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福建省泉州市四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分享:杨老师 2025-07-23 下载支付:5点 立即下载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AlphaGo战胜李世石的那一刻,人类文明迎来了一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转折点。这绝不仅仅是一场围棋比赛的胜负之分,而是人工智能向人类智慧发起的全面挑战。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正伫立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十字路口。

传统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文本分析、历史考证、哲学思辨这些研究方式,在人工智能的冲击下,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然而,这或许恰恰是人文学科重获生机的绝佳契机。

数字人文的兴起,标志着人文学科研究范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借助大数据分析,研究者能够处理海量的历史文献、艺术作品以及社会数据,发掘出传统方法难以企及的研究维度。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浩瀚的史料,正面临着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和提炼人文思辨智慧以启发当代人文研究的困境,人工智能是难得的历史机遇。

跨学科融合为人文学科注入了全新活力。计算机科学、认知心理学、复杂系统理论等领域的知识与方法,正与人文学科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这种融合不仅带来了新的研究工具,更为关键的是开启了新的问题域与思考维度。这些技术创新非但没有削弱人文学科的价值,反而使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释力与影响力。

人工智能的发展引发了一系列深刻的伦理挑战。算法歧视、数据隐私、机器决策的透明性等问题,都亟须人文学科提供价值指引与伦理框架。这并非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关乎人类文明走向的根本性问题。我们需要重新思索人类的本质、意识的起源、智能的定义等根本问题。这些思考不仅具备理论意义,更关乎人类在智能时代的定位与发展方向。

人文精神的重塑是AI时代的必然需求。在技术理性占据主导的时代,更需要人文精神来平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这就要求人文学科在传统智慧的基础上,发展出适配数字时代的新人文主义。人文学科不仅要解释世界,更要为技术发展指明方向。

大数据时代彻底改写了社会科学的研究图景。传统的社会调查和统计方法受限于样本规模与数据质量,而如今的研究者能够获取近乎全量的社会数据。研究方法的革新带来了社会科学研究的革命性突破。机器学习算法能够从海量数据中发现复杂的关联模式,计算实验方法能够模拟社会系统的演化过程。这些新方法使得社会科学研究从描述性迈向预测性,从静态分析转向动态建模。让我们以开放的心态拥抱这场革命,共同开创数字时代的人文和社会科学新纪元。

(摘编自王永钦《当人文社科遇上AI——数字时代的思想革命》)

材料二:

在传统的人文学科中,学者依靠自身的灵感与直觉,自由地进行思想探索和创作。他们的写作不仅是理性思维的产物,更是个性风格、情感体验和生命体验的凝结。然而,今天的技术政治正在将文科的思维方式重塑为一种机械化、标准化、公式化的智能模式。学术成果被要求符合特定的数据标准,研究方法趋向可量化、可计算,甚至论文写作本身也可被AI生成技术所替代。在这种趋势下,文科不再是对人类深邃精神的探索,而是沦为统计数据和算法模型的衍生物,其灵魂正在被剥夺。

文科理工科化的趋势背后,是一种现代科技理性主导下的知识观变迁。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人们相信,一切知识都可以通过计算、归纳和模式识别来加以解析。因此,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推动文科向可量化、可预测、可标准化的方向转变。例如,文学研究被要求建立基于大数据的文本分析系统,历史学研究被要求采用社会科学的方法进行统计推演,哲学研究则必须建立数学化的逻辑模型。

然而,这种趋势忽略了文科的本质。人文学科的核心不在于精确性,而在于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是对思想、情感、意象和意义的挖掘。将文科还原为单纯的理性智能,剥离其中的个性、风格与情感,意味着文科自身的死亡。哲学家海德格尔曾批评现代科技的对象化趋势,认为这种方式消解了事物的本真存在。

在这场危机面前,文科的希望在于人的深邃天性和自由创造的不可替代性。相比于精确化,人类更强烈的兴趣在于探寻自身的复杂性,在体验、思考和表达中获得精神上的自由。真正的文科价值,不在于它能否提供可计算的知识,而在于它能否启发人类对世界的多重理解,使个体在知识之外感受生命的丰富性,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超越实用主义、超越数据化管理的生存方式,让人在沉思与想象中体验自由。

因此,文科的复兴,不在于适应技术政治的游戏规则,而在于拒绝被置换为无所事事的智能化产物。文科应当重新确立自身的主体性,以感性的心灵作为研究的核心,重新激活人类本能,使知识回归其原初的精神性存在,而非成为冰冷的数据与算法的附庸。

