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分享:杨老师 2024-02-26 下载支付: 5 立即下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论语集注》的开篇,朱熹辑录了程颐关于读《论语》和《孟子》方法的相关论述,作为《论语序说》和《读论语孟子法》。在这些文字中,程子谈到的读《论语》的四种境界,亦可被视为读经典的四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读了全然无事者”。读了《论语》之后无动于衷,也一无所获,如同入宝山而空手归。尽管这部经典曾经打动并影响过无数的读书人,但对于他来说毫无触动,如同根本没有读过。程子感慨道:“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在他看来,读不懂经典的首要原因在于不晓文义。程子强调,“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未有不晓文义而见意者也”。读经典首先要搞清楚文字表面的含义,进而才能够探求文字背后的精微义理。倘若读不懂经典的字面意思,也就不可能深入理解古圣先贤的用心。

第二种境界:“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读了《论语》之后,其中有一两句话对自己有所触动,于是会心一笑,甚至窃喜不已。相对于那些“全然无事者”,能够体会到经典当中若干佳句而心生欢喜,显然已经有所触动,有所收获。尽管如此,那仍然是头脑层面对经典支离破碎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并没有发生。有弟子曾提问:“且将《论》《孟》紧要处看,如何?”程子答曰:“固是好,但终是不浃洽耳。”选读固然比不读强,但终究不够圆融贯通。对于《论语》这样的古代经典,究竟哪些是真正的要点,哪些是真正的精华,普通人通常没有辨别的能力。因此,通过选读,很难通晓整部经典的深邃义理,也难以体会古圣先贤的“作经之意”。

第三种境界:“读了后,知好之者”。随着对经典文本的不断熟悉,以及自己生命体验的不断累积,对于经典的妙处将会有更多的理解、更深的体会。一旦有了真实的触动,有了实际的受益,那么就会慢慢喜欢上这部经典,逐渐信任这部经典,甚至热爱这部经典,这就叫作“好之者”。孔子曾将读书人划分为三种类型:“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在他看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程子所说的“读了后,知好之者”,就相当于孔子所说的“好之者”。学习古代经典,要熟读玩味,切己体察,并且躬行实践,如此才能终身受益。倘若只是把它当作文字来看,那么就体会不到经典的妙处。

第四种境界:“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读了《论语》等经典之后,切实体悟到了书中所蕴含的深邃智慧,真正体察到古代智者的良苦用心,读下来感觉妙不可言,于是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这是读经典的第四种境界。事实上,读到某部经典时欣喜若狂或者涕泪悲泣,那是一个人读书生涯当中极为宝贵的时刻,是精神之旅中非常美妙的体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意味着,此时此刻,有一种真正的领悟发生了。一旦一个人读书到了这种境界,那么,他的精神气质将发生巨大变化。读书,自然有得,假以时日,就可以涵养成生机活泼的气质。我们学习古代经典,不是要让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沉闷,让自己的生命变得越来越枯萎,而是要借助古代智者的教诲来滋养自己的生命,让这棵生命之树更加生意盎然。所以,阅读经典,不仅是要理解经典的文字含义,更为重要的是,要透过自己的生命体验,将经典中的智慧活出来。

事实上,要真正理解古圣先贤流传下来的经典,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这意味着,不仅要从文字上来阅读这些经典,研究这些经典,更为重要的是,要将经典中的智慧落实于自己的人生当中。在儒家看来,人人皆可为尧舜。因此,读书就是为了“求其放心”,希圣希贤。从根本上来说,读经典就是读自己,借助古代经典,开启自己的内在智慧,透过圣贤教诲,发现自己的真实本性。这是程子论述读书方法的用意所在,也是我们学习古代经典的最终目的。

(摘编自谢青松《读书的四种境界——〈读论语孟子法〉解读》)

材料二:读书无止境,在卷帙浩繁的书海中,书与书之间时常构成某种关联,它们跨越时空相互映照、呼应。寻找到这种关联,阅读的边界就会不断拓展,阅读者就会努力敞开胸怀拥抱广阔世界。阅读行为的实质之一,便是发现和建立联系。

这个过程,是一种从不止歇的积累和开辟,仿佛一股水流,从一口泉眼中汩汩涌出,向前流淌,一路上不断有新的水流次第汇入,它们分别来自许多个另外的泉眼。

每一个最初的泉眼,对于阅读者,便是开始时的某一部或某一类读物,它因人而异,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仿佛一个人降生在不同地域,牙牙学语时说的当地的土语,但随着他长大成人,就需要使用一种通用的语言和文字,因此它又总是通往必然性。

