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公元前3世纪时,人类最伟大的城市位于近东地区的埃及,名为亚历山大。正如其他许多重要发现,人类正是在这里第一次意识到,地球只是寰宇中的小小一隅。
埃拉托色尼,一位亚历山大的居民,被同时代的人称为“贝塔”。这个外号不无嫉妒之意,因为贝塔是希腊字母表的第二个字母,这是在说埃拉托色尼不管干什么都只能排老二。但很显然,(甲)埃拉托色尼其实是个“阿尔法”。他同时是天文学家、历史学家、地理学家、哲学家、诗人、戏剧评论家和数学家。有一天,他在一本莎草纸书里读到:每年的6月21日中午,赛伊尼(尼罗河第一瀑布附近的城市)南边,垂直的树木都没有影子。夏至日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随着正午临近,神庙石柱的阴影越来越短,直至消失,而太阳的倒影出现在了最深的井底。换言之,阳光从头顶直直地照射下来。
这个观察似乎乏善可陈。树木、阴影、井里的倒影、太阳的位置,都不过是些日常琐事,能有多重要呢?但埃拉托色尼是个科学家,他对这些琐事的思考改变了世界;某种意义上,它们定义了世界。埃拉托色尼想出了一个简单的实验,6月21日那天,他要看看亚历山大港的垂直立木会不会留下影子。他后来获得了实验结果:影子依然存在。
埃拉托色尼问自己,为什么明明是同一时刻,赛伊尼的树木影子消失,而遥远北方的亚历山大影子却依旧明显?请想象一张古埃及地图,上面有两根等长的杆子,一根立在亚历山大,一根立在赛伊尼。假设某一时刻,两根杆子都没有留下影子,那这很容易理解——只要地球是平的,阳光从顶上垂直洒下就行。当然,如果它们的影子等长,那同样能证明大地是平的,因为无论何时,阳光照在两根杆子上的角度都相同。但赛伊尼的杆子没有影子,亚历山大的杆子的影子却清晰可见,这该作何解释呢?
他意识到,问题只有一个答案:地表是弯曲的。不仅如此,曲率越大,阴影的长度差异就越明显。太阳离得如此遥远,阳光照射到地球上时可视为完全平行。根据阳光照射角度不同,木杆会投下长度不同的影子,而根据影子的长度,可以推算出亚历山大和赛伊尼之间,有大概7度的夹角。也就是说,如果这些杆子向下延长,直达地心,那么它们会形成7度角。7度差不多是地球整个圆周360度的五十分之一,埃拉托色尼又雇人测量,得知亚历山大和赛伊尼之间相隔约800千米,那么800乘以50,约等于4万千米。所以,地球的周长就得出来了。
他算得没错。埃拉托色尼仅有的工具是木杆、眼睛、脚、大脑,还有对实验的兴趣。仅仅用这些东西,他就推算出了地球的周长,(丁)而误差不过百分之几。对2200年前的人来说,这真是了不得的成就。他是世界上第一个精确测量出行星大小的人。
(摘编自卡尔·萨根《宇宙》)
材料二:
说到地球是平的,人们首先会想到像大饼一样的地球,正如特里·普拉切特所描绘的碟形世界,但这样的地球并不是一个适合散步的地方:(乙)这里的地心引力很小(因为你的脚下没有多少物质),而且物理学家们都认为,这种“大饼”很快就会碎成千万块,但是别觉得失望。如果地球是个立方体,它的六个面也可以都是平的,而且很有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这样的形状,这就值得我们好好讨论一下了。在方形的星球上,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呢?跟紧了,这里和地球可完全不一样。
当你睁开眼睛,你的第一个发现便是这个世界广阔无垠。在我们圆形的地球上,就算在比较理想的情况下——比如在海边,你能看到的距离也不过三四千米。因为地面是弧形的,所以光线需要“拐个弯”才能从地平线的后面来到你的眼前。在这里就不一样了。无论向哪个方向望去,你的视野都非常非常开阔,你甚至可以看到距立方体中心5000多千米的棱边。因此视野少说也比地球上远了1000倍!而这只是第一个惊喜。
如果你想走到立方体的一个顶角去,你就会发现一个非常诡异的情况。出发几个小时之后,走路变得越来越吃力,终于,你意识到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从立方体某一个表面的中心出发,走得越远,原本广阔无垠的平地就变得越斜,大地好像立了起来,脚下的路变成了一座越来越陡的山坡!
