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0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社交媒体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的交流方式经历了革命性的改变,从面对面的对话转变为屏幕之间的互动。社交媒体的兴起不仅极大地增强了人们沟通的便捷性,也对人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交媒体不仅是一种娱乐工具,它更是一个强大的交流平台,人们在这里敞开心扉,分享生活的点点滴滴。从美好的旅行经历到日常生活的小趣事,从个人的成功喜悦到挑战和失败的反思,社交媒体上的这些分享使得距离遥远的人们能够互相了解和感同身受。
在社交媒体的帮助下,那些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人们找到了归属感和社群意识。例如,远离家乡的侨民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加入特定的群组,与同在异乡的人分享信息、文化和支持。同样,罕见病患者可以找到与自己状况相似的人,交流治疗经验和获得情感支持。
这些虚拟社区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空间,让成员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分享经验,求助,甚至组织面对面的聚会。这种新型的社区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现实生活中的空白,给那些可能因为地理、文化或兴趣的隔阂而感到孤立的人们一个相互连接的渠道。
同时,社交媒体给我们的生活也会带来负面影响。虽然社交媒体的初衷是将人们拉得更近,但在某些情况下,它反而可能导致人们感到更加孤独和焦虑。社交媒体上的比较文化是导致社交焦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当他人不断地展示精心策划的生活片段时,人们的自我价值感可能会受到挑战,从而感到焦虑和不足。
在社交媒体的海量信息面前,用户往往会感到不知所措。由于要处理大量的信息流,用户可能会采取浅层次的阅读和处理策略,这可能会削弱我们的深度思考和专注力。社交媒体上的个人信息分享可能会使用户面临隐私泄露的风险。每次用户上传的信息,在错误的人手中可能被用来实施网络欺诈、身份盗窃甚至物理世界的跟踪和骚扰。
在这个数字时代,我们必须认识到社交媒体的双刃剑效应。我们需要在享受其便利的同时,发展策略来抵御其负面影响。保持社交媒体的健康使用,意味着我们应该设定合理的界限,尽量减少信息过载和隐私风险,同时积极寻求面对面的深度互动。通过努力,我们可以确保社交媒体成为连接人心、促进理解和共鸣的桥梁,而不是隔阂和分离的墙。
——摘编自《数字时代的人际关系:社交媒体对人与人之间连接的影响》
材料二:
现如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并不取决于彼此的距离,而是取决于可以使用的交流技术。网络技术帮助我们连接远方的人们,更为准确地说,是连接很多来自远方的人。但奇怪的是,我们却变得更加孤独。我们总向别人吹嘘网上有多少好友,然而没有人可以让我们吐露内心的秘密,或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求助。
互联网所形成的连接并没有把我们联系得更紧密,却让人沉迷其中而无法自拔。我们一旦忘记把手机放在什么地方,就变得焦虑不安。人们确保手机必须时刻在身上,仿佛那是自己的护身符。饭桌上,家庭成员很孤独地待在一起,每个人都低着头看着自己的手机。我们和网络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多,而与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打交道的时间越来越少。
网络环境和跟真实的人打交道相比,是截然不同的。一个人感到无聊,很容易就能和一些新朋友联系上;一个人匆忙地阅读一长串消息,并学会如何抓住“亮点”——夸张的标题往往能吸引注意力;游戏里面的动作总是被精简到一个从惊恐到安全、然后反复的模式。生活在网络环境中,没有所谓的“空闲时间”,人们即使在休憩或在旅行中,也难以找到独处的状态,安静让他们变得烦躁不安。
