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7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全球已发现的38万多种植物里,能当粮食的只有 150种左右。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认定的主粮更少,谷物只有8种(小麦、水稻、大麦、玉米、黑麦、燕麦、黑小麦、高粱),加上根茎类植物(番薯、马铃薯、木薯、芋头、山药),主食作物也只有 13种。
为什么人类种地一万多年,只选了这么点粮食?其实植物要变成庄稼得满足三个条件:产籽多、容易种、方便收。
前两点很容易理解,第三点最容易被忽略,但也非常重要——试想一下,如果水稻、小麦的种子像蒲公英那样,大风一吹就飞走了,农民辛苦一年就白忙了。所以庄稼的种子必须老实挂在杆上等收割,这也是野生植物成为农作物的重要因素。野生植物能满足这三点,才有机会被人类祖先选中。
植物繁衍后代有两种方式:一种是K对策(也叫质量对策),以海椰子为代表,一次只结很少的种子,但每粒种子都有充足的营养储备,所以成活率极高。海椰子的种子重量可达15千克,顶得上一个三岁小孩的体重,其中的营养物质足以让幼苗很好地生长。但是,如果作为食物,这类植物漫长的生长时间带来的是不确定性,而且其种子通常还有坚硬的外壳,也让缺乏工具的人类祖先头疼。综合这两点,采取K对策的植物种子并不是当作主食的好选择。
另一种生态对策是r对策(也叫数量对策),比如高粱、小麦、狗尾草这样的植物,是以数量取胜——先填饱动物的肚子,再伺机传播后代。一个高粱穗上有上千粒种子,一株狗尾草的种子数量高达8万,即便动物会吃掉一部分种子,但总有一些种子能幸存下来。选择这样的植物作为食物,虽然每一粒种子储藏的营养很少,但是众多的籽粒加起来,就能成为稳定的能量供给。
还有一个关键条件,就是同时发芽,并在同一时间开花、结果,等待收割。但是,很多植物的种子会进入休眠状态,“一年播种、十年除草”是很多农夫都会碰到的难题。在气候温和的区域,来自同一株植物的种子会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调整发芽的时间,避免在同一时间发芽,相当于在土壤中形成“种子库”,以获得更多生长繁殖的机会。至于那些生长在雨季和旱季分明的地区,特别是沙漠中的植物,它们会在雨季来临时一起发芽、生长、开花,这会使群体的收益最大化,尽可能产生并留下更多的种子。这种整齐发芽的特性,恰恰是人类需要的。
从根本上来说,生物的生态对策决定了人类的饭碗。换句话说,不是人类驯化了植物,而是这些植物用自身特点赢得了人类的青睐。咱们的饭碗里装的究竟是人类的智慧,还是植物的谋略,那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故事了。
(摘编自范志红《一粟一黍间见万年生存智慧读〈中国食物:粮食史话〉》)
材料二:
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但“吃得好”并不等同于吃得营养健康。一日三餐,看似吃饱吃好了,但很可能因营养成分摄入不均衡使身体处于隐蔽性营养需求饥饿状态。
当前,我国居民人均每日膳食纤维的摄入量仅为推荐摄入量的三分之一,维生素B1的摄入量约为推荐摄入量的二分之一。全谷物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谷物中天然的膳食纤维、微量营养素及生物活性物质,是天然的“营养素包”。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国家全谷物行动计划(2024一2035)》(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新形势下,我国粮食安全不仅要注重数量安全,同时要考虑营养安全等多维度目标。《行动计划》明确,坚持以大食物、大营养、大健康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发展全谷物产业,推动粮食节约减损,促进居民营养健康消费,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何为全谷物?常见的谷物种类包括稻米、小麦、玉米、燕麦、谷子、高粱、青稞、薏仁米、大麦等。此外,荞麦、藜麦、菰米等尽管不属于禾本科谷物,但它们的组成与谷物非常相似,且长期以来已被当作主食,因此也把它们当作谷物看待。科学家认为,全谷物是个解剖学结构概念,不是一个谷物种类概念。
