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以人情来解读中国日常社会,首先意味着这个社会的现实基础是家庭或者亲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家、族、宗及村落所形成的网络社会,聚族而居构成了网络社会中成员的血缘和地缘关系,通常叫做“乡亲们”。当然,有血缘和地缘的关系并不因此互相之间就没有矛盾或者冲突,但因为该网络突出了人情的重要性,从而使得矛盾与冲突发生的方式发生改变,比如不能正面冲突或公然决裂,而是面和心不和,彼此有很多积怨,但不到万不得已,始终维持着表面和谐。“亲情”的意思不适用于宗亲以外的人际关系,所以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人情”就更为适合于表达更多场景中的关系运行。人情,作为中国社会的现实基础,还具有更加一般性的含义,用来表达中国人对世态或者人世间的认知,比如天理人情、风土人情、人情世故等。总之,所谓“人情”是对中国人人性、人格与关系的基本理解。
人情处于地方网络中,也可以合并起来叫做“人情网”,这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这张网的相对稳定性。当然,从实际情况来看,人情网越封闭越好,因为在此网中所发生的人情必须要有回报,虽然这个回报无法预期,但不能没有,而且常常是回报的总是比施与的要多一些。一旦一种交往中的助人行为不是人情的意思,那么我们就必须换做其他概念来表达,比如捐助、施舍或者慈善。所以人情一定要有针对性的回报,谁报答谁,谁欠谁,都很清楚。正因为人情网比较稳定,因此如果一个人情这辈子还不了,也可以下一代来偿还。如果人情网不那么稳定,其中的成员处于社会流动中,也就是说,需要报答的人或者欠人情的人都离开了,那么人情运行也就解体了。当然,作为一种文化观念,在现代社会,人群的确发生了比较大的社会流动。这个时候,我们就得看一看家乡观念或者原有的网络是否还存在。如果是存在的,那么一个人或一个家庭虽然整年都在外面流动,比如打工、上学或移居城市,但他在一些特定的时候还是要回到家乡,比如具有丰富传统文化意蕴的春节对中国人来讲意义就非常重大,这是中国人回家的日子。很多情况下,无论一个人流动到多远的地方,他都会在春节之日回到他的家乡,那里有他的父老乡亲,也有“拜年”活动,人情网中的成员都需要通过此时段的人情往来来稳定其网络。如果一个移居外地者,无论如何都不再回到家乡,那么就等于宣告这里的人情没有了。
(摘编自翟学伟《中国人的人情与面子》)
材料二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伙。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我们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左尊于右,南尊于北,这是血缘的坐标。空间本身是混然的,但是我们却用了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了方向和位置。当我们用“地位”两字来描写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据点时,这个原是指“空间”的名词却有了社会价值的意义。这也告诉我们“地”的关联派生于社会关系。
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村落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多余的,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亲密的血缘关系限制着若干社会活动,最主要的是冲突和竞争;亲属是自己人,从一个根本上长出来的枝条,原则上是应当痛痒相关,有无相通的。而且亲密的共同生活中各人互相依赖的地方是多方面和长期的,因之在授受之间无法一笔一笔的清算往回。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依赖于各分子间都相互地拖欠着未了的人情。在我们社会里看得最清楚,朋友之间抢着回账,意思是要对方欠自己一笔人情,像是投一笔资。欠了别人的人情就得找一个机会加重一些去回个礼,加重一些就在使对方反欠了自己一笔人情。来来往往、维持着人和人之间的互助合作。亲密社群中既无法不互欠人情,也最怕“算账”。“算账”“清算”等于绝交之谓,因为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无需往来了。
社会生活愈发达,人和人之间往来也愈繁重,单靠人情不易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于是“当场算清”的需要也增加了。货币是清算的单位和媒介,有了一定的单位,清算时可以正确;有了这媒介可以保证各人间所得和所欠的信用。“钱上往来”就是这种乐意当场算清的往来,也就是普通包括在“经济”这个范围之内的活动,狭义的说是生意经,或是商业。
