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南通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 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分享: 2024-03-28 下载支付: 5 立即下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20世纪 60年代后期,我向研究院的学位论文委员会提交了本书的选题。委员会的大多数成员都对我说,这个题目还需要慎重考虑。不过,最终我的选题获得了他们的批准。我对委员会主席悉尼·阿尔斯托姆以及另外三位享有声誉的学者永远心存感激,尽管当初他们并不看好我的选题。这本不循陈规的论著,连我自己都感到诧异,在以后的四十年中竟然一再印行,既有美国的,也有外国的,其中就有这一新的汉语译本。在此,我要感谢侯文蕙教授,感谢她熟练而精美的译文。正是她,首先将我的名字和著作,实际上是整个环境史学科,呈现在中国的读者面前。

这本论著是第一部关于生态科学的通史,着重探讨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有着研究历史的全新视角。与其说它是对生态学逐渐产生过程所做的细致分析,毋宁说它是对这门学科的知识和文化根源进行了探索。这种探索的深层,无疑是关于科学在现代思想中的地位问题,是科学向真理和权威发出诉求的合理性的问题。几百年来,自克里斯多夫·哥伦布和尼可拉斯·哥白尼的时代起,科学在西方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发现了越来越多的知识,革新了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拥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与影响。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条上升的途径似乎已到了尽头。在大学里,尤其是在人文学科中,对科学的批评在不断增长。甚至在美国政治中,左右两派的人都开始攻击科学界,将其看作邪恶、异化,甚至是危害健康的根源。美国文化战争的所有瞄准器都将科学当成了靶子。生态学与进化论一起,在保守派的圈内变得声名狼藉;而在其对立的激进派中,科学则被看作一个帝国的、非正义的、大政府的和西方霸权的有力工具。

作为 60年代反主流文化运动的同路人,我承认的确有反对科学的理由,是它,给我们带来了凝固汽油弹、原子射线和大量的失业工人;但是,一个毫无疑问的事实是,某些最有学识和影响的,对暴力、偏见、帝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及环境破坏的批评者,正是科学家。我敬佩科学,同时又相信它的原罪。科学家如何在此困局中为自己定位?如何取得平衡?我的书成为一种自我教育的载体,一种对自然性质的个体探究,也是一种在自身的疑问与困惑中寻求出路的探索。

不可避免地,在最为宏大的问题上,我很抱歉,做出了某些错误的判断,或至少没有对它们作出清晰的、决断性的结论。但是,截至目前,我的有关生态学的事实仍然是真实可靠的,对其过程的组织安排也仍然是有效的。科学思想与观察、试验和确认的过程有关,与以神学、虚构和空想为基础的思想不同。科学,和所有那些人类表达一样,建立于“信仰”之上,但是科学家的信仰,与那些常去教堂的信徒,甚至文学教授们的信仰,是不一样的。一位原教旨主义的基督徒可以说他“相信”上帝确实用六天时间创造了世界或人类并未导致气候变化,但是这种信仰并非来自于任何认真收集的证据、证词、事实或发现,它们来自信念或先入为主的道德认同。相反,科学则发展出一个特殊的、缜密的验证信念的过程,是明显区别于非科学的。

科学,包括生态学,应当是智慧的关键部分,这可能是一种新的思想。它不是古代世界的思维方式,那时候,智慧被认为来自预言家和先知,这些人因为超凡的个人魅力而赢得权威。在现代世界,智慧通过比较非人格化的发现和了解而获取,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体的科学家们就应该受到崇拜,以替代过去的伟大先知和导师。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应该致以崇高敬意并寻求智慧的对象不是个体科学家,而是约定俗成的科学规范。作为个人,科学家们可能会跌撞犯错,令其智能屈从并服务于权力、金钱、声望,或者自负。但是,从科学规范的角度,现代科学可以纠正这样的扭曲和挫败。

我会将历史学归入科学的序列,强调历史学者能够帮助生态学者以及其他科学家学会更加审慎地运用其方法,提供其建议。向科学家们说明过去他们曾走过各种不同的、有偏差的道路,而其中很多并不明智;指出他们对地球成为今日模样的责任;展示过去的局限和他们在理解上的偏见:这些全都是历史学家可以改进学识和增进智慧的方式。

