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2021-2022学年高三一模强化训练卷(新高考Ⅰ)(附答案)

分享:杨老师 2022-03-25 下载支付: 5 立即下载

2021-2022学年高三一模强化训练卷(新高考

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分数:150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和之美是处于优美与壮美两极之间刚柔相济的综合美。其意蕴刚柔兼备,情感力度适中,杂多或对立的审美因素和谐统一,具有含蓄、典雅、静穆等特性。

中和之美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主体德性精神的强调,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视,都有独到之处。特别是对高尚人格的极力推崇,对艺术生命的高度重视,对艺道合一的不渝追求,都表明了中和之美是一种重德尚情、崇艺重生、强调和谐的普遍的和谐观,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性质和素朴的辩证精神。作为一种思想原则、方法论原则和普遍和谐的人文精神,对于想摆脱生存困境、艺术困境和精神危机的今人来说,它仍可能在某些方面提供极为宝贵的启示。尤其在21世纪,人类面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心灵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和谐原则仍然是最佳的文化方式选择和最优化价值导向。

从当今世界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衡来看,中国古代审美和谐观对我们的启示是,重视人自身的人文教化和塑造,重视高尚人格和理想人生境界的追求,仍然是现实人生价值取向的目标。从当今世界人的内心生活的失衡来看,传统的审美和谐观也可以启示我们,在现实的入世精神与欢快、和谐、悦乐的心理状态之间保持和谐统一,在审美世界和功利世界之间保持协调统一。从当今世界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来看,人与万物是同类、同体,是平等的,更应该建立一种和谐关系。从当今世界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来看,中国古代审美和谐观也有助于西方当代文化矫正自己逻格斯中心主义注】的弊端,同时也有助于中国人走出单纯的西学东渐的心理惯性,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并给以现代的解读,从而使世界文化可以分享我们的民族智慧。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中和之美作为古典主义的思想体系,作为美学观毕竟有偏狭的一面。它过于单调、平淡,过多地将人的情感束缚于理性之中,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情感节制,使得古典艺术缺乏大悲大喜的情感宣泄和最尖锐的对抗冲突。就此而言,它实际上又是处在精神重压之下的知识分子的一种自我安慰、自我陶醉。作为一种人格理想、社会理想,它过于强调安命乐天、随顺世态、守中居正,易导致民族性格保守的一面。因而它并不具有直接适应现代社会的价值。充满矛盾、充满冲突的新时代需要建立新的审美观。西方早在18世纪就已经抛弃了古典主义的以和谐美为特征的美学观而接受了以崇高为特征的美学观。而我们却步履维艰,直到20世纪初才开始缔造新的审美观,而且这种建构至今仍没有完成。因此,必须否定古代和谐的狭隘性和强制性,必须对古代和谐进行历史的转换,使古代和谐面向21世纪的文化建设和人的现代性。

(摘编自王祖龙《中和之美的人文底蕴及其现代意义》)

材料二:

要让中和之美焕发积极的现代意义,就要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与趋势,祛除其中所含的政权中心主义和道德中心主义思想,把它的基点移置于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之上。“中和”的社会应该为个体的发展提供条件,只有从个体的需要与发展出发,“中和”才具有现代意义。

