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河南省洛阳市强基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10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分享:杨老师 2025-10-25 下载支付:5点 立即下载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前,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概念、内涵并没有建立非常清晰的共识。一般而言,人们认为技能人才是产业工人、技术工人队伍中的骨干力量;高技能人才主要是指具有较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能在生产实践中创造性地解决本行业、本工种关键性的操作技术和生产工艺难题,并在本领域拥有技术攻关、技术革新能力的人员,重点分布在一些高尖端领域的岗位;高技能领军人才是指政治立场坚定、具有工匠精神、解决生产难题、推动创新创造、培养青年人才的骨干中坚技能人才,是重点行业高技能人才中的少数拔尖人才,能够引领带动高技能人才成长。然而,上述概念定义并没有对高技能人才所从事职业的具体内涵以及不同维度的技能要求做出规定,我们很难以此为依据切实推进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灵活的市场化技能就业岗位快速涌现,但与之相较,保障程度高的就业岗位更受青睐。与此同时,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快速扩张,满足了人们对较高层次学历的追求,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们对技能学习的疏离,主动选择职业教育、努力掌握专业技能、成为高技能人才的人相对较少。如果不改变高技能队伍后备人才不足的现状,高素质技能人才未来将供给乏力。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是高技能人才培养面临的基础性问题。目前,职业教育在整体上还没有实现产教融合发展,一些校企合作仍然流于形式,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连接的最后一公里还没有完全打通。不少学生在真实生产场景中的实操训练不足,走上工作岗位后难以成为高技能人才。部分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突出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重要方面:一是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操作指导,实践训练相对不足,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二是既掌握丰富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较少;三是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依然是主导,教学思路相对单一,未能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科技和在线学习平台。

(摘编自张丽宾《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认识误区与培育导向》)

材料二:

近年来,各行各业都在加快推进转型升级,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得到广泛应用。同时,由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无法完全适应新产业发展的需要,一些企业在新技能人才招聘方面面临招聘难的困境。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是改善劳动力结构、提升人力资源素质的重要途径,对此,可以探索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培训新模式,由企业平台牵头,聚集产业内生态企业、院校等,多方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培训、共同制定评价标准、共同招生招工,推动产业工人技能生态链的建设。还可以采用积分制培训模式,将培训积分和个人晋升挂钩,提高产业工人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加大数字化、复合式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人工智能和数字化技术提炼和总结原来需要多年经验形成的隐性技能,使之变为可复制和可传播的显性技能。

企业是直接面向生产和服务的组织,企业培训在提升员工技能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不仅强调企业投资培训,还需要建立一种鼓励劳动者不断学习和更新技能的文化,以帮助劳动者不断适应新技术和新工具的应用,从而提升创新能力。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会越来越高,这一方面会创造很多高质量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也会淘汰一些替代性高的工作岗位。这就要求企业深化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利用资本、技术、设备和管理等要素,与高校联合建立实验室和科技研发中心,协同开展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科技创新和学科专业建设,打通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产品生产链条,为技能人才创新活动提供平台保障。同时,可以在中小型企业密集的企业集群地区,通过政府、行会和工会组织等多主体培训技能人才,打造综合性的技能人才储备模式。

技术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低技能工人数量的需求,技术创新的过程通常更有利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工人。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都有利于劳动者适应快速发展变化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环境,抵御包括机器换人在内的风险。随着技术迭代创新周期的不断收窄,仅仅依靠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不足以应对经济社会的快节奏发展。因此,应进一步加大终身学习理念的宣传力度,尽快推进终身学习的法律规章和制度政策建设,建立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全程、适应就业创业和人才成长需要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快培养规模宏大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不仅建设制造强国、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大量技能人才,服务业尤其是养老以及照护等新兴行业同样需要大量技能人才。这些行业的从业者结构、对从业者的技能要求和培训方式等与制造业技能人才队伍有很大差异。要在较短的时间建设技能人才队伍并从中培养高技能人才,很多工作应该从现在开始,既要围绕重点人群提升技能人才供给水平并辅以高水平的技能培训,又要在降低工作强度、提升工作效率、改进管理效能等方面着手和发力。

