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四五)中国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到保守到退却——这就是中日战争的过程,中日战争的必然趋势。
(四六)于是问题和结论是: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必须是持久战。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吗?我以为是正确的。
(四七)讲到这里,亡国论和妥协论者又将跑出来说:中国由劣势到平衡,需要有同日本相等的军力和经济力;由平衡到优势,需要有超过日本的军力和经济力;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上述结论是不正确的。
(四八)这就是所谓“唯武器论”,是战争问题中的机械论,是主观地和片面地看问题的意见。我们的意见与此相反,不但看到武器,而且看到人力。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如果中国人的大多数、日本人的大多数、世界各国人的大多数是站在抗日战争方面的话,那末,日本少数人强制地掌握着的军力和经济力,还能算是优势吗?它不是优势,那么,掌握比较劣势的军力和经济力的中国,不就成了优势吗?没有疑义,中国只要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其军力和经济力是能够逐渐地加强的。而我们的敌人,经过长期战争和内外矛盾的削弱,其军力和经济力又必然要起相反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难道中国也不能变成优势吗?还不止此,目前我们不能把别国的军力和经济力大量地公开地算作自己方面的力量,难道将来也不能吗?如果日本的敌人不止中国一个,如果将来有一国或几国以其相当大量的军力和经济力公开地防御或攻击日本,公开地援助我们,那末,优势不更在我们一方面吗?日本是小国,其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其国际地位将益处于孤立;中国是大国,其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其国际地位将益处于多助。所有这些,经过长期发展,难道还不能使敌我优劣的形势确定地发生变化吗?
(摘自毛泽东《论持久战》)
材料二:
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著名的《论持久战》,系统阐述了关于持久战的战略思想。
首先,毛泽东分析了中国实施持久战的外部原因。他说:“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他列举了中日双方“互相反对”的四个特点。除战争的正义、非正义,以及与此相关的寡助、多助问题外,他特别强调了敌强我弱和敌小我大的问题。日本的强,表现在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抗日战争不能很快取得胜利。日本的小,表现在国度小,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这就决定了中国可以通过持久战而最终打败日本。
其次,毛泽东分析了中国实施持久战的内部条件。这个条件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把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毛泽东以“兵民是胜利之本”为标题,专门论述了全面抗战和全民族抗战的观点。关于军队,他强调要把政治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这样才能激发官兵最大限度的抗战热忱。关于民众,他提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共产党一直把“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作为自己的抗战路线,人民战争理论的科学性也得到了广泛印证。