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由于中国和西方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之不同,中西民族在哲学观念、文化传统、性格气质和审美心理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反映到民族的艺术性格上也有许多不同。这种不同在各种艺术中都有表现,建筑艺术也不例外。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中国建筑艺术也散发着中华大地特有的泥土芳香,显示了与西方不同的风貌性格。
西方的建筑重在坦率地呈现人心中的激情,把内心的狂热、幻想和茫然,都化成实在的视觉形象:超人的巨大尺度、强烈的空间对比、神秘的光影变幻、出人意表的体形、飞扬跋扈的动势、骚动不安的气氛。这些在埃及神庙、拜占庭尤其是哥特或巴洛克教堂以至现代教堂中,都可以找到大量例证。中国的建筑则与此相反,并不注重表现人心中的狂热,而是重在“再现”精神的宁静与平和。
从艺术角度而言,中国建筑的美就隐蓄在“群”的内部,需要周览全局才能一一呈现。它鄙视一目了然,不屑于急于求成,因而也更加含蓄温文,更为内在。即就建筑单体美而言,中国建筑也颇不同于西方之注重外形的奇诡新巧、变化多端,而更多地存在于体、面、线、点的组合显示的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所赋予的和谐、宁静及韵味。
中国建筑更具有一种“绘画”之美。群中的每一座建筑单体就像是画中的一些长短粗细浓淡不同的线,如果离开全画,这些线就失掉了意义。太和殿只有在紫禁城的庄严氛围中才有价值,祈年殿也只是在松柏浓郁的天坛环境中才有生命。群外围绕的城墙或院墙则是画框。城楼、角楼或院门,则是画框上的重点装饰。“画框”里面的单体建筑内向而收敛。西方建筑则更具有一种“雕塑”之美,本身就是完然具足的,雕塑感很强,外向而放射,几乎每座不同,争奇斗胜,突显自己。中国的建筑重在创造一种群体的内在意境之美,比较含蓄,更多潜化之道;西方则重在创造单体建筑的外在形体之美,比较张扬,更多震撼之力。
就建筑和群外的自然而言,中国建筑不强调突出自己,所以尽管在围墙内部各建筑势态干戈相向,群外却趋于平静,故深山之古寺应曰“藏”,而不会筑成欧洲的城堡。中国建筑主动地把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实际上是另一方式对自身的肯定;寺既藏于深山,寺也就成了深山的一部分,“托体同山阿”,更加辽阔,更加不朽。
西方建筑则不然,它借助于墙和屋顶,造成一个自足自立的存在,它是放射的,以不凡的形象高傲地鄙视自然。在欧洲城堡里常常会耸起一些高高低低的塔楼,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向外张望,生怕人们忽视了它们。欧洲建筑不重视与自然的渗透调和而更看重与自然的对比,人的力量显示得更加突出。
(摘编自萧默《从中西比较见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性格》)
材料二:
在中国和西方旧石器时代,先民们为了谋求基本的生存空间而促进了住宅的营造,最初出现的住宅都是用树枝和泥土搭建而成的树枝棚和洞穴。《墨子·辞过》说:“子墨子曰: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房屋的起源及其发展”中也说:“有些人便开始用树叶铺盖屋顶,有些人在山麓挖掘洞穴,还有一些人用泥和枝条仿照燕窝建造自己的躲避处所。”“巢居”和“穴居”的进一步发展,即中原大地上出现的干阑式建筑和木骨泥墙的地面建筑,以及欧洲大陆上逐渐发展起来的蜂巢形石屋、树枝棚屋、帐篷、长方形房屋等。据考古发掘和复原研究,这些住所在空间上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例如,规模都很小,形状都是圆形和方形,构成方式主要以“单间复合式”和“多间集中式”。
然而,中西传统居住建筑也存在不同。中国住宅多数以院落式布局为主,通过廊或廊庑连接室内空间形成整体,空间组织讲究主从关系;而西方住宅多数以独立式布局为主,通过大厅等连接室内空间形成整体,空间组织注重序列关系。