我希望此书不会鼓励任何错误判断,为意识形态,或者原本甚至是善意的理想主义所歪曲的判断。撰写生态科学的历史,筛选证据,观察工作中的科学家,使我坚信,科学方法肯定是我们知识的渊源和智慧的支柱。这本书,不仅使我对生态学有了更好的了解,而且使我接受了它和其他环境科学。大自然,因其自身的原因,对科学家非常重要;而出于对我们自身在世界所处地位的更好理解,它对历史学家也同样重要。在生态历史学中,大自然,作为人类生活的至关重要的环境,作为最为深刻的社会和经济变迁的根源,作为人类健康和幸福的需要,在今日,应当成为历史学家研究的既有事实与工作前提。从大自然出发,所有的历史著作今后都必然是生态的,我们时代的巨大需求,就是在相互尊重和共同的事业中,将科学和历史融为一体。

(摘编自唐纳德·沃斯特《今后,所有的历史学都必然是生态的》,侯文蕙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的论著选题当初不被学位委员会看好的原因是不循陈规,但最终还是获得了批准,论著一再印行,具有较大影响力。

B.作者指出,激进派根据一定的事实,认为生态学与进化论是被用来维护帝国的、非正义的、大政府的和西方霸权的有力工具。

C.作者认为,科学应当是智慧的关键部分,这可能是一种新的思想,而这种思想也能让我们对约定俗成的科学规范充满敬意。

D.作者强调,所有的历史著作今后都必然是生态的,这一结论是在生态学和其他环境科学融合的基础上得出的,体现了时代的需求。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学向真理和权威发出的合理性诉求,就是不要将文化战争的瞄准器都对准科学,而要让科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获得正确的定位,在是与非中取得平衡。

B.科学家的信仰与其他人的信仰不同,不仅表现在信仰的内容上,而且表现在信仰的来源上,科学家的信仰来自于认真收集的证据、证词、事实或发现。

C.科学家们曾走过各种不同的、有偏差的道路,他们如果能够得到历史学者的帮助,就有可能更加审慎地运用其方法,提供其建议,纠正这些偏差。

D.大自然对历史学家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是人类生活的环境,还涉及社会和经济变迁、人类健康和幸福,应当成为历史学家研究的既有事实与工作前提。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林奈学派布鲁克纳认为:“这个自相残杀的体系并不是上帝设计上的失败或缺陷,它是生命本身不可避免的天性。”

B.梭罗在《神的一滴》中写道:“它已经用肮脏的工业脚步使湖水混浊了,正是它,把瓦尔登湖岸上的树木和风景吞噬了。”

C.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说:“创造论这一观点,虽为近代许多博物学家所信奉,我自己以前也曾信奉过,但是事实上决不能成立。”

D.克莱门茨指出:“在有限的化石资料中也存在着有力的甚至是结论性的证据,即草原顶级状态至少在其存在的几百万年当中,都具有今天大部分主要的物种。

4.文中说这本论著“有着研究历史的全新视角”,请简要概括有哪些“全新视角”。(4分)

 

5.本文是唐纳德·沃斯特所著《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一书的自序。请结合文本,谈谈这篇自序依次写了哪些内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如梦令

看海的行程恍若梦境。早上柔弱的阳光照在一艘泊岸的小轮船上。

父亲抱着五岁的男孩上船。大概走到跳板中间了,父亲故意脚下加了劲,他在父亲怀里上下颠簸起来。父亲停住脚步,哈哈大笑,享受着自己的恶作剧。他胆怯地缩在父亲怀里。 

父亲拿手点一下他的额头,笑道,就你这胆子,还能去看海么?还能看到大军舰和大鲸鱼么?

他的额上有一点红斑,豌豆大小。他不知道那是父亲点多了点出来的,还是正因为有斑,父亲就喜欢在那里点,反正“朱砂启痣(智)”的念头都在里面了。

船身一震,机器响起来了。男孩一直盯着船尾翻涌的河水看,这是他此生第一次从轮船上看到水如此的翻涌。他有点头晕,幸亏父亲一直拉着他。父亲双脚分开,扒在铁板上,简直比壁虎还要厉害。父亲当过多年海军,他说他经过滔天巨浪,这点风浪算个啥。

小轮船并不直接开向大海,要去看海,还有一段长长的陆路要走呢!不知什么时候,雾起来了,薄纱一般在树林间飘动。在路上奔跑的男孩突然想起了他的指南针,他要瞄瞄大海的方向。那个指南针,父亲给他的。他掏口袋,却找不到。男孩急哭了。父条说,算啦,你拿指南针还不就是要找海的方向。走吧,再走一段,我们就能看见海啦!

