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历史事实是否需要判断?答案是肯定的。“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对历史事实做出判断,是人们运用历史知识服务于人生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基础。
由于发论者生活在不同时代,他们对内容相同或相近的历史事实做出判断时,会自然而然地站在不同的立场、表明不同的观点。《左传·桓公六年》有“齐大非耦”的记载。齐国曾想把文姜嫁给郑国太子忽,而太子忽引《诗·大雅》中的警句“自求多福”,强调与其依靠大国的辅助,不如求诸己,故以“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为由辞谢。对此,《左传》作者给予的评论是“善为自谋”,表达了对郑太子独洁其身而谋不及国的批评之意,为后人取鉴于史提供启示。随着历史形势的发展、变化,“齐大非耦”在南朝大史学家沈约那里成为严格区分士庶阶层的思想武器,他曾以此激烈抨击士族王源将女儿嫁入寒门之举。后来,“齐大非耦”又发展成为中国古人婚姻观念的重要原则,“郑忽辞婚”则演变成歌颂大丈夫志在自立的历史素材。可见,对于历史事实的见解、评论和运用,是随着评论者所处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
史学是人们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史家则是史学的主体。总体上看,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是史家议论的两个基本维度。
事实判断是史学家针对史实本身所进行的总结和评价,并用以指导时人和后人的社会实践。以有关皇朝得人、用人的评价为例,《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在论及汉顺帝、桓帝二朝形势时,指出由于统治者未能任用贤能,“在朝者以正议婴戮,谢事者以党锢致灾”,导致东汉在这一时期由盛转衰。据此,范晔对东汉的历史走向提出了一种假设,即倘使顺帝、桓帝能够任用贤能,则可延续盛世。史学家运用历史知识对既成事实做出假设,是史学服务于社会的一条重要路径。当然,史家议论是否能够与历史发展规律相符,这还要取决于史家本身见识的高下。
价值层面的判断,则是不仅要就事论事,还要把人物史事的善恶、是非揭示出来,也就是给人物史事定性,这种判断受史家意旨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班彪评论司马迁《史记》“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这是中国史学上较早对史书中的史家议论做出的直接评价。班固所撰《汉书·司马迁传》,亦持此说。对此,范晔这样看待:“彪、固讥迁,然其论议,则轻仁义、贱守节愈矣。”从思想上看,班氏父子批评司马迁“轻仁义”“贱守节”,范晔则批评班氏父子“轻仁义”“贱守节”愈甚。范晔之所以与班氏父子表现出对于“仁义”“守节”的不同标准,是具有切实社会历史根据的。一方面,他的历史研究和撰述的对象——东汉时期——有重名节的社会风气,另一方面,他所生活的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个人对传统儒家道德规范正不断进行着突破和修正。
从中国古代史学的求真精神和信史原则来看,史家议论当以事实判断为先。洪迈言“作议论文字,须考引事实无差忒,乃可传信后世”,正是此义。
(朱露川《史书叙事与史家议论的辩证关系》)
材料二:
“秉笔直书”“实录毋曲”是古人著史作典的起码原则和治学品德,其实说起容易做起难。有人为沽名钓誉,为利禄奔波而不惜臆改讹误、伪造史实,从而贻累古人,延误后学。
东汉班固为了入仕当官,在撰写《汉书》时,对刘汉政权隐讳真实,肆意溢美。南朝沈约为了跻足政坛,撰《宋书》时,大肆颂扬豪门士族,达官显贵,对被皇帝随意诛戮的文武大臣,均隐去真实死因。史书的失真,带来一系列荒谬。这种荒谬常常作为改头换面的“正史”“国传”又汇编于新的历史著述中,如此循环往复,欺骗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也有对历史文献表示怀疑者。最早以证实精神审度历史文献的史学家是司马迁。他撰述《史记》“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反对“誉者或过其实,毁者或损其真”。他整理考订原始文献与亲身调查访问史实,具有追根溯源的开拓意义。对于一时难以理清的问题,采取了“疑则传疑”的审慎态度。
