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考试卷(全国卷)(附答案详解)

分享:杨老师 2022-04-09 下载支付: 5 立即下载

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卷(全国卷)

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分数:150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代李汉在为老师韩愈所写的《昌黎先生集序》中指出:“文者,贯道之器也;不深于斯道,有至焉者,不也。”李汉以“五经”进行佐证,指出文章是承载道的工具和手段;尊道而非浮饰的文辞,才能成就传世经典。这是对韩愈文学思想的概括,乃中唐古文运动的理论基础之一。“安史之乱”以后,亟待恢复社会秩序,收拾人心,重整纲常。在这一背景下,韩愈发起古文运动,重视传承儒家道统,反对六朝至初唐文学忽视内容、单纯追求辞藻的绮靡文风。

文的原始意义当为一种带有强烈社会意义的身体修饰,其线条、图案作何种文饰,是由种族、成年、图腾等观念决定的。这使文的内涵从其发轫之初就表现出强烈的社会政治伦理倾向。古人以文命名的事物,即包含着秩序井然、文采绚烂这样一种理想世界,同时具有社会的规范性与艺术的审美性双重内在规定。周代社会以行为艺术化、规范化统一的“礼乐”著称,后世常冠之以文称谓。中国最早一批典籍如“六经”之类,恰恰产生在周代这样一个文风浓郁的时期。孔子把它们称为“文献”,是既关乎伦理品格规范性又关乎艺术水准审美性的一种高度评定。如果说道这一词语由最早的“道路”进而引申出“规律”“方法”“秩序”的话,那么中国古代关于文的命名已经把这种象征规范性的道包含其中。文对道的这种内在要求,整体上影响和塑造了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文论。

“文以贯道”是我国传统文人士大夫“文论”的最高标准。孔子关于“文质彬彬”的论述以及“志于道”的理想,较早为儒家主导下的文论标准奠定了基石。先秦儒道把道看作客观事物规律,又把“圣贤”作为道的体现者,显现出制文以明道的理念。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指出:“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韩愈之后,北宋理学家周敦颐首次明确“文所以载道也”的主张。朱熹说:“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惟其根本乎道,所以发之于文皆道也。”程颐提出“作文害道”“为文亦玩物也”,这些话虽然说得重了一些,但无非仍在强调道的分量:我们不能理解为完全否定文的价值,否则就很难解释二程亦有文作传于后世了。

从哲学上看,载道之道不能单方面地解释为具体的“政治主张”或“政治举措”,毋宁说它是政治的根本、蓝图与灵魂,近于今人之“政治哲学”,且富有批判性的功能。它要求文学以自己的方式阐发与呈现道的真义,并没有否定“制文”“作文”甚至“能文”的必要性。韩愈曾说:“若圣人之道不用文则已,用则必尚其能者。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有文字来,谁不为文,然其存于今者,必其能者也。”韩愈评判创作的“能者”标准,其实就是同样要“重文”。他本人倡导“道统”的同时,在文体、文风、文学语言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朱熹既有“言以明道”的主张,又有“文与道俱”的评判,强调文与道要始终相统一。20世纪初,新文学对“文以载道”观的批判,其实质是为了肃清传统文学里旧的思想,使之摆脱约束,真正地解放出来,载之于新道。

总之,“明”“贯”“载”含义虽略有不同,道的内涵与外延亦因时或人而有所改变,但大都表现出文道结合、以道为主的价值取向。新时代,文之“贯道”,集中体现为“弘业、培元、立心、铸魂”:以文弘业,弘的是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以文培元,培的是文化建设基础;以文立心,立的是一颗为民之心;以文铸魂,铸的是时代之魂。坚持“以文贯道”,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是造就文艺大师、铸就文艺高峰的根本途径。

节选自朱康有《文者,贯道之器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汉根据《五经》指出文章是用来承载道的,只有尊道而非浮饰的文辞才能成就传世经典。

B.古文运动重视传承儒家道统,反对六朝至初唐文学忽视内容、单纯追求辞藻的绮靡文风。

C.孔子认为“六经”是中国最早的典籍,是因为它们都是产生在周代这样文风浓郁的时期。

D.朱熹等人虽然特别强调道的分量,但二程都有文作传于后世,说明其并未完全否定文的价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陈说观点时使用“之一”“整体上”“大都”等说法,体现了作者论述语言的准确严谨。

B.文章用例证法和引证法多角度论述了“文以贯道”是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文论的最高标准。