由此出发,中庸之德就应该表现为个体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孔子对君子德才的要求,可以看作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中和之美应该有利于这种人格的实现。它首先要有利于个体的独立。它曾经的政治性,能从反面提醒人们警惕艺术的同化作用;而“和而不同”的思想应该被引申,成为处理独立个体与社会整体关系的基本原则。其次,它要有利于个体的多重身份、多种才德、多元情感以高度的自觉统一于“我”。在中国古代,中和之美隐含集权的动机;而在现代社会中,人的角色与才能被工业生产定制,消费与娱乐被商业利益引导,个体不论受到多好的教育、有多丰富的物质与精神享受,他的自觉与自主却没有被唤起。物质的高度发达并没有带来人们所期望的自由,相反,高速运转的生产节奏、利润至上的消费诱惑,导致了人的碎片化和自我的迷失。从个体的需要与发展出发的中和之美,则应该引起现代人对这种情况的警惕与反抗,引导人以明确的自觉,按照自我的理性选择与追求,把可能实现的才能品质、社会关系、情绪感情“和”入浑融的“我”之中。这应该是审美与社会共同的发展趋势。再次,从艺术形式上,中和之美对多媒体艺术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中和之美是在诗乐舞一体的历史背景中提出的,而多媒体又让艺术在更高的技术和审美层次上实现文、图、乐、舞的完美结合;中和之美看重整体审美效果的原则可以运用到多媒体艺术多种媒介、技术、形式的驾驭之中,使文、图、乐、舞融合为一个具有最佳感染力的艺术作品整体。当然,这种感染力的动机应该以一个丰富统一的主体为中心,否则现代技术与经典原则的结合,会被一些权力集团用来实现他们的各种政治经济目的。

一旦从以上三个方面摆脱了外在的目的,转而把人的独立、人的个体性、人在现实与感情、肉体与精神方面的完善和自由作为目的,中和之美就回到了审美本位。因为审美就是人在与艺术形式的浑然一体中意识自我、完善自我、解放自我的过程。

(摘编自胡睿臻《中和之美:文化还原与现代转化》)

【注】逻格斯中心主义:西方形而上学的一个别称。“逻格斯”出自古希腊语,它有内在规律与本质的意义,也有外在对规律与本质的言语表达的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和之美呈现含蓄、典雅、静穆等特性,秉持独到的普遍的和谐观,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性质和素朴的辩证精神。

B.中和之美对于想摆脱生存困境、艺术困境和精神危机的今人来说,仍然是最佳的文化方式选择和最优化价值导向。

C.传统中和之美的强制性和狭隘性,主要体现在过于强调用理性束缚情感,过于强调安命乐天、随顺世态、守中居正。

D.中和之美在个体独立、个体自觉与自主、多媒体艺术等方面回归到审美本位,将会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审美和谐观能帮助国人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并从现代角度进行解读,从而使民族智慧更加国际化。

B.作为古典主义思想体系的中和之美并不具有直接适应现代社会的价值,因此我们所处的新时代需要  建立新的审美观。

C.现代社会中,中和之美祛除了其中所含的政权中心主义和道德中心主义思想,能使人们更关注个体的需要和发展。

D.中和之美遵循整体审美效果的原则,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艺术的最佳感染力,从而来实现人们各种政治经济目的。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中和之美”的一项是(3分)

A.园林艺术经常会使用到雕花镂空的门或窗,让窗门对面的风景若隐若现,颇有意趣。

B.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里的有情人虽然双双殉情而死,但最后幻化成蝶,双宿双飞。

C.《唐宫夜宴》融入国宝、国风和国潮等元素,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给国人带来视觉盛宴。

D.罗丹雕塑《思想者》塑造了一个劳动者,他不但在思考,而且沉浸在极度的苦恼之中。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上的联系。(4分)

5.怎样实现传统文化“中和之美”的现代转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不散的筵席①   海明威

秋天一过,恶劣的天气就到来了。在夜间我们必须关上窗户以防备寒风苦雨。龚特加伯广场树木上的叶儿在风雨中零落了,树叶躺在地上,浸泡在雨水中。风雨吹打着终点站上的绿色大型公共汽车。业余艺术家咖啡馆里挤满了人,窗户上因热气和烟蒙上一层雾。这是一个糟透了的经营不善的咖啡馆,这个地区的酒徒都聚在这里,我却躲开它,不愿闻那肮脏人体散发的气味和醉酒的酸味。常来这里的男女顾客畅饮终日,或者倾囊一醉。大多数人买半立升或一立升酒。

穆斐达尔路的化粪池就在业余艺术家咖啡馆旁边,这是一条狭窄拥挤的商业街,通往龚特加伯广场。化粪池的清除工作是在夜间进行的,用水泵把粪灌入马拉的罐车。在夏天,窗户大开着,我们会听到水泵的响声,闻到那股恶臭味。咖啡馆里张贴着禁止公众酗酒的告示,上面列出惩罚的法律条文,但顾客们却置若罔闻,照样饮酒作乐,发出难闻的气味。

