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公堂见官”一场是全剧冲突的高潮。由张驴儿一手造成的羊肚儿汤事件本来审理起来就比较棘手,偏偏又遇到桃杌这样的昏官兼贪官,更是雪上加霜。虽然剧本没有指明桃杌和张驴儿之间的默契关系,但“要金银”的他不会不注意到,张驴儿若胜诉将吞并蔡家的财产,这是他不分青红皂白偏向张驴儿的内在原因。窦娥尽管已将事情的原委原原本本地诉告出来,仍免不了“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的非刑拷打:
[采茶歌]打的我肉都飞,血淋漓,腹中冤枉有谁知!
窦娥最后是屈招了,不是挨不过毒刑拷打,在这方面她是宁折不弯的。她的屈招纯粹是为了救年老的婆婆,昏官因她不招准备又用重刑拷问蔡婆(这软弱可怜的婆子尽管在审案过程中被吓得一言不发,但仍旧免不了受刑拷打的厄运),然而这反倒激起了悲剧主人公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正旦忙云)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是我药死公公来。
如此,悲剧的命运即无情地决定了。王国维称“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窦娥以其崇高的人格使此剧体现的悲剧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剧本第三折历来为论者所重视,如果说第二折“公堂见官”一场构成了善与恶的根本冲突,那么此折则着重表现了悲剧主人公在惨遭毁灭之前的情感爆发。
此刻的窦娥,经历了对张驴儿无理纠缠的抗拒,又经历了昏官的严刑拷打,清白之身居然遭到如此不公正的待遇,她对社会和人生均有了空前深刻的认识:这不是命运,而是这个不公正的社会造成的!窦娥对主宰一切的天地鬼神产生了怀疑,她从自己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联想起普天下的黑白颠倒:强盗得势而正人遭殃,善良受欺而罪恶嚣张。这一切都是在号称天公地道的社会幌子下出现的,又怎能不让悲剧主人公强烈地感到天地的不分好歹和错勘贤愚呢?正由于这是主人公惨遭毁灭前的情感爆发,所以其中不乏愤激之词。
悲剧精神的升华并没有使窦娥失掉本来的身份,愤激之后,窦娥仍是一个常人,她想到了十三年没有见面的爹爹,想到了从此年老无助的婆婆,她甚至不敢让婆婆看到自己披枷戴锁赴法场餐刀的模样,为的是怕老人难受。然而最终婆媳还是见面了,窦娥此刻除了通过哭诉再次表明自己的清白,她还要求婆婆在她死后“遇时节将碗凉浆奠”,显示了她作为一个平民媳妇的真实心理,这也照应了她对生活没有过高要求的剧本开头。窦娥临刑前的三桩誓愿将剧场的悲剧气氛推向了高潮。正因为窦娥对天地的公正只是怀疑而非根本否定,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又把申冤的希望寄托于茫茫的宇宙,她要指苍天做证,强加给她的十恶不赦的罪名完全是对她的诬陷,她是清白的。血溅白练、六月飞雪这些违背自然之道的非常之态成了同样悖于常理的冤案的昭示,“亢旱三年”更是苍天对居然容忍冤案发生的整个地区的惩罚。“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这是窦娥人格胜利、精神不死的自由歌唱。
(摘编自徐子方《关汉卿研究》)
材料二:
在审美感知中,仅次于真实感的,是对力度的感知。
本来,人类对自身生命的存在判断、安全判断、有为判断,都是以真实感知和力度感知为底线的。这种生存心理底线也就自然地投射为审美心理底线。感知力度,是人们以审美方式感知世界和感知自身的一个重要坐标。生活中本有各种力的组合,但大多处于抵牾、杂乱、耗散状态,戏剧对它们进行选择和重新组合,使舞台上出现一种足以使观众陡然醒目、感奋、震动的力量。任何一种思想意蕴、故事情节,只有当它们呈现为类似于物理学上的“张力结构”,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戏剧,应该当帷幕刚拉开时就让观众处于一种强力的连续冲击之下。这种冲击,不应该仅仅是皮相的,但又不能不通过皮相;不应该仅仅是直观的,但又不能不通过直观;不应该仅仅是作用于感官的,但又不能不通过感官。舞台力度像物理学上的“力”一样,能够找到它的作用点、它的方向,以及它的强度。这一些,正是我们称它为“力”的根据。
全部力学运动结构,都需要寻求支点,无支点或无适当的支点就会在观众心里造成力的涣散。这种支点,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移动的;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环绕着这种支点,各种力度的线条有机组合,既可以是演员的动作线,也可以是舞台美术师们构设的布景线。
