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2023届高三年级考前冲刺语文试卷(全国卷)(附Word试卷+答案详解)

分享:杨老师 2023-05-16 下载支付: 50 立即下载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石器时代到信息时代,人类每一次重大技术革命都是其心智与脑力延展、肢体与体力解放的过程。在技术革命的冲击之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一次又一次被科技赋强与重塑。正如麦克卢汉所说:“我们塑造了工具,此后工具又塑造了我们。”而数字化时代,人的本性会发生何种变化?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人们以“血肉之躯”开展各种社会活动,“生物人”的存在形式成为千百年来人类认知中的唯一形式。进入数字化时代,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一系列信息科技纵深发展,在地球的一个角落实施操纵,就可能通过数据联接同时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产生后果。并且数字化越普及,数字力量能影响的领域就越多,个人面对的与数字化及个人身份有关的挑战就越多。于是,有学者开始审视信息科技对人的本体论与认识论观念的冲击。技术哲学大师唐·依德教授曾在《技术中的身体》中认为,在信息技术维度下,人的存在形态并非传统的生物人,而是具有数字属性信息人

从存在形态来看,在数字空间中具有“数字属性”的“信息人”主要以静态与动态两种形式出现。静态的“信息人”是生物人在数字空间中的映射,属于一种信息身份,具言之,自出生时起至死亡时止,除了在物理空间中存在一个“生物人”之外,在虚拟空间数据库中的个人信息也在不断累积,直至形成一个虚拟世界的“信息人”。这种静态的“信息人”有助于其他网民了解与辨识特定的生物人。例如针对近年来频发的证明“我是我”等一系列问题,部分地区施行了“互联网+可信身份认证”模式,以虚拟空间中的“信息人”来证明生物人的身份。此外,近年来出现的“大数据画像”,即利用大数据分析特定的目标人物在数字社会中各种行为,对其外貌、爱好、性格、习性等各种特征进行汇总画像,也属于静态“信息人”的直接表现形式。

而动态的“信息人”则是静态“信息人”的升级,属于具有“数字属性”的社会人。人们不再满足于将生物信息映射在数字社会中,而是要在数字社会中进行沟通交流、买进卖出、生产生活等一系列社会活动,于是便出现了动态的“信息人”。所谓动态的“信息人”,也就是线下生物人利用信息技术,操纵静态“信息人”实施一系列社会行为。动态的“信息人”最大的特点在于会产生合法或违法、盈利或亏损、道德或不道德等一系列结果,对物理社会中的生物人产生影响,这是仅具备身份属性的静态“信息人”无法做到的。并且由于数字社会的有痕化特征,各种行为更容易记录量化,例如在司法解释中规定网络诽谤转发500次,点赞5000次“积量构罪”的标准。因此,动态“信息人”与静态“信息人”的区别在于能否实施行为与产生社会后果。

当人们以“信息人”的身份开展各种社会活动时,正如吉登斯以“脱域化”形容工业社会取代农业社会那样,数字化生存使得人们的生活跳出了物理场域,打破了地域、领域以及族的界限,数据和信息也逐渐变成了每个人不可分割的构成性要素,表达与建构着人的自然本性、社会角色与个性特征,人类的存在形式获得了全新的“数字属性”。

(摘编自龚向和《人的“数字属性”及其法律保障》)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人类发展进程中,技术革命使人自身获得极大解放,科技重塑了生产生活方式。

B.在人类进入数字化时代之前,生物人一直是人类认知中自身存在的唯一形式。

C.静态信息人属于一种信息身份,有助于他人在虚拟空间辨识特定生物人身份。

D.动态信息人是具有数字属性的社会人,能操纵线下生物人实施社会行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段提出全文论点,指出科技革命使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被科技赋强和重塑。

B.文章论述信息人的两种存在形态时,既有理论上的阐释,也有事实上的支撑。

C.文章第四段运用对比论证,意在论证动态信息人和静态信息人之间的区别。

D.文章第五段与开篇呼应,得出数字化生存使人类的存在形式发生了新变化的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从技术发展的历史和当下背景展开论述,用发展的眼光来分析问题,视野开阔。

