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试题试卷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新高考)(Word试题+答案详解)

分享:杨老师 2023-03-16 下载支付:50 立即下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家庭、家教、家风三者之间,家庭居于基础地位,家教和家风都要在家庭之中涵养。在家庭建设方面,中国古代具有注重婚姻、注重夫妇、注重教子的优良传统。而在婚姻之中,古人尤以夫妇为重。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只有夫妻和顺,才有家庭幸福和社会安康。子嗣是家庭的希望,代表着家庭的未来。古人还尤其重视教子,《格言联璧·齐家类》云:“至乐无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把教子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今天我们也非常重视教子,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重心是德行教育和规矩教育,是人之为人的教育,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教育。

在家庭之中,家教与家风又是什么关系呢?简而言之,家教是一个家庭的教化,它可以体现为家训、族规,也可以体现为父母的言传身教。家风则是一个家庭有别于其他家庭的风尚气质,是一个家庭中,所有成员共享的精气神。中国古代的家教、家风建设,具有几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父训母教,言传身教。在古代,父亲读书有文化,作用更多体现在规矩的制订上;而母亲一生围着家庭转,她的作用则更多地体现在规矩的实践与维护上。父训母教的配合,其实也就是言传身教的配合,它让家教不仅具有高度,更具有温度。今天,中国的家庭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父亲有文化,母亲也有文化;父亲有工作,母亲也有工作。正因为如此,相互协作、言传身教才显得格外重要。现在很多人都在批判丧偶式育儿,为什么这种育儿方式如此招人反感呢?就是因为父母之间的协作和配合不够。

第二,德育优先,底线思维。德行不是一句空谈,而是体现在家庭生活、邻里关系的方方面面。《朱子家训》云:“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这其实表现的就是古代仁爱的美德。另外,中国所有的家训、家教都不是顶点设计,而是底线教育。不求贵而求不贱,不求富而求不饥,不求立而求不倾,不求达而求不败,这样的底线思维,是中国古代家教最重要的智慧之一。近几年我们看到很多官员落马,他们忏悔的时候,往往会谈到丧失理想信念,突破人生底线,这才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过。这就从反面彰显了德育优先和底线思维的重要性。

第三,化家为国,家国一体。古代讲家国同构,家庭道德可以外化为社会道德、政治道德,家庭秩序也可以外化为社会秩序、政治秩序。正因为如此,“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才会成为古人为政的基本认识。中国古代的家训、家教虽然立足于家庭,但绝不局限于家庭,而是有着鲜明的国家意识。《朱子家训》云:“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古代讲究学而优则仕,但是做官不是为了谋私利,而是要心存君国,志在圣贤。这是中国古代家教的特点,它不仅考虑着家庭,也考虑着国家,这让中国的家教、家风能够横跨公私两个领域,同时与家道和国运密切相关。古往今来,无数人舍小家,为大家,涌现出了许多感人事迹。

(摘编自《光明日报》,徐倩阳《蒙曼:家风正 国运兴》)

材料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一个“健全”,一个“加强”,再次彰显了家校社协同育人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体现了家庭教育这件“家事”不是一件小事,不仅是家庭的私事,而且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事、要事和全局事。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强家庭教育的重要论述,必须正视当下我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误区。如部分家长缺乏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把孩子看成“私人财产”,使孩子的身心不能全面健康发展;家校社之间缺少有效沟通与交流,家庭教育被卷入学校化和知识化的误区;社会关心和支持家庭教育的力度不足,“教”上不同频,“育”上难共振;等等。

站在国事的高度办好“家事”,家长应担起家庭建设的主体责任,树立家庭是孩子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第一任教师的责任意识,家长要正身、正言、正行;家长要站在少年儿童的立场,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家长还要树立和落实“陪伴是最好的教育”的家庭教育理念,多花点时间与孩子开展有意义、高质量的亲子互动,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

站在国事的高度办好“家事”,需要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事关为党育人和为国育才,事关培养党和国家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正家而天下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可见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站在国事的高度办好“家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有机统一、协同育人,共同画好培养健康下一代的“同心圆”。家长应让家庭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场域,让家庭教育回归和创造美好;学校要贯彻“家长是学校的同路人”的办学策略,实施开放办学,让家长成为家校共建的积极因素和有效资源;全社会应该关心并支持家庭教育,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和加大家庭教育指导资源的开发力度;家校社要构建起全员沟通、全程协同、全方位互补的“大育人”格局。

