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分享:杨老师 2025-04-22 下载支付: 5 立即下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早于西方一千多年形成了自己的色彩体系,色彩观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具有深远意义。弘扬色彩文化,丰富色彩的表现语言,有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传统色彩观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五色体系”。

五色体系形成于两千年前的西周。《尚书》较早有关于五色文字的记载:采者,青、黄、赤、白、黑也;言施于缯帛也。由此可知,所谓五色,即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五色中的青、黄、赤即现代色彩理论中的蓝、黄、红三原色;在有色物质中,白与黑是通过其它任何颜色混合后难以得到的颜色,白与黑应归属为无彩色系的原色。西周时又提出正色间色的色彩概念,正色即原色,间色是正色混合的结果。所谓正色论五原色论,亦即赤、黄、青、黑、白五原色构成的五色体系。统治者视五色为尊贵和权威的象征,用五色规范章服等级制度,服务于社会礼制,对社会秩序进行了色彩美学装饰性的统一,形成独特的惟五色独尊的色彩文化,在世界色彩学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反映。

五色体系确立,红色被列为正色之首。周代章服中,以朱红服饰为尊贵。几千年来,中国人延续了祖先尚红的喜好,红色被视为吉祥、喜庆、革命的代名词,办喜事、过年节、庆丰收等都离不开红色。

五色体系成为统治阶级的行为规范,紫色不入五色之列,却是间色中地位最高的。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以紫色为章服,大胆穿紫袍上朝,公然挑战五色礼制,以此显示齐国的实力,色彩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孔子是五色体系的忠实捍卫者,他从的规范出发,为最终实现的目的,反对以紫夺朱。紫朱之争成为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事件,色彩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可见一斑。汉唐之后紫色被视为代表天帝居所紫微星的色彩,天子所居之地皇宫则对应称为紫宫,明清皇宫称紫禁城由此而来。天、地、人的天、地、人的色彩象征从汉唐始一直影响后世。

战国末期阴阳家邹衍集先秦五行之大成,将阴阳与五行结合形成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说将五行与自然界中的五方、五音、五德、五官等事物相配属,色彩自然也被对应配属于其中。

在秦朝,黑色是最尊贵的颜色或说是皇家专用的颜色。但凡有重大的祭祀活动,皇帝都要穿黑色的服装。宋以后,黄色象征帝王之位,成为皇室的专用色彩,是皇权的象征色彩,不可僭越。

(改编自陈向鸿《中国传统色彩美学观念探源》)

材料二:

中国色彩观尤其是五色体系理论的形成及发展,不仅促使了艺术风格的形成,也广泛影响着当时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宗教、礼仪诸多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东方色彩文化体系。几千年来,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一直贯穿于中国传统色彩美学之中。在民族色彩文明史上,两家色彩观记录着中华民族审美精神的发展过程。

儒家色彩观的一大特色是从的规范出发,最终实现的目的,极力维护周朝时期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儒家把五色定为正色,把其他色定为间色,并赋予尊卑、贵贱等级的象征意义,分别代表君、臣、民上下等级关系,色彩装饰不可混淆,更不可颠倒。除了用色彩来规范这一特点之外,儒家色彩观亦推崇其斑斓绚烂的纯粹美。两千年来,儒家色彩观对社会的影响不言而喻,山水画固然不能例外。古人寄情山水,期望在自然之中培养完美的人格。山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人们在江河、亭台、楼宇之中游玩、捕鱼、闲谈,展现出来的是一片平和的静态之美。

孔子极力提倡中庸哲学,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儒家中庸观念在色彩上体现为文质彬彬的适度的色彩装饰,体现了配合适宜的审美价值标准。儒家色彩观的另一主要特色是比德,即用色彩暗示人的品德,这一象征性手法在后世中国色彩艺术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中国戏剧脸谱色彩,以不同色彩代表不同寓意,暗示剧中人物性格和品德,形成特有的用色程式,如红色表示忠勇,黄色表示刚猛,黑色表示刚直不阿,白色表示奸诈阴险,等等。儒家色彩观把色彩美与”“”“融为一体,在当时是先进的理念,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道家以黑色为道的象征色彩,认为黑色高居于其他一切色彩之上。道家对黑色的选择本质上是从道家的自然天道观出发的,是法自然的色彩观。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即黑,是幽冥之色。天色为玄,因为在道家思想中具有产生万物的功能,显然玄(黑)色也自当有派生一切色彩并高于一切色彩的功能,所以道家的建筑以及服饰多用黑色。道家对黑色的审美态度直接影响到中国绘画的色彩美学思想,并奠定了黑色在中国绘画中的造型地位。