B.数字化生存能打破时空限制,可以让人们的社会生活更加便捷,也会带来许多挑战。

C.科技的发展和社会数字化程度的加深,使人类的存在形式获得了全新的数字属性

D.动态信息人可在数字社会进行违法活动,剥离人的数字属性将是最终趋势。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全球变暖是高温热浪事件频发根本原因。最近50年,全球变暖正以过去 2000年以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气候系统不稳定加剧,全球变暖是北半球高温热浪事件频发的气候大背景。

20226月以来,在北半球副热带地区上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大西洋高压带和伊朗高压均阶段性增强,由此形成大范围的环球暖高压带。在暖高压带的控制之下,盛行下沉气流有利于地面增温,加之在大范围高压带的作用下,空气较为干燥,不易形成云,也使得太阳辐射更容易到达地面,导致高温频发且强度较强,进而造成北半球多地出现持续高温热浪事件。可以说,大气环流异常是6月以来全球多地高温热浪频发的直接原因。

(摘编自《最近为何极端高温频发?》)

材料二:

20227月,北极圈的温度一度飙升至32.5℃。流传于网络的一段视频显示,一位国外记者虽站在格陵兰岛上,背靠冰雪,却身着一件单薄的T恤,并且还表示:像今天这样的天气,已经暖和到可以穿短袖了。

持续的高温,给人类拉响了警报。

除了自然原因之外,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彼得里·塔拉斯表示,热浪天气将越来越频繁地出现,我们将看到更强烈的极端天气情况。我们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这种负面趋势将持续几十年。我们还没能在全球范围内减少排放。我希望这给各国政府敲响警钟

英国《卫报》的一篇文章称,2022年以来全球多次遭遇的创纪录高温不是自然发生的,例如研究显示,人类对气候的影响,特别是温室气体排放使南亚热浪发生的可能性增加了30。布里斯托大学卡博特研究所气候学家维基·汤普森解释说:气候变化正在使全球的热浪变得更热,持续时间更长。

专家指出,以美国为例,美国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多的国家之一,美国人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近三倍。包括美方在内的发达国家应切实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承担起气候治理的责任。

(摘编自张春友《高温“超长待机” 全球拉响气候警报》)

材料三:

记者:应对气候变暖,普通人具体可以做什么?

周兵:在减排方面,我们常说有五个层面:国际社会经验与相互合作、国家或地区自主贡献与政策层面的重视、行业与企业约束和发力、社区和公众的参与、低碳绿色行动科学传播。公众并不游离在这个话题外,事实上公众的参与会事半功倍。在生活排放的众多来源中,最重要的是出行、居住和饮食,分别占生活方式排放量的17%19%20%。这也意味着,上述领域有极大的减排潜力。

将培育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作为改善生活环境和提升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指标,广泛宣传和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建立完推动绿色生活消费的相关政策和管理制度,形成全民参与行动的新局面。

图表 澳大利亚墨尔本不同交通方式的碳排放和占用面积

出行方式

碳排放量 (克/人-公里)

占用面积(平方米/人)

一般汽油轻型车

243.8

9.7

性能最优电动车(电网供电)

209.1

9.7

汽油车(双人乘坐)

121.9

4.9

摩托车

119.6

1.9

火车

28.6

0.5

有轨电车

20.2

0.6

汽油公交车

17.7

0.8

性能最优电动车(绿色电源)

0

9.7

自行车

0

1.5

步行

0

0.5

(摘编自《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答记者问》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半球多地持续高温热浪的出现与大范围环球暖高压带的形成、下沉气流盛行、空气较为干燥而不易形成云等有关。

B.国外记者站在格陵兰岛上身着单薄T恤的视频,表明了全球气候的变暖已经波及了北极圈,人类应该有所警惕。

C.美国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很高,美国减少排放将改变全球变暖的趋势。

D.出行、居住和饮食是生活排放的众多来源中具有极大的减排潜力的领域,培育绿色低碳生活方式,需要全民参与。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活动比自然对全球天气的影响更大更深,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发出了我们将看到更强烈的极端天气情况的警告。