(葛存雍《史书的局限与史家的史识》)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研究表现出生机勃勃的活力,以丰富的题材和多向度的视角,刷新了史学的风貌,使史书从干燥无味的说教,变为生动具体的叙事。史学开始走向大众,史学著作从少数人阅读变为大众读物。
但值得注意的是,史书的信誉在下降,戏说历史的各类书籍、讲坛受到欢迎。近年来在市场上走俏的如《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一个都不正经》等,几乎都是非历史专业者所写。史学的作者从史官、专业学者,到非专业的作家,体现了述史主体的大变化。
一般说来,传统专业史家说什么都要有证有据,讲究的是历史真实性和启示性。如今则不然,这些业余作者讲史时有自说自话的,有戏说臆说的,有的竟宣称自己在“玩历史”。更值得注意的是,许多读者似乎并不在乎什么史实不史实,只要读来解闷、解气就是好的。
史学本是一门纪实的学科,容不得掺假和戏说,古代一些史家为秉笔直书,牺牲性命的大有人在。如今,戏说、娱乐渗入到史学,可算是“娱乐至死”了,但死的不是娱乐,而是史学的严肃性和真实性。这是专业史家无可奈何的现象。期盼求真将再度成为人们读史解惑的追求。
(北京日报《史书的信誉不能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不同时代的发论者对相同或相近历史事实的判断会因立场、观点不同而不同,如 “齐大非耦” 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解读与运用。
B. 事实判断是针对史实本身进行总结评价以指导社会实践,范晔对东汉顺帝、桓帝未用贤能导致由盛转衰的评论就属于此类。
C. 价值判断不仅要就事论事,还需定性人物史事的善恶是非,受史家意旨影响,如班氏父子与范晔对司马迁的评价就截然不同。
D. 史学是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古代史家以秉笔直书、实录毋曲为原则,而当下一些非专业作者却戏说臆说历史,令人担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史家议论若想符合历史发展规律,需有较高见识,范晔对东汉历史走向的假设,其合理性取决于他自身见识的高低。
B. 范晔与班氏父子对 “仁义”“守节” 标准不同,源于他所处时代社会风气及对传统儒家道德规范的突破修正等历史背景。
C. 司马迁整理考订原始文献、调查访问史实,对存疑问题持审慎态度,这种证实精神对后世史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
D. 当下史学著作作者群体发生变化,一些非专业作者的戏说臆说及读者对史实的不在乎,导致史学严肃性和真实性丧失。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A.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历史事实的判断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B.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同史家对同一历史事件的看法可能不同。
C.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研究历史要注重实地考察,不能仅依赖文献。
D.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对待史书不能盲目相信,要有怀疑和批判的精神。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4 分)
5.请结合材料,分析如何才能提高史书的信誉。(4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材料一:
怀石投江
曹尧德
这一夜,对屈原来说是多么短暂,时光的流逝如闪电,似流星,若瞬目,不觉东方已经泛白,雄鸡已经啼鸣。
白马声声嘶鸣,并不断地用前蹄刨那栏厩,发出一阵阵单调而枯燥的“嘣嘣”声。这声音提醒了屈原,该给白马添些草料了。然而当屈原来到马厩一看,槽里的草料满满的,昨夜所喂之草料竟然一点未少。这情景使屈原大吃一惊,他认为白马突然患了什么重病,才一夜不饮不食。屈原并未掌灯,借着从木窗棂透进来的微弱晨曦,依稀可见那白马扇着两耳,喷着响鼻,双目半睁半闭,焦躁不安地拽着缰绳走来走去。屈原又在草中多撒了些麸皮,加少许水,用料杈搅拌均匀,亲切地拍着白马的脑袋说:“吃吧,我的老伙计,吃饱了好有力气赶路……”白马摇摇头,嗅也不嗅、闻也不闻,伸出长舌舔着主人的手背,两眼挂着混浊的泪水……
回到房中,屈原满脸泪痕地坐在窗前,整理着他那一大堆写满了诗文的简牍。响动将小媭从梦中惊醒,她迷迷糊糊地问道:“爹,天亮了吗?”