简单地说,任何一粒天然谷物都是一个有机生命体,由胚乳、胚及种皮三个部分组成。全谷物就是谷物仅去除外壳等不可食用的部分后保留的完整颖果籽粒,拥有完整的胚乳、胚和种皮,出品率达到98%以上。如果去掉其中一个或两个组成部分,均不能称之为全谷物。比如,精制谷物在加工过程中去除了胚与种皮,仅保留了胚乳部分,就是通常所说的精米与白面,产品出品率仅有65%~75%。
我国全谷物消费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近年来,针对主食消费出现一些误解和误区,很多年轻人甚至不吃主食,谷物供能占膳食总能量的比例逐年下降。目前,部分发达国家全谷物消费占比已达20%~35%,其中德国2021年人均全谷物日摄入量高达132.6g,在谷物消费中的占比达33.93%。当前我国全谷物消费占谷物消费的比例还不足1%。全谷物中的B族维生素、矿物元素等微量营养成分比精制谷物多40%~90%,富含膳食纤维。目前我国总体上仍处于追求精制谷物消费阶段,这既不利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也造成大量可食用粮食资源的浪费。
(摘编自光明网《我国启动全谷物行动要“吃得好”,更要“吃得营养健康”》)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球已发现 38万多种植物中仅有约 150种可作粮食,其中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主粮作物包括 8种谷物和 5种根茎类植物,合计 13种。
B.海椰子虽种子营养丰富但外壳坚硬、生长周期长,未被人类选为主粮,可见采取K对策的植物种子并不是当作主食的好选择。
C.高粱、小麦等r对策植物通过大量繁殖确保种群延续,虽然单粒种子营养较少,但众多籽粒的总营养能为人类提供稳定的能量来源。
D.沙漠植物雨季集中发芽的特性是为适应环境,与人类农业需求无关,因此难以被驯化。
2.根据材料二,关于“全谷物”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谷物必须是禾本科植物,如荞麦、藜麦因不属于禾本科,即使被当作主食也不计入全谷物。
B.全谷物加工时需保留胚乳、胚和种皮,若仅保留胚乳(如精米),则出品率将低于65%。
C.德国全谷物消费占比达33.93%,表明发达国家已完全解决营养摄人不均衡的问题。
D.全谷物富含膳食纤维和微量营养素,我国启动全谷物行动,可缓解居民隐蔽性营养饥饿状态。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
人类选择主粮时,既要求植物种子数量多、易种植,①____________________,否则像蒲公英那样随风飘散,农民一年便难有收获了。此外,野生植物还需具备②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性,否则种子休眠期不同步会导致管理困难。如今,人们的生活从“吃饱”转向“吃好”,大多追求精制谷物消费,然而精制谷物加工过度,③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国家推动全谷物行动计划以改善居民营养结构。
4.材料一提及“不是人类驯化了植物,而是这些植物用自身特点赢得了人类的青睐”,请结合K对策和r对策理论分析这句话的含义。(4分)
5.结合两则材料和以下课文选段,简要说明新时代粮食安全观与袁隆平科研时期(20世纪60-90年代)相比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发展需求。(6分)
有人统计过,由于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开辟了粮食大幅度增产的新途径,大面积推广给我国水稻生产带来了一次飞跃,杂交稻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自给自足难题作出了重大贡献。1976-1999年,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6000万人口。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获得者袁隆平》
(二)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包子和饺子
余华
在我小时候,包子和饺子都是属于奢侈的食物,只有在逢年过节时才有希望吃到。那时候,我还年轻的父亲手里捧着一袋面粉回家时,总喜欢大叫一声:“面粉来啦!”这是我童年记忆里最为美好的声音。
然后,我父亲用肥皂将脸盆洗干净,把面粉倒入脸盆,再加上水,他就开始用力地揉起了面粉。这时候,父亲就会问我:“你猜一猜,今天我们吃的是包子呢?还是饺子?”
