工智能诗文本,不应忽视读者的向度。一次阅读审美的诞生,外在驱动力在于语词、意境带给读者的心物感动,内在驱动力则是他们对诗人幽微心灵世界与连贯个体记忆的好奇。读者往往想通过阅读一首诗的文字空间,进而追踪一个精神者思维跃动的轨迹,品味他的各种情感,并以点点滴滴的情愫串联起作家的精神形象,以及与之相关的时代背景。简而言之,人们读诗歌,意在赏文,也在观人,尚不具备人格主体性的人工智能系统,自然不能满足诗歌读者的需求。

进一步说,读者对不同文体的阅读需求存有差异。欣赏叙事型作品,人们更想目睹引人入胜的故事,将目光锁定于情节要素。只要人工智能系统的参数设置精细,相当程度上可以克服数据偏差的影响,保证输出内容的生成效果达到一定水准,满足读者看故事的需求。但人们钟情诗歌,其意不在阅读故事,也非了解社会、摄取知识。他们渴望体悟生命主体的在场言说,从文字中寻觅鲜活灵动的人性品质,这是写诗工具目前无力实现的。

诗歌呈现出的是文字之美,更是人格之美。郭沫若笔下的凤凰”“天狗,不仅复现中华神话,还能发现一个张扬五四精神的时代大我;欣赏徐志摩的康桥暮色,会立刻想起他的浪漫爱情、游学经历与悲情命运;走进戴望舒寂寥的雨巷,通联的是身居都市的怀乡者对故土和恋人的精神企慕。人工智能诗文本却无法给人们展现一个具有历时性命运的精神主体,抑或组合生成与这个主体相关的时代性、地方性知识,进而形成个体记忆与人类整体记忆的脉络联系,尽管近期的人工智能文本中出现了大量涉及第一人称的文字产品,似乎让人感受到某种虚拟而生的主体人格,但其中之只是对人类高度理性化的程序模仿,难以动态捕捉真实的社会生活细节、分别文化差异乃至辨别是非。当我们读到小冰写出的闷着村里的水流的声音,我的爱人在哪时,便很容易判定虚拟主体的抒情属于制造出的情感,既不具备人类体验的真实性,也不能代表机器本体。

人工智能具有永生性,它的不断通过学习趋于完美的特质,恰恰使其离仿人类主体的目标愈发偏远。因为真实的写作者都不是完美的个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无从被编辑优化,故而才会痴迷于对死亡、孤独这类话题的不懈追求。人类诗歌的一个核心母题,便是呈现人自身的精神不完美,比如恐惧、忧伤、愁怨,等等。缺乏情感意识的人工智能拟造出的孤独书写、死亡意识、痛感叙事,是把人类基于体验获得的生命感性与思想灵性,固化为基于数据和概率的技术理性,因此很多文本缺乏精神感染力和审美共通感,也无法抵达非理性想象力、潜意识、直觉等需要经历命运磨砺才能顿悟的真实

微软科学家曾预言,人工智能发展下一步的突破重点之一,就是为其赋予情感,即人工智能创造。这相当于承认了人工智能目前还不能做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像人类作者那样演绎一个生命主体独特的呼吸节奏,展现深层记忆的历史化进程。因为不具备人的意向性,缺乏主体情思的人工智能诗文本疏离了基于生活感悟、精神信仰、历史意识、哲学思辨的想象品格,其计算、推演出的文本,即使模仿度再高,也难以企及的人文内核。

(摘编自卢桢《人工智能写诗难以企及的人文内核》)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工智能写作属于敛聚式意义生成方式,有预设的概念化语言体系和意义中心,与人类发散式思维相比也有其自身优势。

B. 诗歌行与行之间的意义留白是一种非逻辑思维,这种思维赋予诗歌灵活流动之美,目前是人工智能写作无法逾越的困境。

C. 人类自身精神的不完美是基于真实体验获得的生命感悟,是传统文学作品的某种感染力所在,无法通过数据和概率来呈现。

D. 人工智能诗文本的作者不是特定的个人,所抒发的情感是对人类情绪的程序模仿,所以读者感受到的只是虚拟主体人格。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读者对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阅读需求,相对于诗歌写作,人工智能系统通过调整参数设置等手段,建构出的叙事类文本更能让读者接受。