阅读中的联系,体现为因果接续的无数次循环,手头的每一本书,都是这个进程中的一个环节。它常常会是此前一本书的结果,又成为后面的一本书的原因。这样的阅读的开展,早晚会接近于一种广阔浑然的境界,就好像大地上众多的河流,在流淌中不断地交融汇集,直到有一天汇聚成为一片浩渺无垠的水面。那是《庄子·秋水》里描绘的场景:“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摘编自彭程《阅读:在拓展的背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论语》是集先贤智慧之大作,诸多的读书人深受其影响,一般人想要探求其背后的精微义礼,首要前提是通晓文字表面含义。

B.达到“第三种境界”的读者,对《论语》已经有一定程度的热爱,一旦读者心里的感触和实践行动相统一,将会受益终身。

C.程子认为自己学习古代经典的最终目的,一方面是要透过圣贤教诲发掘真正的自己,另一方面是将经典智慧落实在自己的人生中。

D.广泛的阅读往往会让读者寻找书籍之间的关联,从而阅读的边界会不断拓展,阅读者也就会努力敞开怀抱拥抱广阔世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讲了书籍和读者的关系,但侧重点不同,材料一侧重论述读书的不同境界,材料二侧重论述阅读的广度。

B.普通人由于通常没有辨别要点的能力,如果只是选读《论语》,则难以理解整部经典的深邃义理,因此最好通读《论语》。

C.材料一最后一段中“人人皆可为尧舜”这句话,是说读经典能提升自我,用以论证通过阅读经典每个人都能成才这一观点。

D.阅读中的联系体现为一种循环,手头上的每一本书就是这个进程中的一个环节,就像一口口的泉眼,后面就汇集成河流。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B.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古今贤文·劝学篇》)

C.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陈寿《三国志》)

D.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陈师道《绝句》)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程子所提倡的读书方式的一项是(3分)(    

A.先搞清楚文字表面的含义,进而探求其背后的精微义理。

B.读了之后无动于衷,也一无所获,如同入宝山而空手归。

C.对经典圆融贯通,更深层次地体会古圣先贤的“作经之意”。

D.切实体悟书中所蕴含的深邃智慧,体察古代智者的良苦用心。

5.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煤桶骑士   卡夫卡

所有的煤都用尽了;煤桶已经空了;铲子也没有用了;炉子里灰烬散发着丝丝的凉气;屋子里只剩下了严寒;窗外的树在白霜之中僵立着;此时的天空就像是一块银色的盾牌,挡住了所有向它求救的人。

我必须要得到煤!我不能冻死!这是我唯一的念头。我的身后是冰冷的炉子,眼前是冰冷的天空。所以,我现在必须要做的就是快马加鞭地到煤贩子那里去寻求帮助。基于经验,我觉得对于我一般的请求,这个煤贩子一定会充耳不闻,对我麻木不仁。因此,我必须非常清楚地向他表明我的境况:我连一粒煤渣都没有了,而他对我来说就像是天空中的太阳。我必须像乞丐一样去获取他的乞怜——当一个乞丐因为饥饿而浑身无力地靠在门槛上奄奄一息的时候,主人家的女厨师通常都会给他喂点残剩的咖啡——虽然煤贩对我的请求很气愤,但他一定会在“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戒律光芒的照射下,不得不把一铲煤扔进我的煤桶里。

要怎么去?——这无疑决定了此行借煤成功与否的结果,所以我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决定骑着煤桶去。于是,就像骑士那样,我双手抓住桶把手——一个最简单的辔具,我好不容易地转下了楼梯。不过,到了楼下,我的桶就立马上升起来,了不起,真了不起!那些伏在地上的骆驼,在指挥者的棍棒下晃晃悠悠地站立起来时,也不过如此。

我骑着煤桶以均匀的速度穿过了冰冷的街道,它的高度特别合适,有几次我被升到了二楼那么高,但从来没有下降到门房那么低。我就那么高高飘浮在煤贩的地下室门前,这时的煤贩子正蹲在地下室的一张小桌子旁边写着什么。似乎是为了放掉屋里多余的热气,他还把门敞开着。