我需要耐心地等待。我要看他是否再往面粉里加上发酵粉,如果加上了,他又将脸盆抱到我的床上,用我的被子将脸盆捂起来,我就会立刻叫:“吃包子。”
如果他揉完了面粉,没有加发酵粉,而是将调好味的馅儿端了过来,我就知道接下来要吃到的一定是饺子了。
我七岁的时候,父亲带着我去他的老家山东。我记得我们先是坐船,接着坐上了汽车,然后坐的是火车,到了山东以后,我们又改坐汽车,最后我们是坐着马车进入我父亲的村庄。那是冬天的时候,田野里一片枯黄,父亲带着我走进了他姑妈的家。我父亲的姑妈,当时正坐在灶前烧火,见到分别近二十年的侄儿回来了,她一下子跳了起来,“哇哇”地与我父亲说了一堆我那时候听不懂的山东话。然后揭开锅盖,给我一碗热气腾腾的玉米糊。
这是我到父亲家乡吃到的第一顿饭。在父亲老家的一个月,我每天都喝玉米糊。那地方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人走红运,张嘴飞进白馍馍。意思就是谁要是吃上了馒头,谁就交上好运了。遇上了好运才只是吃到馒头,如果吃到了饺子或者包子,就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好运了。所以我在父亲姑妈的家里,只能每天喝玉米糊。
在我们快要离开时,我终于吃上了一次饺子。那是我父亲的表弟来看我们,他来的时候手里提着一块猪肉,一进村庄就被一群孩子围住了。这些孩子一年里见不到几次猪肉,他们流着口水紧跟着我父亲的表弟,来到了我父亲姑妈的家门口。当我父亲和他的姑妈、表弟坐在炕上包饺子时,那些孩子还不时地将脑袋从门外探进来张望一下。
当饺子煮熟后热气腾腾地端上来,我吃到了这一生最难忘的饺子。我咬了一口,那饺子和盐一样,即将一只饺子放进嘴里,如同抓一把盐放进嘴里似的,把我咸得满头大汗,我只能大口大口地喝玉米糊来消除嘴里的咸味。后来我父亲告诉我,他家乡的饺子不是作为点心来吃的,而是喝玉米糊时让嘴巴奢侈一下的菜,就像我们南方喝粥时吃的咸菜一样。
我在读小学的时候,每学期会安排一次学军活动。学军就是学习解放军,让我们一个年级的孩子排成队行军,走向几十里路外的某一个目的地。我们经常是天没亮就出发了,自带午餐,到了目的地后坐下来吃完午餐,然后又走回来,回家时往往已经是天黑了。
这也是我除了逢年过节以外,仍然有希望吃到包子的日子。我母亲会给我一角钱,让我自己去街上买两个包子,用旧报纸包起来放进书包,这就是我学军时的午餐。对我来说,这可是一年里为数不多的美味。我的哥哥这时候总能分享这一份美味。当时我是用一根绳子系裤子,我没有皮带,而我哥哥有一根皮带,我非常希望自己能够在衣服外面再扎上一根皮带,这样我会感到自己真正像一个军人了。于是我就用一个包子去和哥哥交换皮带。
在我学军的这一天,我和哥哥天没有亮就出门,我们走到街上的点心店,买下两个包子,那是刚出笼的包子,蒸发着热气,带着麦子的香味来到我的手中,我看着哥哥取下自己的皮带,他先交给我皮带,我才递给他包子。我将剩下的一个包子放进书包,将哥哥的皮带扎在衣服外面,然后向学校跑去。我哥哥则在后面慢慢地走着,他一手提着快要滑下来的裤子,另一只手拿着包子边吃边走。
我活了三十多年,不知道吃下去了多少包子和饺子,我的胃消化它们的同时,我的记忆也消化了它们,我忘记了很多可能是有趣的经历,不过有一次令我难忘。那是十年前,我们几个人去天津,天津的朋友请我们去狗不理包子铺吃饭。那一天,我们在狗不理包子铺坐下来以后,刚好十个人。各式各样的包子一笼一笼端了上来,每笼十个包子,刚好一人一个。天津的狗不理包子有七十多个品种,区别全在馅里面。刚坐下来的时候,我们雄心勃勃,准备将所有的品种全部品尝,可是吃到第三十六笼以后,我们谁也吃不下去了,每个人都把自己的胃撑得像包子皮一样薄,谁也不敢再吃了,再吃就会将胃撑破了,而桌上包子还在增加,最后我们发现就是看着这些包子,也使我们感到害怕了,于是我们站起来,小心翼翼地站起来,小心翼翼地走下了楼梯,小心翼翼地来到了街上。
我们一行十个人站在街道旁,谁也不敢立刻过马路,我们吃得太多了,使我们走路都非常困难,我们怕自己走得太慢,会被街上快速行驶的汽车撞死。那天下午,我们就这样站在街道上,互相看着嘿嘿地笑,其实我们是想放声大笑,可是我们不敢,我们怕大笑会将胃笑破。我们一边嘿嘿地笑,一边打着嗝,打出来的嗝有着五花八门的气味,这时候我们想起了中国的那句古老的成语——百感交集。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写小时候包子和饺子是奢侈食物,父亲捧回面粉时的呼喊,既奠定了温馨的情感基调,又引起下文对童年美食的回忆。
B.“人走红运,张嘴飞进白馍馍”这句俗语,既增强了地域文化色彩,又生动表现了当时物质匮乏的社会现实和人们对食物的渴望。
C.学军时用包子换皮带,既体现了“我”对成为“真正军人”的渴望,也表现出兄弟之间斤斤计较、相互妥协的情感交流方式。
D.天津吃狗不理包子时,众人从“雄心勃勃”到“不敢再吃”的转变,展现了人们面对美食从期待到力不从心的心理变化过程。
7.对文中山东老家生活相关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坐船—汽车—火车—再转汽车—马车”的交通方式变换,通过对路途的辗转艰辛的描写,表现了父亲家乡的偏远闭塞。
B.“田野里一片枯黄”的环境描写,写实地表现了冬季乡村的单调和萧索,暗含了“我”初到陌生故乡时的孤寂心境。
C.孩子们被提着的猪肉吸引,甚至跟着来到家门口,还不时探头张望,表现出当地食物匮乏,孩子们对美食的极度渴望。