在这一过程中,一种全新的文科正在形成——它不再以记忆知识作为考核的对象,而是以人的敏感精神为核心,以自由创造为目标。这种新文科拒绝单一的技术理性,而是重新发掘人类的直觉、想象力和个性。

后智能时代的新文科将转向培养人的想象力、感知力和共情能力,而非仅仅训练标准化的分析能力。学者不再被要求迎合数据导向的评价体系,而是回归到对思想的自由探索。文学和艺术将摆脱技术至上的桎梏,重新成为个体生命体验和精神表达的重要方式。

这种新文科并非对科技的简单排斥,而是对科技与人的关系进行重新审视。它承认智能技术的辅助作用,但拒绝将文科完全转化为技术化的智力活动。它强调人的不可替代性,强调那些无法被算法模拟的剩余物——感性、情感、个性、直觉、创造力。

(摘编自尚杰《后智能时代的文科复兴》)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分析、历史考证、哲学思辨等传统人文学科的研究方式面临着人工智能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但这或许恰恰能赋予人文学科新的生机。

B.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浩瀚的史料,亟须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和提炼出更高维度的人文思辨智慧,而人工智能可以助其一臂之力。

C. 文科的核心在于对人类思想、情感、意象和意义的挖掘和探索,而不在于精确性,哲学家海德格尔对科技“对象化”的批判支持了这一观点。

D. 新文科拒绝技术理性,不再以记忆知识作为考核的对象,而是以人的敏感精神为核心,以自由创造为目标,重新发掘人类的直觉、想象力和个性。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两则材料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数字人文的兴起标志着人文学科研究范式发生了根本转变,材料二则认为文科应警惕可量化、可预测、可标准化的研究方式。

B. 材料一强调人工智能引发的伦理问题需要人文学科提供价值指引,材料二指出文科可能因技术政治沦为算法模型的衍生物,从而失去灵魂。

C. 材料一认为跨学科融合不会削弱人文学科的价值,反而能增加其解释力;材料二提出文科应当重新确立自身的主体性,批评了跨学科融合。

D. 材料一指出大数据使社会科学研究从描述性转向预测性,材料二仅承认智能技术的辅助作用,拒绝将文科完全转化为技术化的智力活动。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某高校历史系运用GIS技术,将历史地理信息数据化,构建可视化历史地图,助力历史变迁研究。

B. 某位诗人坚持手写创作,在诗歌中融入个人独特的生命感悟与情感体验,其作品引发读者强烈共鸣。

C. 某位作家利用AI辅助创作小说,根据算法生成情节框架填充细节,其作品在网络平台收获高点击率。

D. 某研究团队通过分析社交媒体海量文本数据,预测公众对某政策的态度变化,为决策提供参考。

4. 请根据材料一内容,概述作者认为人工智能“或许恰恰是人文学科重获生机的绝佳契机”的原因。

5. 面对人工智能的冲击,人文学科应如何实现发展?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放蜂人与火车

非鱼

在我家的后山上,有无边无际的树。有了树,就有了花,连翘花、槐花、野桃花、杏花、杜鹃花,争着抢着开。春天来的时候,花似乎在一夜之间就开了。在花开之前,放蜂人先来。

放蜂人是老石。

我不知道他是通过什么办法把那一箱箱蜜蜂运来的,等我看到时,那些蜂箱就在村外的林子里摆着了。他的蜜蜂整天绕着村子嗡嗡嗡地飞。

老石搭一顶绿帆布的帐篷,里面有锅碗瓢盆,有一只小小的煤油炉子、一个地铺。菜是不用带的,路边随便拔点野菜就够吃了。水没法带,老石就要经常来我家给他的塑料桶灌水。来灌水时,他会带一点甜掉牙的蜂蜜,或者给我带几块硬糖。他有很多水果硬糖,是防止蜜蜂采不到蜜的时候饿着,专门喂蜜蜂的。老石每次来,总要和我父亲坐上一袋烟的时间,在我家的杏树下,像老朋友一样说说话,给父亲讲讲山外的事。我也经常去他的蜂箱那儿转转,蹭一口蜜或者两块糖吃。