屈原信口答道:“早着呢,尚可睡一大觉。”
小媭低声催促道:“爹,您好几夜不曾合眼了,还是上床睡一会儿吧。”
“这就睡,这就睡。”屈原这样应着,重返马厩,深情地望一眼那耳断头低的白马,然后到角落的乱草堆里取出那对硕大的石锁,这是他请石匠毛老爹专门加工的,一个足有三十余斤重,已经在这里掩藏了多日。他将石锁装进了被套里,一头一个,不偏不倚,放在马的鞍背上。一切准备停当,屈原返回堂屋,走到小媭床前。其时小媭睡得正香,她身体微胖,肌肉松弛,脸皮浮肿,嘴角挂着浅浅的微笑,大约正在做着什么美梦。见了女儿的这一美滋滋的睡态,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把抓般地涌出,滚落。
此时,天光已经大亮,太阳快要出山了。屈原先吹熄了屋内的灯盏,然后走到外间舀一盆清水再次洗脸,为的是洗净满面泪痕,不让女儿生疑。盥洗之后,他又在正间静静地站了一会,想想还有些什么未尽之事或处理得不甚周到之处,然后返回西间,踱至女儿床前轻声唤道:“儿呀,快快起来,今天是端午节,华夏大地处处皆祭图腾,爹应友人之邀,欲到遥远的地方去主祭。你给我缝的那件长袍置于何处?快些拿来我穿。”
小媭闻听爹爹喊她,一个骨碌爬了起来,翻身下床。她知道爹爹要穿着自己亲手缝的袍子过节,还要出远门去做客,主祭,甭提心里有多高兴啦,急忙打开木箱,将折叠得规规整整的长袍,双手捧着交给父亲。
屈原接过长袍,抖开,穿好,又把切云高冠端端正正地戴在头上,然后将那柄陆离长剑挂在腰间,似欲出征的将军。
屈原打马跑了一段路程,然后缓缰而前,沿着汨罗江堤向西南方向走去。一路之上,百姓们看到屈原憔悴的面容,枯槁的形体,没有一个不感到痛心的,大家不断地和他打着招呼,询长问短,但今日屈原的话却特别少,很令众人吃惊纳闷儿。
一位渔翁手拿渔网,站在江边问道:“大夫,近日身体可好?您可千万莫太伤心了啊!”屈原点了点头。
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剜野菜,见了屈原,硬是要拉他进屋去歇一歇,屈原摇了摇手。正在这时,曾经将屈原安置到桃花园去避暑养病的那位老渔父从湘江打鱼归来,见了屈原连忙迎上前去,心急火燎地说道:“听说秦军要过扬子江了,我们可往哪儿逃啊!……”
屈原望着老渔父满脸忧伤的表情,嘴唇动了几动,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他咬了咬牙,猛然把缰绳一勒,在马屁股上狠狠地抽了一鞭,那马腾起四蹄,一眨眼就跑出了很远,很远……屈原骑着马走了一阵,翻身下马,攀上悬崖的顶峰,面对巨谷深渊而立,上顶天,下柱地,岿然崛耸,似巨峰,若山崖,类石雕。
屈原踱至崖边,面向西北,仿佛见到秦兵已渡过扬子江,长驱直入,往南方奔来,遍地烽火,四处狼烟,尸骨狼藉,血迹斑斑;洞庭湖上浊浪排空,玉笥山头乌云滚滚,脚下则是山摇地动,泥沙软绵;举首环顾,天是昏濛濛的,地是黑沉沉的……
屈原依然是面向西北——那是郢都的方向,也是秭归与乐平里的方向,他伫立许久,然后行三拜九叩之大礼,这一切,他做得是那么从容不迫,那么恬然自如。
拜过之后,屈原用尽平生之力将被套从马背上掀了下来,从中取出石锁和麻绳,用麻绳系紧了石锁,一头又系紧了自己的一只腿,然后抱起那对硕大而沉重的石锁,纵身跃入深渊。这是何等惊心动魄的一跃啊!就在这纵身一跃的刹那间,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转瞬即逝,炸雷落地,只震得山崩地裂,峰峦坍塌。正当这风暴雨狂之际,一颗明星划破铅灰色的苍穹,流向西北——她陨落了!