C.文章结尾论证了“以文贯道”的根本途径是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

D.文章先引出论题提出观点,然后从文学和哲学方面深入论证,最后总结并补充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的内涵在其发轫之初表现出强烈的社会意义,是由种族、成年、图腾等具有伦理倾向的身体文饰决定的。

B.中国古代关于文的命名已经把象征规范性的道包含其中,整体上影响和塑造了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文论。

C.载道之道要求文学以自己的方式阐发与呈现道的真义,并没有否定“制文”“作文”甚至“能文”的必要性。

D.强调文与道要始终相统一,韩愈倡导的“道统”“重文”和朱熹“言以明道”“文与道俱”的观点一脉相承。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炎热的夏天,人们向往着清凉的海滨,哪怕看一眼大海的蓝色也会感到几分宁静。说到噪音污染,首先映入人们脑海的或许是繁华而喧闹的都市,很少有人会想到海洋。但是近几十年来,人类对海洋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噪音污染,这些噪音正极大影响着海洋生物的生存。

今天,人们利用声呐进行导航和捕鱼,利用勘探船进行海洋地质勘探,使用各种机器对海底石油和天然气进行勘探,就像陆地上施工一样。这些在海洋中运行的机器都会产生噪音。海洋上来来往往的大型商船、承载旅客的邮轮也会产生不同频率、不同响度的噪音。最近的几十年里,某些海域水下噪音的强度和影响范围呈指数增长。

相比于空气,声音在水中传播得更快更远。20世纪60年代,曾有人做过一项实验,在澳大利亚的珀斯海湾制造一声巨响,远至美国的百慕大仍能检测到,这意味着巨响传播了两万多公里!

很明显,人类日益加剧的声污染正在对海洋生物产生持续的影响。

暴露在高强度声音之下,一些海洋动物会出现暂时性听觉丧失或听觉灵敏度降低的情况。当噪音强度足够大时,甚至会导致听觉永久性下降或缺失。研究表明,建造海上风力发电厂时,水下打桩点100米范围内的宽吻海豚,听觉器官会受损,50千米范围内的宽吻海豚会行为异常或被迫逃离。地震勘测的爆破声能够穿透水体,杀死远在一千米以外的浮游动物。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在2016年提出,超过160分贝的短促噪声足以改变海洋哺乳动物的行为,如浮游和潜水规律,发音的音量、节奏,摄食。鲸类通常生活于深海,噪音会迫使一些鲸快速浮出水面,从深海区骤升至浅海区,压力下降过快,会使鲸患上减压病。当商业船只发出的噪音干扰到露脊鲸交流时,露脊鲸会改变其交流的音频。

研究人员称,宽吻海豚因人类产生的各种噪音而被迫简化它们的语言。这种变化类似于人们在酒吧或餐厅等嘈杂环境下,通过大喊一些简单字词来进行费力且低效的交流。突发的声响会惊吓到海洋动物,使它们远离经常觅食的区域,导致食物缺乏。频繁的噪音也会使一些鱼类处于高度紧张的戒备状态,无暇觅食和照顾幼鱼。

一个更难回答的问题是,噪声是否是生态系统和生物种群能够逐渐适应的,抑或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也许加拿大太平洋沿岸的虎鲸数据提供了最好的证据,证明噪声可能带来严重问题。和安静条件下相比,暴露在船只噪声下的居留型虎鲸减少了18%-25%的喂食时间。这个区域的居留型虎鲸仅剩75头,而且因鲑鱼种群日益缩小,它们面临着食物供应急剧减少的困境。“我们不是在讲生活质量的高低,我们讲的是真正威胁生存的问题。”一位研究人员说。

人类主要依靠视觉获取信息,而海洋生物却更多地依赖于听觉和触觉。噪音污染就相当于迷雾笼罩,让它们难以感知周围环境,无法做出合理判断,时常身处险境,进退两难。

幸运的是,噪音污染对海洋生物所造成的影响并非难以消除。不像气候变暖、海水酸化等灾难性问题,噪音污染可以采用相对简单的措施进行控制:我们可以改进机器、船只的相关设计,减少噪音的产生;可以降低船只航行的速度,噪音自然也会减少;还可以用更加温和的方式进行地震勘探。政府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到海洋噪音污染的严重性,加强立法,及时颁布相关的政策、法规,强化噪音监管。

(摘编自《看似宁静的海洋,其实也有噪音污染》)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论是地质勘探船还是大型商船、邮轮,在海洋中运行都会产生不同频率不同响度的噪音。

