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辽宁省锦州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分享:杨老师 2024-11-19 下载支付: 5 立即下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这不太野蛮了吗?一点也不野蛮。你对那个问题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既然没有调查,不知底里,对于那个问题的发言便一定是瞎说一顿。瞎说一顿之不能解决问题是大家明了的,那么,停止你的发言权有什么不公道呢?许多同志都成天地闭着眼睛在那里瞎说,这是共产党员的耻辱,岂有共产党员可以闭着眼睛瞎说一顿的吗?

要不得!

要不得!

注重调查!

反对瞎说!

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么,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只有蠢人,才是他一个人,或者邀集一堆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须知这是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换一句话说,他一定要产生错办法和错主意。

许多巡视员,许多游击队的领导者,许多新接任的工作干部,喜欢一到就宣布政见,看到一点表面,一个枝节,就指手画脚地说这也不对,那也错误。这种纯主观地“瞎说一顿”,实在是最可恶的。他一定要弄坏事情,一定要失掉群众,一定不能解决问题。

许多做领导工作的人,遇到困难问题,只是叹气,不能解决。他恼火,请求调动工作,理由是“才力小,干不下”。这是懦夫讲的话。迈开你的两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任凭什么才力小也能解决问题,因为你未出门时脑子是空的,归来时脑子已经不是空的了,已经载来了解决问题的各种必要材料,问题就是这样子解决了。一定要出门吗?也不一定,可以召集那些明了情况的人来开个调查会,把你所谓困难问题的“来源”找到手,“现状”弄明白,你的这个困难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摘自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

材料二:全面调查或称“综合调查”,是对调查对象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例如,把一个县、镇或村作为一个调查单位,全面了解其社会、经济、人口、自然环境、社会组织、婚姻家庭、文化和宗教等状况,收集第一手资料作为分析的依据。全面调查的特点是调查对象范围广、单位多、内容比较全面,但一般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组织难度较大。

毛泽东同志历来重视调查研究工作,把进行社会调查作为领导工作的首要任务和决定政策的基础。《寻乌调查》是毛泽东同志在1930年5月所做的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的全面调查,内容包括寻乌县城人口的政治地位及成分情况、商业情况、旧有土地关系、剥削状况、土地斗争情况等。《寻乌调查》全文共五章,超过七万字,其中详细叙述了寻乌的水陆运输、商品集散和流向,以及20多个行业的状况。寻乌调查使毛泽东同志加深了对中国社会的认识,对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思想的发展,以及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确立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寻乌调查后不久,毛泽东同志根据这次调查和以往进行实际调查的切身体会,写下了《反对本本主义》(原名《调查工作》)的重要著作,响亮地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等科学论断。

典型调查是根据调查目的在研究对象总体中选取若干个地区、单位或家庭进行系统周密调查研究的一种非全面调查。例如,在一省选择一个县或若干县作为典型进行调查;在企业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系统调查,等等。典型调查可以弥补全面调查耗时耗力多、组织难度大、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不足等缺点,也可以验证全面调查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其特点一是调查点少;二是调查内容具体细致;三是解剖典型,由点及面,以小见大。

做好典型调查的关键在于选择好“典型”。如果调查目的是为了了解总体的一般情况,可选择中等水平的调查对象;如果调查目的是为了总结经验教训,可以选最先进的和最落后的典型;如果调查目的是为了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可以选择出现这些苗头、趋势的调查对象;如果调查目的是为了研究事物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就要选择发展形态完整的调查对象。

“解剖麻雀”是毛泽东同志对典型调查方法的形象比喻。他认为解剖一个麻雀,首先要选好麻雀,也就是要选好调查研究的典型,“要从个别问题深入,深入解剖一个麻雀,了解一处地方或一个问题”,“往后调查别处地方或别个问题,你就容易找到门路”。

那么,怎样找调查的典型呢?毛泽东同志说:“调查的典型可以分为三种:一、先进的,二、中间的,三、落后的。如果能依据这种分类,每类调查两三个,即可知一般的情形了。”“在一切活动中找出几个令人满意的和令人不满意的典型例子,经过深入研究,总结经验,得出具体结论。”