这座城市的一切愁惨景象随着冬日冰凉的雨而突然来临,当你在街上行走时,再也看不到白色高楼的顶端,看到的只是漆黑的街道,关了门的小商店、药草店、文具店、报摊以及魏尔伦在这里死去的旅馆,我在它的顶层租了一间房子,在其中工作。

到达顶层要经过六或八段阶梯。天气很冷,我知道一捆小树枝的价值,我必须买三包半根铅笔长的松树和一捆半干的硬木,用来劈柴、生火取暖。我走到这条街的远处一端,仰视雨中的屋顶,看看我的烟囱是否在冒烟。没有烟,我想到烟囱一定是冰冷的,它不能通风,房间里可能充满了烟,浪费了燃料和金钱,我这样想着,在雨中行走着,来到圣·米歇广场的一家上等咖啡馆。

这是一家舒适的咖啡馆,温暖,干净,友好待客。我把我的旧雨衣挂在衣架上晾着,把旧绒帽也挂在衣架上,然后要了一杯牛奶咖啡。侍者把它送来后,我便从大衣口袋里掏出笔记本和一支铅笔开始写作。我现在写的是发生在密执安的事,故事中的天气也像现在这样,是一个暴风雨的寒冷的日子,从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我就目睹了秋末的萧条气象,在这里写我会觉得比另一个地方写得更好。我想这或许可以叫作移植自己,它对人和其他生物是同样需要的。在故事里面,男孩们正在酣饮,这使我也渴了,便要了一杯圣·詹姆士甜酒,在寒冷的日子里,它的味道好极了,我继续写作,感觉良好,甜酒温暖了我的全身和我的精神。

一个姑娘走进咖啡馆,坐在临窗的一张桌子旁。她非常漂亮,脸蛋鲜嫩,她的头发黑得像乌鸦的翅膀,剪成锐角斜掠在两颊。

我瞧着她,她使我心神不宁,十分激动,我打算把她写入故事中,但她却坐在门口注视着街道,我知道她是在等人,于是我继续写作。

我又要了一杯圣·詹姆士甜酒,当我抬起头来,或者当我用铅笔刀削铅笔,卷曲的削屑落入茶托,我便注视着她。

我见到你了,美人,现在你属于我,不论你在等候谁,而且即使我再也见不到你,你属于我,整个巴黎属于我,我属于这个笔记本和这支铅笔。

我继续写作,进入故事,神迷其中。我头也不抬,既不知道什么时间,也不知道我身在何方,也不再要更多的圣·詹姆士甜酒。我已厌倦了圣·詹姆士甜酒,不再想到它。故事写完了,我非常疲倦。我读着最后一章,然后抬起头来寻找那个姑娘,她已经走了,我希望她是同一位英俊的男子汉走的,但我感到一阵惆怅。

我把故事合在笔记本里,放进内衣口袋,向侍者要了一盘牡蛎和半瓶白干酒。在写完一个故事后我总是感到空虚,既忧愁又幸福。我相信这是一个很好的故事,虽然在明天读完它以前我不知道它是否真正好。

我吃着海味浓烈的牡蛎,它那淡淡的金属味被冰凉的白酒冲洗掉了,只留下海味和多液汁的肌肉,我吮吸着每个贝壳里的凉汁,用酒的烈味冲洗着它。我失去了空虚的感觉,开始感到幸福。我筹划着……

巴黎恶劣的天气现在已经来临,我想与妻子一起短暂离开巴黎到外地去。那里不是下雨而是下雪,雪花穿过松林,铺满道路和高高的山坡,每当夜晚信步回家,我们可以听到它的吱吱声。在勒萨旺山下有一家租金便宜的农舍,在那里我们可以一起读书,夜间一块躺在温暖的床上,打开窗户眺望明亮的星星。这就是我们能去的地方。坐三等车旅行并不昂贵。房租比巴黎贵不了多少。