如果仔细想想,你就会发现这是个很正常的现象。星球表面的物体都会受到这个星球的吸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地心引力”,引力的方向大致指向星球的中心。在球形星球上,引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总是与地面垂直。但在方形星球上却不一样,在这里,距离每个面的中心越远,引力的方向就会越贴向地面。当然,地面实际上并没有倾斜,它依然是平的。你觉得地面斜了,其实是因为引力与地面的夹角不一样了,别以为这只是一种幻觉。事实上,重力真的在拖你的“后腿”:(丙)如果放开一个小球,这个小球就会斜着落地。如果你一不小心摔了跤,你就会向你所在面的中心滚去!尽管这个方形的世界看上去是平的,但从地心引力的角度来说,它的每个表面都好像是盆地一样。
历尽千辛万苦,你终于来到了顶角。最后几米路着实难爬,但是现在你可以歇歇了。你坐在金字塔的塔尖上,俯视着立方体世界的三个平面:一个是你的家乡,另外两个是你从未见过的异域,真是令人心驰神往。遥望着广阔无垠的平地,你隐约看到了泛着蓝色的生命带。看着看着,你突然想到了什么:这个星球上的六个生物圈都是完全封闭的,它们相互隔着几千千米的真空,各自独立,就好像是在相距很远的星球上一样!某一面上的恐龙可能还没灭绝,另一面可能长着用视黄醛代替叶绿素来进行光合作用的紫红色植物。要是别的面上也有生物想爬到顶角上看看,你可能就会和一对触角“四目相对”……想到这儿,你不禁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天啊,这真是一个奇特的星球!
(摘编自勒内·屈耶里耶《假如地球是个甜甜圈》)
1. 下列选项中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埃拉托色尼被同时代人称为“贝塔”,这一带有赞扬意味的称呼,源于他在多个领域的卓越。他在天文学、地理学等领域的成就足以证明其“阿尔法”地位,如通过木杆和影子的实验精确测算出地球周长。
B. 赛伊尼在夏至日正午出现树木无影子、太阳倒影入井底的现象,是因为该地位于北回归线附近,此时太阳直射点恰好位于此处,导致阳光垂直照射地面,形成独特的天文现象。
C. 埃拉托色尼在推算地球周长时假设阳光为平行光线,这一假设在当时的科学认知中存在争议,因为古希腊学者普遍认为太阳是近距离光源,但现代科学证明,由于太阳距离地球极远,阳光确实可视为平行光线。
D. 埃拉托色尼测量地球周长的误差仅为百分之几,这一成就不仅得益于他对几何原理的熟练运用,还因其通过商队路线、尼罗河航运等多渠道综合估算两地距离,有效降低了古代测量工具的局限性影响。
2. 下列选项中对两则材料中划线语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句:运用希腊字母类比,将其在多领域的顶尖地位与字母排序关联,既呼应前文“贝塔”的贬义称呼,又通过对比突出其实际成就远超同辈学者。
B. 乙句:括号内的内容[(因为你的脚下没有多少物质)]通过作比较,将立方体地球与碟形地球的引力成因进行对比,解释了引力微弱的物理机制。
C. 丙句:采用假设论证,通过虚拟情景揭示引力方向变化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与举例论证不同,此处未列举真实案例,而是基于物理规律的逻辑推导。
D. 丁句:“不过”一词表转折,既承认误差存在,又通过程度限制强调误差微小,体现埃拉托色尼方法的精确性,与现代科学测量结果形成呼应。
3. 下列选项中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都得出了地球是圆的的结论,埃拉托色尼是在未知情况下通过实验得出的,而勒内·屈耶里耶是在已知情况下通过归谬法得出的。