B.英国《卫报》的一篇文章用温室气体排放使南亚热浪发生可能性增加的研究成果,证明2022年全球多次遭遇的创纪录的高温与人类有关。

C.如果选择一般汽油轻型车、性能最优电动车(电网供电)、汽油公交车或摩托车出行,那么人均每公里的碳排放量比火车要多。

D.在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中,骑自行车和步行是最佳选择,其碳排放量比所有的车辆都要少,应该倡导骑自行车和步行。

62022年全球高温热浪天气的形成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文本一:

保卫延安(节选)  杜鹏程

四月的后十天,白天黑夜都下着雨。山野间,雾气腾腾的。天,越来越低,快压到人头上了。

这一天,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将军,冒雨在蟠龙镇周围的山头上观察了敌人的主要阵地以后,回到野战军司令部——彭总住在一家老乡的窑洞里。窑洞的门窗都让敌人烧掉了。进了窑洞,右首有一片门板支起的一张床。床上放着很简单的铺盖。窑后头的墙上挂满作战地图。

野战军司令部通知:下午召开旅以上的干部会议。可是旅长陈兴允奉彭总指示,上午十点钟就赶来了。因为陈兴允的那个旅,是担任主攻蟠龙镇制高点——积玉峁这个重要任务的。

陈兴允走到彭总住的窑洞门口,把帽子上的水拧了拧又戴上,喊了声:“报告!”窑里没有回答声。陈兴允伸头往窑里看,原来彭总正在那里凝神专注地思考什么。

彭总坐在火堆旁边的一块石头上。他的衣服透湿,身边的柴火堆上放一顶军帽,帽檐上流下点点的水滴。他仰起头,微闭着眼,两手抱住膝盖,肩膀左右微微摇动。

“报告!”陈兴允轻轻地走进窑洞,低声喊。

“哦,你来咯!把湿衣服脱掉。”彭总走到床边,提起一件破旧的棉衣,说:“披上。”彭总,中等以上的身材,普通工人的脸相,两道又粗又黑的浓眉下一对不大的眼睛闪着严肃刚毅的光芒。这位天才的军事家像普通劳动人民一样质朴、淳厚。他和陈兴允谈了几句话以后,又注视着作战地图,扳住手指头在计算什么。有时,他来回轻轻地踱着步子。看来,他总是把全副精力都贯注在某一点上,冷静地深思着。

我们部队接连打了几次胜仗,把敌人进攻延安时的那股凶劲挫下去了。现在又把敌人主力部队指挥着向绥德地区爬去了;拿下蟠龙镇这个孤立据点,他一定也心里有数。可是陈兴允明显地感觉到彭总不但没有兴奋情绪,反而更谨慎,更沉入深思。

彭总让陈旅长走到地图边,要他看其他战场敌我态势以及敌人在陕北的分布情况和动向。有时候,他回头看陈兴允的眼睛。陈兴允觉得彭总那严肃深沉的眼光,直射到人心里。在这样的眼光下,软弱、犹豫、自私都无法隐藏,正像眼睛里不能有针尖大的灰尘一样。

彭总沉静地站在地图面前,使人感到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他并不使你感到冷淡,相反的,这是耐心的启发、等待和父兄般的关怀。

陈兴允正寻思,只见三个小娃娃,连跳带蹦地闯到彭总住的窑洞中去了。彭总弯下腰,轻轻摩着娃娃们的头,问:“噢,你们有什么军国大事要来讨论?”娃娃们傻呵呵地互相瞧瞧,一对对的黑眼珠,像那荷花叶上的水珠一样滚转。他们憨溜溜地笑了。接着,他们像事先商量好了一样,一起拥上去抱住彭总的腿,有的向彭总要子弹壳,有的向彭总要一支很小很小的手枪。