我相信我们已经到达了一个反思的转折点,必须采取一些行动。我们可以从重拾一些过去认为是美德的行为开始。比如和朋友面对面聊天,无论在吃饭、锻炼还是在休息时,都不使用手机。诚然,手机和网络的多任务处理模式已在某种意义上重构我们的大脑,我们一旦试图专心起来,就得和自己作斗争。但是无论这有多么困难,都是时候让我们再次审视“独处、审慎、活在当下”的价值了。我们值得拥有更美好的未来,只要记得提醒自己,我们才是能够决定怎样利用科技的人。
——摘编自雪莉·特克尔《群体性孤独》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社交媒体虽然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捷,但本质上导致了人际关系的疏离和孤独感的加剧。
B. 材料一强调社交媒体创造虚拟社群可以完全替代现实生活中的社区,弥补了地理、文化等方面的隔阂。
C. 材料一、二都认识到互联网社交对人们的影响,但前者强调数字社交更为重要,后者则强调真实社交更为重要。
D. 结合两则材料,我们发现网络社交对人际关系具有“双刃剑”效应,它既带来便利与连接,也引发问题与挑战。
2. 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二中加点的“孤独”与“独处”强调的重点不同,前者强调沉迷网络带来的后果,后者强调减少网络的不良影响。
B. 材料二主张彻底摒弃手机和网络技术,回归到没有数字干扰的传统生活中来,这样会解决孤独问题。
C. 特克尔认为,网络环境提供的快速连接、信息过载和游戏刺激模式,某种程度上侵蚀了人们独处和专注的能力。
D. 读了两则材料,我们懂得在数字时代,要有效抵御社交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及时缓解焦虑,去拥抱美好未来。
3. 阅读以上材料后,小潇用一些名句来表达在网络社交中的感受,小湘指出不能体现材料中“数字时代互联网对人际交往影响”的一项是( )
A.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B.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C.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D. 孤独不是没有人在身边,而是没有人在心里。(心理学家卡尔·荣格)
4. 在以“步入数字时代,我们该如何利用社交媒体”为主题的班会上,你作为小组发言代表,请结合两则材料,列出发言要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眉间尺
鲁迅
眉间尺取出新衣,试去一穿,长短正很合式。他便重行叠好,裹了剑,放在枕边,沉静地躺下。他觉得自己已经改变了优柔的性情;他决心要并无心事一般,倒头便睡,清晨醒来,毫不改变常态,从容地去寻他不共戴天的仇。
但他醒着。他翻来复去,总想坐起来。他听到他母亲的失望的轻轻的长叹。他听到最初的鸡鸣;他知道已交子时,自己是上了十六岁了。
当眉间尺肿着眼眶,头也不回的跨出门外,穿着青衣,背着青剑,迈开大步,径奔城中的时候,①东方还没有露出阳光。杉树林的每一片叶尖,都挂着露珠,其中隐藏着夜气。但是,待到走到树林的那一头,露珠里却闪出各样的光辉,渐渐幻成晓色了。远望前面,便依稀看见灰黑色的城墙和雉堞。和挑葱卖菜的一同混入城里,街市上已经很热闹。
忽然,前面的人们都陆续跪倒了;远远地走来王浩浩荡荡的队伍。他一面伸手向肩头捏住剑柄,一面提起脚,便从伏着的人们的脖子的空处跨出去。但只走得五六步,就跌了一个倒栽葱,这一跌又正压在一个干瘪脸的少年身上;起来时,肋下挨了很重的两拳。他也不暇计较,再望路上,不但黄盖车已经走过,连拥护的骑士也过去了一大阵了。路旁的人们也都爬起来。干瘪脸的少年却还扭住了眉间尺的衣领,不肯放手,说被他压坏了贵重的丹田,必须保险,倘若不到八十岁便死掉了,就得抵命。闲人们又即刻围上来,呆看着;后来有人从旁笑骂了几句,却全是附和干瘪脸少年的。眉间尺遇到了这样的敌人,真是怒不得,笑不得,只觉得无聊,却又脱身不得。这样的经过了煮熟一锅小米的时光,眉间尺早已焦躁得浑身发火,看的人却仍不见减,还是津津有味似的。
前面的人圈子动摇了,挤进一个黑色的人来,黑须黑眼睛,瘦得如铁。他并不言语,只举手轻轻地一拨干瘪脸少年的下巴,并且看定了他的脸,那少年也向他看了一会,不觉慢慢地松了手,溜走了;看的人们也都无聊地走散。
“走罢,眉间尺!国王在捉你了!”他说,声音好像鸱鸮。
