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恒一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中联考 高一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分享:杨老师 2025-05-01 下载支付: 5 立即下载

一、现代文阅读(共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选择和理解的能力、质疑和评估的能力、创造和生产的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等。这在新媒体海量信息时代尤为重要。要提高青少年网民的媒介素养,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媒体—社会”立体参与,其中尤其要重视以下几点:

价值观引领是首位。媒介素养强调的是分辨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那么以什么尺度去分辨和解读呢?先进的思想、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度量信息的尺子。有的青少年容易受到“三俗”影响,其根源在于心中没有正确的价值观。要帮助青少年明是非、辨善恶、知良莠,使他们拥有度量信息的尺子。要提升青少年的媒介素养,用他们喜欢和愿意接受的方式去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就像《觉醒年代》等影视作品那样,在潜移默化中讲述党的初心和革命先烈的高尚情怀。

人文教育是奠基石。如果人文精神缺失,一些年轻人就容易陷入空虚和迷茫,让网络“三俗”钻了空子。无论教育处于哪一个阶段,哪一种模式,都应该充分重视人文教育和人文学科,仅从实用和技术层面来谈人文学科是目光短浅的。人文学科的独特价值,正是在于塑造青少年的心灵和人格,培养其批判意识和理性思考能力,而这正是良好媒介素养的必备根基。

父母是第一影响人。如果年轻父母没有节制地玩手机、刷视频,很难想象孩子能养成好的媒介使用习惯。由于父母的引导方式不同,孩子的互联网使用习惯产生了很大差异,有的偏向学习信息,有的偏向娱乐消遣。一样的屏幕和键盘,由于父母媒介素养的不同,孩子走进了两个不同的世界。父母的爱和陪伴、父母的正确引导和以身示范,能使网络在青少年成长中发挥更多的积极作用。

社会团体可为助力者。社会团体在青少年媒介素养提升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鼓励和提倡社会团体举办丰富多彩的媒介素养实践活动,以游戏、竞技、趣味的方式来训练和提升青少年的媒介素养,使之成为学校媒介素养教育的有益补充。

(摘编自《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养》)

材料二:

我们对新媒介也应有辩证思维。新媒介的发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当前出现的一些产业急遽资本化、市场恶性竞争、内容过度娱乐、情绪简单粗暴等问题,都需要我们有清醒的认识。发展带来的问题只能由进一步的发展来解决,青年面对新媒介要有全面的把握,对于其产品既不要趋之若鹜,也不要因噎废食;对某些新媒介现象既不要一味照单全收,也不要简单嗤之以鼻。我们应该利用新媒介挖掘自己的潜能,赋予自己新的动能,在伟大的时代确立自己的人生坐标。

(摘编自《新时代新媒介新青年》)

材料三:

从网络谣言传播、蔓延的路径可以看出,网络用户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许多人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海洋”中,缺乏去伪求真、“沙里淘金”的辨识能力,更兼没有质疑的态度、批判的精神,自然也没有主动求证的意识,最终导致许多谣言在网络上泛滥成灾。大量网民不识真相、热衷传谣的现象背后,显示出全民的新媒介素养尚有欠缺,提高人们的新媒介素养也成为切断谣言传播路径、根治网络谣言的根本途径之一。

李·雷恩尼和巴瑞·威曼在《网络化:新的社会操作系统》一书中指出,在互联网推动下的“网络化个人主义”时代,人们应该具有的新媒介素养(Networking literacy)至少应当包括:图像处理能力、导航能力、信息的组织和联通能力、专注能力、多任务处理能力、怀疑精神以及道德素养等。概言之,提升公众新媒介素养就是“媒能”的培养过程,强调拓展公众的自媒介、社交媒体等网络媒体的使用能力和技巧,促进人们成为有批判性、有主体意识的网络用户和信息传播者。其中,怀疑精神和批判态度被认为是切实提升“媒能”的重要基石,其核心是提高网民的“辨谣”能力,首先是做一个理智的网民,面对网络上出现的虚假信息有质疑意识,并且具有一定的判断力和辨别力,避免无意识地陷入“信谣、传谣”的境地。