《道德经》中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色令人眼花缭乱,而趋于无彩色——黑白、玄素、水墨……中国文人画家大都政治失意,逃避社会现实,有的学道参禅,避居山林,超然物外,对黑色更为崇拜,主张黑分五色(即焦、浓、灰、淡、清)……不施丹青,光彩照人,运用墨色之变化,在浓淡间实现超然的艺术境界,追求以墨造型,达到黑墨虚白的艺术境界。唐代画家、绘画理论家张彦远最先确认墨的正统地位——运墨而五色具,五颜六色无需色料敷染,仅用水墨便可传神写意,因而中国水墨山水画整体呈现深邃却也荒寒淡远之境。中国水墨山水画色彩是哲学色彩观,在宇宙论的深处,飘然出尘、静默如禅、空灵如水的中国画色彩开辟了中国文人画家的心灵世界。

(改编自王志惠《论美轮美奂的中国传统色彩美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五色体系”形成于西周时期,比西方早了一千多年,具有独特性,隶属于中国传统色彩美学,贯穿于民族色彩文明史。

B.关于“五色”的文字较早记录在《尚书》中,虽然表达颜色的词语与今天有所不同,但与现代色彩理论中的原色相对应。

C.儒家色彩观的形成,与孔子主张由“礼”达“仁”,极力维护周朝典章制度有关,也与孔子提倡中庸哲学思想密切相关。

D.中国水墨山水画的色彩呈现,是画家心灵世界、运用墨色技巧、确立墨正统地位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儒家将五原色定为“正色”,将其他色定为“间色”,说明儒家既主张色彩有尊卑,使用有等级,又追求色彩混合形成的斑斓绚烂。

B.阴阳五行说将五行与自然界中的五方、五音、五德、五官等事物相配属,五色(黄、红、紫、白、黑)自然也被对应配属于其中。

C.秦朝黑色最尊贵,为皇家专用,汉唐以后紫色变得尊贵,皇宫被称为紫宫,宋以后黄色象征皇权,这些色彩象征一直持续到明清。

D.黑分五色(即焦、浓、灰、淡、清)……不施丹青,光彩照人,体现了仅用水墨传神写意,臻于以墨造型、黑墨虚白的艺术境界。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比德”色彩观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按中国戏剧脸谱颜色传统,赵高、严嵩扮演者宜用白脸,如来佛、二郎神宜用金脸。

B.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以石灰之洁白比喻自己之节操。

C.中国文人画作者大都偏爱黑色,意在用黑色表达自己不同流合污、刚正不阿的品格。

D.《醒世姻缘传》善用服饰色彩表现人物,如嫡母刚去世的素姐着一身艳服外出烧香,其忤逆反叛昭然若揭。

4.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道家色彩观及其原因。(4分)

5.阅读下面文字,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简要分析曹雪芹的色彩观。(4分)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写宝玉衣着,宝玉只穿着大红棉纱小袄子,下面绿绫弹墨袷裤,散着裤脚,倚着一个各色玫瑰芍药花瓣装的玉色夹纱新枕头,第五十一回写袭人回家探母病,身上穿着桃红百子刻丝银鼠袄子,葱绿盘金彩绣绵裙,外面穿着青缎灰鼠褂

怡红院题词怡红快绿,建造之初为蕉棠两植;潇湘馆以绿色为主色,后来贾母参观大观园时为其换上了银红色的窗纱。

《红楼梦》诗句:绿裁歌扇迷芳草,红衬湘裙舞落梅……

贾宝玉丫鬟名字:红玉、碧痕、茜雪……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断路

武俊岭

太阳淡黄淡黄的像个煎饼,悬在高高的青天上让我够不着。

一家五口人,一天没吃饭了。

小三,现在啥时辰了?

我费了点劲站起来,走到院门外,看见良雨家的屋顶上冒出了粗粗的炊烟。

我回到屋里,说,良雨家生火做饭呢。

爹爹说,良雨这保长,没有白当。

保长,是啥官呢?