如梦的行程还在继续。天色向晚,在太阳消失前,他们到达了大堤的起点。他四处张望。除了脚下的大堤,四处全是水。海水浑浊,混杂着枯枝败叶,一浪接一浪地拍打着岸边。男孩有点疑惑,他问父亲,海水不是蓝色的吗?像天一样蓝。父亲说,边上看不出蓝色的,要到大海深处,大海才是蓝的。男孩有点失望,他看到一条死鱼,被浪推着,一晃一晃的,男孩叫道,那里有一条䱗子鱼! 爸爸你不是还钓到过的吗?父亲说,这怎么是䱗子鱼,䱗子鱼有这么大吗?男孩点点头,䱗子鱼是比这个小一点。他朝水面张望寻找,问,爸爸,为什么还没看到大鱼啊?你说有船那么大的鱼,在哪里呢?父亲说,那是大鲸鱼,这里水浅,鲸鱼过不来啊。男孩觉得爸爸说得有道理。

突然,父亲手朝前面一指,看!那是什么?男孩转过头去,他看见一艘船的影子正在悄然移动,船上有红色的灯光,看起来比他坐过的轮船大不了多少。男孩欢呼起来,军舰!那是军舰!父亲愣了一下,连说了几个对,呵呵笑了。

男孩死死地盯着军舰。天太黑,他没有看见大炮,只看见船头巨大的光柱。父亲告诉他,那是探照灯。军舰正向大海深处航行,男孩恨不得能拽住它,但是军舰离他们越来越远,一声长笛,慢慢远去了。尾灯闪烁。

我看到了,我看到军舰了!男孩拽着父亲的手,跳了起来。

父亲问,这下高兴了吧?

男孩大声说,高兴!

他们这时已看不清水面,只听到有水浪哗哗地冲击着脚下的大堤,越往前走浪越大,他们的脚下已有了微微的颤动。大堤上有一线路灯,浓雾中,它们一团一团的照不远,只能让水面更显得阔大和神秘。有三两个行人路过,他们急匆匆地往岸的方向走,投来诧异的目光。

男孩站住了脚。他冷,还饿。浩大的水声环绕着他,周围是无边的不可测的世界,他有点害怕。浪头越来越大了,哗的一声巨响,海水从大堤的边缘掀起,飞溅到他们身上。男孩被泼了一头。海水沿着他的额头流了下来,流到他嘴里。他舔舔,有点甜,有点碜牙,就是他们家乡河水的味道,不咸。

男孩眯着眼睛,被父亲牵到路灯下。父亲从包里掏出毛巾给他擦脸。他眨巴着嘴,看着父亲。路灯的圆晕仿佛聚光灯,照着这对父子。夜雾茫茫。

透过迷雾,男孩先是听见了车轮滚动的声音,像是来了一辆滑轮车。慢慢的,他看见了,那是辆轮椅。坐在轮椅上的是一个老人,一个小伙子在后面推。轮椅缓缓过来,每经过一个路灯,他们都会亮一下,然后又暗了。夜雾中,一切都看不真切。父亲抱上他,往路边靠靠,等着轮椅过去。轮椅继续靠近,在附近的路灯下停住了。

小伙子很健壮。轮椅上的老头,头发花白,他兴致勃勃地左顾右盼。

夜雾中,两个相邻的光圈下,四双眼睛彼此打量。

小伙子朝他们咧嘴笑笑。他仔细地推动轮椅,小心避让着地上的坑洼。小伙子说,这么晚了,你们才回去啊?男孩大声说,我们来看海的,爸爸带我来看大海!小伙子咧嘴笑笑。轮椅继续靠近,他们站到了同一个光圈之下。

老头看见男孩,兴奋起来,他手指着前面,结结巴巴地说话,却听不清说的是什么。突然,他回头,清楚地对小伙子脱口而出,海生,这是大海,你知道么?他得意地哈哈笑起来。男孩使劲把父亲拉低,贴着他耳朵说,叔叔也叫海生哎。他话还没说完,那老人喊道:小家伙,你过来!男孩看看父亲,走近轮椅,老人伸出手说,这个东西,给你。男孩接过来。那是一个指南针,温温的。男孩仰头看看那个叔叔,又看看父亲。父亲微笑,叔叔冲他点点头。老人摸摸男孩的额头,说,出发!