花年年开,老石年年来。有时候眼看花都要开了,老石的蜂箱还没到,我父亲就着急得不行,托人捎信给老石。可老石经常是收不到口信的,他和他的蜂在另一个有花的地方呢。

老石到了,听说我父亲给他捎了几趟口信,怕赶不上最好的花期,他就一个劲儿地给我父亲让烟,说对不住,好像他放的是我家的蜂。

那年夏天过完的时候,我开始在家里帮父亲干活,因为我没考上高中。

父亲说,上完初中也算读书人了,认得自己名字,会算账,就行了。我自己没考上,也不知道除了种地还有别的什么出路,于是,每天跟着父亲在山坡上刨那几分地,在料姜石地里种和我一样细瘦的玉米,晒得汗流浃背。半年下来,我越干越丧气、越不想干。我对父亲说:我还是想上学。父亲说:算了吧,你就不是读书的料。

我经常爬上山,在山顶上望着远处。可山的那边还是山,除了呼呼飘过的白云、偶尔飞过的鸟,就剩下没心没肺的风了。

第二年花开的时候,老石按时来了,他看见了躺在屋里的我。

根娃咋不上学,搁屋里背炕呢?

父亲说:没考上高中,干活没力气还懒。

唉,根娃还小着嘞,能干个啥嘛。娃还得上学哩,不上学就窝死在这山里了。

在老石的劝说下,山后一茬一茬的花都开败的时候,山外来了一辆大马车,我跟着他和他的蜂箱走了。他说先往北走走,再赶几个花期,等回到他的村了,他帮我找个学校,上高中去。我父亲觉得老石走南闯北是见过世面的,终于同意了。

我不知道老石是怎么办到的,总之,到那年秋天开学时,老石告诉我可以去他镇里的高中上学了。

学校是联中,初中和高中在一起,有时候老师也是混着教。老石说:根娃,剩下的就看你的本事了,学好了去考大学,学不好了回家跟你爹刨地。

老石继续在外面放他的蜂,他的蜂箱慢慢地越来越多。放假了我会去帮忙,跟着他放蜂、采蜜、收蜂。我喜欢他到处跑的生活,我说:石叔,真考不上大学了,我拜你为师,学放蜂,也走南闯北去。他说:娃呀,你看见镇南边那条铁路了吗?铁路上跑着火车,火车可是能跑全国各地的。全国有多大,你学过地理,知道吧?靠一双脚跑、靠马车跑,才能跑多远啊。

火车能跑多远呢?

我开始琢磨这个问题。放学了就去铁路边等火车,捡铁轨边散落的烟盒,看长长的、绿色的、铁黑色的火车拉着一车车人、一车车货咣当咣当奔向我没见过的远方。火车减速的时候,还能看见坐在车厢里悠闲吃着东西的人,他们看着我笑。我想,我只有考上大学才能坐上这样的火车,才能离开永远也捡不干净的料姜石地,去看看更广阔的天地。

三年后,我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省城的一所大学。

老石说:我就说嘛,根娃有出息。回去告诉你爹,要请我喝酒哩。

我告别了老石,告别了父亲、母亲和料姜石地,第一次坐上火车,大睁着眼睛,盯着窗外的黑暗和一个又一个亮着灯光的车站,咣当咣当了整整一个晚上。来到了崭新的省城,我开始了崭新的生活。老石给我带了一罐槐花蜜,他说:这是你家后山上的槐花蜜,最好的蜜。

大学一年级放暑假时,我已经习惯了省城,习惯了火车。我用干家教赚的钱,从大商场里给老石和父亲、母亲买了烟和点心。可我回到家,父亲却告诉我:老石再也放不了蜂了。

父亲说:老石在铁路边看见一窝野蜂,他去收蜂,结果从树上掉下来,摔断了腰,再也动不了了。

我带着给老石买的烟和点心去看他,跟他说了很多话。我们都刻意回避了放蜂的话题,不过要离开的时候,老石笑着和我说:我当年说得没错吧,读了书,上了学,能跑的地儿可多了。

离开的时候,我又去他出事的铁路边坐了很长时间。逐渐模糊的双眼间,火车依然咣当咣当地奔向远方。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中,作者列举了后山上众多的花,不仅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也为放蜂人老石的出场做了铺垫。