B. 人工智能写作在处理修辞手法以及叙述性、戏剧性元素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只有克服了这些问题,人工智能才能写出真正的诗歌。

C. 文中从多个角度把人类的诗歌创作与人工智能创作进行对比,分析了两者的优势和缺点,从根本上否定了人工智能在诗歌方面的创作。

D. 如果人工智能被赋予情感并发展到人工智能创造阶段,它就能通过写作呈现人类精神的不完美,进而展示生命个体过程化的深层记忆。

3. 关于人工智能创作,下列说法与本文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人工智能诗文本很难达到“意在言中,神余言外”的境界。

B. 人工智能已经创作出意义结构和艺术美感均达到高层次的诗歌。

C. 是生命感性与思想灵性被固化为基于数据和概率的技术理性。

D. 人工智能诗文本的抒情属于“为赋新诗强说愁”。

4. 文中说目前人工智能写诗还“不能满足诗歌读者的需求”。请结合材料分析其原因。

5. 下面是人工智能模仿杜甫的《登高》所写的诗文本,请结合材料从抒情主体、生成机制和情感特质三个方面比较两者的不同。

九日登临感赋——人工智能仿《登高》写作

独立苍茫对晚空,千山落木卷西风。

霜天雁字书云表,寒渚渔舟泊苇丛,

万里关河秋色里,百年身世夕阳中。

莫言身老无多志,且看黄花晚节雄。

(二)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丰子恺

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要素莫如,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

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因为其变更是渐进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渐进,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察觉不到其递降的痕迹,而似乎觉得常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又无时不有生的意趣与价值,于是人生就被确实肯定而圆滑进行了。假使人生的进行不像山坡而像风琴的键板,由do忽然移到re,即如昨夜的孩子今朝忽然变成青年;或者像旋律由do忽然跳到mi,即如朝为青年而夕成老人,人一定要惊讶、感慨、悲伤,或痛感人生的无常,而不乐为人了。故可知人生是由维持的。这在女人恐怕尤为必要:歌剧舞台上如花的少女,就是将来火炉旁边的老婆子。这句话,骤听使人不能相信,少女也不肯承认,但现在的老婆子确实都是由如花少女渐渐变成的。

人之能堪受境遇的变衰,也全靠这的助力。巨富的纨绔子弟因屡次破产而渐渐荡尽其家产,变为贫者;贫者只得做佣工,佣工往往变为奴隶,奴隶容易变为无赖,无赖与乞丐相去甚近,乞丐不妨做偷儿……这样的例,在小说中,在实际上,均多得很。因为其变衰是延长为十年、二十年而一步一步地渐渐达到的,在本人不感到甚么强烈的刺激。故虽到了饥寒病苦刑笞交迫的地步,仍是熙熙然贪恋着目前的生的欢喜。假如一位千金之子忽然变了乞丐或偷儿,这人一定愤不欲生了。

这真是大自然的神秘的原则,造物主的微妙的工夫!阴阳潜移,春秋代序,以及物类的衰荣生杀,无不暗合于这法则。由萌芽的春渐渐变成绿荫的夏,由凋零的秋渐渐变成枯寂的冬。我们虽已经历数十寒暑,但在围炉拥衾的冬夜仍是难于想象饮冰挥扇的夏日的心情;反之亦然。然而由冬一秒一秒地移向夏,由夏一秒一秒地移向冬,其间实在没有显著的痕迹可寻。昼夜也是如此:傍晚坐在窗下看书,书页上渐渐地黑起来,倘不断地看下去,目力能因了光的渐弱而渐渐加强,几乎永远可以认识书页上的字迹即不觉昼之已变为夜。黎明凭窗,不瞬目地注视东天,也不辨自夜向昼的推移的痕迹。儿女渐渐长大起来,在朝夕相见的父母全不觉得,难得见面的远亲就相见不相识了。往年除夕,我们曾在红蜡烛底下守候水仙花的开放,真是痴态!倘水仙花果真当面开放给我们看,便是大自然的原则的破坏,宇宙的根本的摇动,世界人类的末日临到了!