毛泽东同志所做的很多调查,都是“解剖麻雀”的范本。《中国佃农生活举例》是毛泽东同志留下的最早一篇比较完整的典型调查报告,采用的就是解剖典型的方法。毛泽东同志通过调研分析指出,这户佃农如果没有天灾人祸,“收支相抵,不足一十九元六角四分五厘五”;“事实上佃农不能个个这样终年无一天休息地做苦工,稍一躲懒,亏折跟来了”。他指出,中国之佃农比牛还苦,因牛每年尚有休息,人则全无,这就是中国佃农比世界上无论何国之佃农都辛苦,且许多佃农被挤致离开土地变为兵匪游民之真正原因。这份调查报告通过一个典型案例,大致上反映了当时中国佃农的苦难状况,后来被作为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教材。毛泽东同志之所以能够对中国广大农村有深刻的认识,同他善于把握典型,运用由点及面的调查方法分不开。

此外,还有专题调查,即围绕某一专题或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调查。这三种类型的调查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彼此关联的。

(摘编自何星亮《调查研究的类型与方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对问题的现状和历史没有调查明白,只是瞎说或者空想解决办法,一定会产生错误的主意,不能解决问题。

B.调查研究可以召集了解实际情况的人来开调查会,分析清楚问题的来源,因此调查研究不一定要深入到基层和群众中。

C.寻乌调查加深了毛泽东对中国社会和调查工作的认识,材料一“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论断即在寻乌调查后提出。

D.根据调查目的,典型调查在研究对象中可以选取不同的“典型”,中等水平的、先进的、落后的都有调查价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上任的领导干部应少凭自己的主观想法指手画脚,必须放下架子,想办法去开展相关的调查研究,来解决遇到的难题。

B.充分利用召开座谈会的机会,有计划地通过与被调查者的直接交谈,来获得大量第一手材料,这也是一种有效的调查。

C.毛泽东在研究中国农村时采用典型调查的方法,因为全面调查虽有内容更全面、系统的优点,但耗费颇大,较难组织。

D.毛泽东《中国佃农生活举例》选取的调查角度是特定佃农的收支情况和生存状况,以此深入了解当时中国佃农的苦难。

3.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二论述的“典型调查”的一项是(3分)

A.《习近平正定足迹》记载,当年春光电器厂研制出在国内同行业中领先的设备,习近平同志听说后就赶赴电器厂调研。

B.1955年5月14日,毛泽东在接见警卫队干部和战士时说:“我通过你们,你们通过农民,把情况了解上来,这就是调查。”

C.为了确定“一五”计划时期汽车工业基地的选址,陈云同志前往西安、太原、长春等地深入调研,最终将地址确定在长春。

D.中国社科院牵头组织“全国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历时七年,对我国一百多个县市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诸方面进行调研。

4.毛泽东的论著极具特色,请从表达方式和语言两个角度举例分析。(4分)

5.小刚想要了解他所在高中的在校生学习生活状况,该校的在校生大约5000人。请根据材料,给他提供一些合理的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坟场救人

茹志鹃

新四军北撤后的第三年,十月尾的一个阴天。

在镇东五里多远的地方,大路边有一大片乱坟场。这就是有名的“穷鬼滩”,后来这里又成了清剿队的刑场;不过那时被杀害的人也都是穷人,所以大家还是叫它“穷鬼滩”。

这里的坟堆大都只有二三尺高,四周稀稀散散地站着几株秃树。来上坟的人很少,野草长得遍地都是,齐齐地有半人高。草已枯黄,给风吹得瑟瑟沙沙地响。

离大路较远,有一座坟,坟上还按了个定胜糕似的坟帽,土色是新的。坟前插着一炷香,放着一碗饭,那饭早已凉了。新烧的一堆纸灰,给风一吹,夹杂着枯叶,一起旋转着直升起来。