从街集贸易发展到店面贸易的过程中,“客边”的地位有了特殊的方便了。寄籍在血缘性地区边缘上的外边人成了商业活动的媒介。村子里的人对他可以讲价钱,可以当场算清,不必讲人情,没有什么不好意思。所以依我所知道的村子里开店面的,除了穷苦的老年人摆个摊子,等于是乞丐性质外,大多是外边来的“新客”。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我们已然能够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并形成血缘坐标。虽然空间本身是混然的,但是我们可以用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出方向和位置。
B. 聚族而居构成了人们的血缘和地缘关系。“乡亲们”这一称呼,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家、族、宗及村落所形成的网络社会。
C. “钱上往来”之后,人和人之间的往来愈加繁重;货币作为往来单位和媒介,可以保证清算的正确性及各人间所得、所欠的信用。
D. “人情网”具有相对稳定性,往往越封闭越好,因为在人情网中发生的人情必须要有回报,虽然无法预判这个回报的具体时间。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成员的社会流动会降低人情网的稳定性,相对而言,在自给自足、人口不需要流动的乡土社会,人情网更加稳定。
B. 中国人人性、人格与关系,基本内核就是“人情”,家族内靠亲情,社会上靠人情,这就保证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C. 在亲密社群中,“算账”和“清算”就相当于绝交。人们只要有不再往来的需要,也就彼此谁也不欠谁的人情了。
D. 我们可以运用诸如捐助、施舍或慈善等等活动,来改变落后的人情交往模式,因为有的人情债,几代人都还不清。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亲不亲,故乡人 B. 远亲不如近邻
C. 贫居闹市无人顾,富深山有远亲 D.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4. 如何理解费孝通先生说的“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请结合材料二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5. 每年到春节的时候,各地都会出现“春节回乡潮”,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香楼主
聂鑫森
在古城湘潭,矮矮胖胖、年届半百的甄仁,称得上儒商。
他在雨湖边的文昌街租赁下一家中等规模的三层店铺,悬一横匾,上书“清香楼”三个隶书大字。一楼是门面,右边专卖名酒,漂亮的陈列柜里摆放着轻易不卖的名酒样品,如贵州茅台酒三十年陈酿、五粮液、杜康等。左边专卖纸、墨、笔、砚、印石、画框、笔洗……二楼、三楼是吃饭喝酒的地方。一楼门面两边的楹柱上,是甄仁撰稿,名书法家书写,名刻手雕刻的一副对联:美酒佳肴舌尖滋味,宣纸端砚腕底风云。
凡是有些文化情结的人,经过清香楼,总会停下来,细看这副对联,书法雅逸、刻工精妙。于是忍不住进店去,或买东西,或饱口福。
清香楼的总经理是甄仁,具体的事由他的夫人操持。甄仁主要奔走于书画界联络感情,尤其对那些名家大腕访之甚勤。凡有头有脸的人来此设宴,他必自始至终地款待,绝不出半点儿差错。
那一次,年近古稀的雷默在这里宴请外地的几位友人,幸亏甄仁在场,要不就会闹得不愉快。
雷默为湘潭书画院退休画家,是全国少有的书画界全才,诗、书、画、印都让人称赞。诗擅长古风,起承转合,气势宽博;书法诸体皆能,尤以隶书得彩;治印师法汉宫印,又多有自悟,一刀既下,神采奕奕;画风狂野,写意花鸟色墨淋漓,画松最让人称道,铁干铜枝,龙鳞粗拙,针叶鲜茂。虽每平方尺万元以上,他却不肯轻易出手。
雷默设宴,只点菜,不要酒,他自带了两瓶贵州茅台酒三十年陈酿。
按礼数,甄仁先在大门外迎客,再引之入雅间,然后亲自沏茶,并记下客人所点的菜名,退下,去厨房细细交代。酒过三巡后,甄仁自备一杯酒,到雅间来敬雷默及客人。雷默很高兴,向客人介绍甄仁:“他与书画界长年交往,亦是名人矣!”甄仁谦和地笑着说:“我只是附名人骥尾,惭愧,惭愧。请雷老和各位先生尽兴,有事只管吩咐。”
不到一个小时,一楼的店堂里传来争吵声。跑堂的小伙子急匆匆告诉甄仁:雷默和客人把酒豪饮一尽,指名要买陈列柜里的两瓶茅台酒三十年陈酿,但甄夫人执意不肯。甄仁心里骂了一声“蠢婆娘”,忙去了店堂,把夫人拨到一边,拿出酒来,说:“雷老,贱内不懂事,请您海涵。这样的好酒,雷老不喝谁喝?我送给您,算是赔罪。”
雷默仰天大笑:“酒不能让你送,酒饭钱用不了我的一尺画哩。你的话让我快意,雅间靠墙立着画案,你很有心啊。快把大册页、色、墨、笔等物摆上去,我和朋友边喝酒边轮流为你作画,算是答谢!”
