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当方言进入文学创作,我们需要对其进行书面语的转换,所以我们谈论的方言写作多指将方言词汇经过改造和提炼后嵌入文本,营造出一种方言氛围的写作。
②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过著名的观点:“有了国语的文学,方才可有文学的国语。有了文学的国语,我们的国语才可算得真正国语。”但“国语”既需要方言作为语料库来补充词汇,完善表现力;更需要方言作为“他者”,衬托出国语的主体性。这注定了方言只能处于边缘、辅助和附属的位置,它不能被放弃,也不会被放任。这也奠定了长久以来我们讨论共同语与方言时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③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本身也是“国语的文学”不断探索国家共同语的表达形式并建构其主体性的过程。从1930年左翼作家实践“文艺大众化”,1940年“民族形式”建设中对方言有限度的吸纳以及解放区文艺对“群众语言”的学习;再到1956年全面开启国家力量对普通话进行强势推广,都是将方言作为异质性因素,或改造,或利用。周立波也说“必须使用估计读者不懂的字眼时,就加注解”,这一方式一直使用到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全球化进程带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观念、认知和知识体系上的改变,这预示着一个多元共生的时代即将到来。作为对抗“现代性焦虑”的一种方式,方言写作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学的“寻根”之旅中,成为民族文化之“根”的某种显现而受到关注。但方言与共同语仍处于二元对立,批评界对方言写作的理解也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直到20世纪90年代,二者的权力关系仍然沿着惯性滚动向前,只不过在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持续发力中,方言作为不受现代性影响的、原初的、本真的、恒久的文化符号被赋予了反思或抵抗现代性负面影响的积极意义。
④这种处理方式突出地反映在贾平凹等50后作家的创作实践中。对不少老作家来说,写作需要在方言与普通话、母语与共同语之间切换,写作的语言可能是一种折中过的语言,所以当方言写作成为可能后,他们势必要为方言和母语争得主权。
⑤但方言与共同语二元对立的语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遮蔽了问题的复杂性。近三十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带动了人口的大规模流动,这让原本以地域为空间边界的方言环境逐渐萎缩。
⑥与之相关的是语言本身具有流动性和不稳定性。为了沟通的便捷,当个人携带着方言进入人际交往时,会不由自主地调试方言的可接受度,转而影响共同语的表现。阿来在《武威记》中描述过他所听到的“普通话”,那是其他族群带着一些生疏使用汉语时的口音,在这混杂着各种气息的口音中,没人能清晰分辨出说话人的族属。事实上,语言使用中混杂的不仅是语音,同样也会涉及词汇和语法。这种被称为“蓝青官话”的普通话是一直以来的语言现实,在当下多语言环境中极为普遍。
(摘编自郭冰茹《方言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
材料二:
方言的滋养与浸润是浸入血脉的,默默地推动作家形成独特的语言审美和创作个性。方言是“地方语言”,即“土语”,是局部地区的传统通用语言。方言的普遍存在,形成了以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为边界的语言区隔。西汉扬雄写《方言》,就是为了消除语言障碍,打通壁垒。由于元代的散曲杂剧里夹杂着方言,近代学者张相编写了《诗词曲语辞汇释》,为方便读者阅读清障护航。