天色阴沉,黯淡。

关大妈坐在儿子的坟前,也没唉声叹气,也没号哭,只是发愣。

她老觉得桂平还穿了那件白粗布单褂,敞开了怀,五花大绑地给人押着站在自己面前,响亮地说着:

“娘,我们不能世世代代都做人家案板上的肉,……别想我,可要记住这个仇……”

乌云一团接着一团,满天灰沉沉地见不到一块蓝天,只有一只老鹰在低空盘旋着。

关大妈眼睁睁地瞪着远处,耳朵里嗡嗡地响着儿子说的那句话:

“娘,我们不能世世代代都做人家案板上的肉啊……”

自从大军北撤以后,儿子一直好像背着自己在做些什么事。常常深更半夜的在外跑。去年年底,一天晚上,一个黑黑瘦瘦的小伙子,提了一个硬小包来找他,那小伙子住了半宿,就悄悄地走了。哪知天刚放亮,清剿队下乡来清乡了,她急忙起来,脚还没跨出房门,就看见桂平高高地爬在屋梁上,正在把那硬包里的纸片,往屋顶上二梁木里塞。

关大妈一想起这事,又把儿子临死前的那句话,跟他临死时那不慌不忙的样子一对,心里好像明白了许多。

“叭!”一声清脆的枪声,像打在耳朵跟前似的,吓得关大妈急忙站起。可四周静悄悄的,不见个人影,风仍在摆弄那一片野草。掉头望望通到镇上去的那条大路,连个过路人也没有,只是在远处扬起了尘土。

关大妈放下心,正要坐下来,忽又听到“砰砰”两下,接着就看到靠近大路那边的草,乱纷纷地朝两边倒。关大妈不由自主地走上几步去看,只见一个人,脸朝下,趴在地上直喘,肩膀上一大片血,把件蓝布褂子都渗透了。关大妈给怔住了。那人听到响动,就一跃站起来想走,却正好和关大妈打了个照面。那人呆住了,关大妈也抽了一口冷气。

这个黑黑瘦瘦的小伙子,不是在我家跟桂平住过半宿的吗?……唉!这孩子顶多比桂平大两三岁,看他淌的这些血,淌得脸都变了色……

“砰砰”,枪声又在大路那头响起来,关大妈眯起眼朝大路上一望,隐约地看见跑来了十多个人。回头一看,那小伙子,一弯腰正想走。突然,关大妈自己也不知是从哪里来的力气,一伸手,拉住他就朝桂平坟前跑。

清剿大队上的两个家伙,满身臭汗,吆五喝六地跑进坟场,只见两个老太婆,一个趴在坟上,一个正在一边哭嚷:

“好了!哭两声就算了,你总算也对得起他了……”

“喂!老太婆,看见有人朝这里跑没有?”

“啊?人哪?——喏!死了呀!是她的小儿子,死了两个月了。”关大妈大声说着,连自己听着,也觉得这不像自己的喉音了。

敌人跺着脚,又对着关大妈的耳朵叫了一遍。

“人?……”关大妈恐怖地叫了一声,说道:

“啊呀!老总啊!你把我的汗毛都说得竖起来了,你们难道不知道,这里是个多年的乱坟场,有名的‘穷鬼滩’。到了月初月半,碰到天阴下雨,连大白天都会出来游魂的,我们上坟的都不敢单身来,老总,你可不能这么吓我这个老太婆呀!……”

天色更黯淡,更阴沉了,枯草瑟瑟地摇摆着。

“叭”的一声枪响,划破了死般的沉寂,敌人对空放了一枪,壮了壮胆,又对准趴在坟上的老太婆,踢了一脚,正要开口,关大妈就接口道:

“她哭得晕过去好几回,恨不得跟了她儿子去呢!还管什么人跑不跑的。”

这时,天上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

两个贼兵向四周瞅了两眼,走了几步,又紧走了几步,就慌慌张张地跑起来,活像后面有人在追似的,一直跑出了坟场。

关大妈看他们走远了,赶紧拉着那个戴着她的头巾草帽,穿着她的大褂的小伙子说道:“孩子,我们快回吧……”