(摘编自荆楚网,叶青《站在国事的高度办好家庭教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古以来我国就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好的家教尤其要重视孩子的德行教育和规矩教育。

B.在家庭、家教、家风中,家庭是基础,家风是家庭的精气神,家教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

C.现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职责发生了变化,现在父母的共同教育不如传统的父训母教的效果好。

D.部分家长把孩子看成私人财产,导致孩子不能健康发展,所以此类家长缺乏对教育规律的认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家庭、家教和家风的关系,相较而言材料一对此的论述更详细。

B.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只希望孩子能坚守底线,并不奢求把孩子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材。

C.党的二十大报告关注家庭教育,表明家庭教育很重要,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不是小事。

D.家庭、学校、社会在教育孩子方面各有其责,应相互配合,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直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曾子的妻子为哄孩子欺骗他说要杀猪给他吃,曾子听后真的把猪杀了。

B.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决定把家迁到学校附近。

C.岳飞的母亲在岳飞的身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字,激励他忠君爱国。

D.司马光写了一篇《训俭示康》,告诉他的儿子要做一个节俭的人。

4.两则材料都谈论了家庭教育,但材料内容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5.因父亲长年在外打工而母亲管教不了,作为高中生的李明逐渐养成了旷课、沉迷网游甚至偷窃的恶习。请结合两则材料,给李明的父母提几条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旅行  梁实秋

我们中国人是最怕旅行的一个民族。闹饥荒的时候都不肯轻易逃荒,宁愿在家乡吃青草、啃树皮、吞观音土,生怕离乡背井之后,在旅行中流为饿殍,失掉最后的权益——寿终正寝。

至于席丰履厚的人更不愿轻举妄动,墙上挂一张图画,看看就可以当“卧游”,所谓“一动不如一静”。说穿了,“太阳下没有新鲜事物”。号称山川形胜,还不是几堆石头、一汪子水?

我记得做小学生的时候,郊外踏青,是一桩心跳的事,多早就筹备,起个大早,排成队伍,擎着校旗,鼓乐前导,事后下星期还得作一篇《远足记》,才算功德圆满。旅行一次是如此的庄严!我的外祖母,一生住在杭州城内,八十多岁,没有逛过一次西湖,最后总算去了一次,但是自己不能行走,抬到了西湖,就没有再回来——葬在湖边山上。

古人云:“一生能着几两屐?”这是劝人及时行乐,莫怕多费几双鞋。但是旅行果然是一桩乐事吗?其中是否含着有多少苦恼的成分呢?

出门要带行李,那一个几十斤重的五花大绑的铺盖卷儿便是旅行者的第一道难关。要捆得紧,要捆得俏,要四四方方,要见棱见角,与稀松露馅的大包袱要迥异其趣,这已经就不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所能胜任的了。关卡上偏有好奇人要打开看看,看完之后便很难得再复原。“乘兴而来,兴尽而返。”很多人在打完铺盖卷儿之后就觉得游兴已尽了。在某些国度里,旅行是不需要携带铺盖的,好像凡是有床的地方就有被褥,有被褥的地方就有随时洗换的被单——旅客可以无牵无挂,不必像蜗牛似的顶着安身的家伙走路。携带铺盖究竟还容易办得到,但是没听说过带着床旅行的,天下的床很少没有臭虫设备的。我很怀疑一个人于整夜输血之后,第二天还有多少精神游山逛水。我有一个朋友发明了一种服装,按着他的头躯四肢的尺寸做了一件天衣无缝的睡衣,人钻在睡衣里面,只留眼前两个窟窿,和外界完全隔绝——只是那样子有些像是KKK,夜晚出来曾经几乎吓死一个人!