B. 两则材料都属于科学文章,而它们语言表达各具特色,材料一偏重叙述事实,语言准确、严谨,材料二偏重描述想象,语言生动活泼。
C. 材料一采用第三人称展开叙述和说明,文风较为平实;材料二采用第二人称方式,与读者形成互动,令读者产生较强的代入感和跟随感。
D. 两则材料在客观呈现知识的同时都流露了主观情感,材料一作者对埃拉托色尼满怀崇敬,材料二作者则强烈渴望地球是个奇特的立方体。
4. 结合材料一,分析地球周长的测量实验是如何体现“科学探索始于日常观察”这一观点的。
5. 根据材料二,分析立方体地球假说的可证伪性,并结合证伪原则说明其对科学思维的启发意义。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雾残雪
自从降雾以来,周围的东西就都长出了很长的绒毛,而且不停地跳跃。我整天大睁着双眼,想要看清一点什么,眼睛因此痛得要命。到处都是这该死的雾,连卧房里都充满了。它们像浓烟一样涌进来。从早到晚占据着空间,把墙壁弄得湿漉漉的。白天还勉强能忍受,尤其难受的是夜间。①棉被吸饱了水分,变得沉甸甸硬邦邦的,而且发出一种“吱吱”的叫声,用手一探进去冷得直哆嗦。家里的人一齐涌向储藏室,那里面堆满了湿津津的麻袋。角落里放着一个电炉子,烤得热气腾腾的。妈妈一进去就把门反锁了,大家挤在一处流汗,一直流到早上。
“我对黄颜色酷爱得要命,它们使我食欲大增。”父亲的颈脖浮在半空中说起话来,那上头有一个巨大的喉节上下移动,喉节上长着一撮黑毛。②听见他的髋关节“啪哒”一响,瘦屁股一扭一扭地消失在雾中。
我们家里共有五口人,每天都在一处吃饭,看电视,我们是和睦的一家。那天早上我打开门,看见太阳变成了淡蓝色,被裹在很长的绒毛中,原来夜里降了空前的大雾。家人们忽然都失去了原形,变为一些捉摸不定的影子,而且每个人都变得很急躁、古怪、甚至轻佻起来。例如妈妈,从降雾的第二天起就宣布出走。原因据她说是一种无法忍受的生理痛苦。母亲出走后,父亲的腿变成了两根木棍,从早到晚在水泥地上捣出“笃、笃、笃……”的响声,他还用口哨吹那种流行歌曲呢。两个哥哥发了狂,他们翻箱倒柜,钻进床底,公开饲养起老鼠来。
他们故作神秘,生怕别人知道他们的勾当,所以把我看成眼中钉,一齐向我怒吼,吓得我只好躲进衣柜。衣柜里面很闷热,樟脑丸的气味真难受,听见他们在外面狂呼乱叫,打碎了许多玻璃。我可怜这两兄弟,他们患有严重的软骨病,二十多岁了还不能走路。为了防止他们闯祸,父亲总用一根绳子将兄弟俩捆在一起,绳子的另一头拴在他的腰上,将他们在地上拖来拖去的。现在他们一反常态,变得如此嚣张,然而心底里仍是怕得不得了,他们打碎玻璃是为了使自己心里踏实。
我一直在寻找母亲,我知道她并没有真的出走,她一定就躲在这附近的什么地方。因为每天夜里,当我们在储藏室流汗的时候,总听到有一个人冲进房内,将剩饭一扫而空。太阳被空中的水蒸气融化了,变得像一弯新月。有人匆匆地从葡萄藤下面穿过,踩塌了土砌的阶级。
“妈妈?”我抓到一只渗水的衣袖。
“找一只蛋。我喂过两只白母鸡,它们到处下野蛋。我忽然明白过来,我是在林子里迷失方向的。那里有一块悬崖,山洪马上要下来了。”③她甩脱了我,茫然地划动着两只胳膊,一路响起匆匆的脚步。
母亲衣裳里面的肢体是软绵绵的,似有似无的。谁知道呢,或许衣裳里面竟是空无所有?或者并不是她的衣裳?她所说的,全是我忘却了的事,她已经二十年不喂鸡了,干吗还要耿耿于怀?
衣裳里面肯定不是妈妈,我记得妈妈是一个很重的胖子,老在夜间流油汗。要不是流掉那些油,她真不知怎么个下场。
“你的母亲,”父亲边吹口哨边说,“在山那边挖蚯蚓呢!这是她的狂想症发作了。她患这病已有二十多年,结婚的时候,她小心翼翼地对我隐瞒着。等这雾收起来,我计划出去旅行一次,干出一番大事业来。我脑子里有许多赚大钱的想法,它们像小鸡一样喳喳,长久下去,说不定里头真的会长出小鸡来。”
他弯着腰,在门背后蹲下去又站起,蹲下去又站起,看不清他的头部。
“爸爸?”