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提出了抗日持久战战略,而且具体阐释了实施抗日持久战的方法。毛泽东指出,在中国大而弱、日本小而强的情况下敌人可以占地甚广,却在占领地留下很多空虚的地方,“因此抗日游击战争就主要地不是在内线配合正规军的战役作战,而是在外线单独作战”。毛泽东还具体分析了游击战的战略内容、游击战与正规战的配合等问题。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敌后广泛展开游击战争,卓有成效地牵制与消耗日军,发挥了巨大战略作用。
有一种说法,认为抗日持久战的思想不是毛泽东最早提出的。这种说法主要依据蒋百里、陈诚等人的言论,蒋介石也有过“持久消耗战”的言论。这种认识都源于一个客观存在,即中国是一个落后大国,日本是一个先进小国。承认这个客观存在的人,并不需要特别的先见之明,就会得出中日战争将是持久战的结论。
但是,仅仅看到由客观条件造成的抗日战争的持久性,还远远不是抗日持久战的战略思想。蒋介石等人缺乏对中国与世界关系以及世界格局演变的辩证思考,因此他们对所谓“持久”的把握往往脱离实际,盲目地寄希望于西方国家的调停或干预。而中国共产党的持久战思想,是建立在对与战争相关的一切外部与内部复杂因素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对于战争不同阶段的关系、战略持久与战役速决的关系等,都有完整的科学分析。因此它的持久战战略,既不会因为一时顺利而幻想“速胜”,也不会因为一时挫折而失去必胜的信心。
(摘编自荣维木《中国共产党抗日持久战的战略与实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论持久战》在分析抗战走势时,并未局限于中日两国,而是展现出对世界整体局势变化的宏观把握。
B.落后大国面对先进小国的侵略,不可能速胜,必然要经历由劣势到平衡、由平衡到优势的持久战争过程。
C.“不但看到武器,而且看到人力”,指在承认军力和经济力差距的前提下,相信人力和人心才是胜利之本。
D.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思想不只体现在判断抗战将会长久,更体现在对战争走向作出了全面科学的分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日本的军力和经济力并不占优势,因为它们仅仅掌握在日本少数人的手中。
B.抗日游击战要更多承担外线单独作战的任务,这是当时战争的客观形势决定的。
C.抗战整体进程是持久的,不过具体到某一场战役,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速战速决。
D.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持久战相信得道多助,也愿意接受国际力量的援助。
3.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二中实施持久战的“内部条件”的一项是(3分)
A.敌虽强,但敌之强已为其他不利的因素所减杀。
B.除东三省等地外,敌人实际只能占领大城市、大道和某些平地。
C.中国的短处是战争力量之弱,而其长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进步性和正义性。
D.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
4.材料一多处使用了设问句和反问句,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4分)
5.习近平总书记曾以《论持久战》为例,指出要“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请根据材料谈谈《论持久战》对我们“看问题、想问题”有什么启示。(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材料一:
