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古人云“灌溉之利大矣。”西周枯槔、辘轳等汲水设施的出现满足范围较小的园圃的灌溉;但大田灌溉需要有河渠自流灌溉体系,如果田面高于渠面,即使河里有水也无法自行灌溉。东汉时期,为进一步满足用水需求,出现了更高效的提水灌溉机械——翻车,即龙骨水车。
据考证,早期龙骨水车主要在北方和江南地区使用,江南地区尤其以太湖流城使用最普遍,后世还有称龙骨车为“吴车”。范晔的《后汉书·张让传》记载:“又使掖庭今毕岚……又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说明汉代的龙骨水车开始主要是用于道路洒水,并非农业灌溉。王安石《山田久欲折》诗:“龙骨已呕哑,田家真作苦。”说明宋代龙骨水车已普遍使用于农田灌溉。
龙骨水车因形似“龙骨”而称之为“龙骨水车”。至于为何做成龙骨状,最可信的原因是中国民间对龙王的信仰。王祯在其《农书》中记载,龙骨水车车身是长形的木板槽,二丈长度,可宽可窄,分别安置大齿轮和小齿轮(链轮)。槽中架设行道板,用以安装大小齿轮,行道板是将刮板用木梢子逐节联接起来,犹如龙的骨架,由人力驱动上端的大轮轴带动刮板,将水刮到木橧上端连续不断地流入田间。木龙骨水车的提水原理,主要是以链传动来实现运动的传递,它能做到连续的液体输送,由此可见,早在东汉时,中国人已掌握链传动的原理,并创制了结构独特的链条和链轮。
(摘编自戚莹《传统农具对中国农业文明的价值研究——以木龙骨水车为例》)
材料二:
范晔《后汉书·张让传》载:中平三年(186年)……遂使钩盾今宋典缮修南宫玉堂,又使掖庭令毕岚……又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
这是关于翻车最早的明确记载,为后来的文献广泛征引,近世学者多据此谓东汉末年毕岚是翻车的创制者,毕岚的这把交椅似乎坐得很稳当。
也有把翻丰的起源追溯到这以前的。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家李约瑟就是其中之一,不过他的论据也有可商榷之处。李约瑟称翻车为方板枱式链泵,认为王克《论衡·率性》所载“洛阳城中之道无水,水工激上洛中之水,日夜驰流,水工之功也”,无疑已经使用这种方板枱式链泵。《论衡·率性》所指是修建解决洛阳的通漕和供水的阳渠一事。从理论上讲,把水“激上”洛阳可以有两种办法:一是机械提水,一是修筑堤堰,但要“日夜驰流”,翻车做不到,筒车也难以做到,修筑堤堰则可以做到。筑堤,提高水位,控制和导引水流,这种技术战国以来已经使用。且从文献记载来看,东汉建武八年(32年),在阳渠建成以前,割据陇右的隗置曾经“悉兵数万人围略阳,斩山筑堤,激水灌城”,后阳渠在张纯的主持下于建武二十四年(48年)建成,也是采用筑堤的办法。《后汉书·张纯传》称“穿阳渠,引洛水为漕”,雍正《河南通志·水利》则谓“穿阳渠,堰洛水为漕”,两者合看,该工程显然是在洛水筑堤堰,把河水激引至人工开凿的阳渠中去,王充生于建武三年(27年),年青时赴洛阳入太学读书,太学就在阳渠所经南门外,王充当可亲见阳渠工程建成的壮观景象,《论衡》所载应为实录。可见,“激上洛水”不可能是翻车。
那么,毕岚创制翻车是否没有疑问了呢?疑问还是有的。西汉文学家扬雄在《答刘歆书》谈到他当了“郎”官以后,受到皇帝的优待,“如是,后一岁作绣补、灵节、龙骨之铭”,南宋章樵解释说“龙骨,水车也。禁苑池沼中或用以引水,铭诗今亡,不可复考”,由于这些铭诗已经失佚,章樵的说法无法直接证实,但起码可以打破毕岚“始作翻车”无可置疑的假象,促进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其实,从范晔记载的本身也不应得出毕岚“始作翻车”的结论,由于南宫此前失火被毁,中平三年启动了“缮修南宫”工程,工程的筹划指挥者是宦官张让,毕岚的工作可视为该工程的配套部分,是受命于张让的,《后汉书》用了“使……铸……作”这样的句式.按理说,一个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工程,应该采取现存的已经成熟或有相当基础的技术和工具,而不是采用需要从头开始研制的技术和工具,因为后者成功与否殆未可知,而且难以在时间限定之。再者,张让、毕良是著名的“十常侍”之一,是恃宠弄权误国的奸佞之徒,难以想象他们能直接琢磨出翻车来。他们应该是利用前人或民间既有的发明,起码是以前人或民间的发明作为基础。后人因为没有看到更早的确切记载,冠之曰“始”,未免揣测之嫌。
一种技术,尤其是比较重要和复杂的技术发明及推广,往往是由某种社会需要所催生.翻车这种工具,最适合南方稻区稻作排灌的需要。或谓翻车是毕庭发明后由南迁的北方人带到南方的。但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唐代当北方民间基本上没有使用翻车时,南方翻车使用已相当普遍,且制作精巧。凭什么一口咬定翻车是北方发明传到南方,而不是南方稻作农业排灌需要所催生的呢?