我想退掉旅馆中那间进行写作的房子,在雷蒙红衣主教大街74号只要付极少的一点房租。我为多伦多写了一些新闻报道,所得的稿酬已经来了。

离开巴黎就可以写巴黎,正如我在巴黎可以写密执安。不过,我不知道现在写是否为时太早,因为我对巴黎还不太熟悉。但最后还是写出来了。如果我的妻子想到外地去,那么,无论如何我们得走。

我在咖啡馆付清了账,便冒雨走捷径上圣·日内维弗山,回到山顶的住室。

“我认为它妙极了。”我的妻子说道。她有一副美丽的模特儿面孔,她的眼睛和微笑照亮了我即将作出的决断,如同一份厚礼。“我们什么时候离开?”

“你想什么时候离开,就什么时候离开。”

“呵,我想马上走,你不知道吗?”

“我们回来时天气可能晴了,晴朗而寒冷,那多么好。”

“我相信它会这样,”她说道,“你不是也正在想走吗?”

(有删节)

【注】①《不散的筵席》是海明威的一篇回忆录,追忆了20世纪20年代他在巴黎的写作生活。文中“妻子”指其第一任妻子哈德莉,海明威晚年在回忆文章中多次提及她。②魏尔伦(1844-1896),法国诗人。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作者对在恶劣的环境下人们却照样饮酒作乐的描写,把人们空虚、彷徨的情绪鲜活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B.在咖啡馆里,一位俊俏、清新的姑娘的到来,使作者感到咖啡馆温暖、干净、友好,而她的离开又使他感到悲伤。

C.文中用雪花“穿过松林,铺满道路和高高的山坡”,写出了雪花飘落自由的状态和雪之大。

D.这篇回忆录对一些事物进行了再创造,读起来像小说,同时也是记载实事,语言简约有力。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很简单的句子结构,摒弃空洞、浮泛的夸饰性文字,表达形式含蓄而内涵丰富,突出了作者鲜明强烈的艺术特征。

B.文章第12段着力描写业余艺术家咖啡馆及其周边环境的肮脏、恶劣,展示巴黎的愁惨景象,与下文圣·米歇广场咖啡馆的美好场景形成对比。

C.第13段作者通过写实的手法,描绘我和妻子离开巴黎到外地读书、看星星等画面,表现对“外地”生活的向往。

D.作者以圣·米歇广场咖啡馆为主要活动场景,文章结构严谨,思路开阔,看似闲淡的娓叙却凝聚了作者深沉的感受。

8.结合文中加点处三次写到圣·詹姆士甜酒,分析作者写作时经历的心理变化。(4分)

9.文章以作者与妻子的对话结尾,请探究其中的妙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十四年春正月,陕西地震。兵部尚书马文升上言:“祗畏变异,痛加修省。”劝上:“积金帛以备缓急,罢斋醮以省浪费。将陕西织造绒褐内臣,早取回京,以苏军民之困。”上嘉纳之。礼部尚书傅瀚率九卿疏弭灾、时政三十一事,不报。瀚复言:“民心易感,在结之以恩。属者所陈,当如拯救,犹恐不及。而侧听弥月,未赐宸断,何以为理?”疏入,从之。时南北九卿上疏言事,俱报可。

三月,保定抚臣献白鸦以为瑞,礼部尚书傅瀚劾其不当,奏诏斥遣之。

冬十月,改马文升为吏部尚书。

十五年正月,大计天下吏。上召马文升至暖阁,谕之曰:“天下觐吏毕集,卿其用心采访,毋纵毋枉,以彰黜陟。”文升顿首曰:“陛下图治若此,宗社福也,敢不仰承。”自是,汰不职者二千余人,皆当。

