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重庆市主城七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分享:杨老师 2025-07-09 下载支付:5点 立即下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近代以来,科学所追求的目标就是精确性。就实现精确性而言,人工智能(AI)已经超越了人类。与“根据经验与人性分析”相比,大数据分析往往更为准确。但从人文精神的角度来看,并不存在绝对的“更好”,因为人同时具有与精确精神相悖的感性精神,后者是微妙的、不确定的。人并不追求透亮的、唯一的结论。人类的强大兴趣,在于挖掘自身深邃的天性,这可能是AI时代文科的出路。

17世纪启蒙思想家帕斯卡尔在其著名的《思想录》中,就区分了数学—几何学精神与敏感性精神,敏感主要指心灵的直觉,而直觉本身是敏感的、微妙的,它无法还原为逻辑推论的透明性与精确性。敏感精神是文科最为重要的特点之一,同时也是人的根本特点。人的敏感本能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所有领域。而精确本性精神,则是敏感精神孕育出的科学精神,体现在理工科和社会科学中,它们遵循逻辑演算的规律。除了速度快,人工智能并未超越数学精确精神的基本原则。

文科被理工科瞧不起的时候,恰恰是将文科等同于某种人文知识的时候;文科被低估的时候,恰恰发生在我们没有想到不能将文科简单归结为使用语言进行某种逻辑归纳的能力的时候,因为这种能力是理工科的本质属性和特长。然而,文科中必须有人,而人的根本特点在于人(或者“我”)是其自身的深渊,它诉诸心灵。心灵与我们须臾不可分开的生活世界密切相关,却与语言状态相冲突。尽管文科基本功更像是来自阅读与写作,但其中的语言只是心灵阐释“不好用”的工具。这就使得对文科意义的探索需要不断回归哲学,才有可能揭开文科功能的真相——这一真相同时也是人的真相:人会不断改变主意或调整初始条件,人活在一种中断与连续性并存的状态中。人文的重点在于创作作品,而非人文知识,因为知识似乎被赋予了客观性的属性,而人文作品则是因个人及其风格的独特产物。这就像钟表时间等同于客观的科学时间,而人文时间则是个体主观感受的时间。

文科比理工科更为古老,文科的心灵源自智慧萌发的时刻。当我们思考文科与AI的关系时,实则是在讨论心灵与智力的关系。我们现在关注的是“置换”中的不可置换性,即人性的深渊,那些比单纯的智力因素多出来的东西。正如笔者反复强调的,这些剩余物正是文科的基本功能。

(摘编自尚杰《AI时代的文科向何处去》)

材料二:

主持人:面对人工智能的发展,人们在进行哲学研究时,人的主体性创造将会面临哪些困难与挑战呢?

魏犇群:人工智能的发展确实给我们哲学研究者带来了不少挑战。首先,人工智能在信息搜索、归纳整合、分析模式等方面展现出了惊人的能力。哲学研究者有可能陷入一种“原创焦虑”,进而丧失思维的自主性和原创性。其次,当我们越来越依赖人工智能提供的现成答案时,就有可能被AI所预设的问题框架所牵制,难以发现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的深层原因和结构,最终有可能失去“深度求索”的能力。最后,哲学思考的典型图景是尝试进入一种“无人之境”的孤独旅程,需要在自我思想世界具备独自探索的能力,但人工智能可能导致哲学研究者在思考初期就引入大量的外部声音,从而扰乱思想主体酝酿生成新思想的过程。

站在人类整体的角度,人工智能目前尚不足以真正威胁到人类在哲学领域的主体性创造。因为哲学思考的核心并不在于处理信息的效率,不在于对已有问题和答案的梳理与整合,而在于提出新问题或对于老问题进行重新界定,在于发现和质疑已有框架的种种预设,在于路径以及概念上的革新。哲学创造所需要的这些能力高度依赖于人类心智的独特性,并且这种独特性很难还原为能被清晰表述的规则系统或者算法。因此,除非未来的人工智能发展出与人类相当的心智,否则哲学创造依然是属人的。