甄仁常备的大册页本,一折一面等于一张四尺斗方。书画家在酒酣耳热时,或遣兴或应甄仁之请泼墨挥毫。这些作品,为甄仁变了不少现钱回来。
这一次,雷默及友人又画了十张。遗憾的是,雷默没有画松,画的是一篮荔枝,题识是“大利年年”。
甄仁的母亲快满八十了,住在乡下的青松镇。甄仁的父亲过世早,母亲这一生吃过不少苦,现在生活好了,他要隆重地为母亲贺寿。他备了一个大册页本,题签为“百松多寿图”,亲自写了序,概说老母生平及儿孙的感恩之心,然后登门求请本地名画家各画一幅。
夫人问:“怎么不请雷老画松?”
“先让别人画,中间留出连着的两面再请雷老画,他不画就不好意思了。”
在一个春雨潇潇的午后,甄仁先打电话预约,然后打车去了雷默的家。
两人坐在宽大的画室里,喝茶、聊天,甄仁动情地说明来意,再打开册页本,请雷默观赏一幅幅松画。
“还留了两面,想请先生赐画,不知行否?”
“大家都画了,我不画有违常情。早些日子,有个房地产老板,说要为一个领导之母贺寿,愿出十万元购一张松画,我一口回绝了。这两人口碑都不好,我没有兴趣画。”
“雷老,您的画无价,我不能说用钱买画,我是求画,请成全我这份孝心。”
雷默拎起毛笔蘸上墨,画几株南方的马尾松,再画峭峻的石头。松干、松枝、松针,凸出土的松根,多棱多纹的石块,下笔沉稳快捷,浓淡兼施;再以赭色染干染枝,以绿汁涂松针,生意盎然。
甄仁说:“先生画松得南宋李唐之气韵,但他画的是北地之松,而你画南方马尾松,是多年写生所获,透出一个秀字,了不得,了不得!”