片刻间,无边的浓雾就遮住了他们的背影。

多少年后,已成年的男孩每每想起那个恍如梦境的行程,总有些特别的滋味。那“海”其实并不是海,而是距离家乡不远也不近的一个大湖。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写在跳板上颠簸儿子的富有童心的父亲,目的是与后文坐在轮椅上的老人形成对比。

B.孩子看见军舰欢呼起来,父亲“愣子一下”“呵呵笑了”,表明父亲对儿子天真想法的不屑。

C.男孩舔舔海水,“有点甜”通过味觉描写,表明孩子已经知道眼前所见并非真正的大海。

D.小说中的“雾”含义丰富,梦境和迷雾交织变幻,富有神秘感,暗示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扒在铁板上”的细节描写,将父亲坐船时的特有姿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反映了父亲多年海军生活所养成的职业习惯。

B.看到大堤下的海水后,男孩与父亲的对话,写出了孩子的疑惑失望和父亲满足孩子好奇心的善意,符合人物年龄和心理。

C.“指南针”具有象征意义,小男孩从老人手中“复得”指南针,寓示老人给小孩指明了   

大海的方向,并给予他人生的信念。

D.两位父亲不约而同地都给孩子起名为“海生”,突出两位父亲对大海的深厚情感,也寄寓了父辈对孩子的殷切期望。

8.男孩成年后想起童年的那段行程“总有些特别的滋味”。你认为他会有哪些“滋味”?(4分)

 

9.小说设置两对父子去看大海时巧遇的情节,独具匠心。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谈者悲文信公之忠,而惜其才之不称也,余以为不然。夫信公非无才者也。当咸淳之末,天下之事已去,而信公以一远郡守,募万余乌合之众,率以勤王,而众不溃,此非有驾驭之术不能也。丹徒之役能以智窜免,间关万死,而后至闽,复能合其众,以收已失之郡邑。而所遣张汴、邹㵯遇李恒悉败,既再散而再合矣;而举军皆大疫,死者过半,五坡之役,复遇张弘范以败。凡天祥之所用将,皆非恒、范也。元起朔漠,以力雄海内外,灭国四十,歼夷女真以至宋。宋自朱仙之后未有能抽一矢、发一骑而北驰者。元举太山之势以压宋卵,而信公欲以单辞羁身鼓舞其病妇弱息,以与贲、育之徒抗,盖未接刃而魄先夺矣,虽有韩、白,未易支也。故信公之数败而能数起,吾以是知其才。其数起而数败,吾不谓其才之不称也。

(节选自《王世贞文选·文天祥论》)

材料二:

论曰:自古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尔。商之衰,周有代德,盟津之师不而会者八百国。伯夷、叔齐以两男子欲扣马而止之,三尺童子知其不可。他日,孔子贤之,则曰:“求仁而得仁。”宋至德佑亡矣,文天祥往来兵间,初欲以口舌存之,事既无成,奉两孱王崎岖岭海,以图兴复,兵败身。我世祖皇帝以天地有容之量,既壮其节,又惜其才,留之数年,如虎兕在柙,百计驯之,终不可得。观其从容伏质就死如归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谓之仁哉。宋三百余年,取士之科,莫盛于进士,进士莫盛于伦魁。自天祥死,世之好为高论者,谓科目不足以得伟人,岂其然乎!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注】①朱仙:朱仙镇,位于河南省开封市西南,相传岳飞在此大战金兵。②贲、育:古代勇士名。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观其从容 A伏质B就死C如归D是其所欲E有甚F于生者G可不谓之H仁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间关万死”与《琵琶行》“间关莺语花底滑”中“间关”词义不同。

B.“皆非恒、范敌也与《过秦论》“秦人开关延敌”中“敌”词义相同。

C.“不期而会者”与《归去来兮辞》“帝乡不可期”中“期”词义不同。

D.“兵败身执”中“执”与《离骚》“謇朝谇而夕替”中“替”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咸淳末年,文天祥面对宋朝衰败的危局,挺身而出,招募万余士兵率领他们救援朝廷。