王田: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使得传统哲学中作为理性核心的主体概念面临多重挑战。一是知识获取加速化和知识增量受限的悖论。AI能够通过输入指令迅速整理并生成无数结果,看似使得知识总量加速增长,但通过AI获取的是对已有知识的计算、推理和重组,人作为主体创造新知识的能力让位于获取旧知识,总体知识增量反而受限。并且,“哲学就是哲学史”,哲学研究尤其依赖对于哲学家与所处时代、思想发展史以及相互之间“历时态”和“共时态”对话的长期积累过程。当人类把认知“外包”给AI并习惯“加速”获取知识后,必然会挤压哲学积累的空间,使阅读、实践和反思等能力退化。二是人与机器的身份悖论。一般认为,AI是人的各种功能器官的外在工具性延伸,并不包含理性、感情和意志等精神意识,但AI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逐渐弱化了人的理性思考、发挥主观能动性等自主性活动,人反而成为只会发出提示语和接收推送信息的“机器”。

(摘编自《人工智能时代的哲学思考》,《光明日报》2025年05月12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工智能在精确性上已经超越了人类,人类挖掘自身深邃天性或是AI时代文科的出路。

B. 精确性精神是由“敏感精神”孕育出的,它体现在遵循逻辑演算的理工科和社会科学中。

C. 当我们想到将文科简单归结为使用语言进行某种逻辑归纳能力时,就发展了理工科的特长。

D. AI在哲学领域可能使人丧失“深度求索”能力,但目前还无法真正威胁人类的主体性创造。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犇群从“原创焦虑”“框架牵制”“外部声音干扰”三方面逐层深入地论证了AI对哲学研究的挑战。

B. 材料二通过“人主体性创造面临挑战”的具体论述,直接反驳了材料一中“文科不可替代”的观点。

C. 材料一以“钟表时间”比喻科学的客观性,材料二用“机器”比喻弱化了自主性活动的人,生动形象。

D. 王田提出“知识获取加速化与知识增量受限”的悖论,旨在说明AI使人类沦为了信息接收工具。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剩余物”指那些比单纯智力因素多出来的东西,是AI无法置换的人性深渊。

B. 人类心智的独特性赋予了哲学创造始终属人的本质,除非AI发展出与人类相当的心智。

C. 人文的重点在于创作独特风格的作品,而非追求客观知识,因此无需关注逻辑与论证。

D. 哲学研究者若拒绝使用AI工具,就可避免被预设问题框架束缚,保持思想上的独立性。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文科与人工智能(AI)关系”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金鱼的风暴

岑燮钧

从底下往上看,是法式装饰的天花板,石膏的边角盘着好看的花样。大多时候,水就像凝固的玻璃。阿挺觉得,它似乎戴着眼镜。

阿挺原先是没名字的。是一个女人把它们送到这里来的。来的时候,它还有个伴儿。它叫它阿欢。

妈,这个玻璃缸空着也是空着,就买了两条金鱼,给你做个伴儿。

老太太拄着手杖,正在阳台边给花草浇水。当时阿挺觉得,如果能把花瓣撒一点在水上就好了,它和阿欢闻起来,肯定香香的。

老太太走过来,玻璃缸放在一个花架边的矮柜上。

这个金鱼缸,还是阿挺结婚时买的呢。

老太太抬头看看墙上。它和阿欢浮出水面,顺着老太太的目光也往上看,上面挂着一个相框,绿草坪上站着一个西装革履的年轻人,背后是一栋布满爬山虎的西式洋楼。

当它沉入水中,这一切都褶皱起来,仿佛水草一样,一漾一漾的。

临走的时候,它隐约听到,女人在给老太太说做寿的事儿。

日子过得很平静。它和阿欢只能玩吹泡泡的游戏,玩着玩着,觉得挺没劲的,就躺在水中不动了。它们在玻璃缸里打盹,老太太靠在沙发上打盹。阿挺对着老太太吹了串气泡,但老太太没感觉。