D.“饺子和盐一样”的表述,将味觉体验具象化,突出了饺子咸味之重,也体现了故乡饮食文化与“我”习惯的差异。
8.文章围绕“包子和饺子”串联起多段经历,请概括这些经历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4分)
9.莫言评价余华的散文“幽默风趣”“读来如坐春风”,本文是如何体现幽默的语言风格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
及至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
秦王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其议帝号。”丞相等皆曰:“王为‘泰皇’。”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丞相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始皇本纪》)
材料三:
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
(节选自苏轼《秦废封建》)
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圣人不能为A时B亦不失C时D时非圣人E之所能为F也G能H不失时而已。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愚,使……愚昧,使动用法,和后文中“以弱天下之民”的“弱”字用法相同。
B.“其议帝号”和《五代史伶官传序》“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的“其”用法不同。
C.置,设置,设立,和《种树郭橐驼传》中“其置也若弃”的“置”字意思不同。
D.非独,不仅,和《陈情表》“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的“非独”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列举了秦始皇对内对外的一些强硬措施,让“执敲扑而鞭笞天下”这句形象的描述变得具体实在,有力地突出了秦始皇的形象特点。
B.对于丞相等关于帝号和分封诸位皇子的建议,秦始皇都是让大臣们先一起讨论,然后再全部采纳,可见秦始皇比较民主,并不骄固独断。
C.苏轼认为:在周王室衰弱之后,一些诸侯国地方千里,甚至能行天子之事,可是这些诸侯国没有再去建侯树屏,这应该和时势发展有关。
D.材料一和材料三都涉及到了秦始皇,但各有不同,材料一侧重概述秦始皇统治的手段策略,材料三侧重于结合历史来对秦废封建进行分析。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2)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
14.秦一统天下后为何会废除分封制而改用郡县制?请根据三则材料简要概括。(5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李觏
积阴为患恐沉绵,革去方惊造化权。
天放旧光还日月,地将浓秀与山川。
泥途渐少车声活,林薄①初干果味全。
寄语残云好知足,莫依河汉②更油然③。
【注】①林薄:草木丛生的地方。②河汉:银河。③油然:浓云涌聚的样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积阴为患”写出了人们对淫雨不断的担心,既点出题目的“苦”,又为下句的“惊”蓄势。
B.“革去方惊造化权”写出大自然轻易间便可让雨去晴来,去除积患,表现了对自然伟力的惊叹。
C.颔联描绘天晴后天地光色重现、山川秀美之景,以拟物笔法紧承上句将造化之功写得极具生气。
D.尾联寄语残云勿再靠着银河的水势兴云作雨,流露对晴光易逝的忧虑,使全诗有抑扬顿挫之妙。
16.请赏析本诗颈联“泥途渐少车声活,林薄初干果味全”中“活”“全”二字的艺术效果。(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燕歌行》中与范仲淹《渔家傲》“长烟落日孤城闭”意境相似,以环境描写暗示战事不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成语“方枘圆凿”的意思是“方榫头”和“圆卯眼”两者合不起来,比喻格格不入。屈原《离骚》中表达相同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古诗文名句,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修辞上所讨论的有两方面,一是怎样使文章不坏,二是怎样使文章更加好。前者叫作消极的修辞,后者叫作积极的修辞。一切文章的毛病,除了文法上的缺点外,几乎都可用消极的修辞工夫来医治的。所以积极修辞的目的在于文章或谈话更好,更合情境。同是一句话,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例如“门前有一条小河”,可以说“门临小河”“一条小河在门前流着”“一条小河横在门前”。这许多说法里面,哪一种最好?应该取哪一种?这完全要看情境(全文的旨趣、上下文的关系等)如何,不能一概而论。