(摘编自李根蟠《水车起源和发展丛谈·上辑》)
材料三:
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几乎见不到龙骨水车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农用水泵。而数字技术的兴起为这类传统农具的保护与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保护与传播的过程如下:把搜集到的文献,图片和访谈资料等进行筛选分类;将确凿不存争议的信息先按传统农具的外形及结构、工作原理、文化历史等类别进行信息编码,转换为便于计算机处理的数字格式后再进行解码,经过编码和解码,完成高精度的三维数字建模;然后还要在虚拟环境中重建其使用情境以实现可视化传播,如在互动式教程和游戏化场景中,让观众体验拆分,组装和使用传统农具的全过程,在纪录片、文献等资料展示中让学习者更深入地了解农具背后的文化历史.
(摘编自金燕等《传统农具的数字化保护与活化传播策略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龙骨水车可以把低于田面的渠水连续输送至高处的田面,与桔槔、辘轳相比较效率更高,可适用于大田灌溉。
B.从材料一第二段所引文献来看,龙骨水车在应用中存在着从道路洒水到广泛适用于农业灌溉的用途推广过程。
C.材料二得出“‘激上洛水’不可能是翻车”的结论是以理论和文献为依据,其中文献直接证明了翻车做不到“日夜驰流”。
D.《后汉书·张纯传》与《河南通志·水利》中对阳渠工程的相关记载只有“堰”和“引”的一字之差,可互为参证。
2.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周桔槔、辘轳等工具主要用于汲水,在使用时需要同时满足灌溉面积小以及田面低于渠面这两个条件。
B.早期龙骨水车在江南地区尤其是太湖流域使用最为普遍,很有可能是缘于该地区是稻区,有排灌需求。
C.李约瑟认为《论衡·卒性》的记载中已使用翻车,以他的观点来看,翻车起源最晚也应在王充生活的年代。
D.能否建好高精度的传统农具数字模型,首先要看对传统农具相关资料信息的搜集筛选是否全面,准确。
3.根据材料三,依次填入以下传统农具数字化保护流程图空白方框里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数字建模 ②搭建互动场景 ③可视化传播 ④信息解码
A.④①③② B.④①②③ C.①④③② D.①④②③
4.材料一和材料二作为龙骨水车的文献资料,其中哪些信息可供数字编码采集?请分类概括。(4分)
5.材料二从多个角度对“毕岚始创龙骨水车”提出质疑,启发读者进一步探索求证。如果要使这些质疑更加充分,你将分别查证哪些内容作为补充?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血战古洋河[注]
雪 克
东南方向响了几声清脆的枪声,紧接着枪声炮声越响越激烈,在滹沱河南北,古洋河两岸一齐轰响,大地震得直颤。逃难的群众扶老携幼。正急急地快步地向西北方向散开去。天色一会比一会亮,滹沱河堤上传来了敌人的坦克车的哈拉哈拉的叫声,突然,村东像大风暴卷起尘头,一支骑兵急急地从南面向村东冲过来,渐渐看清了,那是八路军的骑兵。战士们穿着草绿色军装,伏在马背上,在滚滚尘雾中向北疾奔,看着直冲到古洋河那边去了。
许凤一看骑兵团向敌人正在集中的地带奔去,急的出了一身冷汗,她是枣园区妇女抗日救国会主任,忙向区小队队长朱大江喊:“他们应该向桑林据点方向插,那里是敌人包围圈的弱点。”眼看骑兵遭到了强大火力的阻击,在后边掩护的,从马上倒下十多个,许风向朱大江喊一声:“我去带路!”不等朱大江答话,早已下了房跑向村外,她在村口截住了一匹大白马,一把揪住缰绳,飞身上马,向骑兵团追去,许凤伏在马鞍上,头发被风吹开了在脑后飘拂着,子弹在她周围啸叫,炮弹在前面不断爆炸,她好像一点也没感觉到,只顾往前冲,她冲过层层炸起的烟尘,追上了那滚滚狂海般的骑兵队伍……
区委书记胡文玉见许用风往村外飞跑,便在后边喊着紧追,炮弹吱吱叫着落下来,他赶紧卧倒,弹片、土块、树枝从空中刷刷地落下来。胡文玉立起来,一回身,见朱大江巍然地立在街口,赶紧凑过去,听见侦察班长武小龙正向他报告:
“军区机关、部队和县大队正在渡河,敌人就包围上来了,伤亡不少,现在咱们部队已经冲过王村,正向这里撒,可是北面发现了大股敌人往这边涌,东面一股敌人往王村去了。趁这机会跑步往东冲,还可以冲出包围圈去。”武小龙一气说完,呼呼地直喘气。胡文玉忙说:“不行,敌人是从东边来的,一定还有扫荡队截击。”
小龙急急地说:“要不就赶快在小宋村筑工事,坚持村落战。”
胡文玉摇头:“那怎么行,一会这个村就成了攻击目标啦!”