事实上,许多网络谣言缺乏基本逻辑,普通人无须专业知识和技能,仅凭常识就能一眼看穿,但仍有人不假思索,手指一点、微信一发,自己就成为谣言的“中转站”,进一步将其扩散,这体现出网民在新媒介素养方面缺乏自觉意识,“非不能也,实不为也”。其实,网民只要有一种自觉就够了:在网络上发布信息的人,大多数跟自己差不多,他们也未经专业训练、缺乏把关意识,更兼可能是为自己的利益而发声,这样的信息自然不能无原则、无条件信任。有这样的意识,我们就能够理解网络空间并非“净土”,同样会充斥流言蜚语、谣言谎话,由此会多一些清醒理智、多一分质疑精神。

所以说,网络谣言的传播与公众的辨别能力成反比:网民具备了较高的新媒介素养,自觉形成了求证意识、批判精神、质疑态度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压缩网络谣言的扩散范围,自然也能够减少其负面影响。此外,网民文化道德水平、法律意识的提高都是克制网络谣言的重要武器。

(摘编自《新媒介素养的培养与网络谣言的治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养首先要重视价值观引领,把价值观作为度量信息的尺子。

B.一旦让网络“三俗”钻了空子,年轻人就容易缺失人文精神,陷入空虚和迷茫。

C.青年人面对新媒介应有辩证思维,要全面把握,既不完全排斥,也不全盘接收。

D.提高人们的新媒介素养就能切断网络谣言传播路径,达到根治网络谣言的目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个人面对媒介信息时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创造、生产的能力越强,证明其媒介素养越高。

B.父母陪伴孩子的时候不玩手机、不刷视频,那么孩子长大后就会专注学习,不玩手机,不刷视频。

C.谣言在网络上泛滥成灾,正好说明全民的新媒介素养尚有欠缺,在新媒介素养方面缺乏自觉意识。

D.培养青年人的“媒能”,提升其对网络媒体的使用能力和技巧,有助于培养青年人对网络信息的辨别力。

3.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主流价值电影《长津湖》《我和我的祖国》等,用青少年喜欢和愿意接受的方式去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B.某校以儒家文化为主题设计孔圣园,儒学文化墙、九思文化柱等设计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

C.当下很多低龄儿童的父母,对媒介的依赖程度很深,“手机带娃”现象频出,不利于养成孩子好的媒介习惯。

D.西城区少年宫于寒假开展了“阳光少年”系列活动,其中竹编工艺讲解、体验竹编的活动特别受青少年喜爱。

4.三则材料都谈到媒介素养,主要内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5.提升新媒介素养,对于新时代的青年人有何意义?请结合材料二、材料三和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认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巴金

高觉新是觉民弟兄所称为“大哥”的人。他和觉民、觉慧虽然是同一个母亲所生,而且生活在同一个家庭里,可是他们的处境并不相同。觉新在这一房里是长子,在这个大家庭里又是长房的长孙。就因为这个缘故,在他出世的时候,他的命运便决定了。

他在师友的赞誉中得到毕业文凭归来后的那天晚上,父亲把他叫到房里去对他说:

“你现在中学毕业了。我已经给你看定了一门亲事。你爷爷希望有一个重孙,我也希望早日抱孙。你现在已经到了成家的年纪,我想早日给你接亲,也算了结我一桩心事。我现在身体不大好,该由你来料理家事了,你也该娶一个内助了。李家的亲事我已经准备好了。下个月十三是个好日子,就在那一天下定。……今年年内就结婚。”

这些话来得太突然了。他把它们都听懂了,却又好像不懂似的。他不作声,只是点着头。他不敢看父亲的眼睛,虽然父亲的眼光依旧是很温和的。

他不说一句反抗的话,而且也没有反抗的思想。他只是点头,表示愿意顺从父亲的话。可是后来他回到自己的房里,关上门倒在床上用铺盖蒙着头哭,为了他的破灭了的幻梦而哭。

关于李家的亲事,他事前也曾隐约地听见人说过,但是人家不让他知道,他也不好意思打听。给他做媒的人常常往来高公馆。后来经他的父亲同继母商量、选择的结果,只有两家姑娘的芳名不曾被淘汰,因为在这两个姑娘之间,父亲不能决定究竟哪一个更适宜做他儿子的配偶,而且两家请来做媒的人的情面又是同样地大,于是父亲只得到祠堂用拈阄的办法。李家的亲事就这样地决定了。拈阄的结果他一直到这天晚上才知道。