雷默说:“你没有说外行话,我很高兴。”
画完了,雷默题识:松谷云根图。癸巳春应邀。
过了些日子,有人告诉雷默,在那位领导干部之母的寿宴大厅里,他看见了那幅《松谷云根图》,画的上边临时夹着一张大红纸条,上写着寿者的姓名和贺寿者房地产老板的姓名。
雷默马上明白了:他在册页上画的画,被甄仁挖截下来,卖给了那个房地产老板。“什么东西!”雷默狠狠地骂一句。
(有删改)
6. 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巧妙使用伏笔照应,开篇写陈列柜里的名酒样品轻易不卖,但后来把酒送给雷默,二者照应,颇为巧妙。
B. 小说人物对话丰富,言谈之中多处使用文言词句,语言质朴,彰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C. 小说运用动作描写展现人物形象,雷默画松时,“拎”“蘸”“画”“染”“涂”等词展现其画艺高超。
D. 小说善于设置悬念,文中“幸亏甄仁在场,要不就会闹得不愉快”成功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7.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甄仁把自己的店铺起名为“清香楼”,有自我标榜高洁、高雅之意,但其言行粗鄙,作者以“清香楼主”称之,有讽刺之意。
B. 甄仁主要负责店铺的对外联络,妻子则负责各种具体事务,两人各司其职,使清香楼生意兴隆,书画界大小名人因此纷纷慕名而来。
C. 小说借雷默之口写房地产老板想要高价购买松画一事,不仅凸显了雷默耿直的性格,也为后文甄仁将《松谷云根图》转卖给房地产老板埋下了伏笔。
D. 小说写雷默宴请友人差点闹得不愉快之后,没有接着叙述此事,却转而介绍雷默的才艺为人,看似闲笔,实际上是为了凸显情节的曲折和结构的缜密。
8. 小说中甄仁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9. 小说结尾出人意料,这样安排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浚入相,荐之朝。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
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①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盗沈师犯南粤,帅师往平之,孝宗称之曰“仁者之勇”,遂有大用意,就除提点刑狱。请于潮、惠二州筑外寨,潮以镇贼之巢,惠以扼贼之路。俄以忧去。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宫僚以得端人相贺。他日读《陆宣公奏议》等书,皆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
王淮为相,一日问曰:“宰相先务者何事?”曰:“人才。”又问:“孰为才?”即疏朱熹、袁枢以下六十人以献,淮次第擢用之。会高宗崩,孝宗欲行三年丧,创议事堂,命皇太子参决庶务。万里上疏力谏,且上太子书,言:“天无二日,民无二王。一履危机,悔之何及?与其悔之而无及,孰若辞之而不居。愿殿下三辞五辞,而必不居也。”太子悚然。
孝宗不悦,曰:“万里以朕为何如主!”由是以直秘阁出知筠州。宁宗嗣位,召赴行在,辞。引年乞休致,进宝文阁待制,致仕。嘉泰三年,诏进宝谟阁直学士,给赐衣带。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②。万里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也。”侂胄恚,改命他人。
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笔落而逝。
万里精于诗,尝著《易传》行于世。光宗尝为书“诚斋”二字,学者称诚斋先生,赐谥文节。
(选自《宋史·杨万里传》,有删改)
【注】①追胥:追租的公差。②掖垣:皇宫的带垣。亦以称中书、门下两省。
10.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笔在答题纸上写下正确字母。
韩侂胄A奸臣B专权C无上D动兵E残民F谋危社稷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门谢客”与“长跪而谢之曰”(《唐雎不辱使命》)两句中的“谢”含义不同。
B. 崩,本义是指山倒塌,古时认为帝王或王后逝世,就好像山倒塌了一样,故常用来指帝王或王后的死。
C. “孝宗不悦”与“俟其欣悦”(《送东阳马生序》)两句中的“悦”含义相同。
D. 谥,即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据其生平行为给予的具有褒扬意义的称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杨万里虚心向学。他多次前往拜谒被贬谪永州的张浚,未果,后写信极力请求才拜见成功;他终身谨记张浚的教诲,把自己书斋取名为“诚斋”。
B. 杨万里治理有方。管理奉新县时,他不让官吏下乡催讨赋税,只把欠税名单张贴在集市中,让老百姓自觉缴纳,不扰民就追回税款,使社会安定。
C. 杨万里慧眼识才。担任东宫侍读时,他认为选拔人才最为重要,他所举荐的朱熹、袁枢等六十人,先后被提拔任用,因此得到太子深深的敬重。
D. 杨万里能文能武。他进士出身,精于诗歌,曾著有《易传》流行于世;他亲自率兵讨伐进犯的盗贼,并且为潮、惠两州制定不同的防御贼人之法。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
(2)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侍读。宫僚以得端人相贺。
14. 在对待权臣韩侂胄的事情上,选文写了杨万里的哪些事情?这些事情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5. 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 )
A. 首句中诗人写“灯寒”,其实是表达内心的凄凉愁苦。
B. 第三句中的“故乡”指故乡的家人,“千里”指千里之外的自己。
C. 末句通过写故乡的亲人朋友又大一岁,抒发了自己无法陪伴家人的愧疚之情。
D. 这首诗写得曲折,凄凉,道出了天涯孤客共有的羁旅愁思。
16. 首句作者怎样用 “寒”“独” 两字,营造出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
(三)情景默写(本题共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写作者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过渡诗句是“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两句写鸡狗的叫声,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衬托出一个和谐,安宁的意境。