任何语言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使用者多与少的区别。方言很“土”,但并不意味着“粗俗”与“浅薄”。在特定的语境下,很多方言充满了奥义,有时它比通用语言更具魅力,更具表达上的生动性。在作品中偶尔用方言作为特殊用意的表达,可以化平淡为神奇,如画龙之点睛。在当代的文学创作中,方言的运用已经成为基本共识。不过,方言是把双刃剑,在小说中使用方言,应是一件非常谨慎的事情。作家对所用的方言词语既要有“质”的考量,也要有“度”的精准把握。
中国古代文学典籍对方言是屏蔽的,从而保证了传统经典在各民族和各朝代的诵读与流传。方言进入文学,破冰始自唐人的笔记小说。而小说使用方言,是多方共同促成的必然结果。从渊源上讲,小说盖出自“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那么方言的运用,就使小说回到了小说的本身,是民间话语在书面语上的色彩还原,这既是出于介绍人物身世背景和句子表达的特殊需要,也是作家对语言运用的灵活性使然。
中国现代文学发轫之初,是白话文蓬勃兴起的时代,一批重量级作家都在尽量使用明白通晓的大众语言,从而保证了作品传播的有效性。而作品若过度使用方言,很容易形成阅读障碍,不利于文本传播。一些方言,外地人听来就像外语,会让这个方言区域外的很多读者望而生畏,扼杀其阅读兴趣。
蓬勃发展的现代语言并未挤占方言的生存空间,各地方言依然保持着既有的风貌。作家对于方言依然情有独钟。正是方言的合理使用,其作品才自然嵌入地方文化色彩,既蕴含了乡愁,也暗藏着寻根意识,成了“地理标志产品”。
(摘编自李春平《文学作品中方言的慎用与巧用》)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方言写作中的“方言”与我们所说的口语方言有所不同,进入文学写作中的方言应当是经过改造和提炼的方言口语。
B. 方言相对于国家共同语来说,虽然始终只能处于从属地位,但它是国家共同语的构建基础,衬托出了国语的主体性。
C. 在作家运用方言进行写作时,其语言在方言与普通话、母语与共同语之间切换,改变了方言与共同语二元对立的状态。
D. 当下时代,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使人口大规模流动,现代语言蓬勃发展,导致方言环境逐渐萎缩,但各地方言的生存空间仍然存在。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用方言进行创作时要注意对方言进行改造,对估计读者不懂的方言还应加以注解。
B. 方言与共同语的关系虽然是二元对立的,但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下,彼此之间会相互影响。
C. 唐代笔记小说开创了方言写作的先河,这是因为其是根据街谈巷语、道听途说来写作的。
D. 中国现代文学诞生之初,很多作家就使用了明白通晓白话文创作,这方便了作品传播。
3. 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第⑥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没有正规的口语传授,士大夫阶层为了交流、沟通,互相学习,形成一种双方都能听懂的官厅共同语。
B. 来自乡村的家政人员天天到马路边的地摊市场买菜,那里有来自本地和外地的人,相互接触中形成了一种菜市场通用语。
C. 政府工作人员参加乡村振兴工作,整日和乡村的百姓生活、工作,打成一片,为了交流方便,其话语自然地嵌入了当地语言的一些词汇。
D. 学校教师利用广播、录音、电视和拼音字母、字典等辅助工具,帮助学生学习普通话,最后学生都能说得很流利。
4. 下面文段是如何利用方言体现材料二画横线处的内容的?请结合文段内容简要分析。
松二爷 好像又有事儿?
常四爷 反正打不起来!要真打的话,早到城外头去啦;到茶馆来干吗?
二德子,一位打手,恰好进来,听见了常四爷的话。
二德子 (奏过去)你这是对谁甩闲话呢?
常四爷 (不肯示弱)你问我哪?花钱喝茶,难道还教谁管着吗?
松二爷 (打量了二德子一番)我说这位爷,您是营里当差的吧?来,坐下喝一碗,我们也都是外场人。
二德子 你管我当差不当差呢!
常四爷 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
二德子 甭说打洋人不打,我先管教管教你!(要动手)
别的茶客依旧进行他们自己的事。王利发急忙跑过来。
王利发 哥儿们,都是街面上的朋友,有话好说。德爷,您后边坐!