(节选自《屈原传》,有删改)
材料二: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 ·屈原列传》,有删改)
6.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屈原准备投江时,白马反常地一夜不饮不食,舔着主人的手背还挂着泪水,这一细节暗示了屈原的悲剧结局,也体现了动物对主人情感的感知。
B. 屈原在投江前,整理简牍、唤醒女儿、穿上女儿缝的长袍等行为,看似平常,实则是他在与尘世做最后的告别,平静中蕴含着深沉的悲痛。
C. 屈原面对百姓的问候,话语特别少,是因为他内心痛苦至极,对国家的命运感到绝望,无法向百姓倾诉,并非他对百姓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D. 屈原投江时,电闪雷鸣、山崩地裂,一颗明星陨落,这些自然现象的描写渲染了悲壮的氛围,象征着屈原的离去是天地间的巨大损失。
7.下列对两则材料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以时间为序,详细叙述了屈原从准备投江到最终投江的过程,情节完整,脉络清晰,使读者能真切感受到屈原内心的挣扎与坚定。
B. 材料一运用了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刻画屈原形象,如 “行三拜九叩之大礼,这一切,他做得是那么从容不迫,那么恬然自如” 属于动作描写,体现了屈原的庄重。
C. 材料二通过屈原与渔父的对话,采用对比手法,突出了屈原坚守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形象,同时也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D. 两则材料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叙述故事,材料一虽有较多细节描写,但语言质朴;材料二语言简洁,寥寥数语便将屈原的形象和事件交代清楚。
8.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屈原投江的原因。
9.材料一在叙述屈原投江的故事时,多处运用了细节描写,请找出一处并分析其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徘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然时诸伶,独敬新磨尤善俳,其语最著,而不闻其佗过恶。其败政乱国者,有景进、史彦琼、郭门高三人为最。
郭门高者,名从谦,门高其优名也。虽以优进,而尝有军功,故以为从马直指挥使。从马直,盖亲军也。从谦以姓郭,拜崇韬为叔父,而皇弟存义又以从谦为养子。崇韬死,存义见囚,从谦置酒军中,愤然流涕,称此二人之冤。是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宿卫禁中,夜谋乱,事觉被诛。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义、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从谦恐,退而激其军士曰:“罄尔之赀,食肉而饮酒,无为后日计也。”军士问其故,从谦因曰:“上以王温故,俟破邺,尽坑尔曹。”军士信之,皆欲为乱。 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余人 居数日,庄宗复东幸汜水,谋扼关以为拒。四月丁亥朔,朝群臣于中兴殿,宰相对三刻罢。从驾黄甲马军阵于宣仁门、步军阵于五凤门以俟。庄宗入食内殿,从谦自营中露刃注矢,驰攻兴教门,与黄甲军相射。庄宗闻乱,率诸王卫士击乱兵出门。乱兵纵火焚门,缘城而入,庄宗击杀数十百人。乱兵从楼上射帝,帝伤重,踣于绛霄殿廊下,自皇后、诸王左右皆奔走。至午时,帝崩,五坊人善友,聚乐器而焚之。嗣源入洛,得其骨,葬新安之雍陵。以从谦为景州刺史,已而杀之。
《传》曰:“君以此始,必以此终。”庄宗好伶,而弑于门高,焚以乐器。可不信哉!可不戒哉!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李嗣源兵反A向京师B庄宗东幸汴州C而嗣源先入D庄宗至万胜E不得进而还F军士离散G尚有二万余人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知音” 与《列子・汤问》中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所表达的 “知音” 含义不同。
B. “用事” 与《张衡传》中 “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的 “视事” 意思相近。
C. “朔” 指农历每月初一,与《逍遥游》中 “朝菌不知晦朔” 的 “朔” 含义一致。
D. “崩” 在古代指帝王之死,《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庄宗喜好俳优,精通音乐,能自己谱曲,还取艺名 “李天下”,常与伶人在宫廷中嬉戏,伶人因此掌权,最终导致国家灭亡。
B. 郭从谦虽因伶人身份得宠,但也有军功,担任从马直指挥使。他因崇韬和存义之冤而心怀不满,在军中煽动士兵,为叛乱埋下伏笔。
C. 庄宗在面对军士可能叛乱的危机时,缺乏敏锐的洞察力和有效的应对措施,最终在兴教门之乱中被乱兵射死,落得悲惨下场。
D. 作者以庄宗因伶人而亡国的事例,得出 “君以此始,必以此终” 的结论,强调了君主行事开端与结局的紧密联系,发人深省。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从谦以姓郭,拜崇韬为叔父,而皇弟存义又以从谦为养子。
(2)从谦自营中露刃注矢,驰攻兴教门,与黄甲军相射。
14.结合文本,概括庄宗 “身死国灭” 的原因有哪些?(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卜算子·秋晚集杜句吊贾傅①
杨冠卿②
苍生喘未苏,贾笔论孤愤。文采风流今尚存,毫发无遗恨。
凄恻近长沙,地僻秋将尽。长使英雄泪满襟③,天意高难问。
【注】①贾傅:贾谊,曾被贬长沙,不得志而郁郁而终。②杨冠卿:南宋进士,为九江戎司掾,又知广州,以事罢免。③“长使英雄泪满襟”出自杜甫的《蜀相》,原句表达了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感伤。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苍生喘未苏” 化用杜甫诗句,生动描绘出百姓在困苦中挣扎的艰难处境,为全词奠定了沉郁的情感基调。
B. “贾笔论孤愤” 高度赞扬了贾谊以笔为剑,抒发心中孤愤的勇气,其文章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展现出非凡的洞察力。
C. “文采风流今尚存” 既肯定了贾谊卓越的文学才华至今仍为人传颂,又暗示当下文人应传承其精神,有所作为。
D. “凄恻近长沙,地僻秋将尽” 描绘出贾谊被贬之地长沙的偏僻荒凉,深秋时节的萧索更添凄清之感,情景交融。
16.本词多处化用杜甫诗句,请结合相关诗句分析其作用。(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学校举办 “诗词中的自然奇观” 展览,其中展示日出景象的板块,引用了《登泰山记》中描写太阳将出时,天边云彩呈现出奇异色彩变化的句子 “ , ”,以体现日出前天空的奇幻之美。