张果老
冯骥才
今儿天好,索七来逛一逛他最喜欢的宜宝轩古玩店。他运气不错,隔着临街的玻璃窗,一眼就瞧见里边木架上立着一排五彩瓷人,那一排瓷人在他䢆前一过,立时看出是嘉庆官窑的五彩八仙。索七进门就径直朝这东西奔去,走近一看,果然极好,色气正,包浆好,难得的是没一点残缺。瓷人最易伤残的是手指,这几个瓷人没一根手指断尖。那股子富丽劲儿、沉静劲儿、滋润劲儿、讲究劲儿,就甭捉了!可是再盯一眼,问题就出来了。八仙人是八位,这怎么是六位?他细看一下,还缺吹笛子的韩湘子和倒骑驴的张果老呵。
没等他找老板问,只听声音就在耳边:“您别看东西失群(成套的东西缺失一部分叫作失群),价钱也失群了呢。”再瞧,掌柜亲居仁笑嘻嘻站在他身边,“这套嘉庆官窑八仙要是整套的,品相这么好,还不得八根条子,现在您只出这半价——”他用手比画个“四”,“一半价!这点钱您到哪买去?①实话告诉您,您索七爷走运了,人家等着用钱!嘉庆成套的东西哪有不失群的?老实跟您说,您要错过了,甭想再碰上。东西好,又这么贱,说不定下晌就叫人抱走了。”
索七动了心,回去取钱来把款付了。辛掌柜给他包瓷人时说:“您索七爷是福运当头的人,往后多留神,说不定碰上失群的那两个,那您就发大财了。”这几句话把索七说得心花怒放,高高兴兴把这六位神仙抱回家。
打这天起,索七几乎天天逛古玩店。天津卫是大商埠,古玩店大大小小总有几十家。索七每五天就把所有古玩铺子都跑一圈。
索七这种人在天津卫挻多。祖上有钱,本人无能,吃喝之外,雅好古玩,天天在城中转悠。一个月后,索七又转到估衣街的宜宝轩,这个月已经来三次了。这次他隔着玻璃窗一眼又看到古玩架上站着一个瓷人,同时还看到辛掌柜朝他眯着眼笑嘻嘻招手呢。
他急忙跨进去,辛掌柜赶忙迎上来,说:“我说上天不负有心人嘛。您看,这东西可是自己找您来的。”索七定睛一瞧,没错,嘉庆官窑五彩瓷人,和他那六个是一套的——双手执笛横吹的韩湘子,按捏笛孔的十根手指根根都有姿有态,小脸斜扭,红唇上翘,神情已入笛声之中。索七这就要掏钱买,辛掌柜开口就要两根条子。
索七说:“怎么这一个顶那三个的价?”辛掌柜说:“按品相说价钱,您手里那六个虽然都好,可都没法儿和这个比。这套八仙,这个最好,极品!”两人争了半天,最后辛掌柜搭上一个带款的宣德炉要了两根条子,才把这韩湘子给了索七。
索七说:“还差一个张果老,你还得给我留神。”辛掌柜听了,露出笑容,说:“那您可得天天烧高香,古玩行里还没遇见过这种事呢。”
索七把这韩湘子拿回家,和先前那几位神仙排成一排,别提多美,也别提多别扭了。②没这韩湘子,只当是几个失群的古董,有了韩湘子,反觉得是一堆残品。索七就像着了魔似的满城寻找张果老,三天去一趟宜宝轩,回回落空,急得他恨不得买头驴自己坐上去。
一天后晌回家,打西北城角走进太平街,看见街口一边围着十来个人,兴致勃勃看着什么。他过去往人中间伸脑袋一瞧,有个人手里拿着一件东西在卖,竟然就是他想掉了魂儿的那个瓷人张果老!东西品相完美!再瞧瞧卖东西这人,五十来岁,模样赛个小生意人,穿得不错,但脸上透着穷气。索七问道:“你是打哪来的?”没料到头一句话就把对方问火了:“你是买东西还是买人?你想说我是偷来的?”索七赶紧解释,愈解释对方愈冒火,后来干脆从股里掏出块布,把张果老一裹,夹在胳肢窝里就要走,不肯卖了。索七赶紧拦住他,说好话,瞎不是,说自己真心要买这件东西。对方听了,带着气说:“你要真要,六根条子!”这是天价,不沾边了,可是索七爷却不敢说个不字,死磨硬泡往下拉价,他愈拉对方把价咬得愈死,最后干脆说:“没工夫跟你饶舌,我扔了砸了也不卖了。”索七只好认了,回去取钱买了。
把张果老抱回家,八仙终于凑齐了。过了几天,索七忽然觉得哪儿不对劲儿,用心算一算,前前后后加在一起,为这八仙竟然用去十二根条子。自己怎么会花这么多钱呢?他再把前前后后的故事连起来一想,再想想自己一回比一回着急,忽然明白怎么回事了……
材料二:
茶
残烛摇曳,李远山第三次推开山神庙的朱漆门。青烟依旧袅袅,老者的茶案上却积了层薄灰。他顾不得拂尘,径直抓向案上温热的青瓷壶——壶身竞渗出暗红血丝。
“小友当真要饮这第三盏?”老者的声音自梁上传来,带着瓦片相击的脆响。神龛里的山神像不知何时裂了道细缝,③月光从裂缝里淌出来,在地上画出条银白的戒尺。李远山喉结滚动。前日放榜,他凭着预知考卷的本事高中解元;昨夜官场应酬,又靠预判上峰心思得了通判缺。此刻壶中翻涌的,可是十年后的宰相紫蟒袍?