积极修辞的方式很多,归纳起来,有几个原则。
一是调合。这是说要整齐、相应、谐合、自然。就句子讲,要上句与下句接合得毫不勉强。就全篇讲,要全体能统一,书信像个书信,论说文像个论说文。就用语讲,要与思想内容相应,如果是引用成语的,那成语须不晦癖,而且要摆在适当的位置。总之,文章、谈话是以读者、听者为对手的,从一字一句到一段一篇,随处都顾到,不使对手起不胁调的感想。
二是具体。这是说要把空漠难解的无形的事情用具体的方法来表达。我们应付事物有两种机关,一是五官,一是心意。五官的对象是事物的具体的部分,心意的对象是事物的抽象的部分。抽象的话也许使对手难解或不感趣味,所以常常要把它改成具体的话来表达,“生活困难”有时改说“没有饭吃”,这就是把抽象的话改成具体的话来表达的例子。
三是增义。这是说要用有关系的材料附加在所说的话里面,使所说的话意义更丰富,例如把“形势危急”说做“形势危如累卵”,把“年纪老迈”说做“年纪老迈如风烛”,“累卵”“风烛”都是附加上去的材料。因了“累卵”“风烛”,使对手想象到一种光景,可以增加许多本来没有的意义。
18.依据上文第一段内容,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发现了。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______________,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柔柔和和得像水面了。
A.门前有一条小河 B.门临小河
C.一条小河在门前流着 D.一条小河横在门前
19.下列句中“像个”与文中加粗的“像个”,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他像个经验丰富的老手,熟练地操作着各种机器。
B.新诗诞生已百余年,但它在大众眼里还不像个诗。
C.我真给吓破了胆,躲在别人后面,太不像个样子。
D.他穿着一身中山装,像个大学生,也像个小职员。
20.下列对画波浪线句子语病修改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所以积极修辞的目的在于文章或谈话更好,更合情境。
B.而积极修辞的目的在于文章或谈话更好,更合情境。
C.所以积极修辞的目的在于使文章或谈话更好,更合情境。
D.而积极修辞的目的在于使文章或谈话更好,更合情境。
21.文中第三段有三个错别字,请指出并改正。(3分)
22.生活中有许多流行语符合积极修辞原则,结合上文分析下面两个流行语的表达效果。(6分)
(1)流行语:烟火气(普通用语为“生活气息”)
(2)流行语:撸起袖子加油干(普通用语为“加油干”)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儒家重“往”,强调行动:孟子言“虽千万人,吾往矣”,意思是只要真理所在,就当勇往直前。道家重“返”,强调归宿:老子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意思是一个人往外走得再远,也要回归自己的精神家园。
事实上,“往”与“返”不是简单的儒道话题,也是当代青年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思考的命题。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word版及答案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七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陕西省西安市陕西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摸底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河北冀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湖北省孝感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测试语文试卷 (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广西邕横教育名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8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湖北省荆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5届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部分学校高三八模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5届陕西省汉中市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5届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