B.在澳大利亚珀斯海湾所做的声学试验表明,与空气相比,声音在水中可以传播到更远的距离。

C.加拿大太平洋沿岸的居留型虎鲸数量急剧减少与当地海域的鲑鱼种群日益缩小有一定的关系。

D.相较于采用简单的措施来控制消除海洋噪音污染,政府的立法和政策法规的监管应该更有效。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在海洋中的活动加剧,使得某些海域水下噪音的强度和影响范围呈指数增长,这表明海洋噪音污染将极大影响海洋生物的生存。

B.宽吻海豚在噪音下简化自己的语言与人们在酒吧或餐厅等嘈杂环境下通过大喊一些简单字词来进行低效且费力的交流一样,都是被迫的行为。

C.突发而频繁的声响会让海洋动物难以感知周围环境,无法作出合理判断,这与海洋生物完全依赖听觉和触觉来获取信息有很大关系。

D.噪音虽然对海洋生物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但与气候变暖、海洋酸化相比,还达不到灾难级别,只要采用简单措施就可以消除。

6.结合文本分析,噪声污染对海洋生物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将军桥  刘建超

将军离休后,不顾子女的反对,执意回到了他出生的山区饮马村居住。

山,还是那两座山,东西两座山夹着饮马村;河,还是那条河,饮马河水还是清澈甘甜。

将军伫立在吱吱作响、栏断板裂的木桥上,脸庞如同木桥般沧桑斑驳。

饮马河水翻涌咆哮,将军的思绪被扯回到硝烟弥漫的岁月。

秋分后的一个傍晚,区小队接到上级任务,掩护部队后撤。

为了阻止敌军的围追堵截,区小队要保证在部队安全渡过饮马河后,将桥炸掉。

炸桥的任务交给了将军和他同村的民兵石头。

传说当年项羽带兵征讨,千里驰骋兵困马乏,项羽的“踢云乌骓”依旧马不停蹄,将队伍带到了河边,大军补给水源,安顿休整恢复了士气,这条河故名饮马河。

饮马河四季旺水,天再旱,河水也不见少。饮马河上有座古老的石桥,不知道老祖宗啥时候留下的,是村子联结外乡的唯一通道。没有桥,全村的人都要翻山越岭多走半天的路。

现在要炸掉这座石桥,怎么会舍得?

将军和石头对视着,谁也不忍点燃炸药。

远处,追来的敌军已经人影憧憧。

将军说,炸吧。以后过上好日子,咱再建桥,比这还要好的桥。

将军和石头抱在一起哭了,两个人一起点燃了导火索。

在映红半边天空的火光中,将军跟随部队北撤,石头因为父母病重留在了山村。

将军找到村主任大桥,说要在饮马河上建一座能跑车的石桥。

大桥兴奋地说,老叔,建桥是咱村里人的盼想啊。咱村依山靠水,有城里人稀罕的土特产,可就是路远桥不顺,出村要绕山路,好东西运不出去,想致富难啊。我去找过乡里,说咱这穷乡僻壤,没有钱啊。

将军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交给大桥,这是启动资金。

将军找专家设计了图纸。将军倾囊建桥的消息,燃起了村民希望的火花。村民家家捐钱出力,工地上每天都热闹得像过年。

盲奶奶把自己陪嫁的一对玉手镯,塞到将军手里,说,我盼着饮马河上能修座宽敞的桥,都盼瞎了眼睛啊。我那小孙女,要抄近道去学校,就是在这破烂的木桥上,掉进了饮马河,再也没有回来。