(3)《短歌行》中引用典故,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人才的句子“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劳动创造美好未来”这句 ① 的公益广告语曾深深地印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脑海中,并在 ② 中引导很多人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焕发抖擞的劳动精神面貌。但近年来劳动教育的缺失,让一些青少年劳动价值观念扭曲,劳动技能欠缺。特别是少数在家人的溺爱下成长起来的小孩,只希望过安逸舒适的生活,不愿意劳动。因此,加强劳动教育迫在眉睫。
加强劳动教育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也是一个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过程,不可能 ③ 。就学校教育来说,要将劳动教育列入必修课,考虑不同学校之间的差异,分年龄段编制详细的劳动教育大纲,设计不同的教材体系,制定不同的考核办法。就家庭教育来说,家长要为孩子创造劳动机会,教孩子把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切忌不要事事包办。就社会教育来说,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大正面典型宣传和负面典型鞭策力度,让劳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攻,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 请用简要的语言分析“劳动创造美好未来”这一公益广告的成功之处,并另拟一条以“劳动”为内容、使用对偶修辞手法的公益广告语。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村落作为乡土生活的基本社区,以血缘为纽带,以地域为限制,构成了社群关系和地缘关系上的相对疏离和隔膜。
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概略而真切地描绘了村落的狭小和疏离。 这是他所栖居的园田居村落的规模和格局。 这是描绘园田居与其他村落之间相互疏隔的境况。这样的境况,令人想到春秋时代老子所描绘的“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状态。重情守义的村民在由疏离与隔膜构成的空间和心理的双重屏障所创设的相互认同和相互信任的环境里过着纯朴而现实的生活。
在村落中或村落间的交往,是熟悉者之间的自然往来。一方面,自然的繁茂与乡亲间的殷勤是相互映衬的;另一方面,乡亲间的交往,是非功利的、无目的的,是乡亲情义需要的自然交往。费孝通说相对于城市或工业化社会的“机械的团结”,乡村情感是一种“有机的团结”。“机械的团结”是以功利为目的的、社会契约或法制化的组织。乡村的“有机团结”,是素朴单纯的,也是亲切自然的。
这样的会饮欢悦,简朴之至,然而,正是在这极致的简朴中,人之为人的生之情愫得到了滋养和张扬。
2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诗句,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①“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②“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③“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④“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A. ④②③① B. ④①②③ C. ②④③① D. ②④①③
22. 下列句子中的“自然”与文中加点的“自然”,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
B. 大家都被这个小动物萌化了,深切地感受到人与自然的神奇力量。
C. 这个公园里的花草都是自然繁衍的,没有人刻意去设计和布置。
D. 他的演技非常好,演得很自然,身上那股亲民的气质很到位。
23. 请把文中画波浪线的长句改写成三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4.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教过两代人的山村小学教师,救死扶伤护佑生命的医生,精心擦拭每一块玻璃的保洁阿姨,春耕秋收辛勤劳作的农民,……生活中,有很多平凡的劳动者值得我们关注,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不少事也可能触动我们的心灵。
请选一个你熟悉的劳动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运用恰当的细节描写,题目自拟。
本资料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一中南校区2025-2026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卷+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四川省眉山市眉山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卷+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6届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高三上学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陕西省西安市铁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天津市南开区天津大学附中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江西省创智协作体2025-2026学年高三9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试卷+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江西省宜春市一中2025-2026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江苏省南京市秦淮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阶段性质量调研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江苏省宿迁市泗阳桃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北省石家庄市一中2025-2026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