“我在干搜集铜器的勾当,这也是我多年的心愿,说不定一个新的起点就由此开始。你们?哼。多少次,我被你们嘲笑得无地自容,躲在厕所暗暗哭泣。这种情况已经有几十年了,只要我暗示一下我的才能和规划,你们就要歇斯底里大发作,你们这些伪君子。”
母亲跌倒在一棵老槐树底下,两眼像瓷器一样骨碌转动。我跑过去扶起她轻飘瘦小的躯体,看着她的脸部渐渐泛蓝。
“在崖洞边上,我找到了一个蛋,你看。”我吃惊地看着她朝我伸出空无所有的细爪,喉咙一阵阵发紧。“我追那些一闪一闪的白影子,累得胸膛都破碎了。”
“这雾,把我的眼睛完全弄坏了,我看不见你。”
“在那边的树林子里,有一些人影,你就不能感觉到这个?”
“我怎么能感觉到,那是不可能的,我的眼全给毁坏了。”我赌气地将胳膊从她腋窝下抽回,那地方像鸡翅底下一样温暖。一刹那间,她的一根肋骨“喀嚓”一声断裂了。
“那不过是一根肋骨。”她的蓝脸皱了皱,消失在树那边。
父亲终于动身了。他在房里钉了一个通霄,到清晨钉成一个巨大的木箱。他想用棕绳把木箱捆起来,横捆竖捆总捆不好。他气极了,用铁锤将木箱砸烂,高声嚷嚷:“我的旅行袋放在什么地方啦?啊,贼!败家子!我忍受了四十五年了……还我的旅行袋!”他追赶着哥哥,冲到外面,再也没回来。
后来哥哥告诉我,父亲并没有去旅行,他就住在离家不远的一个破庙里,靠捡烂纸为生。他很得意,整天用一根铜管吹出刺耳的声音,还对一些女人吹嘘,说他是个单身汉。太轻浮了。哥哥愤愤地结束他的话,一面将一只表藏到怀里。那只表是母亲的,他打算将它卖到旧货店去,然后买酒到庙里去喝。他在外面扬言说他打算终生伴随亲爱的爸爸。
早晨,我被乌鸦的噪声闹醒,看见母亲顺着墙跟在找什么。她伏在地上,蜡黄的脸几乎触到了泥土。④她正在苦苦地辨认,两只坚硬的眼球轻轻地擦响着眼眶。
“白母鸡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在这里闻一种气味,它们发生在泥土里面。整整一早晨我都在干这件事。要不是这些雾……玉兰花的每一个瓣儿里……还有那些胖胖的地蚕。早上一醒来,我就发现那个蛋不见了,就是我拿给你看的那个。那是真的,是不是?我是在老槐树边上的灌木丛里捡到的。我记得一共是三只白母鸡,一只颈上有麻点,很细的一圈,几乎看不出来;还有两只是纯白的。”
“你的父亲,”她又说,“是一件外套。那个时候,他穿着外套来到我们家,就是睡觉也不脱下。一天夜里,我鼓足勇气伸出手在那件外套上一摸,发现里面什么也没有。直到多年之后我才弄清事情的真象。”
我决计告诉她手表的事,我费力地述说,脑子里一片空白。我不能把我要讲的事讲清,哪怕一点点。我的话一吐出来就凝成一些稀糊糊,粘巴在衣襟上面。我不断地用些疑问号,惊叹号,想要夸大其词。但是一切全完了,母亲已经睡着了。当我猛烈地摇撼她的双肩,气势汹汹地问“你明白了吗?”的时候,她的蓝脸上爬满了黑虫子。
一个灰白的半圆在门边飘荡,探头探脑,那是一团更浓的雾。
(有删改)
文本二
“病理现相”,它意指身体上出现的某些变故,它们显现着,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它们作为显现的东西“标示着”某种不显现自身的东西。
这样的变故的发生和显现同某些现成存在着的失调并行不悖,虽然这些失调本身并不显现。因此,现相作为“某种东西的”现相恰恰不是说显现自身,而是说通过某种显现的东西呈报出某种不显现的东西。现相是一种不显现。
(节选自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有删改)
6. 下列选项中对“雾”作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雾作为贯穿全文的环境元素,既实写潮湿多雾的自然气候,又象征家庭成员间的隔阂。父亲的狂想、母亲的迷失、兄弟的躁动,均在雾的笼罩下成为无法沟通的“影子”,体现人际关系的异化。
B. 雾导致“周围的东西长出绒毛且跳跃”,这一细节仅为渲染诡异氛围,与人物心理无关;而“太阳融化成新月”则暗示时间流逝,推动父亲离家、母亲寻蛋等情节按线性逻辑发展。
C. 雾使“母亲衣裳里的肢体似有似无”“父亲的头部看不清”,这些描写旨在说明雾的浓度极大,遮挡了视觉,与海德格尔“病理现相”中“显现者遮蔽不显现者”的观点无关联。
D. 雾的“潮湿”特性与储藏室的“热气腾腾”形成对比,象征现实与虚幻的冲突:家人挤在储藏室流汗是对现实的逃避,而雾中的荒诞行为才是他们真实欲望的暴露,如哥哥偷表买酒。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与鉴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①通过拟声词与触觉描写,将潮湿感转化为听觉侵略,强化生理不适。