(摘编自赵炜《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一般认为高技能人才拥有技术攻关、技术革新能力,能创造性地解决一些关键性难题,然而材料一作者对此并不认同。

B. 当下部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与其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教学思路相对单一、缺乏“双师型”教师等因素不无关系。

C. 企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升高所带来的影响呈现出两面性,既创造出一些高质量岗位,又淘汰了一些替代性高的岗位。

D. 制造业与服务业均有较大的技能人才缺口,但从从业者结构、对从业者的技能要求和培训方式等方面来看,二者有较大差异。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相较于高技能人才,高技能领军人才人数更少,他们应具有工匠精神,能够引领带动高技能人才成长。

B. 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扩张导致人们放弃职业教育,疏于学习技能,且使高技能队伍后备人才严重不足。

C. 当前社会发展快速,企业技术迭代创新周期渐短,劳动者可以通过职业教育或普通教育提高自身适应性。

D. 技能人才在制造强国的建设中不可或缺,我们可在中小型企业集群地区打造综合性技能人才储备模式。

3. 根据材料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增进老年人福祉,需要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养老服务技能人才队伍。西安市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在多所院校_________,初步构建了中职、高职、本科养老服务专业教育培养体系。同时,西安市依托各类培训基地,_______,累计培训1000余人次。在强化劳动保障方面,西安市将养老机构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等作为养老机构星级评定的重要指标;支持养老机构引进科技助老产品,___________

4. 材料一和材料二均围绕高技能人才展开,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5. 某制造业大省近年来太力推进数字化转型,但部分企业反映:一线工人普遍缺乏数字化设备操作与维护能力;技术骨干在解决智能化生产中复杂问题时经验不足;职业院校毕业生实践能力较弱,与企业需求存在明显脱节。请结合材料,为该省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硷畔上的红枣树

李峰

老家的硷畔上长着好多株大大小小的枣树,那些枣树的年龄都不怎么大,长的时间最久的枣树也就四十来年的样子。只因为这些枣树最初都是母亲亲手栽植的,并且亲眼见证了它们成长的全过程,所以我常将硷畔上的这些红枣树称为母亲树

说起枣树的栽植,毫不避讳地讲,还有过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呢!

陕北农村过春节的时候,流传着一种古老的习俗。每当除夕这天,家家户户都会把储藏的红枣拿出来,并擦拭干净,用针线穿上彩色的布条、鞭炮、蒜瓣、糖果、铜钱、艾包……最后缀在新衣靠近肩膀的地方,像两根麻花辫子一样,走起路来一甩一甩的。有时也会将红枣等一起串在一条线上,同样缀在左右肩膀上,像一张弯弯的弓背在脊背上。

类似带上这一辫子的,往往都是家里年龄最小的、父母最为娇惯的孩子才可以独享这样的待遇。听上了年纪的人说,这具有驱邪、积福的作用,寓意着新的一年可以红红火火。然而,这样的举动却有些太过扎眼,特别是家里还有年龄稍大点的孩子,看见背着红枣辫子的弟弟妹妹不顾自己感受,在眼前来来回回不住地晃悠,他们有时能勉强坚持到过了正月初一,但之后红枣、糖果便会被哥哥姐姐们乖哄下来,然后生吞活剥了。

记忆当中,村子里只有三户人家的祖上种植枣树,夏天枣青的时候,枣树的主人会乖哄村里的半大小子,让他们在枣还青的时候千万不要破坏,等到了秋天枣成熟的时候会邀请他们一起来打枣。可事实并非如此,大概是枣树的主人打枣时不愿意让孩子们知道,但直到长大以后我才慢慢地明白,能给别人吃东西也需要格局。小的时候经常会误过这样的好机会,于是只能冒着危险去打那些挂在树头上主人用打枣棍都打不下来的红枣,曾经用扔土疙瘩的办法打过红枣,也经历过不小心把小镢头挂在树梢上的尴尬。