是的,他也曾做过才子佳人的好梦,他心目中也曾有过一个中意的姑娘,就是那个能够了解他、安慰他的钱家表妹。有一个时期他甚至梦想他将来的配偶就是她,而且祈祷着一定是她。他和她的感情是那么好,然而现在父亲却给他挑选了另一个他不认识的姑娘,并且还决定就在年内结婚,他的升学的希望成了泡影,而他所要娶的又不是他所中意的那个“她”。对于他,这实在是一个大的打击。他的前程断送了。他的美妙的幻梦破灭了。

他绝望地痛哭,关上门,用铺盖蒙住头痛哭。他不反抗,也想不到反抗。他忍受了。他顺从了父亲的意志。可是在心里他却为着自己痛哭。

不到半年,新的配偶果然来了。

(选自巴金小说《家》,有删改)

文本二:

曹禺

[是午后二时的光景,宾客们正在用喜酒,新娘的花轿就快要抬进来了。]

  新:(沉浸在苦痛的思索里,几乎未留心她们已经出去,恍恍惚惚地踱来踱去,顺手取起一枝梅花,望了望,又苦痛地掷在桌上。沉闷而忧郁的声音,低低说出来)啊,如果一万年像一天,一万天像一秒,那么活着再怎么苦,也不过是一睁眼一闭眼的工夫。生与死又有什么区别?唉,就随他们怎么摆布去吧!由了他们算了。(忽然,深深地)活着真没有一件如意的事:你要的是你得不到的,你得到的又是你不要的。哦,天哪!

[觉慧抱着一大束梅枝,由正中门生气勃勃地走过来。]

  慧:大哥,鸣凤呢?

  新:出去了。(长嘘一声)

  慧:(笑着)大哥,我就怕看你做成这么一副受苦受难的耶稣相。

  新:(苦笑)是做么?

  慧:(鼓动地)那么,你为什么不闯一下呢?

  新:(沮丧地)有什么个值得闯?

  慧:(不觉放下梅花,同情而兴奋地)就这么悲观?大哥你就这么看得透?(突然愤慨地)我们活都没活够,我们……

[远处忽然响起鞭炮声,一阵非常热闹的唢呐声,夹杂人们的喧嚣声。]

  新:(不觉立起)这是什么声音啊?

  慧:(讽刺地)这就是活着的声音,大哥的新娘子大概是到了。

女仆们:轿到了!……新娘子来了!……快去看!走啊!到了!到了!

[黄妈走近要为觉新戴上]

  新:(不觉闪避着)黄妈,我,我有点闷气。你,你先出去给我倒杯荼来。

  妈:(连忙)也好。(立刻由偏门下)

  慧:(方才已跑到正门外望,现在忽然跑回来。急促而痛切地)大哥,大哥,你再想想吧!这是你一生的事情啊!(急切)你,你,你就闯一下吧!我劝过你四次了,我给你预备过!(匆促地望了一下)你,你现在决定走。还来得及……

[由正中门跑进觉民和琴小姐。两个人也都是气愤愤的。]

  民:(欣喜地)大哥,你在这儿!我们到处找你,你好一点了么?

琴小姐:〈踌躇地)大哥,新娘子已经在大门口啦,你,你还不去?

  慧:(认真地)琴表姐,你忘了跟我们一块儿在这屋里读书的人啦?

琴小姐:(诚挚地)我,我怎么会忘记梅姐姐?(深切的同情,望着新)不过事情已经延迟到现在,我,我简直看不出还有什么别的办法。

  慧:(固执地)有,有办法,有!只要有决心!(忽然)大哥,你不能再犹疑了,(恳切地)这不是人家的事啊!

  新:(仿佛自语,长嘘一声)怎么样呢?

  慧:(冲动地)走,走,现在还不太晚,还来得及。你可以先到我的同学家里……

  民:(忍不住叫出)这是不可能的。觉慧,你这是……

  慧:什么叫不可能?世上没有不可能的事。只要你……

  氏:(由正门探出身来)新郎官预备好了么?