原始的交通工具,并不足为旅客之苦。我觉得“滑竿”“架子车”都比飞机有趣。“御风而行,泠然善也”,那是神仙生涯。在尘世旅行,还是以脚能着地为原则。我们要看朵朵的白云,但并不想在云隙里钻出钻进;我们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但并不想把世界缩小成假山石一般玩物似的来欣赏。我惋惜弥尔顿所称述的中土有“挂帆之车”尚不曾坐过。交通工具之原始不是病,病在于舟车之不易得,车夫舟子之不易缠,“衣帽自看”固不待言,还要提防青纱帐【注】起。刘伶“死便埋我”,也不是准备横死。

旅行虽然夹杂着苦恼,究竟有很大的乐趣在。旅行是一种逃避——逃避人间的丑恶。

大隐藏人海”,我们不是大隐,在人海里藏不住。岂但人海里安不得身?在家园也不容易遁迹。成年地圈在四合房里,不必仰屋就要兴叹;成年地看着家里的那一张脸,不必牛衣也要对泣。家里面所能看见的那一块青天,只有那么一大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风明月,在家里都不能充分享用,要放风筝需要举着竹竿爬上房脊,要看日升月落需要左右邻居没有遮拦。走在街上,熙熙攘攘,磕头碰脑的不是人面兽,就是可怜虫。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虽无勇气披发入山,至少为什么不带着一把牙刷,捆起铺盖,出去旅行几天呢?在旅行中,少不了风吹雨打,然后倦飞知还,觉得“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这样便可以把那不可容忍的家变成为暂时可以容忍的了。下次忍耐不住的时候,再出去旅行一次。如此地折腾几回,这一生也就差不多了。

旅行中没有不感觉枯寂的,枯寂也是一种趣味。哈兹里特主张在旅行时不要伴侣,因为:“如果你说路那边的一片豆田有股香味,你的伴侣也许闻不见。如果你指着远处的一件东西,你的伴侣也许是近视的,还得戴上眼镜看。”一个不合意的伴侣,当然是累赘。但是人是个奇怪的动物,人太多了嫌闹,没人陪着嫌闷。旅行是享受清福的时候,但是也还想拉上个伴。只有神仙和野兽才受得住孤独。

在社会里我们觉得面目可憎、语言无味的人居多,避之唯恐或晚,在大自然里又觉得人与人之间是亲切的。到美国落基山上旅行过的人告诉我,在山上若是遇见另一个旅客,不分男女老幼,一律脱帽招呼,寒暄一两句。大概只有在旷野里我们才容易感觉到人与人是属于一门一类的动物,平常我们太注意人与人的差别了。

真正理想的伴侣是不易得的,理想的伴侣须具备许多条件,不能太脏,如嵇叔夜“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太闷痒不能沐”,也不能有洁癖,什么东西都要用火酒揩;不能如泥塑木雕,如死鱼之不张嘴,也不能终日喋喋不休,整夜鼾声不已;不能油头滑脑,也不能蠢头呆脑。要有说有笑,有动有静,静时能一声不响地陪着你看行云、听夜雨,动时能在草地上打滚像一条活鱼!这样的伴侣哪里去找?

(有删改)

【注】青纱帐:借指夏秋间田野里大片长得又高又密的高粱、玉米等。高粱或者玉米长高了地里可以藏人,这时候往往土匪盛行,此处代指遭遇土匪。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人怕旅行,但贫者与富者各有其因,贫者担心离乡背井后客死他乡,而富者认为他乡的山川形胜都差不多,动不如静。

B.作者回忆自己小学生时的郊外踏青和外祖母一生的唯一一次旅行,都是为了表明中国人出门旅行是一件很庄严的事情。

C关于旅途之苦,和大部分人认为的是原始落后的交通工具所致不同,在作者看来是舟车之不易得,车夫舟子之不易缠等。

D.旅行在大自然里觉得人与人之间是亲切的,一则因为旅行中面目可憎、语言无味的人占少数,二则因为旅行途中的孤独。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把寿终正寝称为最后的权益,说富人挂画当卧游等,行文语调诙谐幽默,读来忍俊不禁。

B.文章擅长对比来强化所达之意,如中国人怕旅行与某些国度爱旅行形成对比,旅行的苦恼与乐趣形成对比。

C“旅行虽然夹杂着苦恼,究竟有很大的乐趣在”承上启下,既总结上文旅行的苦恼,又引起下文旅行的乐趣。

D.文章比喻自带情感,如写沉闷之人,用泥塑木雕”“死鱼之不张嘴为喻,体现作者对此类人的反感。

8.作者说旅行含着有多少苦恼的成分,主要写了哪些方面的苦恼呢?请从两个方面简要概括作答。

4分)