那天,老太太煮了面。她本来要扔掉包面的纸筒,抖了抖,发现还有点面屑儿,就倒在了玻璃缸里。阿挺觉得挺好吃的,就招呼阿欢。阿欢也觉得挺好吃的。它们都吃了不少。

吃饱喝足之后,好像有些犯困。阿挺觉得肚子有点胀鼓鼓的,好不容易扛到天黑的时候,阿挺拉了很多屎,把水都搅混了。再到天色微明,阿挺发现阿欢挺着大肚子,翻了个个儿,肚皮朝上。它拼命地拱它,吸它,吻它,它都不醒。阿欢,阿欢。它叫了好几遍。

当老太太发现的时候,阿欢都有味儿了。

阿挺好像生了一场大病,一下子失去了欢乐。玻璃缸里的水静得可怕,外面的世界特别清晰:老太太窝在沙发上,就像她的手杖一样安静。

他们相伴着,却又处在各自的孤独里。

女人来看望老太太:妈,怎么回事,只有一条了?老太太没回应,阿挺也懒得动弹。过了半晌,老太太看了看墙上的相框,仿佛憋了很久似的说:你们不是在张罗做寿的事吗,不知今年阿挺回不回来?

妈,人家阿挺忙,没工夫的。

他有十年没回来了。

妈,你一直没少宠阿挺,可是他屁股一拍,出了国,你还能指望他回来?就是阿二,去了省城,一年又回来看你几趟?

老太太愣了一下:我死了他也不回来吗?她突然颤抖地说。

女人走后,屋里死一样的寂静。夕阳的光,曲曲折折地映进客厅里。阿挺从水里看去,那光又是明亮,又是晦暗。老太太微微挪动了一下,她背对着自己,像一棵黑黑的树影,没有花枝,没有叶片儿。

老太太好像在找手杖,在房里转来转去。阿挺,阿挺……”老太太喃喃自语着,一连好几天都这样。阿挺一厢情愿地觉得,自己就是阿挺了。

终于有一天,家里的灯都点亮了,阿挺从没见过这屋子也可以灯火通明。之前,老太太不是点这盏灯,就是点那盏灯,都像萤火虫似的。人来了很多,一个个问候老太太。有一两个小孩,围着玻璃缸,忍不住伸手进来。这时,听见一个女人在喊:别弄那条金鱼,老太太全靠金鱼做伴儿呢。

那天,很热闹。但热闹是他们的,阿挺什么都没有。它透过水波,通过玻璃,看见他们在撒欢儿。

阿挺听见有女人在说:给舅舅视频一下。然后一阵安静,终于接通了,又一下子热闹起来,每个人都抢着视频,最后递给老太太。

你什么时候回来呀?……”

我有空就回……”

都十年了,你什么时候有空呀?老太太哽咽了。

时间一下子凝固了,就像水结了冰一样。阿挺也凝固在玻璃缸里,就像鱼化石。然后,几个女人的声音淹没了老太太,小孩子们又哇哇起来。

老太太再来看玻璃缸时,又只剩一个人。她只点了一盏灯,房间里全是影子,连玻璃缸里都是暗影。老太太掇了一把木头小椅,撑着手杖站起来。阿挺目不转睛地看着她,只见老太太另一只手在撩相框。阿挺觉得很奇怪,撩相框干什么。突然,像一阵巨大的风暴一样,老太太失去了平衡,相框狠狠地砸了下来,水面顿时像山崩海啸一样,世界在运动、巨响、破碎、变形、移位、重摔中完成。阿挺来不及细分这一切,发觉自己已经搁浅了。地上的水在迅速流失,它蹦了几下,竟然躺在了一片平整的玻璃上。