朱大江问小龙:“你看北面的敌人是不是要来抢占古洋河堤?”
“对,我想一定是这样!”
胡文玉插上去说:“那么我们闪在后面,敌人马上就会被军区部队吸引过去,我们就可以突围了。”
朱大江拦住胡文玉,用沉雷般的声音向小龙说:“等一等,如果让敌人占了河堤,正好拦住了军区部队的退路,那时军区的机关和部队就会完全暴露在开阔地里,被敌人四面包围,那就有被消灭的危险,是不是这样?”
武小龙抹一把汗水:“对!”“集合!”朱大江向战士们一挥手,回头对胡文玉说:“咱们小队必须跑步抢占河堤,掩护军区机关部队突围!”
胡文玉干咳了一声,犹豫着。
敌人的车子队已经飞驰而来,步兵黄压压一片向南狂奔着,再犹豫下去就糟了。
朱大江嗖地举起驳壳枪喊道:“同志们,我们要抢占河堤,掩护军区部队突围!”
队员们刷地一声跑了过来。
胡文玉大声喊:“不行!我们要到后边去打击敌人!”
朱大江不理他,一挥他那粗壮的胳膊,高呼:“同志们,冲啊!”纵身跳出街口,战士们紧跟上他,像凶猛的虎群般向前冲去,胡文玉气得直搓手,也跟着冲了上去。
王村方向只听见稀疏的机枪响,我们的部队正在撤出战斗,敌人也在运动兵力追击下来。
这时,已经看得见北面敌人的散兵群,呀呀地吼叫着向古洋河堤扑去,兵力要比小队多几百倍。朱大江咬着牙,带着小队拼命地向前飞奔。敌人的枪弹啾啾地射过来,接连几颗炮弹落在小队中间,炸起的一阵尘土卷过,指导员赵青忽然倒下了。朱大江顾不得管他,带小队利用堤坡弯下身子一个劲地跑,不管敌人的枪弹。看看还有一百多米远,敌人的前哨就要抢到河堤上了。朱大江端起枪向冲上来的敌人打了一梭子,敌人都卧倒了。他刚喘一口气,换上弹梭,敌人又冲上来了,机枪弹射在河堤上,像密集的冰雹噗噗嘶嘶地直响。
朱大江回头一看,我们的主力还没有进入村庄,这边是撤不得的,必须继续吸住敌人。队员们紧跟着朱大江,机灵地换着地方,一面骂一面射击。可是,敌人越上越多,怎么也挡不住了。朱大江一看搬不出去了,狠狠地向敌人射出了最后的一棱子弹,爬了几步,从敌人死尸身边拉过一支上着刺刀的三八步枪。敌人也不打枪了,都端起刺刀呀呀地叫唤着冲上来。
太阳已经升上天空,阳光照着敌人的钢盔和剩刀,光芒闪闪,鬼子们从三面吼叫着压上来,河堤失守了。我们的战士和敌人搅成一团,展开了白刃战,朱大江迎着冲上来的敌人,挺着刺刀猛扑上去,大吼一声,敌人翻身倒下,突然,朱大江觉得头上,腿上挨了重重的几下打击,就失去了知觉,枪从手中掉下去,身体从堤顶上滚了下来……
战斗整整打了一天,天黑以后,我们的部队突围了。古洋河边劫后的旷野里显得异常寂静,一弯淡白的月牙斜挂在天边,满天星斗默默地睒着眼。
(有删改)
[注]长篇小说《战斗的青春》写的是冀中平原抗日斗争的故事,小说共十章,《血战古洋河》为第一章第四节。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写东南方向“枪声炮声越响越激烈”“坦克车的哈拉哈拉的叫声”,营造出战事逼近的紧迫感,暗示日军布置疑兵,虚张声势。
B.“我们要抢占河堤,掩护军区部队突围!”这句话说明朱大江针对敌人意图,决定主动出击,抢占要点,凸显其大局意识和军事才干。
C.叙写与日寇殊死搏斗,从朱大江的视角切换到敌人的视角,再切换到旁观者视角,叙述角度灵活多样,战斗场面更加立体、真实。
D.结尾“一弯淡白的月牙斜挂在天边,满天星斗默默地睒着眼”,以自然环境宁静美好渲染军区机关部队惨烈突围后的喜悦氛围。
7.关于文中胡文玉这一人物的言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凤骑着马往村外飞跑,胡文玉着急地在后边喊着紧追,他觉得许凤的行为鲁莽,不希望她作无谓的牺牲。
B.武小龙主张“坚持村落战”,而胡文玉认为这样小宋村会成为攻击目标,说明他对战事走向有一定的判断力。
C.胡文玉一心想着区小队的突围,极力主张“到后边去打击敌人”,不赞同朱大江的意见,缺乏大局意识。
D.朱大江下令冲锋时,胡文玉没有听令即行,而是“气得直搓手”,这一反常细节描写,表现了他复杂的心理。
8.下面这幅画是赵静东根据小说《战斗的青春》创作的连环画中的一页。请你根据文本第二段相关内容,为这幅画配写一段文字,方便孩子理解故事情节。(4分)
9.冯牧认为小说应“再现出那伟大而多彩的斗争生活的本来面貌”,他评价《战斗的青春》对此进行了可贵的探索,是一部“动人的作品”。请从“伟大”“多彩”“动人”三个关键词中任选一个,并围绕关键词写一段文学简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