5. 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作家在创作中应如何合理使用方言。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呼兰河传
萧红
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
那边住着几个漏粉①的,那边住着几个养猪的。养猪的那厢房里还住着一个拉磨的。
那拉磨的,夜里打着梆子通夜地打。
养猪的那一家有几个闲散杂人,常常聚在一起唱着秦腔,拉着胡琴。
西南角上那漏粉的则欢喜在晴天里边唱一个《叹五更》②。
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
粉房旁边的那小偏房里,还住着一家赶车的,那家喜欢跳大神③,常常就打起鼓来,喝喝咧咧唱起来了。鼓声往往打到半夜才止,那说仙道鬼的,大神和二神的一对一答。苍凉,幽渺,真不知今世何世。
那家的老太太终年生病,跳大神都是为她跳的。
那终年生病的老太太是祖母,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赶车的,二儿子也是赶车的。一个儿子都有一个媳妇。大儿媳妇胖胖的,年已五十了。二儿媳妇瘦瘦的,年已四十了。
除了这些,老太太还有两个孙儿,大孙儿是二儿子的,二孙儿是大儿子的。
因此她家里稍稍有点不睦,那两个媳妇妯娌之间,稍稍有点不合适,不过也不很明朗化。只是你我之间各自晓得。做嫂子的总觉得兄弟媳妇对她有些不驯,或者就因为她的儿子大的缘故吧。兄弟媳妇就总觉得嫂子是想压她,凭什么想压人呢?自己的儿子小。没有媳妇指使着,看了别人还眼气④。
媳妇们对于她也很好的,总是隔长不短地张罗着给她花几个钱跳一跳大神。
每一次跳神的时候,老太太总是坐在炕里,靠着枕头,挣扎着坐了起来,向那些来看热闹的姑娘媳妇们讲:“这回是我大媳妇给我张罗的。”或是“这回是我二媳妇给我张罗的。”
看热闹的人,没有一个不说老太太慈祥的,没有一个不说媳妇孝顺的。
所以每一跳大神,远远近近的人都来了,东院西院的,还有前街后街的也都来了。
只是不能够预先订座,来得早的就有凳子、炕沿坐。来得晚的,就得站着了。
一时这胡家的孝顺,居于领导的地位,风传一时,成为妇女们的楷模。
不但妇女,就是男人也得说:“老胡家人旺,将来财也必旺。”
“天时、地利、人和,最要紧的还是人和。人和了,天时不好也好了,地利不利也利了。”
“将来看着吧,今天人家赶大车的,再过五年看,不是二等户,也是三等户。”
我家的有二伯说:“你看着吧,过不了几年人家就骡马成群了。别看如今人家就一辆车。”
她家的大儿媳妇和二儿媳妇的不睦,虽然没有新的发展,可也总没有消灭。
大孙子媳妇通红的脸,又能干,又温顺。人长得不肥不瘦,不高不矮,说起话来,声音不大不小。正合适配到他们这样的人家。
车回来了,牵着马就到井边去饮水。车马一出去了,就喂草。看她那长样可并不是做这类粗活的人,可是做起事来并不弱于人,比起男人来,也差不了许多。
放下了外边的事情不说,再说屋里的,也样样拿得起来,剪、裁、缝、补,做哪样像哪样,家里虽然没有什么绫、罗、绸、缎可做的,就说粗布衣也要做个四六见线,平平板板,一到过年的时候,无管怎样忙,也要偷空给奶奶婆婆、自己的婆婆、大娘婆婆,各人做一双花鞋。虽然没有什么好的鞋面,就说青水布的,也要做个精致。虽然没有丝线,就用棉花线,但那颜色却配得水灵灵的新鲜。
奶奶婆婆的那双绣的是桃红的大瓣莲花。大娘婆婆的那双绣的是牡丹花。婆婆的那双绣的是素素雅雅的绿叶兰。
这孙子媳妇回了娘家,娘家的人一问她婆家怎样,她说都好都好,将来非发财不可。大伯公是怎样的兢兢业业,公公是怎样的吃苦耐劳。奶奶婆婆也好,大娘婆婆也好。凡是婆家的无一不好。完全顺心,这样的婆家实在难找。
虽然她的丈夫也打过她,但她也心满意足地并不以为那是缺陷了。
她把绣好的花鞋送给奶奶婆婆,她看她绣了那么一手好花,她感到了对这孙子媳妇有无限的惭愧,觉得这样一手好针线,每天让她喂猪打狗的,真是难为了她了。奶奶婆婆把手伸出来,把那鞋接过来,真是不知如何说好,只是轻轻地托着那鞋,苍白的脸孔,笑盈盈地点着头。
这是这样好的一个大孙子媳妇。二孙子媳妇也订好了,只是二孙子太小,一时不能娶过来。
她家的两个妯娌之间的摩擦,都是为了这没有娶过来的媳妇,她自己的婆婆主张把她接过来,做团圆媳妇。婶婆婆就不主张接来,说她太小不能干活,只能白吃饭,有什么好处。