眉间尺浑身一颤,中了魔似的,立即跟着他走;后来是飞奔。②他站定了喘息许多时,才明白已经到了杉树林边。后面远处有银白的条纹,是月亮已从那边出现;前面却仅有两点磷火一般的那黑色人的眼光。
“你怎么认识我?……”他极其惶骇地问。“哈哈!我一向认识你,”那人的声音说。
“我知道你背着雄剑,要给你的父亲报仇,我也知道你报不成。岂但报不成;今天已经有人告密,你的仇人早从东门还宫,下令捕拿你了。”
眉间尺不觉伤心起来。
“我会给你报仇。”
“你么?你肯给我报仇么,义士?”眉间尺紧紧盯着两粒磷火一样的眼睛。“只要你给我两件东西。”两粒磷火下的声音说。
“那两件么?你听着:一是你的剑,二是你的头!”眉间尺虽然觉得奇怪,有些狐疑,却并不吃惊。
“你不要疑心我将骗取你的性命和宝贝。”暗中的声音又严冷地说。“这事全由你。你信我,我便去;你不信,我便住。”
“但你为什么给我去报仇的呢?你认识我的父亲么?”
“我一向认识你的父亲,也如一向认识你一样。但我要报仇,却并不为此。聪明的孩子,告诉你罢。你还不知道么,我怎么地善于报仇。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我的魂灵上是有这么多的人所加的伤,我已经憎恶了我自己!”
暗中的声音刚刚停止,眉间尺便举手向肩头抽取青色的剑,顺手从后项窝向前一削,头颅坠在地面的青苔上,一面将剑交给黑色人。他一手接剑,一手捏着头发,提起眉间尺的头,向王城扬长地走去。
午后,国王一起身,就又有些不高兴,待到用过午膳,简直现出怒容来。……他常常要发怒;一发怒,使按着青剑,总想寻点小错处,杀掉几个人。
一个却像是大有把握一般的小宦官,不慌不忙,跑到国王的面前,俯伏着,说道:“奴才刚才访得一个异人,很有异术,可以给大王解闷,因此特来奏闻。”
“传进来!”并不要许多工夫,黑色人已站在殿阶下。
“臣名叫宴之敖者;生长汶汶乡。少无职业;晚遇明师,教臣一把戏。这把戏一个人玩不起来,必须在金龙之前,摆一个金鼎,注满清水,用兽炭煎熬。一到水沸,这头便随波上下,跳舞百端,且发妙音,欢喜歌唱。这歌舞为一人所见,便解愁释闷,为万民所见,便天下太平。”
“玩来!”王大声命令说。那黑色人玩起把戏来,果然那头唱起歌来,转着圈子,一面又滴溜溜自己翻筋斗,人们还可以隐约看见他玩得高兴的笑容。忽然歌声一停,沉了下去。
“怎了?”等了一会,王不耐烦地问。
“大王,”那黑色人半跪着说。“他正在鼎底里作最神奇的团圆舞,不临近是看不见的。臣也没有法术使他上来,因为作团圆舞必须在鼎底里。”
王站起身,跨下金阶,冒着炎热立在鼎边,探头去看。只见水平如镜,那头仰面躺在水中间,两眼正看着他的脸。待到王的眼光射到他脸上时,他便嫣然一笑。刚在惊疑,黑色人已经掣出了背着的青色的剑,只一挥,闪电般从后项窝直劈下去,扑通一声,王的头就落在鼎里了。
王头刚到水面,眉间尺的头使迎上来,狠命在他耳轮上咬了一口。鼎水即刻沸涌,澎湃有声;两头即在水中死战。约有二十回合,王头受了五个伤,眉间尺的头上却有七处。王又狡猾,趁眉间尺偶一疏忽,咬住了他后项窝,连连蚕食进去;连鼎外面也仿佛听到孩子的失声叫痛的声音。
黑色人也仿佛有些惊慌,但是面不改色。他从从容容地伸长颈子,如在细看鼎底。臂膊忽然一弯,青剑便蓦地从他后面劈下,剑到头落,坠入鼎中,淜的一声,雪白的水花向着空中同时四射。
他的头一入水,即刻直奔王头,一口咬住了王的鼻子,几乎要咬下来。王忍不住叫一声“阿唷”,将嘴一张,眉间尺的头就乘机挣脱了,一转脸倒将王的下巴死劲咬住。他们不但都不放,还用全力上下一撕,撕得王头再也合不上嘴。
于是他们就如饿鸡啄米一般,一顿乱咬,咬得王头眼歪鼻塌,满脸鳞伤。先前还会在最里面四处乱滚,后来只能躺着呻吟,到底是一声不响,只有出气,没有进气了。
黑色人和眉间尺的头也慢慢地住了嘴,离开王头,沿鼎壁游了一匝,看他可是装死还是真死。待到知道了王头确已断气,使四目相视,微微一笑,随即合上眼睛,仰面向天,沉到水底里去了……
——选自鲁迅《故事新编》,有删改
5.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眉间尺在复仇前特意换上新衣,反复调整心态,既表现少年复仇的郑重,也暗示其尚未完全摆脱优柔寡断的性格特质。
B. 黑色人宴之敖者自称“少无职业,晚遇明师”,这与他精准把握国王心理、设计复仇计划的表现形成强烈反差,暗藏伏笔。
C. 眉间尺头颅不敌王的头,黑色人斩头落鼎,参与决斗。这不惜以死敲响的悲钟是作者对一个时代的呐喊。
D. 小说结尾三颗头颅在鼎中同归于尽,既彰显复仇的惨烈,也通过“四目相视,微微一笑”传递出两人超越生死的精神共鸣。
6.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反复出现“青剑”“青衣”等青色意象,与“黑须黑眼”的黑色形成色彩对冲,暗喻复仇者与统治阶层的对立。