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少好学,师事同郡谯周,任蜀为观阁今史,宦人黄皓专弄威权,大臣皆曲意附之,寿独不为之屈,由是屡被谴黜。会失怙,有疾,使婢九药,客往见之,乡党以为贬议。后,坐是沉滞者累年。司空张华爱其才,以寿虽不远嫌,原情不至贬废,举为孝康。撰《蜀相诸葛亮集》,奏之。除著作郎,领本郡中正。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时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张华深善之,谓寿曰:“当以《晋书》相付耳。”其为时所重如此,或云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张华将举寿为中书郎苟勋忌华而疾寿遂讽吏部迁寿为长广太守辞母老不就。元康七年,病卒,时年六十五。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頵等上表曰:“昔汉武帝诏曰:‘司马相如病甚,可遣悉取书。’使者得其遗书,言封禅事,天子异焉,臣等案: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于是诏下河南尹、洛阳令,就家写其书。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五十二》)
材料二:
肇有人伦,是称家国。父父子子,君君臣臣,亲疏既辨,等差有别。史氏有事涉君亲,必言多隐讳,虽直道不足,而名教存焉。其有舞词弄札,饰非文过,若王隐、虞预毁辱相凌,子野、休文释纷相谢。用舍由乎臆说,威福行乎笔端,斯乃作者之丑行,人伦所同疾也。亦有事每凭虚,词多乌有:或假人之美,藉为私惠;或诬人之恶,持报己仇。若王沈《魏录》滥述贬甄之诏,陆机《晋史》虚张拒葛之锋。班固受金而始书,陈寿借米而方传。此又记言之奸贼,裁笔之凶人,虽肆诸市朝,投畀豺虎可也。陈氏《三国志·刘后主传》云:“蜀无史职,故灾祥靡闻。”案黄气见于秭归,群鸟堕于江水,成都言有景星出,益州言无宰相气,若史官不置,此事从何而书?盖由父辱受髡,故加兹谤议者也。
(节选自刘知几《史通·内篇·曲笔》)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张华将举【A】寿为中书郎【B】荀勖忌华【C】而疾【D】寿【E】遂讽吏部【F】迁寿为长广太守【G】辞母【H】老不就。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善,意动用法,可译为“认为……好”,与《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的“善”意思不同。
B.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与《孔雀东南飞》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中的“相”意思不同。
C.见,用在动词前面,称代自己,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冀君实或见恕也”的“见”用法相同。
D.谢,译为“认错”“道歉”,与《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谢”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宦官黄皓独揽权柄,大臣多违心讨好,只有陈寿不屈从。为父守丧期间,陈寿生病,派婢女伺侯服药,引发乡党非议。这都影响了他仕途的升迁。
B.时人称赞陈寿善于叙写史事,范颜、张华等人也都认可陈寿记述历史的才能,夏侯湛看见他的作品后,甚至毁掉了自己已经编撰完的《魏书》。
C.刘知几抨击了若干史学家为了博取官位荣利玩弄文词、诋毁侮辱他人的史书记事行为,但同时他又站在君臣父子的立场上认可了某些避讳之言。
D.《晋书》记述了陈寿不秉笔实录而受非议之事,《史通》在表明作者史学观点的同时也态度鲜明地批判了陈寿记史时的不当行为。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司空张华爱其才,以寿虽不远嫌,原情不至贬废,举为孝廉。(4分)
(2)用舍由乎臆说,威福行乎笔端,斯乃作者之丑行,人伦所同疾也。(4分)
14.曲笔,指古时史官不据事直书,有意隐瞒、掩盖事实真相的记载。陈寿在编写史书时有哪些曲笔?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渔家傲
[明]王锡爵
芦获萧萧秋正晚,小舟移处沙汀浅。藕嫩鱼肥莼更软。新酒暖,妻儿列坐周船板。
明月满江风似剪,夜寒添著蓑衣短。满酌缓斟知几碗。星斗转,一声横笛青山远。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词第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意境相似。