彭总给一个小娃绑好鞋带,给另外一个小娃擦了擦鼻涕,然后又跟他们有趣地谈了一阵,最后说:“这里不需要你们发言!”娃娃们跳着往外走,彭总用手照护着他们,一面走,一面说:“好,到外面去玩。小心,不要跌跤!”走远了的娃娃们,故意踏着泥水,倒退着、跳着向他招小手。

彭总笑着转过身,向陈兴允问了战士们对最近战局的看法和议论以后,又非常简明地把全国战争情况讲了一番。然后,背着手,站在窑洞门口,眯着眼睛望向远处雾沉沉的高山头。望了一阵,他转身问:“拿下蟠龙镇,你有没有信心?”陈兴允说:“我还需要充分地了解情况。”

彭总看着地图,扳住手指头冷静地讲着,计算着。敌人在蟠龙镇周围几十里的山头上,除了强大的野战工事以外,还有三十多个重要碉堡。拿下这些重要阵地,需要多少时间。并讲到敌人的兵力、火器、士气、战斗力,敌人的优点和弱点;我们的兵力、火器、士气、战斗力、我们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末了,彭总说:“这样看来,最少,最少我们有四天的攻击时间。”

陈兴允觉得脑子里千头万绪的想法,现在非常明确了;对这次攻坚战,他分外乐观,分外有把握了。

彭总讲完,背着手慈祥地看着陈兴允,又问“你觉得怎么样?”

陈兴允说:“原来我担心的是时间。照彭总的计算,我们除了战斗准备需要的时间,还有四天的攻击时间。”

彭总问:“有把握吗?你用什么战术手段,拿下积玉峁这个决定全局的重要阵地?”陈兴允看着挂满地图的墙壁,回想着这几天侦察、研究的印象,边回想边盘算。彭总仿佛怕打扰陈兴允的思索,轻轻地踱着步子。

陈兴允说:“我们火器很少,炮弹有限。因此,土工作业和爆破在这次攻坚战中有决定作用……”

彭总向前微微地移动了一下脚步,他全副精力又集中到某一点上思索了。他说:“你说得对。土工作业与爆破,在这次攻坚战中是会起重大作用的。”

彭总又仔细地讲了关于侦察地形、火力和突击队的组织……还语重心长地叮咛:“你攻击这一点,你就必须打上去,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你也必须拿下它。这就要求指挥员有最大的决心和毅力,有坚定顽强的战斗意志。”

回来的路上,陈兴允再三地思量彭总说的每一句话,这些话好像在什么地方听过很多遍,但是这次听了又觉得格外新鲜和思想丰富。

(有删改)

文本二:

西行漫记(节选)  【美】埃德加·斯诺

我住在彭德怀设在预旺堡的司令部的院子里。司令部——当时指挥三万多军队——不过是一间简单的屋子,内设一张桌子和一条板凳,两只铁制的文件箱,红军自绘的地图,一台野战电话,一条毛巾,一只脸盆和铺了他的毯子的炕。他同部下一样,只有两套制服,他们都不佩军衔领章。他有一件个人衣服,孩子气地感到很得意,那是在长征途中击下敌机后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

我们在一起吃过好几顿饭。他吃得很少很简单,伙食同部下一样,一般是白菜、面条、豆、羊肉,有时有馒头。宁夏产瓜,种类很多,彭德怀很爱吃。

我必须承认彭德怀给我的印象很深。他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很使我喜欢,这是中国人中不可多得的品质。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能吃苦耐劳,是个很活泼的人。有一天红二师进行演习,我正好同他在一起,要爬一座很陡峭的小山。“冲到顶上去!”彭德怀突然向他气喘吁吁的部下和我叫道。他像兔子一般蹿了出去,在我们之前到达山顶。从这一点和其他方面可以看出他精力过人。