中国住宅发展到周代,院落式布局已经基本形成,此后一直沿用到明清时期。院落式布局由一座座单体建筑、廊或廊庑、围墙围绕着中心院落,在平面方向上向四个方位扩展和延伸的组群形式,营造了一种使建筑物依存于大地的感觉。其中,单体建筑作为室内空间的载体,一方面以一定的组织方式,成为建筑组群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也就是说,每座单体建筑都具有完备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形态。
西方住宅在初期布局上,也曾使用以庭院为中心周围布置房屋的形式,如古希腊的庭院式住宅、古罗马的中庭式住宅。但古罗马也创造了公寓式住宅,并呈现出由中庭式向公寓式住宅发展的趋势。自古罗马以后,西方住宅很快倾向于独立式布局,即把原来离散的单体建筑合并起来,组合成独立式住宅,不断追求巨大的建筑体量和内部空间,从中世纪的城堡,到文艺复兴的府邸和别墅,再到古典主义的府邸大多如此。室内各种房间,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房间,通过“大厅式”“楼梯厅式”“长廊式”“连列厅式”等把水平与垂直方向上的各个房间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室内空间系统。
(摘编自詹和平《中西传统居住建筑室内空间设计比较》)
1. 下列对中国建筑艺术特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建筑的美隐蓄于群体内部,单体建筑的价值依赖于整体环境,如太和殿在紫禁城氛围中才有意义。
B. 中国建筑采用院落式布局,通过廊或围墙连接单体,形成主从有序的整体,体现“绘画”之美。
C. 中国建筑主动与自然融合,深山古寺“藏”于山中,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强调“托体同山阿”的意境。
D. 中国建筑单体缺乏独立性,依附于群体,其空间结构和形态需通过组群关系才能体现。
2. 下列对中西方建筑院落布局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建筑院落式布局自周代形成后延续至明清,单体建筑具有完备的空间结构和形态,但需依托群体。
B. 西方独立式布局注重室内空间的垂直连接,通过楼梯厅式或长廊式形成复杂的立体交通网络。
C. 中国院落式布局与西方建筑初期的庭院式类似,但古罗马后西方住宅发展为独立式,完全摒弃了庭院的空间组织方式。
D. 西方建筑独立式布局源于古罗马公寓式住宅,通过中庭式布局合并离散单体,追求巨大建筑体量。
3. 下列对中西方建筑的理解,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的根本差异源于民族的艺术性格上的不同,体现在哲学观念、文化传统等多个方面,而非单一因素。
B. 中西住宅初期均以庭院为中心布局,但后期中国延续院落式发展,西方则转向独立式布局,追求巨大体量和内部空间序列。
C. 西方建筑通过高耸的塔楼、强烈的空间对比等元素与自然形成对抗性对比,以此凸显人类力量的崇高性,如欧洲城堡的设计理念。
D. 中国建筑单体造型单调,群体布局则通过主从有序的院落强化整体意境,二者共同构成建筑艺术的核心。
4. 中国建筑具有“绘画”之美,而西方建筑具有“雕塑”之美,简要概括这两种美的具体表现。
5. 概括中国建筑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核心思想,并分析其文化根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林冲水寨大并火 晁盖梁山小夺泊(节选)
施耐庵
且说山寨里大吹大擂筵席。众头领饮酒中间,晁盖把胸中之事,从头至尾都告诉王伦等众位。王伦听罢,骇然了半晌,心内踌躇,做声不得。自己沉吟,虚应答筵宴。至晚席散,众头领送晁盖等众人关下客馆内安歇,自有来的人服侍。晁盖心中欢喜,对吴用等六人说道:“我们造下这等迷天大罪,那里去安身!不是这王头领如此错爱,我等皆已失所,此恩不可忘报!”吴用只是冷笑:“兄长性直,只是一勇。你道王伦肯收留我们?兄长不看他的心,只观他的颜色动静规模。”晁盖道:“观他颜色怎地?”吴用道:“兄长不看他早间席上,王伦与兄长说话,倒有交情。次后因兄长说出杀了许多官兵捕盗巡检,放了何涛、阮氏三雄如此豪杰,他便有些颜色变了,虽是口中应答,动静规模,心里好生不然。他若是有心收留我们,只就早上便议定了坐位。早间见林冲看王伦答应兄长模样,他自便有些不平之气,频频把眼瞅这王伦,心内自己踌躇。我看这人倒有顾眄之心,只是不得已。小生略放片言,教他本寨自相火并。”