B. 句②用拟物化手法描写父亲,暗示其人性消解为机械式空洞存在。
C. 句③“划动”一词将陆地行走喻为水中挣扎,暗示母亲生存状态的无力感。
D. 句④暗示母亲通过强化视觉功能来对抗雾的遮蔽,体现其清醒的抗争意识。
8. 有人说:“残雪的小说最决绝地体现绝望、孤独和非理想倾向。”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本文体现了怎样的“绝望、孤独和非理想倾向”。
9. 请结合材料二,分析小说《雾》是怎样体现“病理现相”的。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郭崇韬,代州雁门人也。为人明敏,以材干见称。庄宗为晋王,崇韬为中门使,甚见亲信。庄宗即位,拜为兵部尚书、枢密使。时唐军东保杨刘,王彦章围之。庄宗引短兵出战,大败而归,崇韬因曰:“彦章围我于此,其志在取郓州也。臣愿得兵数千,据河下流,筑垒于必争之地,以应郓州为名,彦章必来争,既分其兵,可以图也。”庄宗以为然,崇韬渡河筑垒,六日垒成。彦章果引兵急攻之,不克,庄宗迎击,遂败之。后擒王彦章,诛梁氏,皆崇韬赞成其谋也。
崇韬素廉,自从入洛,始受四方赂遗,故人子弟或以为言,崇韬曰:“今藩镇诸侯,多梁旧将。今一切拒之,岂无反侧?且藏于私家,何异公帑?”明年,天子有事南郊,乃悉献其所藏,以佐赏给。三年夏,庄宗思得高楼避暑,问崇韬,崇韬对曰:“愿陛下无忘创业之难,则可使繁暑坐变清凉。”庄宗默然,终起楼,宦官曰:“崇韬之第,无异皇居,安知陛下之热!”由是谗间愈入。
明年征蜀,以继岌为西南面行营都统,崇韬为招讨使,军政皆决崇韬。崇韬素嫉宦官,尝谓继岌曰:“王有破蜀功,师旋,必为太子,俟主上千秋万岁后,当尽去宦官。”监军李从袭等闻此言皆切齿,思有以图之。庄宗闻破蜀,遣宦官向延嗣劳军,崇韬不郊迎,延嗣大怒,因与从袭等共构之,因言蜀之宝货皆入崇韬,且诬其有异志,将危魏王。庄宗怒,遣宦官马彦珪至蜀,视崇韬去就。彦珪以告刘皇后,刘皇后教彦珪矫诏杀之。其破蜀所得,皆籍没。
(选自《郭崇韬传》,有删改)
材料二:
后唐庄宗有二臣焉:李嗣源居不赏之功,挟震主之威,得国兵之权,执之而不释也。庄宗无以夺之,而稍忌其逼。郭崇韬常有大功于国,忠而可倚,而嗣源之所畏者也。庄宗苟能挟所可倚而制所可忌则嗣源虽怀不自安而有顾惮非敢辄发也。庄宗知其所忌,而不知其倚,故崇韬以忠见疏,谗疾日急。庄宗知得蜀足以资其盛强,而不知崇韬之死已去嗣源之畏。故邺下之变,嗣源以一旅之众,西趋洛阳,如蹈无人之境,其迁大器易若反掌。且内有权臣窥伺间隙,乃空国之师勤于远役,固已大失计矣,而又去我之所与彼之所畏者,则大祸之集,可胜救哉?虽得百蜀,无救其失国也。
(选自《何博士备论·郭崇韬论》,有删改)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庄宗A苟能挟B所可倚C而制所可忌D则嗣源虽怀E不自安F而有顾惮G非敢辄发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拜,授官,任命。与《陈情表》中“诏书特下,拜臣郎中”的“拜”意思相同。
B. 因,于是,就,与《鸿门宴》“因击沛公于坐,杀之”的“因”用法不同。
C. 间,离间话,与《屈原列传》中“谗人间之,可谓穷矣”的“间”用法不同。
D. 稍,渐渐、逐渐,与《苏武传》中“稍迁至栘中厩监”的“稍”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郭崇韬颇有才干,善于分析战争局势,能预判敌方军事行动的真实意图,在与王彦章的战役中及时进言,发挥了重要作用。
B. 郭崇韬自从到洛阳后,面对四方赂遗没有拒绝,而是将财物妥善保管并在国家需要时悉数献出,这一做法具有灵活性,顾全了大局。
C. 庄宗有意建造高楼以避暑,郭崇韬进言提醒庄宗应铭记创业艰辛,不宜奢华,然而庄宗未采纳其建议,仍建造了高楼,宦官趁机向庄宗进谗言。
D. 材料二作者认为郭崇韬忠诚可信却遭到庄宗的猜忌,所以,他即使攻占了一百个蜀国,也不能挽回失去国家的命运。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年,天子有事南郊,乃悉献其所藏,以佐赏给
(2)郭崇韬常有大功于国,忠而可倚,而嗣源之所畏者也。
14. 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认为庄宗李存勖失去天下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二中作者观点与欧阳修的观点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秋霁寄远
许浑
初霁独登赏,西楼多远风。
湖明残雨外,树暗夕阳中。
山鸟下庭绿,池虫游砌红。