关大妈活了五十多岁,很少这样喜欢过,原来自己救的这个小伙子,就是倪老虎。

(节选自《关大妈》)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儿子桂平曾说“我们不能世世代代都做人家案板上的肉”,正是这朴素的阶级觉悟,成了关大妈临危救助革命者倪老虎的重要推动力。

B.关大妈第一眼见到受伤的倪老虎,“那人呆住了,关大妈也抽了一口冷气”,这是因为倪老虎的伤势太严重了,让关大妈手足无措。

C.关大妈说“穷鬼滩”连大白天都会出来游魂,意在吓唬贼兵,希望他们快些离开,不要仔细搜查。

D.“她哭得晕过去好几回,恨不得跟了她儿子去呢!还管什么人跑不跑的”一句含有“她哭晕过去了,没看到有人朝这里跑”的潜台词。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坟场救人”为题,直接点明作品叙写的中心事件,既概括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又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小说通过关大妈智救革命者的故事,着力展示她与清剿大队斗智中所表现出来的沉着冷静的品质。

C.小说先后四次用拟声词“叭”“砰砰”“砰砰”“叭”描写清剿大队追兵的枪声,营造越来越紧张的故事氛围。

D.关大妈祭坟、忆儿、救人、带倪老虎回家分别为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小说脉络清晰,环环相扣。

8.文中画横线处表现了关大妈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4分)

9.小说开头和情节展开后有多次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邵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节选自秦观《精骑集序》)

材料三:学不倦,所以治己也;教不厌,所以治人也。夫茧,舍而不治,则腐蠹而弃;使女工缫之,以为美锦,国君服而朝之。身者,茧也,舍而不治,则知行腐蠹。使贤者教之,以为世士,则天下诸侯莫敢不敬。故子路,卞之野人;子贡,卫之贾人;颜涿聚,盗也;颛孙师,驵也。孔子教之,皆为显士。夫学,譬之犹砺也。昆吾之金,而铢父之锡,使干越之工,铸之以为剑,而弗加砥砺,则以刺不入,以击不断。磨之以砻砺加之以黄砥则其刺也无前其击也无下。自是观之,砺之与弗砺,其相去远矣。今人皆知砺其剑,而弗知砺其身。夫学,身之砺砥也。

(节选自尸子《劝学》)

【注】①驵(zǎng):旧时马市的中间介绍人。②干越:即吴越,出产利剑。

10.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磨之 A 以砻砺 B 加之 C 以黄砥 D 则其 E 刺也 F 无前 G 其击也 H 无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青于蓝”与《师说》“师不必贤于弟子”中的“于”用法相同。

B.故,所以,与材料三中“故子路,卞之野人”的“故”意思相同。

C.就,接近、靠近,与成语“避重就轻”中的“就”意思相同。

D.省,省察,与材料二中“辄复不省”的“省”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学习对于人的重要性,论证生动形象,具有说服力。

B.秦观感叹少时读书不勤奋,长大后发奋读书却健忘,印证了“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道理。

C.秦观从《齐史》孙搴答邢邵的话中受到启发,摘取经传子史中可以用于写文章的语句,编成了《精骑集》。

D.材料三列举子路、子贡、颜涿聚等人经孔子教导后成为名士的事例,证明了孔子善于因材施教的观点。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4分)

(2)使女工缫之,以为美锦,国君服而朝之。(4分)

14.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内容能否印证材料一中荀子“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请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寄崔侍御

李白

宛溪霜夜听猿愁,去国长为不系舟。

独怜一雁飞南海,却羡双溪解北流。

高人屡解陈蕃榻,过客难登谢朓楼

此处别离同落叶,朝朝分散敬亭秋。

【注】①本诗是天宝十二年(753)李白自宣城前往金陵时创作的。②宛溪:在安徽宣城。③陈蕃榻:东汉陈蕃为太守时,在郡不接宾客,唯徐稚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后以“陈蕃榻”为礼贤下士之典。④谢朓楼:在安徽宣城,南朝谢朓担任宣城太守时,在此修建一楼。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以哀景衬哀情,深秋之夜,霜飞凄寒,猿声悲戚,衬托诗人的愁绪。