剧本的力度,外显于结构布局,内蕴于情节冲突。其中最直接的体现,是主角与环境的冲撞。《窦娥冤》的力度人所共知。这出戏的力学结构,是狂暴的外力对于一种柔弱之力的反复威压。柔弱之力没有处于主动地位,没有采取积极行动,但是,当狂暴之力的威压一次又一次降临时,柔弱变成了柔韧,显示出了撞击的力量,并在撞击中迸发出悲剧美的火花。倘若柔弱之力在第一次撞击中就被粉碎,或者反过来,柔弱之力由于某种特殊因素竟一下子化弱为强,压过了强暴之力,那么,这出戏的力度就远远不够了。
(摘编自余秋雨《观众心理学》)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羊肚儿汤事件本来审理起来是比较容易的,但张驴儿由于觊觎蔡家的财产,公然行贿桃杌,使得桃杌审案时偏向张驴儿。
B. 被张驴儿和昏官折磨的窦娥深知自己虽然清白,却遭受不公的待遇。此刻,她对眼前的社会和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认识。
C. 在人类的审美感知当中,真实感与对力度的感知都具有一定审美地位,两者相比较而言,力度感知比真实感知更为重要。
D. 生活中有许多的“力”,这些“力”能够自由组合。当“力”与思想意蕴碰撞后,无须过多处理便能产生最佳的戏剧效果。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审案过程中,蔡婆竭力辩称自己的无辜,仍遭受酷刑。窦娥因为不愿看到蔡婆被拷打,被迫向桃杌屈服。
B. 窦娥接连遭受厄运,最后被冤枉致死,《哈姆莱特》中的主角哈姆莱特也接连遭受厄运,最终被冤枉致死。
C. 戏剧强力的连续冲击虽然不能仅仅停留在皮相、直观、感官三个层面,但又需通过皮相、直观和感官来实现。
D. 戏剧力度的支点必然是固定的,因为只有支点固定,戏剧演员和舞美才能够根据支点来构设对应的结构线。
3. 下列戏剧或电影情节,无法产生出悲剧效果的一项是( )
A. 高明《琵琶记》:饥荒之年赵五娘丈夫赶考未归,她留米给公婆,自己吃糠,遭婆婆误解也不辩解,后公婆发现真相,婆婆愧疚离世。
B. 洪昇《长生殿》:唐玄宗与杨贵妃在长生殿中,对着牛郎织女星,共同许下永不相离的誓言;马嵬兵变,唐玄宗被迫下令赐死杨贵妃。
C. 《小兵张嘎》:嘎子在芦苇荡中与小伙伴们一起,模仿八路军战士端枪瞄准的模样,期待着有朝一日能正式加入抗日队伍打击侵略者。
D. 《泰坦尼克号》:杰克与露丝灾难面前不离不弃,他们最终冲破阶层阻隔,勇敢相爱,杰克舍己救下露丝,最后杰克冻死在海水里。
4. 材料一画横线的部分是对《窦娥冤》原文的引用,这两处引用各有什么作用?
5.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窦娥冤》的相关内容,从“戏的力学结构”的角度分析窦娥临刑前的三桩誓愿。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旅行①
老舍
老舍把早饭吃完了,还不知道到底吃的是什么;要不是老辛往他脑袋上浇了半罐子凉水,也许他在饭厅里就又睡起觉来!老辛是外交家,衣裳穿得讲究,脸上刮得油汪汪的发亮,嘴里说着一半英国话,一半中国话,和音乐有同样的抑扬顿挫。外交家总是喜欢占点便宜的,老辛也是如此:吃面包的时候擦双份儿黄油,而且是不等别人动手,先擦好五块面包放在自己的碟子里。老方——是个候补科学家——的举动和老舍、老辛又不同:眼睛盯着老辛擦剩下的那一小块黄油,嘴里慢慢地嚼着一点面包皮,想着黄油的成分和制造法。
吃完早饭,老舍主张先去睡个觉,然后再说别的。老辛、老方全不赞成,逼着他去收拾东西,好赶九点四十五的火车。老舍没法儿,只好揉眼睛,把零七八碎的都放在小箱子里,而且把昨天买的三个苹果全偷偷地放在自己的袋子里,预备到没人的地方自家享受。
东西收拾好,会了旅馆的账,三个人跑到车站,买了票,上了车;真巧,刚上了车,车就开了。车一开,老舍手按着袋子里的苹果,又闭上眼了,老辛、老方点着了烟卷儿,开始辩论:老辛本着外交家的眼光,说昨天不该住在巴兹②,应该一气儿由伦敦到不离死兔③,然后由不离死兔回到巴兹来;这么办,至少也省几个先令④,而且叫人家看着有旅行的经验。老方呢,哼儿哈儿地支应着老辛,不错眼珠儿地看着手表,计算火车的速度。
火车到了不离死兔,两个人把老舍推醒,就手儿把老舍袋子里的苹果全掏出去。老辛拿去两个大的,把那个小的赏给老方;老方顿时站在站台上想起牛顿看苹果的故事来了。
出了车站,老辛打算先找好旅店,把东西放下,然后再去逛。老方主张先到大学里去看一位化学教授,然后再找旅馆。两个人全有充分的理由,谁也不肯让谁,越说越说不到一块儿,越说越不贴题,结果,老辛把老方叫作“科学牛”,老方骂老辛是“外交狗”,骂完还是没办法,两个人一齐向老舍说:
“你说!该怎么办?说!”