有这么一年,我也弄不清楚家里究竟是从哪里搞来的红枣,母亲在没有告诉家里任何人的情况下,把红枣神不知鬼不觉地挂在窗框靠近窑顶的地方。当我无意之中发现了这个秘密之后——一根废旧的布条将一个小到极致的红柳筐系在两扇窗门中间的窗逼子上,这无疑如同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样让我惊喜万状。可想而知,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那种久旱逢甘霖的感觉,透过咕噜咕噜将咽的口水的诱惑,真的让人无法掩藏内心的那份激动。

我努力地去回忆,当时那么小的年龄,那么小的个子,我是如何将高至窑顶的红枣搞到嘴里来满足自己的口食之欲的。母亲又是如何隐匿了红枣晾晒、风干的过程而不被我们兄妹几个发现的。等到了除夕,母亲准备好鞭炮、蒜瓣、布条之后,才发现小红柳筐里的红枣早已不翼而飞。

至今回想起这件事情时,我都有些纳闷,难道就我一个人独享了这一盘丰盛的美餐!这其中也不排除哥哥姐姐从中做过手脚,巧言难辩,背赃的肯定只有我一个。那一年春节,和村里的其他孩子相比,我的脊背上少缀了两串大红枣。等过了好多年以后,母亲才告诉我,那是她在老庄的大婶秋天打枣时给我备的春节时要缀的红枣,按照母亲的生活习惯,一定是拿家里的其他东西交换得来的。当我和母亲再次提及这件事情时,母亲勉强地笑了,眼角里满含着晶莹的泪花。

母亲十八岁出嫁至李家。母亲当时虽然年龄尚小,但是是打心底里把李家的光景当成了日子来过的。家里没有属于自己的花果树,母亲从大婶的枣树地里将滋生出来的树苗刨回来,然后栽在硷畔的土台上。就这样,一棵枣树,两棵枣树……母亲不辞辛劳地给枣树浇水。枣树好像也通了人性,母亲的善待换回的是枣树的成活,然后枣树一年年地长大,最后结上成串的大红枣。

季节轮回,四季更迭,我家硷畔上的枣树不断滋生,不断长大,年年结枣,已经成为提起我家不可不提的一片风景。每年秋季,大红的枣儿高挂在枝头,透过蓝天的映衬,显得异常的独特。因枣而生的食品也应运而生,家里自产的红枣可以满足五月端午包粽子所需;到了秋天,重阳节做枣糕可以用到新鲜的红枣;打下来自己用不完的红枣可以送给亲戚庄邻……枣树派上用场的事例不胜枚举。

母亲去世以后,还有父亲替母亲在家管理枣树。现在,父亲也去世了,守护枣树的唯有春天,也应验了母亲曾经说的那句话:人的能耐再大,终究是活不过一棵树的。母亲的生命在阳界的延续全都托付给了她的子孙后代和这些枣树,唯愿硷畔上的那些枣树在春天即将到来的时刻长得更加旺盛。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母亲备好红枣并将之藏匿起来,是想让“我”在春节时也能背起红枣辫子,饱含着母亲对“我”的爱。

B. 文章描绘的有关红枣被盗的趣事,不仅体现了儿童的天真与顽皮,也展示了红枣在当时十分珍贵。

C. 母亲勉强地笑了,眼角里满含着晶莹泪花”这一细节展现了母亲对当年的艰苦生活仍感到心酸。

D. 文章详细叙述了“我”如何偷被母亲藏在窑顶的红枣的经历,可见“我”对这一事件的印象之深刻。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通过描述陕北农村过春节时的文化习俗和母亲的辛勤付出,表达了“我”对母亲和家乡的深深怀念。