争执了许久,来与不来,还没有决定。等下回给老太太跳大神的时候,顺便问一问大仙家再说吧。
街上虽然热闹起来了,而我家里则仍是静悄悄的。
满院子蒿草,草里面叫着虫子。破东西,东一件西一样地扔着。
看起来似乎是因为清早,我家才冷静,其实不然的,是我家的房子多,院子大,人少的缘故。
哪怕就是到正午,也仍是静悄悄的。
每到秋天,在蒿草的当中,也往往开了蓼花,所以引来了不少的蜻蜓和蝴蝶在那荒凉的一片蒿草上闹着。这样一来,不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更显得荒凉寂寞。
(有删改)
[注]①漏粉:一种传统的手工制作粉条的工艺。②《叹五更》:曲调名。③跳大神:神汉或巫婆在恍惚状态下进行的神秘舞蹈和言语表达,声称能驱邪治病。④眼气:羡慕、嫉妒。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家附近的邻居都是普通的人家,他们有的通夜打着梆子,有的闲聚拉琴,有的晴天唱曲,他们的生活很自在。
B. 老太太向那些来看跳大神的人强调是大媳妇或二媳妇为自己张罗的跳大神,体现了她对儿媳妇的认可。
C. 胡家的儿媳妇孝顺,成为妇女们的楷模。那里的妇女和男人都说“老胡家人旺,将来财也必旺”,表达了对胡家的赞许。
D. 大孙子媳妇对被丈夫打的事避而不谈,“都好都好”体现了她对现实问题的逃避,她想快速结束“婆家”这个话题。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那边住着……那边住着……还住着……”三个短句构成段落,不写邻居的姓名,而先介绍他们是做什么的,很有特色。
B. 大孙子媳妇能干,文中对大孙子媳妇“剪”“裁”“缝”“补”的动作描写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而顿号又增添了节奏感。
C. 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以“我”的视角向读者讲述邻居的家长里短,故事看似琐碎,却带给读者亲近感与真实感。
D. 文章前面以众人的称赞来侧面衬托胡家的“人和”,后面将大孙子媳妇的善良、真诚与奶奶婆婆的自私进行了对比。
8. 请从技巧和作用的角度简要赏析文本最后一段的描写。
9. 萧红的《呼兰河传》与沈从文的《边城》都能让我们感受到散文化小说的魅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呼兰河传》的“散文化”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轼顿首,文潜县丞张君足下:
久别思仰。到京公私纷然,未暇奉书。忽辱手教,且审起居佳胜,至慰!至慰!惠示文编,三复感叹。甚矣,君之似子由①也。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作《黄楼赋》,乃稍自振厉,若欲以警发愤愤者。而或者便谓仆代作,此尤可笑。是殆见吾善者机也。
文字之衰,未有如今日者也。其源实出于王氏②。王氏之文,未必不善也,而患在于好使人同己。自孔子不能使人同,颜渊之仁,子路之勇,不能以相移。而王氏欲以其学同天下!地之美者,同于生物,不同于所生。惟荒瘠斥卤之地,弥望皆黄茅白苇,此则王氏之同也。近见章子厚言先帝晚年甚患文字之陋欲稍变取士法特未暇耳。议者欲稍复诗赋,立《春秋》学官,甚美。仆老矣,使后生犹得见古人之大全者,正赖黄鲁直、秦少游、晁无咎、陈履常与君等数人耳。如闻君作太学博士,愿益勉之。“德辅如毛,民鲜克举之。我仪图之,爱莫助之。”此外千万善爱。偶饮卯酒,醉。来人求书,不能覙缕。
(选自苏轼《答张文潜书》,有删改)
材料二:
徐防位三公,天子所与论道者也。道论定而为天下则。乃首所建白,禁博士弟子之意说,坐以不修家法之罪,离析圣道,锢蔽后起之聪明,精义隐而浮文昌,道之不亡也几何哉?宋承其弊,苏、王二氏之学迭为废兴,而诐淫以逞。延及于今,经义取士,各有师承。塾师腐士,拾残沈以为密藏,曾不知心为何用、性为何体,三王起于何族,五霸兴于何世。画地为狱,徽纆不解,非是者谓之破裂文体。因而狂迷之士,请以雌黄帖括沉埋烟雾之老生从祀先师。世教衰,正学毁,求斯人之弗化为异物也,恶可得哉?