“煤店老板!”我急切地喊,我似乎能感觉到我低沉的声音刚一发出就被罩在呼出的哈气中,这声音在严寒中听上去显得十分混浊,“老板,求你给我一点煤吧!你看我的煤桶已经空了,我甚至都能骑在它上面了。你就行行好,我发誓,只要我一有钱,马上就付给你。”

煤贩听完我的话,把手拢在耳朵边。“我没有听错吧?”他带着疑惑的神情转过身问他的妻子,那妇人此时正坐在炉边长凳上织毛衣,煤贩看着妻子再次确认说,“我听得对吗?有一个买主。”

“我什么都没有听到。”妇人说,说完她继续织着毛衣,平静地喘着气,惬意地背靠着炉子取暖。

“噢,是的,”我殷切地喊道,“是我,是你们的一个老主顾,我向来忠诚老实,只是眼下确实没有法子了。”

“老婆,”煤贩子说,“是有一个人在说话,我不会弄错的;一个老主顾,肯定是一个老主顾,所以说话才这么中听。”

“你这是怎么了,老头子,”妇人把手里织着的毛衣贴在胸脯上,停顿了一下,接着说,“这里一个人也没有,街道是空的,我们给所有的顾客都供了煤,现在我们可以把煤店关几天门休息一下了。”

“可我呢,我还在这儿,正坐在煤桶上。”我着急地喊着,没有知觉的眼泪冷冰冰地溢出来,模糊了我的双眼,“恳请你们向上面看一眼,你们会马上发现我的,我只求你们给我一铲煤,如果你们能给我两铲,我一定会高兴得发疯的。其他的顾客你们确实都关照了,但还有我呢,啊,但愿我能听到煤在桶里发出的格格的滚动声。”

“我来了。”煤贩子说着便站起身来迈起他的短腿踏上了地下室的台阶。可那妇人却抢先一步站在他面前,紧紧抓住他的胳膊说:“你就在这里待着吧,如果你坚持要上去的话,那就让我上去吧。想想你夜里吓人的咳嗽声,唉,为了这么一桩生意,况且还是你臆想出来的生意,你就忘了老婆孩子,也不想要你的肺了。既然这样,就让我去吧。”

“那你告诉他我们仓库中所有煤的种类,至于价格我在下面给你报就好。”

“好吧。”妇人说完,便踏着楼梯来到了街道上。当然她马上就看到了我。

“老板娘,”我喊道,“衷心地问你好。我只要一铲煤,一铲最差的煤就好,就放在我这个桶里,我自己把它拉回去,当然,我一定要如数付钱的,只是现在还不行,现在不行。”“现在不行”这几个字就像一声钟响,它又刚好和附近教堂塔尖上传来的晚钟声混合在一起,几乎让人分辨不清。

“他想要点什么?”煤贩在下面问道。

“什么都不要,”妇人向下面大声喊,“外面什么都没有,我什么都没有看见,什么都没有听见,除了6点的钟响。所以,我们还是关门吧,天太冷了,或许明天我们又有的忙了。”

她什么也没有听到,什么也没有看到,但她却急着解下她的围裙,试图用它把我赶走。遗憾的是她成功了。我的煤桶拥有着其他骑乘动物的一切优点,它没有反抗力,它太轻了,一个妇人的围裙就足以把它从地上赶走。

“你这个恶魔,”当那个妇人用一副半是蔑视、半是得意的神情在空中挥动着手转身回店时,我回头喊着,“你这个恶魔!我求你给一铲最差的煤你都不愿意。”于是,我能做的只有爬上冰山,让自己永远消失。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寒冷的冬天里,因缺煤“我”的屋子里显得极度冰冷,“我”期望煤贩子能给“我”一铲煤炭。

B.第一段中“此时……的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冷酷,暗示了“我”的结局。

C.第二段通过心理描写反映了“我”的艰难处境与内心世界,并引出后文“我”的一系列的行动。

D.第三段中“那些伏在……也不过如此”运用类比的手法,突出了“我”骑着煤桶飞行时的壮观。

7.关于小说中“我”与煤贩子夫妇对话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煤店内,老板向老板娘反复确认门外是否有一位主顾,但老板娘对“我”的呼喊毫不关心。

B.煤店老板听完“我”的恳求后准备起身来找“我”,表现了煤店老板对“我”的同情。

C我”向老板娘求助,请求她给“我”铲最差的煤,可她却不愿意,体现了她的冷漠。

D我”的声音十分混浊,“我”的呼喊被钟声吞没,“我”的请求难以被煤贩子听清。

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煤店老板的性格特点。(5分)