次早天明,只见人报道:“林教头相访。”七个人慌忙起来迎接。吴用向前称谢道:“夜来重蒙恩赐,拜扰不当。”林冲道:“小可有失恭敬。虽有奉承之心,奈缘不在其位,望乞恕罪。”晁盖道:“久闻教头大名,不想今日得会。”林冲道:“小人旧在东京时,与朋友交,礼节不曾有误。虽然今日能勾得见尊颜,不得遂平生之愿,特地径来陪话。”晁盖称谢道:“深感厚意。”吴用便动问道:“小生旧日久闻头领在东京时,十分豪杰,不知缘何与高俅不睦,致被陷害?后闻在沧州亦被火烧了大军草料场,又是他的计策。向后不知谁荐头领上山?”林冲道:“若说高俅这贼陷害一节,但提起,毛发直立,又不能报得此仇!来此容身,皆是柴大官人举荐到此。”吴用又对林冲道:“教头若非武艺超群,他如何肯荐上山?非是吴用过称,理合王伦让这第一位头领坐。此合天下之公论,也不负了柴大官人之书信。”林冲道:“承先生高谈。只因小可犯下大罪,投奔柴大官人,非他不留林冲,诚恐负累他不便,自愿上山。不想今日去住无门,非在位次低微。且王伦心术不定,语言不准,失信于人,难以相聚。”吴用道:“王头领待人接物,一团和气,如何心地倒恁窄狭?”林冲道:“今日山寨天幸得众多豪杰到此相扶相助,似锦上添花,如旱苗得雨。此人只怀妒贤嫉能之心,但恐众豪杰势力相压。夜来因见兄长所说众位杀死官兵一节,他便有些不然,就怀不肯相留的模样,以此请众豪杰来关下安歇。”吴用便道:“既然王头领有这般之心,我等休要待他发付,自投别处去便了。”林冲道:“众豪杰休生见外之心,林冲自有分晓。小可只恐众豪杰生退去之意,特来早早说知。今日看他如何相待,若这厮语言有理,不似昨日,万事罢论;倘若这厮今朝有半句话参差时,尽在林冲身上。”晁盖道:“头领如此错爱,俺弟兄皆感厚恩。”吴用便道:“头领为我弟兄面上,倒教头领与旧弟兄分颜。若是可容即容,不可容时,小生等登时告退。”林冲道:“先生差矣!量这一个泼男女,腌臜畜生,终作何用!众豪杰且请宽心”
当日没多时,小喽啰到来相请。晁盖问吴用道:“先生,此一会如何?”吴学究笑道:“兄长放心。今日林教头必然有火并王伦之意,他若有些心懒,小生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不由他不火并。兄长身边各藏了暗器,只看小生把手来拈须为号。”
……
酒至数巡,食供两次,晁盖和王伦盘话,但提起聚义一事,王伦便把闲话支吾开去。吴用把眼来看林冲时,只见林冲侧坐交椅上,把眼瞅王伦身上。
看看饮酒至午后,王伦便起身把盏,对晁盖说道:“感蒙众豪杰到此聚义,只恨敝山小寨是一洼之水,如何安得许多真龙。聊备些小薄礼,万望笑留。烦投大寨歇马,小可使人亲到麾下纳降。”晁盖道:“小子久闻大山招贤纳士,一径地特来投托入伙。若是不能相容,我等众人自行告退。重蒙所赐白金,决不敢领。非敢自夸丰富,小可聊有些盘缠使用。速请纳回厚礼,只此告别。”王伦道:“何故推却?非是敝山不纳众位豪杰,奈缘只为粮少房稀,恐日后误了足下,众位面皮不好,因此不敢相留。”
说言未了,只见林冲双眉剔起,两眼圆睁,坐在交椅上大喝道:“你前番我上山来时,也推道粮少房稀。今日晁兄与众豪杰到此山寨,你又发出这等言语来。是何道理?”吴用便说道:“头领息怒!自是我等来的不是,倒坏了你山寨情分。今日王头领以礼发付我们下山,送与盘缠,又不曾热赶将去。请头领息怒,我等自去罢休。”林冲道:“这是笑里藏刀,言清行浊的人!我其实今日放他不过!”王伦喝道:“你看这畜生!又不醉了,倒把言语来伤触我,却不是反失上下!”林冲大怒道:“量你是个落第腐儒,胸中又没文学,怎做得山寨之主!”
晁盖等七人便起身要下亭子,王伦留道:“且请席终了去。”林冲把桌子只一脚,踢在一边,抢起身来,衣襟底下掣出一把明晃晃的刀来,搦的火杂杂。吴用便把手将髭须一摸,晁盖、刘唐便上亭子来,虚拦住王伦,叫道:“不要火并!”吴用一手扯住林冲,便道:“头领不可造次!”公孙胜假意劝道:“休为我等坏了大义!”
林冲拿住王伦,骂道:“你是一个村野穷儒,亏了杜迁得到这里。柴大官人举荐我来,尚且许多推却。今日众豪杰特来相聚,又要发付他下山去。这梁山泊便是你的?你这嫉贤妒能的贼,不杀了要你何用!你也无大量之才,也做不得山寨之主!”