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瘕迹,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这真是造物主骗人的一大诡计!这有一件比喻的故事:某农夫每天朝晨抱了犊而跳过一沟,到田里去工作,夕暮又抱了它跳过沟回家。每日如此,未尝间断。过了一年,犊已渐大,渐重,差不多变成大牛,但农夫全不觉得,仍是抱了它跳沟。有一天他因事停止工作,次日再就不能抱了这牛而跳沟了。造物的骗人,使人留连于其每日每时的生的欢喜而不觉其变迁与辛苦,就是用这个方法的。人们每日在抱了日重一日的牛而跳沟,不准停止。自己误以为是不变的,其实每日在增加其苦劳!

我觉得时辰钟是人生的最好的象征了。时辰钟的针,平常一看总觉得是不动的;其实人造物中最常动的无过于时辰钟的针了。日常生活中的人生也如此,刻刻觉得我是我,似乎这永远不变,实则与时辰钟的针一样的无常!一息尚存,总觉得我仍是我,我没有变,还是留连着我的生,可怜受尽的欺骗!

的本质是时间。时间我觉得比空间更为不可思议,犹之时间艺术的音乐比空间艺术的绘画更为神秘。因为空间姑且不追究它如何广大或无限,我们总可以把握其一端,认定其一点。时间则全然无从把握,不可挽留,只有过去与未来在渺茫之中不绝地相追逐而已。性质上既已渺茫不可思议,分量上在人生也似乎太多。因为一般人对于时间的悟性,似乎只够支配搭船乘车的短时间;对于百年的长期间的寿命,他们不能胜任,往往迷于局部而不能顾及全体。试看乘火车的旅客中,常有明达的人,有的宁牺牲暂时的安乐而让座位于老者,以求心的太平或博暂时的美誉;有的见众人争先下车而退在后面,或高呼勿要挤,总有得下去的!”“大家都要下去的!然而在乘社会世界的大火车的人生的长期的旅客中,就少有这样的明达之人。所以我觉得百年的寿命定得太长。像现在的世界上的人,倘若寿命被限定于日常的搭船乘车一般长短,也许人类社会就会减少许多凶险残惨的争斗,人人都会变得谦让、和平,也未可知。

然而人类中也有几个能胜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寿命的人,那是大人格大人生。他们能不为所迷,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故佛家能纳须弥于芥子【注】。中国古诗人白居易曾感叹: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英国诗人布莱克也说: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手掌里盛住无限,一刹那便是永劫。

一九二八年芒种

(有改动)

【注】须弥山相传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名山,在佛教观念中,被认为是诸山之王,是世界的中心。芥子,即芥菜的种子,常用来比喻极小之物。佛经中有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的说法,意指巨大的须弥山能容纳微小的芥子,而微小的芥子中也能容纳巨大的须弥山。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由富家子弟渐变为奴隶和乞丐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自己并不会有强烈的反应,也不去同情他们。

B. 开头把“渐”定位于某种要素和手段,接着在第②③两段用人变老、变穷来证明,透露出强烈的消极思想。

C. 第⑤段“农夫抱牛跳沟”故事,意在说明“渐”如何麻痹人的感知,让人盲目地乐观,无法认识生活之辛苦。

D. 作者认为“渐”是造物主隐蔽时间流逝与事物变迁的手段,它通过细微缓慢的变化使人误以为现状恒久不变。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⑦段感慨人的“百年寿命定得太长”,这是以乘火车为例批评很多人鼠目寸光的行为,幽默中带有讽刺意味。

B. 第⑥段用人们对时辰钟的错觉和“我”永远不变化的感觉加以类比,揭示“渐”的欺骗性,与第①段形成照应。

C. 语言浅显明白,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大量的生活实例具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的特点。