日本人的狗!爹爹恨恨地说。爹爹又说,走,小三,咱爷俩撞一个饭门去。

爹爹右手摸起一根棍子,拉着,哆嗦着往前慢走。

村子里不见人影。(1)一条狗贴着墙根走到大街上,没有了往日的活跃。一只母鸡,在一个柴垛根上双爪乱刨一通,却没有发现能让它的头低下去的一粒粮食。

出村,往北走,就是辛庄了。我知道,那个村子里有他的一个姨表弟,叫辛希才。

(2)啪——一声枪响,从东边二里外的鬼子炮楼里传出。我身子一缩,爹爹用左手拉着我,说,别怕,离我们远着呢。

土路两边的榆树、槐树,叶子都被吃光了。

爹爹看着绿油油的麦子,轻轻地说,今年的麦子比去年的长得好。

长得好有啥用,长得好日本鬼子抢得更欢。

爹爹听了,生气地说,也是,去年一亩地打了25斤,鬼子收走了22斤。存心不让咱们活啊!

辛庄大街上的景象,与我们村一样:一条狗在墙根慢走,一只母鸡在柴垛根上刨食。

晌午了,爹爹在一家大门朝东的大门前停下,伸出左手,晃动门鼻。

门,不情愿地打开一条缝。一个比我个头高点的小女孩探出头来,皱着眉头打量我们。

小霞,你不认识我了?我是你良士大爷。

门,不情愿地打开一条缝。

从大门到堂屋门口,最多十米远吧,但爹爹走得却是那样艰难。他高高瘦瘦的身子弯得像只河虾,右手拄着的棍子与他的脚步并不配合。

快走到堂屋门口时,希才叔从屋里走到亮光里。希才叔用眼睛的余光扫着爹爹,不冷不热地说,大哥来了。这时候来了。

爹爹听了,高大的身子似乎矮下去一截。爹爹定定地站着,过了吃几口窝头的工夫,才慢慢走进屋里。爹爹一屁股坐在小椅上,长长地呼出一口气,脸上出现羞愧的红色。

希才叔从春凳上拿下一把茶壶,从一个瓦罐里取出一点茶叶,放进茶壶里。希才叔说,这是良雨给我的菊花茶。

我的肠子不争气地响了起来。爹爹的脸讪讪的,吞吐一会儿,说,老弟,你三侄他,一天没吃饭了。

小霞,过来。希才叔说,让你娘弄点吃的,给小三。

这时,希才叔对爹爹说,大哥,不是当弟弟的说你,你的脾气得改改,不能一头撞到南墙上不扔弯。到头来,吃亏的还是自己。

良雨与你没出五服吧,他当保长,只要你不与他对着干,他会照顾你的。

爹爹的泪水象是两条羞怯的小虫子,从眼睛里爬出一小会儿后,倏地一下飞走。爹爹仰脸长叹,说,求求你,别提良雨了,好不?

这次,轮到希才叔摇头了。希才叔猛地端起茶杯,一口喝干,冲着屋外高叫,好了吗?

你吱啦怪叫什么,大歇年的,谁家有余粮啊?婶子说着话,低头急步进屋。她把手里的叠篮子往我面前一顿,转身离去。

我面前有八九片地瓜干。这地瓜干本是干的,在水里泡一会儿,洒点水,在锅里熥一熥,就可以吃了。地瓜干虽然有淡淡的甜味,但干面干面的,噎人,不喝水咽不下去。

我的眼前,只剩下一片地瓜干了。我本来想给爹爹剩下三两片的,可我只顾自己,一口气吃得只剩一片。

小霞,希才叔说,你去厨房,让你娘蒸几个窝头,给你大爷吃。

因为大人要说话,我就站了起来,向大门口走去,走到院子中间时,我听到爹爹微弱、硬气的声音,哪怕饿死,我也不当狗。

小霞她娘右手端着叠篮子,上面有三个牛眼大小的窝头。她还是低头看地,不用正眼看我爹爹,小霞她娘把盛着窝头的叠篮子摔在桌子上,用白眼珠子看了看我爹,张嘴想说什么。

希才叔大声说,你快回厨房吧!