B. 文章说“我”意外发现母亲藏匿的红枣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形象地展现出“我”发现红枣时的惊喜与激动。

C. 文章介绍红枣树及其相关事件时,将农村生活与时代相勾联,展现出那个物质匮乏年代人们生活状况。

D. 文章介绍母亲种护枣树的经过及点明红枣树是提起“我”家必提的风景,都是从正面来展现母亲的勤劳。

8. 本文是如何体现散文“形散神聚”这一特征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9. 本文以“唯愿硷畔上的那些枣树在春天即将到来的时刻长得更加旺盛”结尾有何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史之不阙文,与马之不借人也,岂有损于世也哉?然且识之,以为世之君子长者日以远矣,后生不复见其流风遗俗,是以日趋于智巧便佞而莫之止。是二者虽不足以损益,而君子长者之泽在焉,则孔子识之,而况其足以损益于世者乎。

昔吾先君适京师,与卿士大夫游,归以语轼曰:自今以往,文章其日工,而道将散矣。士慕远而忽近,贵华而贱实,吾已见其兆矣。以鲁人凫绎先生之诗文十余篇示轼曰:小子识之。后数十年,天下无复为斯文者也。先生之诗文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穀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其游谈以为高,枝词以为观美者,先生无一言焉。

其后二十余年,先君既没,而其言存。士之为文者,莫不超然出于形器之表,微言高论,既已鄙陋汉、唐,而其反复论难,正言不讳,如先生之文者,世莫之贵矣。轼是以悲于孔子之言而怀先君之遗训益求先生之文而得之于其子复,乃录而藏之。

(节选自苏轼《凫绎先生诗集叙》)

材料二:

尝与足下评古今文章,似好恶不相阔者。然不有所竟,顾樵何所得哉?古今所谓文者,辞必高然后为奇,意必深然后为工,焕然如日月之经天也,炳然如虎豹之异犬羊也。是故以之明道则显而微,以之扬名则久而传。

今天下以文进取者,岁丛试于有司,不下八百辈,人人矜执,自大所得,故其习于易者,则斥艰涩之辞;攻于难者,则鄙平淡之言。至有破句读以为工,摘俚语以为奇。秦汉已降,古人所称工而奇者,莫若扬、马。然吾观其书,乃与今之作者异耳。岂二子所工不及今之人乎?此樵所以惑也。当元和、长庆之间,达官以文驰名者接武于朝,皆开设户牖,主张后进,以磨定文章。故天下之文薰然归正。洎李御史甘以乐进后士,飘然南迁。由是达官皆阖关齰舌,不敢上下后进。宜其为文者得以盛任其意,无所取质,此诚可悲也。

(节选自孙樵《与友人论文》)

【注】①史之阙文:古代文献中因存疑而留有空缺。②扬、马:指扬雄、司马相如。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轼是以悲A于孔子之BC而怀先君之D遗训E益求先生之FG而得之H于其子复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这,与《答司马谏议书》“是而不见可悔故也”“是”意思相同。

B. 录,抄写,与《送东阳马生序》“手自笔录”的“录”意思相同。

C. 若,比得上,与《庖丁解牛》“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的“若”意思不同。

D. 当,在,与《谏太宗十思疏》“人君当神器之重”的“当”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认为,孔子之所以感叹“史阙文”“马借人”的现象消失,是因为这些现象中蕴含着君子长者遗风,而这种遗风的消逝会导致社会趋向智巧便佞。

B. 苏轼的父亲从京师归家后,曾预言今后的文章会作得日益精工,而君子之道将会消逝,并慨叹后几十年不会有人写出像凫绎先生作的这些文章了。

C. 孙樵指出,当下不少读书人到官府参加考试,想凭借文章求取功名,他们虽然文章作得精巧奇妙,但都自负固执,盲目轻视、排斥他人的写作文风。

D. 元和、长庆年间,凭借文章而享有盛名的高官们广开门路,扶持后进,使天下文章趋向正统,但李甘之案后,他们便闭门不出,不敢再提拔后进之人。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慕远而忽近,贵华而贱实,吾已见其兆矣。

(2)宜其为文者得以盛任其意,无所取质,此诚可悲也。

14. 苏轼和孙樵对好文章的标准的看法有何不同?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云门道中晚步

李弥逊

层林叠

河南省洛阳市强基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10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