B.文天祥虽然势单力薄,但仍能数败数起,勇于抗击元军,保家卫国的决心坚定不移。

C.元世祖被文天祥的气节和才能折服,扣留文天祥多年并试图招降他,最终没有成功。

D.这两则材料分别批驳了当时针对文天祥的不当言论,都充分论证了文天祥的才能。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元起朔漠,以力雄海内外,灭国四十,歼夷女真以至宋。(4分)

 

 

(2)自古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4分)

 

 

14. 请结合材料一相关内容,简要概括文天祥数次失败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5~16小题

道山诸丈置酒饮饯秀野园以诗谢别

程公许

去国飘然一障乘,都门祖帐集华簪。

黄梅未雨热如沸,白葛当风凉满襟。

江国颇堪千里寄,蓬山遥想五云深。

论思禁闼须公等,肯念交盟数寄音。

【注】①一障:宋代指府、州、军长官。②五云:指皇帝所在地。③禁闼:宫廷门户,亦指宫廷、朝廷。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描写了离别钱行的场景,诗人以诗谢别,表现了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B.首句中“飘然”一词,写出诗人即将离开京城到外地任职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C.“黄梅未雨”,天气闷热,但诗人穿着轻便的“白葛”,面对着风,感受到凉意。

D.“江国”与“蓬山”都代指边远之地,与“去国”相照应,暗示诗人将远离朝廷。

16.《屈原列传》中写“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你认为这句话中的“存君兴国”“三致志焉”在本诗中是如何体现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静女》中的男主人公对女子赠送的彤管用“       ▲       ”来赞美,对她送的荑草用“       ▲       ”来赞美,表达对女子的爱慕之情。

(2)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的“他植者”对自己种植的树除了早晚抚摸,往返看顾,甚至还       ▲              ▲       ”,告诫人们关爱太过不利于生命的成长。

(3)洞庭湖的湖光山色极富诗情画意,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吟诗作赋。如唐诗宋词中的“       ▲              ▲       ”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 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20小题

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崇尚“和而不同”“以和为贵”。①我国最早现存的兵书《孙子兵法》,②是研究军事理论的专著,③追求“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想方式,④蕴含着“知兵非好战”“尚武不黩武”的战争观念,⑤滋润着中华民族追求和平的文化基因。

今天我们所熟知的“   A   ”这个成语就出自《孙子兵法》。孙子说:“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遇风,其相救也。”这个故事启示人们,面对共同挑战、共同威胁,不论是朋友还是对手。唯一的出路在于伸出援手,守望相助。作为军事家,孙子面对矛盾激化、斗争残酷的社会现实,并不是一味强调战争,而是难能可贵地提出了合作。孙子讲的合作,不局限于盟友、朋友之间,即使是竞争对手,在面对共同灾难的时候,也应该摒弃前嫌,   B    ,共渡难关。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于世界危机层出不穷、全球性风险日益增多的当今能脱离世界把实现自身安全建立在其他国家不安全的基础上。时序更替,时代面貌   C   ,我们更需借鉴《孙子兵法》等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提炼其中超越时空、跨越国界的思想精髓,揭示其当代价值,彰显其世界意义,坚持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8.请在文中三处横线内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三个短句,使意思表达得更清楚。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1~22小题

在《人生谁能无补丁》一书中,梁衡先生论家国大事,抒至真情怀,写人生至理。补丁,既是一种修复的行为,又是一种哲学的思考。人生中总有些逆境和失望让你无法回避,也有顺境和希望让你永远铭记,逆境与顺境并行隐伏,    ①    。只有在斑驳的岁月中,打上更多希望的补丁,才可能使失意人生获得一瞥的精彩。

展卷阅读,这本书像循循善诱的导师,引导走过曲折起伏人生旅途的我们,汲取人生智慧,   ②  泛着温情明亮的粼粼波光,给人丰厚深刻的人生启迪。它像叠嶂崔嵬的群山:有春华漫发的挚爱,有秋霜凋零的了然,有万物荣枯的更易,有生命激情的涌荡。

有人总是感喟人生充满缺憾。“事物总是相辅相成的,没有黑夜,哪有光明。看到补丁就更感念一件衣服的完整,于是我们更珍惜当下的生活,尽量少一些补丁。”一句朴实无华的话语,真实体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我们读这本书,可以获得人生的启迪,从而给自己的心灵打一份“补丁”,    ③    ,获得人生的圆满。

21.请在文段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富有表现力,请赏析其表达效果。(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提到:补丁,既是一种修复的行为,又是一种哲学的思考。

你对此有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南通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 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