这时,世界平静下来。它看见老太太靠着矮柜斜坐在地上,用手撑着身子。她眼巴巴地看着这块平整的玻璃,似乎想做什么,却又无能为力。阿挺又轻轻蹦了几下,发现自己竞躺在一个小孩旁边:在一片绿草坪的角落,夹着一张黑白的小照片。

它吸了一口气,横着气泡眼又细看了一下,只见那个小男孩,剃着平顶头,穿着背带裤,一只手揣在兜里,一只手搭在架子边,架子上放着一个玻璃缸,里面似乎有金鱼……

小照片的边角都泛黄了。

它一下子明白了,老太太老眼昏花,是想看这一张小照片。

阿挺本来想再细看一下照片中的那个小小的玻璃缸,但它感到一阵呼吸困难,不由得挣扎起来。

它乜斜着眼,看见老太太似乎也在挣扎……

(选自《小说月刊》2025年第2期)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阿挺对着老太太吹气泡,老太太“没感觉”,意在表明动物和人之间无法沟通。

B. 阿欢的死亡暗示了封闭环境中生命的脆弱,也加速了老太太精神世界的崩塌。

C. 女儿送给老太太的金鱼带给老太太情感慰藉,成为她在孤身一人时的情感寄托。

D. 虽有家人看望老太太,为她做寿,但弥补不了儿子长年不归带给老人的伤痛。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阿挺觉得把花瓣撒在水上闻起来香,这一细节设置赋予金鱼以人的情感、喜好,增加了全文以金鱼视角观察和感受的可信度。

B. 阿挺沉入水中时,“这一切都褶皱起来,仿佛水草一样,一漾一漾的”,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从水中观察外部世界的虚幻感。

C. 文章详写老太太的言行和生活状态,略写儿子的现状,详写阿挺的处境和感受,略写阿欢的情状,人和鱼之间相互映衬。

D. 女儿说老太太一直宠爱阿挺,可阿挺屁股一拍出国,指望不了他回来,通过次要人物的语言描写侧面反映出儿子对母亲的疏离。

8. 小说最后“老太太似乎也在挣扎”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作者用金鱼阿挺的视角叙述故事,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夫君子小人之不相容,犹冰炭之不可同器而处也,故君子得位则斥小人,小人得势则排君子,此自然之理也。然君子进贤退不肖,其处心也公,其指事也实;小人誉其所好,毁其所恶,其处心也私,其指事也诬。公且实者谓之正直,私且诬者谓之朋党,在人主所以辨之耳。是以明主在上,度德而叙位,量能而授官;有功者赏,有罪者刑;奸不能惑,佞不能移。夫如是,则朋党何自而生哉!彼昏主则不然。明不能烛,强不能断;邪正并进,毁誉交至,取舍不在于己,威福潜移于人。于是谗慝得志而朋党之议兴矣。

夫木腐而蠹生醯酸而蜹集故朝廷有朋党则人主当自咎而不当以咎群臣也。文宗苟患群臣之朋党,何不察其所毁誉者为实,为诬;所进退者为贤,为不肖;其心为公,为私;其人为君子,为小人!苟实也,贤也,公也,君子也,匪徒用其言,又当进之;诬也,不肖也,私也,小人也,匪徒弃其言,又当刑之。如是,虽驱之使为朋党,孰敢哉!释是不为,乃怨群臣之难治,是犹不种不芸而怨田之芜也。朝中之党且不能去,况河北贼乎!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节选自欧阳修《朋党论》)

材料三:

欧阳子曰:小人欲空人之国,必进朋党之说。呜呼,国之将亡,此其征欤?祸莫大于权之移人,而君莫危于国之有党。有党则必争,争则小人者必胜,而权之所归也,君安得不危哉!何以言之?君子以道事君,人主必敬之而疏。小人唯予言而莫予违,人主必狎之而亲。疏者易间,而亲者难睽也。而君子者,不得志则奉身而退,乐道不仕。小人者,不得志则侥幸复同,唯怨之报。此其所以必胜也。