将军攥着盲奶奶的手,心在打战。

饮马河桥就要合龙了,关键时刻,村主任石大桥却找不到了,好几天都没有音讯。

问大桥的媳妇,说是大桥告诉她去县城采购材料了。

工地停工待料,将军嘴上都起了血泡。

几天后,县派出所来电话,说石大桥跟人打架被拘留了。

将军去县城把石大桥领回了饮马村。

烈日下,石大桥赤背跪在河边,腰间插着几根荆条,负荆请罪。村里人心软,可无论谁劝他都不起来,大桥媳妇哭着去求将军。

石大桥垂着头,说自己该死。他起了贪心,挪用购买材料的钱,在县城酒店狂吃海喝犒劳自己,与人动了手脚……

夕阳悬在西山头,余晖把饮马河映衬得金光闪闪。

将军缓缓走到石大桥身旁,伸手抽出一支荆条,手一扬,荆条在大桥黝黑的脊背上印出一道血印。

这一鞭,是我替你去世的父亲——我的石头兄弟打的。

1948年年初,将军带着独立团回到了饮马村。将军告诉石头,好日子就要来了,要组织人力在饮马河架起一座桥,迎接主力部队南下。

将军和村长石头站在石桥的残垣旁。石头说,当年石桥虽然被炸了,可是几个石桥墩还在,俺们可以用木料在旧石墩上搭建一座桥,保证让大部队安全通过。

全村人动员起来,伐木运料,还有的村民拆掉门板用来建桥。

大部队渡河那天,敌军为阻止大部队过桥,派出飞机对河桥狂轰滥炸。

将军和石头抱着圆木支撑在桥下,冰冷的河水浸湿了身体。爆炸的弹片击中了石头腰部,浑身染满鲜血,肠子都流出来了。将军让石头赶快下撤,石头却死死地顶着圆木,脸上还挂着笑。

石头告诉将军,媳妇就要生了,他就要当父亲了。不管是生男娃还是生女娃,名字早就想好了,就叫大桥。等孩子长大了,让他们建桥,给咱饮马河上建一座新桥。

石头就抱着圆木睁着渴望的眼睛死在桥下,那年他才二十五岁。

大桥号啕大哭,把头磕得咚咚作响。

将军望着奔流远逝的河水,说,大桥啊,你若真心悔悟,就带着乡亲们把这座桥建好,建结实。这河水里有我战友的英魂,这桥下有你父亲在看着。等桥建好了,我带你去自首。

将军返身而去。

石大桥疯了一样拼命干活儿,抱着一条被子就睡在石料上。

夜里,将军来到桥边,将一瓶白酒放在正鼾声如雷的大桥身边。

10月金秋季节,新建的大石桥竣工通行。

锣鼓声中,将军拉着大桥的手,一起走上新桥。

将军说,石头兄弟,我和大桥代你过桥了。

大桥跪在桥上,给将军磕了三个响头,说有了这座桥,俺饮马村人的日子就有了盼头。说完,大桥转身。

宽敞平展的桥头,警车上的警灯闪闪发亮。

将军去世后,骨灰就撒在了饮马河中,虽然桥头刻着“饮马河大桥”,但是村民都亲切地把这座桥叫“将军桥”。

(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将军对家乡感情浓厚,死后骨灰撒在了饮马河中;乡亲们将饮马河桥叫作“将军桥”,体现了对将军的怀念。

B.小说对将军这一形象的刻画意在衬托为革命英勇献身的石头,而石头的事迹则促成了石大桥思想的转变。

C.小说从革命战争年代写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虽然所写事件的时间跨度较大,但是内容却比较集中。

D.小说选材典型,善于扣住人物在两难处境中的行为来刻画人物,让读者从中体会到人物激烈的内心斗争。

8.小说对饮马河及饮马河石桥的历史进行了介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小说在谋篇布局上有何特点?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曾祖叔恒,年十九登进士第,位终安阳令。祖俌,位终邢州录事参军。父嗣。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侍御史。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仇怨。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掾曹,令典笺奏。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弘正镇徐州,又从为掌书记。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文思清丽,庭筠过之。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

(节选自《旧唐书·李商隐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 /善为诔奠之辞

B.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C.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D.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 /善为诔奠之辞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唐代开始分科考试,设置进士科目,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弱冠,中国古时候男子二十岁为成人,开始加冠,但因为身体犹未健壮,故称弱冠。

C.释褐,脱去布衣而换穿官服。旧制,新进士须在太学行释褐礼,后用来比喻做官或进士及第授官。

D.会昌,年号,自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后多以年号纪年。如“会昌二年”“大中末”均是年号纪年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商隐因为令狐楚和王茂元二人的党派之争陷入了困境,被令狐绹视为忘恩负义、品行不端之人。

B.令狐楚因为李商隐是少年俊才而深加礼敬,让他与自己的儿子们结交;王茂元也欣赏李商隐的才华。

C.令狐楚让李商隐做了随从巡官,供他衣食。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又提拔他为秘书省校书郎。

D.李商隐能写古文,进入令狐楚的幕府后才开始写今体章奏;他博学强记,尤其擅写诔文和奠文。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

2)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老莱衣:传说春秋时代楚国有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欢娱他的双亲。黄牛峡:长江峡名,在今湖北宜昌西,峡下有黄牛滩。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老莱衣的典故紧扣题意“觐省”,而“万事非”则表明人间万事都已变化,战争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破坏。