B.诗人自比为“不系舟”,并用“长”字来形容,凸显了他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

C.颈联写崔侍御多次以礼招待诗人,但诗人行色匆匆,没有机会登上谢朓楼。

D.树叶到秋天就会凋零,诗人由此想到,人世没有长相聚,别离终将到来。

16.《梦游天姥吟留别》作于745年,本诗作于753年,两首诗表现出了李白对仕宦的不同态度,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数字入诗隐含着古人的时空观和生命体验,比如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数字对举,拓展了时间和空间。

(2)讲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后,老师总结道:行动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否则就会像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一样,即使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雄心壮志,也只能落得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下场。

(3)韩愈在《师说》中说明从师标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家乡,三月的草,是有灵性的。三月的柔软,先是从土地开始的。三月,随手抓起一把土,是松软的,有一种近乎体温的暖。春风暖暖地一吹,春雨细细地飘落后,草儿便有了回应。起初,它们是小心翼翼的,探头探脑,仿佛是和人们捉迷藏一般,它们躲在枯草根下,躲在墙角,躲在石缝间。可仔细地观察,还是能发现那些柔弱的星星点点。“________”,是初春里草的神韵。春草是不需要任何搅扰的,它们毫不张扬,安静地蓄积力量,等待着一夜间的绿遍山野。

三月的草,裹挟着生命的力量。在乡村,草是春天的使者,是春天的布景。草绿了,鸟儿也就来了,叽叽喳喳的,一个个珠圆玉润。这时,水清了,亮了,流动了,欢快了,像珍珠落在玉盘里似的。在乡村,草的一丁点儿绿都逃不过牛羊们的眼睛。此时,吃了一冬干草料的牛羊们眼里柔柔的,它们都分明嗅到了青草的气息,听到了草儿们的呼唤。草是不惧怕牛羊的,我甚至相信,在千万年的对视中,牛羊们早已和草儿达成了某种默契,不是生与死的对立,而是彼此对生命的敬畏。

18.将下列诗句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草色遥看近却无                   B.草色人心相与闲

C.嫩绿柔香远更浓                   D.浅草才能没马蹄

19.下列句子中的“就”与文中加点的“就”,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我就不信我学不会。               B.送他上车,我就回来了。

C.昨天就他没来。                   D.你不同意就算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诗歌需要形象。思想感情与具体形象相融合,   ①   。通过意象抒发自己的诗情和意趣,诗歌就会产生特有的艺术感染力。在闻一多的《红烛》中,诗人对红烛这一核心意象进行层层渲染,赋予它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写作诗歌时,最好不要直接说出你想表达的思想感情,而要通过具体的意象,运用比喻、象征等方式来暗示。

写诗要   ②   ,以适合所要表达的情感意蕴,否则,作品就会缺少韵味。如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雄奇奔放、雪莱《致云雀》的浪漫激情,与作品的韵律节奏都是协调一致的。在写作时,韵律和节奏的安排要与情感的表达相统一。

意象、韵律等都要落实到语言上。诗歌的语言   ③   ,给人以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一首诗,如果有一些词句能让人眼前一亮,自然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请仿照下面的诗,写一首短诗。要求诗中具备上文提及的要素。(4分)

太阳啊,火一样烧着的太阳!

烘干了小草尖头的露水,

可烘得干游子的冷泪盈眶?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劳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也塑造着人的思想品格。无论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的劳模张秉贵、时代楷模“探界者”钟杨等杰出劳动者,还是教育孩子的山村小学教师、辛勤劳作的农民等普通劳动者,他们身上无不彰显了劳动的崇高与美丽。新时代的中小学生正处在成长的黄金期,接受劳动教育,树立劳动观念,深入劳动现场,丰富劳动体验,必会赋予他们更多的成长空间和力量。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社会生活和自己的人生体验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辽宁省锦州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