茶汤入喉的瞬间',他看见自己立于朝堂之巅。百官俯首间,舌尖突然尝到铁锈腥气。案上茶汤化作黏稠黑血,顺着指缝滴在松木地板上,滋滋胃出青烟。
“茶有三味,一味知命,二味改运,三味…”老者的叹息与神像崩塌声同时响起。当最后一块彩漆剥落,李远山发现自己含着的,竟是半截腐烂的蛇尾。
庙外传来更夫沙哑的梆子声,石板路上的月光碎成银屑。书生踉跄扑向钢盆,呕出的却是大把青翠茶叶————④那正是他初次来访时,老者从后山采来的明前茶。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索七看五彩八仙的成色特别好,重点看的是瓷人的手指,说明索七对古董有一些了解。
B.辛居仁以失群为噱头向索七推销八仙,强调品相好,价格便宜,是因为他看出索七喜爱这套五彩八仙。
C.《茶》使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如残烛摇曳的青烟,茶案的积灰,壶身的血丝,神像剥落的最后一块彩漆,既增加了画面感,又能配合故事情节的发展。
D.《张果老》结尾的言未尽和《茶》中老者的其三未说完,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且引导读者思考文章的中心。
7.下列对画线句子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这句话是辛掌柜的一种话术,不一定是卖家着急用钱,这样说只是为了勾起索七买东西的心理,让他下定决心买这失群文物。
B.②这几句是对紫七的心理描写,既是对上文的呼应,也为下文做了铺垫,失群的文物越是收集到最后内心越焦灼,这种心态也致使索七落入最后的圈套。
C.③月光幻化的白色戒尺与后文茶汤化作的黏稠黑血形成鲜明对比,写出天道对贪婪人性的审判,使文章内蕴更深邃,主题更深刻。
D.④书生以为自己吐出的是蛇尾,但实际吐出的是他最初来时老僧采的明前茶,这说明人们总是在对名利的追逐中逐渐变得贪婪而忘记自己的初心,结尾出人意表,引人深思。
8.文末索七惊觉自己上当受骗;这一结局在前文中早有提示,请根据文章内容找出前文埋下的伏笔。(4分)
9.《张果老》是我国现当代笔记体小说的代表作品,材料二是AI根据笔记体小说特点生成的作品,请根据两则材料分析一下笔记体小说的共同特征。(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三代①之文,至战国而病,涉秦、汉复起。汉之文,至列国而病,唐兴复起。贞元中,天下文士,争执所长,与时而奋,粲焉如繁星丽天。河东柳子厚②,斯人望而敬者欤!
子厚始以童子有奇名于贞元初;至九年,为名进士;十有九年,为材御史;二十有一年,以文章称首,入尚书为礼部员外郎。是岁以疏俊少检获讪出牧邵州又谪佐永州。居十年,诏书征,不用,遂为柳州刺史,五岁不得召。病且革,留书抵其友中山刘某(刘禹锡)曰:“我不幸,卒以谪死,以遗草累故人。”禹锡执书以泣,遂编次为三十通,行于世。
子厚之丧,昌黎韩退之志其墓,且以书来吊曰:“哀哉,若人之不淑!吾尝评其文,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崔、蔡③不足多也。”安定皇甫湜于文章少所推让,亦以退之之言为然。凡子厚名氏与仕与年暨行己之大方,有退之之志若祭文在,今附于第一通之末云。
(节选自刘禹锡《唐故尚书礼部员外郎柳君集纪》)
材料二:
其(柳子厚)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反眼若不相识,落陷穿,不一引手救,而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节选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注】①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②柳子厚:柳宗元,字子厚。③崔、蔡:指东汉大臣崔驷、蔡邕。崔驷,博学多才,因《四巡颂》受到汉章帝重视,与班固、傅毅齐名;蔡邕,文学家、书法家、其《述行赋》为东汉抒情小赋的代表作。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是岁A以疏俊B少检C获讪D出E牧E邵州G又谪H佐永州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次,指“按序排列”,与《兰亭集序》中“列坐其次”的“次”意思不同。
B.诣,指“前往、去到”,与《促织》中“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的“诣”意思不同。
C.穷、指“不得志,处境困顿”,与《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的“穷”意思相同。
D.相,指“互相”,与《孔雀东南飞》中“会不相从许”的“相”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柳宗元生活在文章再度复兴、文士才子众多且各有所长的唐代,却仍然得到了他人的敬重,说明其才华确有过人之处。
B.柳宗元在年少时就有名气,后来考取功名成为当时有名的进士,其文章更是首屈一指,但是他的仕途发展并不顺畅。
C.韩愈认为柳宗元的文章像司马迁一样雄深雅健,即使和崔骃、蔡邕这样的大家相比也差得不多,皇甫湜也认为韩愈说得对。
D.当刘禹锡被贬播州时,柳宗元认为播州生活太过艰难,且刘禹锡还有母亲需要奉养,所以想向朝廷请求和刘禹锡交换贬所。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我不幸,卒以谪死,以遗草累故人。
(2)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陈情表》
14.刘禹锡将柳宗元的文章“编次为三十通”,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概括他这样做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出游
陆游
行路迢迢入谷斜,系驴来憩野人家。山童负担卖红果,村女缘篱采碧花。