彭德怀迟睡早起,就我所知,彭德怀每天晚上平均只睡四五个小时。他从来都是不急不忙的,但总是很忙碌。我记得那天早上一军团接到命令要前进二百里到敌区的海原,我多么吃惊:彭德怀在早饭以前发完了一切必要的命令后,下来同我一起吃饭,饭后他就马上上路,好像是到乡下去郊游一样,带着他的参谋人员走过预旺堡的大街。——虽然“政府军”飞机常常在红军前线扔传单,悬赏五万到十万元要缉拿彭德怀,但是司令部门外只有一个哨兵,他在街上走时也不带警卫。

我注意到,彭德怀很喜欢孩子,他的身后常常有一群孩子跟着。许多孩子充当勤务员、通讯员、号兵、马夫,作为红军正规部队组织起来,叫作少年先锋队。我常常见到彭德怀和两三个“红小鬼”坐在一起,认真地向他们讲政治和他们的个人问题。他很尊重他们。

有一次我同彭德怀一起去看一军团抗日剧团的演出,我们同其他战士一起在临时搭成的舞台前面的草地上坐下来。他似乎很欣赏那些演出,带头要求唱一个喜欢听的歌。天黑后天气开始凉起来,虽然还只八月底,我把棉袄裹紧。在演出中途,我突然奇怪地发现彭德怀却已脱了棉衣。这时我才看到他已把棉衣披在坐在他身旁的一个小号手身上。

(吴景崧、胡愈之等译,有删改)

【注】①埃德加·斯诺:曾深入陕甘宁边区近四个月,是首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②政府军:指国民党军队。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开头写道“白天黑夜都下着雨”“雾气腾腾的”“天,越来越低”,既交代了环境,渲染了气氛,也为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B.文本一采用全知视角叙述了陈旅长到野战军司令部的见闻、感想,全文通过他的观察完成了对彭德怀将军形象的塑造。

C.文本二中说彭德怀“像兔子一般蹿了出去”,生动地表现了彭德怀活泼敏捷和精力过人的特点,给斯诺留下深刻印象。

D.两个文本都通过对战争年代彭德怀的描写,表现了革命先辈为革命事业艰苦奋斗、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崇高精神。

8.彭德怀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6分)

9.文本二是如何通过“我”来写彭德怀以体现纪实文学真实性的?(6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昔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极广,而无怨讟者,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魏征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臣闻‘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太宗曰:“公所奏对甚善!非公,朕安得闻此言?”

太宗尝诏曰:“侈者可以为戒,节俭者可以为师矣。朕居四海之尊,承百王之弊,未明思化,中宵战惕。”户部尚书戴冑卒,太宗以其居宅弊陋,祭享无所,令有司特为之造庙。温彦博为尚书右仆射,家贫无正寝,及薨,殡于旁室。太宗闻而嗟叹,遽命所司为造,当厚加赙赠。魏征宅内,先无正堂。及遇疾,太宗时欲造小殿,而辍其材为征营构,五日而就。遣中使赍素褥布被而赐之,以遂其所尚。

(节选自吴兢《贞观政要•俭约第十八》,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ABCDEFGHIJKLMNO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富有四海”与“囊括四海之意”(《过秦论》)两句中的“四海”含义相同。

B“诚能自节”与“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诚”含义不同。

C.“隋炀帝志在无厌”与“学而不厌”(《论语·述而》)两句中的“厌”含义相同。

D“而辍其材为征营构”与“而征一国者”(《逍遥游》)两句中的“而”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太宗认为,同为古代帝王有所兴建,百姓对大禹和秦始皇的态度不同,其原因是大禹为公而秦始皇是为私。

B.唐太宗认为,帝王不应为了一己私欲而劳师动众,将劳苦疲累的事情强加给百姓,而要怜爱百姓,经常做到自我节制,顺应民情。

C.魏征认为,隋炀帝亡国固然与喜欢奢侈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滥施刑罚,对唐太宗提出劝谏,得到了唐太宗的赞许。

D.唐太宗体恤节俭的臣下,见臣子居所简陋,下令为过世的戴胄和温彦博修祭拜之庙,又用准备建造小宫殿的木材为病中的魏征造正堂。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