老舍打了个哈欠,揉了揉眼睛,擦了擦鼻子,有气无力地说:“附近就有旅馆,拍拍脑袋算一个,找着哪个就算哪个。找着了旅馆,放下东西,老方就赶紧去看大学教授。看完大学教授赶快回来,咱们就一块儿去逛。老方没回来以前,老辛可以到街上转个圈子,我呢,来个小盹儿,你们看怎么样?”
老辛、老方全笑了,老辛取消了老方的“科学牛”,老方也撤回了“外交狗”,并且一齐夸奖老舍真聪明,差不多有成“睡仙”的希望。
一拐过火车站,老方的眼睛快,看见一户人家的门上挂着:“有屋子出租”,他没等和别人商量,一直走上前去。他还没走到那家的门口,一位没头发没牙的老太婆从窗子缝里把鼻子伸出多远,向他说:“对不起!”
老方火儿啦!还没过去问她,怎么就拒绝呀!老方向来不大爱生气的,也轻易不谈国事的;被老太婆这么一气,他可真恼啦!老辛笑着过来了:“老方打算省钱不行呀!人家老太婆不肯要你!还是听我的去找旅馆!”
老方没言语,看了老辛一眼,跟着老辛去找旅馆。老舍在后面随着,一步一个哈欠,恨不能躺在街上就睡!
找着了旅馆,价钱贵一点。老辛放下小箱就出去了,老方雇了一辆汽车去上大学,老舍躺在屋里就睡。
老辛、老方都回来了,把老舍推醒了,商议到哪里去玩。老辛打算先到海岸去,老方想先到查得去看古洞里的玉笋钟乳和别的与科学有关的东西。老舍没主意,还是一劲儿说困。
“你看,”老辛说,“先到海岸去洗个澡,然后回来逛不离死兔附近的地方,逛完吃饭,吃完一睡——”
“对!”老舍听见这个“睡”字高兴多了。
“明天再到查得去不好么?”老辛接着说,眼睛一闭一闭地看着老方。
“海岸上有什么可看的!”老方发了言,“一片沙子,一片水,还有什么?”
“古洞有什么可看,”老辛提出抗议,“一片石头,一群人在黑洞里鬼头鬼脑地乱撞!”
“古洞里可以看地层的——”
“海岸上可以吸新鲜空气——”
“古洞里可以——”
“海岸上可以——”
两个人越说越乱,谁也不听谁的,谁也听不见谁的。嚷了一阵,两个全向着老舍来了:“你说,听你的!别再耽误工夫!”
老舍一看老辛的眼睛,心里说:要是不赞成上海岸,他非把我活埋了不可!又一看老方的神气:哼,不跟着他上古洞,今儿个晚上非叫他给解剖了不可!他揉了揉眼睛说:“你们所争执的不过是时间先后的问题——”
“外交家所要争的就是‘先后’!”老辛说。
“时间与空间——”
老舍没等老方把时间与空间的定义说出来,赶紧说:“这么着,先到外面去看一看,有到海岸去的车呢,便先上海岸;有到查得的车呢,便先到古洞。我没一定的主张,而且去不去不要紧;你们要是分头去也好,我一个人在这里睡一觉,比什么都平安!”