琴小姐:(连忙)好了,就好了。

  慧:怎么样,大哥?

  新:(立起)不,没有这种办法。

  民:觉慧,你那是纯粹小孩子的话,这件事只有慢慢……

  慧:(性急)慢慢,慢慢,现在事情都遇到头上,你还叫大哥……

[外面有人催促着新郎快点出去]

  民:(不得已)大哥,你去吧!

  慧:大哥,你不去!(更激烈地)大哥,你要大胆,大胆,大胆,永远的大胆!

  新:(苦笑)大胆,大胆?我要想到这个家呀,觉慧,我不能够随便一个人大胆的

(选自曹禺话剧《家》,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父亲做主给觉新安排婚事,扼杀了觉新的美好前途,改变他人生轨迹,体现了封建家族制度下家长的独断。

B.觉新深受封建伦理纲常特别是“孝”道的熏染,内心虽然痛苦却能顺从父亲安排放弃学业娶妻生子料理家事。

C.文本二中“大哥,我就怕看你做成这么一副受苦受难的耶稣相。”是觉慧对觉新自怨自艾不为自己的幸福争取的嘲讽。

D.觉慧极力为觉新的事谋划。先是直接反问,晓之以理;接着回忆往昔,动之以情;最后给出策略,鼓励出走。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一写觉新“不敢看父亲的眼睛”,这一细节生动地反映了觉新具有反抗意识,却无力反抗。

B.文本一用全知视角叙述故事,时空较文本二跨度大。读者能认识到觉新的悲剧不仅是性格悲剧,更是社会悲剧。

C.“是午后二时的光景,宾客们正在用喜酒,新娘的花轿就快要抬进来了。”这一舞台提示,既交代时间,又渲染了喜庆的氛围,衬托下文觉新内心的烦闷。

D.剧中多次写到“梅花”,这既暗示着觉新正在思念的是钱家表妹梅小姐,也是对他们二人纯洁美好感情的象征。

8.戏剧中的人物语言常常有“言外之意”。也就是“潜台词”,请联系上下文分析文本二中划线语句的潜台词。(共6分,每句各3分)

(1)这就是活着的声音。

(2)我不能够随便一个人大胆的。

9.这两个文本内容相近文体不同,艺术效果也不一样,读书小组要为此写一则文学短评,请从情节安排和人物塑造这两个角度,任选其一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懈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10.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正确的序号写在答题卡上。(3分)

陛下用A臣B计C幸而D时中E臣愿封F留足矣G不敢当H三万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季父,年龄最小的叔父。古时,称弟兄的排行为伯、仲、叔、季。

B.谢,指道歉,与“哙拜谢,起,立而饮之”中的“谢”意思不同。

C.易,指容易,与“以羊易之”中的“易”意思相同。

D.侯,是古代封赐的爵位。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邦遇事冷静,虚心纳谏。当得知项羽要攻打他时,冷静的虚心向张良请教并采纳建议;拉拢并款待项伯,与其结为儿女亲家。

B.刘邦善于应变。面对危情,他一方面推诿责任,掩饰野心;一方面言辞恳切,剖白忠心,甘居下座,取得了项伯的信任。

C.张良足智多谋,以谋臣自居。甲文中他面对故人报信,从容应对;乙文中他劝告汉王拒绝韩信请求,汉王让张良把信印授给齐王。

D.张良处变不惊,为人低调。甲文中他剖析利害,使刘邦醒悟;乙文中他深知秦将市侩贪婪,用计让郦食其带着贵重的礼物利诱秦军的将领。

13.把文中画直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4分)

(2)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懈击之。(4分)

14.乙文中,张良为刘邦击破秦峣下军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水调歌头·泛湘江

张孝祥

濯足夜滩急,晞发北风凉。吴山楚泽行遍,只欠到潇湘。买得扁舟归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沧浪。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

制荷衣,纫兰佩,把琼芳。湘妃起舞一笑,抚瑟奏清商。唤起九歌忠愤,拂拭三闾文字,还与日争光。莫遣儿辈觉,此乐未渠央。

【注】①本词与《念奴娇·过洞庭》写于同年,张孝祥因谗言被罢官,途径湘江时创作此词。②晞发:晒干头发。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词上片包含了时空的变化,既有当下濯足晞发的行为,又有对归程的回顾。