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
新年作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15. 下列选项中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许诗以“初霁”点明雨后初晴的背景,“独登赏”既呼应标题,又暗示诗人孤独观景、思念远方的心境。
B. 刘诗“乡心新岁切”与“春归在客先”形成对照:新年本应团聚,诗人却滞留贬所,春天已至而仍未归家。
C. 许诗“山鸟下庭绿”一句,以动态的山鸟与静态的庭绿相互映衬,营造出静谧中蕴含生机的秋日庭院氛围。
D. 刘诗“岭猿同旦暮”借猿啼的凄厉意象,既实写贬谪之地的荒僻,又暗喻诗人与猿猴为伍的孤寂处境,与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的豪迈截然不同。
16. 两诗均以自然景物表达情感,但寄寓的情感内涵与景物选取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 完成默写。
(1)《赤壁赋》中,苏轼面对江水与明月,以“变”与“不变”的辩证思维消解人生忧思,其中感叹江水不舍昼夜却未曾真正“逝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代青年沉溺于短视频、手游中时,常以“放松片刻”自我安慰,殊不知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早有警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词中上下句常使用叠词,将自然景色描绘得形象生动,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栗子的形状很奇怪,像一个小刺猬。栗有“斗”,斗外长了长长的硬刺,很扎手,栗子在斗里围着长了一圈,一颗一颗紧挨着,很团结,当中有一颗是扁的,叫做脐栗。脐栗的味道和其他栗子没有什么两样。坚果的外面大都有保护层,松子有鳞瓣,核桃、白果都有苦涩的外皮,这大概都是为了对付松鼠而长出来的。
新摘的生栗子很好吃,脆嫩,只是壳很不好剥,里面的内皮尤其不好去,把栗子放在竹篮里,挂在通风的地方吹几天,就成了“风栗子”。风栗子肉微有皱纹,微软,吃起来更为细腻有韧性,不像吃生栗子会弄得满嘴都是碎粒,而且更甜。贾宝玉为一件事生了气,袭人给他打岔,说:“我想吃风栗子了,你给我取去。”怡红院的檐下是挂了一篮风栗子的。风栗子入《红楼梦》,身价就高起来,雅了。这栗子是什么来头,是贾蓉送来的?刘姥姥送来的?还是宝玉自己在外面买的?不知道,书中并未交代。
栗子熟食的较多,我的家乡原来没有炒栗子,只是放在火里烤,冬天,生一个铜火盆,丢几个栗子在通红的炭火里,一会儿,砰的一声,蹦出一个裂了壳的熟栗子,抓起来,在手里来回倒,连连吹气使冷,剥壳入口,香甜无比。不过烤栗子要小心,弄不好会炸伤眼睛,烤栗子外国也有,西方有“火中取栗”的寓言,这栗子大概是烤的。
18. 下列句子中的“风”与文中加点的“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雨村闲居无聊,每当风日晴和,饭后便出来闲步。这日,偶至郭外,意欲赏鉴那村野景致。
B. 我近来看着云丫头神情,再风里言风里语的听起来,那云丫头在家里竟一点儿作不得主。
C. 这贾宅中的风俗秘法,无论上下,只一略有些伤寒咳嗽,总以净饿为主,次则服药调养。
D. 一面忙展开单子看时,只见上面写着:“活鸡、鸭、鹅二百只,风鸡、鸭、鹅二百只。”
19. 绵阳中学邀请你给学生讲解最近学习的成语。请从下列三个成语中任选一个,借鉴对“火中取栗”的讲解方法,拟出讲解词。要求阐释准确,语言流畅。
示例:“火中取栗”原意是说猴子骗猫取火中的栗子,结果取出后被猴子吃了,猫却因此被烧掉了脚上的毛。后用“火中取栗”比喻受人利用,冒着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吃了苦头,却没有得到好处。
唇亡齿寒 奔车朽索 金玉良缘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这个世界上,劳动是最古老而又永恒的旋律。它如同大地的脉搏,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车轮滚滚向前。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崇尚劳动、热爱劳动、歌颂劳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古往今来众多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作品争相讴歌的重要母题。从《芣苢》与《插秧歌》中,我们能真切感受到人民的劳动之美、劳动之乐。如《插秧歌》呈现了一幅其乐融融、其情醇醇的农作场景。在紧张的农忙时节,无论男女老少,只要能干活的,都会一齐来到田间地头,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大家 A ,齐心协力。