“你出来就为睡觉吗?”老辛问。
“睡多了于身体有害!”老方说。
“到底怎么办?”老舍问。
“出去看有车没有吧!”老辛拿定了主意。
三个人先到了火车站,到海岸的车刚开走了。于是又跑到汽车站,到查得的汽车票全卖完了。
“怎么办?”老方问。
老辛没言语。
“回去睡觉哇!”老舍笑了。
(有删改)
【注】①老舍曾于1924年至1929年留英任教,这篇小说写于留英期间。②巴兹:英国著名的温泉小城,现一般译为巴斯。③不离死兔:英国城市布里斯托尔。不离死兔是老舍的译法。④先令:英国旧货币名。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对老辛的描写侧重于其外交家的身份,老辛吃面包擦双份黄油等细节,突出了他爱占小便宜的特点。
B. 老方是个候补科学家,他一心关注与科学有关的东西,为人极度冷静,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不表露心情。
C. 老太太门上挂着“有屋子出租”的牌子,实际没有房子租给老方一行人,她为自己的失误向老方他们道歉。
D. 老辛和老方为旅行安排争吵不休,最后决定分头行动,却因车票问题未能按计划出行,小说结局出人意料。
7. 下列对“老舍”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舍”吃完早饭,要不是被老辛浇了半罐子凉水,差点在饭厅里睡起觉来,可见“老舍”较为随意的生活态度。
B. “老舍”在收拾行李时,偷偷把买的三个苹果放在自己的袋子里,准备自己享用,体现出他作为普通人的小私心。
C. 面对友人的争论与“你说,听你的!别再耽误工夫”的询问,“老舍”的回答谁都不得罪,展现出圆滑的处事特点。
D. 文中的“老舍”嗜睡慵懒,旅行中全程始终处于困倦状态,苹果被抢也毫无反应,他性格懦弱,为人消极避世。
8. 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名字与作者老舍的名字相同,这有何作用?
9. 老舍被称为“幽默小说家”,本篇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节义者,天下之大闲,而仗节死义者,人之所甚难也。人君有以崇奖而激励之,使知义重于生,而不难于处死,然后可以济患难,而同安乐,此所以能立国也。
不然,则弃义徇利,偷生惜死之徒,群萃于前,一有变故,则涣然离矣,其肯仗节而以死卫上哉!贾谊有言:上设廉耻礼义以遇其臣,而臣以节行报其上。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义所在。故父兄之臣诚死宗庙,法度之臣诚死社稷,辅翼之臣诚死君上,守圄捍敌之臣诚死城郭封疆。故曰圣人有金城者,此也。
彼小人则不然,见利忘义,而利之所在则从之,故利在君父则从君父,利在权臣则从权臣,利在阉宦则从阉宦,利在盗贼则从盗贼。自古及今,若是者不可胜数。方其平时,进谗说,纳小忠,谄谀柔佞,悦可人意;及其临难转而为他掉臂不顾而观其君如路人。然况肯履刀锯,陷鼎镬,死其君上,而执干戈以卫社稷哉!
(选自李纲《论节义》,有删改)
材料二:
文章、节义,非二致也。世变既降,以文名家者攒罗列聚,而信道不惑,守节仗义,渺然无几。是以善观人者,必先节义而后文章。文章之轻重在一身;节义之轻重在国家。存而为节义,发而为文章。尽之于一身,推之于国家,汉、唐以来,鲁公①一人而已。
公之忠烈,始卒不渝。虽庸人孺子,莫不知之。而予犹以轶言余事仿佛一二,几于书画浑沌者,惟观公之节义,然后可以观公之文章。观其奏“论事先白长官”之疏,婴逆鳞,陵焰势,抗言不忌;上“仆射争坐”之书,诋英义、朝恩②而弗恤。自二十六第进士,三十四举制科,阅官四十有五,而居中者才十载,六遭贬斥,竟至杀身。英风劲气,使人感涕愤发。
(选自留元刚《〈颜鲁公文集〉后序》,有删改)
[注]①鲁公:唐代名臣、书法家颜真卿。年近八十,拒绝叛军劝降,被叛军杀害。因曾被封为鲁郡公,后人常称其为颜鲁公。②英义、朝恩:当时的权臣郭英义和大宦官鱼朝恩。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及其A临难B转而C之D他E掉臂F不顾G而观其君H如路人。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于,表示比较,与《荀子•劝学》“取之于蓝”中的“于”用法不同。
B. 金城,形容极其坚固的城池,与《过秦论》“金城千里”中的“金城”意思相同。
C. “文章、节义,非二致也”与《兰亭集序》“其致一也”两句中的“致”意思相同。
D. “婴逆鳞”与《陈情表》“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两句中的“婴”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节义是非常重要的准则,一般人难以做到,君主要想立国,应激励坚守气节道义的人。
B. 那些抛弃道义、求利怕死的人平时会聚集在君主面前,一旦发生变故,又会四散逃离。
C. 善于观察人的人,会由表及里地考察一个人,先观察这个人的文章,然后看他的精神。
D. 留元刚认为,自汉、唐以来,文章、节义能“尽之于一身,推之于国家”只有颜鲁公一人。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设廉耻礼义以遇其臣,而臣以节行报其上。
(2)公之忠烈,始卒不渝。虽庸人孺子,莫不知之。
14. 两则材料都强调节义,材料二中有哪些事实可以说明颜真卿的节义精神?请简要概括。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涧种柳
韦应物
宰邑乖所愿,黾勉①愧昔人。
聊将休暇日,种柳西涧滨。
置锸②息微倦,临流睇归云。
封壤自人力,生条在阳春。
成阴岂自取,为茂属他辰。
延咏留佳赏,山水变夕曛。
[注]①黾勉:勉励,尽力。②锸:一种掘土的工具。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能够治理一方是诗人的心愿,诗人勉励自己,要尽力而为,不愧对前人。