B. 父亲一开始不同意“我”继续上学,除了认为“我”不是读书料,还有一个原因是父亲认为“认得自己名字,会算账,就行了”。

C. 我”放学后就去铁路边等火车,捡铁轨边散落烟盒,看看火车及火车上坐着的人,“我”开始了对外面世界的向往。

D. 在“我”考上大学后,老石曾给“我”带来一罐采自老家的槐花蜜,意在告诉“我”,不要忘记这片土地,学成之后要懂得回报家乡。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多次出现“花”与“蜂”的意象,既串联起老石的放蜂生活,也象征着“我”对美好希望的追寻。

B. 文中对火车“咣当咣当”的声音描写反复出现,这声音既是火车留给“我”的重要印象,更是理想在“我”心底的回响。

C. 结尾处“模糊双眼”与“奔向远方的火车”形成对比,凸显了“我”对老石的感激与对未来的迷茫。

D. 小说通过“我”的视角展开叙事,以一种质朴的口吻讲述成长故事,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

8. 小说中“老石摔断腰,我去看他并与他交谈”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火车”在文中有多重象征意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马伸,字时中,东平人。靖康初,孙傅以卓行荐召。及汴京陷,金人立张邦昌,集百官,环以兵胁之,俾推戴。众唯唯,伸独奋曰:吾职谏争,忍坐视乎!乃与御史吴给共为议状,乞存赵氏,复嗣君位。邦昌既僭立,贼臣多从臾之,伸首具书请邦昌速迎奉元帅康王。同院无肯连名者伸独持以往而银台司视书不称臣辞不受。伸投袂叱之曰:吾今日不爱一死,正为此耳,尔欲吾称臣邪?即缴伸尚书省,以示邦昌。邦昌得书,气沮谋丧。明日,议迎哲宗后孟氏垂帘,追还伪赦,乃遣李回等迎康王。

高宗即位,上知其有忠力于国,擢殿中侍御史,抚谕荆湖、广南,以诛邦昌及其党王时雍等。所过州县,诹察吏之贤否与民利疚,以次列上于朝。伸自湖、广将入奏黄潜善、汪伯彦不法凡十有七事,草疏已具,朝廷方召孙觌、谢克家,乃先奏:觌、克家趋操不正,在靖康间与王时雍、王及之等七人结为死党,附耿南仲倡为和议,助成贼谋。有不主和议者,则欲执送金人。觌受金人女乐,草表媚之,极其笔力,乃负国之贼,宜加远窜。不报。伸又进疏。

疏入,留中。明日,改卫尉少卿。伸以论事不行,辞不拜,录其疏申御史台,且叠上章言:臣言可采,即乞施行,若臣言非是,合坐诬罔之罪。移疾待命。旬日,诏伸言事不实,送吏部责濮州监酒税。时用事者恚甚,必欲杀之,以濮迫寇境,故有是命。趣使上道,伸怡然袱被而行,死道中。或曰王渊在濮,潜善密嗾其不利于伸。天下识与不识皆冤之。

(选自《宋史·马伸传》,有删改)

材料二:

臣所以有谏君之义何?尽忠纳诚也。《论语》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人怀五常,故知谏有五。讽谏者,智也,知祸患之萌,深睹其事,未彰而讽告焉,此智之性也。顺谏者,仁也,出词逊顺,不逆君心,此仁之性也。窥谏者,礼也,视君颜色不悦,且却,悦则复前,以礼进退,此礼之性也。指谏者,信也,质相其事而谏,此信之性也。陷谏者,义也,直言国之害,励志忘生,为君不避丧身,此义之性也。孔子曰:谏有五,吾从讽之谏。事君,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去而不讪,谏而不露。

(选自班固《白虎通义》,有删改)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同院无肯A连名者B伸独持C以往D而银台司视EF不称GH辞不受。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爱,吝惜,与“秦爱纷奢”(《阿房宫赋》)的“爱”意思不同。

B. 凡,总共、共,与“轩凡四遭火”(《项脊轩志》)“凡”意思相同。

C. 趣使上道”与“虽趣舍万殊”(《兰亭集序》)两句的“趣”意思不同。

D. 却,退下,与“却与小姑别”(《孔雀东南飞并序》)的“却”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人攻占汴京后,立张邦昌为皇帝,威胁朝廷官员推戴张邦昌,大家都唯唯诺诺,只有马伸挺身而出。

B. 宋高宗即皇位,提拔马伸为殿中侍御史,抚谕荆湖、广南,以诛杀张邦昌及其党徒王时雍等人。

C. 马伸因得罪权臣而被贬到濮州任监酒税,但他没有愤怒,而是愉快起程,却没想到被黄潜善派人杀害。

D. 在朝就积极献策,竭尽忠诚;离开朝廷后不要肆意议论朝廷的是非,即使提出批评和建议也不显露自己的锋芒。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用事者恚甚,必欲杀之,以濮迫寇境,故有是命。