D. 文末引用佛家典故和中外诗句,目的是启发读者重新思考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增强文本的文化底蕴和哲理性。

8. 第④段为什么写“春秋代序”“阴阳潜移”等内容?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9. 文本从日常琐碎的生活小事开始,最终提炼出深奥的人生哲理,这样产生了怎样的叙述效果?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文帝崩,拜亚夫为车骑将军。孝景三年,吴楚反。亚夫为太尉,东击吴楚。因自请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上许之。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急,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不肯往。梁上书言景帝,景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轻骑兵绝吴楚兵后食道。吴兵乏粮,饥,数欲挑战,终不出。夜,军中惊内相攻击扰乱至于太尉帐下太尉终卧不起。吴兵既饿,乃引而去。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吴王濞弃其军,而与壮士数千人亡走,保于江南丹徒。汉兵因乘胜,遂尽虏之,购吴王千金。月余,越人斩吴王头以告。凡相攻守三月,而吴楚破平。于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由此梁孝王与太尉有卻。五岁,迁为丞相,景帝甚重之。而梁孝王每朝,常与太后言条侯之短。其后匈奴王唯徐卢等五人降,景帝欲侯之以劝后。丞相亚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景帝曰:丞相议不可用。乃悉封唯徐卢等为列侯。亚夫因谢病。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材料二:

文帝且崩,戒景帝曰:即有缓急,周亚夫可任将兵。则文帝未尝须臾忘制吴也。周亚夫请以梁委吴,绝其食道,景帝许之。梁求救而亚夫不听,上诏亚夫救梁,而亚夫不奉诏。委梁于吴以敝吴,而即以敝梁。梁之存亡,于汉无大损益;而今日之梁为他日之吴、楚,则敝梁于吴,而恃以永安。亚夫以是获景帝之心,不奉诏而不疑。景帝之使救也,亦聊以谢梁而缓太后之责也,故可弗奉诏而不疑也。景帝之心忍矣,而要所以致之者,太后之私成之也。帝初立,年三十有二,太子荣已长,而太后欲传位于梁王。景帝曰千秋万岁后传于王,探太后之旨而姑为之言也。景帝之惎梁久矣。亚夫委之敝而弗救,与帝有密约矣。不然,兄弟垂危,诏人往援,不应而不罪,景帝能审固持重如此其定哉?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

【注】①太后:汉景帝刘启、梁孝王刘武的母亲。条侯:周亚夫的封号。②惎():憎恶:忌恨。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军中[A]惊[B]内相攻[C]击扰乱[D]至于太尉[E]帐下[F]太尉[G]终卧[H]不起。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方,正,正在,与《屈原列传》中“方正之不容也”的“方”意思不同。

B. 凡,总计,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凡有四端于我者”的“凡”意思不同。

C. 景帝之惎梁久矣”与《劝学》中“句读之不知”中的“之”用法相同。

D. 诏,与《周亚夫军细柳》中“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的“诏”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吴楚等国叛乱,周亚夫向朝廷建议让梁国军队先从正面抵挡叛军,再从后面截断叛军粮道。汉景帝应允了他的请求。

B. 汉文帝临终时曾经告诫太子:若发生紧急情况,可以让周亚夫带兵。王夫之认为这说明文帝一直没有忘记防备吴国。

C. 匈奴王唯徐卢等五人投降汉朝,汉景帝想封赏他们,却遭到了周亚夫的反对,后来周亚夫因为反对无效而称病引退。

D. 平定吴楚之乱后,诸将才觉得周亚夫的计谋正确。但从此梁王对周亚夫有了仇怨,入朝时常在太后面前说他的坏话。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

2)景帝曰“千秋万岁后传于王”,探太后之旨而姑为之言也。

14. 景帝命令周亚夫出兵救援遭叛军攻击的梁国,周亚夫拒不执行,而景帝并不责怪他。王夫之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敝庐遣兴,奉寄严公