B.词作选用藕、鱼、莼这些典型物象,对渔家生活情状做了精描细绘。
C.词作下阙通过“明月满江”“星斗转”巧妙地表现出时间的推移。
D.词作的语言清新淳朴,明白如话,富有表现力,具有很强的画面感。
16.这首词抒写了渔翁自足自乐的情怀,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小明最近在阅读《周易》,其中有一个观点强调宇宙万物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不禁让他想到苏轼在《赤壁赋》中的“ , ”两句话,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2)3月12日植树节活动中,林老师特别强调,千万不要像《种树郭橐驼传》中所谓的爱树忧树者一样,做出“ , ”等看似爱树实则伤树的举动。
(3)古人对水有不少雅称,如小而深的水称为“潭”大而深的水称为“渊”。试写出古诗文中含有“潭”或“渊”的句子,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 A 。人工智能既然是一种技术,自然就会漫延进入人的生活生产领域,文学艺术生产是人类原状态的精神生产,洞穴中的壁画、结绳纪事的环扣都是在为人类用精准的语言表达心灵世界做的漫长预热。因此,人工智能技术从诞生起就与语言产生了某种紧密联系,近年来,( 甲 )。
诗歌这一语言的黄金,承载着人类最光荣梦想的文学体裁最早被作为试验回来开发。( 乙 )?答案是肯定的,但小说逻辑与诗歌逻辑不一致。
诗歌主要依赖于人类已有的数据库,尤其是严格使用韵律平仄规则的古典律诗。另外,诗歌的理解也必须有读者的高度参与。诗歌字数较少,领悟又寄托于意象上,也就是说,诗歌除了吟咏的节奏、字词蕴含的韵味,其接受需要依赖读者的“脑补”。这些是诗歌人工智能写作 B 的原因。
小说则不然,它需要交互信息的介入,这就决定了一方面写作小说的人工智能的运作应配备成熟的对话机制(聊天界面);另一方面,大面积互联网的铺设给机器的学习能力插上了翅膀,虚构叙事类的文学创作能力取决于数据库的不断“反哺”。因此,( 丙 ),人的作用还是 C 的。
①人工智能与文学领域的交叉实践可知,②积极推动文学实践发生变化的人往往是具有科研属性的机构。③因为文学具有较为特殊的属性,④并不直接带来令所有人感到愉悦的即时反馈,⑤所以写作小程序或者应用程序很难出现高度普及的情况。而且,对于基本框架设计,对于语感和说话的口音语调等独特性的期待,对于逻辑和叙述节奏把控的要求等因素,都说明文学创作必须由更专业的写作者才可能生产出合格的作品。
18.文中第一段有三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3分)
19.在A、B、C三处分别填上恰当的成语。(3分)
20.文中最后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分)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
22.文中加点的“脑补”指什么?为什么要加引号?(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叔本华曾说:“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我们每个人,都被自己的认知牢牢禁锢着。”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于800字。
试题word版及答案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湖北省武汉市常青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广东省清远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份月考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辽宁省朝阳市多校2024-2025学年高一6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南省开封市五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安徽省滁州市县中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福建省福九联盟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