2)知祸患之萌,深睹其事,未彰而讽告焉,此智之性也。

14. 有人说马伸属于材料二中所说的“陷谏”,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这一说法?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初秋即事

寇准

古邑端居夏景移,炎飙经雨自收威。

莲衰小渚秋光淡,蝉噪平林夕照微。

冷句每招江客和,深心终约岳云归。

晚凉却近南亭立,独看沙鸥向浦飞。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上句“古邑”点明地点,“夏景移”点明季节,下句描绘出秋雨过后暑气消退、天气转凉的景象。

B. 颈联“冷句”“深心”既展现出诗人高洁、孤傲的情怀,也传达出了诗人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苦闷。

C. 尾联写诗人独自立于南亭看沙鸥飞翔,无人相伴;同时也暗含诗人向往归隐、淡泊宁静的心境。

D. 全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叙事、抒情,情景交融,将初秋时节的自然之景与诗人的心境巧妙结合。

16. 同样是描写秋天的景致,黄庭坚的“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和本诗的颔联却是两种不同的景象,请结合诗句对此加以分析说明。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报任安书》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的是孙子虽然受刑,但其编著了《孙子兵法》。

2)小军到杭州旅游,看到街市上的商铺珠宝罗列、丝绸满架,不禁想起柳永《望海潮》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的景象。

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作者通过“问路”的细节表现自己归途中急切心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4)杜甫《客至》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商量的口吻邀朋引伴,展现了田园生活中淳朴的邻里关系,尽显率真之趣。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宫的建筑布局规整而严谨,遵循着古代皇家建筑的规制,尽显皇权的威严。故宫中轴线以紫禁城为中心,向南北延伸,南至永定门,北至钟楼北侧城墙,全长近8公里。中轴线是中国自古以来深受儒家文化中“中庸之道”影响的产物,沿中轴线布置的建筑呈现出均衡和谐、包容统一的特质。

沿着中轴线前行,(   甲   )。太和殿,这座故宫中最为显赫的建筑,宛如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灿的明珠,散发着令人震憾的魅力。金黄的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耀眼的光芒,仿佛是天上的星晨坠落凡间,给人一种神圣而庄严的感觉。殿顶的正脊两端,各有一个巨大的吻兽,它们    A    ,威风凛凛,仿佛在守护着这座宫殿,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变迁。

再往后走,便是内廷区域。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虽不及太和殿那般宏伟,但多了几分生活气息。这里曾是皇帝与后妃们起居生活的地方,一砖一瓦、一窗一门,都见证了他们的喜怒哀乐。宫殿内的装饰典雅而精致,门窗的雕花、多彩的壁画    B    ,无不展现着古代工匠技艺的    C   

不仅故宫是优秀的建筑,②更是文化的宝库。③漫步于故宫的长廊,④精美的书画、珍贵的器具随处可见,⑤那些玉器、青铜器和文物,⑥每一件都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故宫的四季,(   乙   )。春日,宫墙下的杏花盛开,粉白相间,为这座古老的宫殿增添了一抹温柔;夏日,绿树成荫,红墙黄瓦在绿树的映衬下愈发鲜艳夺目;秋日,金黄的银杏叶铺满了宫道,仿佛给故宫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冬日,白雪皑皑,整个故宫    D    ,宛如一座梦幻的冰雪城堡。

站在故宫的城墙上,俯瞰这一片宫殿建筑群,(   丙   )。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这一伟大的奇迹,让后人得以领略古代皇家建筑的独特魅力,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深沉。

18. 下列各项对文中画波浪线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中庸之道”中的引号有强调的作用。

B. 快速奔跑”与“粉白相间”两个词语的构词方式相同。

C. 一抹”一词用得精当,写出杏花的含蓄,洋溢着浪漫的气息。

D. 地毯”在这里是作为喻体出现的。

19. 文中第二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

20. 填入文中画横线处的成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张牙舞爪                         B. 绘声绘色                                              C. 出神入化                                              D. 银装素裹

21. 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世上有些事,不是因为我们喜欢才去做,而是从长远看,从责任看,从发展看,必须做。(毕淑敏)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福建省泉州市四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