爹爹虽然没用眼睛,但用耳朵也听出了小霞她娘动作里的真意。爹爹猛然站起,伸手摸起棍子,说,弟弟,哥走了。谢谢你让小三吃了一顿饱饭。这个恩情,小三不会忘记。

希才叔急了,站起来,把爹爹一下子按在椅子上。这三个窝头,你说什么也得吃下去。

爹爹的眼睛看向窝头。

就在爹爹的手伸向窝头的时候,良雨走进了院子。

爹爹的手缩了回去。

爹爹的眼睛里,燃烧着愤怒的火焰。嘴里轻轻地说出三个字:狗汉奸!

希才叔嗔怪地瞪了爹爹一眼,说,你吃你的,我们出去说话。

爹爹站起来,右手拉棍。我赶快扶住爹爹的左臂。我吃了饭,身上有劲了。

良雨与希才叔说话的声音虽然小,但我听清了,爹爹也听清了。良雨对希才叔说,你只要加入新民会(汉奸组织),可以少缴五亩地的麦子。希才叔说,我听你的,加入。

我与爹爹走出院子。走出十几米远,我回头一望,看到希才叔家屋顶上有炊烟急急冒出。

小三,我不怕饿。我活了三十六岁,挨过好几次饿了。我一生下来,你奶奶就让我拜村西的老榆树为干娘。每到歇年时,村里人爬到老榆树上,将树叶吃。日本鬼子攻下聊城的第二年,来到咱寿张,把老榆树锯掉,修炮楼用了。

小三,记住,是人,就不能与狗一个窝里趴,哪怕饿死。

我说,爹爹我明白了。

小三,记住,咱老武家没有姓辛的这门亲戚,以后不再来往了。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爹出门时摸起一根棍子,既表明了饥饿让他的身体虚弱,也为后文小说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 “大哥来了,这时候来了”,希才叔的话语中既有热情的寒暄,也有对父子“撞饭”的恼怒。

C. 把叠篮子摔在桌上以及用白眼珠子看爹的行为,写活了小霞他娘对父亲不与良雨合作的不满。

D. 希才叔呵斥小霞他娘以及把爹按在椅子上的行为,体现了对爹的维护,表现出人性的复杂。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开头,比喻生动贴切,巧妙新奇,既细腻刻画出了一个孩子正处在饥饿中的心理,也确立了小说的叙述视角。

B. “小三,记住,是人,就不能与狗一个窝里趴,哪怕饿死。”短促的节奏,适时的停顿,加强了凝重的语气,传达出父亲的信念。

C. 小说经常在对话中交代情节,不但丰富了小说的内容,节省了叙述篇幅,还使故事在平叙中延宕,悬念迭出。

D. 小说风格朴素,恰当使用方言,增强了语言表现力,取得生动鲜活的效果,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

8.小说用简洁的文字构筑了意蕴丰富的典型环境,请结合文中画线的句子进行分析。(6分)

(1)一条狗贴着墙根走到大街上,没有了往日的活跃。一只母鸡,在一个柴垛根上双爪乱刨一通,却没有发现能让它的头低下去的一粒粮食。

(2)啪——一声枪响,从东边二里外的鬼子炮楼里传出。

9.小说标题“断路”,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苏秦拘于魏,欲而之韩,魏氏闭关而不通。齐使苏厉为之谓魏王曰:“齐请以宋地封泾阳君①,而秦不受也。夫秦非不利有齐而得宋地也,然其所以不受者,不信齐王与苏秦也。今秦见齐、魏之不合也,如此其甚也,则齐必不欺秦,而秦信齐矣。齐、秦合而泾阳君有宋地,则非魏之利也。故王不如复东苏秦,秦必疑齐而不听也夫齐、秦不合,天下无忧,伐齐成,则地广矣。”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

材料二:

苏秦说秦王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跨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说,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横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且夫苏秦撙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搏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

【注】①泾阳君:秦惠文王之子,秦昭襄王的弟弟。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涂黑答案标号,每一处给1分,超过三项不给分。(3分)

当秦之A隆B黄金万溢C为用D转毂E连骑F炫横G于道。

11.下列对文中加粗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走,逃跑。与《阿房宫赋》中“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的“走”不同。

B.书,奏章。与《春望》中“家书抵万金”的“书”不相同。

C.封,册封,封授。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既东封郑”的“封”不同。

D.除,指宫殿的台阶。与《陈情表》中“除臣洗马”的“除”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齐国请求把宋地分封给泾阳君,秦国却没有采纳,苏厉认为是因为秦国不相信齐王和苏秦。