9.学习小组为深入理解小说,提炼出小说要点。甲组提出一组要点:轻与重。乙组提出一组要点:虚构与现实。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要点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赵充国遂上屯田奏曰:“羌易以计破,难用兵碎也,故臣愚心以为击之不便!计度临羌东至浩亹,羌虏故田及公田,民所未垦,可二千顷以上,其间邮亭多坏败者。臣前部士入山,伐林木六万余枚,在水次。臣愿罢骑兵,留步兵万二百八十一人,分屯要害处,冰解漕下,缮乡亭,浚沟渠,治湟峡以西道桥七十所,令可至鲜水左右。田事出,赋人二十亩;至四月草生,发郡骑及属国胡骑各千,就草为田者游兵以充入金城郡益积高省大费。今大司农所转谷至者,足支万人一岁食,谨上田处及器用簿。”上报曰:“即如将军之计,虏当何时伏诛?兵当何时得决?”充国上状曰:“臣闻帝王之兵,以全取胜,是以贵谋而贱战。‘百战而百胜,非善之善者也,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注】蛮夷习俗虽殊于礼义之国,然其欲避害就利,爱亲戚,畏死亡,一也。今虏亡其美地荐草,愁于寄托,远遁,骨肉心离,人有畔志。而明主班师罢兵,万人留田,顺天时,因地利,以待可胜之虏,虽未即伏辜,兵决可期月而望。羌虏瓦解,前后降者万七百余人,及受言去者凡七十辈,此坐支解羌虏之具也。”上复赐报曰:“兵决可期月而望者,谓今冬邪,谓何时也?将军独不计虏闻兵颇罢,且丁壮相聚,攻扰田者及道上屯兵,复杀略人民,将何以止之?”充国复奏曰:“臣闻兵以计为本,故多算胜少算。先零羌精兵,今余不过七八千人,失地远客分散,饥冻畔还者不绝。臣愚以为虏破坏可日月冀,远在来春,故曰兵决可期月而望。今骑兵虽罢,虏见屯田之士精兵万人,从今尽三月,虏马羸瘦,必不敢捐其妻子于它种中,远涉山河而来为寇;亦不敢将其累重,还归故地。是臣之愚计所以度虏且必瓦解其处,不战而自破之册也。”上于是报充国,嘉纳之……充国振旅而还。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有删改)

【注】出自《孙子兵法》,意思是以前善于带兵打仗的人,首先创造自己不可战胜的条件,并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就草A为田者B游兵C以充DE金城郡F益积畜GH大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司农,是朝廷管理国家财政的官职,为九卿之一。

B.“兵当何时得决”的“兵”指战争,与《过秦论》“收天下之兵”中的“兵”含义不同。

C.“饥冻畔还者不绝”与“绝不饮食”(《苏武传》)两句中的“绝”含义不同。

D.“度虏且必瓦解其处”与“度我至军中”(《鸿门宴》)两句中的“度”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充国上奏,请求撤除骑兵,留步兵一万多人,屯驻在要害地区,到春耕时,分给屯田兵卒土地。

B.赵充国认为羌人战斗意志并不强,而且与汉朝相比,力量并不占优势,应该很快就会投降。

C.赵充国认为先零羌精兵不过七八千人,挨饿受冻;待至来春,虏马瘦弱,更不敢率众寇边。

D.宣帝及群臣都反对屯田之策,希望速战速决平叛羌乱。宣帝下敕询问赵充国兵事何时可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文中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蛮夷习俗虽殊于礼义之国,然其欲避害就利,爱亲戚,畏死亡,一也。4分)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五代史伶官传序》)4分)

14.王夫之评价赵充国平羌,“非充国也,羌人之祸汉,小则为宋之元昊,大则为拓跋之六镇也!”赵充国是如何成功说服宣帝的?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过平望范成大

寸碧闯高浪,孤墟明夕阳。

水柳摇病绿,霜蒲蘸新黄。

孤屿乍举网,苍烟忽鸣榔

波明荇叶颤,风熟苹花香。

鸡犬各村落,莼鲈近江乡。

野寺对客起,楼阴濯沧浪。

古来离别地,清诗断人肠。

亭前旧时水,还照两鸳鸯

[]①平望:在今江苏省吴江市南四十里,是运河所经处。本诗为诗人离家赴临安水路经过平望时所作。平望是诗人故乡。②寸碧:远方的景物。③鸣榔:渔人捕鱼时,用长木敲船舷作声,惊动游鱼,使鱼落网。④唐代徐月英《送人》:“惆怅人间万事违,两人同去一人归。生憎平望亭前水,忍照鸳鸯相背飞。”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句写诗人在船行驶时遥望远景产生的错觉:诗人在船上,远方景物仿佛扑面而来。