篝火就炊朝甑饭,汲泉自煮午瓯茶。闲游本自无程数,邂逅何妨一笑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紧扣诗题写诗人出游,“迢迢”二字描绘进山之路的遥远,暗示诗人高涨的出行热情。
B.颔联生动描绘了“山童卖果”“村女采花”的劳动场景,明丽的红绿色彩增加画面的美感。
C.颈联“朝”“午”暗含时间推移,以简笔勾勒“篝火就炊”“汲泉自煮”的山居生活画面。
D.尾联以议论收束全诗,诗人认为偶然相遇大家不妨一起畅快欢笑,体现了诗人的随性洒脱。
16.本诗与《临安春雨初霁》均表现了诗人的“闲”,但二者“闲”的内涵并不相同,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将进酒》中,诗人李白由自身的怀才不遇,联想到历史上众多贤能之士同样遭遇冷落,进而发出感慨,认为只有那些纵情饮酒、不拘世俗的人才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声名,这两句诗是“ , ”。
(2)在《过秦论》中,贾谊论证了“施仁义”的重要性。天下统一前,秦虽地盘不大,但因施仁义而发展成万乘之国,“ ”,即让各国对它俯首称臣;统一后施暴政引发人民的反抗,“ ”,后来秦王子婴也被项羽杀害,沦为天下笑柄。
(3)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古诗文中有很多宣扬谦虚品质的句子,如“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疟疾是全世界最严重的传染疾病之一,从谈“疟”色变到实现无疟疾,中国的销除疟疾之路离不开青蒿素以及它的发现者屠呦呦。她毕生只至力于一件事——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研发,如今依然潜心于此。
每一分努力,都不会被辜负;每一分付出,都能够收获幸福。只有不断探索,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上世纪六十年代,恶性疟疾横行,时年39岁的屠呦呦A_______,将科研任务勇敢地承担下来。①通过她带领科研团队整理典籍、走访名医,②收集了2000个方药,③从中提取的380余种物质进行筛查,④直到第191次实验才获得成功,⑤终于提纯出青蒿素。
如果说面对无人开垦的领地进行拓荒需要巨大的勇气的话,那么面对开满鲜花的田野则需要更大的耐心和勇气。1992年,屠呦呦没有因取得的成绩而B_______,而是潜下心来,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又研制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屠呦呦善始敬终,不断探索,用一世执一事,专注科研。也正凭借着这项发现,在2015年,屠呦呦凭借“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提出了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疗法”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8.下列句子中破折号和文中第一段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这个男孩拥有一个很好的相貌——人品却不怎么样。
B.夜空沉寂,灯光传递着一个信念——只要心中有光,世界就有希望。
C.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D.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国家都会投入一大笔钱用来救灾治理。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0.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文中第一段有两处错别字,请找出并修改。(4分)
22.文中最后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一些媒体在报道新闻时将“或”改为“和”。对此,你怎么理解?(7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树冠羞避”,是发生在某些特定树种之间、或者同一树种内部的一种奇特现象:即使树冠之间非常拥挤,它们仍然会“羞涩”地保持一定距离,相互避开,彼此礼让生长,而形成一条条不规则的空隙带。科学家推测,这样可以避免叶片摩擦损耗,防止虫害蔓延扩大,还能让树身更好地获取光照。
这一现象对人生有启发意义。请据此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word版及答案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河南省郑州市宇华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浙江省宁波市三锋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南阳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湖北省武汉市常青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广东省清远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份月考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辽宁省朝阳市多校2024-2025学年高一6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南省开封市五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