B. 干瘪脸少年纠缠眉间尺的闹剧,通过“煮熟一锅小米的时光”这类陌生化表述,将庸众的麻木不仁转化为具象化的时空压迫感。
C. 黑色人砍下自己头颅加入战局的情节,打破了常规叙事逻辑,以现实主义手法完成对传统复仇母题的精神重构。
D. 小说中的某些形象富有象征性,如剑与头颅象征信念与牺牲,两位复仇者借它们完成了从物质到精神的交接。
7. 请分析文中两处画线句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8. “看客”“闲人”是鲁迅笔下常见的形象。请结合《眉间尺》与《祝福》两文,探究“看客”“闲人”的共性与深刻意蕴。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材料二: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逐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材料三:
王召姚贾而问曰:“吾闻子以寡人财交于诸侯,有诸?”对曰:“有。”王曰:“有何面目复见寡人?”对曰:“曾参孝其亲,天下愿以为子;子胥忠于君,天下愿以为臣;负女工巧,天下愿以为妃。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梁听谗而诛其良将,纣闻谗而杀其忠臣,至身死国亡。今王听谗,则无忠臣矣。”
王曰:“子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遂臣。”姚贾曰:“太公望,朝歌之废屠,子良之逐臣,文王用之而王。管仲,齐鄙之贾人也,鲁之免囚,桓公用之而伯。百里奚,传卖以五羊之皮,穆公相之而朝西戎。文公用中山盗,而胜于城濮。此四士者,皆有垢丑,大诽天下,明主用之,如其可与立功。使若卞随、务光、申屠狄,人主岂得其用哉!故明主不取其污不听其非察其为己用故可以存社稷者虽有外诽者不听虽有高世之名无咫尺之功者不赏。是以群臣莫敢以虚愿望于上。”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9. 材料三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还有三处没有断开,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明主不取A其污B不听其非C察其为己用/故可以存社稷者/虽有外D诽者不听E虽有F高世之名/无咫尺G之功者H不赏
10.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中的“速”意为招致,与“不速之客”“欲速不达”中的“速”字意思相同。
B. 百里奚,号“五羖大夫”,秦穆公用五张羊皮将他从宛地赎回。材料三中“传卖以五羊之皮”即指此。
C. “身死国亡”为无标志词的被动句,“虑壅蔽”意为“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两者都是被动句式。
D. 贾,音“gǔ”,指商人。“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中的“贾”为此意,“商贾”是“行商坐贾”的简称。
11. 下列对材料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斯列举大量史实证明客卿曾对秦国的强大做出巨大贡献,选段用铺张排比的手法,使文气流畅,文势充沛,极有感染力。
B. 姚贾举曾参、子胥、贞女等例,批评秦王不识忠臣;以姜太公、管仲、百里奚等例,讽谏秦王以出身地位为标准的用人原则。
C. 管仲是齐国边境的一个商贩,与其他三人一样,满身污垢且形貌丑陋,受到天下人嘲笑,但他帮助齐桓公建立了霸业。
D. 面对秦王的诘问,姚贾指出,能够安邦定国的君主,须用人不疑,更要论功行赏,让大臣不敢用虚名来希求国君的封赏。
12.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2)太公望,朝歌之废屠,子良之逐臣,文王用之而王。
13. 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述国君的用人标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终南山双峰草堂作①
岑参
敛迹归山田,息心谢时辈。昼还草堂卧,但与双峰对。
兴来恣佳游,事惬符胜概②。著书高窗下,日夕见城内。