9.古人认为:言必据书史,断章破句,以代常谈,俗谓之掉书袋。梁实秋这篇文章引用甚多,你认为属于掉书袋,卖弄学识吗?请结合文本举例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李景字道兴,天水休官人也。景容貌奇伟,膂力过人,美须髯,骁勇善射。开皇九年,以行军总管从王世积伐陈,陷阵有功,进位上开府。寻从史万岁击突厥于大斤山,别路邀贼,大破之。后送义成公主于突厥,至恒安,遇突厥来寇。时代州总管韩洪为虏所败,景率所领数百人援之。力战三日,杀虏甚众。汉王谅作乱并州,景发兵拒之。谅遣刘嵩袭景,战于城东。升楼射之,无不应弦而倒。选壮士击之,斩获略尽。谅复遣岚州刺史乔钟葵率劲勇三万攻之。景战士不过数千,加以城池不固,为贼冲击,崩毁相继。景且战且筑,士卒皆殊死斗,屡挫贼锋。月余,朔州总管杨义臣以兵来援,合击大破之。景智略非所长,而忠直为时所许,帝甚信之车驾西巡至天水景献食于帝。帝曰:“公,主人也。”赐坐齐王暕之上。岁余,复位。明年,攻高丽武厉城,破之,赐爵苑丘侯。杨玄感之反也,朝臣子弟多预焉,而景独无关涉。帝曰:“公诚直天然,我之梁栋也。”帝每呼李大将军而不名,其见重如此。十二年,帝令景营辽东战具于北平。会幽州贼杨仲绪率众万馀人来攻北平,景督兵击破之,斩仲绪。于时盗贼蜂起,道路隔绝,景遂召募,以备不虞。后为高开道所围,独守孤城,外无声援,岁余,士卒患脚肿而死者十将六七,景抚循之,一无离叛。辽东军资多在其所,粟帛山积,既逢离乱,景无所私焉。后将还幽州,在道遇贼,见害。契丹、靺鞨素感其恩,闻之莫不流涕,幽、燕人士于今伤惜之。

(节选自《隋书·李景传》,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ABCDEF西GHIJKLMNO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行军总管从王世积伐陈”与“惑而不从师”(《师说》)两句中的“从”含义不同。

B.应弦而倒,随着弓弦的声音而倒下,形容射箭技艺高超。文中用来说明李景射术精湛。

C.“合击大破之”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赤壁赋》)两句中的“破”含义相同。

D赐爵,赐予爵位。周天子赐爵,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景两次出击突厥,先是跟从史万岁出兵大斤山,大败突厥。后来又率领几百士兵增援代州总管韩洪,与敌军力战三天,杀死众多敌兵。

B.汉王杨谅在并州叛乱,李景发兵迎战。杨谅派遣刘嵩袭击李景,两军在城东交战。李景登上城楼,搭弓射箭,箭不虚发,敌人应弦而倒。

C.李景不擅长智谋权术,但是他的忠心正直被当时的人所赞许。杨玄感叛乱的时候,朝中大臣的子弟大多参与其中,可是李景却与此无关。

D.李景面对粮食布帛堆积如山的辽东军资,虽然正在遭逢战乱,但是他也一点都不据为私有。契丹、靺鞨各部因此感念他的恩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景且战且筑,士卒皆殊死斗,屡挫贼锋。

2)于时盗贼蜂起,道路隔绝,景遂召募,以备不虞。

14.李景深受皇帝敬重,具体体现在哪里?请简要概述。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16题。

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  岑参

晓笛别乡泪,秋冰鸣马蹄。

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

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

故山在何处,昨日梦清溪。

病马  杜甫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

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岑诗首联用晓笛”“秋冰”“马蹄交织成一幅单纯而又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塞外秋晓行旅图。