2)太宗尝诏曰:“侈者可以为戒,节俭者可以为师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使次安陆寄友人①  刘长卿

新年草色远萋萋,久客将归失路蹊。

暮雨不知涢口处,春风只到穆陵西。

 孤城尽日空花落,三户无人自鸟啼。

君在江南相忆否,门前五柳几枝低。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不久,诗中的“涢口”“穆陵”都在安陆。②三户:语出《史记·项羽本纪》“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安陆本楚地,故以“三户”言百姓稀少。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标题交代了诗人因公事被派遣到安陆,并点明写作本诗的地点和目的。

B.首联以乐景衬哀情,用“新”突出客居之“久”,表现诗人的羁旅愁思。

C.“失路蹊”蕴意丰富,既指时局动荡有家难回,又指不被恩泽,仕途失意。

D.倒数第二句表面上是询问友人是否思念自己,实际上却是诗人思念友人。

15.全诗运用了多种手法来表达伤时之情,请结合颔联和颈联加以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                          ”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人民,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

(2)李白《蜀道难》中用“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交代了蜀地最终打通道路的两句是“                          ”。

(3)王安石《江上》中有“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陆游《游山西村》中意思与之相近的诗句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在中国,“和合”理念由来已久、    ①    ,“开放”“合作”等词汇高频出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世界各国是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效应深刻揭示,守望相助、    ②    、合作共赢是劈波斩浪、行稳致远的唯一途径、最优选择。当前,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国际安全形势持续动荡,世界经济面临下行风险,团结合作是推动全球“共同复苏”的“最优解”。从构建中印尼、中泰等双边命运共同体,到打造中国——东盟、中国——中亚、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合作的强音、节拍、旋律愈加动听、奏响、响亮。激荡世界经济“一池春水”,扩大合作范围的“横轴”,推进合作内容的“纵轴”,让合作更有实效。新的征程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开启新的篇章,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同行,开辟迈向持久和平与共同发展的    ③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建设繁荣美好世界带来希望与力量,让“地球村”的明天更加绚丽多彩。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愿意。4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冷冻一般指将食物放入冰箱冷冻区保存,而速冻则是指快速地把食品温度降低到远低于水的冰点(通常在-18℃以下)。速冻和冷冻都会影响食物的口感吗?

事实证明会影响,但是冷冻相较于速冻,    ①    。如果速冻,食物中的水分则会进入一个“过冷”的状态。此时食物中形成的冰晶很小,    ②    ,因此食物细胞中的各种物质不会从细胞中流出。所以,速冻能够最大程度保证食物的营养及口感。但是对于冷冻来说,因为食物温度降温慢,即使能降到冰点以下,食物中的水也会形成大块冰晶,从而破坏食物的细胞结构。再者,因为家庭制作条件所限,会存在一定的微生物污染。而且,因为家用冰箱还装有其他食物,可能存在交叉污染。相较而言,速冻食品在原料、加工、运输等步骤都必须符合卫生规范,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污染并减少营养成分的流失。另外,我们还需要注意,冷冻食品如果经过反复解冻、冷冻,    ③    ,危害人体健康。比如研究人员曾经将同一块鲜肉反复解冻、冷冻了4次,并在每次解冻后进行采样,分别检测样品中的菌落总数。结果发现,经过解冻、冷冻的鲜肉菌落总数竟然达到了最初的15倍。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1.下列句子中的交叉和文中加点处的交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可以说,梁山港正是瓦日铁路与京杭大运河的黄金交叉点。

B.他穿着一身工装,正面坐着,双臂交叉,看上去神态疲倦。

C.此次降雨是南下的冷气流与北上的暖气流交叉碰撞的结果。

D.核酸、抗原检测交叉进行,可以发挥两种手段各自的优势。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孙子兵法》有言:“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只有志存高远,才能不断突破,有所成就;如果目标很低,深陷隐藏的“牢笼”,甘躺舒服的“温床”,必定失败。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书写工整;不少于800字。


2023届高三年级考前冲刺语文试卷(全国卷)(附Word试卷+答案详解)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