曩为世人误,遂负平生爱。久与林壑辞,及来松杉大。
偶兹近精庐,屡得名僧会。有时逐樵渔,尽日不冠带。
崖口上新月,石门破苍霭。色向群木深,光摇一潭碎。
缅怀郑生谷,颇忆严子濑③。胜事犹可追,斯人邈千载。
【注】①此诗作于天宝十载,时岑参从安西返回长安。终南两峰草堂,即岑参石鳖崖口之草堂。②符胜概:沉浸在山水美景之中。③郑生谷、严子濑:指郑谷、严光,郑谷为唐代诗人,以隐居著称。严光为东汉隐士,曾在濑水钓鱼。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四句写诗人回归山田,告别同辈,寄身草堂中,眺望终南双峰。表现出与自然融合,宠辱皆忘的情趣。
B. 五至八句写诗人沉浸山水中、著书高窗下及观察城市的日夜变化,暗示他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生的思考。
C. 诗人“少无适俗韵”,曾被世人误解,辜负了平生心愿。久别后回归山林,见到高大茂密的松杉,不禁心生感慨。
D. 诗人偶然靠近精致的茅庐,却多次得以与名僧相会。“不冠带”写出他重返自然、不受任何约束的生活状态。
15. 画横线的诗句体现了岑参“好奇”“尚清”的艺术风格,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与人交往应谦虚慎言,子路因“率尔而对曰”而受到了孔子“______”的批评,王安石则用“______”句表达希望得到司马光的谅解。
(2)《阿房宫赋》中用对偶句“______,______”描写秦王朝的豪富奢靡,这与《红楼梦》“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句异曲同工。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用“______”句总括“江山如画”的金陵壮美景致,《念奴娇·过洞庭》中则用“______”句表达“欲辨已忘言”的观景感受。
三、语言文字运用(23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真是闲处光阴易过,倏忽又是元宵佳节矣。士隐命家人霍启抱了英莲去看社火花灯,霍启因要小解,便将英莲放在一家门槛上坐着。待他小解完了来抱时,哪有英莲的踪影?急得霍启直寻了半夜,至天明不见,那霍启也就不敢回来见主人,便逃往他乡去了。
不想这日三月十五,葫芦庙中炸供,那些和尚不加小心,至使油锅火逸,便烧着窗纸。此方人家多用竹篱木璧者,大抵也因劫数,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彼时虽有军民来救,那火已成了势,如何救得下?只可怜甄家在隔壁,早已烧成一片瓦砾场了。急得士隐惟跌足长叹而已,只得与妻子且到田庄上去安身。偏值近年水旱不收,鼠盗风起,并非抢田夺地,鼠窃狗偷,民不安生,因为官兵剿捕,难以安身。士隐只得将田庄都折变了,才携了妻子投他岳丈家去。
17. 下列对选文第二段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 “至使”“竹篱木璧”“鼠盗风起”的正确写法是“致使”“竹篱木壁”“鼠盗蜂起”。
B. “跌足长叹”为偏正结构,“豁然开朗”与它的结构相同;“鼠窃狗偷”为并列结构。
C. 为使语意连贯,“并非”“因为”“才”应该改为“无非”“因此”“便”。
D. “折变”的“折”读音shé,与“朽木不折”“我愿将生命的三分之二折去”的“折”读音相同。
18.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9. 文中“霍启”谐音“祸起”,这种谐音命名在《红楼梦》中较为常见。请另选两个人物,谈谈该手法在塑造人物或暗示情节方面的作用。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4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防晒是十分必要的。日光中的紫外线辐射对皮肤短期可产生晒斑和晒黑,长期导致光老化和致癌,加重黄褐斑、日光性皮炎等皮肤病。但是,日光对维生素D的产生、情绪调节、机体生理功能调节都具有重要意义,防晒一旦过度,危害大于益处。
②对机体而言,与阳光过度隔离会导致情绪不佳。日光包括可见光、紫外线和红外线,红外线能透过表皮达到深部组织,使得部分区域温度升高,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进而促进新陈代谢,使身体舒适、心情愉悦。广为认可的“公园20分钟效应”,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接受了阳光的照射后,身心产生了变化的结果。