(2)某班级组织关于 “诚信与忠诚” 的主题讨论,同学们谈到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真诚待人却遭人怀疑,忠心耿耿却被人诽谤,这正如《屈原列传》中描述屈原的遭遇:“ , 。”
(3)《过秦论》铺陈历史,水到渠成得出“________”的结论;《五代史伶官传序》通过反问句“________”来提出论题,纵说盛衰之理。
三、课内知识(20分)
例: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A.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B.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C. 非銛于钩戟长铩也
D. 铸以为金人十二
A. 见犯乃死,重负国 B. 非汉所望也
C.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D.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20.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A.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B. 何以汝为见
C. 见犯乃死,重负国 D.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A.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B. 才能不及中人
C. 自以为关中之固 D. 以致天下之士
A. 王使屈平为令 为:动词,这里有“起草”或“制定”之意
B. 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为:动词,担任
C. 为天下笑 为:介词,被
D. 而自令见放为 为:介词,为了
23.对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天下云集响应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却匈奴七百余里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 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⑥序八州而朝同列 ⑦囊括四海 ⑧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A. ①②③/④⑧/⑤⑥⑦ B. ①⑦/②⑥⑧/③④/⑤
C. 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D. ①⑦/②③⑥/④⑧/⑤
24.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烽火是古代边防军事通信的手段,通常于台上放置干柴,遇有敌情燃火以报警。
B. 洗马,一作“先马”,官名,秦汉时始置,属于太子官属,即太子的侍从官。
C. 配飨,即陪祭,指古代帝王为了嘉奖功臣,特允许功臣进入太庙参与祭祀大典。
D. 秋闱,对科举制度中乡试的叫法。每三年在京城和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因于秋季举行,故有此称。
25.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居父母丧,指古人在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长辈去世后,子女按礼守丧三年,任官者须离职守丧。
B. 皇天,指天、苍天,旧时常与“后土”并用,合称天地。“皇天不负有心人”中的“皇天”即是此意。
C. 县男,爵名,“正五品曰县子,从五品曰县男”,唐代开始设置,明代废止。
D. 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是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的地方,为宋朝四大书院之一。复兴于明代。
26.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巡抚,官职名。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得名。
B. 团练副使,在宋代是地方文职,主管文化团体活动。苏轼被贬黄州时曾担任此职。
C. 朝觐,谓臣子朝见君主,也指附属国向中央政权朝贡和拜谒,以表示对帝王的尊拜和臣服。
D. 廷尉,古代官名,秦时设置,为“九卿”之一。秦汉至北齐时,是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掌管天下刑狱。
27.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世券,又称铁券,形制如瓦。明代赐予功臣,是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
B. 履至尊,“至尊”指最尊贵的位置,特指帝位,“履至尊”即登帝位。
C. 班列,指朝议时官吏的行列位次,依资历、声望在位置上有前后、左右的区别。
D. 兄弟参商,指的是兄弟不和睦。参星与商星属于古代星象中的二十八宿,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古人以此比喻彼此对立、不和睦。
四、写作(60分)
2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庄子云:“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热衷于追逐那些具有明显实用价值的事物,如实用的技能、能带来直接利益的知识等。然而,看似 “无用” 之事,如阅读诗歌、仰望星空、培养兴趣爱好等,却常常被我们忽视。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对“用”和“无用”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试题word版及答案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2025届四川省眉山市校际联考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内江市高中2025届第三次模拟考试题 语 文(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邵东四中2025年高二下学期4月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南省青桐鸣大联考2024-2025学年(下)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陕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5届安徽省A10联盟高三下学期4月质检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山东省名校2024-2025学年高三4月校际联合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北省衡水金卷2024-2025学年高三4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