召两广总督刘大夏为兵部尚书。大夏素以安内攘外为己任,命下,人心翕服。先是,大夏在广东、西,一岁再求去,皆不许。既廷谢,上御帷殿,召问之曰:“朕素用卿,而数辞疾何也?”大厦对曰:“臣老且病,今天下民穷财尽,万一不虞,责在兵部。臣自度力不足办。故辞耳。”上默然。居数日,复召问:“征敛俱有当,何至今而独言民穷财尽也?”大夏对曰止谓其不尽有常耳他固未暇论即臣在广西取铎木广东市香药费固以万计上曰若向者言之固已停止矣上一日问:“诸卫所卒强勇可用否?”对曰:“向者臣固言民穷,而卒殆甚焉,何以作其锐!”上曰:“在卫有粮,戍征有行粮,何乃穷也?”对曰:“江南困转漕,江北困京操,他困又不止此。且所谓月粮、行粮者,半与其帅共之,能无穷耶?”上叹息曰:“朕在位久不能知,何称为人主!”乃令九卿大臣,各以其职言军民弊政,而择行之。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弘治君臣》)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夏对曰/止谓其不尽/有常耳/他固未暇论/即臣在广西取铎木/广东市香药/费固以万计/上曰/若向者言之/固已停止矣/

B.大夏对曰/止谓其不尽有常耳/他固未暇论/即臣在广西取铎木/广东市香药/费固以万计/上曰/若向者言之/固已停止矣/

C.大夏对曰/止谓其不尽/有常耳/他固未暇论/即臣在广西取铎木/广东市香药/费固以万计/上曰/若向者/言之固已停止矣/

D.大夏对曰/止谓其不尽有常耳/他固未暇论/即臣在广西取铎木/广东市香药/费固以万计/上曰/若向者/言之固已停止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斋醮,一般指请道士设斋坛进行祈祷,借以求福免灾。

B.九卿,中国古代中央部分行政长官的总称,各代九卿官职不一。

C.兵部,又称武部,主要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事宜。

D.转漕,古时陆运称“转”,水运称“漕”,转漕专指为军队转运粮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陕西发生地震后,马文升建议皇帝及时省察朝政,应积累金帛,减少浪费,早日召回去陕西监督织造绒褐的内臣,以缓解军民生活困扰。

B.傅瀚率九卿进言拯救时弊三十一件事,被皇帝扣留不予答复,后傅瀚再次进言,皇帝才采纳了意见,之后九卿大臣提出来的事情,皇帝均同意。

C.皇帝告诫时任吏部尚书的马文升一定要认真执法,宽严有度,肃清吏治;马文升不辱使命,依法裁汰不称职的官员两千多人,个个都处置适当。

D.刘大夏认为国家民穷财尽,主要是因为朝廷征收徭役税赋没有一定之规,百姓生活贫困,且将帅克扣兵卒粮饷致兵卒生活困难。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而侧听弥月,未赐宸断,何以为理?

2)大夏素以安内攘外为己任,命下,人心翕服。

14.刘大夏曾请求辞去职务告老还乡,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桂枝香·观木樨有感,寄吕郎中  陈亮

天高气肃,正月色分明,秋容新沐。桂子初收,三十六宫都足。不辞散落人间去,怕群花、自嫌凡俗。向他秋晚,唤回春意,几曾幽独!

是天上余香剩馥。怪一树香风,十里相续。坐对花旁,但见色浮金粟。芙蓉只解添愁思,况东篱、凄凉黄菊。入时太浅,背时太远,爱寻高躅

【注】①木樨,桂花的一种,花小香浓。②陈亮,字同甫,南宋文学家、思想家。少年时即显示非凡的才华和志量。屡遭忌恨与诬告,多次入狱。数次上言,仍未被朝廷任用,但始终竭忧于国事。③高躅,高尚的行迹。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词以花寄意,用浪漫主义手法,展开联想,天上人间,神行万里。

B.开篇描绘秋夜天穹如洗,月色通明,为桂花盛开营造出明净澄澈的氛围。

C.而对东篱黄菊,词人想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情景,内心甚是向往。

D.末尾三句,借评价桂花表达自己时运不济依然积极用世的高远志向。

16.词的上阕采用拟人手法,借木樨述怀,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归去来兮辞并序》中,“         ”一句观赏树木,“         ”一句流连孤松,都寄托着陶渊明的高洁之志。