愚以谓治道去泰甚耳。苟黜其首恶而贷其余,使才者不失富贵,不才者无所致憾,将为吾用之不暇,又何怨之报乎!善除盗者,开其衣食之门,使复其业;善除小人者,诱以富贵之道,使隳其党。以力取威胜者,盖未尝不反为所噬也。

(节选自苏轼《续欧阳子朋党论》)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木腐而蠹/生醯酸而蜹集/故朝廷有朋党/则人主当自咎而不当/以咎群臣也

B. 夫木腐而蠹生/醯酸而蜹集/故朝廷有朋党/则人主当自咎而不当/以咎群臣也

C. 夫木腐而蠹/生醯酸而蜹集/故朝廷有朋党/则人主当自咎/而不当以咎群臣也

D. 夫木腐而蠹生/醯酸而蜹集/故朝廷有朋党/则人主当自咎/而不当以咎群臣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度,考虑、衡量,与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中“度”意义相同

B. 贷,宽恕,与成语“责无旁贷”“严惩不贷”“赈贫贷乏”中“贷”含义都不同。

C. 河北,通常指黄河以北地区,与《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含义相同。

D. 亲戚,包括父系、母系及妻系亲属,《孟子》“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即用此意。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圣明之君能赏罚分明,不被奸佞迷惑;昏聩之君会导致正邪并立,酿成朋党之祸。

B. 司马光以唐文宗之例,说明君子与小人冰火不相容,互相排斥,是很自然的规律。

C. 君子因志趣相同而结为朋,小人因利益一致而结为朋,欧阳修对此有不同看法。

D. 小人之党在朝政争斗中容易得势且不易铲除,苏轼提出要“黜其首恶而贷其余”。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释是不为,乃怨群臣之难治,是犹不种不芸而怨田之芜也。

(2)小人者,不得志则侥幸复用,唯怨之报。此其所以必胜也。

14. 司马光、欧阳修和苏轼三人在如何对待“朋党”上分别有何主张?请结合材料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蓦山溪·遣闷,至正丙申

谢应芳

无端汤武,吊伐功成了。赚尽几英雄,动不动、东征西讨。七篇书后,强辨竟无人,他两个、至诚心,到底无分晓。

髑髅满地,天也还知道。谁解挽银河,教净洗、乾坤是好?山妻笑我,长夜《饭牛歌》,这一曲、少人听,徒自伤怀抱。

【注】①至正丙申:元朝最后一位皇帝顺帝至正十六年(1356)。②七篇书:《孙子》《吴子》《六韬》等七部兵书。③《饭牛歌》,典出《淮南子》。春秋时宁戚以放牛为生,待桓公出,扣牛角而歌曰: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短布单衣适至骭,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起句“汤武”“吊伐功成”肯定了汤武伐无道安社稷的历史功绩,但“无端”又流露出责怪之意。

B. 上片三、四句既是咏史,更是伤时,东征西讨兵连祸结,消磨了多少英雄,更给人民带来无尽的灾难。

C. 下片“髑髅满地”二句,紧承上片由实而虚抒写战争,表现诗人对天时不利、战乱频仍的现实的控诉。

D. 下片结句用宁戚之典,把诗歌情绪推向了高潮,诗人长夜放歌自伤怀抱,连妻子都不理解,令人唏嘘。

16. 诗人用俚俗的语言表达严肃的主题,达到了庄与谐的统一,唱出了一曲乱世悲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8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举盘庚迁都之例,用“______________表明从黎民百姓到士大夫都是反对的声音。

(2)《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写因夜气清冷而觉头发稀疏,被免职的词人不免有几分萧索冷落;但其气概却丝毫未减,“_______表现出词人心神毫不动摇的气度。