B. 诗人闲暇之余前往西涧种柳,与黄庭坚《登快阁》“了却公家事”有相似之处。
C. 种柳过程中,诗人放下掘土的工具,稍作休息以缓解疲倦,临溪凝视着归云。
D. 末句以黄昏暮色收束全诗,既营造了宁静氛围,又暗含对时光流逝的惆怅。
16. 诗中“封壤自人力,生条在阳春。成阴岂自取,为茂属他辰”蕴含着怎样的哲理?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两句,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点明了诸葛武侯祠的位置。
(2)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独具特色的春日光景。
(3)现代汉语中,“千”与“万”可以连用,表示“务必”,古诗中则常常将“千”和“万”分开用,往往表示一种数目上的夸张,比如“_______,_______”两句。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武松读了印信榜文,方知端的有虎。欲待发步再回酒店里来,寻思道:“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且只顾上去,看怎地!”武松正走,看看酒涌上来,便把毡笠儿背在脊梁上,将梢棒绾在肋下,一步步上那冈子来。武松走了一直,酒力发作,焦热起来。见一块光挞挞大青石,把那梢棒倚在一边,放翻身体,却待要睡,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武松见了,叫声:“呵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梢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
(有删改)
18. 下列句子中的“吃”和文中加点的“吃”,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我们在陡峭的山路上行走,每一步都显得异常吃力。
B. 然而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
C. 二人皆是我等仇人,今日倒吃他做了有功之臣,受朝廷这等恩赐。
D. 到了半盘,陈木南四处受敌,待要吃他几子,又被他占了外势。
19. 文中画横线处的“倚”“放翻”与情节发展联系紧密,富有表现力,如将其改为“扔”“躺倒”,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长期以来,存在着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生命在于运动”,视肌体活动为健康长寿的关键。另一种观点,则把静养看作健康长寿的不二法门。两种观点各有所据,各执一端。究竟谁是谁非,难以有定论。
应该说,静也好,动也好, ① 。一说运动有益,便超负和地每日跑二十千米,或者爆走两个小时,雷打不动;而坚信动不如静的,便从根本上拒绝煅炼。再好的事情,绝对化了,超过线度,也会成为灾难。此其一。
其二是应辩证地看待问题。动与静是相互依存、相互融合、同时存在、不可分割的。古语讲:“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同样,养生之道,要动静结合。
其三是差异性,每个个体生命都有一定的差异,动与静应该适应自己的身体情况。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运动方式与运动量也存在着差异,切忌“一刀切”。
再就是,动、静应各有所侧重:动,更多地表现为外在的动作,如躯体;静, ② ,如平和、淡泊的心境。动为健体,静为健心。二者结合,才是最佳的养生之道。
20. 文中第二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 有些词语同时存在字面义和比喻义,比如文中的“一刀切”,字面义是用一把刀整齐地切断,比喻义指不顾实际情况,用同一方式处理问题。请再举一个类似的三字词语,说明其字面义与比喻义。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自然中的风雨常常给我们的心灵以触动,令我们思绪纷飞。风雨也可以是生命中的助力,还可以是生活中的艰难险阻,在风风雨雨中,我们体验,探索,升华……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word版及答案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福建省南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陕西省汉中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四川省广安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四川省泸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四川省内江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重庆市主城七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北省沧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版+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湖北省荆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南省郑州市宇华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