(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有删改)
[注]①子由,苏轼弟苏辙。②王氏,王安石。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近见章子厚A言B先帝C晚年甚患D文字之陋E欲稍变F取士G法H特未暇耳。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顿首,表示恭敬,与“意映卿卿如晤”(《与妻书》)中的“如晤”都是书信用语。
B. 患,弊病,与“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屈原列传》)中的“患”意思相同。
C. 图,谋划、计议,与“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图”意思相同。
D. 恶,疑问代词,怎么,与“物或恶之”(《〈老子〉四章》)中的“恶”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感叹张文潜的文章风格和苏辙的非常相似,同时也自谦自己的文章不如苏辙的好,赞同张文潜等人恢复古诗赋、设立管理研学《春秋》的官员的提议。
B. 苏轼认为王安石想要让天下的人与他的学说一致,就好像那荒芜贫瘠的盐碱地,满眼都是黄色的茅草和白色的芦苇,这一比喻生动形象,批驳力强。
C. 王夫之认为徐防身居高位,本应是与天子共同论道、制定天下准则的重要人物,却谏言禁止博士弟子自由发表意见,这将导致圣人之道被割裂以至消亡。
D. 王夫之批评了宋代通过经义选拔人才的制度,他认为这种制度会让士人画地为牢,思想僵化,文体破裂,从而导致世传的儒学衰落,正宗的儒学被毁灭。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或者便谓仆代作,此尤可笑。是殆见吾善者机也。
(2)曾不知心为何用、性为何体,三王起于何族,五霸兴于何世。
14. 苏轼和王夫之对于宋代的文风有着共同的评价,都认为宋代文风衰败,但对这种文风的产生原因见解不同,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高阳台·西湖春感
张炎①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②,草暗斜川③。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注]①张炎:宋亡以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落魄纵欢,在江南江北纵横千里的地方漂泊,因不愿北向俯首事敌,长期寓居临安(今杭州)。②韦曲:在长安南皇子陂西,唐时韦氏世居此地,因名韦曲。③斜川:文人雅士游览聚集之地。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三句写景,用平缓的笔调写出了暮春时的景象。
B. “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以问句感叹春光易逝,抒发了人生短暂、年华易逝的苦闷。
C. “当年燕子知何处”一句化用典故,以燕子无处寻觅归处写出了昔盛今衰的兴亡之感。
D. 结尾一句以“啼鹃”照应“巢莺”,以“怕听啼鹃”作结,给读者以袅袅不尽的哀绪余音。
16. 词人笔下的西湖与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笔下的西湖呈现出了怎样的不同特点?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密《陈情表》中,表现家中缺少亲属帮助,连照看门户都需亲力亲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在向游客介绍三星堆遗址时,解说员引用了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两句来说明传说中很久之前古蜀地区就建立了国家。
(3)古代诗文中常出现“朝”和“夕”二字,或表示时间早晚,或表示时光飞逝,比如“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人,特别想成为一个什么,但始终没成为一个什么,那么这个什么也就成了他一辈子都 ① 的什么。许多年过去了,我还是经常梦到在村头的大槐树下看打铁的情景。那把已经初见模样的左镰在炉膛里即将被烧白了。不,已经被烧白了。那块即将加到镰刃上的钢也烧白了。老三奋力地拉着风箱,他的身体随着风箱拉杆的出出进进而 ② 。老韩用双手攥着长钳先把左镰夹出来,放到铁砧上。然后他又将那块钢加到镰刃上。他拿起那柄不大的像指挥棒一样的锤子,对着流光溢彩的活儿打了第一下。小韩抡起十八磅的大锤,砸在老韩打过的地方,发出沉闷得有点儿发腻的声响。钢条和镰已经熔合在一起。老三扔下风箱,抢过二锤,挟带着呼呼的风声,沉重地砸在那柔软的钢铁上。炉膛里的黄色的火光和砧子上白得耀眼的光,照耀着他们的脸,像暗红的铁。三个人站成三角形,三柄锤互相追逐着,中间似乎密不通风,有 ③ 之势,有雷霆万钧之力,最柔软的和最坚硬的,最冷的和最热的,最残酷的和最温柔的,混合在一起,像一首激昂高亢又婉转低回的音乐。( )左镰打好了。这是一件特别用心打造的利器,是真正的私人订制,铁匠们发挥出了他们最高的水平。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就是劳动,这就是创造,这就是生活。少年就这样成长,梦就这样成为现实,爱恨情仇都在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锻打中得到了呈现与消解。