2)时空对举是指诗人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描写景物来营造意境,让读者在时空交错中获得审美体验。“诗圣”杜甫就擅长在近体诗中运用时空对举的创作方法,如《登高》中:“                  。”

3)《石钟山记》中,苏轼实地寻访,发现石钟山“窾坎镗鞳之声”形成的原因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流行病学调查收集当事人的个人信息和活动轨迹,是为了控制疫情传播。只有群众配合防疫工作,让渡自己的部分隐私权,调查机构才能得到完整的调查结果。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发生         个人信息的情况,让当事人承受了很大压力。一些人的不当言论给患者带来的心理伤害,造成了病毒以外的二次伤害的形成,这使社会大众对个人隐私信息保护发生了深深的忧虑。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感染者流调信息遭曝光,当事人遭受网络暴力的事件时有发生,一方面凸显流调信息保护工作尚存漏洞,另一方面则凸显治理网络暴力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肉搜索等网络暴力事件         ,不同程度影响了当事人正常的工作生活,甚至出现当事人因为不堪网络言论而选择自杀的事件。

网络暴力的危害         。国家《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明确,网络信息内容服务使用者、生产者和平台不得开展网络暴力、人肉搜索、深度伪造、流量造假、操纵账号等违法活动。对此,每一位网民都应知法懂法,做守法网民。

病毒无情人有情。面对新冠患者,应用完善的制度保护他们的个人隐私,避免信息“裸奔”。病毒狡猾,但是人心不应随之起舞,人们应多换位思考,给新冠患者多一些理解、多一些鼓励,让完善的制度和善良的人心成为防范新冠病毒二次伤害的堤坝。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泄露     负重致远    司空见惯    不可言喻

B.泄漏     任重道远    司空见惯    不言而喻

C.泄漏     负重致远    屡见不鲜    不可言喻

D.泄露     任重道远    屡见不鲜    不言而喻

19.下列语句中的引号与文中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如何巩固“双减”成果,让孩子度过一个快乐的假期,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B.历史遗留问题往往成因复杂,未得到及时化解而积累下来,多是“烫手山芋”。

C.因为疫情不断,今年的乡愁,在一些地方再度被加上了“就地过年”的背景。

D.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加以修改。(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大观园的姐妹们美丽聪明、气质高雅,但其诗文素养与个性却各有特色。她们写的诗就如同曹雪芹为她们量身定做的一样,即便不加署名,也知道是谁写的。         恪守礼教、城府深沉,所以她写的诗含蓄浑厚、积极向上;         孤高自许、多愁善感,其诗也清逸脱俗、风流别致;         性格大度、潇洒风流,其诗则格调清新、豪放不羁;         处事果决,精明能干,她写的诗则疏阔爽朗、高远简淡。从海棠诗社与菊花诗社的吟咏中,可以读出她们各自的风格。第七十回,林黛玉作了一首《桃花行》,薛宝琴说是自己写的,贾宝玉说:“我不信。这声调口气,迥乎不像。”

21.依次对应文中横线处的人物,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林黛玉   薛宝钗   史湘云   贾探春

B.薛宝钗   林黛玉   贾探春   史湘云

C.薛宝钗   林黛玉   史湘云   贾探春

D.史湘云   贾探春   林黛玉   薛宝钗

22.贾宝玉为什么不相信《桃花行》是薛宝琴写的?请结合《桃花行》的选句和《红楼梦》相关内容简要回答。(6分)

桃花行(节选)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春秋时期,智氏家族是晋国的名门望族,势力很大。大夫智宣子准备立智伯为家族的继承人,族人智果不同意。智果认为,智伯才能出众,但缺乏仁爱之心,会给家族带来大灾难。智宣子不听劝告,智果改姓后脱离了智氏家族。后来,智氏在智伯的统领下全族灭亡,只有智果一家得以幸存。孔子说:“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上述材料能给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1-2022学年高三一模强化训练卷(新高考Ⅰ)(附答案)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