林冲拿住王伦,骂了一顿,去心窝里只一刀,肐察地搠倒在亭上。可怜王伦做了半世强人,今日死在林冲之手。
吴用就血泊里拽过头把交椅来,便纳林冲坐地,叫道:“如有不伏者,将王伦为例!今日扶林教头为山寨之主。”林冲大叫道:“差矣,先生!我今日只为众豪杰义气为重上头,火并了这不仁之贼,实无心要谋此位。今日吴兄却让此第一位与林冲坐,岂不惹天下英雄耻笑!若欲相逼,宁死而不坐。”
(节选自《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林冲主动拜访晁盖等人,直言“不得遂平生之愿”并说“今日看他如何相待”,表明他已决心火并王伦并拥立晁盖。
B. 文中大量描写了晁盖与吴用的对话,既刻画了吴用心思深沉、善于观察的形象,又从侧面烘托出了王伦的虚伪狭隘。
C. 文中描写林冲火并王伦时一连串动作,如“踢”“抢”“掣”“搦”等,生动地表现了林冲的勇猛和果断。
D. 王伦最终以“粮少房稀”为由拒绝晁盖等人入伙,表面是客观困难,实则是其心胸狭隘、嫉贤妒能本性的必然体现。
7. 下列对文中林冲“眼神”和“坐姿”的描写,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侧坐交椅上,把眼瞅王伦身上”的描写,生动地表现出林冲对王伦推辞晁盖等人上山行为的不满和审视。
B. 林冲“双眉剔起,两眼圆睁”的描写,表现出林冲此时内心的愤怒,为下文他火并王伦做了铺垫。
C. 林冲从隐忍“瞅视”到暴起“圆睁双眼”变化,凸显出他从克制忍让到刚烈决绝的转变过程。
D. 文本多次描写林冲的“眼神”,有助于推动情节发展,这和《祝福》中多次描写祥林嫂的眼睛作用不同。
8. 文本中,吴用是如何一步步地促成林冲火并王伦的?请简要概括。
9.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礼”指外在行为规范符合礼仪、等级制度,“义”指基于道德判断的内在道义原则与正当行为准则。林冲火并王伦时痛斥其“嫉贤妒能”“无大量之才”,并自称“只为众豪杰义气为重上头”。请结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及本文内容,从“礼”“义”的角度谈谈你对林冲从风雪山神庙到此次“火并”行为的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节选自《答司马谏议书》)
文本二:
壬申,以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固辞不拜。初,光素与王安石厚,及行新法,贻书开陈再三,又与吕惠卿辩论于经筵,安石不乐。帝欲大用光,访之安石,安石曰:“光外托劘①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光才岂能害政?但在高位,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韩信立汉赤帜,赵卒气夺。今用光,是与异论者立赤帜也。”及安石称疾不出,帝乃以光为枢密副使,光辞曰:“陛下所以用臣,盖察其狂直,庶有补于国家。若徒以禄位荣之,而不取其言,是以天官私非其人也。臣徒以禄位自荣,而不能救生民之患,是盗窃名器以私其身也。陛下诚能罢制置条例司,追还提举官,不行青苗、助役法,虽不用臣,臣受赐多矣。青苗之散,使者恐其逋负,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十年之外,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常平又废,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民之羸者必委死沟壑,壮者必聚而为盗贼,此事之必至者也。”疏凡九上,帝使谓之曰:“枢密,兵事也,官各有职,不当以他事为辞。”光对曰:“臣未受命则犹侍从也,于事无不可言者。”会安石复起视事,乃下诏允光辞,收还敕诰。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注释:①劘(mò):规劝,直言劝谏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
B. 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
C. 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
D. 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昨日蒙教”中的“蒙”,敬辞,承蒙。下文“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中的“蒙”字与此含义相同。
B. “举先王之政”与“举地千里,至今治强”(《谏逐客书》)两句中的“举”字含义相同。
C. “初,光素与王安石厚”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素”字含义相同。
D. “诚能罢制置条例司”与“必竭诚以待下”(《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诚”字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中王安石对司马光指责自己“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等逐一作了反驳,事理充足,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B. 文本二中王安石认为司马光虽不能对国政形成危害,但是如果让他处在高位,他就会成为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的一面旗帜。
C. 文本二中宋神宗之所以任命司马光为枢密副使,是因为他认为司马光为人正直,有军事才能,而且当时王安石称疾不出。
D. 司马光拒绝接受宋神宗任命他为枢密副使,他看重的不是自己官职的高低和俸禄的多少,而是朝廷能否采纳自己的建议。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2)枢密,兵事也,官各有职,不当以他事为辞。
14. 文本二中司马光分析了青苗法给国家带来的危害,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冬夜读史有感
陆游
短檠膏涸夜将残,感事怀人兴未阑。
酌酒浅深须自度,围棋成败有傍观。
断粞作饭终年饱,大布裁袍称意宽。
世上闲愁千万斛,不教一点上眉端。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冬夜已深,灯油燃尽,诗人却还在回忆个人往事,思念友人,意犹未尽。