杜甫

野水平桥路,春沙映竹村。

风轻粉蝶喜,花暖蜜蜂喧。

把酒宜深酌,题诗好细论。

府中瞻暇日,江上忆词源。

迹忝朝廷旧,情依节制尊。

还思长者辙,恐避席为门

【注】①此诗作于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春,当时杜甫自严武幕府回草堂流寓成都,严公即严武,时任剑南节度使,诗中称作节制。②忝,辱没他人,敬辞。③出自《史记·陈丞相世家》:汉丞相陈平小时家贫,以破席为门,却有很多长者乘车去拜访他。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句以写实笔法展现草堂远景,强调春水丰盈,与《客至》开头相同。

B. 结尾两句用典,作者以“席门”自谦,呼应标题中的“敝庐”,显奉寄深意。

C. 风轻”两句以蝶、蜂动态化的细节渲染春意,“喧”字表现出竹村的热闹。

D. 把洒”两句承上启下,尽显悠然自得之趣,也暗含着作者对诗艺的追求。

16. 前人论此诗,认为诗中表达期待严公光临寒舍之情,顺理成章,毫无雕琢之痕。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重视他人的参照意义,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学会从别人那里取长补短是一种理性主义。正如孔子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里仁》),这两句话应成为我们修德治学的座右铭。

2)苏洵在《六国论》中把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总结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目的是向治理国家的人提出忠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特别钟情“月亮”这个意象,后来又把它与“江”组合,衍变出“江月”一词。“江月”多次出现在唐宋诗词中,寄托作者复杂的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七岁前,我的世界里没有高楼街巷,只有屋后的果树和翠绿的芭蕉。川西一带雨水充沛,加之芭蕉生命力极强,要不了一年半载,一株芭蕉幼苗便能如盖如伞,撑起一大片阴凉。有一年赶上春雨绵绵,我急着上学,家中仅有的一把雨伞却损坏已久。母亲(   A   ),捉着镰刀朝屋后走去,回来时,手里就提着一片状如蒲扇的芭蕉叶。我看到芭蕉叶后(   B   ),忙顶在头上冲出家门。一路上,同学们相继汇拢,撑伞者有之,淋雨者有之,顶着芭蕉叶的却唯有我一人。三十年过去了,我仍记得那个落雨的清晨。那雨丝如同一条时间的线,让早已长大成人的我常常回忆起故乡和童年。

18. 请在文中的括号里填入适当的成语。

答:A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

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可以修改为“一片状如蒲扇的芭蕉叶便摆在了我眼前”,你认为这样修改后与修改前相比,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说明。

20. 文中说“雨丝如同一条时间的线”,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原植物,泛指生长在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的植物。它们的生长特性与所处气候环境密不可分。青藏高原气候特点是气温低、风大等,    A    。如何解决这些难题?许多木本高原植物选择了低调生长。①高原植物比较低矮,②一方面是因为植物在低温条件下生物量累积不足,有效生长时间有限;③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植物对低温、强风等气候特性的适应。④比如青藏垫柳,它如果不是花形和柳絮与高大的柳树相近,⑤那人们就很难将这种平铺在地面上生长的树归到柳属植物。此外,木本植物匍匐水柏枝、香柏、团垫黄芪、垫状点地梅等,都选择紧贴地表生长。

虽然多数高原植物为了    B    ,但也有塔黄、雪兔子等植物选择另类的生长方式。塔黄开花时,花序可高达2米,其变态的叶子形成一个塔状的大温室,保护花朵不被冻坏,并为传粉昆虫创造舒适的传粉环境。云状雪兔子、绵头雪兔子的花序密布厚厚的绒毛,防雨保温两不误。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DeepSeek(深度探索),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成果,以其强大的语言理解与生成能力,在信息检索、文本创作、智能对话等诸多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它帮助人们快速获取知识,提高工作效率,甚至在文学创作、艺术设计等领域也开始崭露头角,为创作者提供灵感与辅助。但与此同时,也有人担忧,过度依赖DeepSeek这样的人工智能,会使人类的思考能力、创造力逐渐肤浅化,甚至退化,人们将失去独立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河南省南阳市九师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