晨曦初露,夕阳西下,劳动者 B ,身影无处不在。他们的身影在阳光中拉长,与这片土地紧紧相连,仿佛每一滴汗水都化作了金黄的麦浪,每一份努力都汇聚成了丰收的喜悦。走进工厂,机器的轰鸣声中夹杂着工人们忙碌的脚步声。他们身穿工装,头戴安全帽,在流水线上熟练地操作着机器,将一件件产品从原材料变成精美的成品。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劳动者的身影同样不可或缺。无论是烈日炎炎下的清扫,还是夜幕低垂下的巡逻,亦或是风雨无阻的送递,劳动者都用辛勤劳动来创造更加美好的物质生活。
劳动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创造了物质财富,( 甲 )。在田野上,劳动是土地与生命的对话,是汗水与希望的交融,它让土地充满了旺盛的生机,也让农人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在工厂里,劳动让冰冷的机器焕发出生命的光芒,也让工人们感受到了自己作为社会建设者的骄傲与自豪。有一些劳动( 乙 ),实际上也能在平凡中书写伟大。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往往忽视了劳动的真正意义。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劳动的价值,尊重每一位劳动者的付出。社会中的每一份劳动都是大机器中的一个齿轮,正是因为无数劳动者的共同努力,社会才得以不断进步,文明才得以不断传承。
①但是近年来,劳动教育逐渐成为短板,通过调查,青少年不愿甚至不会劳动的情况比较普遍。②而餐饮浪费之所以成为一个长期难以根治的现实,在很大程度上缘于劳动观念缺失。③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职业教育相对不强,其根源与劳动和劳动教育被边缘化、职业教育被认为是“二流教育”的错误观念存在某种关联。
20. 在画横线处(AB处)填写恰当的成语。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 请在文中括号内(甲乙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小红书软件上有用户发帖:“我35岁了,想辞职学插画,可担心年纪大、竞争强,该不该迈出这一步?”有网友回复:“造船的最佳时机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航行的最好风向是顺风,其次是逆风。”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联想?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试题word版及答案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河北省唐山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5届四川省绵阳市绵阳中学高三“零诊”语文试题(word版+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北京市大兴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湖北省恩施州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辽宁省辽西重点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福建省南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陕西省汉中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四川省广安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