B.杜诗所写之马曾经毛骨出众,即使现在又老又病,也驯良有素,还依旧为诗人尽心尽力,这不能不让诗人替它伤心。

C.岑诗和杜诗情感丰富而含蓄,岑诗的怀,杜诗的沉吟,都书写了诗人对统治者愤懑不满的情绪。

D.岑诗长于描写边塞富有特色的景物,善于寓情于景,杜诗长于选取典型意义的事物,语言凝练,风格沉郁。

16.这两首诗中,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表现孔子不以年长自居,循循善诱,使弟子毫无顾忌地说出各自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的《登岳阳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3是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古人借表达不同的情感,《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烘托四周环境的寂静,衬托琵琶女技艺的高超;《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来表达诗人寻求超脱的豁达。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制造大国,高技能人才的优势便是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所在。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制造业也是强国之基。技能人才不仅是支撑中国制造的重要基础,也是支撑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前不久,中国C919大型客机获得型号合格证,很快,中国人便能乘坐自己的大飞机冲上云霄。而这背后,我国的高技能人才起到了  ①  的作用。

从鲁班、李冰、沈括这样的工匠大师到如今航空航天、高铁制造等领域的大国工匠,工匠精神  ②  ,内化成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新征程上再创辉煌。华龙一号340多吨穹顶吊装最大误差不超过1毫米,中国最大单体建筑平移工程的滑行精准度是2毫米,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范围授时精度优于20纳秒……毫厘之间,见证的是中国精度,展示的是大匠风范。

以技术为生命,以创新为导向,不断追求卓越,在  ③  的时代发展中,传承工匠精神,牢牢把握技术话语权,为创新中国汲取最蓬勃的动能,让工匠精神折射出时代发展新气息。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两组复句改成两个单句。可以调整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并说明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吃辣真的太爽了,对于喜欢吃辣的人来说,水煮鱼、麻辣香锅、麻辣烫、麻辣火锅……简直就是“痛,并快乐着”。

实际上食物中含有的辛辣成分,是一部分植物保护自己的一种防御手段。而“辣味”也并不是一种味觉,    ①    ,这种痛觉会充斥着口腔和鼻腔。痛觉感受器被激活时还会刺激大脑主动释放内啡肽,内啡肽又可促进多巴胺分泌,让人产生快感,所以吃辣会让人感觉很痛快。

辛辣的食物不仅能让菜肴味道加倍,常吃辣对健康也有益处。首先,    ②    。辣椒可是蔬菜中的“维生素C之王”,不同品种的辣椒的维生素C含量依次为甜椒、彩椒、小红尖辣椒、青尖椒。其次,降低心血管病死亡风险。辣椒中的辣椒素具有潜在的保护心脏和抗肿瘤作用,食用辛辣食物可降低各种原因导致的死亡风险尤其是心脏病相关疾病的死亡风险。再次,预防高血压。高血压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辛辣食物与高血压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联,辣椒素能刺激血管内皮细胞产生一氧化氮,促进血管舒张。还有,可能有助于减肥。辣椒素干预可作用于脂肪组织的辣椒素受体,抑制脂肪合成和预防肥胖。所以吃的辣比较清淡能提高代谢,对减肥可能有用,但是很多人吃的辣比较油腻,反而可能发胖。

虽然研究表明吃辣对健康有很多益处,    ③    。过度吃辣反而会导致口腔溃疡、胃疼、腹泻等疾病发生,危害健康。

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辣味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鲁迅评《庄子》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B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所暗示的颜色性。

C.她用这样动人的笔调描绘着她心中到的世界。

D.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子路自比南山生长的竹子,不须煣烤加工,自然长得笔挺。把它砍下来,做成竹箭,就能射穿犀牛的厚皮。那又何必还要学习呢?孔子则说,如果把竹箭的后尾装上硬羽,箭首装上磨得尖锐的箭头,箭不是能射得更深吗?子路由此心悦诚服,拜入孔门。

唐时怀素拜邬彤为师学习书法。邬彤是草圣张旭的弟子,邬彤倾囊传授。有一天他对怀素说,张旭学书法不是拿着字帖学的,而是去看秋风吹过,孤蓬在天上飞的样子,他看到风吹过来,沙子在天空中盘旋的样子,他觉得这才是书法的范本。最终,怀素的草书与张旭齐名,合称颠张狂素

校团委将组织以我的成才观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新高考)(Word试题+答案详解)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