(3)《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

(4)《游园[皂罗袍]》中“______________两句,以园景引发情感波澜,蕴含无限的感叹与惋惜。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陆游和辛弃疾都是南宋大诗人,放翁为长,稼轩为幼。他们出生的时代背景几乎相同,都遭遇了南宋时期最大的政治灾难,北方被金军占领,南宋朝廷苟安江南。两人都有着相同的男儿血性、汉人情结和收复失地、报仇雪耻的壮怀激烈之情,不仅体现在他们的行动中,更体现在他们的诗作中。梁启超曾用极其雄性的诗句赞美陆游: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这几乎把陆游的雄性特质放大到了  ①     的地步。

历朝历代不少文人所谓的忧国忧民,或多或少都有点  ②     的空洞哀号,但陆游和辛弃疾却不同。他们真的是把自己的生命与心力都投入到了抗金斗争中,到最后,只能“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其起点和立意就和那些失意悲啼的文人雅士  ③     。虽然梁启超仅仅把宏辞颂歌献给了陆游,但毋庸置疑,辛弃疾受此殊荣也绝不为过,其亲自招兵买马、前线杀敌的战士豪情比之陆游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人都有着相同的男儿血性、汉人情结,收复失地、报仇雪耻的壮怀激烈之情不仅体现在他们的行动中,更体现在他们的诗作中。

B. 两人都有着相同的男儿血性、汉人情结,还有收复失地、报仇雪耻的壮怀激烈之情,这不仅体现在他们的诗作中,更体现在他们的行动中。

C. 两人都有着相同的男儿血性、汉人情结,收复失地、报仇雪耻的壮怀激烈之情,他们不仅体现在诗作中,更体现在行动中。

D. 两人都有着相同的男儿血性、汉人情结,还有收复失地、报仇雪耻的壮怀激烈之情,这不仅体现在他们的行动中,更体现在他们的诗作中。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法国19世纪伟大雕塑家罗丹,曾经提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命题: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的,在艺术中却能变成非常的美。他认为,自然景物和人物,不管是美的或丑的,只要在艺术中是高度真实的,就是有性格力量的作品。因此他说   ①    既然只有性格’的力量才能造成艺术的美,所以常有这样的事   ②    在自然中越是丑的,在艺术中越是美。在艺术中,【    甲   】,就是毫不显示外部和内部的真实的作品,才是丑的   ③   

罗丹深刻地揭示了艺术典型化与艺术美的关系。艺术创作的事实证明,只要深刻地再现了生活中的事件和性格,又进行了典型化的创造,即使是丑陋的东西,也可以在艺术上取得美的价值。鲁迅《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中奴才与傻子的对话,《狗的反诘》中人与狗的对话,《墓碣文》中墓碣上面的刻辞与死尸起坐后的对话    ④    这些对话表现了现实生活中丑恶或内心空虚的一个方面。但由于它们不是对现实生活中个别现象的临摹,而是概括了生活以及作者内在感情的真实,倾注了作者讥讽的笑声或自我解剖的心境,因此【    乙   】。

20. 在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②——        ③”       

B.                             ④……

C. :“        ②——        。”       

D.                            

21. 请在文中【甲】【乙】两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

22. 只要深刻地再现了生活中的事件和性格,又进行了典型化的创造,即使是丑陋的东西,也可以在艺术上取得美的价值”,这一观点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均有体现。请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个,简要分析,80字以内。

刘姥姥(《红楼梦》)            变成甲壳虫的格里高尔(《变形记》)

卡西莫多(《巴黎圣母院》)        老葛朗台(《欧也妮·葛朗台》)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的“沟通”一词起源于导水。大禹治水直接启发了“宜疏不宜堵”的沟通观念;“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也是水的品性在中国沟通思想上的投射。还有很多包含“水”字、与沟通相关的名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君子之交淡如水”“水到渠成”……

中国人从“水”中悟到了沟通的智慧。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社会实际和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重庆市主城七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