B.颔联对仗工整,从自己的“无家寻弟妹”,引出对方的“何处访庭闱”,宾主分明,有一气流贯之妙。

C.颈联“静”字突显滩声汩汩,以静衬动;下句想象江上暮霭渐浓,寒风使疏朗的树影在水边摇曳。

D.尾联“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犹恐”隐隐流露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与诗歌第二句前后呼应。

15.本诗不写寻常送别的凄切缠绵而重在体现诗人丰富深沉的情感变化。请结合诗句对此具体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蜀道难》中描写水石激荡、山谷空鸣场景的诗句是“                ”。

2)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                ”来表现琵琶女内心的怨愤,即使在演奏间歇仍能使读者感受至深。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19题。

“心中若能容丘壑,下笔方能汇山河”。青衣高髻,眉眼流转,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对话北宋天才画家王希孟,“舞绘”的是青绿山水画的巅峰之作《千里江山图》。作者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千山万壑争雄竞秀,江河交错,烟波浩淼;瓦房茅舍、绿柳红花点缀其间;渔村野渡、水榭长桥        。“此画与天地众人共绘,往来者但见青绿足矣”,作者于单纯的青绿色中求变化,使画面层次分明。

守正是根本,创新是关键。舞台上,虽然“青绿”是最为浓墨重彩的颜色,但却“不止青绿”。白色的丝绢,黑灰色的墨,再加上女官的大红官服、男子的粉衣簪花……让人徜徉在具有鲜明流变性和浓郁文化气息的宋代美学和中国传统意趣之中。而正是这些不同的色彩和工艺,最终凝成了        、让人“一眼万年”的青绿,达到了中国绘画的巅峰,也在舞台上共同构成了        、更具厚重深意的“千里江山”。

事实上,不仅是《只此青绿》,        的北京冬奥会也惊艳了世界。首钢滑雪大跳台“雪飞天”,形如敦煌飞天飘带,优雅飘逸;倒计时表演在中国传统历法的时光轮转中开篇;从黄河之水天上来到迎客松绽放鸟巢……“中国风”贯穿始终,“中国味”融入细节,“中国情”感动人心。传统与现代激荡、科技与文化融合,既能让人们思接千载,感受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能视通万里,见证中国的大国风范和新时代中国的发展进步。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无所不有       别具一格       层峦叠嶂       举世闻名

B.应有尽有       别具一格       层峦叠嶂       举世瞩目

C.无所不有       独树一帜       崇山峻岭       举世瞩目

D.应有尽有       独树一帜       崇山峻岭       举世闻名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既能让人们思接千载,感受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能视通万里,见证新时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和中国的大国风范。

B.人们既能思接千载,感受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能视通万里,见证中国的大国风范和新时代中国的发展进步。

C.既能让人们思接千载,感受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能视通万里,看见中国的大国风范,见证新时代中国的发展进步。

D.人们既能思接千载,感受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能视通万里,看见中国的大国风范,见证新时代中国的发展进步。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021题。

在目前的科技条件下,吃一口在太空中孕育出来的食物早就是一件离普通人很近的事了。我们在餐桌上最常吃到的黄瓜、大豆、玉米等多种作物,        。人们可能也会有这样的疑惑,为何最近吃到的甜瓜更甜更脆了,吃到的黄瓜更大更嫩了?(       ),也被称为空间技术育种或太空育种。这是把普通种子送往太空,使其在太空中的独特环境下进行变异的育种技术。

对于“航天育种”这一新事物,人们还存在很多知识上的困惑。比如,        ?科学工作者作出了这样的解释:转基因是外源基因的导入,而航天育种是植物自己的基因在变化。种子即使没有上太空,        。航天工程育种是一种物理诱变育种手段,没有外来基因的导入,因而它不是转基因。科学工作者研究显示,即使是太空飞行回来的当代种子,也没有增加任何放射性。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些是“航天育种”,背后的技术虽不为人所熟知却已经深入到大众生活中

B.这些是“航天育种”,背后是已经深入到大众生活中却不为人所熟知的技术

C.这背后的技术就是已经深入到大众生活中却不为人所熟知的“航天育种”

D.这背后的技术就是不为人所熟知的“航天育种”,已经深入到大众生活中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成长自觉是一个人对自己不足和现状的觉醒和反思,是一种主动追求改变的意识;成长自信是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对自我价值的认同和坚守,是一种沿着这种价值成就自己的信念。有人说:“一个真正伟大的人的自信和自觉是平衡的。他会从成功里获得自信,从失败里增加自觉。”在个人成长中,自觉和自信缺一不可。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联想和感悟?以“个人成长的自觉和自信”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考试卷(全国卷)(附答案详解)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