B.三、四句从视觉角度写秋景,水柳病绿,霜蒲新黄,对仗工整,动静结合,意境萧瑟。

C.五、六句写渔人在孤屿边举网、在船上鸣榔的场景,透露鄙弃仕途、退隐江湖的渴望。

D.全诗扣住“过”字描写水路行经平望的见闻感受,写景呈现出江南水乡的鲜明特点。

16.本诗末尾四句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末尾四句(“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在思想情感内涵方面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北方的胡人不敢南下,勇士不敢动武来报仇。

2)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

3)古代衣服因为原料质地,制成后较为硬挺,穿着前需置于石上舂捣,使之柔软,称为“捣衣”。古典诗词中常用“捣衣”或“砧声”来表现妇人思念征夫、游子思家怀乡、征人对常年征战不满等情绪,比如唐人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纵览古今,聪俊灵秀之人,于万万人中仅是①__________。虽然其落草之境大有参差,所行之事更是②__________,但都有一深蕴其中的共同特点,那就是“无争”。身居尘世,递生人海,面对争名逐利之潮起,竞心所牵,人人跻身其中,③__________,难免身不由己。唯“不争”者,结庐大隐之市,其精气内敛,定力自生,独能拥有完全之自我——顺乎天性行止,进退叩问心声,不为世俗所缚,免受他人役使,淡淡然率性而居,乃天地间一自在人耳。

“无争”是一种自由。有此自由之身、空灵之心,精神自与天地大通。如启天聪天目,自能独步当时,感悟超凡脱俗的真知灼见,聆听天鸣地籁的化外之音。偶与心弦鸣和,豁然解悟,信手拈来,辄得千古奇作。这些极具才情、极其聪慧、性情又极为乖张的人,历来被世人视为“异类”。A在造成独立人格的同时,B他们是点染历史,C创造了中华文明的艺术绝品,D这些艺术绝品使历史更精彩。E倘若把历朝历代这些异类大家的绝世作品全部剔除,F真不知该怎么写中华文学艺术史还会剩下什么。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几个句子中有三个有语病,请分别找出并加以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顺应天性,进退自如,是天地间一个自由自在的人”,不如原句,请简要分析原句的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经过200多年的观测,人们证实地球逐渐转慢了,时间也跟着慢了,有时还会突然减慢很多。19597月,许多地方都记录到地球自转速度减慢的情况。①__________,我们的感官根本觉察不出来;但长期积累下来,就可观了。有人认为20亿年前,一昼夜仅相当于现在的8小时。

__________?许多人认为这是潮汐的影响。因为在涨潮退潮时,潮水都要和地面发生巨大的摩擦。大气和地面的摩擦也可能使地球自转速度减慢;此外,地球体积的膨胀和收缩,地球内部物质因为运动而发生的密度变化,③__________。尽管以上种种看法都还值得讨论,但时间在变却是事实,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时间是不是在变呢?这就需要一种最标准的钟来校正。当然这种钟不能是常见的普通的钟,需要利用自然界中别的东西作为计算时间的标准。人们发现,气体分子的振动频率总是固定不变的,这是一种比地球自转速度更可靠的时间标准。能准确地起着“摆”作用的还有石英片,将它连接在电路中,它便会产生可以调节时钟行程的振动,这种石英钟的准确性比前一种方法要差一点,但比普通的钟表准确了许多。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6分)

2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的”字可以删除的一项是(3分)(    

A.这就需要一种最标准的钟来校正

B.能准确地起着“摆”作用的还有石英片

C.它便会产生可以调节时钟行程的振动

D.但比普通的钟表准确了许多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朋友,你要飞登智慧的最高的峰顶,

你就去冒险,别管“明智”嘲笑你。

近视者只看到你在高飞时离去的海岸,

你大胆飞翔而抵达陆地,他不能看见。

这是德国诗人席勒写的一首短诗——《智慧和明智》。读了这首短诗,正当青春年华的你有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