③过度防晒可能会影响机体的调节功能。日光中的可见光、紫外线和红外线,都具有很强的生物学作用。当日光照射机体时,经复杂的作用可调整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对睡眠,心血管等系统有调节、保护的作用,进而促进身体健康。从头裹到脚的防晒隔绝了阳光,也可能会影响身体的调节功能,年轻人过度防晒隔绝阳光,以为自己在抗老,但身体内部在发生另一种人为导致的老化。
④专家指出,防晒固然重要,但应适可而止,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晒措施,盲目追求极致防晒,不仅会增加生活成本,还可能让身体陷入“越护越脆”的怪圈。与其______地进行过度防晒,不如保持科学理性的态度,让皮肤在适度防护中保持健康活力。
⑤年轻人过度防晒背后,有“白瘦幼”审美观在发挥作用。亚洲尤其是东亚国家的人,对白皙肌肤的追求有着悠久的历史,每个人关于肤色的选择见仁见智。人们也在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理念和行动,从而与这个时代达成和解。
20. 下列对选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 小美羡慕“白瘦幼”而防晒过度,根据第①段画双横线句的内容,你可以劝说:“防晒虽好,可过甚不及哦!”
B. 第③段用总分结构,按“提观点—明作用—析危害”的层次行文。加双横线词“可能”体现出科普文语言的严谨。
C. 加双横线词“固然”与“因其固然”“这样办固然稳当”中的“固然”意义与用法完全相同。
D. 加双横线词“白瘦幼”是借代手法。双引号表特定称谓,指以肤白身细、面容幼态为特征的审美标准。
21. 填入文中空白横线处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遗余力 B. 竭尽全力 C. 尽心竭力 D. 倾其所有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改正。
23. 根据文本内容,简述右图的构图要素及寓意。
四、写作(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心平能愈三千疾,心静可通万事理。——杜甫《秋词》
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儆之。——《格言联璧》
在愤怒中保持冷静的人,比在胜利中保持喜悦的人更伟大。——佚名
“清风吹人醒,万事蓄心中”,保持清醒才是生活最好的状态。怎样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保持清醒?请你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认识和理解。
要求: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word版及答案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福建省南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陕西省汉中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四川省广安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四川省泸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四川省内江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重庆市主城七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北省沧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版+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湖北省荆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