B.虽因谗言被罢官,但词人仍以诙谐之语感慨此行乃天公为我作美,尽显洒脱之意。

C.“唤起”三句中,词人勉励自己要同屈原一样保持忠愤,以使声名与日月同光,词气豪迈。

D.下片将有关湘水的神话传说与《楚辞》中文字巧妙组合,融为一体,情辞深沉。

16.同为表达出尘脱俗的情怀,请简要赏析本词中“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与《念奴娇·过洞庭》“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在抒情方式上的不同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                ”一句传神的表现出孔子含蓄委婉的表态,既以微笑表示对子路的政治抱负的认可,又含而不露地批评了“                ”。

(2)唐朝诗人杜牧曾在《台城曲》中讽刺说:“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                                ”就是用这个典故表达亡国之恨的。

(3)《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泛舟湖上,“                                ”两句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衬托出词人的豪迈气概。

(4)《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生事”的指责,王安石指出新法的理论根据是“                ”,根本目的是“                ”。

(5)《谏太宗十思疏》中“                ”语出《周易·谦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而“                ”则语出《周易·比卦》:“王用三驱。”

 

三、语言文字运用(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为丰富同学们校园生活,学校决定在高一年级组织开展文化艺术节。假如你是学校学生会的负责人,请组织学生会成员积极策划此项活动,并完成其中的两项任务。

任务一:

“非遗”社团拟在校报上刊载一则关于“戏出年画”的介绍文字,但搜集到的部分文段在遣词造句方面有需要斟酌之处,请组织大家讨论并提出你的建议。

伴随清代戏曲文化的繁荣发展,传统年画中随之出现了大量以戏曲剧目为题材的作品,这类年画被称为“戏出年画”。戏出年画会绞尽脑汁表现戏台上的角色形象及剧目情节,它的掌舵者多为戏迷,经常会亲临现场观戏描摹,往往将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搬到画面中。画中人物扮相、功架与舞台上   A   。戏出年画相当于把受时间、空间限制的舞台演出转化为可长久欣赏的平面艺术,寻常百姓将之张贴于家中,睹其形如闻其声,   B   便可时时欣赏戏曲之精妙。

①戏出年画中要数天津杨柳青的戏出画样最为丰富精彩。②流传下来的杨柳青戏出画样多达数百种以上,③涵盖了文戏、武戏等多种戏曲演出形式,④内容都是当时人们耳熟能详的。⑤清末武打戏广泛流行,保留了大量精彩的武戏题材,如脍炙人口的三国戏、隋唐戏、公案戏等,⑥一些经典的画样每年再版重印,             C      。⑦这类武打戏出善于突出角色的功架姿势,抓住不同行当的角色特点加以刻画和表现,⑧深受广大劳动人民所喜爱。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语言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任务二:

文化艺术节汇演定于下周五在学校礼堂举行。预热在即,为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和参与本次活动,校团委老师拟邀请你参与文化艺术节跨媒介宣传推广方案的讨论。

20.与会之前需要提交一份宣传草案,请选用两种媒介,结合示例予以完善。(4分)

文化艺术节跨媒介宣传策划草案

媒介一:校园海报

宣传思路:以排演时的趣图为底本制作主题鲜明海报,张贴于教学楼各个楼层。

媒介二:                                                      

宣传思路:                                                     

媒介三:                                                       

宣传思路: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阅读,有手不释卷者独爱纸本墨香,沉醉于书展、书店、书本的魅力;也有视听兼备者更喜声画共赏,享受着听书、快读、刷屏的自在。

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人均纸质书阅读量有所减少,数字阅读用户规模与人均数字阅读量均有明显上升。白纸黑字进入方寸屏幕,章节句段搭配背景音乐,起承转合变身简短解说,诗文意象融合视听效果……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始以“听众”“观众”的角色来“读书”。

然而,“刷屏”式阅读,在让阅读习惯触手可及、方式灵活多变的同时,也带来了注意力碎片化、内容娱乐化、思维简单化、理解庸俗化等不同程度的问题,屡屡引发争论与担忧。

在信息时代,关于读书内容、读书方式、读什么、怎样读,你有哪些感想?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恒一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中联考 高一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