B.苏秦返回家乡后,决定发奋苦读,主要是因为自己回家以后,连妻子、父母都不理解自己

C.苦读后的苏秦登上名为燕乌集的宫阙,在宫殿之下谒见并游说赵王,获得成功,拜受相印。

D.苏秦开始不过是一个出身穷巷、窑门、桑户、棬枢之中的贫士,成功以后,获得多国尊崇。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王不如复东苏秦,秦必疑齐而不听也。(4分)

(2)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4分)

14.结合上面的材料,概括苏秦获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客至
李弥逊
客至旋盥栉,出门惊两翁。
山川十年隔,风雨一轩同。
人事等飘瓦,生涯各转蓬。
时危命如羽,忧乐酒杯中。
客至
陆游
何处轩车客,能来桑麦村?
一奴先入市,此老自应门。
野果尝皆涩,村醅厌尚浑。
残年亦何恨,治世作黎元。

15. 下列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杜诗“花径”两句采用与客谈话口吻,表现宾主相见的生活情景。
B.李诗“出门”句生动描绘主客初见的细节,一个“惊”字见深情。
C.陆诗“一奴”两句,“先”“自”两字写出诗人待客的不知所措。
D.这三首诗都平白如话,看似信笔写来,其实结构紧凑,章法谨严。
16. 三首《客至》都提到酒,但酒中“滋味”各异,请简要概括各诗。(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7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用“                        ”两句写出了自己的孤单和缺少心灵的安慰。

(2)温庭筠《菩萨蛮》中,用成双成对的动物来反衬主人公孤独处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项脊轩志》中,作者通过描写妻子当年亲手种植的枇杷树如今已长得枝繁叶茂来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本题共3小题,9分)

1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以险衅,夙遭闵     凶:不幸

B.门衰薄,晚有儿息     祚:福分

C.但以刘日西山         薄:浅薄

D.本图宦达,不名节     矜:看重、推崇

1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   )

A.则告诉不许           B.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C.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D.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20.对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志,即“记”,是古代一种叙事抒情的文体,行文可叙可议,表达方式较为灵活。

B.先妣,指“去世的母亲”,“先”常用于尊称死去之人,如先父、先烈、先哲等。

C.束发,指“收束头发”,清以前汉族男孩12岁时束发为髻,故也指“成童之龄”。

D.笏,我国古代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所执的手板,可供记事,用象牙、玉石等制成。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3题。

近来,苏东坡又火了。苏东坡早已不仅仅是个古代的文学人物、政治人物,而且成为一个不断生长的文化符号。苏东坡从众多文人中,除了他具有传奇丰富的人生故事、儒释道于一体的人生观和诗文书画俱佳的才华,还因为他塑造了令人神往的文化人格。

苏东坡的文化人格有何特别?首先,苏东坡虽“只缘身在此山中”,但一生始终秉持勇于进言、经世济民的立世准则。朝堂上,他能在王安石变法时直陈得失,丝毫不计个人之利害;贬谪中,他并不灰心丧气,更未就此躺平,每到一地,他总是撸起袖子加油干,力求造福一方百姓。其次,苏东坡有着超然物外、的人格魅力。纵览苏东坡的一生,他虽也曾深受恩宠,名头大,官位大,但也曾饱受贬谪之苦,人生起伏更大。他在一地鸡毛的生活中能够“一蓑烟雨任平生”,让生活在苦难中开出花来。

其实,苏东坡的热度从未消减,历朝历代谈论、研究、追随他的人多得。今天,我们在各种文艺作品中讲述苏东坡、吟咏苏东坡,也是在呼唤苏东坡身上的那种文化人格。

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2.请另选一位古人,仿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突出其文化人格。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3分)

23.在论述苏东坡的文化人格时,文中使用了“躺平”“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地鸡毛”等词句,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四、写作(60分)

24.(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期,天津海河上的一句话火遍全国——生存一分钟,快乐60。什么是快乐,我们又如何获得快乐,这些问题简单又深奥。一心向学的颜回是快乐的,泛舟赤壁的苏轼是快乐的;有的在人间烟火中找寻快乐,有的将快乐与家国天下联系在一起……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快乐,如何收获快乐?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