B. 颔联不仅是对酌酒观棋的阐述,也是读史后对人生道理的思考感悟。
C. 诗人以碎米为食也觉饱,以粗布为衣也称心,生活清贫却心满意足。
D. 全诗围绕“有感”,选取生活日常寄寓情理,用语浅显而意蕴丰富深刻。
16. 诗歌尾联向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完成默写。
(1)班主任鼓励同学们做事要有始有终,并用《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两句对比说明能坚持到最后的人很少。
(2)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祖辈、父辈的艰难创业,他们创业时就像苏洵在《六国论》中描写的六国诸侯祖辈、父辈“_______,_______”那样,值得永远铭记。
(3)文言文阅读文本一划线空白处“_______,_______”。
附:
文言文文本一: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 。” (节选自《答司马谏议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什么是考试焦虑呢?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种在特定情境下,即考试前产生的复杂反应。它可能表现在生理层面上,如直冒冷汗;也可能表现在行为层面上,如不断左顾右盼;还包括心理层面上的 A 。每个人面对人生各个阶段、大大小小的考试时都或多或少产生过不同程度的考试焦虑。
我国心理学研究者对考试焦虑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发现了有趣的结果:高等程度的考试焦虑的确会对记忆成绩产生负面影响,但中等程度的考试焦虑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记忆成绩。他们招募若干学生填写了有关考试焦虑的量表,通过这一量表的得分,筛选出了三组学生,即具有高等程度考试焦虑的学生、具有中等程度考试焦虑的学生和几乎没有考试焦虑的学生。随后,研究者邀请这三组学生完成一项在电脑上进行的记忆测试,最后得到了让人意外的结果——表现最好的并不是几乎没有考试焦虑的学生,而是具有中等程度考试焦虑的那一组。
研究者发现,①中等程度的焦虑反而使学生们产生了关于学习的“警觉”,②相比于没什么焦虑,③他们会更多地聚焦于任务,④努力调动自己的注意力和记忆,⑤避免产生错误,⑥从而获得更好的成绩。这就像龟兔赛跑,没什么焦虑的兔子慢悠悠地行进,结果由于轻视并没有发挥自己的全部实力;相对比较焦虑的乌龟则集中注意力全力以赴,最后反而成为赢家。
因此,当我们在考试前感到一股无形的焦虑萦绕在身体周围时,也许,我们可以尝试放下恐惧,尝试与它“和解”。我们要学会转移注意力,劳逸结合,放松身心。要知道,一定程度的考试焦虑反而能更好地调动“心理资源”,增强记忆力,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考试。让我们和焦虑“握握手”,在考场上与它化敌为友,借助它的 B ,取得好成绩!
18.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第二段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可慌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有见他这么慌过。”
B. 在这一刻满屋子人的心都是相同的,都有一样东西,这就是——对死者的纪念。
C. 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D. 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报偿——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写作文起,我便常常跃居全班之冠。
19.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 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写出修改后的句子),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这段文字能否删去?请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22. 参加实验的学生中,有一位学生的检测量表结果显示其具有“高等程度考试焦虑”。请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给该生提出合理建议。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窦娥的善良、鲁侍萍的真情、哈姆莱特的理想等等,都是“有价值的东西”,也都遭遇了现实的摧残和毁弃。了解这样的悲剧故事,常常会引起我们心灵深处的悲伤、哀痛乃至愤懑,激发我们对良知的坚守、对道义的追求。
物质丰裕的年代,精神更要丰裕,不管是面对书中的悲剧,还是现实中的悲剧,我们都应有悲悯情怀,心存良知。一个不会悲悯的人显得冷漠,一个不会悲悯的民族则会疯狂。
请联系所学与现实,谈谈你对材料的认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word版及答案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浙江省湖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山东省威海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青海省西宁市二中优质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内蒙古通辽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辽宁省县域重点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辽宁省沈阳市五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辽宁省辽西重点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福建省泉州市四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安徽省马鞍山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