B. 这就是劳动,这就是生活,这就是创造。梦就这样成为现实,少年就这样成长,爱恨情仇都在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锻打中得到了呈现与消解。
C. 少年就这样成长,梦就这样成为现实,爱恨情仇都在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锻打中得到了呈现与消解。这就是劳动,这就是创造,这就是生活。
D. 梦就这样成为现实,少年就这样成长,爱恨情仇都在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锻打中得到了呈现与消解。这就是劳动,这就是生活,这就是创造。
20. 在“私人订制”前边加上“真正的”有什么特别的用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在此之前,他是一个佛道修养的儒家,其人生价值,体现在投身社会、参与国家治理、改善民生等方面组成。从鬼门关捡回一条命之后,四十五岁的他,虽仍然“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但面对浩浩荡荡的长江,他还是收摄魂魄,反省自己的过往,开始了人生的转向。而这种反省,似乎大多是在安国寺的澡池里进行的。在这里,身体的洗濯与灵魂的涤荡是同一道程序。
每隔一两天。苏轼就要到安国寺去一趟,旦往暮还,一待就是一个白天。安国寺有幽美的竹篁。在这里, ① ,还可以“披衣坐小阁,散发临修竹”,在院子里漫步,与僧人茶话,甚至可以到法堂里静坐参禅。在袅袅香烟和嗡啊嗡啊的梵音声中,他匍匐下来,虔诚地为自己招魂,舔舐心中的伤口,并希望通过“归诚佛僧”得到疗治,清除肌肤上的尘垢与心底的荣辱,从而使自身变得洁净而轻扬起来。冬至来临时,他还借天庆观道堂的三间房,斋戒闭关,将生命存在还原为呼吸这一最简单的状态。一刻也不能中断的呼吸和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事业, ② ,但人们往往只关注社会事业的一端,而忽略了呼吸的存在,直到呼吸出现困难,甚至快要停止, ③ ,转过心来关照呼吸的通畅与否。在道家与佛教的修持方便中,不绝如缕的呼吸,可以将人带回到胎儿的状态,从而嬉游于物之初,找回自己的本来面目。“平生学道真实意,岂与穷达俱存亡?”苏轼一生都在追求真谛,不轻易接受某种现成的教条,把自己弄成一个教徒模样。
21. 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语句,使整个文段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 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错误,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习近平主席在2025年新年贺词中说“我们从来都是在风雨洗礼中成长,在历经考验中壮大”,鼓励人民要充满信心;2025年,《哪吒之魔童闹海》风靡全球,电影中哪吒“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的呐喊振聋发聩。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word版及答案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七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陕西省西安市陕西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摸底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河北冀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湖北省孝感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测试语文试卷 (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广西邕横教育名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8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湖北省荆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5届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部分学校高三八模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5届陕西省汉中市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5届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